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古楚語舉證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台
提要🫳🏽:《淮南子》一書多楚語,本稿鉤抉是書古楚語語料50餘條,供治古楚語者參考。
關鍵詞🖤:《淮南子》;古楚語;舉證
Ⅰ.引言
《淮南子》21卷,是西漢初年由淮南王劉安(前 179—前121年)招集門客,于漢景帝、武帝之交時撰寫的一部論文集。于武帝劉徹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前139年)進獻於朝廷。
《淮南子》有東漢許慎、高誘二家注(今本許注、高注相雜)。顧炎武曰:“《公羊》多齊言,《淮南》多楚語。”[1]羅常培、周祖謨先生亦曰🙆🏽:“《淮南子》所代表的語音可能就是當時江淮一帶的楚音。”[2]許慎👍、高誘二家注指明的古楚語共有25條👩🎓。嚴學宭先生《論楚族和楚語》一文考察了《淮南子》許慎注提到的 13條古楚語 [3]。
本稿鉤抉《淮南子》古楚語語料50餘條,供治古楚語者參考。我們所確定的古楚語,以許慎、高誘二家注所指明的為准;二家未確指者,則以《方言》♓️、《說文》🅿️、《玉篇》、《玄應音義》、《慧琳音義》、《廣韻》、《集韻》、《龍龕手鑑》以及《楚辭》王逸注、《方言》郭璞注、《史記》三家注等指明為楚語的為准。當然🎗,古楚語中亦有來自全民語言或其他方言中的辭彙。我們確定某個詞為古楚語🏺,並不排除其他方言中亦有此辭彙🧛🏼♀️。古吳越方言、古江淮方言與古南楚方言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繫,《方言》常常“吳楚”💑、“江淮南楚”連言,我們指的古楚語有時包含著古吳越方言🕯、古江淮方言[4]🤽🏻♂️。
所謂的“楚地”,主要在今長江中游,以及淮🧑🏻🎨、漢、湘、贛諸水流域🎢,往東曾擴至吳、越、揚州,往西則擴至漢中,這個概念至少保留到西漢時期🧛♀️。林語堂將西漢楚語分為西楚、淮楚🥷、南楚三系,據陳麗桂考察,《淮南子》中用得最多的楚語是淮楚👩🌾,寫作時多雜用各系楚語[5]。
前人作過專書的方言研究💇🏻♂️,如黃家岱《〈論語〉多齊魯方言述》🧜🏻♀️👩🏻🔧、淳于鴻恩《〈公羊〉方
言疏議》、李翹《屈宋方言考》🧍、駱鴻凱《〈楚辭章句〉徵引楚語考》、林語堂《〈周禮〉方音考》、徐仁甫《〈孟子〉方言考》、馬宗霍《〈說文解字〉引方言考》👩🏽🦰、姜書閣《屈賦楚語義疏》、亓宏昌《〈論語〉方言辨證》👰🏽♂️、李水海《老子〈道德經〉楚語考論》[6]。
關於《淮南子》古楚語的專題研究👆🏼,有陳麗桂《淮南多楚語--論〈淮南子〉的文字》、何志華《<楚辭>、<淮南>、<文子>三書楚語探究》、陳廣忠《〈淮南子〉楚語考》三文[7],楊蓉蓉《髙誘注所存古方音疏證》一文亦考查了《淮南子》六條古楚語 [8]。陳麗桂文有以通語誤判為楚語的情況🤦,如“搖消”🦹🏻♀️⌛️、“嬈”、“壯”等 [9]。何志華文比勘《楚辭》、《淮南子》兩書用詞,以類同者即視為楚語;此類詞語如果王逸、許慎、高誘三家未指明是楚語,又無其他旁證🍛,則未可必也📉,猶當存疑。陳廣忠文考查了許慎🐕、高誘二家注所指明的25條古楚語。本稿踵武前賢,其誤者正之,未及者補之🦜,是而不盡者申證之。學者幸以教正焉👍。
本稿以《道藏》本為底本,徵引諸家說未列出處者,並轉引自張雙棣《淮南子校釋》、何寧《淮南子集釋》[10],為簡省篇幅,不一一注明。
Ⅱ.舉證
(1)忽兮怳兮,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原道篇》)
按:“兮”為古楚語,用為語辭,《楚辭》例證極多。嚴學宭指出:“兮,音同侯字。”[11] “兮”古讀“阿”音🙏🏼。《老子》第 4章:“淵兮似萬物之宗。”又“湛兮似若存。”兩“兮”字馬王堆帛本甲乙本並作“呵”🩼。《書·秦誓》:“斷斷猗無他伎👐。”《禮記·大學》引“猗”作“兮”🫱。《詩·伐檀》:“河水清且漣猗。”漢石經“猗”作“兮”👶。“猗”《集韻》音倚可切。可證“兮”字古音為“阿”。吳秋輝曰🤙🏽:“讀‘兮’稍延長,即可得‘些’字之本音(瀉耶切)🌙。”[12]則讀“兮”為胡雞切🫐,未得🦵。
(2)童子不孤🧔♂️,妇人不孀(《原道篇》)
高注:無父曰孤,寡婦曰孀也。
按🫃🏿:《修務篇》:“弔死問疾🧑🏼💻,以養孤孀。”髙註:“幼無父曰孤🗂,雒家謂寡婦曰孀婦💁🏽♀️。”《玉篇》:“孀🧌,孤孀,寡婦也。” “孀”亦為古楚語👩🏽🔬,《慧琳音義》卷61💁🏽:“孀居:《考聲》云:‘孀居,寡婦也,楚人謂寡為孀居♿️。’”又卷98:“孀孩:《古今正字》云:‘楚人謂寡婦曰孀。’”字或作霜Ⓜ️,《御覽》卷82👨🏿🚀、83引《修務篇》並作“孤霜”。《詩·桃夭》孔疏🕺🏿:“許慎曰🕺🏽:‘楚人謂寡婦為霜🧓。’”考《說文》:“霜📁,喪也,成物者🧬。”《釋名》:“霜,喪也,其氣慘毒,物皆喪也💄。”是“孀”之語源為“霜”,指喪夫者。黃侃曰:“今謂謂女人無夫曰霜婦,霜即與喪字通。” 又“孀📮,孤孀👏🏼、寡婦也🤾🏼♂️。即喪之後出。”[13]
(3)排閶闔,鑰天門(《原道篇》)
高注:閶闔👩👩👧👦,始升天之門也🪕。
按:《地形篇》🐝:“在崑崙閶闔之中🍴🤞。”高注🛀🏿:“閶闔,崑崙虚門名🚶。”“閶闔”為古楚語,《說文》:“閶,天門也🧑🏿🦲。楚人名門曰閶闔。”《玉篇》:“閶,閶闔,天門也◀️👩🏿🏫。《說文》云:‘楚人名門曰閶闔。’”《慧琳音義》卷85:“閶闔:王逸注《楚辭》云:‘天門也🤽♂️。 ’《說文》云:‘楚人名官門曰閶闔門🥂,楚官也🧘♂️。’”字或作“闛闔”,《漢書·揚雄傳》《校獵賦》:“西馳闛闔。”顏師古注🙍🏽:“闛讀與閶同。”《隸釋》卷1《帝堯碑》:“排啓闛闔。”洪适曰🔁:“碑以闛為閶🕴🆕。”
(4)昔舜耕於歷山,朞年而田者爭處墝埆,以封壤肥饒相讓;釣於河濱🎙,朞年而漁者爭處湍瀨𓀚,以曲隈深潭相予(《原道篇》)
高注🧚🏿💵:湍瀨,水淺流急少魚之處也。曲隈🙇♂️,崖岸委曲。深潭,回流饒魚之處。
按‼️:釣於河濱,疑本書當作“ 陶於河濱”,下脫“河器不苦窳📍;漁於雷澤”九字[14]。《俶真篇》:“湍瀨旋淵。”高注👪:“湍瀨,急流也。”《本經篇》👨🏽🌾: “抑淢怒瀨,以揚激波🖨。”高注🐺:“瀨,急流也👙。”《淮南》“瀨”字共5見,為古楚語💁🏻。《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臣瓚曰:“瀨🚵🏿♀️,湍也。吳越謂之瀨,中國謂之磧。《伍子胥書》有下瀬船🧞♀️。”《慧琳音義》卷 72:“槎瀨🤞🏽👑:王逸注《楚辭》云🤷🏿:‘瀨✋🏽🦤,亦湍瀨也。’《漢書》云🚏🧜🏽♀️:‘吳楚謂之瀨也。’《古今正字》云🦺:‘瀨☦️,水流沙上也。’”又卷 85👹:“河湍:《字書》云:‘湍,急瀨也。’ 許叔重注《淮南子》云👆🏽:‘湍📚,疾水也。瀨,淺水也。’《說文》🆙:‘湍亦瀨也🤿。’”《史記·東越列傳》:“下瀨將軍出若邪📑、白沙🧑🏻✈️。”《正義》:“越州有若耶山、若耶溪,若如一預州有白沙山,蓋從如此邪?白沙東🏞,故閩州💂🏿♀️。”“若邪”、“白沙”蓋吳楚之地,“下瀨”當為古楚語。瀨字或聲轉作厲🤵🏿,《史記·南越尉佗列傳》:“為戈船下厲將軍。”《集解》:“徐廣曰:‘厲一作瀨👷🏿。’應劭曰:‘瀬,水流沙上也🤸🏼♀️。’”《六書故》😞:“水流石上亦為厲,漢有下厲將軍是也。别作瀨。”潭🏀🤽♂️,《御覽》卷81引作“澗”〰️,《原本玉篇殘卷》“潤”字條云🥔🙅🏻♀️:“《淮南》:‘以曲隈深潤相與𓀁。’許叔重曰:‘潤,入之處也。’野王案:謂潤利也。”陶方琦、易順鼎並謂潤為澗字之誤🧑🏿💻🕙;蔣禮鴻📝、馬宗霍謂澗當作潤👨🦼,高本作“深潭”為長。按“深潭” 、“深澗”並通,潤為澗字之誤,野王說非也。攷《楚辭·抽思》王逸注:“潭,淵也🆕🆕。楚人名淵曰潭。”《玄應音義》卷5:“潭然:潭,深也🙆🏼♂️。楚人名深曰潭也👩🏿🏫。” 又卷18🦸:“潭水🏋🏽😝,亭水也。楚人名深為潭。”《慧琳音義》卷16:“潭然🧙🏻♂️:潭🤽🏿♀️,淵也。楚人名淵為潭。”又卷36:“潬潭:王逸注《楚辭》云🔡:‘潭,閑也。南楚之人謂深水曰潭。’”駱鴻凱謂“潭”為“潯”之音轉[15]。《淮南》多楚語,疑作“深潭”為《淮南》之舊😦📄,《御覽》、《原本玉篇殘卷》所引為別本。《説文繫傳》🔠:“澳,隈崖也🌪。其內曰澳😾⏰,其外曰隈,從水奧聲🌅。臣鍇按《淮南子》🤽♂️:‘漁者以其隈隩曲崖相讓。’澳謂岸內曲🍣;隈,外曲也🧔🏼♂️🧑🏼🎓。”所引《淮南》,又為別本。《論衡·率性篇》:“潭魚出聽,六馬仰秣👨🏻。”又《感虛篇》:“傳書言:‘瓠芭鼓瑟🚶🏻♂️➡️,淵魚出聽;師曠皷琴🙍🏽♀️🧕🏽,六馬仰秣。’”“潭魚”即“淵魚”🕍,所以名魚,言此魚常居深淵也⏏️;正以其所居深🐨♦️,故云“出聽”。專字作鱏,俗作鱘[16],《説文》“鱏,鱏魚也。《傳》曰:‘伯牙鼓琴🐒,鱏魚出聽。’”《白帖》卷98引亦作“鱏”。《演繁露》卷13:“鱏、鱘同🥏。”又音轉為“潛魚”👾、“沈魚”,《慎子·外篇》📄:“昔者匏巴鼔瑟,而潛魚岀聽;伯牙鼔琴,而六馬仰秣。”《韓詩外傳》卷6同👳🏿♂️,《大戴禮記·勸學》作“沈魚”。“沈 ”、“潛”與“鱏”古音同在侵部,故相通借。“潛”非沉隱之義也🤌🏼,專字作𩻛🧑🏽,《説文》🧚♂️:“𩻛, 𩻛魚也。 ”《説文》“𩻛”、“ 鱏”兩收之,實為音轉字。趙宧光曰𓀔:“(鱏)海虞方言讀若𩻛。” [17]《文選·別賦》👨💻、《雜體詩》李善註引《外傳》並作“淵”💪🏿。又音轉為“ 淫魚”,“淫”亦侵部之字。桂馥、王筠並謂“鱏”通作“淫”[18]。《後漢書·馬融傳》《廣成頌》李賢注引《外傳》作“淫”🕵🏻♀️。《説山篇》👱🏻♂️:“瓠巴鼓瑟🦣,而淫魚出聽;伯牙鼓琴🪼,駟馬仰秣。”高注:“瓠巴,楚人也,善鼓瑟🧚♂️。”《文選·蜀都賦》🙎♂️、《吳都賦》劉淵林註引《淮南子》並作“鱏”字,當是許本。考《廣韻》🧑🎨:“鱏,徐林切,魚名,口在腹下。又音淫👨🦰🤩。”《爾雅》《釋文》:“鱏✊,音尋,又音淫。”《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浸潭促節。”《漢書》🧍🏻♀️、《文選》潭作淫。朱季海曰:“楚音潭讀若淫🧘♂️。 ”[19]是“淫魚”即“鱏魚”、“潭魚”也🙇🏿♀️✔️。又音轉為“流魚”👍、“游魚”,《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書鈔》卷 109、《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22、《記纂淵海》卷78、《朱子語類》卷87引《荀子》並作“游魚”👮🏿。朱駿聲曰:“流🫲🏼,叚借爲游。”[20]游、淫一聲之轉。《爾雅》:“流,覃也👂。”此為聲訓🍞,是流可讀為潭也🤹🏻。《文選·七命》李善註引《荀子》作“鱏”,益可知“流魚”、“游魚”即“淫魚”👩🏻🦯🧚🏽♀️,亦即“鱏魚”🫳🏼、“潭魚”也,不是游動的魚🕎。楊注:“流魚,中流之魚也。”楊氏失之🔳。段玉裁曰🪦:“諸書或作‘鱏魚’,或作‘淫魚’🈺,或作‘潛魚’,皆由聲近𓀂👭。傳意謂大魚耳。淫者🤌🏽,大也✷。” [21]朱珔曰👩🏼🎨:“淫者,大也。”[22]盧文弨曰🗝:“流魚🧔🏼,《大戴禮》作‘沈魚’,《論衡》作‘鱏魚’,亦與‘沈魚’音近。恐‘流’字誤。《韓詩外傳》作‘潛魚’。或說‘流魚’即‘游魚’,古流、游通用。”王先謙曰✪:“流魚,《大戴禮》作 ‘沈魚’,是也。《外傳》作‘潛魚’🌲,潛亦沈也🤩🤷🏻♂️。作‘流’者,借字耳。《淮南》作‘淫魚’🎗,《論衡》作‘鱏魚’,此二書別為一義🚵🏻♂️。”屈守元曰:“潛、沈😼、淫諸字皆音之轉。至於作‘流’ 🤾🏼♀️,當是字誤。‘游’則作‘流’👩🏽🦱,而又誤者也𓀝。”駱瑞鶴曰:“古流、游通用。游魚🥸👩🏽🌾,謂游于水中之魚🧇。”王天海說同駱氏[23]🙇🏽。黃暉曰🦄:“淵當作淫,流為沈字之譌。沈即淫也🆑,聲近字通。鱏、淫聲近字通🪗。《文選·別賦》註引《外傳》作‘淵魚’,與此文誤同。淫💍、淵形譌也😒。鱏為本字,沈、淫🔠、潭並以聲叚借也。段玉裁謂淫為大,失之👨🏽🧑🔧。”[24]蔣超伯曰:“淫魚即謂大魚也,高注非是。”按上引諸說,惟段氏謂“皆由聲近”、黃氏謂“鱏為本字🚶♂️,沈、淫、潭並以聲叚借🫁🚰。段玉裁失之”👾🤾♀️、屈氏謂“潛、沈🌝🕵️♀️、淫諸字皆音之轉”是也🤼♂️🫖,餘說並誤🧏🏼。袁慶述謂《説山篇》“淫”同“媱”,引《方言》卷10:“媱,遊也🧜🏻♀️。江沅之閒謂戲爲媱🎚。”以牽合于《荀子》之“游魚”[25],亦未得🙅🏼♂️📖。
(5)足蹪趎埳,頭抵植木(《原道篇》)
高注🧑💻⛰:蹪,躓也,楚人讀躓為蹪⛳️。
按8️⃣🔥:《本經篇》:“終日馳騖,而無蹟蹈之患💒。”王念孫曰🧑💻:“‘蹟蹈’當為‘蹪陷’🫧,字之誤也。蹪與隤同👱🏿♀️🎭。高注《原道》、《說山》、《修務》並云:‘蹪👨🏻🍼,躓也,楚人謂躓為蹪。’《玉篇》👨🦯➡️:‘陷,隤也。’《原道篇》曰:‘先者隤陷,則後者以謀🚷。’又曰:‘蹪陷(今本陷字亦誤作蹈)於污壑穽陷之中。’皆其證也。”王說至確🤾🏿,而猶未盡。“蹪”為古楚語🕵🏽♀️,《集韻》:“蹪,楚人謂躓仆為蹪🍠。”《列子·說符》:“其行足躓株陷🦐,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張湛注:“躓,礙也🙆📒。”則易作通語矣。《説山篇》:“萬人之蹪,愈於一人之隧。”高注:“隧,陷也。”“蹪陷”即“蹪隧”也👨🏻🦲,隧讀為墜、隊👨🏻🎤。隤👩🏻🚒,字或作𨽟🍹, 𨽟之言墜也。《原道篇》🐦:“先者隤陷,則後者以謀👼🙅♀️。”高注👩🏿🔬:“楚人讀躓為隤。隤者車承,或言羕躓之躓也。”[26]《廣韻》💂🏼♀️:“隤,下墜也。”“蹪陷”或作“隤陷”⛳️,《資治通鑑》卷 248📞🚴♀️:“後古牆因雨隤陷。”胡三省註:“隤,下墜也✪。”字或作“潰陷” [27],《六韜·戰車》🤽🏻♂️🧎🏻♂️:“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潰陷,前不能進,後不能解者🏃➡️,車之陷地也⛹️♂️。”或倒作“陷潰”🔗,《後漢書·南匈奴傳》:“更相馳突👩🏻🔧,至於陷潰創傷者。”朱起鳳《辭通》卷20從王氏說,是也;而卷19謂“蹟蹈”為“漬淖”之訛,解為“泥濘” [28],則失之。《人間篇》:“人莫蹪於山,而蹪於垤。”許注:“蹪,躓也🕶。垤,蟻封🛬。”考《韓子·六反》 🧙🏿♂️:“不躓於山🪓,而躓於垤。”《古文苑》卷14漢·揚雄《揚州牧箴》:“人咸躓於垤,莫躓於山。”《呂氏春秋·慎小》:“人之情不蹷於山⛓️💥✡️,而蹷於垤🙇♂️。”高注🧑🏿🚒👃🏿:“蹷,躓🙆♀️,顛頓也🌘。”“蹷”同“蹶”,《說文》: “蹶🕵🏻♂️,僵也。”《廣韻》:“蹶,失腳也⬅️。”諸書所引蓋古諺語✍🏿,此正《淮南》用楚語“蹪”🦶🏻,而《韓子》、《呂氏》揚雄等用通語“躓”、“蹷(蹶)”之證也。《玉海》卷31引《淮南·人間訓》作“躓”字,則亦易作通語矣。《人間篇》“垤”亦古楚語,《方言》卷10:“垤、封,場也👩🎓。楚郢以南,蟻土謂之垤。垤,中齊語也。”[29]《玄應音義》卷19:“蟻垤🖐🏽:《方言》:‘楚鄭已南,蟻土謂之垤。’”[30]
(6)鳥排虛而飛,獸蹠實而走(《原道篇》)
高注🈳:蹠🤳🏿,足也。實,地也。
按:“蹠”為古楚語,《方言》卷1👐🏿:“䠛🦶🏿👩🏻🏫,跳也。陳鄭之閒曰䠛,楚曰蹠。”《說文》:“楚人謂跳躍曰蹠✍️。”《玉篇》🌀:“蹠,楚人謂跳曰蹠🏋🏻♀️。”徐鍇《繫傳》正引《淮南子》“ 獸蹠實而走”為證。高注蹠訓足,則是讀蹠為跖,《說文》🧎🏻♂️👨👨👦:“跖,足下也🚭。”高注失之🤷🏻♀️。《原道篇》🤖🙇🏻:“自無蹠有,自有蹠無🚣🏼♂️。”高注🧙🏿♀️:“蹠🦹🏽♀️,適也🧙🏼♀️。”《精神篇》亦有此語👩🏼🎓🚗,彼文高注😵💫🤖:“自無跡有從無形至有形也,自有跡無從有形至無形也。”訓蹠為至☝️,適亦至也。《齊俗篇》:“各樂其所安,致其所蹠🙁。”《説山篇》🏂🏼🔅:“方車而蹠越,乘桴而入胡。”《説林篇》:“蹠越者或以舟🥯,或以車🧓,雖異路💇🏽♂️,所極一也🤳。”高注並訓蹠為至,蹠訓跳與訓至義相會。《繆稱篇》👭🏻:“各從其蹠而亂生焉🙋🏿。”高注👨🏽🔧:“蹠🦯,願也🏌🏿。”蹠言志所至也🤕,故高注訓願。《主術篇》🤸🏽:“明分以示之,則蹠、蹻之奸止矣。”高注👨🏻🦳:“盜蹠,孔子時人。蹻🐎,莊蹻,楚威王之將軍,能大為盜也。”考《說文》🤱🏿:“蹻,舉足高行也🦸🏿。”是蹠🧎➡️、蹻二盜皆以跳躍善行而得名也🤲🏻。字或作跖🦣,《漢書·揚雄傳》♞:“秦神下讋,跖魂負沴。”王先謙曰💍:“跖與蹠同字🈹。《說文》:‘楚人謂跳躍曰蹠。’言秦神讋懼其靈魂跳躍遠避而負倚坻岸也💪。”[31]
(7)葉累而無根(《原道篇》)
按:《方言》卷3:“ 、翕、葉,聚也🤹🏼♂️👖。楚謂之
,或謂之翕。葉👩🏼🍼,楚通語也👳🏽♂️。”此文正用楚語。《廣雅》:“葉🦸🏿♀️、積,聚也。”葉累猶言積聚。《主術篇》:“業貫萬世而不壅🫀。”“業”為“葉”形誤。字或作牒,《本經篇》“積牒旋石。”高注:“牒,累。”《文選·吳都賦》劉淵林註引作“積疊琁玉”🧑🎄,朱駿聲👬🏼、張雙棣並謂牒借為疊[32],《廣韻》🧜🏿♀️🧘♂️:“疊,重也,累也,積也💂🏿。”字或作揲✉️,《廣雅》🎞:“揲🤵🏼♀️,積也。”《俶真篇》:“揲貫萬物🔻。”王念孫曰🤾🏽:“葉與揲通……牒與揲聲亦相近🛶。”[33]李恕豪曰:“‘葉’有‘聚’義😑,於文獻無徵,當是揚雄親自調查所得。從聲音來講🩰,‘葉’與‘集’相近……可見👩🏽⚕️,楚通語作‘聚’講的‘葉’,其實也是出自全民族語言🖱。”[34]李氏失考🚕。
(8)終身運枯形于連嶁列埒之門👶🏼👨🎨,而蹪蹈於污壑阱陷之中(《原道篇》)
高注🈵:連嶁🛠,猶離嶁也🚿,委曲之貌🦣🎅🏿。列埒🧎➡️,不平均也。污壑,大壑👳♀️。
按:連嶁,或作“連謱”👼🏼、“ 謰謱”、“連縷”💦、“連遱”、“嗹嘍”[35],《說文》:“遱,連遱也。”徐鍇《繫傳》:“臣鍇按💃🏿:《淮南子》有 ‘連遱’之言,猶參差零瓏、若連若絶之意也。”《說文》🔶:“謰,謰謱也🧖♀️。”《繫傳》👋🏽:“臣鍇曰🌠:義如前‘連遱’注🕟👨🏽⚖️。”《方言》卷10:“㘓哰、謰謱👥,拏也。東齊、周晉之鄙曰㘓哰📆,㘓哰,亦通語也。南楚曰謰謱。”郭璞注:“言譇拏也。”錢繹《箋疏》申高注云:“‘離婁’即‘謰謱’之聲轉耳。 ”[36]則“連嶁”正古楚語,高注“離嶁”者,猶言“離縷”,今吳方言尚有“ 離離縷縷”語,狀連續不絕,“離”字讀平聲⚙️👩✈️。《字林》🦚:“連縷,不解也👩👧👦。”《玉篇》🩸🧔🏽♀️:“遱,連遱也。”又“嗹嘍,多言也。”又“謰謱,繁拏也。”《類篇》💂🏽♀️:“遱,《說文》:‘連遱也💇🏻♂️。 ’謂不絶皃。”《廣韻》:“謱,《説文》云:‘謰謱也。’”埒🫧,卑垣🤸🏿♀️、矮牆。句謂運枯形於連連續續的一列列矮牆的門中🫱🏽。高注“列埒”未確。洪頤煊引《廣雅》:“埒🏅,隄也💈。”當與“矮牆 ”義類。蔣超伯引《列子》張湛注:“山上水流曰埒。”劉文典曰:“嶁,即㟝嶁。連嶁列埒,謂 㟝嶁連緜🫕、卑垣橫列。”蔣禮鴻曰🔼:“連嶁謂連延之嶁🛌🏼,列埒謂成列之埒🙅🏼。”何寧從蔣說㊙️,並失之。
(9)漠㬆於勢利,誘慕於名位(《原道篇》)
高注:漠㬆,猶鈍 㬆,不知足貌。
按🚖:㬆😗,别本作 “䁕”💆🏻。王念孫曰:“ ‘漠䁕’皆當為‘滇眠’ ,字之誤也。‘滇眠’或作‘顛冥’💉,《文子·九守篇》作‘顛冥’🍘,是其證也。《莊子·則陽篇》:‘顛冥乎富貴之地⚔️。’《釋文》:‘冥音眠。司馬云:“顛冥,猶迷惑也。”’高以‘滇眠’ 為‘不知足’🍃✤,司馬以‘顛冥’為‘迷惑’,義相因也。”王叔岷曰:“竊以為䁕與眠同,似非誤字。”[37]合二王之說,斯為善矣。蔣禮鴻亦曰:“䁕不必改眠。”字或作“顛瞑”,唐·韓愈《和李相公攝事南郊覽物興懷呈一二知舊》:“顧瞻想巖谷🏄🏻🧜🏽,興歎倦塵囂👩🏽🍼。惟彼顛瞑者,去公豈不遼!”宋·方崧卿《韓集舉正》卷3:“瞑,從目🦊,古眠字也……《莊子》司馬彪云:‘顛冥,猶迷惑也💇🏿♀️🧎♀️。’”宋·魏仲舉《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7:“孫曰:‘顛瞑🔽🖖,眩惑也👨🏽💻。’”顛🧚🏻♂️,讀為瘨,《說文》:“瘨💗,病也。”《廣雅》👩🎓:“瘨👭,狂也。”冥🛀🏿、䁕(眠)讀為怋,《說文》👨🏽🎨:“怋😲,怓也。”徐氏《繫傳》📛:“怋,亂也👨🦰。”《廣韻》同。《說文》❎:“瞑,翕目也➜。 ”段注:“引伸為瞑眩🧖🏿♂️。”[38]段氏以引伸說之,茲所不從🌥。《玉篇》:“眠,同‘瞑’🧑🏻🎓🥉。”《方言》卷 3:“凡飲藥傅藥而毒……東齊、海、岱之間謂之眠,或謂之眩🥕。”郭璞注:“眠眩🤲🏻,亦今通語耳🧑🍳。”《廣雅》:“眠,亂也。”本書《要略》🧑🏿🔧:“所以使人不妄沒於勢利,不誘惑於事態。”沒,貪也👨🏽⚖️。“妄沒”亦與“滇眠(顛冥)”義相因,可發明此文之義。此二王所未及🧔🏿♂️🫠,因為補之。朱起鳳《辭通》卷7采王念孫說,謂“漠䁕”當為“滇眠(顛冥)”,釋為“歆羨”;而卷19謂“漠䁕”同“漢漫”🛤、“ 漢㦖”👩💼,釋為“煩懣” [39]。朱駿聲謂漠叚借為慕↘️,高注非[40]。並未確。“滇眠”、“顛冥”與“鈍㬆”音轉♻,或作“頓愍” 、“頓悶”,為古楚語。《方言》卷10:“惃、愂🐈、頓湣,惛也。楚揚謂之惃,或謂之愂🫏,江湘之閒謂之頓愍👩🏽🦰。 ”郭注:“惛,謂迷昏也。頓愍,猶頓悶也。”《玉篇》🥬:“惃,惛也、亂也👩💻。”又作“鈍惛”、 “鈍聞”、“屯閔”,《俶真篇》:“狡猾鈍惛🌔,是非無端。”《修務篇》:“鈍聞條達📉。”高注:“鈍聞,猶鈍惛也⛰。”《文子·精誠篇》作“屯閔條達”。王念孫曰:“聞當作閔,閔與惛聲相近💇🏽♀️🙊。‘頓湣’👲🏼、‘屯閔’並與‘鈍閔’同⟹。”于省吾曰:“王說非是。金文聞字通作𦖞,與惛字通。”王說改“聞”字未確,餘說是也。《說文》🗄:“聞,知聞也。䎽,古文從昏🛗。”是 “聞”古文作䎽👩🏫👿,故可讀為惛也。《辭通》卷6謂“閔”為“聞”形誤✈️,又卷18謂“聞”為“悶”形誤,並誤;而卷6謂“聞🧑🏽💻、惛音相近”[41],則是也🖐🏿📢。蔣禮鴻謂“鈍聞”即“童蒙”之轉,亦未得。
(10)毁譽之於己,猶蚊䖟之一過也(《俶真篇》)
按:“蚊”為古楚語。《說文》👨🏻🏭:“蜹,秦晉謂之蜹,楚謂之蚊。”《慧琳音義》卷9𓀏:“蚊蚋👩🏻⚕️☞:小蚊曰蚋。《說文》:‘秦人謂之蚋,楚人謂之蚊。’”或作蟁,古字。《俶真篇》:“雲臺之髙墮者🛷,折脊碎腦,而蟁蝱適足以翺翔。”《天文篇》🈺:“半夏生蟁蝱。”《汜論篇》🧘🏻♂️:“夏日則不勝暑熱蟁䖟。”字或作蚉,《慧琳音義》卷66:“蠓蜹🚠:《論文》作蚋,俗字也🌊。《古今正字》云:‘秦謂之蚋🐼,楚謂之蚉也。’”
(11)擢德𢶊性(《俶真篇》)
高注:擢🐕🦺,取也🦹♀️。𢶊,縮也🚟👦🏽。
按🧛🏿:《莊子·駢拇》🟰:“擢德塞性。”為此文所本。《釋文》⛑️:“擢德🚴♂️,音濯,司馬云:‘拔也。’”林希逸曰♻️:“擢🐋,抽也。塞,猶言茅塞也🤳🏿。”擢當訓拔取🫸🌄、抽取,塞為誤字。王念孫曰🧑🏿🍳⛩:“塞當為搴。”王叔岷申證之 [42]👫🏻🖤;王利器說同王念孫[43],于省吾曰:“ 塞亦寋之譌👼🏼,應讀為𢶊✢。” 𢶊訓縮者🙇🏿♀️,字或作攓,《文子·上禮》正作“攓”,《玉篇》:“攓,縮也🧗♀️👼🏿。”與高注正同。字或作 𦂇,《廣韻》:“𦂇😺, 𦂇縮😺。” 《國語·周語中》🕟:“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韋注:“縮📞,引也。”汪遠孫謂縮讀為摍 [44]。《說文》:“摍,蹴引也。”[45]《小爾雅》:“ 縮,抽也🤸🏼。”《廣韻》:“摍,抽也👩🦼。”可證縮、摍通用。又《楚語上》🤶🏿𓀄:“縮於財用則匱👩🏿⚕️👩🏿💼。”韋注🧖:“縮,言取也👰🏽🙋🏼♀️。”縮亦當讀為摍🥄,有“引取”🤦🏽♂️🩵、“抽取”之義[46]🧑🏼🏫。楊樹達曰:“高訓𢶊為縮,非也。”于省吾曰〽️:“𢶊不應訓縮。”王利器曰💝:“高訓為縮,未之聞也。”[47]則皆失考矣🧚🏻。楊樹達謂𢶊本字為㩃📴🦵🏽,引《說文》:“㩃😭😁,拔取也。”是也🪖。“㩃”為古楚語,字或作攓、搴🌭、𢷘。《方言》卷10️⃣:“攓🐇⬛️,取也。南楚曰攓🏌🏿♀️💛。”又卷10🎗:“攓,取也。楚謂之攓👩🏿🎨。”《莊子·至樂》:“攓蓬而指之曰。”《列子·天瑞》同👸🏻,《御覽》卷374引《莊子》、《類聚》卷82引《列子》並作“搴”字,《莊》🧘🏻🚓、《列》正用古楚語。《說文》🐹:“㩃♎️,拔取也,南楚語🧦。《楚詞》曰🏌🏽♂️:‘朝㩃阰之木蘭。’”《慧琳音義》卷87🩻:“𢶊芙蓉:《方言》👏🏽👰🏻:‘南楚謂取曰𢶊 。’《蒼頡篇》:‘拔取也。’亦作,論作搴,亦通俗字。’”《史記·孫叔通傳》🧑🎄:“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索隱》引《方言》云✋🏼:“南方取物爲搴。”《廣韻》👮🏼♂️:“搴👨🏻🎤,取也;𢷘,上同🐡。”《集韻》:“㩃,《說文》:‘拔取也,南楚語。’或從蹇,亦作搴。”
(12)不與物相弊摋(《俶真篇》)
高注:弊摋🧥,猶雜揉也👩🏿🔧。弊👱♀️,讀跋涉之跋也🍜。摋,讀楚人言殺也🏌🏼♂️💝。
按🏌🏿♀️🤓:陳麗桂曰:“‘弊摋’亦宜為楚語雜揉之意。”陳說是也,而無論證🧑🏼⚖️,茲為補之。向宗魯曰:“《莊子·駢拇篇》:‘敝跬譽無用之言。’《釋文》:‘分外用力之貌🤲🏽。’此‘弊摋’當與‘敝跬’同(跬,郭音屑)🌏。字又作‘蹩躠’,《莊子·馬蹄篇》🏏:‘蹩躠為仁🔍。’《釋文》:‘李云:用心為仁義之貌。’案:用心用力👩🏻🔧,義並得通。向🖱、崔本作‘弊殺’🥵,蓋與《淮南》所據本同🧷。”楊樹達曰🏍👩🏫:“《莊子·馬蹄篇》:‘蹩躠為仁🧑🏻🍳,踶跂爲義。’《釋文》🤟🏻👮🏽:‘躠,向👩🍳、崔本作殺。’‘弊摋’與‘蹩躠’同。《釋名》👩🏻🔧:‘摩娑🙀,猶末殺也👮🏻♂️,手上下言之也。’‘末殺’與‘弊摋’亦同🙅🏼♀️。”譚獻曰:“弊摋猶末殺⛔𓀔。”諸說並是也👩🏽🎓🫴🏿,而猶未盡🏋🏼♂️🌨。《精神篇》🌯🧏🏿♀️:“審乎無瑕而不與物糅。”高注⛹🏿🙏🏿:“瑕𓀇,猶釁也。其見利欲之来也🐦🔥,能審順之,故不與物相雜糅。”故弊摋猶雜揉也。《莊子》“敝跬”、“蹩躠”、 “蹩殺”🦹♀️,正為古楚語。此詞流傳至各地🙋🏿♀️,語音變異,產生很多異體⚠️👱♀️,下面詳考之🟦🎲。字或作“弊 𨭝”,《路史》卷3:“揣丸變化,而與物相弊𨭝🕹。”《通雅》卷7:“‘撇屑’一作‘徶㣯’🙎🏻♀️、 ‘䠥𨇨’𓀗。又脣送之為‘䠥𨇨’之聲➛,相如《賦》:‘便姍撇屑🪚。’《史記》:‘媥姺徶㣯🤱🏽。’《南都賦》: ‘䠥𨇨蹁躚。’或作重脣為‘勃屑’。郝公收《莊子》‘敝跬’為‘撇屑’,非也🫶🏿。”[48]《别雅》卷5:“弊殺🏄🏻♂️、徶㣯、嫳屑➡️,蹩躠也。《莊子·馬蹄篇》👩🏻🎓:‘蹩躠為仁👨🦱。’崔譔、向秀二本皆作‘弊殺’。按《釋文》‘躠’本悉結反,又素葛反,與‘殺’音相近🤟,故古本或通作‘殺’字🧑🏼,以音同也,今皆讀‘屑’。《廣韻·葛韻》載‘躠’字🤹🏿♂️,《屑韻》載‘𨇨’字, ‘躠’為‘跋躠🔜🤙🏼,行貌’。‘𨇨’為‘ 蹩𨇨,旋行 ’♣️。音義各分🏌🏻,其實‘蹩𨇨’即‘ 蹩躠’🦋,‘行貌’即‘旋行’🎄,一字而二音耳,足字在旁在下無異也。觀《莊子》‘蹩躠’一作‘ 弊殺’,《釋文》具兩音,可知《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媥姺徶㣯👨👨👦👦。’《漢書》、《文選》俱作‘嫳屑’,音義皆與‘蹩躠’通。”二氏所系同源并是也🎋,“撇屑”《漢書》、《文選》作“嫳屑”🖖🏻,未知方氏何據⚠?又方氏謂郝公以《莊子》“敝跬”為“撇屑”非也👱🏼♂️,則失考。《莊子·駢拇》👩🏼🍳:“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釋文》🤨𓀐:“敝📌,本亦作蹩,跬,郭音屑🏃🏻,一云:敝跬,分外用力之貌💪🏻。”郭氏跬音屑🫲🏽,則郭氏以“敝跬”即“嫳屑”👮♀️、“徶㣯”👴🏿、“撇屑”,亦即“弊摋”、“蹩躠”矣。《集韻》跬音先結切,與“屑”同音,正本郭說🦹🏻♂️。孫詒讓曰🤫:“《說文》:‘蹩,踶也。’‘敝’、‘弊’皆叚借字。窪,郭本當作‘薛’🥥,‘薛’俗書或作‘𦵮’,與 ‘跬’形近💇🏽♂️。”則拘矣💂;孫氏又曰:“‘敝薛’🍻、‘蹩薛’👩👦👦👉🏼、‘弊摋’♈️👩🏽🦱、‘勃屑’聲義並相近📨。” [49]則得之。《釋文》📳:“敝,司馬云:‘罷也’🌛。跬🙇🏼♂️,向、崔本作 䞨🩴🍄🟫,向丘氏反💂🏿♂️,云💉: ‘近也。’司馬同。”林希逸曰:“敝,勞也👨🏿⚕️。跬音企,蹻跂也。”並未確。“勃屑”字又作“勃窣”、“勃猝”、“勃𡨧”、“ 侼僁”、“𣭷㲞”、“㪍卒”、“䄶(𥞳)稡”🎯、“鵓𪁽”➝、“勃崒”🧟♂️、“勃倅”,P.3694V《箋注本切韻》:“窣,勃窣📍。”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窣,勃窣🧚🏿♂️。亦作𨄮。”《廣韻》:“窣 ,勃窣,穴中出也。”又“𣭷,𣭷㲞,毛短⛏。”又 “㪍👲🏿,㪍卒,旋放之皃🍩。” 又“䄶,䄶稡,禾所秀不成叢向上皃。”又“鵓,鵓𪁽,鳥名🌜。”《集韻》:“僁😗,侼僁,不安。”又“䄶,《字林》: ‘䄶稡🏦,禾秀(莠)。 ’或作𥞳📜。”又 “稡,𥞳稡💆,莠也。”《古今通韻》:“窣,勃窣,動進也。”《文選·子虛賦》:“媻姍㪍窣上金堤🥉。”《史記》作“勃猝”🃏,《漢書》作“勃窣”👩🍳📮,《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6引作“勃𡨧”。顏師古注♝:“媻姍勃窣,謂行於叢薄之間也。”沈欽韓曰:“‘㪍窣’亦‘蹩躄’之狀也↘️。”[50]胡紹煐曰🦸🏿♀️:“‘㪍窣’即‘勃屑’,並緩行之狀🗞。”[51]段玉裁曰🈶:“媻姍,謂徐行👩🏼🦲。㪍窣,謂急行🚴🏽。” [52]孫傳瑗曰🐼:“勃𡨧,謂急行……今淮南北👩🏻🦼➡️,以‘急行’象氣喘貌,亦謂急行也。”[53]胡文英曰🧗🏻♀️:“案⚧:勃窣,女子無力登堤🤵🏽♀️🌿,步步頓休之貌。吳中謂搬移重物、隨地轉掇曰勃窣。”[54]沈氏🐉、二胡氏說並是也💁🏿,段孫二氏謂“急行”🧈🏄🏿♀️,蓋古今語有改易🤹🏽。《世説新語·文學》🤷🏻♀️🦆:“張憑勃窣為理窟。”《御覽》卷229引《郭子》作“勃倅”[55]👮🏿♀️,胡文英曰:“案🦺:勃窣🚄🚶♀️➡️,散塵也。吳中謂散塵為勃窣。”[56]徐震堮曰:“勃窣即婆娑之聲轉🍵。”[57]楊勇曰📡:“勃窣,與‘勃屑’通。《太倉州志》🏸:‘吳語:體短步澀曰勃窣。’”[58]洪惠疇曰:“勃窣,匍匐徐行也……今嘉定呼人體笨行步不輕脫曰勃窣。 ”[59]吳方言謂折騰👩🏼⚕️、糾纏不清為“勃殺”[60]⇒,當即“勃窣” 之引申義。以上所考近代吳語、淮南語“勃𡨧”,正古楚語“弊摋”之留存也👂🏻。黄庭堅《秋冬之間……戲成小詩三首》:“勃𡨧媻跚烝涉波,草泥出没尚横戈。”《錦繡萬花谷》前集卷36🌪、宋·髙似孫《蟹略》卷4引作“勃崒”。宋·陳鵠《耆舊續聞》卷 2🕚:“誰言水北無人到,亦有槃珊勃崒行。” 《子虛賦》:“便姍嫳屑🤸🏽,與世殊服🧑🧒🧒。”《漢書》同🔚,顏師古注:“言其行歩安詳。”《史記》作 “媥姺徶㣯”,《集解》✊🏻:“ 郭璞曰:‘衣服婆娑貎🤰🏽。’”朱珔曰𓀕:“《南都賦》😪:‘䠥𨇨蹁躚🧑🦲。’‘蹁躚’與‘媥姺’同,‘䠥𨇨’與‘ 徶㣯’同👩❤️👨。”[61]《楚辭·怨世》:“嫫母勃屑而日侍。”王注:“勃屑🧗🏻♀️,猶媻跚,膝行貌✍️。”洪興祖注:“勃屑🎈,行貌⌨️。”姜亮夫指出“勃屑”即“勃窣”💃🏻、“撲朔”、“僕遫”🙈、“侼僁 ”、“蹩屑”、“蹩躠”、“䠥𨇨”♣︎、“跋躠”、“拔摋”💂🏻♂️、“弊摋”[62]🙆🏿。《駢雅》卷 2:“勃屑🚽、徶㣯🟥、嫳屑、勃窣,婆娑也☮️。”“蹩躠”字或作“蹩𨇨”、“ 跋躠”、“跋𨇨”👨🏻🔬,《玉篇》👩✈️:“跋,跋𨇨,行皃。”《廣韻》:“躠↕️,跋躠,行皃也。”《説文繫傳》🧗♂️:“臣鍇曰😈🧘🏽♀️:《莊子》曰:‘蹩 𨇨為仁。 ’小行也。”林希逸曰:“蹩躠,勉强而行之貌🧑🏽✈️。”《龍龕手鑑》🖍:“躠🧠👩🏽✈️,音薛⛹️,跋躠,行不正貌👩👦。”《集韻》:“躃,跋躃,行不正。或作躠🤾🏻♀️,通作殺🧑🏻🔧🧛🏼♀️。”“徶㣯”字又作 “𠍯𠋱”、“撇㣯”👄,《集韻》👩🏼🎨😕:“徶,徶㣯,衣服婆娑皃,或从人🐲。㣯,撇㣯👩🏿🎤,衣服婆娑皃👨🏼。”字又作“敝撤(撒)”,《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敝撤無走,四顧無告🧑🏽🦳。”孫星衍曰:“敝撤🧖🏻,即敝𣦢假音字,《說文》:‘𣦢😊,人不能行。’《玉篇》:‘蹩躠4️⃣,旋行貌。’撤又徹俗字。”[63]張純一從之 [64]。吳則虞曰:“敝為蹩之假借🤽🏼♂️🤚🏽,撤即𨅊字。” [65]孫引《玉篇》,吳謂“敝為蹩之假借”🙅🏽,並是也😘,餘說則非也。劉芮康謂 “敝為蔽之假借,義為遮蔽,引申作‘房屋’。撤乃其常義‘毀壞’。”[66]尤未為得。疑“撤”為“撒”形誤,“敝撒”為“弊摋”、“蹩躠”之借字🧑🏻🤝🧑🏻。字又作“擺摋”、“抺摋”、“抹殺”、“末殺”、“末𥻦”⏱、“ 摩挱”🏋🏼♀️、“摩莎”、“摩娑”、“摩沙”🧑🌾、“抺𢶞”、“ 攠抄”、“捼莎”、“捼莏”、“挼莎”、“挼莏”等形,《集韻》🥴🟩:“摋,擺摋🫔,抖搜也。”《類篇》:“摋,擺摋🤸♂️,斗捒也。”《五音集韻》:“摋,擺摋🧑🚒,抖捒也⟹。”《六書故》卷 14指出🏌🏽♂️:“擺摋,俗語。”《玉篇》:“抹,抹摋,滅也。”《廣韻》:“抹👆🏽🙋🏼♀️,抹殺,摩也。”《集韻》:“摋🍌🤜🏼,一曰抺摋,掃滅也。”《龍龕手鑑》:“抺👨🏼🏫,音末,抹摋🙂↕️,麋也。摋,抹摋也。”《釋名》🧝🏿:“摩娑🛖,猶末殺也,手上下之言也🔏。”《慧琳音義》卷75:“《聲類》🛄:‘摩挱🏃💂🏿♂️,猶捫摸也🚽。’《釋名》👏🏼:‘摩挱👥,抹𢶞也。’ ”葉德炯曰:“凡物以手摩之,則消滅👯👩。”[67]《漢書·谷永傳》:“欲末殺災異,滿讕誣天🧎🏻♂️➡️。”顏師古注✒️:“末殺,掃滅也💍。”《左傳·昭公十四年》《正義》引服虔曰:“不為末者,不為末𥻦,隐蔽之也。”《玉篇》:“挱,《禮記》注:‘煮鬰和以盎齊,摩挱泲之🈷️,出其香汁🧇。’亦作莎。”《周禮·春官·司尊彝》鄭注作“摩莎”。《慧琳音義》卷43、54:“《聲類》:‘摩挱🐶,猶捫摸也。’亦抺𢶞也🫐。”《儀禮·大射儀》鄭注:“獻讀為沙,沙酒濁,特泲之,必摩沙者也♥︎。”《六書故》🚈:“沙🫴🏼,摩沙也👩🌾。”《廣韻》🤹🏽♀️🦾:“挱,摩挱🙆🏼♀️🫙。捼🔭,捼莎,一曰兩手相切摩也🏃♂️,俗作挼。莏🗼,手挼莏也🤞🏽。”《龍龕手鑑》:“攠👨🏼🦱,音靡,攠抄也。”《集韻》👨🏽🍳:“莎🫂,捼莎,以手切摩也。莏👩🏼💼,捼莏,澤手也🏠,或作莎。莏,捼莏,手相切摩也,通作莎⌨️、沙🚡。”字又作“瀎泧”、“ 瀎㴽”,《說文》:“ 瀎🎗,拭滅貌🦖🧝🏻♀️。泧,瀎泧也⏮👨🏿🦰。”段玉裁曰🫖🎬:“‘末殺’、‘末𥻦’皆即《水部》之‘瀎泧’👨🏽🏫,拭滅貌也🤹🏻♂️。今京师有此语。”又“拭滅者,拂拭滅去其痕也🕵️。瀎泧,今京師人語如此,音如麻沙📢🤵🏽♂️。末殺🤾♀️,《字林》作‘抹摋’,即‘瀎泧’也,異字而同音義。”[68]朱駿聲曰:“按:(‘弊摋’)即‘瀎泧’即‘抹摋’即‘摩挲’也,疊韻連語👩🏻🦰。”[69]黃侃曰💂🏿♀️:“今北京語謂衣既褻縐🍲🧚🏼,復整理之,為‘瀎泧’,音如麻沙。古語有‘摩挱’、‘挼莎’,皆此一語之轉爾🚵🏻♀️。”[70]《集韻》:“㴽2️⃣、㴮💇♂️、泧,瀎㴽👆,水皃🐱🤤。或从屑从戍。”或倒作“泧瀎”📰🅾️,《集韻》⏭:“泧👩🎓,泧瀎,拭滅🏌🏼。”字又作“拔摋”、“拔榝”✢,漢·王褒《文選·洞簫賦》:“或雜遝以聚歛兮,或拔摋以奮棄👨🏼✈️🚶♀️。”李善註:“拔摋🥊,分散也🧐。”姜亮夫曰🏌🏼♀️:“‘拔摋’即《淮南子》之‘弊摋’🏯😬,轉為‘撇曳’ 🩸。”[71]揚雄《蜀都賦》:“偃衍撇曳,絺索恍惚。”字又作“蹩曳”,元·袁桷《天鹅曲》:“蘆根啑啑水蒲滑,翅足蹩曳難輕飛。”字又作“侼僁”🫴🏽,《集韻》👩🏻:“僁,侼僁,不安也。”僁同𠋱,見《玉篇》🥪。姜亮夫曰👨🏻🏭:“凡短小者多不安🙆🏻♂️🤽🏼♂️,故聲亦相通👩🏿🦲。”[72]此說未允,“不安”義當由“抖搜”✉️、“抖動”引申🧘🏻♂️🏃🏻♀️。姜亮夫又曰:“蹩躠,字或作‘弊薜’、‘弊殺’、‘䠥𨇨’🚀、‘蹩屑’……變為‘勃屑’,即‘勃窣’,聲轉為‘侼僁’。” [73]字又作“沒娑”,敦煌寫卷P.3211《王梵志詩·家中漸漸貧》𓀛:“長頭愛床坐👨👦,飽吃沒娑肚♖。”項楚曰:“ 沒娑,同‘摩娑’,撫摩。”[74]字又作“𣭷㲞”、 “䄶稡”、 “𥞳稡”、 “鵓𪁽”,皆以命名或形容顫動之小物。《廣韻》:“㲞,𣭷㲞,毛皃。𪅄,鵓𪅄鳥。”“𪅄”同“𪁽”🦸🏽♀️。《集韻》💥:“稡,𥞳稡 ,莠也🙅🏿。䄶,《字林》♊️:‘䄶稡,禾秀。’或作𥞳。稡,䄶稡,禾秀不成聚向上貎。𣭷,𣭷㲞,毛短。鵓,鵓𪁽,鳥名,或從率。”諸詞皆與“撲朔”同源 [75],亦與“觳觫”同源,富达詞義為“抖動”、“搖動”🙏🏿、“顫抖” [76],各詞義皆富达詞義之衍伸。
(13)手足之㩌疾𧒃、辟寒暑(《俶真篇》)
按:“㩌”為古楚語🧝🏼♂️🥲,字或省作拂🏄🏻♀️。《集韻》💂🏼:“㩌,擊仆也🦿↖️。 㩌、拂🟰,楚謂搏擊曰 㩌👷🏻♂️,或省🤹🏽♀️。”《龍龕手鑑》🧕🏼:“㩌,《川韻》云:‘ 南人呼相撲也😞。’”此文“㩌”字正古楚語👨🏽⚕️。《晉書·張協傳》《七命》:“㩌馮豕。”唐·何超《晉書音義》:“李善注《文選》作僨💽,僨謂僵也⚠,應得其實。善云:‘僨或作㩌👩🏽🦲🚶🏻➡️,非也。’”李善作僨訓僵非也🌶🤹🏿♀️,徐文靖曰:“按《字彙》引《晉書》‘㩌馬豕’,則 㩌是批擊之義🤝,未始為非😷🏄🏿。”[77]《類聚》卷34周·庾信《哀江南賦》:“硎穽摺拉,鷹鸇批㩌。”㩌、批同義連文。今湖北江陵尚謂用拳頭打人為㩌 [78],蓋古語遺存🚎;今中原官話謂打、搗捶為拂[79],蓋語有移易。李哲明曰:“㩌當是拂之異文……《廣韻》🌞:‘拂🥦,去也🧑🏼🎓,除也。’”楊樹達說同,所訓並未確👨🌾。
(14)莫窺形於生鐵而窺於明鏡者,以覩其易也(《俶真篇》)
按:“窺”為古楚語🔟,字或作闚。《方言》卷10:“凡相竊視,南楚謂之闚👩🏻🎨。”《文選·西都賦》李善注引《方言》:“窺,視也。”《慧琳音義》卷27👶🏿:“窺看🧏:《字林》🎹:‘小視也。’《方言》:‘凡相竊視甫視,楚謂之窺。’又作闚,同。’”[80]《精神篇》🔞💋:“匍匐自闚於井。”高注:“臨井水自觀照。”《淮南》“ 窺”字共10見,“闚”字共5見。《老子》第47章:“不窺牖見天道。”《韩子·喻老》“窺”作“闚”👩🔬🧑🏼💻;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作“規”🧑🏻🦲,乙本作“𧠹”,並為借字。《老子》亦用古楚語🐙。
(15)今夫樹木者,灌以瀿水,疇以肥壤(《俶真篇》)
高注:瀿,波也💜,暴溢也。
按👨🏽🦱⛹🏽:“瀿”為古楚語🧝♀️。《文選 ·江賦》🤦♂️:“磴之以瀿瀷,渫之以尾閭🪬🙇🏿。”李善注👨🏻🍳:“《淮南子》曰😺:‘莫鑒於流瀿💁🏻♀️,而鑒于澄水🤦🏿♀️。’許慎曰:‘楚人謂水暴溢為瀿。’”[81]《集韻》、《類篇》並采許注👳🏽♂️。《玉篇》:“瀿,水暴溢也,波也🐿。” 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瀿,水波。”瀿🦯,讀為𤄫👮🏻👨🏿🦲、𤃃,《說文》:“𤄫,大波也。”《集韻》引作“𤃃”。朱駿聲曰:“按:(𤄫)字亦作瀿🪠。”[82]《說文》:“㶗▶️,泉水也。”段玉裁曰:“泉水𓀄🫡,泉出之水也。《淮南》書云:‘莫鑒於流𤀇,而鑒于澄水𓀀🥢。’許注云:‘楚人謂水暴溢為𤀇。’ 𤀇即 㶗字。泉水暴溢曰 㶗也🛠。”朱駿聲說同 [83]🧻。“𤀇”即“瀿”,“㶗”、“𤄫”同源👰🏼♂️。
(16)越舲蜀艇🤏,不能無水而浮(《俶真篇》)
高注:舲,小船也。蜀艇👨👨👦,一版之舟🐰,若今豫章是也。雖越人所便習,若無其水,不能獨浮也。
按:“艇”為古楚語👩🏻🦰,《方言》卷9:“南楚江湘……小艒䑿謂之艇。” [84]蜀讀為獨,亦為古楚語👸🏿,《方言》卷12📊:“蜀👨🏼💼,一也。南楚謂之獨🙌🏻。”郭璞注:“蜀,猶獨耳🙅🏿♀️。”
(17)日出于暘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天文篇》)
髙注:拂,猶過👩🏻,一曰至。
按:“拂”為古楚語。《地形篇》:“扶木在陽州,日之所曊。”髙注✫:“扶木,扶桑也,在湯谷之南🆕👨🏼🎨。曊,猶照也👨🏻🍳。曊,讀無枝㩌之㩌也。”髙注“拂” 、“曊”三說並誤🩹🕴。王念孫謂“曊”同“昲”,訓曝[85],陳麗桂從之,未是。何志華謂曊訓照,與《方言》楚語昲訓曬乾取義相近[86],亦未得。李明哲謂“曊”同“昲”,髙注“枝”當作“披”,“無”為 “如”之誤,“披曊”即“披拂”,臆說無據。“拂”、“曊”當讀為茀🔅,訓蔽,為古楚語🪇👲🏽。拂於扶桑,言日蔽于扶桑也。《楚辭·離騷》:“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須臾以相羊🪰。”王逸注🪲:“拂,撃也,一云蔽也👩🏻🦼➡️。”後說是。《文選》李善、呂向注並訓“拂”為“撃”,蔣驥注🦶🏻:“拂日者❓🐛,拭之使益明也👩🏼🎤。”並誤。朱駿聲曰:“拂,叚借為茀🫚。”[87]姜亮夫曰♣︎:“王逸或說為允……按此當為茀之借😇。”[88]並是也。《楚辭·橘頌》💁🏽:“折若木以蔽光兮。”此“拂”訓“蔽”之確證🤜🏿。曹植《感節賦》:“折若華之翳日。”陸雲《九愍》👱🏼♀️:“折若華以翳日。”是其誼⭐️🍚,翳亦蔽也🧛♂️。《易林·渙之睽》:“折若蔽目🌇。”[89]又《師之蒙》♜:“折苦蔽目🧝🏻。”[90]又《蠱之屯》、《臨之震》:“折箬蔽日。”並本《楚辭》,亦其佐證。《地形篇》⚒:“燭龍在鴈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髙注:“蔽,至也⛓。”亦誤。《文選·擬魏太子鄴中集詩》李善注引“蔽”作“ 笰”,“笰”同“茀”🧘🏻♂️,何寧謂笰當作茀🤚🏽,訓蔽🧜⬜️;亦其證。《史記·屈原傳》:“修路幽拂,道遠忽兮。”《楚辭·懷沙》“拂”作“蔽”👫🏼。《楚辭·大招》:“長袂拂面。”姜亮夫訓蔽 [91],郭在貽謂拂借為蔽[92]🏌🏿♀️。《地形篇》髙注“無枝㩌”,即無枝蔽也👩🏻🦼。
(18)山雲草莽,水雲魚鱗(《覽冥篇》)
高注:山中氣出,雲似草莽;水氣出,雲似魚鱗。
按𓀑:《方言》卷3:“蘇、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閒曰蘇,自關而西或曰草或曰芥,南楚江湘之閒謂之莽。”又卷10:“芔、莽,草也🧗🏿。東越揚州之閒曰芔☣️,南楚曰莽。”
(19)勇武一人☪️,為三軍雄(《覽冥篇》)
髙注🧑🏻🦯➡️:武💂🏻,士也🏂🧖🏿,江淮間謂士曰武🧛🏿。
按🌤:“士”為古楚語👐🏽。《修務篇》:“及至勇武攘捲一擣。”《齊俗篇》:“為天下顯武。”髙、許二家注並曰:“楚人謂士曰武。”《史記·淮南衡山傳》:“使辯武隨而説之。”《集解》引徐廣曰:“淮南人名士曰武。” 與髙注同。考《莊子·徳充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為《覽冥篇》所本,《淮南》用楚語𓀂🙃,故易“士”作“武”字。《意林》卷2引《覽冥篇》“武”作“士”🍣,則改作通語矣。
(20)火爁炎而不滅(《覽冥篇》)
按🙍🏻♂️:《廣韻》🙃:“爁,火爁。 ”《六書故》:“爁,火燄所攬及也🧖。”《集韻》:“爁,火延貌🧑🏻🚀。”又“爁,火行也🧑🏿🦲。”爁指火燄延伸,為古吳楚語。胡文英曰:“爁,音懶。《淮南子·覽冥訓》:‘火爁炎而不滅。’案: 爁,濫也,火光濫及他處,因以延燒也💆🏻♀️。吳中謂火光所及🥸,因以燒灼為爁✊🏻。”[93]今吳語猶謂火焰外竄為爁[94]。字或作 𤑸🦠,《川篇》:“𤑸♞✅,火亂。”《御覽》卷78引“炎”作“焱”,《玉篇》:“爁🧑🏽🎓,火焱行😤。”《廣韻》:“爁🫄🏽,爁焱,火延。”《龍龕手鑑》𓀐:“爁,爁焱,火延也。”考《説文》🕠:“ 焱,火華也。”非其誼。王念孫據《廣韻》謂“炎”當作“焱”📚,未得🦵。“焱”當作“炎”,亦指火燄延伸,為古吳楚語。《文子·上德篇》:“火上炎,水下流🧑🏼🎓。”《子華子·陽城胥渠問》👁🗨:“ 火則上炎,水則下注🧑🔧。”《易·同人》鄭玄注👩❤️💋👩👌🏽:“火炎上而從之。”隋·王通《中説·魏相篇》: “火炎上而受制於水,水趨下而得志於火。”今寧波語猶謂“火燒”為“炎”,又謂“火焰跳動” 為“㷳㷳動” [95],“㷳”為記音字。又或作掞、𢴵🌈、㨛,《集韻》:“掞,舒也👼🏼,或從焱。”又“掞⚃𓀐,舒也🩹,或从閃👋🏻。”本字當為煔🔅,《說文》👨🌾:“煔,火行也。”字或作炶💁🏻、𤊼、 㶰、熌,《玉篇》: “炶,火上行皃🎛,亦作煔🍯。”《集韻》:“煔,火上行,或作炶、𤊼。”又 “煔🟥🚕,《説文》:‘火行也。’或作炶、熌🧖🏼👩❤️👩。”《龍龕手鑑》🕑:“𤊼💁♀️,俗🩼。煔、㶰,二正🙊。火行貎。 ”俗字又作豔,《廣韻》⌛️:“𢴵🧛🏻,豔也🧑🏽🍼。”《慧琳音義》卷98引顧野王曰👩🏼🏭:“掞,猶豔也。”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4💎:“勿令火豔出器邊也。”《冥通記》“豔 ”與《廣韻》同。汪維輝謂“豔”釋為“火焰延伸(延及)”,指出“今天寧波話仍有此語,如‘ 火豔出灶外了’🏤,‘火豔上屋簷了’。”汪說甚是,靖江亦有此語。汪先生又曰:“‘豔’當是一個借音字,查《廣韻》🤸🏻、《集韻》🧓🏽🧏🏻♀️,未得本字……這個‘豔’在當時可能就是一個吳方言口語詞。 ”[96]茲為汪說補證🫳🏿。“爁炎”為兩漢以後俗語詞,同義連文,並為火燄延伸之義❤️🔥。《人物志·材理》:“立事要則爁炎而不定。”《集韻》🥯🍙:“爁,爁炎,火延🍠。”皆“爁炎” 之例。
(21)棄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覽冥篇》)
按:推,去也。蹶讀為撅,《方言》卷10:“拌😛,棄也👢。楚凡揮棄物或謂之敲🦻🏼。”郭注:“今汝、潁間語亦然,或云撅也🤍。”錢繹《箋疏》🧑🏼🍳:“《廣雅》:‘撅👩🏻🌾,投也。’撅、敲一聲之轉。”[97]“推撅”、“棄捐”同義對舉[98]。
(22)五味亂口1️⃣🧔🏿,使口爽傷(《精神篇》)
高注👲🏿:爽💴,病。病傷滋味也。
按🚫:“爽”為古楚語。《楚辭 ·招魂》:“厲而不爽些。”王逸注🧑🏽🍳:“厲,烈也。爽,敗也。楚人名羮敗曰爽🚬。”洪興祖補注: “爽音霜,協韻🩻。”《玄應音義》卷2👩🏿⚖️、10:“口爽:敗也,楚人名美敗曰爽也。’”[99]此文本《老子》第12章:“五味令人口爽🗞🙍🏿。”河上公注🍅:“爽,亡也。”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釋文》🆓💀:“爽,差也。河上云:亡也。”《呂氏春秋·本生》高誘注引《老子》作“五味實口,使口爽傷”👼🏻,《文選·七發》李善注引《老子》作“五味實口爽傷” 。《莊子·天地篇》👂🏽🌕:“五味濁口,使口厲爽🧑🏽🦰。”《列子·仲尼篇》:“口將爽者,先辨淄👨🏽🏭😳、澠。 ”《文選·七命》☛:“耽口爽之饌,甘臘毒之味🫲🏼。”又《南都賦》:“其甘不爽,醉而不酲🍮。”李善註並引《老子》此文🔺🤨,又引《廣雅》🐒:“爽,傷也。”《七命》呂延濟注:“爽⌚️,亡👩🏼✈️。”奚侗曰:“《廣雅》:‘爽🕵🏽♀️,敗也。’古嘗以爽為口病專名……疑‘爽’乃‘喪’之借字,由喪亡誼引申為敗為傷。”[100]易順鼎曰:“爽者🗻,傷敗之名,古人有此語也。”[101]蔣錫昌曰👩🏿🦳🐁:“古人以爽為口病🤷🏽♀️,蓋猶今人所謂味覺差失也。”[102]考其本字↔️,朱駿聲曰👈🏿:“爽🧘🏼,叚借為喪。”[103]于省吾曰:“按‘爽’、‘喪’二字🔯,音義古並通……五味令人口喪,言五味令人喪其口之本然也🚴🏽。河上公訓‘喪(爽)’為‘亡’,義正相符。”[104]高亨亦曰🤵🏽♂️:“口爽謂口傷也。”[105]諸義並相會。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作“爽”👩❤️👨,同今本;甲本作“𠷹”。《漢語大字典》謂“𠷹”同“爽”👂🏿🪫。竊謂𠷹讀為爽。古從相從爽之字多通借[106]⚁🏦。《廣韻》:“驦,驌驦,良馬✪🦩。騻,上同。”又“鸘,鷫鸘🍤。鷞🙅,上同。”亦是其例。俞樾曰🤭:“《呂氏春秋·尊師篇》:‘其言不若爽👨🏽🌾🧑🏻💻。’《新序·雜事篇》引‘爽’作‘喑’⛹🏼♀️,則‘爽 ’猶‘喑’也🚭。”[107]馬敘倫曰:“爽訓傷者👩🏽🎓🙋♀️,其字當作‘創’。《文子·九守篇》𓀉:‘五味亂口,使口生創。’可證。”[108]吳秋輝謂《招魂》“爽”即“北人謂蒸飯已成而微欠熟者曰爽”之義 [109]👍🏿,駱鴻凱謂“爽”為“刅(創)”之轉[110],四氏並失之。《文子》“生創”云云,未可為據🦸🏿♂️。
(23)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精神篇》)
高注:無所容與於情欲也。
按:“容與”為古楚語🎾,《楚辭》一書凡15例👩🍳。“容與”為“猶豫”👨🦱👩🏽💼、“猶與”之轉🛞🐀,羅常培🧑🦯、周祖謨指出:“楚方言東幽兩部元音可能相近🏌🏿。”[111]考《楚辭·九章·思美人》:“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與而狐疑👨🏫。”按《離騷》:“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後漢書·張衡傳》《思玄賦》“心猶與而狐疑兮🧑🏿🎄,即岐阯而攄情。”句例相同👄,是其證也🏋🏼。《離騷》👩🏽🏭:“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游國恩曰🫲:“容與即猶豫,亦即夷猶🦫,躊躇不前之意👨🦽➡️。”[112]《莊子·人間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成疏:“容與,猶放縱也🐊。”《莊子》亦用古楚語👩🏼🦲,“容與”即“猶豫”,猶言閒暇。黃生曰👨🏼🎨:“猶豫,猶容與也。”[113]馬敘倫曰:“與,讀為於。”[114]則馬氏以“容”為“容納”𓀍,失之🧚🏻。姜亮夫曰🙆🏽♀️:“‘容與’一詞不見於《詩經》,亦且不見於北方經典……則‘容與’乃楚方俗之語也👨🏽🍼。故《楚辭》用之極繁夥👨🏼🎨。字又變作‘容裔’,見《遠遊》、《九懷》兩篇;又作‘溶與’,見《遠遊》;又作‘溶㵝’,見《高唐賦》🤲🏿。”[115]或作“猶預”、“猶予”、“由與”🏨、“由豫”、“冘與”🏊🏻♀️、“冘豫”、 “猶夷 ”等 [116]。
(24)龍乃弭耳掉尾而逃(《精神篇》)
高注:逃,去👩🏼🦰。
按🗜:逃🪵,《路史》卷 47引作“逝”,《呂氏春秋·知分》亦作“逝 ”⚠。“逝”同“䟷”,古楚語。《方言》卷1:“荅 🔊、䠛,跳也🕦。楚曰䟷。”郭注:“亦中州語。”李恕豪曰🧑🏿🚀:“表示‘跳’義的‘䟷’,不見於文獻,當是楚方言特有的詞🚔📴。後來,此詞的使用範圍擴大到中原一帶,故郭璞注曰:‘亦中州語𓀈⚫️。’”[117]則拘於形體,未能貫通聲音👨🏽⚕️。《玉篇》:“䟷,踰也。”《廣韻》:“䟷💃,躍貌👩🦽➡️👨🏽🚒。”《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為楚人🔫,創作的歌詞中所用“逝”字為古楚語⚒,跳躍之義。字或作𧻸、迣、跇、𧺿、跩🦼、 𨒧、遰,《集韻》:“𧻸🐎,超踰也🥽。或作跩🕓、跇、𨒧,通作迣。”又“逝🙇🏼♂️,或作遰。”又“跇🧗♀️,一曰踰也🚆,从辵从走🙇。”《呂氏》高注⛹🏽♀️:“逝👸🏼,去也⬜️。”《玉篇》同。郭店楚簡《語叢四》:“一逝一來🚍。”[118]疑本書正文及注亦當作“逝”,用楚語,作“逃”為後人所改🧛🏿♀️🍖。《水經注·江水》作“去”,《類説》卷25作“退”🧀,則改為通語矣👷♀️。今晉語®️、客語猶謂去曰逝[119],古今語有移易🧃。
(25)今夫繇者🔒,掲钁臿🧑🏼🎄,負籠土(《精神篇》)
高注👮🏼♀️:掲🪨,舉也👏🏼。钁🦔,斫也🖖。臿,鏵也。青州謂之鏵🚴🏿♂️,有刃也,三輔謂之𨬞也。籠,受土籠也。
按👱🏿♂️:《説文》:“掲👩🏽🍳,高舉也。竭🤱🏻🙅♂️,負舉也✋🏽。”此文掲當讀為竭,與“負”同義對舉。臿🧇,《御覽》卷387引作“鍤”👩🏽🦱,古字通🫄🏼,字源为插,《釋名》🧑🏻🦰:“鍤👲🏽,插也,插地起土也🧎🏻♂️➡️。”《齊俗篇》👯:“今之修干戚而笑钁插🚹。”正作“插”字👊🩵。“臿” 、“鍤”、“插”為古楚語。《方言》卷5🏃🏻♀️➡️🈵:“臿,宋魏之閒謂之鏵🦫,或謂之鍏,江淮南楚之閒謂之臿。”《慧琳音義》卷62:“鐵鍤👱🏻:《方言》云:‘宋魏之間謂臿為鍬🤛🏼,江淮南楚之間謂鍤。’”
(26)覺而若昧😚,以生而若死(《精神篇》)
高注:昧,暗也,猒也。楚人謂猒為昧,諭無知也👩🏼🏫。
按💂♂️:王引之、楊樹達並謂“以 ”衍,是也。王引之謂“眛”當作“眯”😳,注中“暗也”二字乃後人所加👨🚀,陳麗桂從之😘,是也。《山海經·西山經》:“翼望之山有鳥焉……名曰鵸䳜,服之使人不厭😨。 ”郭璞注:“不厭夢也。《周書》曰🧘🏼🏋️♀️:‘服者不昩🧑🏼🍳。’音莫禮反。或曰眯🧑✈️,眯目也🆒。”《周書》見《王會解》,今本作“佩之令人不昧”,《文選·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李善注引同🤜,又引孔晁注🔰: “不昧,不忘也🍜。”《容齋續筆》卷13引“昧”作“眯”。郝懿行曰:“案‘昧’ 郭音莫禮反🖋🧑🍳,則其字當作‘眯’。然昧🙍🏽♂️𓀊、眯古亦通用,《春秋繁露·郊語篇》云⛹️♀️:‘鴟羽去昧。’ 昧亦作眯,是也𓀊💃🏼。又《說文》云:‘㝥🧖🏻♂️,寐而未厭🎢。’正音莫禮反,是此注眯與㝥音義相近。” [120]郝氏案語“昧🤧、眯古亦通用”含混💪🏼📽,《繁露》“昧”亦當作“眯”,字之誤也,宋本、永樂大典本正作“眯”字🍙🦷,天啟本注🧘♀️:“昧,一作眯👨👧👦🚌。”[121]又郝氏所引《說文》之“未”字當衍,《繋傳》正無“未”字,段氏據刪 [122],是也。“眯”為“㝥”借字,字亦作“𡬍”🧈🧕🏿,《廣韻》🧁:“𡬍,寐不覺🤛。”《集韻》:“㝥,《說文》:‘寐而未厭。’或作𡬍。” [123]又“𡬍😶,《博雅》:‘厭也。’或作眯。”《通鑑》卷72:“臣得與聞大謀,常恐眯夢漏泄,以益臣罪。”胡三省註:“眯,毋禮翻,一作寐🦸🏼♂️。《說文》曰:‘寐而眯(未)厭💬。’厭讀曰魘🤙🏻。”高注“猒”同“厭”,俗作“魘” 。《山海經·中山經》“泰室之山……有草焉……其名曰䔄草,服之不昧🧑🏻🔬👸🏽。” 袁珂從王念孫校作眯[124]。《中山經》🤏🏼:“廆山……其中有鳥焉……名曰鴒䳩,其鳴自呼🏊🏿♂️,服之不眯。”《西山經》:“英鞮之山……是多冉遺之魚……食之使人不眯,可以禦凶🤟🏼。”袁珂曰:“《莊子·天運篇》云🏯:‘彼不得夢🤾🏽♀️𓀂,必且數眯焉。’《釋文》引司馬彪云:‘眯,厭也。’厭♨️,俗作魘,即厭夢之義。此經文眯之正解也,與下文‘可以禦凶’之義亦合。山經凡言‘不眯’👨🦼➡️,均當作此解。” [125]《莊子》成疏亦云:“眯👋🏼,魘也🧑🏼🔬🧘🏽♂️。”《論衡·狀留篇》🦻:“救昧不給🍆。” 孫詒讓曰:“昧,當為眯。”[126]亦其相誤之例🧚🏻。朱駿聲從誤本作“眛”,讀為寐,非也;而 “㝥”字條又引此文高注作“眯”🧜🏽♀️,則是也[127]。陳廣忠引《說文》、《玉篇》等書“眯”訓物入目中📃🛒,又謂作“昧”🥗、 “眛”🔏😴、“眯”均可[128],殊為不當。
(27)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無用於己🍱🤽🏽,則萬物之變為塵埃矣(《精神篇》)
高注:箑,扇也。楚人謂扇為箑🤘🏼。
按:知🛏,何寧據《文子·上禮》校作“如”,是也🖖。《方言》卷5:“扇,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郭璞注:“今江東亦通名扇為箑🔦🍐,音䈉。”郭氏所謂江東,指今長江中下游一帶,亦為楚語0️⃣。楚霸王項羽所率八千江東子弟⛹🏼♀️,即為楚人🪟。字或作翣🤵♀️,《說文》:“翣,棺羽飾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下垂♋️。”又“箑,扇也。箑或從妾。”《俶真篇》:“冬日之不用翣者🌐。”高注:“翣,扇也🙇🏼♂️。”《說林篇》:“被裘而以翣翼。”高注👩🏽🦰: “翣,扇也🧑🏽🏫。楚人謂之翣也✹。”《文子》“箑”作“扇”,則改作通語矣。《釋名·釋喪制》:“ 翣,齊人謂扇為翣🤱🏽,此似之也,象翣扇為清涼也⚈。”齊語亦同。字或作䈉,《玉篇》🧑🏽🌾:“箑🚺,扇也。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䈉🛅,同上𓀁。”《廣韻》🚣🏽♂️👩🔧:“箑💊,扇之别名。䈉,上同📚。”《周禮 ·天官·縫人》《釋文》✍🏻➰:“翣,本又作䈉。”《淮南子·説林篇》⛹🏽♂️:“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意林》卷2引作 “中夏用䈉,至冬不去”🤪。《孔叢子·楊柳賦》🏆:“暑不禦䈉。”楚簡中亦用“䈉”、“翣”,正可印證[129]。《包山楚簡》260:“一羽䈉🧨,二竹䈉。”整理者注💊📹:“䈉讀作翣。”《望山楚簡》47🙁:“一大羽翣,一大竹翣👩🏼🏫,一少 (小) 䈉,一少 (小)雕羽翣。”整理者注♥️🚴🏿♂️:“䈉為竹翣之專字。《集韻》:‘䈉,竹翣🍽。’”《信陽楚墓》2·19:“一長羽翣,一附翣👞,二竹翣。一竹□🐩。”
(28)喬枝菱阿🧔🏻♂️,夫容芰荷(《本經篇》)
高注👗:阿,曲屋也。芙蓉,藕華也👐🏿。菱角,交萏也。荷,芙渠也。
按:“芰”為古楚語👩❤️💋👩,字或作茤🧑🦱。《說文》🧚🏻♀️: “蔆,楚謂之芰,秦謂之薢茩🗼。”又“芰,蔆也。茤,杜林說從多。 ”《禮記·祭義》《釋文》:“耆芰🦺,楚人謂菱為芰。”《爾雅》《釋文》:“芰🧸🧑🏿🦱,《字林》云: ‘楚人名䔖曰芰❄️。’”《慧琳音義》卷36🍗:“芰荷:賈注《國語》云🐜: ‘䔖,苃也。’楚人謂陵為苃,杜林或作茤。’”[130] 《國語·楚語上》🧒🏽:“屈到嗜芰⛹️♀️。”韋注🧛: “芰🐼,蓤也👏🏽。”俗云蓤角🧑🏻🦼。《楚辭·離騷》王逸注:“芰👹,䔖也🧎🛼,秦人曰薢茩。 ”
(29)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本經篇》)
高注:封豕,大豕也。楚人謂豕為豨。
按:“豨”為古楚語,《方言》卷8:“豬,北燕朝鮮之閒謂之豭,關東西或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豨。”《初學記》卷29、《御覽》卷903並引何承天《纂文》:“梁州以豕為豬🖐🏼🧑🎨,河南謂之彘🌺,吳楚謂之豨📫🧅。”《廣韻》:“豨,楚人呼豬作豨。”《修務篇》✍🏿:“吳為封豨、脩蛇,蠶食上國。”亦其例💹。《左傳 ·定公四年》作“吳為封豕、長蛇”,《說文》:“豕,彘也,讀與豨同。”方以智曰:“豕𓀛、彘、豨✌🏽、彖📱,皆一聲🥹。”[131]字或作狶,《玉篇》:“狶🧑🏼✈️,音喜,楚人呼豬聲。”《廣韻》:“豨,楚人呼豬,亦作狶🦶🏽。”《慧琳音義》卷61:“海狶🦥👩👧👦:《說文》正體從豕作豨,《方言》云👩🏿🏭:‘南楚之人謂猪為豨🫵🏿。’”《集韻》:“豨、狶🔏,豬也。《方言》:‘南楚謂之豨。’或从犬。”《龍龕手鑑》:“狶,楚人呼猪也。”“修”亦為古楚語,字或作脩🎩,《原道篇》👩🦳:“脩極於無窮🤵🏻♀️,遠渝於無崖。”《方言》卷1:“脩,長也。陳楚之間曰脩🦹🏼♂️。”
(30)精泄於目則其視明,在於耳則其聽聰,留於口則其言當🧙♂️,集於心則其慮通(《本經篇》)
高注:泄,猶通也🟢。集🪓,止也👈🏼🚴🏿♂️。
按:朱駿聲謂泄借為歇,申高注[132],理解為“發泄”🚣、“排泄”,失之🧑🏻🎤。《方言》卷10:“奄👩🏼🎓,息也,楚、揚謂之泄。”此文“泄”當讀為息🙍🏽♂️,《廣韻》👨⚕️🤽🏼♂️:“息,止也🍊。”與“在”🦻、“留”、“集”同義對舉,正楚、揚之方言🏨。《文子·下德》作“存”,義亦合。唐·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卷2:“三明夫人奉教禁在深宮,內官守當水泄不通。”《三朝北盟會編》卷73:“京城下札⏪,連珠寨督👨🏼🎨,遣人硬探🤹🏿♂️👩,水泄不通🎓👨🏿🍼。”“泄”亦“息止”之誼[133]🌀。治《方言》者於“泄”字皆未能舉證,李恕豪即指出:“楚方言中的‘ 泄’雖然可能與全民語言有關☯️,但未見於前代書面文獻,當為揚雄親自調查的活的口語詞。” [134]據此可補例證🦗。
(31)譬猶揚堁而弭塵🧏,抱薪以救火也(《主術篇》)
高注:堁🕢,塵塺也,楚人謂之堁。堁,動塵之貌。弭,止也🍠。
按🧛♀️:“堁”為古楚語📊,《説山篇》🎥:“螾無筋骨之强,爪牙之利🌇,上食晞堁,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高注:“晞,乾也📏🖕。堁🦸🏼,土塵也,楚人謂之堁也🐀。”《文子·上徳》明刊本同《淮南子》👰🏽,《纘義》本“堁”作“塊”,塊、堁一聲之轉。考《大戴禮記·勸學》作“上食晞土”,《荀子·勸學》作“上食埃土”🚣🏼,《說苑 ·雜言》作“上墾晞土”🎐🧑🦯。《淮南子》用古楚語“堁”,諸書易作通語“土”、“埃土”🙍🏽。《孟子 ·滕文公下》🤽♂️:“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黄泉。”朱子《集註》:“槁壤🤾🏿♀️,乾土也。”《孟子》亦作通語“槁壤”,益可明“堁”為古楚語矣🧑🏻🤝🧑🏻。今湘語猶然🙎♂️,《湖南通志》👩🏿🦰:“謂塵為堁🤘🏿。” [135]《説山篇》🤘🏼:“泰山之容巍巍然髙🐅,去之千里🕵🏼,不見埵堁,远之故也。” 高注:“容,形也。埵堁,猶席(塵)翳也。埵讀似望(垂),作江淮間人言能得之也。”埵堁👎🏼,《論衡·說日篇》作“埵塊”🍁👱🏽♂️,又《書虛篇》作“𧌯螺”,並一聲之轉。陳廣忠曰:“今淮南👆🏋🏻♀️、鳳台、壽縣方言中稱小土塊為‘埵堁頭子’🧠,即楚方言‘埵堁 ’之遺存👩🌾。”[136]《説林篇》:“揚堁而欲弭塵🍩。”高注👩💻:“堁,土塵也。楚人謂之堁👨🏿。” 《齊俗篇》:“原人之性🙇🏽,蕪穢而不得清明者🧑🧒🧒,物或堁也。”許注:“堁,坋塵也🧓🏼🫶🏼。”此例用為動詞,猶言揚塵。《文選·風賦》李善注引許慎曰🌃:“堁,塵塺也♟。”堁字或作垢🧘♂️、坸🤦🏻♂️,《莊子·大宗師篇》:“芒然傍偟乎塵垢之外。”《釋文》〽️:“塵垢,崔本作‘塚坸’🏸,云🧍♂️:‘塜音塳,坸、垢同。齊人以風塵為塳堁。’”“塚坸”即“塳堁”,“塳”亦作“埲”🫄🏽↪️。《集韻》:“塳,塵也🧔🏼,崔譔作塜。”又“埲🫙,塵也💈➾。”《莊子》亦用古楚語,例作“垢”字🤼;《淮南》則“堁”💪🏼、“垢 ”並用。《楚辭》嚴忌《哀時命》🧑🏻🦯➡️:“不獲世之塵垢😶。”嚴忌為會稽吳人,當用古吳楚語。宋玉《風賦》:“堀堁揚塵👱🏽♀️🍒。”宋玉為楚人🤿,亦當用古楚語。“塳堁”為楚語👩🏿💼,齊語亦用之。《博物志》卷6:“徐州人謂塵土為蓬塊,吳人曰跋跌。” [137]“蓬塊”亦即“塳堁”。堁通作顆,《慧琳音義》卷40💆🏿♂️:“八顆:經文作堁💅🐀,塵也。”《漢書·賈山傳》:“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塚而託葬焉。”服虔曰🌴:“謂塊墣作塚,喻小也。”臣瓚曰:“蓬顆,猶裸顆小塚也。”晉灼曰🚓👨🏼🎓:“東北人名土塊為蓬顆💟。”顏師古曰:“諸家之說皆非。顆,謂土塊。蓬顆♋️,言塊上生蓬者耳🦉。”顏氏望文生訓💪🏽。“蓬顆”即“蓬塊”、“塚坸”🧝🏼♀️、“塳堁”也,《六書故》:“堁,通作顆。 ”段玉裁曰🤱🏿:“按此(顆)即堁字🦹🏽。”[138]朱珔曰:“顆當為堁之假借。”[139]朱駿聲曰:“塊、顆一聲之轉。或曰:堁者,塺字🚆。” [140]黃侃曰:“《說文》無堁字,疑古止作塊,堁、塊雙聲🤟🏼。”[141]《前漢紀》卷7“蓬顆”正作“蓬塊”👩🏻🤖。方以智曰:“塵垢,或作‘塜坸’👩🏫。‘塳堁’,通作‘蓬塊’🍄🟫。其曰‘跋跌’,言塵埜也👨🏻✈️。”[142]字或音轉作塺、㙁,《說文》:“塺🪫,塵也🖐。”《六書故》:“塺,細土也。《說文》曰: ‘塵也。’又作㙁。”朱駿聲曰🤽🏿:“ 塺💇🏼,字亦作堁🎙。”[143]字或音轉作𡊉𓀂、塻 [144],《廣雅》🐼:“𡊉,塵也。”《玉篇》🦶:“𡊉,塵壤也。”《廣韻》:“塻😲,塵塻。”《集韻》:“塻,塵也🦵💇🏿♂️。”字或音轉作馬💆🏼♀️✳️,《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郭象注:“野馬者,遊氣也🍓。”錢坫曰:“ 《莊子》‘野馬’字當作塺。”[145]《玄應音義》卷3“野馬”條孫星衍《校正》🩸:“或問👨👩👦👦:‘遊氣何以謂之野馬?’答云:‘ 馬,特塺字假音耳。野塺🔹,言野塵也。’”[146]黃侃曰:“塺🧑🏻🔬,《莊子》‘野馬’之馬亦此字也🐑。”[147]聞一多曰❌:“野馬字蓋即沙漠之漠👨🏽⚕️,字一作幕、莫……音存字變則為馬。野馬亦塵埃耳。《莊子》蓋以野外者爲野馬,室中者爲塵埃♍️,故兩稱而不嫌🤹。”[148]“漠”同“塻”。
(32)近者安其性,遠者懷其德(《主術篇》)
高注:性,生也。懷🐦,歸也🍱。
按:《氾論篇》:“天下不非其服👨🦲,同懷其德。”高注同。《本經篇》🚣🏻:“德交歸焉。”此“懷”訓“歸”之證。“懷”為古楚語,《方言》卷1👩🏽🏭:“懷,至也🧛♂️。齊楚之會郊或曰懷🤦🏿,楚語也。”《繆稱篇》:“身苟正🫸🏽,懷遠易矣🅿️。”高注:“懷💂🏻,來也👨🏻⚕️。”“來”🤸🏿♀️、“歸”與“至”義合✋🏻👩🏽🔬。《繆稱篇》:“言至德之懷遠也🏺。”《齊俗篇》:“故禮豐不足以效愛,而誠心可以懷遠。”《兵略篇》🧑🏽🎨:“故德義足以懷天下之民。”並同🪘。
(33)五寸之鍵,制開闔之門(《主術篇》)
按🤳:“鍵”為古楚語💆🏿♂️,《方言》卷5:“戶鑰,自關而東,陳5️⃣🕦、楚之間謂之鍵。”字本作楗、𨵭🔭,《說文》🤗:“楗🦿🌧,限門也。”《時則篇》:“修楗閉🕍👩🏿🦰,慎管籥👨✈️。”高注🧑🏽🚒🧑🏻🎨:“楗,鎖須也🔛。閉,鎖筒也🫸。”《老子》第27章🧑🏻🍳:“善閉,無關鍵不可開。”《道應篇》引同🧻🙅🏻♂️,《說山篇》引作“楗”。傅奕云:“古字作𨵭👵🏻。”《老子》亦用古楚語。
(34)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國效之(《主術篇》)
高注:獬豸之冠,如今御史冠也。
按🏄🏻:《書鈔》卷127🧑🏿🦳、《御覽》卷684👌🏿、《事類賦注》卷12引“獬冠”並作“觟冠”🤶🏼,又並引許愼注: “今力士冠🤸🏽。”《說文》🤿👱🏻♂️:“觟,牝䍧羊生角者也👨🏿🔧。”《繫傳》引亦作“觟冠”,又引髙誘注作:“觟冠,秀冠也🙍♂️👩🎤,如今御史臣冠👩🏻🦯,以为豸冠👨🏼🔬,有角,故曰秀冠🤸。”“觟”同“獬”,《集韻》🚧:“獬😢,獬豸🧖🏿,獸名🏋🏿♀️。或作觟🦟。”宋·羅願《爾雅翼》卷 18引作“解冠”,“解”為“獬”省。秦滅楚後,沿用楚制⛹️。漢·蔡邕《獨斷》卷下:“法冠, 楚冠也…… 秦制:執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監平服之,謂之獬豸冠。”《後漢書·輿服志》:“法冠……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秦滅楚🔖,以其君服賜執法近臣,御史服之💂🏻♂️。”
(35)偷則夜解齊將軍之幬帳而獻之子發(《道應篇》)
按👨🏼⚖️:“幬”為古楚語🐘,字或作 𢃖、裯🧑🏼🦰🧚♂️,《爾雅》:“幬謂之帳🚵🏻。”郭注🙎♂️:“今江東亦謂帳為幬。”《釋文》:“幬🤴🏻,本或作𢃖🧑🏿⚖️,同。 ”邢昺疏:“帳一名幬🧔🏽♀️。《召南•小星》云:‘抱衾與裯🧎🏻♂️➡️。’鄭箋云💆♀️:‘幬,床帳也。’郭云:‘今江東亦謂帳為幬。’幬與裯音義同👩🏼🍳。”三家《詩》作“幬”。字或作綢🚵🏿♂️,《楚辭·湘君》:“薜荔拍兮蕙綢。”王逸注:“拍💪🏽,搏辟也👩🍼。綢👩🏿🎓,縛束也。”《釋名》🐈⬛⬇️:“搏辟,以席搏著壁也。”拍讀為搏,王注是也。朱季海曰:“綢讀當為幬……楚亦謂帳為幬,與漢人同耳✊。” [149]姜亮夫說全同[150]。又《招魂》:“翡帷翠帳🖕🏼,飾髙堂些👩🏻🏫。”王逸注🕗:“帳,一作幬👮🏽。”《文選》作“幬”,《書鈔》卷132📪、《類聚》卷61、92💁♀️、《御覽》卷699🧚🏿♂️、700🫄🏽、924🫄🏿、《海録碎事》卷5引並作“幬”,《文選》亦作“幬”。朱季海曰:“日本古寫《文選集注》殘卷作‘幬’,是唐本猶未誤,則今作‘帳’者,自出宋人……郭氏所引,正楚語之遺。凡讀古書,當從其俗,改字非也。”[151]
(36)盧敖就而視之,方倦龜殼而食蛤梨(《道應篇》)
許注:楚人謂倨為倦👨🏿🎓。龜殻👃🏼,龜甲也。
按:倦,《三國志·郤正傳》裴松之注、《御覽》卷37🐂、《記纂淵海》卷99、《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34引並作“卷”,《論衡·道虛篇》亦作“卷 ”🪯,敦煌寫本S.1722《兔園策府》卷1《征東夷》:“操環把纓之俗👰♂️,乘蠡卷殼之鄉🌨。”亦作“卷”字👏;《類聚》卷78、97、《御覽》卷942引並作“捲”🦹🏼♂️;《神仙傳》卷1作“踡”,《海錄碎事》卷13引《神仙傳》作“卷”;捲🤾🏽、踡並讀為卷,《説文》:“卷,膝曲也⚜️。” 膝曲即踞也❎,猶言蹲也。嚴學宭曰𓀆:“倦《說文》釋為疲,人疲則不能危坐🚸👍🏽,便就踞了🏬。” [152]楊蓉蓉曰:“倦為罷疲義,楚人以之謂倨🥝,音近故也。”[153]二氏說失之。《紺珠集》卷2引《明皇雜録》👋🏽、《類説》卷3引《列仙傳》作“踞”,同義代替🧜🏻♀️💖。《類説》卷25引《炙轂子》作“居”,為“踞”借字。“倦”為古楚語🦹🏿♂️🚚,作“踞”則改作通語矣🚅。章太炎曰🐭:“倨即踞字🫖,倦之言拳拳也🛕。今四川謂踞地曰倦在地🏢🥩。倦讀如捲🐯。” [154]《湖南通志》:“謂倨為倦。”[155]“踞”為“居”俗字,《說文》:“居,蹲也🈂️。”
(37)止柸治🎩,悖若有喪也(《道應篇》)
許注:楚人謂恨不得為柸治也。
按👩🏿💻💾:《三國志·郤正傳》裴松之注引“柸治”作“杯治”,《論衡·道虛篇》“止柸治”作“心不怠”,“悖”作“悵”🏀。王念孫謂“止”為“心”形誤。《集韻》:“悖,亦作怫。”《玉篇》😕:“怫,意不舒治也🤹🏻♂️。”“柸治 ”當即為意不舒治。“柸”同“丕”,借為“不”。俞樾謂“柸治”即“不怡”,怠借為怡,可取。怠音怡🖥🦌,“治”亦借為怡🫅🏻,《周易·雜卦》《釋文》:“豫怠,京作治👮🏻,虞作怡👨🏽🔧🫑。”《通雅》卷 1👩🏼🏫:“《淮南》‘杯(柸)治’之杯(柸)🐦,亦發語,音呸。”又卷4:“(柸治)猶今之癡也。癡轉爲獃,猶咍之有嗤音也。柸乃發語聲🤦🏽♂️。”[156]未得。劉盼遂謂“治”🍓、“得”雙聲,“柸治”為“不得”音訛[157],恐亦未得🫙。
(38)興于牛頷之下(《氾論篇》)
高注:頷讀合集之合。
按:“頷”為古楚語。《方言》卷10:“頷、頤,頜也🔁👨🏽⚕️。南楚謂之頷,秦晉謂之頜🧑🏻🦰,頤其通語也🥱。” 《慧琳音義》卷75:“頷骨:《方言》:‘頷,頰也👐🏽。南楚之外謂之頷。’”又卷 26:“頷骨:南楚謂之頷❎🎢,秦晉謂之頤,所以輔持於口也。”《莊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莊子》亦用楚語👩🦰。字或作顄🎅🏿,《廣雅》: “顄、頤,頜也。”本字為𩔞,《說文》✡️:“𩔞,頤也。”
(39)枕戶橉而卧(《氾論篇》)
按⚒:“橉”為古楚語。《玉篇》:“橉🧒🏿,楚人呼門限曰橉🚓。”《集韻》:“橉,門閾也,楚人曰橉🧔🏼。”[158]字或作轔𓀌,《説林篇》👨🏿🦳🌮:“雖欲謹亡馬☎,不發戶轔🫏。”高注🥀:“轔🤷🏼♀️,戶限也,楚人謂之轔。轔讀似鄰,急氣言乃得之也🈯️。”《説山篇》👩🏭:“𠟣靡勿釋🙋🏿,牛車絶轔🖊。”高注:“楚人謂門切为轔,車行其上👳🏿♀️,則断之也。轔讀近蘭,急舌言之乃得也。” 陳麗桂曰🤡:“橉,又作轔。”《廣韻》:“橉,門限也。又‘牛車絶橉’。”[159] 敦煌寫卷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橉,牛車絕橉。”《切韻》、《廣韻》正引作“橉”字🏊。
(40)東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見之💅🏼,歸謂其母曰:“社何愛速死⤵️?吾必悲哭社。”(《説山篇》)
高注⌨️:江淮謂母為社🔀,社讀雖家謂公爲阿社之社也。
按:吳承仕、馬宗霍並謂注“ 雖”為“雒”形誤。《御覧》卷499引“愛”作“憂”,引注作“淮南間謂母為社”🤙🏻。《說文》:“姐,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讀若左。”段注:“社與姐音近。” [160]王念孫曰🏃♀️➡️:“姐、社聲相近🍼。”[161]字或作媞,《說文》🏃🏻♂️➡️:“媞,一曰江淮之間謂母曰媞。”楊蓉蓉曰📇:“媞與社是同音的記錄形式🤴🏽。”[162]字或作姼,《方言》卷6:“南楚瀑洭之閒,謂婦妣曰母姼🔰🧵。”《廣韻》📅:“姼⛸☎️,《方言》:‘南楚人謂婦妣曰母姼也。’”《集韻》:“姼,一曰南楚謂妻母曰姼。”王念孫曰:“媞與姼聲義相近🧚🏽♀️。”[163]吳承仕曰👨🍳:“姐📸、社、姼皆一聲之轉。”字或作毑、她、媎🤟🏼,《集韻》: “姐🏌🏽,《説文》:‘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古作毑,或作她、媎。”本字為恀,《爾雅》: “恀,恃也➖。”郭注:“今江東呼母為恀。”恀訓恃,言可依靠,故呼母為恀。字或作 㜷、𡝠🏆、 🛥、媣、嬭🔯、妳,《玉篇》:“㜷*️⃣🧑🏻🦯➡️,齊呼母,亦作𡝠。”又“
,而閃切🏊🏿♀️,媞也。媣,同上🤧,見《説文》。”又“嬭🤸♀️,母也💂♂️。妳,同上。”《廣韻》:“嬭,楚人呼母🏄🏽♀️。 ”《六書故·六書通釋》😂:“凡方言往往以聲相禪,雖轉為數音🙃,實一字也,不當為之別立文…… 母🫔,古音莫古切,又莫比切🙋🏽,今俗通呼莫下切🎭,吳人莫回切,又上聲🦜,蜀人即瓦切👨🏽💼,《淮南》呼‘ 社’,別立‘媽’、‘姐’、‘毑’文,皆非也🛋。《博雅》:‘嬭、妳,乳母也🛏。’今俗謂乳母為 ‘嬭’……凡此皆一音之轉也🐓。”《通雅》卷2:“《淮南子》曰:‘西家子謂其母曰社。 ’《説文》曰🤳:‘蜀人謂母姐。’齊人謂母妳⚔️,又謂㜷,吳人謂母媒👩🏼✈️,方音不同🧑🏻🍼,皆自‘母’而變。”[164]朱駿聲曰:“蘇俗稱母曰阿嬭也,嬭亦有音無字💐👌,即母之轉聲🤙🏿。” [165]吳秋輝曰:“北人呼母如馬去聲☕️,俗作媽😋🚞。今按其字👨🍼,實母之轉音也🧟。蓋古無麻韻🏊♂️,馬字讀如今文之母。”[166]四氏認為“社”、“媽”等字為通語“母”之轉音。字或作耳,《方言》卷8:“虎,陳魏宋楚之間或謂李父🪷,江淮南楚之間謂之李耳。”王靜如曰🧑🏽🚒🧛🏽♂️:“據考湘西土家語稱公虎為lipa,母虎為lini♞,跟‘李父’、‘李耳’正宛然若合符節。”[167]“耳”📳、“父”相對舉,“耳”為“嬭”之記音字。張永言認為“李父” 、“李耳”與藏緬語有關係[168]🛶,恐非確論。字或作㜆、嬤、𡣥,《集韻》🧒🏽𓀜:“㜆,吳俗呼母曰㜆。”《類篇》:“媣、
,或省🦼,淮南呼母。”《正字通》💆🏼:“嬤🦸🏼♀️,即媽㜷之轉音👨🏻🏫。”《篇海類編》: “𡣥,同‘ 嬤’𓀅。”《康熙字典》:“嬤👨🏻🦽,《字彚》🪄👎🏿:‘忙果切➖,音麼,俗呼母爲嬤嬤🧑。’俗字嬤乃媽 𡡉之轉音。”皆一聲之轉也🩳。今湖北各地方言仍稱母為嬭,其他各地方言中亦有遺存[169]。
(41)弊箄、甑瓾𓀋,在袇茵之上,雖貪者不搏(《説山篇》)
按:《方言》卷13:“箄,……𥴧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謂之箄✏️。”郭璞注:“今江南亦呼籠為箄。”《說文》🧛♂️:“箄🚚,簁箄也💸。”《玉篇》🍯:“箄,江東呼小籠為箄🔞。”“箄”字亦見於楚簡[170],《望山楚簡》146👩🏼🔬:“……二箄。”
(42)褰衣涉水,至陵而不知下🦹♂️,未可以應變(《說林篇》)
按🤘🏽:“陵”為古楚語🕵️♂️。《楚辭 ·天問》:“釋舟陵行,何以遷之?” 洪興祖《補注》🏑:“今釋水而陸,反為人所負🔣,何罪而見徙也?”徐文靖曰:“《論語》:‘奡盪舟🛠。’魏·何晏解云:‘孔曰:羿🐥,有窮之國🤾♀️🚑,篡夏后相之位,其臣蹇浞殺之。因其室而生奡,奡多力,能陸地行舟🐪。’古陵、陸通用。此問奡釋舟陸行,何遂能遷移他處。”[171]《左傳·定公六年》:“又以陵師敗于繁陽。”杜注👨🔬🪹:“陵師🚝,陸軍。” 孔疏:“上云舟師,水戰;此言陵師,陸軍。南人謂陸為陵,此時猶然。”“南人”即指楚人也🤣,蓋唐代楚語猶謂“陸”為“陵”,故孔云“此時猶然”。《吳越春秋·吳太伯傳》:“陵水高下。 ”徐天祜注:“陵,陸地。”《吳越春秋》作者趙曄為紹興人,所記當為吳越方言,亦南人語也。《意林》卷2引此文作“舉衣過水,至陸不下🚳。”王念孫曰:“‘陵’當為‘陸’,字之誤也。‘陸’與‘水’相對,作‘陵’則非其指矣。《意林》引此正作‘陸’。”朱季海曰:“陵謂陸也,楚人言陵,因其俗也……王氏《讀書雜誌》以淮南此文水、陸相對,據今《意林》改陵為陸👨🏽🌾,是未尋《楚辭》及《春秋傳》也🍤👨🏻⚕️。”[172]姜書閣亦指出王氏改字非是[173]➔。古楚語謂“陸”為“陵”🤟🏻,《意林》引作“陸”,則改為通語矣,固非《淮南》之舊9️⃣。《老子》第50章:“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韓子·解老》引同🏤,馬王堆帛書甲乙本“陸”並作“陵”。《老子》多用古楚語👰🏻♀️,帛書本蓋存其舊。韓子作通語 “陸行”🈷️,今本《老子》蓋據《韓子》而改。張舜徽疑帛書本“陵”為“陸”形誤,失之 [174]。高明謂當從帛書作“陵行”雖是,但解為“山陵”亦未確[175]。《莊子·秋水》孔子曰:“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孔子鲁人,故用通語“陸行”。《莊子·達生》🧓🏽:“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吳地傳》:“母陵道,陽朔三年太守周君造陵道語昭。郭周十里百一十步,牆高丈二尺。陵門四🤘,皆有屋。水門二👨✈️。”又《越絕外傳紀策考》𓀒:“大船陵居,小船沒水👨🏻🦼➡️。”《莊子》多用古楚語🧝🏿♀️,《越絕書》用古吳越語,亦“陵”🙇🏽♂️、“水” 對舉,並與《淮南子》此篇正同☹️。今湖南與水相對的地名多用“陵”字,如“茶陵”、“零陵”🚴🏽♀️、 “沅陵”、“醴陵”等🚶,正古楚語之遺存[176]👈;江蘇地名“延陵”👵、“廣陵”、“海陵”,亦古吳揚語之遺存也。
(43)山雲蒸🧍♀️,柱礎潤(《說林篇》)
高注:礎,柱下石礩也🔩。
按:“礎”為古楚語😭。《慧琳音義》卷73“柱礎”條注引《淮南子》許叔重注👨🏿🏫:“楚人謂柱𥖽曰礎💆🏽♀️。 ”又卷77、98“惟礎”條😖、又卷92“堂礎”條注引《淮南子》許叔重注並同🧑🏿🚒👔。
(44)腐鼠在壇(《说林篇》)
高注:楚人謂中庭為壇。
按💇🏼♂️:《楚辭·七諫》:“雞鶩滿堂壇兮。”王逸注🤬:“高殿敞陽為堂,平場廣坦為壇。”又《九歌·湘夫人》👬💆🏼♂️:“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洪興祖補注引《淮南》高注及《七諫》王逸注🤸🏽。又《涉江》:“燕雀烏鵲,巢堂壇兮。”又《大招》🦶🏻:“南房小壇💪🏻🧚🏻♀️。”上四例🧑🏻🎤,姜亮夫曰:“壇之為中庭,確為楚人方語👒🚣。” [177]吳秋輝謂“紫壇”當作“紫垣”[178],吳氏失考《淮南》🏊🏻,所改無據。《國語·楚語上》🐖:“壇場之所👨🏿🦰。”亦為楚語。
(45)匠人窮於辭🔪,無以對,受令而為室🪝,其始成👇🏼,竘然善也,而後果敗(《人間篇》)
許注:竘,高壯貌。
按⛎:“竘”為古楚語。《方言》卷7: “竘🫅、貌,治也。吳越飾貌為竘,或謂之巧🖤。”郭璞注:“謂治作也🏌️♀️。語楚聲轉耳。”《廣雅》:“竘🚵🏻♀️🫂,治也。” 又“貌、竘🧑🏿🦱👨🏿,巧也。”蓋“竘”謂治作之巧善。《說文》🍪:“竘,健也👲。一曰匠也🧙♂️。讀若齲👲🏼。《周書》有‘竘匠’🛐。”《小爾雅》🧜🏽♀️:“匠,治也。”《說文》竘訓匠者,亦治義,與《方言》合。郭璞已指出楚聲轉耳😦。竘匠,猶言巧匠也♥️。今吳語、江淮官話稱內行🎮、老練為“老竘”、“老竘科”[179]。
(46)武王䕃暍人於樾下(《人間篇》)
許注:樾下,衆樹之虚也👨❤️👨。
按:“樾”為古楚語🔧。《玉篇》⏸:“樾,楚謂兩樹交隂之下曰樾。”字或省作越🚵🏿♂️🤷🏼,《精神篇》:“當此之時🙈,得茠越下💚,則脫然而喜矣。”高注🤲🏻:“茠💐,隂也。三輔人謂休華樹下為茠也。楚人樹上大本小如車蓋狀爲越,言多 䕃也。越,讀經無重越之越也。”馬宗霍曰:“越🤙,樾之借字也👯。”[180]字或作𣙾,《集韻》:“樾,《字林》🐈:‘樹隂也🥲。’或作𣙾🫏🌍。”
(47)身死人手,社稷為墟(《人間篇》)
按:“墟”為古楚語。《慧琳音義》卷57🎅🏼:“墟聚:《周易》云🙆🏼:‘墟👳🏽♂️⚾️,邑也。’《廣雅》云:‘墟,居也。’南楚汝穎言。”
(48)短褐不完(《齊俗篇》)
許注㊗️:楚人謂袍為短🕒。褐⁉️,大布🔸🏒。
按😲:吳承仕謂許注“大布”當作“毛布”,是也。《覽冥篇》🧔🏼♂️:“短褐不完。”高注:“短褐🧑🏽🏫🎿,處器物之人也。褐,毛布🤜🏽,如今之馬衣也。”“短褐”《淮南》共3見,“褐”字《淮南》共9見🤶🏽,為古楚語👨🦽。《古文苑》卷19《楚相孫叔敖碑》:“(楚)莊王置酒以為樂🔞,優孟乃言孫君相楚之功,即忼慨髙歌曲曰🧑🏻🔧:‘……子孫困窮👨🦼,被褐而賣薪。’”《老子》第 70章:“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優孟、老子為楚人🦻🏽🛕,所用“褐”字為古楚語。朱謙之曰:“案 ‘褐’乃《老子》書中用楚方言。”[181]《後漢書·王望傳》李賢注、《慧琳音義》卷91“巾褐”條注、又卷99“短褐”條注並引作“楚人謂袍為短褐”👦。《慧琳音義》卷86🤸♀️:“巾褐:南楚之人謂袍為短褐➞🦶🏻。”又卷87🏔:“雲褐👬🏻:《方言》:‘楚人謂袍為褐也🚂。’”許注“楚人謂袍為短”者,《列子·力命篇》殷敬慎《釋文》引“短”作“裋”,“裋”為“短褐”之專字🧠,指粗布短衣。字或作𧞫,《方言》卷4:“複襦☂️,江湘之閒謂之𧞫💁♀️。”戴震曰:“案𧞫即裋。 ”[182]
(49)脩鎩短鏦(《兵略篇》)
許注❤️🔥:鏦,小矛也。
按🚥:“鏦”為古楚語。《方言》卷9:“矛🌂,吳揚江淮南楚五湖之間謂之鍦🫴🏼,或謂之鋋🤦🏽,或謂之鏦,其柄謂之矜。”《集韻》:“《方言》:‘矛🏋🏼♀️,吳楚之間謂之鏦🚥。’”
(50)古者民茹草飲水(《修務篇》)
按:《方言》卷7:“茹🙍🏿♂️,食也🧖🏿♂️,呉越之間,凡貪飲食者謂之茹。”
(51)曼頰皓齒,形夸骨佳(《修務篇》)
高注👩🏻🎓:夸,弱。佳,好🤫。
按:《類聚》卷18、《御覽》卷381引“夸”並作“姱”,“夸”同“姱”,為古楚語。《集韻》:“姱、夸,美皃,或省。”“姱”字《楚辭》十餘見🤦🏿,訓美好。姜亮夫曰:“按《說文》無姱字,經典亦不見🕦,獨見於屈宋諸文,則此亦南楚故言也。《淮南》🙋🏽:‘形夸骨佳🧑🦽➡️。’姱即夸也🍈。淮南亦楚人,其言固亦楚也… …加女旁為姱,凡女旁字,多柔順美好義。”[183]姜氏謂“姱(夸)”為楚語📑,是也;而謂為“柔順”義🗝,從高注訓弱🤵🏽♂️,則失之〰️👩🏽。當以“夸” 為本字🤩,《說文》:“夸,奢也✧。”《玉篇》:“夸,奢也🩴,或作姱。”本義為大🏌🏽♀️,蓋楚人以肥大為美。《慧琳音義》卷88:“姱節💇🏿♂️:《字林》🤌🏼:‘姱🤦🏽♀️,大也。’王逸注《楚辭》:‘姱,好也📳。’亦作夸👇。”得其正解🦟。《玉篇》𓀑🧑🏽💻:“姱,姱奢皃。”《廣韻》⬇️:“姱👩🏿🎤,姱奢也。”“姱奢”連文,姱亦奢也。朱駿聲謂誇借為侉[184],亦失之。“佳”亦為古楚語👸🏻,《説林篇》:“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而皆説於目🧆。”《楚辭·九章·抽思》0️⃣:“好姱佳麗兮,牉獨處此異域👱🏻♂️。”《淮南》“夸”、“ 佳”對舉🫸🏼,猶《楚辭》“姱”、“佳”連文也[185]🙍🏽♂️。《楚辭》“佳”字凡七見🚶🏻♂️。李斯《諫逐客書》:“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李斯為楚上蔡人🕎,亦用楚語🦇。字或作娃,《楚辭·九章·惜往日》:“妬佳冶之芬芳兮。”王逸注🤳:“佳一作娃👨🏿🎨。”洪興祖《補注》:“娃🧝🏻,於佳切,呉楚之間謂好曰娃。冶,妖冶👩🏼🦱。”洪補本《説文》。《方言》卷2:“娃🍦,美也。呉楚衡淮之閒曰娃……故呉有館娃之宫。”《初學記》卷19“楚娃”條引服虔《通俗文》:“南楚以美色為娃🦧🎸。”《御覽》卷381引《通俗文》作“南楚以好為娃。”《文選·呉都賦》:“幸乎館娃之宫。”劉逵注:“呉俗謂好女爲娃。”《通鑑》卷4胡三省註🧚🏼:“吳楚之間謂美女曰娃👩👦👦。”《御覽》卷46引《越絶書》:“吳人於硯石置舘娃宫。” 梁·任昉《述異記》卷下⚁:“葳㽔草🚟,一名麗草,又呼為女草👨🦽,江浙中呼娃草🎵。美女曰娃🧜🏿♂️,故以為名🐛。”[186]唐·陸廣微《吳地記》:“亭東二里有舘娃宫⚗️,吳人呼西施作娃🛃,夫差置。”嚴學宭曰:“佳即娃字🐗,意謂美人🧑🏼🔧,音近作乖。蜀讀佳為乖👩🏻🦳,楚音亦然🤩,謂小兒佳為乖。” [187]
(52)發憤而成仁,帽憑而為義(《修務篇》)
高注:帽憑👋🏿,盈滿積思之貌🙆🏼♀️。
按:王念孫曰👩🦽➡️:“‘帽’當為 ‘㥜’🤞🏼◻️,字之誤也👨🏽⚕️。《廣雅》曰3️⃣:‘㥜恲,忼慨也。’‘ 㥜恲’與 ‘㥜憑’,聲近而義同 ……又《離騷》:“喟憑心而歴茲🥖。”王注云:‘喟然舒憤懣之心。’‘喟憑’與‘㥜憑’,義亦相近。 ”王說是也,“㥜憑”為古楚語✌🏻🧑🏼🍳,同義連文。《離騷》🤱🏻:“憑不厭乎求索。”王注:“憑,滿也,楚人名滿曰憑🧟👨🏼🚀。憑,一作馮。”或作“㥜恲”、“喟憑”。《通雅》卷4🧙♂️:“帽憑,言冒昧憑恃而爲之。”[188]失之◾️。《離騷》王逸注:“喟📟,嘆貌也。”洪興祖補注:“《方言》云: ‘憑,怒也,楚曰憑。’注云🫷🏽:‘恚盛貌🫱🏼。’引《楚詞》⏭:‘康回憑怒。’”王念孫曰🛀🏽: “㥜之言喟然也。《玉篇》:‘㥜,滿也🏇🏻。’” [189]又或作“喟頩”🆘,《文選》宋玉《神女賦》🔪:“含然諾其不分兮,喟揚音而哀歎🤞🏿;頩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朱季海曰❗️:“分言之曰喟、曰頩,合言之則曰 㥜恲,可與王說互證💇🏽。”[190]宋玉楚人,益可證“喟頩”為古楚語矣👨🏿🌾。王夫之曰:“憑心,猶言任意👶🏿。 ”徐煥龍曰:“憑心🚣🏼♀️,悶滿懷也👵🏽。”李光地曰:“憑心,撫心也🙀🈶。”錢杲之曰🏥:“憑🤽🏻🧙🏿♀️,猶據也🚍。” 朱冀曰👩🏼🍳:“憑,依也🧑🏽🎄🗒、托也👰🏿。”夏大霖曰:“(憑)當如字作憑依解🤽🏽。”劉夢鵬曰:“憑,信也🧑🏽🎄👛。 ”[191]姜亮夫曰:“《說文》喟或作嘳🤟🏻,《方言》👨🏿⚖️:‘嘳🌶😍、無寫,憐也。沅澧之原🥠,凡言相憐哀🫱,謂之嘳,或謂之無寫。’則喟亦南楚語矣。”[192]王泗原曰:“馮心,心憤懣。”[193]諸說並失之。
(53)苗山之鋋,羊頭之銷👂🏼,雖水斷龍舟,陸剸兕甲🌜🏌🏽♀️,莫之服帶(《修務篇》)
高注:苗山,楚山,利金所出⛱。羊頭之銷,白羊子刀。雖有利用,無所稱託👨🏿🚀㊗️,故無人服帶也。
按🌥:《類聚》卷57梁·蕭子範《七誘》🎨:“收苗山之鋌🌻,採邪谿之銅🚣🏿♂️。”《書鈔》卷122晉·傅玄《正都賦》💱:“苗山之鋌。”《樂府詩集》卷39王僧虔《大牆上蒿行》作“苗山之鋌👨🏿🏫,羊頭之鋼”🎬,《文選·七命》🎴:“銷踰羊頭,鏷越鍜成🙎🏿♂️。”李善註引《淮南》“鋋”作“鋌”,李善註又引許愼曰👹:“鋌,銅鐡樸也。銷,生鐡也ℹ️。”又《七發》李善註🧝🏿👱🏿♂️、《玉海》卷151引《淮南》亦並作“鋌”🤰🏼。王念孫謂“鋋 ”為“鋌”之誤⟹,于省吾謂“鋋”字不誤,訓小矛👨🏻;于氏又謂“銷”字從劉台拱讀為削。按高本作 “鋋”為古楚語。《方言》卷9:“矛🤷🏿🩱,吳揚江淮南楚五湖之間謂之鍦,或謂之鋋,或謂之鏦🧘🏿♂️🤞,其柄謂之矜。”《急就篇》卷3:“矛鋋鑲盾刃刀鉤。”顔師古註👮🏻:“矛也長二丈,鋋,鐵把小矛也,江淮呉越或謂之鍦👮♂️。”《慧琳音義》卷21:“戈鋋劒戟:《方言》:‘吳揚江淮南楚之間🤷🏻♂️,謂矛為鋋。’”銷讀為矟,長矛🧏♀️。《集韻》🐥:“鋋🙎🏻,矟小者🎟。”
(54)身若秋葯被風(《修務篇》)
高注:葯🤾🏻♀️,白芷,香草也。被風🩰,言其弱也。
按:“葯”為古楚語。《廣雅》👨🏿🦳:“白芷,其葉謂之葯。”《楚辭·九歌·湘夫人》:“辛夷楣兮葯房。”王逸註:“葯👩🦰,白芷也👩🏿🍼👩🍼。”宋·洪興祖《補注》、宋·呉仁傑《離騷草木疏》並引《本草》👶🏽:“白芷,楚人謂之葯。” 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卷8引《圖經》:“白芷……楚人謂之葯。”宋 ·鄭樵《通志》卷75💂🏽、宋·陳敬《陳氏香譜》卷1並曰:“澤芬曰白芷🥏,曰白茝……楚人謂之葯🙎。”
(55)假譬取象,異類殊形,以領理人之意,懈墮結細👩🏿✈️🔜,説捍摶囷🚡,而以明事埒事者也(《要略篇》)
許注🌲:摶,圓也。囷🚴🏻,芼也🙆🏼。
按🧑🧑🧒🧒:“摶”為古楚語。《楚辭 ·橘頌》:“圓果摶兮。”王逸注:“摶🤟🏻,圜也。楚人名圜為摶。”又《九辯》:“椉精氣之摶摶兮。”王逸注👩🏿🦳:“楚人名圓曰摶也👩🏼🔬。”
(56)玄眇之中☂️,精揺靡覽(《要略篇》)
許注🙅🏼:楚人謂精進為精揺。靡小皆覽之🧝🏼♀️。
按:《修務篇》🫸🏿:“君子有能精揺摩監🪣🧑🏼🎤,砥礪其才。”亦“精揺”連文。許注“精揺”為“精進”,是也👨🏻🦽;而解“靡覽”為“靡小皆覽之”,則望文生訓。劉盼遂、嚴學宭謂揺讀為遙,引《方言》卷6:“遥,疾行也🏊🏽🦺,南楚之外曰遥。”所說是也[194]🥝。戴震曰:“遙亦作邎,《玉篇》、《廣韻》竝云👩🏼🎨😧:‘邎,疾行也。’” [195]《廣雅》:“揺,疾也。”王念孫曰:“揺與遙通。”[196]錢繹與戴、王二氏說同[197]。陳麗桂曰:“‘精搖’宜通‘精遙’🔁。”揺,讀為逾🤸🏿,《禮記·玉藻》鄭玄注🧎➡️🟦:“揄讀如揺。”《素問·骨空論》王冰注:“榆讀爲揺🧍🏻♀️。”古從䍃從俞之字多相通 [198],此揺讀為逾之證。《說文》:“逾🚹,𨒋進也。”是“精逾”為“精進”也。“精進”猶言銳意進取🦸♀️,專一進取➕。《漢書·敘傳上》:“選精進掾史。”顏師古注:“精進🌙,精明而進趨也。”顏氏釋“精”為“精明”,失之。《後漢書·章帝紀》:“其後學者精進。”《説文》:“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士卒也。”是“精進”為二漢成語也。《原道篇》:“故無所私而無所公😉,靡濫振蕩🦵,與天地鴻洞🏄🏼。”《修務篇》:“君子有能精揺摩監,砥礪其才🤦♀️🤹🏻♂️。”又“砥礪䃺堅,莫見其損,有時而薄🕵🏽。”“堅”一本作“監”,一本作“鑑”🙎🏻♂️。朱起鳳曰:“‘摩監’同‘磨礛’,猶言磨礱也🕵🏿♂️👝。‘靡覽’🍏、‘摩監’🕯、‘靡濫’同為‘磨礱’之義🔐,高氏訓為靡小,失之。《漢書·鄒陽傳》: ‘磨礱底厲,不見其損😜,有時而盡。’可以互證。”[199]朱說得其意📁🔣,而未得本字。《說文》:“摩𓀝,研也。”是“摩”為本字, “磨”為“䃺”之俗字,為“摩 ”之借字,字或作擵🦞,《集韻》:“摩,《説文》💈:‘研也👨🏼🦲。’或作攠🧑🏻🦲。”《廣雅》:“礛 䃴🧑🏫,礪也。”《廣韻》:“礛,礛䃴,青礪。”考《說文》🏌🏼♀️:“厱,厱諸,治玉者也。”是“厱”為本字,“覽”、“監”、“礛”🧏🏽、“濫”、“鑑”皆為“厱”之借字。《修務篇》“堅”當從一本作“監”或“鑑”🚓,形近而訛也。“精揺靡覽”即“ 精揺摩監”,猶言精進磨礪也🥣⚄。朱起鳳謂“侚、精聲相近”,引《廣雅》:‘侚、搖,疾也🧙🏿。’” [200]于省吾謂揺讀為猶,釋為“精猶不得見”🕰;蔣禮鴻曰📃:“靡覽謂覽觀其微妙👨🏻✈️,精揺謂籀繹其精深也……揺借為繇若籀,精揺即精繇、精籀也。”[201]三說並失之。
Ⅲ.結語
“甲本如何💆🏿♀️,乙本如何”云者,此僅為考據學之基礎工作🧗♀️。章太炎先生自謂“作《文始》以明語原🦹♀️,次《小學答問》以見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 [202]🐈𓀚。徐復先生指出“求本字🧑🏿🎤,探語源🏋🏼♂️,為語言研究之極致”[203],蔣禮鴻先生亦曾提出過“解疑、通文🧙🏽、證俗、探源”的研究方向 [204],此語言研究之皇皇大道也。我遵循清儒軌躅💁🏽♂️♟,信守“考本字、探語源🚣♀️、尋語流、破通假、徴方俗、系同源”的治學理念,嘗試作為本篇🏌🏽♀️,考求《淮南子》古吳楚方言。其于古書苟能梨然當心🧑🏽🔬,砉然理解者😅,雖百不及一👨🦰,或亦于治古楚語之學者👮♀️,庶有小補云爾♍️。惟以聞見寡陋💞,多所闕誤,學人君子📅,諟正為幸💃🏿。
[1] 顧炎武《日知錄》卷29《方音》,黃汝成《〈日知錄〉集釋》🧐,嶽麓書社1994年版🦹🏼♂️,第1035頁🕛。
[2]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科學出版社 1958,第77頁。
[3] 嚴學宭《論楚族和楚語》🙂↕️,收入《嚴學宭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1997年版👩✈️,第390--391頁👨🏻🦱。
[4] 參見陳立中《論漢代南楚方言與吳越方言的關聯性》,《中南大學學報》 2004年第2期。
[5] 參見陳麗桂《淮南多楚語--論〈淮南子〉的文字》🧫,《漢學研究》第2卷第1期,總第3期,1984年6月🙎🏻♂️。下引陳說並見此文。
[6] 黃家岱《〈論語〉多齊魯方言述》,收入《嬹藝軒雜著》;淳于鴻恩《〈公羊〉方言疏箋》,民國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研究所鈔本,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 2輯10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出版;李翹《屈宋方言考》,芬熏館1925年刻本;駱鴻凱《〈楚辭章句〉徵引楚語考》🔶,(北平)《師大國學叢刊》第1卷第2期,1931年5月✹;林語堂《〈周禮〉方音考》👣,收入《語言學論叢》🌮,開明書店1933年版;徐仁甫《〈孟子〉方言考》🚤👷🏻♂️,《志學》第5期,成都1942年;馬宗霍《〈說文解字〉引方言考》🤸🏽♂️,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姜書閣《屈賦楚語義疏》,《求索》1981年第1、2期🖖🏽,收入《先秦辭賦原論》,齊魯書社1983年版🫃🏻;亓宏昌《〈論語〉方言辨證》,《齊魯學刊》1988年第6期;李水海《老子〈道德經〉楚語考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7] 何志華《<楚辭>、<淮南>🤠、<文子>三書楚語探究》,《人文中國學報》第8期(2001)🤷🏽,收入《<文子>著作年代新證》,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版🪮。陳廣忠《〈淮南子〉楚語考》😞,收入《儒道國際學術硏討會🤷🏿♀️:兩漢論文集(第二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2005年版。
[8] 楊蓉蓉《髙誘注所存古方音疏證》,《古漢語研究》1992年第1期💂。
[9] “搖消”同“搖捎”🍊,或倒作“捎摇”,《廣韻》🤸🏿♀️🚶:“捎,搖捎,動也🤹🏽🫸🏻。 ”《原本廣韻》作“捎摇”💝。亦作“消搖”、“逍遥”,《莊子·逍遥遊》《釋文》🥣:“逍一作消🧑🦱,遥一作摇。”《禮記·檀弓上》🏄🏿♀️:“負手曳杖,消搖於門。”《釋文》:“消搖𓀇,本又作‘逍遙 ’。”《俶真篇》:“形苑而神壯。”陶鴻慶、吳承仕、金其源並謂壯當從本義釋為壯健,是也⚜️;陳麗桂從高注壯訓傷🦫🥾,並引《方言》卷3郭注“今淮南人亦呼壯⛸。壯,傷也”為證,未確。
[10]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
[11]嚴學宭《論楚族和楚語》𓀎,收入《嚴學宭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1997年版,第392頁2️⃣。
[12]吳秋輝《楚詞古文考正》🥻,收入《侘傺軒文存》💎,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290頁。
[13]黃侃《說文解字斠詮箋識》🤟🏼,又《說文外編箋識》,並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34⛴🍟、486頁👨🎤。
[14]參見蕭旭《〈淮南子·原道篇〉校補》,《學燈》(電子刊) 2008第4期🧤,總第8期🧗🏻♂️。
[15]駱鴻凱《〈楚辭章句〉徵引楚語考》,(北平)《師大國學叢刊》第 1卷第2期🚴♀️,1931年🦋。
[16]李時珍《本草綱目》卷44:“鱘魚,鱏魚。此魚延長,故從尋從覃🤚🏽,皆延長之義🕥🐥。”未得其命名之由👩🏻🎨。
[17]轉引自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1012頁。
[18]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1012頁。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58頁👩🏼🔬。
[19]朱季海《楚辭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3頁。
[2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258頁👨🏼⚖️。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道原》:“鳥得而蜚,魚得而流,獸得而走。”是其例。
[2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78頁。
[22]朱珔《說文假借義證》,黃山書社1997年版🛂,第653頁。
[23]以上諸說並轉引自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頁。
[24]黃暉《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243頁。
[25]袁慶述《<楚辭>楚語札釋十例》🚒,《求索》1983年第1期。
[26]羕讀為佯,《戰國策·燕策一》🚯:“與殺吾父逐吾主母者🌱,寧佯躓而覆之👰🏽。”或羕為差形誤🍒😬,差讀為蹉🧑🏿💻🧛🏻♀️,《易林·乾之謙》:“擔負差躓,踠跌右足。”又《履之坎》:“ 擔負差躓,跌踒右足。”明王溥本“羕”作“顛”,清莊逵吉本“羕”作“跋”,恐皆臆改👨🏽⚕️。
[27]參見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197頁🤦♀️。
[28]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197、2042頁。
[29]《御覽》卷947、《事類賦注》卷30引《方言》並作“蟻土謂之封”👩👩👧👧,戴震《方言疏證》據以改“垤”為“封 ”,然《玄應音義》👍🏻、《慧琳音義》共5引,並作“垤”,故不當改。周祖謨《方言校箋》、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並未改🥼,慎矣。戴震《方言疏證》⏰,收入《戴震全集(5)》,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3頁。周祖謨《方言校箋》🩳,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𓀚,第64頁。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73頁🦄。《方言》所釋之“場”,同“塲”🍍,指浮壤😐,即螞蟻、田鼠等翻起的鬆散泥土或堆在穴口的小土堆。《文选·藉田赋》“坻場”李善注🐡:“場🧑🏻🦼➡️,浮壤之名也,音傷。” 《集韻》:“塲,《方言》:‘蚍蜉犂鼠之塲謂之坻塲🏃,一曰浮壤🧑🦼。’或作場、𤳈🐒、 𧐀👰♂️。”
[30]《慧琳音義》卷24、56、95引《方言》並作“蟻土謂之垤”🤷🏻👮🏽♂️,又卷98引作“蟻穴謂之垤”。《說文》🧑🏽🍳:“垤⚠,螘封也🤚🏿。”“螘”🛏、“蟻”同。
[31]王先謙《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7頁。
[3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142頁。
[33]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38頁。
[34]李恕豪《揚雄〈方言〉中僅見于楚地的方言詞語研究》,收入《語言歷史論叢》第2輯💁🏽♂️,巴蜀書社2008年版👈🏿。
[35]酌采王念孫👨🏿⚖️、楊樹達說。
[36]錢繹《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65頁。
[37]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98頁💁♂️。
[3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頁。
[39]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07、1089頁🌿。
[4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417頁。
[41]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1👩🏿🎨、1965頁👨🏽🦱。
[42]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09頁。
[43]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10頁。
[44]汪遠孫《國語發正》,收入《清經解續編》第11册,鳳凰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3081頁。
[45]蹴讀為蹙,收縮之義🥂⛏,朱駿聲改“蹴引”作“就引”,失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286頁✋🏽🤤。
[46]參見蕭旭《國語校補(一)》🎅,韓國《東亞文獻研究》2008年第1輯,總第2輯,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何志華亦謂縮訓取,並駁楊樹達說。何志華《<楚辭>🥪、<淮南>😳、<文子>三書楚語探究》,《人文中國學報》第8期(2001)🐦⬛🐈,收入《<文子>著作年代新證》🚉,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版🧛,第88頁。
[47]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09頁🙅♂️。
[48]方以智《通雅》卷7,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頁。
[49]孫詒讓《札迻》,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52頁👟。
[50]轉引自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686頁🤲🏼。
[51]胡紹煐《文選箋證》,黃山書社2007年版,第247頁。
[5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窣”字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6頁。
[53]孫傳瑗《今雅》,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270頁。
[54]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2,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14頁。
[55]《類聚》卷46引《郭子》作“勃窣”。《御覽》卷617引《郭子》誤作“勁粹”👈。
[56]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2,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14頁🫳。
[57]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29頁🦦。
[58]楊勇《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17頁。
[59]洪惠疇《明代以前之中國方言考略》,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870頁🌺。
[60]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869頁。筆者母語北地吳語中正有此詞🧟💣。
[61]轉引自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中華書局1985年版9️⃣,第1863頁。
[62]姜亮夫《楚辞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7--548頁。
[63]孫星衍《晏子春秋音義》🧘♀️,收入《諸子百家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書局本1989年版🧑🏽🍳,第62
頁👫。
[64]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收入《諸子集成》🚖,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第727頁。
[65]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6頁𓀕。
[66]劉芮康《<晏子春秋>‘敝撤無走’新解》🏓,《古籍研究》2006年卷下,總第50期🧕🏻,第124頁。
[67]轉引自畢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7頁🥑。
[6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帴”、“瀎”字條,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第358🪘、560頁。
[69]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獘”字條👨🏽🌾,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589頁🟤。
[70]黃侃《蘄春语》,收入《黃侃國學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06頁🌊。
[71]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7,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頁🍖。
[72]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7🔒,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頁。
[73]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7,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頁🏆。
[74]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頁。
[75]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7🤽♀️,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308、328--329頁。
[76]另參趙鑫曄、蕭旭《〈孟子〉“觳觫”正詁》,《唐山師範學院學報》 2009年第1期🏯,收入《群書
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77]徐文靖《管城碩記》卷30,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558頁。
[78]參見蕪松《第三批荊楚方言詞語選釋》☹️,《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年第1期。
[79]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287頁。
[80]徐時儀曰🤯:“甫視,衍。”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93
頁。
[81]今本《淮南子·俶真篇》“流瀿”作“流沫”🧱,《説山篇》“流瀿”作“ 沫雨”👱🏿♂️,蓋高本。
[8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749頁。
[8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𓀒🙅🏽♀️,第569頁🦹🏻♂️。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752頁。
[84]《玄應音義》卷9🧑🏿🔧、《慧琳音義》卷46、56引並作“南楚江湖”,戴震謂“‘湖’字乃‘湘’字之訛”,
是也🔨;參見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25頁💈。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
校本合刊》並失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
[85]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123頁。
[86]何志華《<楚辭>、<淮南>、<文子>三書楚語探究》🏋🏿,《人文中國學報》第8期(2001),收入《<文子>著作年代新證》🏄🏻♀️,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版🫀,第87頁🧔♀️。
[87]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26頁。
[88]姜亮夫《楚辭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頁🤸🏼。
[89]“目”當作“日”。上說酌參朱季海《楚辭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第57頁😥👩🦲。
[90]當從一本作“折若蔽日”🤰。
[91]姜亮夫《楚辭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頁。
[92]郭在貽《楚辭解詁》🍒,收入《郭在貽文集》卷1🏌🏼,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1頁🤛🏻。
[93]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7,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
[94]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919頁🛌🏽。
[95]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616、7219頁🙅🏽♂️。
[96]汪維輝《<齊民要術>辭匯語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2頁。
[97]錢繹《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70頁。
[98]《書鈔》卷41引無“捐”字,“推蹶”作“摧”🪛;《路史》卷23引無“捐”、“推”二字🪥,並為臆改,非《淮南》之舊。“摧”為“推” 形誤。
[99]《慧琳音義》卷25同🤦🏽♀️,徐時儀校 “美”為“羹”👰🏻,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8年版,第54🏊♀️、219、946頁。
[100]轉引自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6頁。
[101]轉引自蔣錫昌《老子校詁》📚,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初版🙆🏻♂️,第65頁。
[102]蔣錫昌《老子校詁》,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初版👨🏿✈️,第66頁。
[103]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895頁。
[104]轉引自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6頁。💧。
[105]高亨《老子正詁》,中國書店1988年版,第27頁🧑🏽🎨。
[106]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72頁。
[107]轉引自馬敘倫《老子校詁》,收入《四部要籍注疏叢刊》,中華書局 1998年版📇,第1604頁🏌🏿♂️。
[108]馬敘倫《老子校詁》🪑,收入《四部要籍注疏叢刊》👮♂️,中華書局 1998年版,第1604頁。
[109]吳秋輝《齊魯方言存古》💉,收入《侘傺軒文存》,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208頁。
[110]駱鴻凱《〈楚辭章句〉徵引楚語考》,(北平)《師大國學叢刊》第 1卷第2期🏄🏽♂️,1931年。
[111]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科學出版社 1958年版🧑🏽🏭,第80頁。
[112]游國恩主編《離騷纂義》🎺,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70頁。
[113]黄生《义府》卷下,《字詁義府合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93頁。
[114]馬敘倫《莊子義證》卷4,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19年版🕴🏻,第5頁。
[115]姜亮夫《楚辭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415頁。
[116]參見朱起鳳《辭通》卷1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2--1743頁🦵。
[117]李恕豪《揚雄〈方言〉中僅見于楚地的方言詞語研究》,收入《語言歷史論叢》第2輯,巴蜀書社2008年版。
[118]逝✫,林素清、劉釗並誤釋作“遣”🌖。林素清《郭店竹簡〈語叢四〉箋釋》🙆🏿♀️🤹🏽♂️,收入《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頁👨🦽➡️。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頁🚗𓀁。
[119]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4767頁。
[120]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卷2👮🏽♂️👨🏭,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9頁。
[121]“鴟羽”即《西山經》之“鵸䳜”🤚🏽,淩曙謂當作“眯”字,是也,但解為“物入眼中”則非;鍾肇鵬謂“ 細物入於眼中,以鴟羽毛拭去之”📜,大誤🧛🏻♂️。蘇輿《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95頁。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04頁。
[12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7頁👨🏻。
[123]《集韻》引《說文》亦衍“未”字。
[124]袁珂《山海經校注》,巴蜀書社1993年版,第177頁👁。
[125]袁珂《山海經校注》,巴蜀書社1993年版,第74頁🕥𓀛。
[126]孫詒讓《札迻》,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287頁。此例“眯”訓物入目中。
[127]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551、575頁。
[128]陳廣忠《〈淮南子〉楚語考》,收入《儒道國際學術硏討會:兩漢論文集(第二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2005年版🏌🏿,第244--245頁𓀙。
[129]參見范常喜《上古漢語方言詞新證舉隅》🧑🧒,
[130]徐時儀曰🚵🏼:“苃💳,據文義似當為‘芰’。”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1146頁。
[131]方以智《通雅》卷2,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頁🏊🏿。
[13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668頁👨👧👧。
[133]參見蕭旭、趙鑫曄《〈伍子胥變文〉校補》“水楔不通”條,《東亞文獻研究》2008年第2輯🙋🏿,總第3輯,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134]李恕豪《揚雄〈方言〉中僅見于楚地的方言詞語研究》🏡,收入《語言歷史論叢》第2輯,巴蜀書社2008年版🧪。
[135]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253頁。
[136]陳廣忠《〈淮南子〉楚語考》,收入《儒道國際學術硏討會👷🏼♀️:兩漢論文集(第二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2005年版,第256頁。
[137]跋跌,《類聚》卷6、《御覽》卷37引作“埃坱”,《白帖》卷3引作“拔坱”。跋、拔讀為坺🧎🏻♂️➡️,《說文》🩸:“坺📄,一曰塵貌。”又音轉為 “𡋯”字,《玉篇》:“𡋯,塵貌👑。”
[13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18頁。
[139]朱珔《說文假借義證》,黃山書社1997年版♍️,第500頁👩🏽🔧。
[14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480頁。
[141]黃侃《說文段注小箋》,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06頁。
[142]方以智《通雅》卷17,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09頁。
[143]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495頁。
[144]以上並參見黃樹先《古楚語釋詞》,《語言研究》1989年第2期。
[145]轉引自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19年版,第3頁。
[146]轉引自《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6090頁🎇。
[147]黃侃《字通》,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61頁。
[148]聞一多《莊子內篇校釋》,收入《聞一多全集》第2卷🍍,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238頁。朱慶之根據佛典“野馬”用例,云🏅:“所謂‘野馬’🍄🟫,即一種可以造成海市蜃樓的異常空氣現象……就是郭象所謂的‘遊氣’,佛典所謂的‘炎氣’。”茲所不取。朱慶之《“野馬”義證》🤷♀️🎐,《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2期🧜🏻♀️。
[149]朱季海《楚辭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7--88頁🤛🏼。
[150]姜亮夫《楚辭通故(三)》,收入《姜亮夫全集》卷3,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頁。
[151]朱季海《楚辭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86頁。
[152]嚴學宭《論楚族和楚語》,收入《嚴學宭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1997年版🤸🏿♀️🍠,第390頁。
[153]楊蓉蓉《髙誘注所存古方音疏證》,《古漢語研究》1992年第1期。
[154]章太炎《新方言》👩🏼🔬,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74頁。
[155]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4942頁。
[156]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192頁。
[157]劉盼遂《〈淮南子〉許注漢語疏》,《國學論叢》第1卷第1號,1927年。
[158]閫,門限也👨🏼💼。
[159]《五音集韻》同。
[160]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15頁。
[161]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503頁。嚴學宭《論楚族和楚語》說同,收入《嚴學宭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388頁。
[162]楊蓉蓉《髙誘注所存古方音疏證》🌲🤾🏻♀️,《古漢語研究》1992年第1期🧎。
[163]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507頁👮🏽♂️。
[164]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頁🧪。
[16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615頁。
[166]吳秋輝《齊魯方言存古》,收入《侘傺軒文存》,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251頁🈸。
[167]王靜如《關於湘西土家語的初步意見》 👩🏽🦰,《中國民族問題研究集刊》第4輯,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1955年。
[168]張永言《語源探索三例》,收入《語文學論集》,語文出版社 1999年版,第262--284頁🥂。張永言、張正明皆謂古楚語非華夏語,趙彤則力證古楚語是華夏語🚴♀️🍙,楊建忠力申趙說🈚️。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 —100頁。趙彤《戰國楚方言音系》𓀙,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頁🐓。楊建忠《上古楚方言性質考論》,《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9年第2期。
[169]參見黃樹先《古楚語釋詞》,《語言研究》1989年第2期。又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1509頁。
[170]參見范常喜《上古漢語方言詞新證舉隅》,
[171]徐文靖《管城碩記》卷16,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282頁🖍。
[172]朱季海《楚辭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117頁📷。
[173]姜書閣《屈賦楚語義疏(下)》,《求索》 1981年第2期 。
[174]參見李水海《老子<道德經>楚語考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6頁。
[175]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67頁🚥。
[176]參見袁慶述《<楚辭>楚語札釋十例》,《求索》1983年第1期🍀。
[177]姜亮夫《楚辭通故(二)》,收入《姜亮夫全集》卷2,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5頁🩸。
[178]吳秋輝《楚詞古文考正》,收入《侘傺軒文存》,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274頁。
[179]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記作“老舉”🦶🏿,中華書局 1999年版,第1656頁☂️。今《逸周書》無“竘匠”之語❄️,待考。
[180]馬宗霍《淮南舊注參正》🔃,齊魯書社1984年版,第185頁💂🏼♀️🍄🟫。
[181]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81頁。
[182]戴震《方言疏證》,收入《戴震全集(5)》,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5頁。
[183]姜亮夫《楚辭通故(一)》📮📏,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9頁。
[18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420頁🪡。
[185]友人龐光華博士曰:“‘嘉’是先秦時代的北方通語的用字🧗🏼♂️,‘佳’是南方楚文化地區的用字。”見《論學術札記是我國重要的文化傳統》🌓,此文是龐光華為拙著《群書校補》所作的序言,廣陵書社2010年版。
[186]《酉陽雜俎》續集卷10“江浙”誤作“江湖”。
[187]嚴學宭《論楚族和楚語》,收入《嚴學宭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1997年版,第389頁👼🏽。
[188]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6頁📜。
[189]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494頁💇🏻♂️。
[190]朱季海《楚辭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11頁🦸🏽🧑🏼🏭。
[191]諸說並轉引自游國恩主編《離騷纂義》,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04--206頁。
[192]姜亮夫《楚辭通故(一)》7️⃣,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8頁🧄。
[193]王泗原《楚辭校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頁。
[194]嚴學宭《論楚族和楚語》,收入《嚴學宭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1997年版,第391頁🔢。
[195]戴震《方言疏證》🧙🏽♂️,收入《戴震全集(5)》,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9頁。
[196]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52頁。
[197]錢繹《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85頁。
[198]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頁。
[199]朱起鳳《辭通》卷1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03頁🕚。
[200]朱起鳳《辭通》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89頁。
[201]蔣禮鴻《義府續貂》,收入《蔣禮鴻集》卷2♌️,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頁🧑🏻💼。
[202]章太炎《國故論衡·小學略說》。
[203]徐復《〈廣雅詁林〉前言》👉🏼,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8頁。
[204]蔣禮鴻《蔣禮鴻自傳》👩🦼👨🏼🎓,《文獻》1980年第3期,收入《蔣禮鴻集》第6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5頁。
主要參考文獻
[1]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2]戴震《方言疏證》,收入《戴震全集(5)》,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錢繹《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4]周祖謨《方言校箋》,科學出版社 1956年版🧑🌾。
[5]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中華書局 2006年版。
[6]徐鍇《說文解字繫傳》🚣🏿♂️,中華書局 1987年版。
[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8]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中華書局 1988年版📩。
[9]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 1987年版。
[1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
[11]朱珔《說文假借義證》,黃山書社 1997年版。
[12]畢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3️⃣,中華書局 2008年版⭕️。
[13]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4]《宋本玉篇》(張氏澤存堂本)🧪,中國書店1983年影印。
[15]《玄應音義》🤳,收于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6]《慧琳音義》🍣,收于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7]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18]《集韻》(北京圖書館藏宋刻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
[19]《類篇》(姚刊三韻本)👸🏿📮,中華書局 1984年影印。
[20]《龍龕手鑑》(高麗本),中華書局 1985年影印。
[21]黃侃《說文段注小箋》🍎,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
[22]黃侃《字通》👳🚹,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
[23]黃侃《說文解字斠詮箋識》,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
[24]黃侃《說文外編箋識》🏚,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
[25]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26]《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
[27]《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28]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
[29]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0]蔣錫昌《老子校詁》👩🏽✈️,商務印書館民國 26年初版🧑🏽🦲。
[31]高亨《老子正詁》,中國書店 1988年版。
[32]馬敘倫《老子校詁》,收入《四部要籍注疏叢刊》,中華書局1998年版👩🏼🎤🐄。
[33]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 1984年版。
[34]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 2007年版。
[35]馬敘倫《莊子義證》🧑🏼,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19年版🎛。
[36]聞一多《莊子內篇校釋》,收入《聞一多全集》卷2🛄,三聯書店1982年版🤽🏼♂️。
[37]朱季海《楚辭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38]游國恩主編《離騷纂義》🪥👨🏽🎓,中華書局 1980年版。
[39]姜亮夫《楚辭通故》,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卷4,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0]郭在貽《楚辭解詁》,收入《郭在貽文集》卷1🧼🧑🏽,中華書局2002年版。
[41]吳秋輝《楚詞古文考正》🏃♂️,收入《侘傺軒文存》🙅🏻♀️,齊魯書社1997年版。
[42]李水海《老子<道德經>楚語考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3]馬宗霍《淮南舊注參正》👨🏼🍼,齊魯書社 1984年版👳🏼♀️。
[44]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版。
[45]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 1998年版。
[46]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 2000年版。
[47]汪遠孫《國語發正》🏝,收入《清經解續編》第11冊,鳳凰出版集團2005年版。
[48]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49]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中國書店 1991年版🔺。
[50]袁珂《山海經校注》,巴蜀書社 1993年版🏉。
[51]王先謙《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5年版。
[52]黃暉《論衡校釋》🌳,中華書局 1990年版。
[53]胡紹煐《文選箋證》🫵🏻,黃山書社 2007年版
[54]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中華書局 1985年版👩🚒。
[55]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 1984年版。
[56]楊勇《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 2006年版。
[57]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58]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 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9]黃生、黃承吉《字詁義府合按》,中華書局1954年版😹。
[60]胡文英《吳下方言考》,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
[61]徐文靖《管城碩記》,中華書局 1998年版。
[62]孫詒讓《札迻》,中華書局1989年版。
[63]章太炎《新方言》,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4]黃侃《蘄春语》,收入《黃侃國學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版💘。
[65]蔣禮鴻《義府續貂》💆🏿♂️,收入《蔣禮鴻集》卷2,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6]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67]吳秋輝《齊魯方言存古》,收入《侘傺軒文存》,齊魯書社1997年版。
[68]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69]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70]趙彤《戰國楚方言音系》,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版。
[71]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7,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2]劉盼遂《〈淮南子〉許注漢語疏》,《國學論叢》第1卷第1號,1927年。
[73]駱鴻凱《〈楚辭章句〉徵引楚語考》✊🏿,(北平)《師大國學叢刊》第1卷第2期,1931年。
[74]王靜如《關於湘西土家語的初步意見》 ,《中國民族問題研究集刊》第4輯,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1955年。
[75]姜書閣《屈賦楚語義疏(下)》,《求索》1981年第2期 👩🍼。
[76]袁慶述《<楚辭>楚語札釋十例》🤗,《求索》1983年第1期。
[77]陳麗桂《淮南多楚語——論〈淮南子〉的文字》👂🏿,《漢學研究》第2卷第1期,總第3期,1984年6月👶🏻。
[78]黃樹先《古楚語釋詞》,《語言研究》 1989年第2期👬🏼。
[79]朱慶之《“野馬”義證》🤜🏻,《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2期。
[80]嚴學宭《論楚族和楚語》☎👆,收入《嚴學宭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81]楊蓉蓉《髙誘注所存古方音疏證》🤸🏻♂️💀,《古漢語研究》1992年第1期🙆🏼♀️。
[82]張永言《語源探索三例》🥷🏻,收入《語文學論集》,語文出版社1999年版。
[83]林素清《郭店竹簡〈語叢四〉箋釋》✋🏿,收入《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4]何志華《<楚辭>、<淮南>🚨、<文子>三書楚語探究》☦️🧱,《人文中國學報》第8期(2001)🐝,收入《<文子>著作年代新證》,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版。
[85]陳廣忠《〈淮南子〉楚語考》,收入《儒道國際學術硏討會:兩漢論文集(第二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86]陳立中《論漢代南楚方言與吳越方言的關聯性》🤳,《中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87]李恕豪《揚雄〈方言〉中僅見于楚地的方言詞語研究》⚅,收入《語言歷史論叢》第2輯,巴蜀書社2008年版。
[88]蕪松《第三批荊楚方言詞語選釋》👯,《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89]楊建忠《上古楚方言性質考論》🚽,《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2期🤸♂️。
[90]蕭旭《國語校補(一)》🍐,韓國《東亞文獻研究》2008年第1輯,總第2輯;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91]蕭旭、趙鑫曄《〈伍子胥變文〉校補》,韓國《東亞文獻研究》2008年第2輯,總第3輯;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92]蕭旭《〈淮南子·原道篇〉校補》,《學燈》(電子刊)2008第4期,總第8期↘️。
[93]趙鑫曄、蕭旭《〈孟子〉“觳觫”正詁》,《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94]范常喜《上古漢語方言詞新證舉隅》💯🩶,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87。
附記💂🏻:
香港中文大學沈培教授⛓️💥、五邑大學龐光華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李銳博士👵🏿、南京大學趙陽陽博士、南京師範大學郭萬青博士幫助搜尋並惠寄部分參考資料,謹致謝忱🍎!
此文刊於《東亞文獻研究》總第6輯🥍,2010年8月;出版時編輯者誤將初稿印出,這裏是修訂定稿。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10月12日
点击下载附件:0738《淮南子》古楚語舉證
Ⅱ.舉證
第一条云🤽🏼♂️:可證“兮”字古音為“阿”。吳秋輝曰:“讀‘兮’稍延長🥕,即可得‘些’字之本音(瀉耶切)。”則讀“兮”為胡雞切,未得。
俺就不明白了,既然“兮”👩🏼🚀、“阿”音近🦤🫎,讀“兮”為胡雞切⏩,有何不可🫶🏿🏄🏻♀️,怎么就未得呢?乃引“讀‘兮’稍延長,即可得‘些’字之本音(瀉耶切)”之瞽说😥,除佩服您书看的多以外🧙🏼👨🌾,俺竟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啦🤏🏻。
此外,
(3)排閶闔,鑰天門(《原道篇》)
(10)《汜論篇》
鑰🤹🏽♂️、汜二字👨🏻🦯,也不知您所据为何版本,请指教🙋🏻!
很高兴又看到萧兄文章。
“是‘孀’之語源為‘霜’”似不如直接说:
是“孀”之語源為“丧”。
说“孀”的语源为“丧”似乎可信程度较高👸🏽,而说“霜”之語源為“丧”可信程度较低。
孟兄,你好!最近正拜读兄的大作《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很受启发👐🏽👵🏼!最近也在酝酿一篇有关同源词的小论文♥︎,草创后,还想请孟兄指点一二👩🏻🎨。不知孟兄能否不吝赐教,我的邮箱地址为:denngbangyun@163.com, 能否见告兄的邮箱!唐突之至🗺🫸🏼,万望见谅!孟蓬生:
很高兴又看到萧兄文章。
“是‘孀’之語源為‘霜’”似不如直接说:
是“孀”之語源為“丧”。
说“孀”的语源为“丧”似乎可信程度较高,而说“霜”之語源為“丧”可信程度较低。
那就感谢孟兄了♻️🏌🏿♀️!👰🏿!孟蓬生:
巴山兄好:兄有关同源词的大作🧑🏻🦯,在下十分期待🛷。联系方式敬请查看站内短信和邮件。
我父亲的家乡方言称姨妈为“姨姐”,称祖母为“娭姐”🥱,看来也都是“毑”了🦬。母亲的家乡方言称姨妈为“姨娘”🧑💼,弄不好也是“姨嬭”咯👨👧👧?
1🅿️、多謝樂在其央指正。
2𓀖、多謝孟先生意見。我喜探原,這條也就只走到半路。呵呵👳🏼♀️🦹🏻♀️。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