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文献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文学语言研究系列) 作者:《简帛文献语言研究》课题组 市场价:¥49.00 ·出版社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9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9707302 ·条形码:978750970730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文学语言研究系列
内容简介 《简帛文献语言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简帛文献语言研究”的直接成果,以《简帛文献语料库》为依托🧸,对19世纪末至今100余年来出土的大量汉代乃至战国时期的简牍,帛书文献进行了语言方面的研究。全书分为简帛文献的语法研究、简帛文献的语义研究🧑🏽🎄👈🏿、简帛文献的语音研究⚠️,简帛文献的文字研究四大部分🧜♂️,分别从语法👨🏼🚒、语义、语音、文字等几个方面对简帛文献进行了梳理↙️👩🏿🎤。
《简帛文献语言研究》非常强调地下文献与地上文献(传世文献)的结合,体现出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等其他地下文献研究的不同特点。由于有新材料的支撑,《简帛文献语言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具有创新价值🔪。
目录
前言 简帛文献语法研究 上古汉语名量词地域分布初探 一 上古个体量词及其地域分布 二 上古集体量词及其地域分布 三 上古临时量词及其地域分布
《孙膑兵法》词句中意合法和连词的用法。 一 单句(或分句)中句子成分之间的联结方式 二 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联结方式
关于《银雀山汉墓竹简(壹)》“無”🪬、“无”🫶🏿、“毋 从混用到分化的历史思考 一 《银雀山》中“無”、“无”的混用 二 《银雀山》中“無(无)”、“毋”的混用 三 副词“毋”在后世用字上的分化
《银雀山汉墓竹简(壹)》的否定副词 简帛文献语义研究 简帛文献语义研究 一 简帛词语的考释方法 二 简帛词语考释
简帛文献语音研究 简帛文献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鼻冠音与清鼻流音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资料 三 研究方法 四 前人的研究 五 简帛通假字所反映的鼻冠塞音声母 六 简帛通假字所反映的清鼻流音声母 七 结论
简帛文献文字研究 简帛文献文字研究 第一章 简帛文字研究概况 第一节 简帛研究与古汉语研究 第二节 简帛的史料价值与语料价值 第三节 简帛文字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第二章 文字💇🏽♂️、书写与简帛的关系 第一节 文字和书写的载体 第二节 文字载体与字体的分类——以“秦书八体”为富达 第三节 秦汉简帛纸张等与隶书、草书等字体的演变
第三章 简帛文字研究与相关制度 第一节 简帛文字的书写形式与书写內容 第二节 简帛文献与书体(字体)研究
第四章 简帛文字研究与文字学 第一节 简帛文字研究与古文字学的关系 第二节 简帛文献与文字学史 第三节 简帛文献对于一般文字学研究的价值🥝。
第五章 简帛文字的特点 第一节 简帛文字类型 第二节 简帛文字的时代和地域特点 第三节 简帛文字考释的焦点 附录 简帛文献语料库目录及简称
序言 19世纪末至今的100余年来,大量汉代乃至战国时期的简牍、帛书的发现🎞🧑🏿🍳,引起历史👧🏻、文化、思想以及科技界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汉语语言学来说,这同样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资料。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本真实可靠。传世文献屡经传抄翻刻🌗,容易产生错讹,而出土的简帛文献则未经后人窜乱,较多保存了这一时期的语言原貌,因而具有极高的语料价值。第二✊,数量较多🙅🏿♂️。上起战国🟤,中历秦汉🐳,下迄魏晋,竹木简的出土量已达到20余万枚,有数百万字的语料。第三🫳,时代明确⛓🤐,有利于历时的和共时的研究👩🏼🦱。第四,地域特点鲜明,有助于我们了解战国秦汉时期的方言差异💫。第五👳🏻,语体风格多样➙🧔♀️,有助于我们了解战国秦汉时期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分歧⚖️,了解从先秦汉语到中古汉语这一过渡时期的语言面貌,理清其发展脉络。第六🟡,异文通假较多🤕,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语音系统的复杂性🧒🏽,突破前人研究的樊篱。第七,简帛用字有助于解决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 王国维曾经指出👎🏿:“新学问之兴起大多由于新发现。”可以说,简帛研究目前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国内外研究者在简帛学的其他领域早已着手,成果颇丰。简帛文献的语言研究虽然陆续有人进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看,仍然是目前汉语史研究中相当重要而又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这就是我们启动本课题的主要动因。 根据本课题组成人员的学术专业情况😢,本课题分为简帛文献的语法研究🧙🏽♀️👷🏻♀️、简帛文献的语义研究、简帛文献的语音研究🐮、简帛文献的文字研究等方面👨🦽。
文摘 名量词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𓀔。关于上古汉语名量词的地域特征👏🏿👩👩👧👧,学界过去很少注意。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个初步考察。 本文的考察实际只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