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赋(二)》中“诸问”考辨*
赵家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法藏敦煌文献编号P.2653《燕子赋(二)》🦹🏼♀️📈:“凤凰嗔雀儿🧑🚀:‘何为捉他欺🙎🏻♂️!彼此有窠窟,忽尔辄行非🧑🎓。’雀儿向前启👩👩👧👧:‘凤凰王今怎不知!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雀儿但为鸟🤴🏽,各自住村坊,彼此无宅舍🧾,到处自安身。见一空闲窟,破坏故非新;久访元无主,随便即安身。成功不可毁🈶,不能移改张。随便里许坐,悛护得劳藏👨🏼⚕️。’”①
关于文中“穷研细诸问”之“诸问”,治敦煌变文的学者们释义分歧很大,莫衷一是🧑🌾,主要有三种说法🅿️: 1.徐复(1961)认为:“诸问”是问辩的意思。《说文·言部》:“诸,辩也🤾🏿♀️🎤。”又《辡部》🙋🏿♀️:“辩🤽♂️,治也。从言🫄🏼,在辡之间。”段玉裁注⚡️:“治者🕠,理也,谓治狱也𓀓,会意。”这里正是雀儿要求凤凰秉公判断,细加辩问的意思。“诸” 是承用汉代俗语😹🙇🏼。徐说影响最大,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即引用徐说👩🏼🔬。又《汉语大词典》也据《燕子赋(二)》用例列有“諸問”词条,其说解即用蒋礼鸿在《通释》中引徐说👆🏽。2.蒋冀骋(1993)认为🤕:“诸”当是重文符号“”之误🍦。重文符号“
”误为“之”,“之”与“诸”不仅同义,而且在唐五代西北方言中还同音,故“之”又误为“诸”。“细诸问”者,细细问也🦜。蒋氏同时否定了两种说法➕,一为徐说👨🏼🔬,一为:“诸”同“ 诛”,音同借用,诛,责也,求也。与“问”字同义🏦👐🏼,今谓“诛”训“责求”🚈🐾,系先秦古义🤦🏻♂️,俗文学不必与之同👳🏻♀️,且《变文集》中无“诛问”连用之例🚴🏽,故不用此说。3.黄征🧗🏻♀️、张涌泉(1997)在《敦煌变文校注》中引徐复的说法后加按语说🙆: “诸”似当为“追”之音借字,《捉季布传文》“心念未能诛季布”,“诛”字原卷作“追”,“诸”、“诛”同音,故皆可通“追”❤️。
以上三种说法,后两种说法似乎拟测成分太多🎭,且文献故训缺乏🚄,不免迂曲。尽管徐说影响很大🌳,但“诸”训 “辩”除《说文》外,未见其他文献用例和故训材料佐证。而事实上对《说文》训释的理解本身尚有疑问🧣,段玉裁“诸”字下注曰:“辩当作辨⛔🦸🏿♂️,判也🥨。按辨下夺词字🥎。诸不训辨,辨之词也👱🏼。词者👅,意内而言外也。《白部》曰🫵:‘者,别事词也。’诸与者音义皆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于“从言,者声”下按语曰:“者亦意🎦,辩词也。” “词”是传统语言学注释虚词的专门术语,可见,《说文》以“辩”(即辨)训“诸”是取其分别义,是指示代词,而不是问辩治狱的意思。
我们在无法获得确解的情况下,不妨多考虑一下敦煌写本文献的特点🕐,从写本的字形特点来拓展思路👨🏻🍳。通过字形比较🖖🏻,我们认为此处“诸问”当是“诘问”🪜⛹🏼♂️,“诸”是“诘”的形讹🕵🏻♀️。在书法行草中,“者”和“吉”字形非常相似,如S.223《发愿文》:“如过去诸佛👦🏻,出兴于世🌩。”写本“诸”作“”;P.4660《宋志贞律伯彩真赞》:“涤垢莲池🦻🏻,诸圣印可🙆🏿♂️。”写本“诸”作“
”;唐颜真卿《祭侄稿》“诸”字写作“
”;东晋王羲之《快雪堂帖》“诸”字作 “
”和“
”,《集字圣教序》“诸”字作“
”,《澄清堂帖》“者”写作“
”、“
”、“
”;宋苏轼《酔翁亭记帖》“者”写作“
”;北宋本《淳化阁帖》有唐欧阳询书“ 诘”字写作“
”;宋蔡襄“吉”写作“
”。佛典中也有“诸”🦸🏻♀️、“诘”异文用例,梁僧旻、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卷第四“现生王宫二”*️⃣🏊🏼♀️:“究竟菩萨👨🏼🦲,在兜率天,诘天共议😻,当使菩萨现生何氏👵🏿。”(53/15a②)赵城金藏广胜寺本“诘天”作“诸天”⛸。传世文献也见异文用例◀️,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九射格附”💁🏽♀️:“群(一作诸)公皆以王为真得学士体也👩🏻🦱。”“一作诸”之“诸”元刻作“诘”,祠堂本亦作“诘”,宋本作“诸”,《稗海》本同。“诘”有“追问💋、询问、责问”义,《说文·言部》:“诘,问也。”《书·周官》𓀅:“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礼记·月令》⤴️➾:“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郑玄注👨🏻🦽:“诘,谓问其罪,穷治之也👌🏼。”《新五代史·杂传五·裴迪》:“迪召公立问东事,公立色动,乃屏人密诘之,具得其事。”“诘问”乃为同义复词,表 “追问、责问”义,文献常见,且常与治狱有关,汉焦赣《易林·师之蛊》🚣🏻:“证讯诘问🪩,系于枳温🚵🏻♀️🐭。”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钧始虑其非🕉,反复诘问,但微笑不对。”敦煌变文中亦有“诘问”用例,《降魔變文》:“ 且看詰問事由,若為陳說🚎。”
故《燕子赋(二)》中的“穷研细诸问”之“诸问”也应是“诘问”,文献中也常见“细诘问”、“子细诘问 ”、“逐细诘问”、“详细诘问”之类的说法。《说文解字系传》卷五“谁😄,何也”下徐锴按:“《史记》贾谊《过秦》曰: ‘陈利兵而谁何。’苛🚵🏽,细也,谓细诘问之。”《通雅》卷五:“孰何📕,问之也,犹曰谁何也。《过秦论》‘陈利兵而谁何’ ,音苛,苛🥴,细诘问也。”宋赵鼎撰《忠正德文集》巻八🧑🏼🎤:“欲与宰执议定,乞与宰执同对,卿与更子细诘问如何也?”《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二百七中🟰:“已将髙晴一犯缉获到案,逐细诘问🏋🏻♀️。”《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睦尔撒纳系何等人,相见时👩🏼🎤,有何言辞?应诘问之💁🏻♂️,处俱着♠️🔆,详细诘问具奏。”
另外“穷研”与“诘问”相类✊,文献也见二者相对为文🕯,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九❔🈵:“遣劫比罗共为敌论🫷🏼,所有诘问,随事穷研👩👩👦,诸立论人咸皆杜口🏅。”(23/672b)
文献还习见“穷诘”一词🏌🏿♀️🕳,《三国志·吴书·是仪传》:“ 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羣臣为之屏息。”又北宋王谠《唐语林》卷六“鲁公再三穷诘📃,范曰🦠:‘颜郎聪明过人,问事不必到底。’”也可倒文为“诘穷”🔣,汉刘向《说苑·君道》🎖:“讯狱诘穷其辞,以法过之,四阻也。”文献也见 “研诘”用例,《新唐书·刘瞻传》下附《李蔚传》📑:“鞮译差殊,不可研诘,……以无上不可加为胜🙍🏻♂️,妄相夸胁而倡其风。 ”《钦定石峯堡纪畧》卷十八“皇上亲加鞫讯复”:“命等逐一研诘,……蓄意谋逆于本臣。”
要之,无论是就写本字形特点,还是文献异文和文献用例语境来说🧚🏿♀️,“诸问”应该为“诘问”💁🏿♀️👩🏻🎤,且验之于《燕子赋(二)》中具体文句语境甚为允洽。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B_080R);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附 注
①录文依据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
②本文所引佛典均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前后数字分别表示册数和页数, a,b,c分别表示上中下栏。下同。
参考文献
徐 复 1961 《敦煌变文词语研究》,《中国语文》第8期。
蒋礼鸿 1997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补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黄 征 张涌泉 1997 《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
蒋冀骋 1993 《敦煌文书校读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
——— 2006 《敦煌文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记:
论文在修改过程中曾得到董志翘和汪维辉二位老师的指点,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2月2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3月1日
点击下载附件:0627《燕子赋(二)》中“诸问”考辨
本文首發於《中國語文》2010年第1期🍗。
我们在无法获得确解的情况下⬜️,不妨多考虑一下敦煌写本文献的特点👩❤️👨✋🏼,从写本的字形特点来拓展思路🚶🏻➡️♈️。通过字形比较,我们认为此处“诸问”当是“诘问”🏋🏼♂️,“诸”是“诘”的形讹🎮。
既然是从字形考虑,为何不将敦煌原卷的图版附上呢👩🏿🌾?一孔之见🎧👨🏼🍼,还望指正。
又蒋冀骋先生的说法亦有一定道理🩳,“细细问”文献中亦有用例🈴,重文符号和之相混的情况在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读释例》一文中有所阐释。
浙江大学古籍所,张文冠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中收有“加诸”一词,义为妄言,《说文·言部》👨👦:“诸👮🏻,辩也🙋🏿♂️。”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