河南省漯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直工委、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六部门日前下文🆓,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
活动要求,每人要读一遍《说文解字》;每人至少认识500个繁体字;每人至少要知晓500个常用字的形👳🏽♂️、音、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推动《说文解字》进校园、进教材
此举一出🫶🏼,引发各种热议。新浪网展开的“你如何看待河南漯河要求每人至少识500个繁体字”的调查中,截至5月10日20时45分🛍️,共有14186名网友投票,其中,支持、认为此举可弘扬中华文化的,占54.4%;反对、认为这是兴师动众的,占41.8%。还有3.8%的网友认为不好说🧚🏿。
官方解读
只是一种提倡 不会增加负担
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安顺:
作为中国人,认识500个繁体字不为过,况且文件只是一种提倡。
漯河市自2004年开始组织“经典文化教育”活动,深入家庭🦵🏼、机关🙎🏿♂️、社区🔃、企业等社会各阶层。官方“领读”6年,已为广大市民所接受。
实践证明🥎🌁,让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并非以枯燥乏味的模式,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正如往年下文推广诵读活动一样🧙🏻,文件希望每个市民要认识500个繁体字,但并没有规定必须讲几节课、参加几次会🙇🏼♀️,也从不会与师生的业绩或干部职工的考核挂钩🧒🏼。
学习经典的训练🫕,只要巧妙地利用好零碎时间,组织好有趣的形式,还是很有成效🌈、很受欢迎的。
专家观点
探索值得肯定 界定需要论证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
如何传播经典是一个大课题🫷🏽,现在并没有一个可以在全国推广的方式,漯河的探索值得充分肯定。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经典著作,对它的研究至今仍然是语言学界的一大重点🥷🏿。但是,这部汉代的入门之作让现代人阅读起来确有困难,不必强求通读🧑🏿✈️。
我想,漯河突出《说文解字》,是因为作者许慎是汝南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区)人🍵。作为许慎故乡的漯河人🧑🏻🍳,提出要读《说文》和这种历史情结有关联,这是我们评价这件事时应当注意的一点👨🏿🎨。
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如何界定常用繁体字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工作,可以提倡认读500个常见繁体字🌎👩🏿⚖️,但500个常见繁体字的确定要论证😯。
链接·拍砖
教化的最高境界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旦形成,又何必发什么“红头文件”🧜🏻♀️🤵🏽♂️,何必凡事定额👀?弘扬文化何须强人所难😔?
——网友👒🧠:孟浩强
一方面🌃,官方始终强调非强制性,一方面却是红头文件上“至少”、“每人”之类的强硬字眼。这份通知是否操作得有些欠妥呢?据说此举是为了激发市民对漯河的热爱,然而不认识500个繁体字就是不爱家乡了吗🙎🏼?
——网友:莫子楚
平时我们总有机会接触一些繁体字的招牌、报纸🚵🏽、图书等,稍加留意💿、点滴积累🤹🏻♀️💇🏿♂️,到成年时差不多就能识几百个繁体字。再说,有人对繁体字不感兴趣,那是人家的自由👦🏻,强行规定人们必须去学🕺🏼,恐怕超越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