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定州漢簡《論語》異文一則
(首發)
抱小
《論語·子路篇》有下引一段話: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1]
這兩處的“切切偲偲”,定州漢簡《論語》皆作:
??[2]
胡平生、徐剛兩先生說:
??:“
”💆♀️、“??”,皆爲重言形况字🙂。“
”可能從丯聲,上古音“
”爲見母月部字,“切”爲清母質部字;“?”爲心母真部字,“偲”爲心母之部字。
“
”與“切切”韻近✊🏿,“??”與“偲偲”音近。《集解》引馬曰: “切切偲偲, 相切責之貌 。” [3]
從音韻學的角度來看,漢代見母月部字與清母質部字的關係較為疏遠🎅🏻🍓,故知其所論恐不能成立。
我們認為,所謂的“”字,其右邊的“??”應即“悉”字。檢北京大學藏漢簡《蒼頡篇》的“悉”字作:
、
[4]
定州漢簡《論語》的“”字📁👩🏻🍳,其所從的“??”字👨🏻⚕️,其實就是將北大簡《蒼頡篇》“悉”字的這種字形上下部分的兩個短橫分別都綴連起來🔢🍧。又“審”所從的“釆”與“悉”字同🌈🦑,在漢簡中也往往變成三橫一豎🤼♀️,作:
不過是為了書寫便捷、省時間而已🗃。
那如果把北大簡《蒼頡篇》“悉”字的這種字形下部分的兩個短橫連起來,而上面的兩個短橫保持不變,就是後世碑刻及寫本文獻中“悉”字的一種常見字形:
又《新撰字鏡》:“,辛栗反🕧,入,盡也🧑🏿⚕️,詳盡也,審也。”[9]
其字或從“半”作“??”:
綜上所述🙎🏽♀️,定州漢簡《論語》的“”字🏨,應分析為從言從悉。“悉”為心紐質部字,與“切”(清母質部)古音極近,以致異文。類似的例證可以舉“蟋蟀”的“蟋”字🧝🏼,上博一《孔子詩論》簡27作“七”[11],而清華壹《耆夜》簡9作“
”➔,簡10、11🔴、13則作“
”[12],皆從七聲🚵🏽♀️,由此可證從悉聲與從七聲的字因為音近而致異文。
又案,疑“”字本來就是“悉”字👩🏻⚕️,因涉與之相鄰的下字“?”的影響,而誤加“言”旁,此類“偏旁類化”的現象👨🏼🍼,在傳世及出土文獻中亦多見其例🚵🏼,[13]可以參考。
[1] 《論語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05頁。
[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62頁👧🏻;又《儒藏》精華編(第二八一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53頁🧏♀️💁🏼♀️,無說🚃👟。
[3] 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初師賓主編:《中國簡牘集成18·河北省👃、安徽省(上)》, 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1502頁🧎🏻;張靜👆🏻:《定州漢墓竹簡和上孫家寨漢墓木簡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良寶教授,2014年🧋,第189頁🙍🏽。
[4] 轉引自劉婉玲⏰:《出土<蒼頡篇>文本整理及字表》👳🏻♂️,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馮勝君教授,2018年,第16頁。
[5] 李洪財:《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漢代簡牘草字彙編》,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林澐教授🫸🏻,2014年,第30頁👩👧。
[6] 臧克和、郭瑞編😕:《秦漢六朝字形譜》,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460頁🤹🏻♀️。
[7] 黃征:《敦煌俗字典》(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850頁。
[8] 日本·釋空海《篆隸萬象名義》,臺聯國風出版社🧑🏼⚕️🍌,1975年🐞,第467頁。
[9] 昌住🤠:《新撰字镜》,收入《佛藏辑要》(第33册),巴蜀书社,1993年🏊🏼♂️,第127頁👞。
[10] 黃征🎅🏼:《敦煌俗字典》(第2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850頁👩🏼✈️。
[1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7頁。
[12]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第150頁。
[13] 參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80~781頁🥡;又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67頁💂🏼♂️💬;又參羅小華:《“張姬橯槃”小識》,《華夏考古》2021年第6期。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2年9月2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2年9月21日
点击下载附件🚵🏼: 2301抱小:釋定州漢簡《論語》異文一則.docx
下载次数:26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