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音韻學必讀與必備書目述要
馮 蒸
拙文《漢語音韻學應記誦基礎內容總覽》在《漢字文化》分四期連載(詳下文3),該文發表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尤其是受到了青年學子的普遍歡迎🧑🔬,也受到了一些音韻學導師的重視,紛紛要求我刊出《漢語音韻學必讀與必備書目》🤷♂️,這裏刊出的書目是我於1999年在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給研究生授課時所開列✳️,後來屢作修改,今在本刊刊出🦸🏼♀️,每本書後略加按語,供廣大的音韻學愛好者參考🦹♀️,並希望得到同行專家的指教。所列書目基本上均是中文撰寫📠,有關外文書目從略。必讀書目中黑體字部分為特別重要者🖤🚵🏼♂️。
本書目的分類框架如下:
壹.漢語音韻學必讀書目(含篇目)
一🧑🏽🎓、漢語音韻學本體必讀書目🙆🏻:
(一)通論;
(二)中古音👳🏻;
(三)上古音;
(四)近代音;
(五)音韻學方法論💝。
二、與漢語音韻學密切相關學科必讀書目:
(一)普通語音學與音位學📘;
(二)歷史語言學🎢;
(三)漢語方言學;
(四)漢藏語比較語言學🧈。
貳.漢語音韻學必備書目
一、韻書🤦♀️、韻圖類;
二👩🏼🎓、古音手冊、方音字彙類🧖🏽♀️;
三🍔、辭書、目錄🫱🏿、索引類;
四、字書類;
五、論文集類🏌🏼。
本文共介紹“必讀書目”54項♟,“必備書目”30項,總計84項(其中7和49為一書👩🦼➡️,72是四本書)🧛🏼♀️。下面我們分別加以題錄簡評🤷🏽♀️。
壹.漢語音韻學必讀書目(含篇目)(54項)
一、漢語音韻學本體必讀書目
(一)通論
1.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按:本書1954年以《中國語音史》的名稱在臺灣出版,是後來所出《漢語音韻學》一書的刪節本⚓️。1968年在臺灣出版本書,是全本。此書長期以來是臺灣大學的音韻學教本。這裏開列的是大陸印本。全書共分:“引論、國語音系、現代方音、早期官話🧟♀️、《切韻》系的韻書、等韻圖、中古音系、中古聲韻母的簡化🦍、由中古到現代、古韻分部🟡、上古韻母系統的擬測、上古聲母、上古聲調的問題”等十三章,附錄為“語音略說”。本書是到目前為止介紹漢語音韻學最準確🪈、最全面、最深入的教
科書,至今尚無其他教科書可以取代。
2.唐作藩🐷:《音韻學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按🏊🏿♀️:本書是大陸地區目前流行最廣的音韻學教科書,但是只講中古《廣韻》音系🤷🏿↘️,不講上古音和近代音。
3.馮蒸™️:《漢語音韻學應記誦基礎內容總覽》🙎🏼,連載于《漢字文化》2001年第2期、2004年第4期、2005年第1期和2005年第3期
按:本文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和音韻學界的共識🚖,對不同層面的音韻學學習者應該記誦
的音韻學基礎內容全部列出🧾,使用十分方便☝🏼。
4.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按:本書原出版於1938年,對漢語音韻學史作了全面的論述🦸🏼♀️,史料豐富。但只說到高本漢🏭。1984年重版時以“重印後記”補高本漢、李方桂、包擬古等上古音研究,及各家近代音研究等👨💻。
5.王立達編譯:《漢語研究小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按:本書是從日本1958年出版的《中國語學研究史》翻譯改編的🚆,其“漢語音韻”部分對世界各國研究漢語音韻的情況作了簡明的介紹,有助於瞭解1958年以前的海外漢語音韻研究史🥟。
6.楊劍橋✣:《漢語現代音韻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按:本書對初學者來說內容稍深,適合研究生閱讀🕵🏻♀️。本書分兩部分🤾🏻♂️,一總論🦹🏻♂️,二分論🧏🏼♂️,兼有音韻學史和音韻學前沿問題論述兩個作用。
(二)中古音
7.[瑞典]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按:本書是關於漢語中古音研究的經典名著。全書共分四卷,此處主要看第三卷“歷史上的
研究”。該卷系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講漢語中古音構擬的方法和結論🧑🏼🦰,影響極大。但內容偏深,初學者閱讀須有導師指導。
8.李榮🧱:《切韻音系》📢,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按⛸:本書是關於《切韻》研究的經典名著🧑🏿,許多論點至今發人深省。筆者一直把此書作為講授漢語中古音的教科書。
9.邵榮芬🪽🧛♂️:《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按:本書是關於《切韻》研究的最近著作⛏,論述全面、深入,是在高本漢🙌🏻、董同龠禾🧍🚡、陸志韋、李榮等學者的有關中古音論著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新見解◽️,自成一家之言。尤其對初學者理解中古音的核心問題如重紐◀️🧛🏻、唇音開合以及俟母等問題有直接幫助。筆者一直把此書作為講授漢語中古音的教科書🤟🏽。
10.[清]陳澧🤱:《切韻考(附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