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楊明明🦿:釋毛公鼎“庸有聞”及相關問題
在 2010/9/10 12:13:18 发布

釋毛公鼎“庸有聞”及相關問題

(首發)

 

楊明明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西周晚期重器毛公鼎銘(集成 02840)曰:

“王曰💊🕵🏻‍♀️:父,今余唯肈巠(經)先王命,命女(汝)辥我邦我家内外,(惷)于小大政,(甹)朕立(位)👨🏻‍🔧,虩許上下若否雩四方,死(尸)母(毋)動余一人才(在)立(位)📮,引唯乃智余非,(庸)又(聞)🏥,女母(毋)敢妄寧,虔夙夕叀(惠)我一人,雍我邦小大猷🤹🏽‍♂️,… …”

其中“引唯乃智余非 ”一句,各家斷句釋義爭議頗大,多以“余非”五字連讀,吳大瀓讀為郭、廓,讀為昏,言非余好大而喜功也。孫詒讓釋為高,讀為《書·盤庚》“不昏作勞”之昏,訓為勉,言余非以有勤勞而高人也🧛🏻‍♀️。劉心源亦讀 為廓,讀為昏,言我非夸張及昏昧也。王靜安讀為余非庸又昏🈴。[1] 楊樹達先生則以“弘[2] 唯乃智余非”六字為句,“”三字為句。謂👨🏻‍🎤:“讀為庸📉,又與有同,為古文聞字。此言🧘🏿‍♂️:我居王位,惟女能知余之過失⛏,當以聞于余也🎟。”[3]裘錫圭先生[4]同意楊先生的意見,並對此句進行了更詳細的解釋和論證,謂“引唯”當讀為“矧唯”,屢見于《尚書》,其義當與“亦惟”或“又惟”相近。訓“庸”為“用”🦶🏻,謂“庸有聞”之“聞”指聞于君上而言🔻。

按:楊、裘二位先生的釋讀于銘文文意最為暢通👷🏽‍♀️。但二位先生只是就毛公鼎一篇銘文而進行的討論,我們聯繫其他銘文、甲骨文和文獻語言時,發現“有聞”🥶🟩、“不聞”、“有不聞”等實為商周時常用語。王國維先生《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5]論及“古人頗用成語💘🔋,其成語之意義與其中單語分別之意義又不同”是古書難解原因之一。“有聞”、“不聞”等由“聞”組成的類似詞組即是王先生所謂的“成語”👨🏽‍🔬,在甲金文及先秦文獻中有其固定的語境及意義👦🏼🙆🏼。

“聞”之字形甲骨文作 006076.TIF(合集6076(合集7214007215.TIF(合集7215)等形,唐蘭先生最先識出此字“乃聞之本字”[6]。董作賓先生謂“‘聞’原為報告、奏事之專字🏩,从為耳字,从,為報告者跽而以手掩口之狀🕵🏻‍♂️。”[7]周初金文利簋()🏞、盂鼎()字與甲文無大異👩🏿‍🎓,唯耳形已與人頭部分離👎🏽🚾,中周以降🏌🏼,字形漸譌,作00062.JPG(逆鐘00062毛公鼎223.bmp(毛公鼎02841)等形。《說文》古文作🚵🏽‍♂️,从耳昏聲👨🏼‍🦳,小篆作,从耳門聲。魏三體石經作,《玉篇》作🏝,皆為毛公鼎223.bmp之譌變。

《說文·耳部》:“聞👣,知聞也。从耳,門聲❔。🔰,古文从昏。”金文中“聞”有用為聽聞義者,如大盂鼎(集成 02837):“我聞殷述(墜)令(命)”,“聞”,即聽聞。或借為“婚”,如乖伯歸夆簋(集成04331):“享夙夕,好朋友雩百者(諸)聞(婚)遘(媾)。”又或假為“”💆🏿‍♂️,如彔伯簋蓋(集成04302)👺:“ 虎冟朱裏、金甬(筩)😬、畫聞()。”春秋銅器銘文中則有用作聲音或名聲傳佈、傳揚者😽,則為引申義,如王子鐘(集成 00182):“其音(悠悠),聞于四方。”王孫誥鐘(新收418):“聞于四國。”

值得注意的是🍻,“聞”在以下諸例中的用法:

1)逆鐘(集成00060-3):毋有不聞智(知)。

2)諫簋(集成04285):“先王既命女(司)王宥,女某不又聞,毋敢不善⛅️🛍️。”

3)蔡簋(集成04340)👩🏼‍🎓:(司)王家外内,毋敢又(有)不聞,(司)百工,出入姜氏令(命)🧑‍🎄,厥又(有)見又(有)即令,厥非先告蔡,母(毋)敢又(有)入告。

4)宰獸簋(新收664):奠(庸)外入(内)🧑🏻‍🔧,母(毋)敢無聞(知)。

諫簋之“女某不有”陳夢家先生認為“某假作謀或敏🌒。……不又昏即不有昏,即不昏◼️。” [8]郭沫若先生則認為“‘女某不又,毋敢不善’句法與毛公鼎‘余非(庸)又(昏),女毋敢妄寧’相同,知某乃讀為靡。否、鄙通。……即昬庸之昬本字,象人首為酒所亂而手足無所措也🧑🏽‍🦳𓀇。”[9] 楊樹達先生謂“某聲古與無聲互通🍫🍰。女某否又昬🏂,即女無不有聞🧑🏿‍⚖️。” [10]按,諫簋字作04285-1.JPG👨‍🦱🙇🏿‍♀️、04285-2.JPG,其字形與毛公鼎毛公鼎223.bmp字同,右所从耳旁有些殘泐,當爲“聞”字。當以楊樹達先生說是,“女某(無)不有聞”與蔡簋“毋敢有不聞”同意,謂不得有事不上聞,為雙重否定句。逆鐘“毋有不聞智”與宰獸簋“毋敢無聞智”意亦相同,《說文·耳部》:“聞,知聞也。”《廣雅·釋詁》🖖🏻: “聞,也⏸。”皆指聞知于君上而言📒。《公羊傳·宣公六年》🤾🏿‍♂️🧑🏽‍🎄:“趙盾知之🈳🧑🏿‍🦰。”何休注:“由人✵,曰知之;自己知,曰覺焉✊。” 此皆周代統治者要求其臣下對所管轄的事要“無不聞知”,是冊命銘文中的常用語,或曰“靡不又聞”,或曰“毋敢有不聞”🤜,其或曰“毋有不聞知”,或曰“毋敢無聞知”,皆與毛公鼎之“庸有聞”同義🦸🏼‍♀️。

“有聞”“有不聞”“無聞” 亦見於甲文🪘,“聞”之字形作006076.TIF(合集6076(合集7214007215.TIF(合集7215)✊🏼,用例如下:

5)合集6076:……爭貞聞🙆🏽‍♀️,曰……

6)合集6077👨🏽‍🦱:其

7)合集7214👭🏻:己亥卜聞,允其……

8)合集7215:……貞聞👨🏻‍✈️,曰

或曰“其來聞”,如🤽🏼‍♂️:

9)合集1075正🦂:庚子卜,王貞,王曰:其來聞,其惟甲不……

或曰“亡聞”,如🙆🏽‍♂️:

10)合集1318反:……唐亡聞

11)合集6077:貞方亡聞

12)合集6167:貞方亡聞

董作賓先生謂“有聞”⚱️👳🏼‍♂️、“亡聞”之“聞”猶《淮南子·主術》“而臣情得上聞”之“聞”。接受此奏報者必有所聞🧴,故同時亦有“知”之義。……在殷代,聞之一字✌🏻,似已成為公文中習用之語🥦,如偁“有聞”,偁“有來聞” 。[11]

按,甲文又有“有聽”、“亡聽”🛀✊🏼,于省吾先生認為“聽聞同義”,“有聽”😗、“亡聽”當與“有聞”、“亡聞”義同 [12]🫅🏼。“聞”“聽”之義當如董先生所說,即奏聞上達之“聞”,指使君主或上級聽見🚪,向君主或上級報告。甲文此義沿用至西周金文則曰“靡不又聞”,或“毋敢有不聞”🚀,或“毋有不聞知”,或“毋敢無聞知”,或“庸有聞”。

《詩·大雅·云漢》:“群公先正,則不我聞。”與前文“群公先正,則不我助。”相對應,“不我聞”與“不我助”意當近似,“聞”與“助”皆為“群公先正”輔佐周王之責任,此“聞”亦與毛公鼎“庸有聞”之“聞”義同,為奏聞上達之“聞”。

 

19783月出土于河北元氏縣西張村西周墓葬的臣諫簋(集成04237),内底鑄銘文約72字,現存62字。

 

04237.JPG

(圖像採自《殷周金文集成》)

 

 

隸釋其銘如下🫰🏽:

隹(唯)戎大出于軝🗜,井(邢)侯

戎,令臣諫□□亞

旅處于軝✒️,王□□,

諫曰:拜手(稽)首,臣諫□

亡母弟💅🏿,引庸又04237.JPG👩‍🍳,子□

余灷(朕)皇辟侯,余(肆)服作

朕皇文考寶尊,隹用

康令于皇辟侯,匃□□。

04237.JPG字🦟,或釋“[13],或釋“長”[14] 🛣,按金文“朢”🐣、“長”作如下諸形👟:

朢:(保卣·集成05415(士上盉·集成09454(庚贏卣·集成05426

長🏎:長鼎·集成01968(長日戊鼎·集成02348(廿年距末·集成11916

“朢”字人上从“臣”🍘,“長 ”字人上所从為長髮貌,與銘文字形皆不類。“庸有04237.JPG”似與“庸有聞”語例同,甲文有 018089.TIF(合集18089)字𓀅👮‍♀️,與04237.JPG形相近,但甲文此片僅存一字,此字从耳从人,“聽”字有從此旁者🙍🏼,如 014295.TIF(合集14295)、018094.TIF(合集18094),但縱觀“聽”之字形,未見有不从口者📟。而“聞”字除了其基本形體 外,還有作110003.bmp(合集10936正)、110003.bmp(合集20153[15] 者♉️,字从耳从卩,甲文中“人”旁與“卩”旁有時可以相通[16]🧏‍♂️🧘,如:

110005.bmp(合集14294)—110005.bmp(合集8138正)

110005.bmp(合集8592 110005.bmp(合集14272

110003.bmp018089.TIF[17]為同字之異體☝🏼,皆當釋為“聞”📧。臣諫簋銘文之04237.JPG亦為“聞”字之省🧗🏼🧝🏼‍♂️。銘文“臣諫□亡母弟引聞”🫳🏽,蓋當讀為“臣諫□亡母弟,引聞”,“庸有聞”正為金文常語🪕🧃,與毛公鼎銘文之 “庸有聞”同👹。所缺之字蓋為一否定詞,“亡”則讀為“忘”,春秋早期叔家父簠(集成 04615):“用(祈)眉考(老)無彊(疆),(慎)德不亡(忘)🌼,孫子之(貺)。”“亡”亦讀為“忘”可證⛹🏿。此句謂臣諫不忘同母之弟,又能常聞達於上。

197612月陝西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村1號西周銅器窖藏出土的作冊折[18]觥(集成09303)、作冊折方彝(集成09895)之“”與018089.TIF04237.JPG字形相近,舊釋為“朢”或“聖”,蓋亦為“聞”字。

又帥鼎(集成02774)銘文末句云:“自念于周公孫子💥🧘🏽‍♀️,曰:余弋母第五冊0170.bmp。”

 第五冊0170.bmp字,摹本作第五冊0170.bmp💍,其右人上所从更像“耳”形🏋🏼‍♂️🏀,其文作“第五冊0170.bmp”🪟,不知是否與“庸有聞”有關👨,由於整篇銘文釋讀難讀較大,還需進一步研究🤸🏽‍♂️。

 

 



[1] 諸說皆引自楊樹達先生《積微居金文說·毛公鼎三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6頁。

[2] 當爲“引”字。

[3]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毛公鼎三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6頁。

[4] 裘锡圭🌧:《說金文“引”字的虛詞用法》《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61- 362

[5]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1959年,75頁。

[6]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222頁。

[7]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67頁。

[8]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90頁。

[9]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117頁。

[10]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諫簋跋》👌🏿,中華書局,1997年🧑🏻‍🎄,121頁👨🏽‍🦱。

[11]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67頁。

[12]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59頁。

[13]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79頁🤏🏽。考古1979125頁,釋作“望”,讀為“忘”🧝🏼。

[14]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34)🚴🏿‍♀️,🙆🏽‍♂️,文物出版社,1988年🟩,59頁:“母弟引又長子□。”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 1985年✡️,1576“長”字條。

[15] 劉釗🧙🏼‍♂️、洪颺😀、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649頁🫣。

[16] 劉釗:《古文字構型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42頁。

[17] 《新甲骨文編》亦將018089.TIF形歸于“聞”字條下🗿。

[18] 器主之名作09303-1.JPG,字不識,或釋“折”📎🙅‍♀️,或釋“旂”🌄,皆與字形不符⌛️,此暫從集成器名。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9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9月10日



点击下载附件:0726釋毛公鼎 “庸有聞”及相關問題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晖甫 在 2010/9/10 13:18:07 评价道:第1楼

    還可補近年公佈的聞尊。復旦網站曾發張光裕、董珊👨🏼‍🔧、一蟲諸先生論文討論過🦪,作者可參考🕴🏼。另可參張光裕、蔣書紅二先生在刊物上的文章🏋🏻。

  • yangmingming 在 2010/9/11 9:30:31 评价道🧑🏽‍🎤:第2楼

    謝謝暉甫先生指教

  • 續逸 在 2010/9/12 14:33:58 评价道:第3楼

    “楊、裘二位先生的釋讀于銘文文意最為暢通。但二位先生只是就毛公鼎一篇銘文而進行的討論”,這句話恐怕是不大符合事實的。先生文中引到了1)逆鐘2)諫簋3)蔡簋4)宰獸簋四個例子,宰獸簋有兩件,1997年才發掘出土,故裘文沒有引到此例👩🏻‍🦲。而1)逆鐘🔮📉、2)諫簋3)蔡簋三個例子先生在討論毛公鼎時其實都已經引過,作為“周代統治者要求臣下對所管轄的事無不聞知”的例證,可見先生并非“只是就毛公鼎一篇銘文而進行的討論”。文末提到的帥唯鼎,唐蘭🙆‍♂️、裘錫圭📠、李學勤👎🏼、陳英杰等先生有文章涉及或專門討論過,可以參看。另外🏄🏿‍♀️,文中談到的金文中的幾例“聞”字🙇,有擴大化傾向

  • yangmingming 在 2010/9/14 21:51:18 评价道:第4楼

    非常感谢续逸先生的批评,本来是一篇非常不成熟的习作,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向各位请教。

  • 佑仁 在 2010/9/14 22:43:22 评价道🫠:第5楼

    注16🏌🏿‍♂️:《古文字構型學》

    文章倒數第二行「 第五冊0170.bmp字,摹本作第五冊0170.bmp,其右人上所从更像“耳”形」,改成其「左」👨‍🦲,

    這個字金文已見多次(《殷周金文集成引得》518)♾,字不從耳。

  • ructqy 在 2010/9/16 17:14:29 评价道👩‍🦯:第6楼

    文中提到的臣諫簋(集成04237)那个 “闻”字🧑🏻‍🦽,与今天何家兴先生的《玺印文字丛释》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65一文中第5则 的“长”字🤞🏼,字形似乎更为相近🏋🏽‍♀️🪝。

    (纯属瞎扯👩🏼‍🦰,各位轻拍。)

  • yangmingming 在 2010/9/22 17:22:59 评价道🖲🎎:第7楼

    謝各位指教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281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