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聞
孫剛先生的專著《齊文字編》2010年1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承孫先生概允,茲將此書的《前言》、《凡例》🚶🏻➡️、《目錄》🏒、《後記》揭載于次🗻。
前 言
文字材料的時空問題即斷代和分域問題🏌🏿♂️,是古文字研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研究青銅器銘文首先要對銅器進行斷代、分域🦷。對于東周文字而言,尤其是戰國文字,分域問題更顯得重要🧛🏼♂️𓀛。李學勤先生《戰國題銘概述》〔一〕是分域研究方面的一篇重要論文🃏,他將戰國文字材料按國別分為齊🧑🏿⚕️、燕、三晉、楚🧏🏼、秦五系🙋🏿♂️🦹🏻♂️。我們所討論的齊系文字⛹️♂️,即是在這一標準下劃分出來的,只不過我們所涉及的時間跨度為整個東周時期而已。我們所謂的齊系文字是指進入春秋中葉以後,齊魯兩國以及在其政治👩🏽⚖️、文化影響下的邾、薛、滕、莒👨🏼🎨、邳👩🏿🦲🧏🏼♀️、淳于等國🧑🏿🚒,逐漸形成的具有鮮明齊地特點的文字體系🖋。齊系文字材料,種類豐富💭,包括銅器銘文、兵器銘文、璽印😋、貨幣🧣、陶文等。其中陶文材料異常豐富🔧。已公佈的陶文材料中,齊系陶文佔有很大的比重。隨着戰國文字的發展🐇🧑🏻💻,齊系文字研究也日漸深入,除針對某一銘刻進行研究的單篇論文外,僅專著就有數種之多,例如:江淑惠先生《齊國彝銘彙考》(臺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84)⏭、徐在國先生《論晚周齊系文字特點》(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2)、劉偉傑先生《齊國金文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孫光英先生《齊系文字形體演變研究》(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齊文字材料及相關問題
一﹑銅器銘文
銅器銘文材料總數達200件之多🫵🏿,以齊🍡、魯兩國器物為主🚶🏻♀️,兼及杞🧯、邿、曹💇、滕🦹🏽♀️、薛🚣♂️、邾、莒、費♡、郳、邳等國。器物類別豐富👵🏼🚟,主要包括簋🛤、敦、壺😮💨、

📁、釜、鐘🟨、鎛、鼎、匜🍢、盤、簠等🐸。這些材料主要著錄於《小校經閣金文拓本》、《周金文存》、《三代吉金文存》𓀄、《殷周金文集成》、《近出殷周金文集錄》、《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小邾國遺珍》等書及《考古》、《文物》等刊物。
郭沫若先生《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馬承源先生《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楊樹達先生《積微居金文說》、江淑惠先生《齊國彝銘彙考》等書對齊系銅器銘文進行了集中的研究🌲。徐中舒先生《陳侯四器考釋》〔二〕對十年陳侯午敦、十四年陳侯午敦、及陳侯因

敦等器進行了考察,考定上述器物中的“十年”👩💻、“十四年”分別為公元前365年、前361年👐🏽,諸器為戰國田齊的標準器。馬承源🧛🏻、于省吾、黃盛璋、張頷等先生針對陳喜壺銘文真偽及文字考釋等問題🦸,進行了熱烈地討論🤚🏼。陳夢家、楊寬兩位先生分別撰文對陳璋圓壺、陳璋方壺進行研究。陳劍、董珊兩位先生撰有《郾王職壺銘文研究》〔三〕一文,改舊釋“亳”為“

(勝)”👷🏻♂️,令人信服。朱曉雪女士《陳璋壺及郾王職壺綜合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学位論文,2007)對陳璋壺、郾王職壺銘文所涉及的歷史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張政烺、李家浩、孫鑑泉等先后撰文對《庚壺》〔四〕的銘文釋讀及其時代問題進行了研究😜。李學勤先生👨🏻🍳、陳劍先生等對《公典盤》銘文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陳劍先生改舊釋“于”為“丂”🔐。吳良寶先生結合新出土的竹簡材料🤦🏽,改釋邾訧鼎銘文中的“討”為“訧”。邱光明先生在《試論戰國容量制度》一文中,對齊國量制問題進行了研究。 陳劍先生在《釋𡱒》一文中對傳世耳杯(《集錄》1047號)中的“

”字進行了討論。齊系金文材料中,還有少量雜器,何琳儀先生《節可忌豆小記》、黃盛璋先生《戰國祈室銅位銘文破譯與相關問題新探》等文對此類問題進行了研究🚣🏻。符節類銘文數量較少,李家浩先生《貴將軍虎節與辟大夫虎節》一文對此類銘文進行了研究。梁方建先生《齊國金文及其史料價值》〔五〕一文對齊系金文的史料價值進行了探討。
齊系銘文研究中,除個別字難以隸定、結構不明歸入附錄外,還有一些問題🖋,如:左關

自銘為“

”,與該字結構有關的形體還有數例(詳見李學勤先生《釋東周器名巵及有關文字》〔六〕)。除該字的釋讀存在爭議之外,其所反映的有關量制等問題也值得進一步研究👈🏼💂🏿♂️。齊國金文中有自己獨特的月名🚴🏼♂️,除“冰月”(吳式芬認為即十一月)可與《晏子春秋》“當臈冰月之間而寒”🙍🏿♀️、“冰月服之”相對照以外🦸🏿,其他月名與周秦月名的對照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兵器銘文
齊系兵器數量有限,共計170余件🧑🏼🎄🦸🏽♂️。齊🤾🏼♀️、魯🕯、滕👳♀️、淳于、莒🧑🏻🎤、郳🍽💆🏼♂️、曹等國均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