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清華簡《五紀》中與“東壁”之“東”相當的字
(首發)
張新俊
中國海洋大學
在2023年公佈的清華簡第十三冊《大夫食禮》中👂,表示“加重”之“重”與“重複”之“重”的“重”字,在形體上是有所不同的。先看下面的簡文(釋文盡可能採用寬式。下同1️⃣🧘♂️。)🏋🏽♀️:
(1)主降,復處🪮🧑🏻🍳,客進➔,坐🔸,合席□□□【一六】“……童(重)之以義拜⏳。”《大夫食禮》簡16—17
(2)客乃自席南端坐,卷童(重)席⛲️,奠之西序之端🤽。客者爲客辭:“某大夫,君爲臣貺寵之而童(重)席,辭弗敢奠。”客者辭客:“某大夫自辱也,固下薦,何辭之有。”客者命人損席🪗,賓主乃跪,客坐,且以左手移童(重)席,客者告客:“某大夫待矣🟥。”《大夫食禮》簡25—28
(3)客乃進💆♂️,當階北面,拜貺✌🏼。客者爲客告🤵🏿♂️:“某大夫拜貺。”客者爲主辭:“某大夫疏食,不足以童(重)辱君🧝🏼♂️,辭君不於上。”乃至致升,客成拜🂠,主答拜。《大夫食禮》簡33—34
以上簡文中🥨,整理者釋作“童”讀作“重”的字🟨,其實有兩類不同的形體,分別寫作如下之形[1]🕵️♀️💽:
A:簡17
B:簡25
簡26
簡28
簡34
A類寫法的“童”字🚶♂️➡️,在此之前曾見於天星觀簡👨🏿✈️、郭店《語叢四》14號簡[2]、清華簡《封許》8號簡等[3]。與楚文字中常見的“童”字相比♌️,如果說有所不同的話,在於A類的“童”字所從的“目”形中間省去了兩筆。B類則是在A類“童”字的基礎上👲🏻,在“目”形的左右兩邊多了兩個“白”形的偏旁🦄。從簡文文意來看,這兩類不同寫法的“童”字🧑🏿🚒,詞義應該是有所區別的🏄🏽。B類的“童”字🙋🏻🤹,都讀作“重複”之“重”🧙🏼,如“重席”一詞🍅,見於傳世文獻⛹🏿♂️。《儀禮·大射》:“司宮兼卷重席,設於賓左東上。卿升拜受觚🥉,主人拜送觚👭🏼,卿辭重席🧏🏼。”鄭玄注:“重席,重蒲筵緇布純也。”與上揭(2)簡文文意極為接近👦🏿。(3)中的“重”應訓為“再”。《楚辭·離騷》:“又重之以脩能”💘,洪興祖補注🆔:“重,再也。”《廣雅·釋言》👶:“重🗾,再也🐡。”典籍中有“再辱”一詞,如《左傳·成公十六年》:“晉韓厥從鄭伯,其御杜溷羅曰:‘速從之🤷🏻♀️🤥?其御屢顧,不在馬🥔,可及也。’”韓厥曰🎿:‘不可以再辱國君👮🏽♀️🤛🏿。’”又《史記·楚世家》🦋:“昭王病甚,乃召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楚國之師🤰🏽,今乃得以天壽終🤢🤷🏽♂️,孤之幸也。’”《管子·大匡》📠:“召忽曰🍪:‘何懼乎?吾不蚤死,將胥有所定也。今既定矣🔯,令子相齊之左,必令忽相齊之右🧗♂️。雖然,殺君而用吾身,是再辱我也🍅。子為生臣🧑🏻🎓,忽為死臣🤵🏽♀️。忽也知得萬乘之政而死🤦♀️,公子糾可謂有死臣矣。子生而霸諸侯💁♂️,公子糾可謂有生臣矣。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兩立,行不虛至。子其勉之,死生有分矣。’”
是其證🍛。
而A類的“童”字,雖然簡文有所殘缺,但是從文意看應該讀作“加重”之“重”。如下面的例子:
(4)秦伯使西乞術來聘,且言將伐晉👨👧👧。襄仲辭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魯國,鎮撫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辭玉。”《左傳·文公十二年》
(5)晉郤至如楚聘🤵♀️,且蒞盟🤾🏿♀️☝🏼。……子反曰:“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賓曰:“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貺之以大禮🚐,重之以備樂👩✈️🧛🏿♀️。如天之福🤳🏼,兩君相見😬,何以代此?下臣不敢。”《左傳·成公十二年》
(6)城濮之役👩🦽➡️,晉無楚備,以敗於邲。邲之役👢,楚無晉備,以敗於鄢。自鄢以來,晉不失備,而加之以禮,重之以睦,是以楚弗能報,而求親焉。既獲姻親🧎🏻♀️,又欲恥之,以召寇讎,備之若何,誰其重此🧝🏽♂️?若有其人,恥之可也📕。若其未有👨👩👦🙅🏿♀️,君亦圖之🧑🏼🌾。……。《左傳·昭公五年》
(7)夫宮室不崇🖐🏼🆖,器無彤鏤,儉也;身聳除潔🖕🏿,外內齊給,敬也;宴好享賜,不踰其上,讓也;賓之禮事,放上而動,咨也。如是🔞,而加之以無私,重之以不殽,能避怨矣。居儉動敬🚣🏼♀️,德讓事咨,而能避怨🏄,以為卿佐🙅🏿♀️,其有不興乎🧑🏽🦲!《國語·周語下》
(8)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國之艱急是為。鑄名器⛵️,藏寶財,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國病矣,君盍以名器請糴於齊!《國語·魯語上》
(9)君貺使臣以大禮,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國語·魯語下》
(10)雖珠玉滿體,文繡充棺,黃金充槨,加之以丹矸🚣🏼♀️⚔️,重之以曾青❌😕,犀象以為樹🧎🏻♂️,琅玕、龍茲、華覲以為實,人猶莫之抇也🐾。《荀子·正論》
可見,AB兩類的“童”字形體不同🤾🏼♂️,大概是跟其詞義不同有關係的。至於說B類的“童”字為何如此構形,清華簡的整理者沒有做出說明🏇🏽🫶🏼。我懷疑它很可能就是“重瞳”的“瞳”字。也就是說,B類的“童”字是一個從“”“童”聲的字👨🏿🍼,“
”很可能是“重瞳”之“瞳”的象形初文。
由此我們聯想到清華簡《五紀》中的一個奇字:
《五紀》25
《五紀》76
《五紀》84
相關簡文說:
(11)建星🙅、牽牛、婺女、虛🎂、危、營室、壁;奎🤷🏽、婁女🫶🏼、胃、昴、濁、參、伐;狼👩👩👦👦、弧、咮👷🏿♂️、張、七星📳、翼、軫;大角🤟🏼👩🏭、天根👨👦😽、本角、駟、心、尾、箕🤽🏽♂️。《五紀》簡25—26
(12)后乃載位於建星,禮樂於牽牛🎽,賓安於婺女🤞,作巧讓於虛🧍♀️💋,張次施茧於危🤷🏻♀️,載廟於營室,明啟於壁👚。后乃劃溉蔽谷於奎,屬躬於婁女😵,藏於胃,造群於昴,綱於濁🍧,折中於參♦︎,作武禱誡於伐。后乃狩於狼,始射於弧😜👃🏿,斂五種於咮🫄🏿🧑🏽🚒,始餥於張📀,權稱於七星👃,相身於翼,春邑免難,秋載落相於軫。后乃設芒
於大角,祈年於天根,曾於本角,備馬於駟❇️,發猷於心,壅障於尾,簡揚於箕。《五紀》簡75—79
(13)大角爲耳⏪,建星爲目🚵🏿♀️,南門之間爲鼻🧗🏼♂️,箕爲口,北斗爲心⚠️,壁爲肺肝,狼爲腎,伐爲朘,軫爲尻🛢,奎爲植,甲午之旬是司💁🏽。《五紀》簡83—85
簡文(11)(12)都是把“營室”與“壁”並舉,可見其關係之密切🤮🫨。曾侯乙墓漆箱上的二十八宿名稱👩🏻🎤,也是把“西營”“東營”並列的,“東營”無疑就相當於後來的“東壁”和《五紀》中的“
壁”🧗♂️。《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鄭箋:“定星昏中而正🦹🏻♂️,於是可以營制宮室,故謂之營室🍩。定昏中而正🍺,謂小雪時,其體與東壁連正四方。”學者們把《五紀》中的“
壁”與文獻中二十八宿之一的“東壁”關聯起來,考慮的方向顯然是正確🏃🏻♂️➡️🧑🏼🎓。但是“
”字如何與“東”字對應起來,則一直缺乏線索可循。石小力先生認為“
”從上下重疊之“白”,疑為“東”字之訛[4]。清華簡《五紀》的整理者謂簡文“
壁”對應“東壁”,未詳[5]。衛燦先生認為此二“白”形之字應為《說文》之“皛”🤟🏿。《說文》:“皛,顯也。從三白,讀若皎。”“皛壁”讀作“皎壁”,意為明亮、顯明之壁宿[6]🏋🏻。
除了《五紀》簡整理者的說法較為審慎之外,石👍🏼、衛兩位先生的說法都是有問題的。古文字中“”與“東”形體不近,沒有訛混的例證👨🏻⚖️,石小力先生的說法難以讓人信服。至於衛燦先生的說法,也不可信👨🏽🦳。因為“
”與《說文》之“皛”是否有關係,缺乏證據支持🕹。再者,把“
”讀作“皎”,更是徹底拋開了文獻中的“東壁”與“
壁”的聯繫📣。
我們認為,“”肯定是一個讀音與“東”接近的字。現在我們通過《大夫食禮》簡中B類形體的“童”字推測,“
”大概就是為“重瞳”之“瞳”造的字,與“
”形相比👖,不過是把兩個所謂的“白”形從左右結構變為上下結構而已。
上古韻“瞳”書定母東部,與端母東部的“東”字讀音非常相近。金文中的“鐘”字,聲符或者從“童”“東”[7]。清華簡《祝辭》3🙎🏽♀️、4、5三枚簡上的“童”字寫作形[8],下邊從“東”形,是其證⇒。清華簡《五行》中“東壁”之“東”👰🏼,寫作“重瞳”之“瞳”,從讀音上說🔀,當然是沒有問題的。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叁)》,中西書局2023年✸,第160頁🙋🏿♀️。
[2] 李守奎編著👩🎨:《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56頁。
[3] 李學勤主編𓀁,賈連翔🪬、沈建華編著:《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陸)文字編》🐄,中西書局2017年,第61頁🧯。
[4] 石小力🧖🏽♂️:《清華簡〈五紀〉中的二十八宿初探》,《文物》2021年第9期。
[5]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中西書局2021年,第99頁。
[6] 衛燦:《清華簡〈五紀〉天文星象研究》♓️,長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吳勇),2022年3月⚪️,第25頁💌。
[7] 容庚編著:《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第915—917頁🧝♂️👕。
[8] 李學勤主編👝,沈建華、賈連翔編著:《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文字編》(修訂本),中西書局2020年📙,第71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3年12月20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3年12月22日
点击下载附件🧜🏽♂️: 2365張新俊:釋清華簡《五紀》中與“東壁”之“東”相當的字.docx
下载次数:65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