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方尊🏇🏼、令方彝所谓“金小牛”再考
(首发)
蒋玉斌
南开大学文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摘要】西周早期令方尊、令方彝铭文中的赏赐品,今世学者多读作“鬯🏌🏿♀️🤵🏿、金、小牛”。从字形、书写习惯、行款等多个角度考察🔹,这种释读都存在问题✉️,应予改释。实际上,对这几字的释读,较早研究该器铭的学者态度审慎👩🏻🎨,并有别种释读,十分值得关注。其中柯昌泗等释为“鬯、稌🐹、牛”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释读👨🏽🔧。鉴于当今学界不从此说🚖,实有重论的必要。
【关键词】令方尊;令方彝🍖;金文;金小牛;稌牛
西周早期的作册夨令方尊、方彝💇🏻♂️🚣🏼,相传1929年出土于洛阳东北郊的马坡😔👲。令方尊以及方彝的器🩰🕵🏼、盖上铸有内容相同的三篇铭文(《殷周金文集成》11·6016🏗,16· 9901- 2、1)⚀🐮。文中记载了明公赏赐亢师、令两人的情况🚶♀️➡️,这段话一般读作:
明公赐亢师鬯🏌🏽、金、小牛,曰:“用。”赐令鬯🥲👩🏻🌾、金、小牛,曰🐆:“用
♦️。”
“鬯、金、小牛”或“鬯金小牛”的读法🅾️,普遍见于当前常用的金文全集或选集的释文[1]🌙、大型金文数据库的释文[2] 、金文字编字典词典[3]🚂👰🏽♀️、古铭刻图录书的金文部分的释文[4] 、金文或青铜器通论书[5]等🚶🏻♀️➡️;学者考释或研究论著引述时也多采用这种读法。可见这种读法已为当代学界普遍接受。
按照这种释读🔄,明公所赐为 “鬯、金🖨、小牛”三品。金文中赐鬯、赐金十分常见,赐牛亦不罕见。叔簋(《集成》4132)铭文有“赏叔郁鬯、白金🚣♂️、牛”,赏赐品类跟所谓“鬯、金、小牛”完全对应。单从文例、内容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疑问。然而👨🏿⚖️,谛审铭文拓本,却能发现这种释读存在多处疑点;实际上很不可信。
这组器物甫一面世,就有学者做出考释🧎♂️➡️,其研究史已有八十余年😁。追溯学者的研究,尤其是前二十年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学者对所谓“金小牛”的解释提出了多种方案👨🏻🦼➡️,意见歧出,并没有呈现像今天这样一边倒的释法🙋🏻♀️。
本文打算从铭文本身的特点出发,重新对所谓“金小牛”进行考察,以期做出合理的抉择。前人论述繁多,仅摘录其要点附于文后,以显学者的探索过程🦎𓀎。
本文要讨论的几个字拓本如下(盖铭第二条“鬯”与“金小牛”原分在两列,为便比较合置于一列中):
|
|
|
|
|
|
|
|
令方尊 |
|
令方彝器 |
|
令方彝盖 |
一 所谓“金小牛”释读的问题
(一)从铭文书写习惯看所谓“金”字异写
令方尊、方彝的三篇铭文中,所谓“金”字共出现6次,“”形4见,“
”形2见。两种写法的主要区别👦🏽,是中间作“∨”还是“—”形。[6]对这两种异写,首先要有准确的认识。
如果通篇考察这三篇铭文的风格🚵🏼♀️,可以发现它们各有统一的书写习惯❔👷🏼♂️,例如:
|
A令方尊 |
B令方彝器 |
C令方彝盖 |
说 明 |
目 |
|
|
|
A、B描摹目际比较象形💋,C目眶则作比较对称的橄榄形 |
囧 |
|
|
|
A♟、B作长方形🙅🏻♂️,C则作正圆形 |
月 |
|
|
|
A、B下段窄狭且斜笔歧出明显🫱,C上下较对称。另参“明”字 |
宀 |
|
|
|
A🙎🏽、B顶脊突出🙍🏼♂️,C则不出头👨👩👧👧🛁,另“宝、寮🧔🏽♂️、宠”等所从同此 |
公 |
|
|
|
上部两笔A、B皆外撇♒️,C则一律内敛 |
此外💓,“大”形以及“册📇,用、周、同,隹,者,史”等字🙇🏿♀️👩🏿🎓,在字形特征上也都是A、B与C不同。凡此均说明令方尊、令方彝器铭(A𓀖、B)是一种风格,而令方彝盖铭(C)则是另外一种风格。
在这种背景下看所谓“金” 字的两种异写,可以发现,它们的中间作“∨”或“—”形也是取决于不同的书写习惯。其写法可与 “舍、至”一同来看👩🏼🎤◽️:
|
A令方尊 |
B令方彝器 |
C令方彝盖 |
∨/— |
所谓“金” |
|
|
|
∨ |
舍 |
|
|
|
— |
至 |
|
|
|
∨ |
这几字中间的笔画作“∨”若“—”形🏠,在各铭内部乃是统一的书写习惯💆,而且仍然是A、B习惯一致🪙,C 则不同🏜。
根据以上分析⚀,似可得到以下两项结论😐:
第一🧫,三篇铭文在字体特征上有成系统的对立,反映了铭文A、B与C中各自遵守着较稳定的书写习惯,分别是不同的字迹系统。篇幅较长的青铜器铭文,铸作前应是先有毛笔书写的底本,其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书手的笔书。从这一角度看,方尊铭🙄、方彝器铭当源于同一位书手的作品;而方彝盖铭则应源于另一位书手的作品🧾。[7]
第二🕵️,“舍7️⃣、至”的写法于A、B中是常体或正体,于C中为变体。同理,所谓“金”字也应该以A、 B中的为常体,C中的则为变体♋️。也就是说🧑🏿🍳,“ ”是“
”形的变体。讨论这个形体时,应该从“
”这种常体出发。
(二)所谓“金”字释读辨误
关于令方尊🍽💮、方彝的时代,学界有成王🩴、康王、昭王之世的不同观点😒𓀇。综合器形、纹饰、铭文内容等因素⌨️㊙️,当代学者一般将它们断在昭王时期[8](西周早期晚段)。铭中 所谓“金”字的两种写法,尤其是常体“ ”形🚂,与这一时期常见的“金”字实有不同。
第一🌟,西周早期金文的字体💇🏿,笔画比较浑厚🤦🏽♂️,有一些字点画上作粗肥笔,较典型的如“王”下一横等。[9]该期“金”字最下一横亦作粗肥笔👨🏼💻,或者是中竖与底横交接处作粗肥笔👫🏼🚠:
利簋
麦方鼎
过伯簋
禽鼎
麦盉
作册析方彝
令方尊、方彝铭文通篇横不成排但竖成列🏌️♀️,字画浑厚🌰,不少字的点画仍作粗肥笔,如♑️👨🦼、
⚓️、
等。凡此皆是西周早期金文的特点💃🏽。而铭中所谓“金”字作“
🤳🏽、
”形,下端笔画匀直,与同时期的“金”字写法殊为不类👐🏼;同时,跟通篇文字风格也不适应。
第二,“金”字的构形理据,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但其所从的两点为金饼(铜料块)之象形,则是学者所认同的🕜。从字形的发展演变来看🧖🏿,西周早期绝大多数的“金”字⛲️,两点都写成比较粗肥的实点,并且都写在一侧(主要是左侧);西周中期延续了这种写法,同时两点之线条化加强⬅️,作“”,但仍以作早期形体为主🙆🏼♀️🕸;直到晚期,才较多出现在对称的另一侧也加作为饰笔点画(一点或两点)的写法
或
[10]。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古文字中“金”之两点分布在竖画两侧的写法,自始至终都十分罕见。
令方尊、方彝铭文所谓“金 ”凡6见,两点分布在竖画两侧,并已线条化,与“金”字形体演变轨迹不合。
第三🤚,根据前面的讨论🤝,所谓“金”字常体作“”🍹,“
”是变体💂🏼♀️。金文“金”字中间笔画作“—”,虽偶有作“ ∨”者(如禽鼎
),亦属罕见。而 “
”却在令方尊👛、方彝铭文中屡屡出现🧔🏿♂️,这跟“金”字的正常写法也不相适应。
以上三点都显示🐩,所谓“金”字的考释🔄,在很多方面都十分可疑。
诚然,任何书写行为都会体现出书写者的个人特点,甚至可能会有写错字的现象。但在这里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铜器铸铭本是庄重的事情,而且这三篇铭文通篇端正严谨,写错字的可能是极小的;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跟正常“金”字写法有别的所谓“金”字,不是一处而是多处🐖,不是少见而是多见,而且很有可能不仅一位书手这么写🚴🏼♀️,而是两位书手都这么写。因此🧚🏽♀️,所谓“金”字也很难说是“金”的错字。
综上,根据字形及字形系统的客观情况,我们只能承认,“/
”根本就不是“金”字。
(三)所谓“金、小”当合为一字
按旧释“金、小牛”,“金 ”是一种赏赐物,“小牛”是一种赏赐物🕵🏻。《金文编》还把这里的“小牛”收为合文(卷二0103号“小”下)。但从拓本看,“”紧贴在“
”的下面👦🏿,而没有跟“牛”写在一起🤽♂️,甚至都不是居于 “
”和“牛”的中间,实际上很难说是什么“小牛”合文。即便只把“小”看作“牛”的修饰语🖐🏽,也很难解释为什么“小”贴近与它无关的“
”🧵,而偏离它所修饰的“牛”;并且这种情况是在两位书手笔下多次出现的🟦🚆。
如果考虑上文提到的疑点💮,放弃了将“”比附为“金”的看法,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这样一种可能:所谓“金💆🏼、小”本来就应该看作一个字,即“
”A💁🏽、B或“
”C🧍🏻♂️。其实,从整篇铭文中的文字间距来看📁,把它们看作一字也是非常合适的。
|
↓ ↓ |
|
二 再论所谓“金小牛”当释“稌牛”
令方尊、方彝铭文的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翻查学者研究论著尤其是前二十年的研究,学者对于所谓“金小牛”的考释可谓意见纷纭(参看文末附录)。上文的某些质疑🪑,学者已经有所涉及。在这些观点中,我们是赞同释“稌、牛”之说的。但是前人只是提出此种释法,并不十分确定🪰3️⃣,而且也没有展开充分的论证,如最早(1929年)提出该种释法的柯昌泗专门说明释“稌”是“姑释之以俟正”🤽🏽;吴闿生也是直接释出,未及详细考证;马叙伦则引为或说,言“是其说亦可从也”,也不过是认为可备一说。此说还被白川静批判为“实不合字形之说”🙇🏿♀️。总之📏,该说缺乏周详的论证,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学者多不信从。故而重新申论如下:
(一)释“”
所谓“金小”当合为一字🕵🏽♂️🧘,实际上是早期研究该组器铭的学者较多见的看法(罗振玉1929、柯昌泗1929、吴闿生1932💇🏽、于省吾1933、唐兰早期、马叙伦1934🧕🏿、罗福颐1939)💛,后来有少数学者仍持这种观点(谭戒甫1956、白川静1964、唐兰1986、李学勤1989)。他们对 “”的具体释法又有所不同🌌,但多数是认为该字从“金”🎇,或直接隶定作“
”(唐兰先生早期和晚年则释为“销” 🤴🏼、“釥”字)🌴;或认为“金”旁数点为金粒形、光彩形♙,而将整个字释为“金”之异体。他们把“
”看作一字是对的,但 如前所论🚵🏻♀️,这个字根本就不从“金”,应当另寻他释。
柯👩🏻、吴、马三位学者认为该字从“余”🦛,我们认为是可取的。
西周早期金文“余”字作 (令鼎)与
(何尊)者互见💈🔎。[11]该组器铭中“
”也作“
”,所从正与“余”字两种变体相应👩🏿💼;并且 “
”为常体,也与“余”之常体
相应。因此该字当是从“余”🍶。至于“
”字下方,当是从“米”,只不过“米”上方的中点与“余”的中竖共享一画🍼,并且这一画与“米”的中横相接。令方尊(A)中有作“
”的一例,“余”之中竖与“米”之中横不相接,从“余”从“米”更为明显。
“”可隶定为“
”或“
”。从“禾”表示谷物的字也常改从“米”表示谷实🙅♀️☆,如典籍🧑🏿💼、《说文》中的“稻”🤦♂️,金文作
☁️☂️,又作
、
[12] ,盛食器铭多云“用盛稻粱”,“稻”指的是稻米,从“米”者则是稻米的专字🤾🏻♂️🫅🏻。以此例之,令方尊、方彝铭中的“
”当即见于经籍、《说文》的“稌”字。
“稌”,经籍训为稻🧄。 《尔雅·释草》🤰🏽:“稌𓀋,稻👮🏿♀️。”《说文· 七上·禾部》亦以“稌”、“稻”互训。《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毛传🫷:“稌,稻也。”《周礼·天官·食医》😎:“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郑玄注引郑众云:“稌,稉也。”(稉,稻之不黏者🕙。)
总之,“/
”当释“
”👨🏿🦳,是表示稌米(稻米)的专字。柯昌泗等释“稌”之说应该是正确的🦹🏽♀️。
(二)说“鬯、稌👩🏻🔧、牛”
按照上面的改释🔧,令方尊、方彝铭文所记赏赐品为“鬯🍕⏭、稌、牛”三物,即鬯酒、稌米和牛🤜🏽。如果从赏赐品的对应上看,改释显然没有一般所释的“鬯、金、小牛”跟叔簋铭文中赏赐品“鬰鬯😐🏄🏻、白金、牛”的对照显得完美。恐怕这也是“鬯、金♣︎、小牛”的读法流行而很少有人怀疑的原因之一🤷🏼。但铭文本身是最客观的事实,我们必须从这个事实出发,而不能机械地屈形就意。不仅如此👐,赏赐“鬯、稌、牛”也可作进一步的解释🔰。
青铜器铭文中赐鬯酒习见🎞,例不赘举。赏赐祭祀用牛的🦻🏽,除有上举叔簋🟠,还见于 簋(《集成》4194🏌🏿♀️,摹刻本)铭文:“王蔑
,赐牛三。
既拜稽首🦔,升于厥文祖考。”赏赐稌米👨🏼✈️,目前只见于令方尊、方彝🛣,然金文亦有赏赐谷米者,如般觥(《集成》9299,摹刻本)铭文有⛹🏻🫷:“王令般贶米于铸[13]丂
=(
,
)用宾父己。”可相参看🕹。
鬯、稌、牛三物皆可作为祭品,故下文说明其用途——“用”🌪,即用于“
”这种祭仪。祭品用“稌”与鬯、牛,远比用“ 金”要合理得多。鬯、稌、牛三物不仅仅是一般的赏赐品,同时也是将要用于祭祀的祭品。仅凭这一点🦶🏻,就不应将其与叔簋铭文“鬰鬯🌾、白金、苑牛 ”(铭文仅显示为赏赐品)作简单的模拟。
关于“稌、牛”并用💃🏿,马叙伦所述或说已经引《周礼·天官·食医》作为左证。《食医》说膳食搭配上 “牛宜稌”[14]。祭祀时使用同样的搭配,盖所谓事死如生,可能是时人饮食风尚在祭祀中的映射。
《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多处记有对神灵的祭祀方式🙍,所用祭品中的“糈”(精米),有不少就是用“稌”的。其中《中次五经》说祭祀首山神,“其祠用稌、黑牺、太牢之具、蘖酿”,即是用稌米、牛、醴酒等祭品。[15]其品类与令方尊、方彝铭中用于祭的“鬯、稌👨🏿🌾🐕🦺、牛”正相对应。
《周礼》和《山海经》的成书时代要比令方尊🎅🏽、方彝的铸造时间晚得多。但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被记载之前🐕,往往会有较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古书相关内容与令方尊、方彝器铭“鬯💂🏿♀️👩✈️、稌、牛”存有联系,大概也不是偶然的❤️。
2004年10月初稿🐆,2009年5月重写
附录 学者对所谓“金小牛”释读的回顾
所谓“金小牛”不过是令方尊、方彝铭文中一个很小的问题💅🏻,但追溯其八十年的研究历史👨👧👧✪,实可为今天的金文研究带来不少启示♛。
(一)前二十年(1929-1949)研究者的审慎态度与不同观点
相传令方尊👩🏼🦱、方彝是1929年河南洛阳东北郊的马坡出土的◽️。较早研究令方尊、方彝的学者对所谓“鬯金小牛”数字的释读提出了多种意见[16],可以归纳为两大派若干种说法🪚:
1. 一派认为 “金小”为一字,隶作“”🫐。
至于具体的考释,则又有不同的说法🧑🎤:
(1)认为从“金”,直接隶定作 “”✔️,或疑为“金”字。
【罗振玉1929】罗振玉被称作最早研究夨彝的学者(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语)👉🏽。罗氏1929年10月发表 《夨彝考释》[17],释为“鬯牛”,并出注云“
疑金”🤶🏻。相同内容也见罗氏同年刊行的《辽居稿·夨彝考释跋》[18]🔚。(另🈶,《贞松》4·49-51方彝释文:“鬯
牛”🤡;《贞松》7·19方尊释文:“鬯
”🚴🏽♂️👩🏽⚖️,后一字误连“牛”字,盖为手民之误。)
【于省吾1933】于省吾先生《双剑誃吉金文选》[19]选录该铭𓀚,释文作“鬯牛”(二六页)𓀃,但也加附注说“
或释金小二字”。
【徐乃昌1936】《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20]录文作“鬯”,很有可能是受《贞松》误导。
【罗福颐1939】《三代吉金文存释文》[21]录文作“鬯牛”。
(2)释“销”。
【唐兰1929、1930】唐兰早年撰有《书罗叔蕴先生所著“夨彝考释”后》👵🏿、《跋夨彝考释质疑》🧎🏻♂️➡️、《夨彝之又一考释》[22]👘,三文刊诸报章🐜,今已不易查寻。但从吴其昌《夨彝考醳》述引其说来看,唐氏此时从罗振玉释 “”🦆,并进而读该字为“销”🌎。
(3)释“稌”。
【柯昌泗1929】该年9月,柯昌泗发表《周公子明两器释文》[23]👳🏻♀️,释为“鬯稌牛”,按其凡例曰 “加□者他彝器款识所无之字,姑释之以俟正”。
【吴闿生1932 】《吉金文录》[24]卷二录该器铭文,径释作“鬯稌牛”。
【马叙伦1934 】马氏在《令夨彝》[25]中的论述🫶,是阐说释“稌”最为详尽的🧜🏽💻:
字诸家并释为“小牛”⌚️⌛️。然诸金器二字合文者,如“小子”作
🗡。“小臣” 作
,皆以“小 ”字连属被形容之名词。此独作
,“小”字不与“牛”字连属,故或据《礼·内则》“牛宜稌”,释为“稌”,从“米”从“
”🦹🏿♀️。诸金器文,“米”作“
”,“余” 省为“
”者,固多其证。是其说亦可从也。
2. 另一派认为“金小”不当误合,就应该读作“鬯、金、小牛”。
【郭沫若1930、1931💂♀️、1936 】郭氏在1930年的《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中释为“鬯金小牛”,并说所赐之“金 ”“证明当时已有金属货币之使用”🌬。[26]1931 年《令彝令簋与其它诸器物之综合研究》👨,释文同“鬯金小牛”,又说🌄:“‘金小’二字原文颇接近🥷🏻,罗认为一字🧒,疑即是金,亦非是。”[27]1936 年《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28]同。
【吴其昌1931】《夨彝考醳》[29]释为 “鬯金小牛”。吴氏并批评罗振玉👩🏻🦼、唐兰的释读,说:“罗氏误合‘金’‘小’二字,作一 ‘’字,唐氏从之皆非🫚,今正🔃。”又说:“此铭之‘鬯金小牛’四字,‘金小’两字,相距甚密,罗遂误合为一字🚶🏻♂️➡️。云:‘
,未详,疑金’👩🏻🎨,非也。(《唐释》疑销🎼,尤谬✋。)”又解释“金”说“铜也”。
【唐兰1934】唐兰早期赞同罗振玉“”的隶释,并把这个字释为“销”。该说受到吴其昌的批判,见上引。1934年唐氏发表《作册令尊及作册令彝铭考释》[30],已经改释作“鬯,金,小牛”。
【容庚1936🩸、1941】《善斋彝器图录考释》[31]:“鬯🤹🏿,金🔐,小牛”®️。并云👉🏿:“锡金之文见于彝器者👷🏻,如《彔簋》‘锡赤金’,《卿簋》‘臣卿锡金’✊🏻,《禽簋》‘王锡金百寽’,《鼎》‘邢叔锡
赤金’是也。”1941年出版《商周彝器通考》[32],释 “鬯金小牛”。
【陈梦家1936 】《令彝新释》[33]释“鬯🦎,金✉️,小牛”🩹。同年发表之《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34]释同。
【杨树达1948】《积微居金文说》[35]之《夨令彝再跋》释“金小牛”,该条作于1948年🕣。
【孙海波1939】孙氏编《河南吉金图志剩稿考释》[36]录文作“鬯金小牛”。[37]
1. 这一时代的金文研究论著,观点比较统一,大多数都认同了“鬯、金、小牛”的释读,如
【陈梦家1955 】《西周铜器断代(二)》[38]释文“鬯🔠、金、小牛”,解释说🟢:“铭记明公赏令以鬯、金、牛三事,用金铸器用牛为牲以祭其父丁”🪥。
唐兰、郭沫若、杨树达沿前说,释 “鬯🧙♂️、金、小牛”;文首引列多种工具书、释文等都释作“金🌅🤙🏿、小牛”。
2. 认为“金小”为一字的学者不多,但意见也比较统一,多以为此形为“金”之异体。
【谭戒甫1956】《周初夨器铭文综合研究》[39]释为 “鬯、金、牛”。对其所释“金”字💭,谭氏说:
金,原作🎗,其五注皆象金粒形🙆🏽♂️,字较繁缛🤰🏽,也有简省作一二注的,本是“金文”常例👶🏿🧍🏻♀️;但各家都连下牛字读作“小牛”,似误。实则就字姿说,小字多作合文✉️👩🏼⚖️,当两相紧靠,不应远隔如此。
【白川静1964 、1971】《金文通释》[40]:
金字在金之下附有三小垂之形,故唐、郭🖖🗞、陈诸家并以为与下文之牛相连,读作金、小牛👨🏻🎨,但金之下部不能视为独立之一字,亦非为小牛相连之形🚶♀️。金字之古文🍈,正如麦鼎等中亦可见其下部似王字,似将其质料铸成钺形🙎🏽,三小垂者🦾,象其光彩者也🧑🏽🎤。马氏释金字为稌,据礼记内则之“牛宜稌”,以为乃与牛一并赐与之物,然实不合字形之说也。
又《金文的世界》[41]➝💄:“鬯♝、金🧑🏿⚕️、牛”。
【李学勤1989 】《令方尊、方彝新释》[42]释“鬯🧘🏻♂️、金、牛”🚵,说“鬯、金、牛三物合赐🦸🏿,在金文中还有例证,在此不必详述。”(原注:陈梦家断代(三)。)
3. 认为“金小”为一字并予改释的,大概只有唐兰先生🦶🏽。
【唐兰1980、 1986】唐氏发表于1980年的《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43]👆🏿,在述及作册令尊、作册令方彝时,释文仍作“鬯👅、金🖐🏿、小牛”。
1986年出版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44]专门出一条注🦸🏻,说:
即釥字,音悄。《方言》卷二🧙🏿♀️👮🏼♀️:“釥👳🏼♀️,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曰釥🧑🏽🎓,或谓之嫽。”《玉篇》:“美金也。”或释“鬯金小牛”误。
并把“鬯釥牛”意译为“鬯酒、铜砂和牛”。可见唐先生心中仍然坚持自己早年的看法 。
总之⛹🏼♀️,如果从时代上看⚧,最早的研究者比较审慎,但也是歧见纷出;后来“鬯👱🏼♀️、金、小牛”说逐渐占了上风⚉🆒,但仍有学者坚持不同的释读(主要是“鬯👨🏼🍼、金、牛”的读法)🕞;当今的金文释文,如文首所述,则基本上是“鬯😼、金、小牛”一统天下。
我们以前在研读《两周金文辞大系》时,曾对所谓“金小牛”有过关注🤱🏿,认为应改释为“稌、牛”🙌🏼;后翻阅前人对这几个字的隶释,发现前人研究歧见纷出,而柯昌泗等学者已有释“稌”之说📢。因此👍🏻,改释不过是对前人成说的重申。由于释 “稌”说并未得到普遍认同🌖👩🏿🦲,学界基本上仍从“金、小牛”之读,仍将我们的考察情况重新写如上文,以供参考。
[1] 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第四卷页277方尊🪝、第六卷页26-27方彝,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硏究所🪕🤾🏻,2001年)🧑🏿🔧、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释文(页115、149,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硏究与应用富达编《金文引得·青铜器铭文释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释文稿》(页1282,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周法高《三代吉金文存补》(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80;收入刘庆柱🏊🏽♀️、段志洪主编《金文文献集成》26册,页383,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页67🧑⚖️,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秦永龙《西周金文选注》(页17、2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王辉《商周金文(中国古文字导读)》(页79、82,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等。
[2] 近年建成的大型金文数据库释文,如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古籍研究富达“汉达文库”之“金文数据库”、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青铜器拓片数据库” (187713-167令方尊、188058- 15夨令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富达“金文数据库”等👼🏿。
[3] 如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页90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戴家祥主编《金文大字典》(页4891👩🏿🚀,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张世超、孙凌安🧔、金国泰、马如森《金文形义通解》(页3236🐿,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陈初生编纂《金文常用字典》(页1111💆🏻,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王文耀《简明金文词典》(页202,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等也都认可这种读法🐼。另看徐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页527,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等😬。
[4] 如《书道全集·第一卷 殷、周、秦》(金文释文页174,伊藤道治撰稿🏇🏽🦵🏼,东京:平凡社,1965年)🧱、丛文俊主编《中国书法全集 第2卷 商周编 商周金文卷》(作品考释39号,页199-200,北京🖖🏽:荣宝斋🫎, 1993年)、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铭文拓本选编》(144号,释文页10,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等🧝🏽♂️。
[5] 如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重排本,页305🧗🏻♀️、31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页8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页380🚘、38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等。
[6] 点画写法也有区别,前者倾斜度不如后者大。这种书写习惯可比较“眔”字点画📍。
[7] 至于这两位书手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及方彝的盖是否为后配,则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另加论证。
[8] 参看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页112、143🫴🏽,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等。
[9] 参看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页455,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 刘钊先生在《古文字构形学》中归纳的一条古文字构形演变条例说:“古文字中许多饰笔是‘乘隙加点’👌🏿,起丰满字形的作用”🤜🏼,所举例字即为由到
(页346🗼,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年)。
[11] 参看《金文编》卷二0113号“余”字条。
[12] 《金文编》卷七1162号“稻”字条。
[13] 原形作,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古籍研究富达“汉达文库·金文数据库 ”释“铸”,甚是👲🏿👨🦲。另参看学者对其他“铸”形的释读🦸🏿:燕耘:《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考古》1973年第 5期👮,收入《林澐学术文集》,页44-45,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年;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页103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裘锡圭:《殷墟甲骨文字考释(七篇)》之“7.释‘注’”👳🏼,页56👩🏻🦼,《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 1期🚪。
[14] 贾公彦《周礼正义》解释说:“言牛宜稌者,依《本草》《素问》:牛味甘平,稻味苦而又温🐪,甘苦相成,故云牛宜稌。”是后人对此种膳食搭配的一种解释,引此备考👩🏽🎤❄️。
[15] 参看袁珂:《山海经校注》(增补修订本)🍡,页163-164🕑,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16] 鲍鼎认为对令方尊、方彝乃伪作,并撰成《夨彝考释质疑》(石印本🐭,1929年),则另当别论。其所疑数条亦不可据👨🏽💻,此不赘论🕐。
[17] 《支那学》5卷第3号🥼,1929年10月;收入《金文文献集成》28册☀️,页1♗。
[18] 石印本0️⃣,1929年;收入《金文文献集成》28册,页 3。
[19] 上二🍰👩🏻🔧,北平大业印刷局石印本🏃🏻♂️,1933年𓀚。
[20] 一·三一🌪,安徽通志馆,石印本,1936年🧍🏻♀️;节录收入《金文文献集成》23册,页 504。
[21] 卷11·页24- 25、卷6·页35-36,香港问学社👈🏽,1983年🧎🏻♀️➡️。据马国权《序》,是书为编集《三代》后两年完成。
[22] 《商报文学周刊》9期,1929年12月3日;21期,1930年3月4日;24期,1930年3月25日。
[23] 《辅仁学志》第1卷第2期🪟,1929年9月;收入《金文文献集成》28册,页262。
[24] 页十四,南宫邢氏刻本👷🏼,1932年🧏🏼♀️。
[25] 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4卷第1号,1934年;收入《金文文献集成》28册,页281👨🏻🦯➡️🫴🏻。
[26]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又《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页272-273🐡、 29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27]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𓀉,上海:大东书局🤾🏽♀️,影印本🧑🏼,1931年;又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年,页 44、52🫴🏼🎭。
[28] 东京:文求堂书店,1936年;参看《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页五,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29] 《燕京学报》1931年第9期;收入《金文文献集成》 28册,页274、275。
[30] 《北京大学国学季刊》4卷1号,1934年✍️;收入《唐兰先生金文论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鬯🧑🎨、金、小牛”的读法见页11🧑;又收入《金文文献集成》28册,页 285。
[31] 页三四😟、三七👩🏽🔬,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影印本,1936年;收入《金文文献集成》20册👊🏻,页 489、490。
[32] 页392、400方尊、页409方彝,哈佛燕京学社🧛🏼♀️,铅印本,1941年。
[33] 《考古社刊》1936年第4期🕴🏼;收入《金文文献集成》 28册,页288🟧。
[34] 《燕京学报》第十九期,页139👨🏻🎤,1936年🍧。
[35] 页二三,北京🌶🧘♀️:科学出版社,1952年🤵🏽♀️;增订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又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6] 考古学社专刊第十九种🤽🏻♂️,影印本🏋🏻,1939年🈷️👂🏻;收入《金文文献集成》21册,页 678💆🏽。
[37] 另有吴宝炜《周明公彝文释考》(石印本,1930年),该书难觅,其观点未详💅🏼😰,附记于此🤜👨🏻🔧。
[38] 《考古学报》第十册,页86释文、页91解释♟🍋🟩,1955年;又《西周铜器断代》上册,页36释文😾、页40解释👰🏼♂️,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另,《西周铜器断代》下册《四❎👨❤️💋👨、周礼部分·赏赐篇》赏金📌、赏小牛列有令方彝(页 420、428)🤯😂。
[39]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6年第1期;收入《金文文献集成》 28册,页293、295。
[40] 《金文通释六辑》,神户👆:白鹤美术馆💑,1964年;林洁明译本👩🏽🏫,页310⛽️,参看《金文诂林补》引录,页3970,台北:中央硏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1982年。
[41] 东京:平凡社,1971年🥷;温天河🤠、蔡哲茂译本🤏🏿🆎,页46🧑🦰、47,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𓀂。
[42] 《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43] 《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收入《唐兰先生金文论集》,“鬯➖、金、小牛”的读法见该书页241。
[44] 页212,注22;又页206,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A New Research on Inscriptions Jin Xiao Niu金小牛 on Ling Fang Zun and Ling Fang Yi
Jiang Yubin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CUHK, Hong Kong👨🎤,China)
Abstract👂🏿:The inscriptions about the grant on Ling fang zun and Ling fang yi are usually interpreted as “鬯👨🏿🦰、金🪮、小牛” nowdays. This interpretion is very suspicious and another one as “鬯、稌、牛” is right,which was held by Ke Changsi 柯昌泗,Wu Kaisheng 吴闿生 and Ma Xulun 马叙伦。
Key words:Ling fang zun;Ling fang yi📷🌸;bronze inscriptions;jin xiao niu金小牛❎⚅;tu niu稌牛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0年6月7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0年6月8日
点击下载word版:0685令方尊、令方彝所谓“金小牛”再考
前些年發表的亢鼎⛱、任鼎銘文的賜品都涉及到鬯酒與犧牲,學者們也多有討論 🌽,似可參看🔚。
兩鼎銘有關賜牲之語,當補于“賞賜祭祀用牛的”幾句下🐸。十分感謝續逸先生提示!
般觥(《集成》9299,摹刻本)铭文有:“王令般贶米于铸[13]丂=(
,
)用宾父己🙅🏼♀️。”
陳劍先生釋為求🟫🥚。見《古文字學論稿》144頁。
蒋先生把字迹研究方法运用于铭文研究,读后很受启发。
感謝上面各位提出的寶貴意見🦵🏽!
這篇小文的內容做過多次改動🕸🎅🏿,由於我校勘時不夠細心,還有一些必須要改的錯誤👏🏻:
1. 第二張表格的“∨/—”一項放錯。全表應改為:
2. 第二部份(一)中 的 (《集成》4194💜,摹刻本)
“🏦,摹刻本”應刪去〽️。因為該器蓋銘雖為摹刻本🧑🌾,但器銘拓本是有的🐌。
3. 本文原稿用繁體字寫成📳,轉成簡化字文本後出現一些錯誤,也應更正:
第二部份(一)中 只不过“米”上方的中点与“余”的中竖共享一画
共享🚵🏼,為“共用”之誤轉。
第二部份(一)中 作简单的模拟
模拟,為“類比”之誤轉。
第二部份(一)中 马叙伦所述或说已经引《周礼·天官·食医》作为左证
左证👨🏼🦲,為“佐證”之誤轉。
正文開頭引文之下,及注2、13中 数据库
数据库🥓,乃“資料庫”之誤轉🤹🏼♂️。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