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楊錫全:《出土文獻“是〓”句淺析》再補一則
在 2009/12/26 10:58:56 发布

《出土文獻“是〓”句淺析》再補一則

——兼論係詞“是”來源問題

(首發)

 

楊錫全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要🌝:考察發現出土簡帛文獻中“ 是謂”、“”同“此謂”,“是謂”、 “”中的“是”同“此”👨🏽⚧, 證明當釋讀為“是謂”🎼,重文符號”即為“謂”之重文。且“是謂”👨‍👨‍👧‍👦、“謂”🦟、“此謂”等一組詞在戰國、秦時作為解釋、說明的動詞🌻,後來發展出單獨使用“是”(“是謂”省略“謂”)作動詞表解釋、說明的用法🙅🏼,係詞“是”即來源於此用法。

關鍵字:補證    “是謂”    “此謂”  “是”  解釋8️⃣、說明   係詞

 

 

補證:“是謂”、“”同“此謂”

關於出土簡帛文獻中“”用法的釋讀問題👩‍🏫, 前拙文《出土文獻“”句淺析》、《〈出土文獻 “”句淺析〉補證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113日🚣🏿🤽🏼‍♀️、122日)將出土文獻中”句和“是謂”句從句型和表達作用方面進行粗略對比😶‍🌫️,得出“”應釋讀為“是謂”的結論。通過進一步考察,發現“是謂”🚣🏿‍♂️、“”同“此謂”,“是謂”👨🏻‍⚖️、 “”中的“是”同“此”,重文符號“”即為“謂”之重文。今補證如下😋。如💅:

1)土忌:正月二月丁、庚🧑🏽‍✈️🦸🏼‍♂️,三月四月丙、己,五月六月乙、戊🐄、辛🦸🏽,七月八月丁、庚,九月十月丙、己、癸,十一月十二月甲、戊🫵🏼、辛🫦。此胃(謂)九忌,不可立垣。(《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簡 2073🫨,20832093

2)正月二月丁🏢、庚⛑、癸,三月四月丙、己、壬,五月六月乙、戊🅱️、辛,七月八月甲、丁🙍🏼‍♀️、庚🥠🦤,九月十月丙、己、庚,十一月十二月甲、戊、辛。凡,是九忌,不可垣,一堵必有死 □👆。(《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簡141

同一句話,兩種文獻分別使用“此胃(謂)”👨🏿‍🍼,證明”即為“是謂”,“”中的“是”同“此”🦑,作指示代詞;“”當是“謂”之重文🐳。又如🌦:

3)春己亥🕴🏼、夏丁亥、秋辛亥、冬癸亥,是□日,不可起土攻,則死亡(《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簡131

4)春之己亥,秋之辛亥👨‍🦯‍➡️✌🏼,冬之癸亥,是胃(謂)牝日🧜,百事不吉🤌🏻。以起土攻(功)🫱🏻,有女喪✵。(《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36背)

5)……亥🪖,此牝日👒,起土功,有女喪🎯。(《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簡 262

句(5)“此”後省略“胃”字👻,句子意思不變👷🏽‍♂️。可以看出,“是謂”🐹、 “”同“此謂”,“是謂”、 “”中的“是”同“此”。又如:

6)離日:是胃(謂)根山,禹離日也……日與字(支)夾根山,是胃(謂)離日。(《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簡13931403🤾🏿、1413🍁、14231443

7)此所胃(謂)艮山,禹之離日也……□與枳(支)刺艮山🖕,之胃(謂)離日💈。(《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473-493

“是胃(謂)”同“此所胃(謂)”👰‍♂️、“之胃(謂)”🕵️🏂🏽。實際上即是“是胃(謂)”同“此謂”之證據。再如:

8)【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簡28🔮、29

9)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𡑁(),坐(挫)其閱(銳),解其紛🏇🏿,是胃(謂)玄同。(《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簡3839

10)故以知(智)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謂)玄德。(《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簡6061

“是胃(謂)”、“此之謂”、“此胃(謂)”三者相同。 “此謂”句在出土簡帛文獻中使用非常多,例如:

11)國無盜賊,賢(慤)則起,暴亂皆伏,此謂順天之時⚄。(《張家山漢墓簡牘·蓋廬》簡45

12)東方為左,西方為右🎉,南方為表,北方為裏,此胃(謂)順天之道👷🏽‍♂️。(《張家山漢墓簡牘·蓋廬》簡7👂🏼、8

13)陽竊者疾,陰竊者幾(饑),土敝者亡地,人埶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胃(謂)五逆。(《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卷前古佚書》簡13上⛲️、14下)

14)主兩則失其明,男女掙(爭)威🤸‍♀️,國有亂兵,此胃(謂)亡國。(《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卷前古佚書》簡4上、24下)

15)春擊其右,夏擊其裏🐞,秋擊其左,冬擊其表,此胃(謂)倍(背)生擊死🧝🏼。(《張家山漢墓簡牘·蓋廬》簡23

通過上述比較🦶🏽,不難看出“是謂”、“”同“此謂”📏, 說明“是”當釋讀為“是胃(謂)”🟡,“”當為上文“胃(謂)”之重文。反之🕯,如果將“是”釋讀為“是是”*️⃣,然而卻無相類似的“此是”句🟩,而恰恰“此是”的“是”才應當是真正的係詞🧙🏻‍♀️。

 

係詞“是”來源

“是謂”、“謂”、“此謂”一組詞在戰國、秦時作為 解釋🅿️、說明的動詞(參看文章開頭提到的兩篇文章)✉️⛪️,對文獻中的一些現象、概念🕵🏿、術語進行解釋、說明。後來發展出單獨使用“是”(“是謂”省略“謂”)作動詞表解釋、說明的用法🦹🏽‍♀️,係詞“是”即來源於此用法。也就是說, “是”由指示代詞發展到係詞,中間有個過度階段,即“是”表解釋、說明的動詞用法🧑🏼‍🔬。

(一)“是”表解釋🎼、說明的動詞用法及其來源

上文例(5)提到“此”後省略“胃(謂)”字🆒🚣🏻‍♂️,也有“是”單獨使用 (“是謂”省略“謂”)的情況🧫🩰。我們還是主要考察《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兩組特殊句子🐂。先看第一組“是”句🦂,共8句(其中例23為補出者)🦁🦸:

16)鬼恒召人出宮,遽鬼🧗🏿‍♀️,毋(無)所居🏊🏻‍♀️❇️。(簡 283

17)凡鬼恒執匴以入人室,曰“氣(餼)我食”雲,餓鬼🐨🕰。(簡622

18)人毋(無)故鬼攻之不已,刺鬼🎚。(簡271

19)人毋(無)故鬼昔(藉)其宮,丘鬼👨🏽‍⚕️⟹。(簡291

20)人毋(無)故而鬼取為膠,哀鬼🤸🏼‍♀️。(簡341

21)一宅中毋(無)故而室人皆疫,或死或病,棘鬼在焉🥢。(簡 381

22)一宅之中毋(無)故室人皆疫,多瞢(夢)米(寐)死,鬼貍(埋)焉。(簡411

23人毋(無)故一室人皆疫🧓,或死或病🧜🏿‍♀️,丈夫女子陏(墮)須(鬚)羸發黃目🎩,是宲宲﹤是宲﹥人生為鬼,以沙人一升 𢯶其舂臼🧊,以黍肉食宲人,則止矣。(簡431441🚬、451461

對比第二組類似的“是”字句🧑‍🧒🚰:

24)人毋(無)故而鬼惑之,,善戲人👩‍🍼。(簡321

25)有眾蟲襲入人室,是野火偽為蟲🔉👩🏽‍🦲。(簡353

26)鬼恒襄(攘)人之畜,是暴鬼。(簡373

27)鬼嬰兒恒為人號曰“鼠(予)我食。”是哀乳之鬼。(簡293

28)人毋(無)故而鬼有鼠(予),是夭鬼。(簡323

29)一室人皆毋(無)氣以息,不能童(動)作,是狀神在其室🍓。(簡362

30)一室人皆夙(縮)筋,是會蟲居其室西臂(壁)☂️。(簡392

31)女子不狂癡,歌以生商,是陰鬼樂從之。(簡472

32)人毋(無)故而鬼祠(伺)其宮,不可去。是祖口遊。(簡492

33)鬼恒羸(裸)入人宮,是幼殤死不葬。(簡502

34)人生子未能行而死,恒然,是不辜鬼處之🚓。(簡522

35)人毋(無)故室皆傷,是粲迓之鬼處之⛪️。(簡572

36)犬恒夜入人室,執丈夫,戲女子,不可得也,是神狗偽為鬼。(簡481

37)鳥獸能言,是夭(妖)也。(簡591

38)鬼恒夜鼓人門,以歌若哭,人見之,是兇鬼。(簡292

39)人若鳥獸及六畜恒行人宮,是上神相。(簡312

40)鬼恒從男女,見它人而去,是神蟲偽為人🫸🏻。(簡342

第二組句子的“是”字同第一組的“”,可看作“是”後省略“ 胃(謂)”字🏊🏻‍♂️,同句(5)的用法🌆。而此種用法“是”已經帶有動詞詞性。因為“是”的表達作用相當於“是胃(謂)”🧑🏻‍🦲👌🏽,即使“是”後省略“胃(謂)”🏌🏻‍♂️,但是“是”身上兼有了“胃(謂)”的意義🫷,相當於“說的是”⛑️,表示解釋、說明👩🏻‍⚖️。這種發展當是“是”和“胃(謂)”經常結合使用的結果💷。“是”後的“胃(謂)”省略之後,“胃(謂)”的意思轉移到了“是”身上,使得“是”從原來的指示代詞發展為表解釋說明的動詞👩🏻‍🔧。傳世文獻中可以找到用例(以《論衡》為主):

41)……亦不恨🤱🏿🧗🏼‍♀️,是兩不相慕也📒。《論衡·逢遇》

42)或無伎,妄以奸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竊簪之臣🤑、雞鳴之客🤛。是竊簪之臣親於子反⬅️,雞鳴之客幸於孟嘗。《論衡·逢遇》

43)今俗人既不能定遇不遇之論,又就遇而譽之,因不遇而毀之,是據見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審才能也。《論衡·逢遇》

44)漢朝智囊筆墨淵海🤷🏼,窮無以應者,是事非議誤不得道理實也。《論衡·亂龍》

45)主曰:“我食寒𦵔而得蛭Ⓜ️,念遣之而不行,其罪乎?是廢法威不立也🦜。”《論衡·福虛》

此種“是”字句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系詞句🧍🏻,“是”當為解釋、說明事情發生的原因。《論衡》中同樣有“是謂”句和“謂”字句。如👨‍🌾:

46)太史公曰:“富貴不違貧賤,貧賤不違富貴”🧚🏼,是謂從富貴為貧賤🛋,從貧賤為富貴。《論衡·命祿》

47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謂孔子不能吐辭也👨‍👧‍👧。使此言意結文又不解,是孔子相示未形悉也。《論衡·問孔》

48孔子謂“忠非仁”👨🏿‍🔬,是謂父母非二親,配匹非夫婦也。《論衡·問孔》

49)叔敖信俗言而埋蛇, 其母信俗議而必報, 是謂死生無命, 在一蛇之死🤾‍♀️。(論衡·福虛)

50)“所當觸值”,謂兵燒壓溺也👼🏻。“強瘦弱夭”👨‍🔧,謂稟氣渥薄也🈹。《論衡·氣壽》

51)若此者,謂本無命於天🥟,修己行善,善行聞天🆔,天乃授以帝王之命也🚔。《論衡 ·初稟》

52)何謂強死?謂伯有命未當死而人殺之邪?謂伯有無罪而人冤之也。《論衡·死偽》

“是”的表達作用相當於“是謂”或“謂”,兩種用法并存,說明“是”表解釋說明的動詞用法尚處於發展階段。不難看出,“是”的此種動詞用法就是源於“是謂”省略“謂”的用法🏜,也即來源於“是”的指示代詞用法🖕🏿。

(二)係詞“是”來源於“是”的動詞用法

1🚣🏼‍♀️、研究回顧及存在問題

關於係詞“是”的來源問題,學界大致有五種看法以王力先生(1937)為代表,認為係詞“是”由指示代詞“是”發展而來; 以洪成玉先生為代表,認為係詞“是”從形容詞“是”引申而來 ;③Sian1986)先生為代表,認為表肯定義的“是”與否定義的“非”對應發展,最終促成肯定義的“是”演變為係詞;以佟學良先生為代表,認為係詞“是”原本就是係詞,不存在演變問題。⑤陳寶勤先生認為👩‍🔬🫲:“係詞‘是 ’字判斷句產生之源為戰國末期以前‘體詞++體詞’👷🏽‍♀️、‘副詞++體詞’🪃、‘體詞+是’🧙、指示代詞‘是’字判斷句,係詞‘是’是在作謂語表示確定意義形容詞‘是’ 的影響下,由上述判斷句中指示代詞‘是’促生而來。” [1]

學界一般以王力先生觀點為主🕐。然其中亦存在疑問。 比如馮春田先生就強調:“設想係詞‘是’來源於指示代詞‘是’,遇到的主要困難就在於有些句子是不能用‘是’復指主語或者無需復指主語的。但是,係詞‘是’的出現是不受這種限制的。”[2]Sian 先生則質問:如果指示代詞“是”具有復指功能那麼新的一代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是如何不再把它當作一個復指代詞的🙂‍↕️?[3]馮春田先生和Sian先生都指出了王力先生的設想中的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

“是”作為指示代詞是對其前面的成分的指代🤏,不跟後面的成分發生關係。係詞“是”說明事物是什麼✫💸,或者說明事物之種類🙎🏿、性質、形態。其語義功能主要有表示判斷♿6️⃣、表示同一和類屬、表示強調🏊🏽。認為係詞“是”由指示代詞“是”發展而來,從語法規律上難以作出合理解釋。漢語單音節虛詞除副詞“也”、“唯”等由語位造成外,一般是語音👏、語義所造成🚿,即由實詞同音假借或語義引申而來,指示代詞“是”為虛詞, 係詞“是”為實詞,由虛詞轉化為實詞,這不大符合漢語語法規律↘️👨🏿‍⚕️,縱然有例外情況也不太合理。另外,“這、這個🐣、這樣”義指示代詞一下演變為表示肯定的係詞, 這從詞義演化規律上也不大好理解。

其實♾,肖婭曼先生之前已提到🦸🏽‍♀️:“判斷詞‘是’不是通常認為的由代詞‘是’變化發展而來, 而是由一個詞分化而來👞。‘是’‘從日正’ , 從產生之日就有‘則也’(形而上學的‘天’或‘ 道’)和‘正於日也(判斷)’等多種意義和功能👩🏿‍🏫👳🏻‍♂️。它最初是集多種意義和功能於一身、尚未分化的詞;它之發展為判斷詞, 是它的多種意義多種功能分化的結果……它從來就有判性🧑‍🦯。判斷詞‘是’不是由不同的詞變化而來, 而是從‘是’的母體中分化而來。”[4]肖先生提到了問題的關鍵,然而並未涉及“是”的動詞用法。

2、係詞“是”來源線索構擬

“是謂”、“謂”、“此謂”一組詞在戰國🪝、秦時作為解釋、說明的動詞,後來發展出了單獨使用“是”表解釋🦗、說明的用法(“是謂”省略“謂”)。到了漢代,大量訓詁學著作的出現,“謂”及“是謂”中分化出的“謂”就發展成為專門的訓詁學術語,而單獨使用的“是”字就發展成為後來的係詞“是”。如下圖🧚🏻‍♂️:

是謂🤯、是   是(係詞,東漢)

      謂、謂之、之謂(訓詁術語♟,東漢)

3🏗、語法化分析

應當說“是”從“解釋、補充說明”的動詞用法發展表示“判斷”的係詞用法,這樣的思路比認為係詞 “是”來源於指示代詞的思路更清晰得多。從語義上,表“解釋🍜、補充說明”的“是”本身即是說明前後成分的關係😡,而此時的“是”還不是完全的係詞🏐。隨著使用的廣泛📟,發展到係詞“是”🤽🏼‍♂️,說明事物是什麼,或者說明 事物之種類、性質、形態。從語法角度🎭,表“解釋、補充說明”的“是”應看作動詞🗒,與指示代詞的用法共存🖐🏿,後來隨著使用的頻繁,此詞性逐漸虛化🛣,就成為後來的係詞。這樣的來源(即來源於動詞“是”)也就導致後來關於係詞“是 ”能否分析為動詞的論爭。[5]其實從語法化角度,這樣的論爭雖然違背語法化的原則,然卻可以證明係詞“是 ”的來源問題💂🏽。

一個詞的用法能夠統一自然是好事,但那是語法學的理想🧖🏽‍♀️,實際操作起來則有一定困難🏃🏻‍♀️‍➡️。因此,“Hopper1987)大膽地提出,根本沒有什麼語法,有的只是語法化。換句話說,沒有現存的語法,只有在產生過程中的語法(Grammar is always emergent but never present)。”[6]Paul Hopper認為,獨立的、離開了話語片段語法是不存在的,語法是在話語中不斷地冒出來(emergent)卻永不止息,只會不斷地虛化和向結構演變🛞。”[7]

語法化給我們的主要啟示是,在一個成分A虛化為B的過程中,必定有一個AB並存的階段👨‍👩‍👧🧑🏼‍🎄,即“AA,BB,在這個中間階段有的成分既可按A理解,又可按B理解。加之實詞虛化為語法成分以後👳🏿📰,多少還保持原來實詞的一些特點,殘存的特點也對虛詞的具體用法施加一定的限制。基於這一啟示🥬,再來結合Hopper提出的虛化中的五個準則:

a.層次(layering)在某一功能範圍內出現新層次時,舊層次不一定會消

失🫒,而往往和新層次共存,互相影響🤷🏼‍♀️。b.分離(divergence)某一實詞虛化時,可能導致兩個或多個詞源相同而功能相異的形式出現。c.限定(specialization)一個正在冒出來的語法結構一般都有縮小選擇可能性這一特徵。d.持續(persistence)當一個新的虛詞意義產生時,舊的詞義未必會消失。相反,新的用法在發生形態化以前🥤,新用法會體現舊用法。e.類變(decategorization)虛化導致某一實詞減少了某一詞類的主要特徵,一方面該詞失去了和原詞類典型標記(如修飾語)一起使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還失去了在話語片段中的獨立性。[8]

再者🌊🌇,語法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或者一個連續統(continuum)◽️,可以表示為“AABB”◻️。這樣的過程人們很不容易覺察到。

“是”從原來表解釋、說明的動詞詞性向後來的係詞的虛化是一種主觀化現象。而早在80年代🛐,Elizabeth Traugott就提出語義的虛化是一種主觀化現象(subjectification)。她說👩‍🌾:“在虛化過程中語義的演變,往往是某一功能/語義,在上下文的影響下,有命題(propositional)的功能🧕🏿,變成語言表現(expressive)上的功能。(1982:256)”換言之🏫, “語義變成不再指較客觀的語境👨‍🏭♾,而指較主觀的(包括說話人的觀點),不再用來表述事物,而用做滿足話語結構的需要。(Traugott1986:540)”[9]同在20世紀80年代, BybeePagliuca也談到了許多虛化的主要特徵。他們直言“虛化是一種抽象化(generalization)的演變,一方面,抽象化使得某一語素的應用範圍更廣🏇🏽👼🏽,另一方面,該語素也就顯得缺乏較具體的意義。”[10]

上述語法化規律、原則指導我們對係詞“是”動詞詞性論爭問題的認識,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是”的語法化,使得原來表解釋🎅🏿👰、說明的動詞詞性和後來的係詞詞性並存。這也就說明係詞“是”當來源於表解釋、補充說明的動詞用法。反之,認為係詞“是”來源於指示代詞🦒,那麼對於係詞“是”的動詞論爭問題我們將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

4👨🏿‍⚕️、傳世文獻佐證

以《世說新語》“是”字使用情況為主。對比《論衡》中“是”的使用情況🌯,再來看《世說新語》“是”字使用情況。根據肖婭曼先生的統計📁,《世說新語》共304個判斷句, “是”判斷句占155 ,占到全部判斷句的一半,這些判斷句中的“是”能與多種副詞組合。[11]簡單舉幾個例子:

53)王安豐甥,並是王安豐女婿⛹🏽‍♀️。(《賞譽》)

54)諸君皆是勁卒! (《簡傲》)

55)君侯所患,正是精進太過所致耳🕊。(《術解》)

56)然君實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識鑒》)

《世說新語》還有一類無標記判斷句(69 ,22. 70 %)👨🏽‍🚀,如🔹🦨:

57)李氏女,齊獻王妃✩🏎;郭氏女,惠帝后🏋🏻⇢。(《賢媛》)

58)王渾後妻,琅邪顏氏女。(《尤悔》)

59)陳嬰者,東陽人🍑。(《賢媛》)

60)庾玉台,希之弟也👩🏻‍🏭✝️。(《賢媛》)

    首先🩳,上古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這是主流🟩。到了《世說新語》,大量使用判斷詞“是” ,其使用比例大大超過不用判斷詞的判斷句的比例,說明此時的判斷詞“是”已趨於成熟,此為一證🧑🏻‍🦽。其二,《世說新語》判斷詞“是”多與副詞組合使用,其實也是其判斷詞詞性尚未完全成熟的一個標誌。

單用“是”字的判斷句:

61)盧志於眾坐問陸士衡:“陸遜、陸抗,是君何物?”(《方正》)

62)(諸葛)恢乃雲:“羊⚫️、鄧是世婚,江家我顧伊🔒💆🏽‍♀️,庾家伊顧我,不能複與謝裒兒婚🌮。”(《方正》)

63)範(甯)是王(建武)之舅。(《方正》)

64)豫章太守顧邵,是雍之子。(《雅量》)

根據我們的統計🧍,單用“是”的判斷句一共59個,所占比例為19.41﹪。這樣“是”與副詞組合的判斷句為96,占31.6﹪🥢。對比“是”和副詞組合使用的判斷句和單用“是”的判斷句,不難看出,與副詞組合使用的判斷句中,“是”字明顯帶有解釋義🐇,而單用“是”字的判斷句則基本表示前後成分之間所具有的語義關係的一種判斷,一種確認。對比現代漢語“是”字判斷句,基本都是單用“是”🌆。這也側面說明《世說新語》時代的係詞發展還不是完全成熟的。

《世說新語》用例值得注意的是無“是謂”句和“謂 ”字句🚭,此時“是謂”已分化為“是”和“謂”。“是”的解釋🦞、說明義主要體現在“副詞+是”結構用法中🙌🏻,單用“是”表解釋、說明基本消失。單用“是”字句主要作為係詞“是”使用。說明此時係詞“是”正在趨於成熟。

綜上,出土簡帛文獻中“用法應釋讀為謂”,重文符號當為“謂”之重文。係詞“是”當來源於表解釋、說明義的動詞“是”🏃‍♂️‍➡️,而“是”表解釋🔧🤴🏻、說明的動詞用法正是“是”由指示代詞發展到係詞的過度階段🧑🏻‍🦲。

 

 

本文材料來源:

1👨‍🦽‍➡️、《天水放馬灘秦簡》,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中華書局出版✮, 20098月。

2、《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 19909月第一版,200112月第二次印刷😿。

3👨🏻‍💻、《馬王堆漢墓帛書(一)》,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文物出版社🏃‍♂️‍➡️,19803月。

4😧、《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劉樂賢著,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45月👱‍♀️。

5、《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編,文物出版社,20066月。

6、《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200111月。

7🛬、王充《論衡》🤠,《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1985年💆🏼‍♀️。

8、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周士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參考文獻:

王力 1937 《中國文法中的係詞》👴🏿,《清華學報》第12卷第1🧑🏼‍🦲😠。

郭錫良 1990 《關於係詞“是”產生時代和來源論爭的幾點認識》🏃,《漢語史論集》,商務印書館🥣,1997版。

裘錫圭 1979 《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語文》第6期🫶🏽。

唐鈺明 1991 《上古判斷句的變換考察》,《中國語文》第5期。

——   1992 《中古“是”字判斷句述要》🎄,《中國語文》第 5期。

馮春田1992 《從王充〈論衡〉看有關係詞“是”的問題》,程湘清《兩漢漢語研究》第341頁,山東教育出版社。

Sian  1986 《漢語係詞“是”的來源》(The origin of the copula shi in Chinses,《中國語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第14卷第2號🙆🏼‍♀️。

馮春田 1984 《從王從〈論衡〉看有關係詞“是”的問題》💁🏿‍♀️,《兩漢漢語研究》(程湘清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

洪誠 1957 《論南北朝以前的係詞》𓀏,《語言研究》2期。

馮勝利著、汪維輝譯 2003 《古漢語判斷句中的係詞》,《古漢語研究》第1期。

吳福祥主編 2005 《漢語語法化研究》🧻,商務印書館。

 



[1] 陳寶勤先生《係詞“是”判斷句的產生與發展》🥠,瀋陽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2] 馮春田《從王充〈論衡〉看有關係詞“是”的問題》🙎🏿‍♂️,程湘清《兩漢漢語研究》第341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3] Sian 《漢語係詞“是”的來源》(The origin of the copula shi in Chinses,《中國語言學報》(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86年第14卷第2號👩🏿‍⚕️🙎🏽‍♀️。

[4] 肖婭曼《判斷詞“是”是分化而來》🔼,《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月第4 期🧘🏼‍♀️。

[5] 關於此論爭,可參看阮暢《係詞研究綜述》一文🌅,唐山學院學報,20077月。

[6]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述》⚅,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 14-15頁📭,商務印書館,2005年。

[7] 孫朝奮《〈虛化論〉評介》,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頁 21,商務印書館,2005年。

[8] 同②📒,頁21-22💆🏽‍♀️。

[9] 同②,頁20-21🙆🏽。

[10] 孫朝奮《〈虛化論〉評介》,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頁 21,商務印書館,2005年。

[11] 肖婭曼《從〈世說新語〉看判斷詞“是”的發展與“非”“不” 的關係》🙅🏿,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20012月第2期。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2月2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12月26日



点击下载附件©️:0588《出土文獻“是〓”句淺析》再補一則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藏简 在 2009/12/29 13:59:53 评价道:第1楼

    “Sian先生”全名Sian-Lin Yen = 顏祥霖

  • 杨锡全 在 2009/12/29 14:44:57 评价道🧑‍🎄:第2楼

    謝謝藏簡先生🙌🏼。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888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