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草书写本目录及简析
(首发)
李洪财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敦煌文献🎅🏼,若以书体分类,除楷书以外,行草书文献占很大比例🎥,但是由于行书草书字体较难认,一直没有很好的解读利用✢。敦煌草书文献具有版本校对🎎、书体研究👨🏻🔬、书法欣赏等多方面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1为佛经校勘和经义研究提供方便。
敦煌草书卷子基本是佛经论疏类的作品🥻,而且其中多是读经🤹🏽、听经🚼,讲经的笔记🧔🏼♀️,其内容远丰富于传世经赞论疏,故此类写本是研究佛经经义的最好材料。例如散藏在辽宁博物馆的《恪法师第一抄》[1]即是一部综合各经来解《妙法莲花经玄赞》的一部作品👱🏻,其涉及经典至少有《法华经玄赞要集》、《法华经玄赞义决》、《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显扬圣教论》、《成唯識論疏抄》等内容🧑🏻🦽➡️🦮,[2]可见作者对众经的把握程度📼。同时👎🏿,《恪抄》中对上述等经典的原句引述★,也可成为校勘的一个依据。由于这类抄本草书释读至今还没人研究,故此列草目,以抛砖引玉,释读整理以方便志于佛经经义研究之士。
2为研究敦煌书法🦻🏻,特别是敦煌草书研究,提供方便。
敦煌卷子存在大量的书法精品,其中楷书抄经占主要部分。启功先生很早就注意敦煌写经的书法价值💛,对敦煌唐人写经评价极高👳🏻♂️,在其跋敦煌唐人写《妙法莲华经》中赞道🧠:“笔法骨肉得中🧑🧒🧒,意态飞动,足以抗颜🧘🏼♂️、欧、褚。”[3]实际上,不仅楷书有精品☝🏻,草书也有很多精品🦈♾。例如《百法论疏抄上卷》S3994🫖、《百法述》上博60(50677)[4],还有一些残片如,俄Дx06048[5]🎱🙅🏼♀️、俄Дx5263🦿、俄Дx5263V等都是书法水平很高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草法、点画用笔🏖、结体取势都不是平常书手所能及👶🏽🛎,艺术价值很高。
再有敦煌的草书字形,即同于常见规范字形,也有自身特点🤌。例如例如菩萨、解脱、烦恼等佛经论释中常见词语,通常以符号替代。还出现字形相混、同音替代现象。例如于🔫、前互混🥢、或同惑同音替代等。俗字草写更是草书抄经的一个特点🧿,很多字形不能用正字来识读🤷♂️。例如礙写作,似百;无写作
🔍,似元;两写作
🧟♀️,似多等。敦煌草书的研究,也为以书法为标准的写本断代、辨伪提供参考,总结敦煌草书抄经特点,可以成为判定该类经卷真伪的最有力参考。敦煌经卷中🛅,被疑伪的多是佛教经典,但也有较少的疏论卷子👭,如日本守屋孝藏《法花经疏》一卷👆🏿,藤枝晃认为是赝品🏤。[6]《法华经疏》在敦煌草书写本中占大部分,且书写风格🧖🏽、特点都有共同之处🖍🦸🏼♂️,如果此类特点对比守屋孝藏《法花经疏》,将会使这种判断更有利。当然,这里只是简单列举,班门弄斧,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能人。
3敦煌学研究的需要。
林聪明在其《敦煌文书学》之《敦煌文书的抄写状况》中列举九大类抄写状况💃🏼👆🏽,主要是依据书法精美程度、章法布局、俗字🕟,校改等来描述状况,如其甲、品质精良,刻意求全者,以儒释道经典居多,大抵自专门书手之作。其抄写皆精细,书法工整,行款均照一定格式,有界格,甚至每行字数齐等;少有雌黄及挖补情形🧑🏽🍳;抄后并经多次校勘➙。[7]以后八条基本相类甲条👩🏿⚖️🙆,只是从精良程度逐渐递减。大概林先生没有对敦煌卷子中相对较少的草书写本作过统计和深入研究,因为敦煌草书写本🕓,均不属于其所述的九种状况👩🦽🧘🏿♂️。第一,敦煌草书写本非出自专门书手,其多是个人听经、读经、讲经的手稿🧷,如法P2328《大乘百法随听手抄》👨🏿🚒。第二🧩🧛♂️,敦煌草书写本中有抄写精良者,非经典内容,非照一定格式,无界格,无补字↗️👃🏽,字数不齐等,如上博60(50677)《百法述》[8]🪠。第三,敦煌草书写本中有抄写精良,又见校补者,如上图183(827457)A《妙法莲华经疏释》[9]🦞。因为这类草书写本与其他抄经不同书写对象、不同心态、水平差距较大,所以这类抄本也要不同对待研究,此类应作为单独类型。因此有必要编制敦煌草书写本目录,以便分类研究👨🦯➡️。现作一简目以备增补或为研究者提供方便👤。
目录和参考文献说明
本目录所列条目以草书写本为主🧑🦼➡️,主要以草书字形为准,不包括书写草率写本🤢。对于所见非敦煌传世文献,与敦煌草书写本相类者,如上博附03(34667)🔼,也一并录入🤳,以作研究参考。
编写此草书目录的目的,是为草书、字形、抄本等研究提供方便🎧,所以🥔,对一些草字较多👊🏿🍩、抄写风格与敦煌草书抄卷风格相似的行书、行草书抄卷🤕🚠,一同录入♻️。主要以所见图片为依据,对于有目录、叙录描述或条记目录描述的,则主要以描述为准🏋🏼,例如国家图书馆藏《法花玄赞钞》👐🏼🥰,BD01213号,第十八册48页🧑🏻🎄,所记述皆出自该书后附《条记目录》6页,文中不在说明👇🏼🌅。
文中有“不完全草书”,是指整体上是草书,但又有楷书🚯、行书出现,但又不同于行草抄写,主要是因为抄写字体不一致🏋️♀️💳。
目录中所记卷目皆以所见书目编号、命名为准🤾🏼,未命名者,注明未命名残片。所收条目因检索不同目录所得,一些敦煌卷子的最后归藏地未查明𓀒,各处命名也不同,可能出现个别重复录入🦸🏼,尚待考索整理📱。
因条件所限🐢,编本目录只能以图书馆所见图片或目录为准,对于一些未公开的藏卷或无法见到的卷目👩🏽🎤,无法录入。本目录所检索的主要书目如下:
《敦煌总目索引》(文中简作《索引》🛅、《敦煌总目索引新编》(文中简作《索引新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上海博物馆馆藏敦煌文献》、《上海图书馆馆藏敦煌文献》🚴🏿♂️、《英藏敦煌文献》、《俄藏敦煌文献》、《敦煌劫余录续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敦煌研究所藏敦煌文献、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故宫博物院藏敦煌文献。
三、目录
以下检索《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10]所得条目🫚:
《净名经关中疏卷下》,津艺030(60.5.1706),第一册176页。晚唐写本🔧,白麻纸✊,25纸。高29.5厘米💆🏿,宽1053.5厘米。纸幅43厘米👉🏻,卷心高26厘米,天头、地脚各1.5厘米🚱。每纸约36行,共762行。每行字数不等,多者达32字👮🏽♂️。乌丝栏#️⃣。行书,墨色浓匀,卷首残缺。卷中有香积佛品第十、菩萨行品第十一🤒、见阿閦佛品第十二、法供养品第十三、嘱累品第十四品题⌚️。卷尾题“净名经关中疏卷下”🙅🏻♀️。后有题记:“蕃中二年三月十七日于沙洲金光明寺写讫比丘利济”🤹🏻♀️。敦煌洞窟常见“蕃中”二字,时代在唐贞元二年敦煌陷蕃以后🖇。有朱笔点勾,墨笔校改🤦🏿🏋🏿。1962年鉴定:真,精品🧘♂️。
《汴州司马朱状》,津艺061B(77.5.44022)🐃,第一册306页。写本,粗白麻纸🎥🖕🏼,一纸,残🧑🏽。高28.8厘米⏺,15.6厘米。共7行,每行字数不等。行草,墨色浓匀🏝。尾署🧑🏿🎨:“癸卯十月十日🪳,汴州司马朱状。”边钤白文方印“周暹 ”✍🏿🚵,朱文方印“德化李氏凡将阁珍藏”。周叔弢旧藏👩🏻🍼🙅🏿♂️。1987年鉴定🌀:作伪。
《书札》🎠,津艺061C(77.5.44023),第一册306页。写本💂♂️,粗白麻纸🚣🏻♂️,一纸🕺🏿,切割整齐。高27.7厘米,10.5厘米。共4行.每行8字🌦。草书,墨色浓匀。尾钤白文方印“周暹”,朱文方印“木斋审定”。周叔弢旧藏。1987年鉴定👳🏻♀️:作伪😘。
《文稿》,津艺,061H(77.5.44028),第一册310页🎅🏿。写本🔦,薄白麻纸。高29.5厘米,20.1厘米。卷心高23厘米🏌🏿♀️,天头4厘米🏋🏼♀️🤦🏿,地脚2.5厘米🍜👩🏼🏭。共6行🧑🏽🏭,每行13—14字👨✈️。纸折行。草书🤛🏼,墨色浓匀🛞。首钤朱文方印“木斋珍藏”👉,白文方印“周暹”,尾钤朱文方印“德化李氏凡将阁珍藏”。周叔弢旧藏🫶。1987年鉴定:作伪⛈。
(以上《汴州司马状》🍢、《书札》、《文稿》三种草书👨🌾🕵🏿,从点画用笔,笔势、章法、风格都与敦煌其他草书抄经有很大不同。)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天津艺107(77.5.4446)V,第二册213页。唐朝写卷。写在同号《文选注》背面🤣。卷心高24.7厘米🙎🏽♂️,天头2.2厘米,地脚1.5厘米🕹。每 22行,每行20—22字🧆。草书👩👧👦📗,墨色稍淡🏌🏿,卷首尾残缺。文中有朱笔校改🤸🏼,各纸骑缝处盖朱文印“贺”。
《法华经义疏》⬛️🕹,津艺304(77.5.46.43)🤑🧚🏼♂️,第六册289页。唐写卷子。薄楮写经纸👟🧑🏼🌾,34纸📢。首缺尾残,有水渍印🕎。高28.4厘米🧝🏽♀️,广1368厘米🤌,纸幅42厘米。卷心25.7厘米🧖🏼🪃,天头1.9厘米。地脚1.3厘米🧑✈️。每纸27行👩🏿💻,每行25至26字。乌丝栏🪆,草书,墨色中匀。文中有朱笔批校🌹。参见《敦煌宝藏》第34册S4136🦵🏿、第51册S6789《法华经义疏》。
以下为检索《上海图书馆馆藏敦煌文献》[11]所得条目👨🏿💻:
《家书》,上图017(812388),第一册128页。粗白麻纸,一纸,高28.1厘米🍄,宽37.7厘米👷♀️➗,共12行,行草抄写👺,墨色中。夹杂较多草字。末有“晚暒楼许氏收藏”白文方印。
《葬经》,上图017(812388),第一册128页。粗白麻纸,2纸半🙇👩🏻⚖️。首尾残,右下残🤫,有水渍👍🏽。分贴于两页。一高26.1厘米,宽36.5厘米🧝🏽♂️,一高27厘米,宽6.6+30厘米。共26行,纸折栏,行草抄写,墨色中。文中有校改字。
《中论疏》,上图066(812501),第二册164页。唐写卷🗑,无簾纹白麻纸,16纸。首尾残☕️,有水渍🈳,首2纸稍破损📱,高29.4厘米,长649厘米🐇,纸幅41.1厘米,卷心23厘米🏯,天头、地脚各3.2厘米。每纸28行🧑🏿🚒,每行22—24字。乌丝栏🫲🏿,行草抄写。墨色中。卷中有“观行品第十三🛌🏻、观和品第十四👨🏿🎓👨🏻🎤、观有品第十五三品题。
据考本卷经品名均为《中论》品名,“观行品第十三”前文字为“观行品第十二”。原定名为《大乘起信论疏》不妥,今正之。参见《大正藏》第30册1564号后秦鸠摩罗什译《中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上图066(812501)V⚪️,第二册173页🥙。写于同号《中论疏》背后🤘🏽,首尾缺,卷心高26.6厘米,天头1.2厘米,地脚1.6厘米。每纸28行,每行27—30字。无栏线,行书抄写,墨色中。文中有朱笔批点校改🙆🏻。定名据《大正藏》。参见《大正藏》 85册2810号,第1053页上栏第10行🧛🏽♀️,至1061页中栏第10行.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上图130(812580)🐇,第三册248页。唐道掖撰,唐写卷。白麻纸,11纸🩺。卷末文未抄完。高31.2厘米🧘♂️,长505厘米,纸幅46厘米,卷心28.6厘米➛,天头1.4厘米🦸🏽🧑🏿🚒,地脚1.2厘米🫴。每纸29行👩🦱,每行35字。乌丝栏👨🏽🌾,行书抄写,草字较多👨🏿✈️。墨色浓🤦🏋🏼♀️。卷中有朱笔圈点。卷首题“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资圣沙门道液(掖)述\文殊师利品第五”🤾🏽♀️🧀。卷中有“不思议品第六”品题。参见《大正藏》第 85册2777号📻,第437页卷下。本卷可补《大正藏》本之不足😶🌫️。
《草书佛教论释》🤰🏿📈,上图164(820454),第四册13页👩🍳。南北朝写卷🖖🏼。薄白绵纸👠,4纸🧚🏿🫣,首缺尾残👩🏿🍼💆🏼♀️,高28.2厘米,长168厘米,纸幅42.1厘米,每纸21行🍗,每行22至24字🆓⏳。无栏线。草书墨色中。末尾处可见“张珩私印”白文印👩🔬。
《妙法莲华经疏释》,上图183(827457)A,第四册135页南北朝写卷🤜🏽。本色薄皮纸, 25纸🧓🏻。首尾缺,尾有木轴。高28.8厘米💆🏿,长967厘米。纸幅38.8厘米👮🏻♀️。卷心高25厘米,天头2厘米,地脚1.8厘米,每纸25行,每行26至28字。乌丝栏,草书,墨色中🧣,书法很好,是典型敦煌草书抄经风格。文中有朱笔校勘。卷尾下端钤有朱文印一方𓀓,高1.1厘米,宽0.8厘米🏄🏿♂️。印文难以辨识。据内容拟名。本号《上图目》编号152.
以下为检索《上海博物馆馆藏敦煌文献》[12]所得条目🏜👩🏻🦱:
《法华经疏卷第二》🧑🏽💼🤾🏽♂️,上博12(3303),第一册100页。卷幅805.6×29厘米,20纸🤏🏿,纸长40.6厘米🎟。卷首缺👮🏻,尾稍残。白麻纸,纸色上半截浅黄,下半截深黄。全卷下半截有水渍印😲👷🏽♀️。卷心高 25厘米,天头、地脚各2厘米。每纸26行,每行20至23字不等👨🏼🎤。乌丝栏,字体草,墨色浓匀,书法很好,是典型敦煌草书抄经风格。每段被释经文前均有朱点区别。第11纸中有3行似另一人书写,卷尾题“法华经疏卷第二”,包卷纸题“唐人写法华经卷第二卷”。卷背有朱色杂写 4行。参见《续藏经》壹52套第4册窥基《法华经玄赞》卷二⛴,第323页上之上栏第2行,“业巧变向”至332页下之上栏卷末。有异文🛌🏼。
《书信》,上博24(24579)V📣,第一册205页。写于《论语郑玄注》卷背,字体行草,墨色中匀☞。残破🧠,曾用当时字纸修补。纵5行(其中一行倒写)🛀🏻,首字“诸”;横6行,末3字“思忆也”✊🏿。卷中有“谨专奉状不宣”、“正要面款平章耳”等语,当为书信🦔🙇🏻,但书写者于纸背或横或竖信手挥洒,又似为草稿。
《释迦普》,上博55(44960)V,第二册90页。写于同号“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 ”背面♿。卷心高26.3厘米👨🦱🎀,天头0.7厘米🤒,地脚0.5厘米。每纸23行,每行26字左右🙋♀️。无栏线👼。字体草,墨色不匀。卷首题“释迦普略叙三门 一所贤劫 二氏族根源 三七世相承”。下有“孙鼎”朱文方印。卷末有“德化李氏木斋合家供养经”参见《大正藏》第五十卷第2041号《释迦氏谱》,第84页下七行至二十行(本图版1首14行)🙇🏼♂️,第85页上8行至下末行(图版1第14行至图版3第9行),第86页下4行至13行(图版3第10行至第12行),第86也下20行至第87页上9行(图版3第12行至末)🧫,本卷文字教简略🙎🏼。
《百法述》,上博60(50677)🎼,第二册130页。卷幅154×30厘米,4纸,纸长43.5厘米,首尾残,近卷末有破痕四处。白麻纸👎🏿,厚0.055厘米左右🧑🏻🦯,色白,略黄⛹️♀️。卷心高25.4厘米,天头🤹♀️、地脚各2.3厘米。每纸27行,每行24字左右🤹🏿♂️。乌丝栏,字体草🚵🏼♀️,墨色浓匀,书写精美🤓🫳🏿,偶有涂改字,无补字,是典型敦煌草书抄经风格。此卷据内容拟题。参见《敦煌宝藏》105册第26至35页,北7238(崑六)《百法述》😶。
《法花玄赞卷第六》,上博附03(34667),第二册🕉。包首题写“唐人草书法花玄赞🙋,谢稚柳”🙇🏿♀️👩🏫,末尾有董其昌题记:“简淡一洗唐朝姿媚之习💆🏼♀️,宋四大家皆出于此👲,余每临之亦得一班。壬子十月晦,御湖舟中识。”谢稚柳题跋:“草书写经唯北魏有之🤼♂️,此《法华经玄赞》乃出唐人草书🫶🏿,经卷中绝少经见。笔势颇类怀素晚年体,尤为奇妙🏄♀️。 ”钤有“古希天子、五福五伐堂宝、寿、淳化画宝”印。传世品。参见《续藏经》第壹辑第52套第五册,窥基撰《法华经玄赞》卷六,第420页下之上栏第五行至421页下之上栏末。
以下检索《法藏敦煌西域文献》[13]所得条目:
《瑜伽手记》法P2036,第二册172页。不完全草书,篇幅、字数巨大,抄写字体、墨色不统一。
《瑜伽论手记》,法P2037,第二册248页。抄写字体不统一👩🦲,篇幅巨大,部分草书🪚,部分行书。
《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下》,法P2051,第三册,不完全草书,抄写字体不统一💡。
《大乘起信论略述疏卷上》,法P2062🧚🏼♀️🤾🏻♂️,第四册74页💪🏼。行草,篇幅较长,书法较好,抄写较工整。
《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因明入正理论议疏要》🥋👏,法 P2063,第四册89页。书法很好,抄写工整👮🏻♀️,校补较少👨🏿🦳,风格典型🧋👩🏻⚖️。
《大般涅槃经疏释》,法P2092💇🏼♂️,第五册103页,抄写书体不一致,不完全草书。
《妙法花经明决要述卷第四》🐈,法P2118📦,第六册48页。篇幅巨大🖖🏼,草法严谨🧃,书法很好,抄写较工整,墨色统一🧚🏻♂️,有校补字,是典型的敦煌草书抄经风格。
《瑜伽论随听手记》♝,法P2134🌍,第六册262页。
《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并序》😲,法P2141,第六册341页🏮。篇幅较长,前二三十行主要以行书抄写,后部为今草书写,草法较严谨✦,合敦煌草书抄经风格。
《受菩萨戒文一卷》,法P2147◻️,第七册44页,行草抄写,草字较多🪘🔒。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一卷》🤶🏿,法P2161,第七册215页🤚🏿。抄写字体不一致🧕🏽,几行楷、行🦮,又间断性出现几行草书。
《大乘百法论卷下抄》法P2304,第九册150页⏪。
《百法论疏抄上卷》,P2258,第十册153页😳。典型敦煌草书抄经风格🙎🏽♂️,篇幅巨大🖐。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法P2288,第十一册66页。抄写书写体不一致,前部行书为主,夹带草书🦛👯♀️,后部草书为主夹带行书,墨色不统一。
《大乘稻芉经随听手镜记》🏌🏻♂️,法P2304V0,第十一册232页。篇幅较大,抄写字体不统一,楷、行、草间断出现。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一》,法P2313🙎🏻♂️,第十一册232页✸。行草抄写,风格与敦煌其他所见草书抄经不同,尤其捺画带有浓重的隶书波挑的痕迹🐠,似是过度性书体👩🍼👳♂️。
《法门名义集》🔃,法P2317🖕,第十一册293页。行草抄写,草字较多🤌🏼。
《佛教戒律》,法P2321V0,第十一册249页。不完全草书,行书草书间断出现,抄写字体不一致👳🏼♀️。
《法句经疏》🎤,法P2325👨🏿🦳,第十二册19页。首尾与卷中,字体、风格不一致,校补处较多,不完全草书,抄写字体不统一。有乌丝栏👩🌾👮🏽♀️。
《大乘百法随听手抄》🫶🏻,法P2328,第十二册37页。行草抄写,草字较多。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决补记》👴🏿,法P2328V0,第十二册50页。仅十一行,行草抄写🧒🏽,草字较多。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宣演卷上》,法P2330🫳,第十二册62页。行草抄写,草字较多。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四》👨🎤,法P2412V0⚃,第十三册265页🧑🏿🎤。
《维摩诘所说经疏释》,法P2414✋🏻🫃🏿,第十三册285页。墨色不统一,抄写很不工整😥。
《维摩诘所说经疏释》,法P2414V0🙎🏼,第十三册289页🤶。
《天请问经疏释》👙📞,法P2416,第十三册297页🧝🏽♂️,不完全草书。
《金刚般若经旨赞卷下》,法P2627V0🧑🏿🦰🧎🏻♀️,第十六册354页🪒。篇幅较长,抄写字体不统一👩🦼➡️,第一张纸和部分行段,为典型的草书抄经风格,其它多是楷行草相杂。但抄写较工整☀️,无校字、补字🏌🏽🤷🏼、改字,书法较好。
《须菩提本生缘》,法P2655🐖,第十七册113页。
《观无量寿佛经疏释》🂠,法P2720,第十七册353页。首尾残,篇幅较长🫱🏽,风格典型,有校补字🧎🏻♂️➡️,书法较好🗿。
《论义道士又答》,法P2820,第十八册375页。行草👶🏿,书写流畅,风格较独特,与同卷其他文字完全不同🖇,附在抄卷后,应是随笔后记。
《佛经论释》😻🧑🏻🦲,法P2823V0,第十八册381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法P3302,第二十一册137页.前后残断,抄写较工整。
《维摩诘经疏释》🤹🏿♀️🏛、《佛经论释》、《大乘稻芉经随听疏》🧩,法P3055,第二十一册194页。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会品卷开阖录》,法P3302,第二十三册119页。章法布局混乱,大小字相杂,注语小字草法较好。
未命名残片👷🏻♀️,法P3305P3,第二十三册140页⛹🏼♀️🤽🏽♀️。风格较独特,不似佛教论释。
《四分律疏释》🚣🏻♀️,法P3792,第二十八册71页。首尾残🔚🤽🏿♂️,有乌丝栏🧝🏿♀️🧗🏼♀️,抄写较工整,有涂改字🛰,风格典型,书法较好👩🏽💼❔。
《法花经玄赞卷第一》🎥,法P3832,第二十八册261页🧑🏿🎄。首尾残👨👦,篇幅长👨👩👦👦,首张纸行楷书抄写,与后文书体、风格不同。草书部分🎷🙍🏿♂️,草法严谨🥊,书法很好,抄写工整,有乌丝栏🧝🏻♀️🫴🏿,校补字较少, 且首见眉头校字。
《大唐内典录》🏌🏽🍏,法P3877 V0,第二十九册65页,行书,。《大唐内典录》,法P3898,第二十九册318页🧲,行草🌭。英藏S10604V《大唐内典录草本一切经序》🚶♂️,行书👮🏿。此三卷有较多草书字符🙇🏼♂️,风格与典型的敦煌草书抄经风格相似🦄。书法风格、笔法、都似同一人书写,且三者皆残,有可能是出自一人之手🧚🏽♀️。
《瑜伽师地论手记》,法P3716,第二十九册69页👷。有乌丝栏,抄写一般。
《佛经论释》🚐,法P5029H,行草书写,草字较多🦵,以残片为主。第三十四册74页。
以下检索《俄藏敦煌文献》[14]所得条目。
《金刚般若经义疏卷第二》,俄Ф167🫲,第四册144页。书体前后不一致⛈,楷行草间断出现🧑🏼🎤,今草为主。篇幅较长,字数较多👲🏻,有朱笔校补🤽♂️𓀌,末尾有“净土寺藏经”朱文印✬。
《金刚般若经赞述卷第四》🤞,俄Ф168,第四册164页。行草,墨色统一,抄写工整,无校补处🍏。
《佛教问答》,俄Дx00290、俄Дx00385、俄Дx01183🧦,第六册187页。首尾皆残🧑🏿🦳,墨色不均,楷行草夹杂。
《佛经论释》,俄Дx00440🤳,俄Дx01392V,第六册287页🙆♀️。残片,仅见13行。
《佛经论释》,俄Дx01315、俄Дx01392V🏦,第八册85页。残片,仅存三十行,抄写工整🌂、无校补字🚴🏽。
《佛经论释》,俄Дx01341👩🏻🏫🧑🏼⚕️、俄Дx03126,第八册107页
《佛经论释》🗓,俄Дx01450,第八册179页.仅存十二行。
《佛经》(注:应是《佛经论释》)🍵,俄Дx03332®️🚵🏻♂️,第十册264页🐔🥒。仅存2行22字,书法较好。
《佛经论释》,俄Дx03353,第十册268页🖖🏿。仅存5行22字。
未命名残片,俄Дx5222,第十二册71页🦵。行草,墨色不统一👸🏼,书法一般。
未命名残片,俄Дx5263、俄Дx5263V🛖,第十二册82页。今草🫱🏽,正反两面书写,正面八行,反面八行,墨色较统一,书写较工整,无校补字🏃🏻♂️,书法较好🤳🏼。
未命名残片,俄Дx5588V🧝♀️,第十二册191页🎻,今草🥷🏿,墨色极淡🧑🏿,抄写不甚工整⛏🗞,涂画较多🧏🏿♀️,内容似佛教内容。
未命名残片,俄Дx06029,第十二册322页。章草⏬,仅存十七行,墨色不统一,内容似佛教内容。
未命名残片,俄Дx06048,第十二册331页。章草,书法极好,仅存八行四十五字🏌🏼♂️🤫。
未命名残片,俄Дx06148,第十三册21页。仅存16行.行草。
未命名残片,俄Дx06943V🤌🏿,第十三册229页。仅存8行.今草😩,淡墨书写。
未命名残片,俄Дx06961V🦾,第十三册232页。仅存4行.
未命名残片🗄,俄Дx07636,第十三册322页。仅存13行。典型敦煌草书写经风格。
未命名残片🎹,俄Дx07660,第十三册325页。仅存3行45字,带章草风格🕜。
未命名残片,俄Дx07948,第十四册6页。仅存三行,应是佛经论疏类内容。
未命名残片,俄Дx08449V🧜🏼♀️,第十四册53页。两面抄写,总共仅存十行,字数很少。
未命名残片,俄Дx08543V👨🏼,第十四册62页。仅存四行🥽,十二字。
未命名残片,俄Дx08553V🟰,第十四册63页,仅存四行二十七字。
未命名残片,俄Дx08822,第十四册93页.似与上两残片为同一人书写。
未命名残片,俄Дx08899,第十四册102页💯。仅存6行二十六字
未命名残片👰♂️,俄Дx09128🌞,第十四册127页。仅存9行72字
未命名残片,俄Дx09433V🤳🏼,第十四册162页🙅🏽♂️。仅存3行18字
未命名残片,俄Дx09437🕊,第十四册162页。仅存3行12字
未命名残片,俄Дx09473,第十四册165页。仅存2行7字.
未命名残片,俄Дx18918,第十七册282页。今草♣️,仅存四行,书法风格较特别,不像是佛经论释类内容,
未命名残片,俄Дx19070,第十七册333页😶🌫️。仅存八行,内容不是佛教内容,书法不同其他敦煌抄经,似草稿。
以下为检索《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15]所得条目:
《大乘二十二问本》🕣,北大D098🙂↔️,第二册44页。唐昙旷撰,唐写本,蝴蝶装👃🏿。白麻纸8叶🟨🧹,黏连成册🩰,重裱为15面。书口极残破,已修补🚅。高27.8厘米,广40.5厘米🚵🏼。富达平台无字,每页26至28行,每行35字左右🎃。前数行残损。行草🧋,两面书写🤽🏻♂️,墨色浓淡不一。乃未写全之本。参见《大正藏》第 85卷古逸部2818号,1184页中7行至1192页中12行。文字与《大正藏》所收文字不尽相同,又勘同P2287😼,见《敦煌宝藏》118册506页至531页🗾。
《法华经释》,北大D143👨🏿🔬,第二册122页。唐写卷✩。白麻纸,残存两段☮️。第一纸高8厘米,广41.5厘米,第二纸高28.2厘米,广42.3厘米。凡44行🏣,残损十余行🧎➡️,每行20字左右🏄🏿。无栏线🧑🏿🚒,章草,墨色中匀,校补处较多。内容为“普贤劝发品”、“庄严王品”的注释。据内容拟名。
《阿弥陀经释》🩵,北大D146💅,第二册130页。唐写卷。白楮纸4张,第一纸残损。高29厘米,广151厘米,纸幅49.3厘米。卷心高约25厘米,天头1.5厘米🏌🏼♀️,地脚2厘米。凡108行🏄♀️,每行23至26字不等😪。无栏线📅。章草。讳“民”字。据内容拟名。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六》卷后🦡,北大附 J5🍤🧑🚒,第二册298页。其卷后有“右十八行纸切劫大般若五百六十六”十五字草书👮🏽♂️,书法极好🚶🏻♂️➡️。后《叙录》记为近人书写,不知何人。
以下为检索《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16]所得条目🪃,该书每册后有《条记目录》🆚:
《法花玄赞钞》,BD01213号🤱,第十八册48页🕊。长是567.2厘米🕋,宽为28.5厘米,共14张纸,365行💅,每行字数不等,卷轴装🧑🍼,首断尾全,纸薄,卷面偶有残洞💅🏼,破损➡️,接缝处有开裂⛑,已修整😝👰🏼♂️;尾有“ 北川纸”👨🏽💻、“第一抄尾”,尾纸背有校补正面经疏两行✡︎;7—8世纪🕶,唐写本;章草,有合体字“菩萨”、“涅槃”;有朱笔校改、科分🏌️♀️、有行间校加字,标注字;有行间加行、涂抹。🦉。
《菩萨地持经疏》,BD01363号💇🏿♂️👨🏼🏭,第二十册256页。共23张纸;正面559行,每行30—33字,背面582行♟,行字不等。卷轴装🫵👏🏻,首尾均残🎊,卷面有残损破裂,接缝处有开裂,7—8世纪唐写本🐭;行草,有朱笔点标🤏,有倒乙👨👨👧👧👾,书法极好。
《超世经抄》,BD01363号背1,第二十册282页,草书👩🚀,有重文符合,有涂写🍇,有倒乙✍️。
《杂缘起抄》,BD01363号背2,第二十册297页,行草,7—8世纪唐写本。
《妙法莲花经玄赞卷一》🚴🏿♂️,BD03548号,第四十九册98页。长为198.4厘米👨🏼🏭,宽为28.2厘米;5张纸,共138行,每行字数不等;卷轴装🧔🏿,首尾均脱💷,卷首有残洞⇒、破裂,接缝处均脱开,断为五段,首残尾全; 7—8世纪唐写本👨🔬;有朱笔校改,有行间校加字🥍,有倒乙🚀🧔🏽♀️;书写工整,书法极好🙎🏼♀️。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BD04256号,第五十七册220页。长459.9厘米,宽27.8厘米,十二张纸,290行🧘🏽♂️,行字25—28字,背面14行🙆🏼♀️,行字不等,卷轴装,首尾均残🏌🏽,第二三接缝处下部开裂👼🏿🧑🏽💻,有乌丝栏👸🏻,已修整。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前3纸草书8️⃣👩🏻🦼,第4纸行楷;有合体“涅槃”👩🍼,有行间校加字,有涂抹、倒乙、重文号。
《大乘百法明门论述记》🟪,BD04406,第五十九册227页🚠。行楷,卷轴装🚴🏼♀️,首尾均残,有乌丝栏👩🏿✈️,8—9世纪吐蕃时期写本,有校改字,行间有校加字,有朱笔圆圈科分🫶🏻,有删除号🙍🏼👨🏽⚖️,有倒乙🧑🏿⚕️。此卷虽是行楷抄写,但草书字符非常多。
以下为《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17]检得,括号内为该条目所在目录书页数:
英藏敦煌卷子🙋🏿:
《草书佛典》,S0080V0,(3页)
《佛经故事四则》,S3702V,(112页)
《百法论疏抄上卷》☑️,S3994,草书🚶🏻,字甚好,并有朱笔校勘。
《草书歌》,S5648d🔩,该卷未必是草书,但可为草书研究提供信息。(有录文,见 176页)
以下《敦煌遗书总目索引》[18]检得👨🏻🎓:
前中央图书馆藏卷目有以下两种
净名经关中疏(存一卷),0054,□释维秘演说,唐释明真章草写卷子本🖖🏿,存卷上🧑🏿🔧。(315页)
《大乘百法论》(一卷)👨🏻🦯🙅🏻♀️,00632️⃣,唐人草书卷子本。(315页)
以下两种见于李氏鉴藏敦煌写本目录
大乘四法经一卷(首尾全👩🏽🏭,背有草书残经疏), 0322。(320页)。
残经疏卷(草书,背亦有字)👎🏿🪯,0490。(322页)。
唐草书法华经玄赞第五(完),0914,江藤长安庄藏。(334页)⛹🏿♂️🚠。
法华玄赞卷第七,一卷(唐人草书)🤴,0921🤾🏽♀️,田中庆太郎藏🌏。(334页)🚴♀️。
草字写经(全卷),1031♑️,三井源右卫门藏。(335页)🧑🏻✈️。
草字写经(全卷)🧝🏼♀️,1032,三井源右卫门藏。(336页)。
草字写经(全卷)👨❤️💋👨,1033,三井源右卫门藏。(336页)👨💼🐀。
唐草书大乘起信论(完)外一卷,1053🤏,守屋孝藏藏🐢。(336页)。
草书经(一卷,约五十尺)🧎,1095👨🦳,未详日本何人藏🧑🏼🦱。(337页)
以下据《故宫博物院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目录》 [19],检得故宫博物院藏敦煌文献:
《妙法莲华经玄赞》,新137368,纸质。28.5×373.2。一级乙。原定名:“唐人草书经卷。”背签:“唐初人草书经义卷🌠。”前有“康生看过”🤾🏽、“梦鄣草堂”朱印二方🖖🏼。首尾残缺,起“佛唯赞菩萨不赞我故,所以疑生筹量此事经 ”,止“供养无数佛至证于无上道赞曰👨🏼🦰:此颂 ”。章草。中有朱、墨笔改、补字𓀗。知为《妙法莲华经玄赞》。后钤“罗振玉印”、“罗叔言”朱印二方。与新138065、150679形制及书法相近🧘🏽,应为中唐。“梦鄣草堂”为罗振玉印鉴。
《华严经探玄记》(正面)、《金刚般若经旨赞》(背面)🥕★,新137370 纸质。28.2×573☂️。二级甲。文物局调拨。原定名:“唐人写草书经赞卷。”双面写🍳。均首尾残缺。正面起“身等是故世界悉是佛身🧘,又有众生形世界等 ”,止“初一总叹童子🔂,次二别记正报”。草书。知为《华严经探玄记》。背面起 “我空也,何所以故信解受持”,止“始从初地得此智💾,已生如来家,定殖 ”。行楷🧝🚺。知为《金刚般若经旨赞》🧝♀️。与新 176124应原为一件。原注:“中唐(可能是天宝™️,日本有印本与此相仿)👤🍀。”正面草书避“世”字讳。据形制及书法⬛️🤺,应为中晚唐。
《妙法莲华经玄赞》👩🏻🍼,新150679,纸质。28×320.2。二级甲🏊🏿♀️。1963年3月收购。原定名🙆🏿♀️:“唐人法华经玄赞草书经卷⛴。”首尾残缺,起“四明呪,施之众生”,止“名乐音,丝竹之”🤎。章草。颇多朱笔点记。原定时代: “中唐🍟。”大致正确。
《妙法莲华经玄赞》,新138065🚴🏿♂️🧑🦯,纸质。29×852👩🏻🏫。二级甲。原定名👫🏻:“唐人草书法华经玄赞写经卷。”首尾残缺👨🏻💼,起“此云歌神”⛈,止“斯云波罗”🛣。章草。颇多朱笔点记。原注🛞: “天宝年间。”与新137368🧙♀️、150679形制及书法相近ℹ️,应为中唐。
《华严经探玄记》(正面)🧔🏽♀️、《金刚般若经旨赞》(背面),新176124, 纸质👱🏼♂️。28.5×122.2。二级乙。1972年1月收购🚛。原定名:“隋人草书写经卷(两面)。”双面写。均首尾残缺🧑🧒🧒。正面起“三界故,纵由愿力而得出者”🥱,止“一由前二说互形夺故,随定取一 ”。草书🏯。知为《华严经探玄记》🙇🏽♀️。背面起 “长大身,严土度生自然成就故”,止“证诸法真如理性故,佛世尊有慧眼也 ”。行书。知为《金刚般若经旨赞》。与新 137370应原为一件🅰️。按:正面草书避“世”字讳📷🤶🏼。据形制及书法,应为中晚唐。
以下为散见于各处,记为草书抄写的敦煌卷子😑:
《玄奘大师译经序颂》,卷中有朱笔批点,通卷草书,十七纸六十三行。见于《敦煌劫余录续编》[20]63页A面🧑🏻🚀。
《法华玄赞卷第十》🕧,卷前有向燊题字🚭📼,二十二行🔸,曾熙题字四行,通卷草书🆓。见于《敦煌劫余录续编》106页A面。
《恪法师第一抄》🧑🏽,辽宁省博物馆藏,卷首有“抱残翁壬戌岁所得敦煌古籍”😗、“罗振玉印”🖍、“罗叔言”,三方罗振玉印章,此卷又见于罗振玉《宸翰楼所藏书画目录》[21],可知此卷是罗振玉旧藏😮💨。全卷白麻纸💭,草书(今草)毛笔黑墨抄写,总长为777厘米,宽为28.9厘米。通卷500行(包括标题),正文每行从最多27字到最少12字不等。卷首有标题《恪法师第一抄》👩🏿🏭,其中第一字为浓墨书写,第二字以下为淡墨书写。共用 19张纸🛎✵,卷身正文有多处朱笔点画👳🏻,多为区分段首符号📝👷♂️,也有少数为校正字🌲,还有一些墨色校字补字🧝🏻♀️。全卷墨色并不十分统一☦️,卷身第十四张纸362行卷背后、第十五张纸390行卷背后、第十九张纸482行与495行卷背后似有字,但因装裱无法看清🤵🏻。卷子的内容主要是对《妙法莲花经玄赞》的解释。解释中主要以问答的形式来通俗的讲解经义🔟,似俗讲和讲经文。其中还涉及到一些论藏佛典,如《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法华经玄赞抉择记》🦯、《法華經玄贊摄释》、《法华经玄赞义决》等。
《唐人草书经赞残卷》👗,首尾并缺,题名已佚,存四百三十五行,首行仅存一“初”字🔒,二第二至第五行之下半各皆残损,第三十五🧚🏽♀️、六行残断,第五十九🧙、六十行残甚。全卷草书😔🤷🏻♂️,辨识甚难🧑🏼🎤。[22]
目录简析
通过检索可总结出以下明显的现象🦻🏻:
1从所见几家大的收藏单位对比来看🦵🏼,敦煌草书写本🛀,法藏数量最多🚵🏼♂️、且有较多完整的精品;俄藏主要是残片,其中以书写的风格和笔迹来看🤜🏻,一部分佛经论释残片应可以和其他此类残卷相契合;国家图书馆藏卷较少👨🏻🚒,且多为断残卷子;其他散藏所见草书卷子,数量虽少😪,但是多为私人收藏精品。
2敦煌卷子草书写本书写风格极其相似,书体介于章草向今草过度的书体,点画中还留有隶书波磔的笔势,自然书写中极见书者功力🥡,一些卷子可称得上是书法中的精品🦀。并且🫛,通过字体推断,一些法华经玄赞⛹🏿、瑜伽论手记等卷子🖕🏻,可能是同一人抄写的同一经疏的不同卷内容🐒,有待考证。
3卷子内容和形制。敦煌卷子中所见草书抄本(不包括书体不统一的抄本)全部集中在佛教论疏类💁🏿♂️,儒道两家尚未见一幅作品。其内容往往旁征博引👍,所涉广泛💕,论述精神。其形制,以完整的卷子来看,主要特点是:篇幅长💇🏼♂️、字数多、每行字数不等👨🏼,背面多有对正面的疏文🏃🏻♀️➡️、补充😇,正文多有校勘、重文、科分等符号🦸🏼♂️,写本中,俗字、合体字😨,符号字等成为其共有现象,很多的草字符号可以为一些俗字字形的由来🎶,提供有力证据,这也为敦煌俗字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内容和证明材料🙇🏻♂️。
敦煌草书写本的研究🤌🏼,无论是从书法的角度还是佛教研究的角度都没有充分的得到重视🤴🏽,这里暂列以上简目,总结出一些浅显的现象以待进一步思考研究👎🏻。
[1] 卷首题,罗振玉旧藏,辽宁省博物馆未完全公开🟫,局部图见于《辽宁省博物馆藏宝录》,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1994年,第54页。全部图片,本人私有🈴。
[2] 《恪法师第一抄》详细研究🤚,后续。
[3] 《启功书法论丛》,启功☎️,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161页。
[4]第二册130页
[5]第十二册331页🖊。
[6] 敦煌遗书汉文纪年编年》,薄小莹,长春出版社,1990年3月,8页。
[7] 《敦煌文书学》,林聪明,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八十年八月(1991年)💧,212-241页👃🏻。
[8]第二册130页,
[9] 《上图》💿,第四册135页。
[10]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1998。
[11] 《上海图书馆馆藏敦煌文献》⚠️,上海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12]《上海博物馆馆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博物馆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13]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 , 法國國家圖書館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14] 《俄藏敦煌文献》♻️,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 , 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
[15]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北京大学图书馆,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6]《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中國國家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2007。
[17]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敦煌研究院编 ,中华书局👩🏿⚕️, 2000☘️。
[18]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商务印书馆编 ,商务印书馆 🧿, 1962。
[19]《故宫博物院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目录》,王素👨👧、任昉、孟嗣徽编,《敦煌研究》第6期。
[20] 《敦煌劫余录续编》🖌,北京图书馆编⌚️🙌,线状本⇢。
[21] 《宸翰楼所藏书画目录》,己,书录,见于《雪堂类稿》,戊之三🪇,书画目,长物薄录(二),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592页中🥌。或见于《贞松老人遗稿·丙集》,己,书录,《民国丛书》第五编,九十七综合类(据1943年版影印)。
[22] 描述转自《罗振玉敦煌学析论》,林平和⌛️👱🏽♀️,文史哲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三月,112页👭🏻。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3月2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3月26日
点击下载附件🐔👩🏿🎨:0642敦煌草书写本目录及简析
文章出處不規範📦,書名錯引,刊物的刊期信息不完整✡︎💫。希望修訂🟥。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