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郎當”考
在 2010/10/23 16:57:27 发布

“郎當”考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台

 

提要🧏🏻:本文考察“郎當”一詞💃🏿,並系連其同源詞。

關鍵詞:郎當🧑🏻‍🎨;蘭單;鬖;同源詞。

 

郭在貽曰:“‘蘭彈’亦作‘ 蘭殫’……聲轉又為‘鬖’🔉、‘拉塔’… …又作‘儖儳’𓀖🧏🏿‍♀️、‘藍攙’……聲轉又為‘郎當’……至於此詞含義,則或為疲弊不振,或為潦倒、頹唐🚴🏻‍♂️,或為形貌醜陋,當視上下文意而定⛱,未可拘泥✉️。”[1]郭氏又曰🙎🏽‍♂️:“‘蘭彈’有作‘闌彈’者,有作‘闌單’者……聲轉又作‘ 鬖’、‘拉塔’… …聲轉又作‘郎當’……又有作‘潦倒’者……”[2]錢鍾書曰:“‘闌單’音轉而為‘郎當’。”[3]“郎當”一詞起源甚早,當謂“郎當”音轉為“闌單”,郭🦸🏻‍♀️、錢二氏傎矣 [4]。蔣禮鴻曰:“復有‘闌單’、‘潦倒’、‘郎當’……斯皆聲轉義通,同條共貫者矣🔤。”[5]王鍈曰:“‘闌單’與‘郎當’聲同韻近,應為一聲之轉。”[6]張曉華謂“郎當”與“零丁”同源,東漢寫作“琅當”🐑、“鋃鐺”,唐代寫作“琅璫”,宋代寫作“郎當”、“狼當”🧑‍🔬,明以後慣用“郎當”[7]。諸說尚不全面,茲為訂補。

“郎當”音轉為“闌單” [8]🧏🏿‍♂️,又音轉為“鬖”、“儖儳”,三者又各成子系統,下文系連其同源詞🌨🥹,補諸家所不及。至於黄生、蔣禮鴻、郭在貽謂音轉為“拉塔”、“潦倒”、“落拓”、“龍鍾”、“彾 ”、“鹿獨”、“ 路亶”等形,本文不復涉及👷‍♀️。戴淮清曰👩🏽‍🍼:“‘郎當’轉入聲則失去ng聲而變為‘邋遢’lada。”[9]則誤👳‍♀️。

 

1.“郎當”考

“郎當”最早字形戰國時寫作 “琅湯”🤏🏻,《管子·宙合》:“以琅湯淩轢人,人之敗也常自此。”丁士涵曰👨🏼‍🌾🫷🏽:“琅👨🏽‍🚀,讀爲浪。浪,猶放也。湯🧑🏻‍🔧,讀爲蕩。蕩🍫🤏🏿,《説文》作愓,云‘放也。’”[10]其義為放蕩☎️、遊逛👏、無檢束也,同義連文[11]🚶🏻‍♂️‍➡️。清·張慎儀《蜀方言》🍵:“不歛攝曰琅湯🧗‍♀️,讀若浪蕩。”[12]清·翟灝《通俗編》卷2🧍🏻:“按今以不歛攝曰琅湯🎃。”[13]1935年《蕭山縣誌稿》✫:“人不歛攝曰琅湯。”[14]字或作“浪蕩”🎀,《新唐書·逆臣列傳》:“巢從子浩🛷,衆七千↙️,為盜江湖間,自號浪蕩軍。”宋·正受《嘉泰普燈錄》卷28🐽:“樓頭浪蕩無拘撿🧏🏿‍♀️⛎,鐵笛橫吹過洞庭。” 此例“浪蕩”修飾無拘撿,其義甚顯豁🪧。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1《方言》:“曠大不拘束曰浪蕩,音朗倘🚴。 ”[15]《江南志書·江寧縣》同[16]。字或作“浪湯”,宋 ·黄震《黄氏日抄》卷4“子之湯兮”條:“湯,他浪反🛹,為是蓋堂字去聲🐷,至今俗亦有浪湯之說🥇。”字或作“浪宕”,《廣弘明集》卷6:“致使浮遊浪宕之語🫅🏽,備寫不遺💁🏿𓀜。”又卷 7:“佯狂浪宕。”《法苑珠林》卷 56:“浪宕隨時😩,岏度日。”《續古尊宿語要》卷5🤾🏿‍♂️:“一身浪宕無拘撿,閙市門頭恣意遊。” 清·周靖《篆隸考異》卷4:“𧻴😋,俗,篆作宕👩🏻‍🏭🤵🏼‍♂️,浪宕,逸遊也🤹🏽。”字或作“琅璫”,《舊唐書·張薦传》🔨:“琅璫空來,蔑視紀綱🤷🏼‍♀️。”字或作“浪當”👟🎆,清·郝懿行《宋瑣語·言詮》💽:“今人以浪抗爲不牢固之意🧙🏿‍♀️,此之所言似謂浪當無檢也。”[17]字或作“郎當”,《𩀱字轉音·連綿》🤺:“郎當,浪遊無節。”[18]清·范寅《越諺》卷上:“火燭郎當🤽🏻‍♀️,戒火之辭。”[19]蓋謂戒火燭之蔓延無節也。重言作“浪浪宕宕”、“郎郎當當”、“浪浪蕩蕩”,南唐·宋齊邱《玉管照神局》卷上🧗‍♀️:“原夫郎郎當當者🐦‍🔥,地閣瘦尖👩🏿‍🏭;氣氣智智者,天庭飽滿。”《景德傳燈錄》卷20🦹🏿‍♂️🧛🏿‍♀️:“問:‘如何是不動👷🏽🤹‍♂️?’尊師曰♎️:‘浪浪宕宕。’”《五燈會元》卷6作“浪浪蕩蕩”。字或作“踉”💅🏽,《玉篇》:“ 趟🤴,踉 也。”字或作 “𧻴趤”,《集韻》:“𧻴👨‍🏫, 𧻴趤,逸游👩‍🚒♟。”《古音駢字續編》卷3:“𧻴趤🤷🏽‍♂️,浪蕩。”趤亦作𧼮👨‍💼👩🏿‍🚒,《玉篇》👵🏿:“𧼮👧🏼,前走🚶🏻‍♀️🔅。”《集韻》👨🏽‍🦲:“𧼮,走貌🦢。”清·張慎儀《蜀方言》:“往復閒步曰𧼮。”姜亮夫曰:“𧼮,走也。昭人言緩行小步曰𧼮𧼮。又或別寫作踼,即𧼮異文。”[20] 音轉為“儻蕩”、“儻𦳝,《漢書·史丹傳》:“丹爲人足知🏋🏿‍♂️,愷弟愛人,貌若儻蕩不備🖖🏻,然心甚謹密🆓。”顏師古注: “儻蕩,踈誕無檢也👩‍✈️。”又《陳湯傳》:“陳湯儻𦳝👮🏿,不自收斂。”顏師古注:“儻𦳝,無行檢也🤦🏿‍♀️,𦳝音蕩。 ”

“郎當”又引申為頹敗𓀇、疲軟🕵🏿‍♀️🪕、不成器之義🦸🏼‍♀️。清·李翊《俗呼小錄》:“湖州以桑葉二十斤爲一箇,杭州柴四圓箍爲一轉,人之頹敗及身病摧靡者云郎當。”[21]《江南志書·松江府》:“郎當🪑,今呼人之衰憊者。”又《太倉州》:“ 郎當,不強健也👨🏻‍✈️🫴🏻。”[22]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6:“魏鶴山《天寶遺事詩》云:‘紅錦綳盛河北賊👩🏼‍💼,紫金盞酌夀王妃。弄成晚嵗郎當曲🧑‍💻🙇,正是三郎快活時。’俗所為快活三郎者,即明皇也🎓🎗。小説載明皇自蜀還京,以駝馬載珍玩自隨🤜🏽,明皇聞駝馬所帶鈴聲🆙,謂黄幡綽曰:‘鈴聲頗似人言語。’幡綽對曰🕺🏽:‘似言三郎郎當,三郎郎當。’明皇愧且笑。”宋·王灼《碧鷄漫志》“三郎郎當”作“陛下特郎當”,並釋云🏂🏼:“特郎當🙋🏿‍♀️,俗稱不整治也。”[23]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1《方言》:“敗事曰郎當💪🏿。”[24]清·黄生《字詁》:“ ‘郎當’之轉口即‘籠東’💂🏽‍♂️,輕轉即‘彾🛅🦶🏻,‘籠東’之搭舌即‘龍鍾’,‘郎當’之仄聲即‘落托’🍩,大抵皆失志蹭蹬之意,特古今方言轉口有異耳。”[25]宋·趙令畤《侯鯖錄》卷8引張文潛《雪獅絶句》🍳:“六出裝來百獸王😨,日頭出處便郎當。”宋·朱熹《答黃仁卿書》:“今日弄得朝廷事體郎當,自家亦立不住,畢竟何益!”《朱子語類》卷 130:“張文潛軟郎當🏃‍♂️。他所作詩🤰🏼,前四五句好🎞👩🏼‍🏭,後數句胡亂填滿👩🏽‍🎤,只是平仄韻耳🌸。”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11🙆🏻👩🏼:“師云:‘郎當屋舍沒人修👰。’”今俗語云“軟不郎當”,“不”為襯音字🙍🏽。清·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2:“吳中謂生菜宿而黃者曰黃姑郎當。” [26]“郎當”状其頹敗𓀀👮🏿‍♀️、萎黄也。字或作“狼當”,《朱子語類》卷 83:“當時厲公恁地弄得狼當,被人攛掇,胡亂殺了,晉室大段費力。”又卷90:“卻被項羽來殺得狼當走。”今吳方言有 “瘪皮郎當”、“沒竅郎當”之語🧝‍♀️,又有“破布郎當”之語[27],“郎當”正疲軟、不成器之義。俗語“吊兒郎當”💒🌬,或作“弔二郎當” ,亦言“吊兒不郎當”,“不”亦為襯音字。“吊兒”即“屌兒”,男具也。郎當,不振舉、疲軟也。今吳語有“郎裏郎當”之語,謂不振作也𓀙。“吊兒郎當”🐦、“郎裏郎當”喻懈怠、散漫、無檢束也🧔‍♂️。今吳語又謂敗事、裸體為“吊郎當”、“吊子郎當”,正存古義[28]👀。字或作“琅璫”,宋·文天祥《至揚州》:“此廟何神三十郎,問郎行客忒琅璫💳🤵🏼‍♀️。”字或作“浪蕩”,1925年《獻縣誌》⬅️👍:“俗謂物壞曰浪蕩。” [29]

“郎當”又引申為寬大、寬長之義👰🏼‍♀️。《雙字轉音·連綿》😪:“郎當🦾,長貌。”[30]粵語“夯不郎當”、吳語“夯白郎當”[31]🚚,統括之詞也,“不”💂🏼‍♂️、“白”為襯音字。字或作“俍偒”🫳🏼🏛,《廣韻》: “俍,俍偒,長皃。”《韻學驪珠》卷上:“偒🪱,俍偒💪🏼,長貌。”[32]清·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7👨🏿‍🏫:“俍偒,音浪倘👨🏽‍🏭🥛。《廣韻》🧑‍💻👭🏼:‘俍偒,長貌。’案:俍偒💀,長而不束也。吳中謂草薦卧人曰俍偒鋪(去聲);話長曰一俍偒。”[33]今吳方言猶有“一大俍偒”之語,“大”音“惰”😵‍💫🏢,形容物長或物多🥷🏻。又有“長不郎當”之語[34]🧍🏻,“不”為襯音字。俗作“浪湯”、“浪趟”,《金瓶梅》第 68回:“小爐匠跟着行香的走--瑣碎一浪湯🎞。”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處的民間灶書《郭丁香》:“ 跪下男來跪下女,跪下男女一浪趟🧓🏿。”吳方言又謂物直而長曰 “直俍偒”、“直不俍偒”💪🏽,“不”亦為襯音字。字或作“琅璫”,宋·陳師道《後山詩話》引楊大年《傀儡》:‘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陳師道《後山集》卷23引作“琅璫”[35]。“郎當”👩🏼‍⚕️✒️、“琅璫”正形容舞袖之長。馬思周、劉亞聰謂“郎當”無“寬大”義,釋為“擺蕩”[36],失之未考。宋·蘊聞《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14🍾:“(僧問):‘嘉州大像鼻孔長多少?’ 師云:‘長二百來丈。’進云:‘得恁麼郎當?’師云⛹🏻‍♀️:‘爾川僧自合知🧑‍🍳。’”姜亮夫曰:“郎當💁🏽‍♀️🙎🏼‍♂️,累贅煩多之義👦🏻。”[37]或作“鋃鐺”💂🏽‍♀️,姜亮夫曰🍴:“昭人言累贅曰鋃裏鋃鐺🔄。”[38]

“郎當”用以命名物事,字形則變易甚夥🤦🏼‍♂️。或作“鋃鏜”👦🏿、“鋃鐺”、“琅璫”、“琅當”🏌🏽‍♂️、

“郎當”🧣、“狼當”、“桹檔 ”,指長鎖鏈🏙。《説文》⤴️👰🏽‍♂️:“鋃🤹🏿‍♀️,鋃鏜,瑣也。”《説文繫傳》作“鋃鐺”🧑🏼‍🚒。《漢書·王莽傳下》:“以鐵鎖琅當其頸,傳詣鍾官。”顏師古注:“琅當🙍🏽‍♀️,長鏁也。”清·王先謙曰🧝🏻‍♀️:“以鐵鎖琅當其頸,猶言以鐵鎖鎖其頸耳。”[39]《玄應音義》卷12👽:“鋃鐺:《說文》:‘鋃鐺,鎻也👩‍🎤。’經文作‘狼當’👛,非體也🧛🏿‍♀️。”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卷1:“於是族姓子,棄家牢獄,鋃鐺杻械。想著妻子,而自繫縛,不樂梵行👨🏼‍🎨。”宋本作“狼當”。後漢·迦葉摩騰共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卷 1:“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鋃鐺。”宋、宮本作“郎當”🐂,明本作“桹檔”。《文明小史》第6回:“黃舉人早已是黑索郎當,髮長一寸,走上堂來,居中跪下。”長鎖鏈之所以命名為“鋃鐺”者,《六書故》云:“鋃,鋃鐺🧟,長鎖也。《漢書》作‘琅當’,曰🙇🏼‍♂️:‘以鐵瑣琅當其頸。’鋃鐺之為物,連牽而重,故俗語以困重不舉為鋃鐺👨🏻‍🦲。俗謂之鏈👨🏿‍🦲。”清·范寅《越諺》卷上✸:“大肚郎當👜🦘,牽連困重之狀。”[40]“鋃鐺”即古之鎖🍞,本指以鐵環相勾連而成之鏈條🦡,用以拘系罪人🕛,正是牽連困重之狀🌛。方一新指出🦹:“‘狼當’當讀作‘鋃鐺’。”[41]“鋃鐺”是專字。馬思周、劉亞聰謂“鋃鐺”取義乎“掛上、套上” [42],未得語源。范崇峰謂得義於擬聲🈂️,亦未是[43]♓️。《玄應音義》卷5“鋃鐺”條引《通俗文》:“錘頭曰鋃鐺。”蓋亦取困重不舉為義。或作 “稂𥢷”👩🏼‍🦰,《集韻》:“𥢷🧑‍🌾,稂 𥢷👦🏻,禾皃🚪。”指禾秀不成者🚌,亦取義於頹敗、疲軟🗯、不成器👨🏽‍💻。宋·龍輔《女紅餘志》:“郎當💌,浄櫛器也。 ”此條命名櫛梳為郎當,豈由“不整治”反其義而名之乎?余未知也,待訪博雅💇🏽‍♀️。字或作“狼湯” 、“浪湯”、“浪蕩”、“蒗蕩”、“蒗𦿆”、“ 莨菪”,渠名。蓋取義於放蕩。《説文》🙋🏽‍♂️🤷🏽‍♀️:“濄👩🏻‍🔬,濄水,受淮陽扶溝浪湯渠,東入淮。”段注:“ 湯😉,《韻會》作蕩🕵🏻‍♀️。前《志》作‘狼湯’,《水經注》作‘蒗𦿆渠’😌,《集韻》作‘蒗蕩渠’🚵🏿‍♂️,皆音同字異耳📔。”[44]前《志》即《漢書·地理志》,《類聚》卷9、《白帖》卷6引《地理志》並作“浪蕩渠”。《廣韻》🫷🏽:“蒗,蒗蕩🐉,渠名。”《水經》卷5:“洛水……又東過滎陽縣北,蒗 𦿆渠出焉🍅📿。”《太平寰宇記》卷52引作“莨菪”。《水經注》卷23👱:“隂溝即蒗𦿆渠也◽️。 ”《御覧》卷63引作“浪蕩”。或作“鋃鐺”🥷🏼、“琅璫”、 “琅鐺”,指鈴鐸。命名之由,余未知也🌂👨‍🦲,亦待訪博雅🧝🏽。唐·段成式👩🏽‍🎨、張希復《聖柱聯句》:“上衝挾螮蝀,不動束鋃鐺。”唐·杜甫《大雲寺贊公房》🦹🏼:“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琅璫。”一本作“ 琅鐺”。唐·彥謙《詠葡萄》:“滿架高撐紫絡索,一枝斜嚲金琅璫。”此二例指鈴鐸或鈴狀物👨‍🔬。唐·李賀《榮華樂》:“金蟾呀呀蘭燭香,軍裝武妓聲琅璫👎🏻。”此例用為象聲詞👰🏿‍♂️,由名詞鈴鐸而來。或作“桹檔”,《龍龕手鑑》:“桹檔,上音郎,下音當,木名也👺。”《可洪音義》🦓:“桹檔🦵🏽:上勒堂反,下得郎反⏺,頭。”二者命名之由待考。《可洪音義》卷9:“根檔:上音郎👨🏿‍🔧,正作桹,下都郎反♞。” 鄭賢章曰𓀛:“根檔🏃‍♂️‍➡️,聯緜詞,與‘鋃鐺’同👩‍⚕️。”[45]“根”當為“桹”之誤🧛‍♀️,鄭氏猶隔🧍‍♀️。或作“薚”🤸‍♂️😘、“𦿆”、“ 莨𦳝”🧒🏽、“ 莨菪”、“蒗蓎”、“莨𦿆”、“ 莨蕩”、“蒗蕩”,毒藥名🤼‍♂️。《玉篇》💷:“薚🤵‍♀️,藥。”《廣韻》:“𦿆𦿆,毒藥。”《集韻》:“🧠,𦿆💧,艸名🈳。或作𦺫。”《六書故》:“莨🥩,《説文》曰🍵:‘𦳝草⚫️,支支相似➛,葉葉相當。’《史記·倉公傳》曰:‘飲莨𦳝藥一撮📸。’别作蒗。”《玄應音義》卷7:“𦿆:《埤蒼》:‘毒草也🤚🏻。’經文作蓎。非體也。”此條為《入楞伽經》卷 9《音義》🙆🏿‍♀️,檢經文作“如中人🚑,見諸像大地”,宋本作“蒗蓎”,元🅰️、明👨‍⚕️、宮本作“莨𦿆”🏌🏽‍♀️。《舊唐書·安禄山傳》🦸🏽:“酒中著莨菪子。”唐·慧光《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卷1:“即如人食莨蕩子於空中覓針。”宋·延壽《宗鏡錄》卷86🏌🏻‍♀️:“如食蒗蕩,妄見針火。”宋·紹曇《五家正宗贊》卷2🤞:“奪得錦標去,從分禪莨𦿆拾花針。”毒藥之所以命名為“薚”者👳‍♂️,《本草綱目》卷17云💆🏼‍♀️:“時珍曰🖐🏽:莨菪一作𦿆🧗🏼‍♂️🦹🏿‍♀️,其子服之令人狂狼放宕,故名。”諸物命名,皆取其聲,用意一也。倒言則作“蟷蠰”🌓、“螗蜋”👈🏿🪀、“堂蜋”、“𧒾蠰”、 “螗螂”🤷🏼、“螳蜋”、“蟷蜋”🐄🧑‍🧒,《尔雅》:“不過,蟷蠰。”郭注:“蟷蠰,螗蜋别名。”鄭樵注🤵🏼‍♀️:“蟷蠰即螗蜋也。”《說文》☁️:“𧒾𧒾蠰,不過也🏋🏼🪙。蠰,𧒾蠰也🍥⛄️。 ”段玉裁曰:“皆螗螂別名。”[46]《說文》:“蜋🪒,堂蜋也。”段玉裁曰:“堂蜋與𧒾蠰一語小異耳。” [47]《玉篇》“蜋📯,螳蜋。”《龍龕手鑑》:“蟷🤜🏽,音當👨‍🏭🍏,蟷蜋,亦螗蜋也。 ”

 

 

2.“蘭單”考

“蘭單”或作“蘭彈”、“闌彈”、“蘭驒”🀄️、“闌殫”、“攔單”、“闌單”,疲軟委頓貌。《類聚》卷64晉·束晳《近遊賦》🐳👣:“乘篳輅之偃蹇🧔🏿,駕蘭單之疲牛。”唐·鄭棨《開天傳信記》👨🏽‍💻🤽🏼‍♂️:“(蘇頲)立呈詩曰🧷:‘兔子死闌殫,持來掛竹竿🤽🧖🏽‍♀️。’ ”宋·王讜《唐語林》卷3引作“闌單”🧓🏼𓀌,《太平廣記》卷 175🧑‍🦳、宋·計敏夫《唐詩紀事》卷 10引作“蘭彈”🔗👰🏻‍♂️,《增修詩話總龜》前集卷 2引作“闌彈”。馬思周、劉亞聰謂“闌單” 同“郎當”,作形尾💙,“死闌單”猶言“嗝兒屁郎當”[48],失之。唐·盧照隣《釋疾文》👧🏽:“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獨蘭驒兮不自勝。”《文苑英華》卷355注❇️:“蘭驒☀️,二字疑。”蓋未得其誼,所疑不當。《全唐文》作“蘭單”。唐·劉知幾《史通》卷2:“將恐碎瑣多蕪,闌單失力者矣🎃。”《全唐文》卷260張冽《對京令問喘牛判》:“俄逢躉芥之凶,復屬闌單之變🙇🏽‍♂️。”敦煌寫卷P.2539唐·白行簡《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 “袋闌單而亂擺,莖逼塞而深切(攻)🦸🏻‍♂️𓀝。”以上均疲軟義❄️。清·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 5🕍:“案蘭彈🛬🧝🏿,彈讀若攤,死而柔也🔆。今吳諺狀物之死而柔者曰蘭彈🧑‍⚕️。”[49]今吳語尚謂軟綿綿為“蘭彈”[50],正存古義。宋·陶穀《清異錄》卷下☂️:“諺曰🧑🏼‍🔬:‘闌單帶,疊垛衫🧑🏽‍✈️,肥人也覺瘦巖巖。’闌單✋🏻,破裂狀;疊垛,補衲蓋掩之多⭕️。”闌單帶🕋,指腰帶寬鬆🧟。腰帶鬆軟,蓋由於破裂也。故陶氏自注云8️⃣:“闌單,破裂狀🥇。” 錢鍾書曰🧑🏿‍🚀:“闌單帶,言带之柔弛貌。”[51]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 2:“上麥索🤜🏿,下闌單。”宋·朱勝非《紺珠集》卷3引作“攔單”🤛🏻。《太平廣記》卷 140引《廣神異錄》🤷🏼‍♀️:“不怕上蘭單,唯愁答辯難。”此二例指一種拘系罪犯的刑具,即鋃鐺,指長鎖🧛🏿‍♂️。敦煌寫卷S.516《歷代法寳記》:“和上又說偈:‘婦是没耳枷🖊,男女蘭單杻👬🏼,你是没價奴,至老不得走。’”此例“蘭單”♠️、“杻”皆用如動詞👨‍⚕️👨🏻‍🎓,言加上鎖鏈杻械。

倒言作“𦧴𦧼”🤷‍♀️,《集韻》💂🏽:“𦧼𦧴𦧼,語不正⚫️。”蓋𦧴𦧼指舌頭疲軟,故釋為言語不正也。

 

3.鬖”考

《廣韻》:“鬖,鬖,毛垂。”《集韻》:“鬖,毛長。”又“ 鬖,鬖♔,髮垂貌🧑🏽‍🏫。”今吳語謂邋遢🍑、不整潔為[52]🐮,即由毛髮長引申而來。字或作“㺝㺑”🛣,敦煌寫卷P.3906《碎金》:“㺝㺑:音毯🪻,下糝。”S.619《碎金》:“㺝㺑☝🏼🧙🏽:立(音)懢傪。”《廣韻》:“㺝㺑,犬聲☁️。”《龍龕手鑑》:“🚨👳🏼‍♀️,㺝㺑,犬吠聲也。”當指犬吠凶惡貌[53]字或作“繿縿”,宋·法泉繼《證道歌頌》卷1👨🏻‍🎓:“相逢不用笑繿縿,有時抖擻閑提起👴,勝得空披錦綉衫🧝🏿‍♂️。”字或作“縿”🍳,元·劉壎《隠居通議》卷 8引劉鏜《觀儺》🧚:“蒺藜奮威小甶服, 縿揚聲大髽哭🤨。” “縿”同 “㺝㺑”👩🏽‍🎓。倒言則作“㺑㺝”,《廣韻》👩‍🔬:“㺑㺝,犬吠也。”字或作“藍參”🧘🏿‍♂️、“髧鬖”🌊、“鬖”、“躭珊”[54]

又音轉為“𩈵𩈻”,《玉篇》:“𩈵𩈵𩈻🤾🏼‍♀️,面長貌。”《廣韻》:“𩈵🌾,𩈵𩈻,長面🌥。”字或作“𨊔𨊝”,《集韻》🦚:“𨊔𨊔𨊝⬛️,身長貌。”

又音轉為“儖儳”🧗🏿,《廣韻》🐪🥥:“儖,儖儳,形皃惡也👮。”《集韻》:“儖🚴🏿‍♂️,儖儳⌨️,貌惡。”明·童冀《述志賦》:“將矢辭以自誓兮,懼羣言之儖儳🐣。”清·范寅《越諺》卷下:“《廣韻》🎍:‘儖儳🤙🏿,惡貌🎛。’越譏才弱者曰 ‘儳頭’……‘頭’者,越諺語助多用此……《越言釋》必借‘鑱頭’,當歸失之於鑿🤦🏽‍♂️。” [55]按“儳頭”當作“孱頭”🕵️‍♂️🏊🏽‍♀️,《玉篇》👧🏼👸🏿:“孱,愞弱也🛍。”與“儖儳”無涉,范說非也1️⃣。字或作“𥃢𩖌”,《集韻》:“𥃢🎇,𥃢𩖌,頭貌🪱👩🏿‍🔬。”又“𩖌𥃢𩖌,頭貌🫳💛。”字或作“藍攙”,《太平廣記》卷252引《玉堂閒話》🫸🏻👇🏼:“藍攙鼻孔🎖,真同生鐵之椎🫵🏻;靦甸骷髏,宛是熟銅之鑵🍵。”

字或音轉作“藍衫”、“襤 𢁘”、“ 襤衫”⛄️,唐·沈汾《續仙傳》卷上🧳:“藍采和,不知何許人也。常衣破藍衫,六銙黑木,腰帶闊三寸餘,一腳著靴,一腳跣行。”《太平廣記》卷214引《野人閒話》:“昔吳道子所畫一鍾馗👩‍👦‍👦,衣藍衫💵,鞹一足,眇一目👩🏻‍⚖️👉🏿,腰一笏🧜🏼,巾裹而蓬髪垂鬢🎋。”此二例“藍衫”當形容衣服破舊,與表示藍袍之“藍衫”同形異詞📯。考《廣韻》:“𢁘,衣破襤𢁘◀️。”《玉篇》:“𢁘🏊🏼,衫破皃🐍。”宋·趙叔向《肯綮錄》引陸法言《唐韻》:“衣弊曰襤𢁘,音三。”[56]明·陳士元《古俗字略》卷2💇🏿:“𢁘👩🏿‍🏭,衣破襤衫。𢁚,同上。”[57] 清·毛奇齡《越語肯綮錄》:“形惡曰儖儳🧜‍♀️,物薄大曰䆾䆱,衣之破敝者曰襤 𢁘🤜🏿🚠,皆越人語。”[58]《續仙傳》“衣破”連文🧇🕷,“衣破藍衫”即《廣韻》之“衣破襤 𢁘”也,亟當一辨。今江西客話謂破衣為“爛衫”🧲、“爛衫衣”[59],“爛衫”當作“襤𢁘”。

字或音轉作“䆾䆱”💑,《玉篇》:“䆾䆱,薄而大也。䆾䆱”《廣韻》:“䆾䆱,薄大🤽🏻‍♂️。”又“䆾䆱,薄大。”《集韻》:“䆾䆱,匾薄也🧑🏻‍🚀。”又“🔌,䆾䆱,薄而大也。”“匾”同“扁”。清·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 5:“🦪,音𡊢🤲🏻。《廣韻》🏊🏿‍♂️:‘(音藍)💁🏿,薄大。’案💜:薄大,淡泊而多也🤴。吳中凡往訴而反受多言之責者曰一匍 䆾䆱。” [60]清·范寅《越諺賸語》卷上:“䆾䆱,(音)藍灘,薄而大。越謂物不收檢。”[61]《集韻》:“䆾䆱深穴。”又“🐑,䆾䆱深穴✝️。”“深”與“長”🚆、“大”之義相因。字或作“蘫𦸁”,《廣韻》: “𦸁💦,蘫 𦸁,瓜葅。”倒言則作“𦸁蘫”,《集韻》:“𦸁𦸁蘫,瓜葅✯。”蓋取薄大之意以命名瓜葅也👩🏻‍🦽。字或作“壏埮”,《集韻》👨🏻‍🦯‍➡️:“壏☂️,壏埮,地平而長。”又“ 埮🤼‍♀️🧒,壏埮,地平而長。”諸詞並同源。

《廣韻》:“䆾䆱🪑,不平也🧍🏻‍♂️。”元·陸文圭《修泮宫賦》👩‍👧‍👧:“或䆾䆱而不平,或靘而無色。”原注🧪:“䆾䆱💇🏿‍♀️, 不平貌。靘,青黑也。”此訓“不平”,蓋與“薄大”之義正反為訓也[62]

 



[1] 郭在貽《唐代俗語詞雜釋》🤰🏼,收入《郭在貽文集》卷1👩‍🦼,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05--106頁。

[2] 郭在貽《唐詩與俗語詞》,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69--71頁。又見郭氏《〈荀子〉札記》、《魏晉南北朝史書語詞瑣記》🙅🏽‍♀️,並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第8— 10🧑🏻‍🦳、26--27頁👨🏻‍🎓。

[3] 錢鍾書《管錐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99頁。

[4] 參見范崇峰《也說“鋃鐺”、“獨鹿”》,《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3年第6期🖕。

[5] 蔣禮鴻《義府續貂》,收入《蔣禮鴻集》卷2,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頁。

[6] 王鍈《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10頁🤷🏻‍♂️。

[7] 張曉華《“零丁”考》,《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8] 《莊子·齊物論》《釋文》:“向云:‘孟浪,音漫瀾💪🏼🤹🏿‍♂️,無所趣舍之謂。 ’《隸釋》卷5《漢成陽令唐扶頌》:“君臣流涕,道路琅玕🏩。”卷22後漢《唐君碑》亦有此語。朱駿聲曰😽🎅:“按🏌🏽‍♀️:(琅玕)猶言闌干也。琅、闌雙聲字👩🏻‍🎨🧚‍♀️。”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729頁👀。皆可為“郎”讀“闌”之旁證。

[9] 戴淮清《漢語音轉學》,中國友誼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頁🗯。余另作《“垃圾”考》,日本早稻田大學編《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8卷,20094月日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垃圾”與“邋遢”同源,與“郎當”語源不同。

[10]轉引自郭沫若《管子集校》😲,收入《郭沫若全集》卷5,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頁。

[11]可分言🧦,《文選·江淹·雜體詩》:“浪跡無蚩妍👩🏽‍⚕️,然後君子道👇🏿。”李善注👳🏻:“浪📩👨🏽‍🍼,猶放也🕵🏿‍♀️。”又引晉·戴逵《棲林賦》🥧:“浪跡潁湄🐰,棲景箕岑。”北方官話謂遊逛為浪,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126頁🛻👩🏻‍🦰。今吳語謂閒逛、散步為𧻴或趤↔️,參見《漢語方言大詞典》,第67827008頁🤸🏿。“𧻴”同“浪”🤰🏿,“趤”同“蕩”、“愓”,參下文👨🏻‍🎨🧵。俗言“浪子”、“浪婦 ”,亦言“蕩子”、“蕩婦”,皆此義✬。但文獻中多作“浪蕩”,本字形“浪愓”未見。沈培先生來函指出:“注中舉例說明單言‘浪’有‘放’義者數例,但未舉‘愓’亦有此例🦸🏻‍♀️,似可補充(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愓’字條)👧🏿。但‘浪蕩’之‘浪’是否本字🦤,或可斟酌。按照《說文》🧚🏽‍♂️,‘ 浪’本‘滄浪’之‘浪’,乃水名➰。朱駿聲《定聲》‘浪’下曰:‘叚借爲愓。《詩·終風》🫣:“ 謔浪笑敖📡。”《爾雅·釋詁》🏃🏻‍♂️:“戲謔也。”’如此🙎🏿‍♀️,則‘浪蕩’即‘愓愓’,恐不可信👩🏻‍🦳👄。因此⚃, ‘浪蕩’之‘浪’的本字為何🙋🏻‍♀️,仍需討論。又,《方言》:‘媱、愓,遊也。江沅之間謂戲爲媱➝,或謂之愓,或謂之嬉。’此條材料似當引用。‘放’義與‘遊戲、嬉戲’義蓋相關,皆為‘浪蕩’ 所取👨🏻‍🏫。”又👩🏼‍✈️,《說文》:‘𢠽🧛🏽‍♂️,放也🧑🏻‍💼🤦🏼。’段玉裁說此字與‘愓’音義皆同,朱駿聲謂此即‘愓’之或體🧓🦹🏼‍♂️。段注又言‘愓’於《廣韻》作 ‘婸’。”沈先生意見擊中肯綮,謹致謝忱。“浪”之本字待考。

[12]張慎儀《蜀方言》(張永言點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2頁🥈。

[13]翟灝《通俗編》🏇🏿,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9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35頁🫱🏼。

[14]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249頁。

[15]顧起元《客座贅語》卷1《方言》🛠,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88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第437頁🏄🏿‍♀️。

[16]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145🦹🏽‍♂️,中華書局影本🕳。丁惟汾曰🧏🏿‍♀️:“雷得浪蕩👨🏿‍🎨🧜🏽‍♂️,豈弟樂易也。身心暢適,口中發出一種快樂之聲,其聲為‘雷得浪蕩’。‘雷得’字當作‘豈弟’,‘浪蕩’為‘樂易’之雙聲音轉。”丁惟汾《俚語證古》卷4,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139頁🥾。丁氏顯為臆說💇‍♂️。附以待考✯。

[17]轉引自《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浪抗”條,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7年版,第3278頁。

[18]收入《字學三正》第3冊,明萬曆辛丑年刻本。

[19]范寅《越諺》(侯友蘭等點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頁🌐。

[20]張慎儀《蜀方言》(張永言點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9頁🧤。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6,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頁🫠。

[21]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42🧝🏽‍♀️,中華書局影本。

[22]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145,中華書局影本。

[23]元·陶宗儀《説郛》卷19同。

[24]顧起元《客座贅語》卷1《方言》,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88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第437頁。《江南志書·江寧縣》說同🔮,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 145,中華書局影本🧕🏻。

[25]黃生㊙️、黃承吉《字詁義府合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71頁。“籠東”、“龍鍾”又音轉作“隴種”🦦、“躘踵”、“儱偅”、“瀧涷”,參見明·方以智《通雅》卷6、清·顧炎武《日知録》卷27👩🏿‍🎨、清·吳玉搢《别雅》卷1。又音轉作“壠東”、“隴東”🐯,《通鑑》卷158:“籠東軍士☁️🧕🏻。”《記纂淵海》卷 60引作“壠東”,又卷61引作“隴東”。

[26]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2,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9頁🙋🏻。

[27]參見蘇增耀主編《靖江方言詞典》(我為撰稿者之一),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333頁。但謂“‘郎當’加在詞語後面強調貶義”🚀,則失之。又第 230頁,記作“朗當”🖐🏽。

[28]蔣禮鴻曰:“《玉篇》:‘伄🫰🏻,伄儅,不常也👬。儅,伄儅。’《廣韻》🛌: ‘伄,伄儅,不當🤷🏻‍♀️。儅,不中。’《集韻》⛸:‘伄,伄儅,不當也。’又‘儅,伄儅,不常也🥔。’ 余謂《廣韻》、《集韻》言‘不當’,皆‘不常’之誤🦼。《廣韻》言‘儅不中’,乃‘伄儅不常’ 之脫誤……(伄儅)長言之則曰‘弔兒郎當’👉。”蔣禮鴻《義府續貂》,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91頁。姜亮夫曰:“《玉篇》:‘伄👱🏼‍♂️,伄儅🔝,不常也。’即今昭人言‘弔二郎當’之本🙍🏿。二郎者🧏🏿‍♀️,聲助字也。所謂不常者🏊🏻‍♀️,不正常也。”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6,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頁👨‍👨‍👦‍👦。二氏說誤,《集韻》“伄儅”凡4見,卷6“伄”條⏩、卷8“儅”條並釋為“伄儅,不常”(《類篇》同),卷3“儅”條、卷8“伄”條並釋為“伄儅,不當也”。《玉篇》👧🏿〽️、《集韻》、《類篇》“常 ”為“當”誤💯,《廣韻》不誤。《正字通》指出:“舊註‘伄儅,不常’,非。”但未給出正解。《龍龕手鑑》:“伄,伄儅,不當貌也。儅,不中儅也。又🍙:伄儅,非常也。”《龍龕》前解“不中儅”😕、“不當貌”承《廣韻》不誤之說,後解“非常”則承《玉篇》誤說,而不能分辨,故二存之🤷‍♀️。考《慧琳音義》卷37🫄🏻🤥:“摒儅,《字鏡》云👍:‘儅者,不中儅也。今摒除之。’”儅訓不當,蓋所謂反訓。《龍龕》“不中儅”正與《字鏡》同🦉,並可與《廣韻》 “不中”🥩、“不當”相印證🧐🦽。“中”亦“當”也,並讀去聲👨‍👩‍👦‍👦。不中⛹🏿‍♀️、不當,今言不適當也。“中儅 ”即“中

當”🚎,同義連文⏲。“中當”為中古俗語詞,《莊子·庚桑楚》:“毎發而不當。”《釋文》:“《爾雅》云:‘毎,雖也。’謂雖有發動,不中當。”陸氏以“不中當”釋“不當”也🧏🏿。《史記·孔子世家》:“折中于夫子🚶🏻‍♂️。”《索隠》✊🏿:“宋均云:‘折🏋🏼‍♀️🚍,斷也🌹🏋🏼‍♀️。中🎍,當也。言欲折斷其物而用之,與度相中當也。’”《玄應音义》卷 2:“衷,中當也。”並其例🐙🧍。王宏源《生冷僻字彙編》:“伄儅,同‘倜儻’、‘俶儻’。”無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丁惟汾曰:“弔二郎當🧏‍♂️,佻了郎當也。弔字當作佻☠️,二為了之雙聲音轉👩🏻‍🦰。《方言》七:‘佻🔲,縣也。’郭云:‘了佻,懸物貌。’了佻倒言為佻了。郎當為下垂貌🧝🏿,亦佻了之音轉🐬。”亦為臆說無據👱🏼‍♀️。丁惟汾《俚語證古》卷 3,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94頁👩🏼‍🎨。師為公謂“吊”為飾物的懸吊義,“郎當”本指金石撞擊聲,引申為潦倒、頹敗之義,猥褻化為“屌兒郎當”🏂,殊為不確。師為公《由“琅璫”說漢字的類化》👩🏿‍🔬,《語文研究》2006年第1期。今吳語又云“吊兒不郎當”,“不”為襯音字🕰🥇,尤可證“郎當”為詞💇🏽‍♂️,蔣、姜之說誤也。

[29]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127頁🧖🏼‍♀️。

[30]收入《字學三正》第3冊🏖,明萬曆辛丑年刻本。

[31]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149頁。

[32]嘉慶元年枕流居刻本🙎‍♂️🪻。

[33]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7,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3頁🙅🏻‍♂️。

[34]參見蘇增耀主編《靖江方言詞典》(我為撰稿者之一)🤽🏼👩🏽‍🚒,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333頁🏔。但謂“‘郎當’加在詞語後面強調貶義”🎎,則失之。

[35]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43🧔‍♂️✩、宋·阮閱《詩話總龜》後集卷38、宋·胡仔《漁隱叢話》前集卷55💂‍♀️、宋·蔡正孫《詩林廣記》後集卷9引並同。

[36]馬思周、劉亞聰《郎當詞義緒》🤹🏼,《北華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37]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6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頁。

[38]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6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頁。

[39]王先謙《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5頁🧟‍♀️。

[40]范寅《越諺》(侯友蘭等點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頁🏄🏼‍♀️。

[41]方一新《玄應〈一切經音義〉卷12〈生經〉音義劄記》,《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3期。

[42]馬思周👩‍👩‍👧‍👧、劉亞聰《郎當詞義緒》🧑,《北華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43]范崇峰《也說“鋃鐺”🧑🏼‍🚀、“獨鹿”》,《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3年第6期。

[4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34頁👩🏼‍🎓。

[45]鄭賢章《〈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版🌼,第568頁。

 

[4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66頁。

[4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66頁。

[48]馬思周🏄🏽‍♂️、劉亞聰《郎當詞義緒》🎸,《北華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49]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5,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7頁🎶。

[50]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445頁。

[51]錢鍾書《管錐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99頁。

[52]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7475頁。

[53]參見蕭旭《敦煌寫卷〈碎金〉補箋》,韓國《東亞文獻研究》總第 4輯,20096月出版🔚。

[54]參見顧學頡🙅🏿‍♂️、王學奇《元曲釋詞(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年版🪈,第309頁。

[55]范寅《越諺》(侯友蘭等點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頁🧑🏻‍⚕️。

[56]趙叔向《肯綮錄》🏛,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嘉慶南匯吳氏聽彝堂刻藝海珠塵本。

[57]萬曆歸雲別集刻本✨。

[58]毛奇齡《越語肯綮錄》,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李塨等刻《西河合集》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136頁。此數語又見毛氏《古今通韻》卷6,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7冊♧。

[59]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43714375頁。

[60]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5🧑‍🧑‍🧒‍🧒,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6頁。

[61]范寅《越諺》(侯友蘭等點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7頁。

[62]沈培先生來函指出:“大作謂‘䆾䆱’前言‘平而長’👬🏻,後言‘不平’,互相矛盾,初疑所引《廣韻》當有誤👎🏿,‘不平’或當作‘薄平’🔃。後查《正字通》卷七曰🚵:‘,徒寒切,塔平聲⛓📷。《韻會》:“䆾䆱,匾薄也。又薄大⌚️。”又去聲♦︎,音淡,不平也。’可見‘䆾䆱’當有二義,讀音也不相同。因此,跟‘壏埮’等同源的應該是前一義的‘䆾䆱’🧗🏼。當然👷🏻,‘䆾䆱’之二義 ‘匾薄’👩🏿‍🎤、‘薄大’與‘不平’是否正反為訓也可考慮👆🏼。”沈先生意見擊中肯綮,謹致謝忱。 “䆾䆱”之“不平”與“薄大”二義👼🏿,蓋即正反為訓也,詞義既變🧑😟,故讀音也不同。

 

 

 

附記:

1、本文承友人龐光華博士指正非一,謹致謝忱⛹🏻‍♀️。

2↪️、本稿完成後👄,得讀《語言研究》2010年第1期董志翹先生《同源詞研究與語文辭書編纂》一文。董先生謂“郎當”🏝、 “闌單”皆為“了𠄏”之音轉🟣,云🤵🏻‍♀️:“本為‘懸物貌’⚓️,引申指懸掛之物,物懸則長👰🏻‍♀️,引申之🤷🏼,則有‘長’義,‘懸長’引申之則有松垮🕛、破弊義、疲軟無力之義。再引申之,則有失志蹭蹬等義。再引申之🫅🏽,則有放浪不羈🚴🏻‍♀️、不務正業義🐃。”所指引申方向與本文正相反😇,錄以備考🧑🏿‍🍳。

3、本文承沈培教授指正✏️,今將沈先生意見采入記於注釋中🤛🏼。

 

 

 

 

 



本文刊於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9卷,2010年9月日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這裏是修訂定稿🧑🏼‍🍼。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10月23日



点击下载附件:0743“郎當”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巴山秀才 在 2010/10/24 23:18:16 评价道🧑🏼‍🌾:第1楼

    得之在丰🧝🏻🌹,失之于繁🕺🏽。很多词语的系联很精彩,很有启发意义。

    但解释“吊兒郎當”中🚱,将“吊兒”理解为男具,解说固然精彩,但总觉解释过实,反而让人疑🧑🏿‍🏫。另 “郎當考”中分别解释了“郎”“當”🏊🏻‍♂️。似乎为近义词并列的合用🦸🏽‍♀️,该文对此没有做出清晰说明📧🥤。另请教“螳螂”的名之由。

  • 萧三余 在 2010/10/25 23:29:12 评价道:第2楼

    先生好:

    1👿,關於“郎當”之結構🧑‍🦽,我開頭說了:“同義連文”。另參注(11)🏄🏻‍♂️。

    2,關於“蟷螂”得名之由🫥,我認為是“郎當”之倒言,也寫作“蟷蠰”、“螗蜋”、“堂蜋”👨‍🎓、“𧒾蠰”、“螗螂”、“螳蜋”🍕、“蟷蜋”、“螳螂,《爾雅》🌀:“不過🦵🏽,蟷蠰。”郭注:“蟷蠰🙇‍♂️,螗蜋别名。”鄭樵注🙍🏼‍♀️:“蟷蠰即螗蜋也。”宋·邢昺《爾雅疏》引《方言》:“潭魯以南謂之蟷蠰,三河之域謂之螳螂🫄🏽。”《禮記·月令》唐·孔穎逹《疏》引《方言》“螳螂”作“螳蜋”,《六書故》、《通鑑》卷160胡三省註🚱、宋·張虙《月令解》卷5引《方言》“潭魯並作“譚魯”,《正字通》同。今《方言無此文🤾🏼‍♂️。魏·鄭小同《鄭志》卷下↕️🤶:“王瓉問🫃🏻:《爾雅》云:‘莫貉🗑,螳蜋🙅🏼‍♂️。’同類物也。今沛魯以南謂之蟷蠰🕺🏻,三河之域謂之螳蜋。”《類聚》卷97、《御覽》卷946引同。“潭()魯似“沛魯”之誤🧑🏽‍🦳。方言》卷11🧝🏿‍♀️:“螳螂謂之髦🧑‍🦽。”《說文》👨🏽‍🚒:“𧒾𧒾蠰🖥,不過也🛕。蠰,𧒾蠰也。”段玉裁曰:“皆螗螂別名🫦。”[1]《說文》:“蜋🦞,堂蜋也。”段玉裁曰🦆:“堂蜋與𧒾蠰一語小異耳。”[2]《玉篇》🚣🏿‍♂️:“蜋,螳蜋🍌。”《龍龕手鑑》:“蟷,音當🛞,蟷蜋👨🏽‍🔬,亦螗蜋也。”其得名之由,《六書故》:“螳蜋:螳,又作螗。螳蜋,羽蟲之鷙者,出,自斧臂郤行🩺,奮臂搖肩,側翅攫食他蟲,翼下有紅翅如裙裳🏌🏽‍♂️,俗謂織絹娘🍽。”《本草綱目》卷39:“蟷蜋音當郎時珍曰👩‍🦯:蟷蜋兩臂如斧🥵,當轍不避,故得當郎之名📧。俗呼為刀蜋,兗人謂之拒斧,又呼不過也;代人謂之天馬,因其首如驤馬也。”蓋以此蟲怒臂當轍✅,狂狼放宕失性👩🏿‍🦰,故名為“蟷蜋”也;又以此蟲“當轍不避”,故名為“不過”🙍🏻,專字作“𧒖(此字為蟲過合文,顯示不出)”🙍🏽‍♀️。李海霞曰♌️:“蟷,猶當📣,攔路阻擋🧎🏻‍♀️‍➡️。螂即郎,擬人語素。蟷螂意為當路郎👃🏽。常守候在枝葉上,待小蟲經過即捕食,因亦名不過。”因舉《漢書·溝洫志》“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曹植《贈弟白馬王彪》“豺狼當路衢”二例以證之[3]🏊🏽‍♂️。李氏演文生義,未得其源。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66頁🙅🏻‍♂️。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66頁。

    [3]李海霞《漢語動物命名考釋》🚣🏽,巴蜀書社2005年版,第539--540頁。

  • 巴山秀才 在 2010/10/26 15:11:12 评价道🧨:第3楼

    萧三余:

    先生好☘️:

    1🐯,關於“郎當”之結構👢,我開頭說了⚉:“同義連文”。另參注(11)🪳。

    2,關於“蟷螂”得名之由,我認為是“郎當”之倒言,也寫作“蟷蠰”👮、“螗蜋”👩🏽‍🏭、“堂蜋”♙、“𧒾蠰”、“螗螂”、“螳蜋”、“蟷蜋”、“螳螂🪮,《爾雅》👩🏽‍✈️:“不過,蟷蠰📙。”郭注🕘🫴:“蟷蠰🙅🏽‍♀️,螗蜋别名。”鄭樵注:“蟷蠰即螗蜋也。”宋·邢昺《爾雅疏》引《方言》💇🏼:“潭魯以南謂之蟷蠰👨🏻‍🦼,三河之域謂之螳螂。”《禮記·月令》唐·孔穎逹《疏》引《方言》“螳螂”作“螳蜋”,《六書故》、《通鑑》卷160胡三省註、宋·張虙《月令解》卷5引《方言》“潭魯並作“譚魯”,《正字通》同🤔。今《方言無此文。魏·鄭小同《鄭志》卷下:“王瓉問:《爾雅》云🧜:‘莫貉🤛🏼,螳蜋。’同類物也。今沛魯以南謂之蟷蠰,三河之域謂之螳蜋。”《類聚》卷97、《御覽》卷946引同。“潭()魯似“沛魯”之誤💅🏻。方言》卷11:“螳螂謂之髦。”《說文》:“𧒾👊🏼,𧒾蠰🐕‍🦺🦊,不過也。蠰🫂,𧒾蠰也📆。”段玉裁曰🥌:“皆螗螂別名🌴。”<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谢谢指教!

    “螳螂”一词的解读🌄,异说很多👩🏼‍⚖️𓀓,可谓大道多歧🧙🏼,莫衷一是。对“郎当”的解读,补充一条♾:雷汉卿谓“由于心情不愉快或生气而弔脸🔛、拉下脸”😶‍🌫️,见《近代方俗词丛考》(巴蜀书社,P199)

    同时引丁惟汾《俚语证古》🍘,谓“弔儿郎当”中“弔”当作“佻”《方言》七:“佻Ⓜ️,悬也。”可参(P200)

     

  • 萧三余 在 2010/10/26 15:34:15 评价道:第4楼

     

    谢谢补充雷汉卿的说法,《近代方俗词丛考》我确实没读过。丁惟汾《俚语证古》我注28也引了🪳,但我认为丁说不对。

    补订一下我昨天的1个错误:

    ”當作“譚魯”🏂🏼❤️,“譚”是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濟南市附近🖖🏼。《春秋·莊公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 👨🏽‍🎨。”今《方言》無此文🧑🏻。魏·鄭小同《鄭志》卷下作“沛魯”亦可。

     

  • n.ls 在 2010/10/26 21:28:13 评价道:第5楼

    補充一則:

    《三國志•楊儀傳》:“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耶✷👨🏻‍🔬?”《訓詁方法論》說,今天的“邋遢”🙌🏼🧻、“落拓”、“拖沓”都是“落度”之轉語。

  • 萧三余 在 2010/10/26 22:15:36 评价道:第6楼

     

    多谢,您所补“落度”诚是,但我在引言中说过,“拉塔”、“潦倒”👳🏿‍♀️、“落拓”🟩、“龍鍾”🙅🏼‍♀️、“彾 ”👨🏿、“鹿獨”、“ 路亶”等形,本文不復涉及.至于“邋遢”,我看法不同,参见[垃圾考],本网站已转发.

    要论及“拉塔”、“潦倒”、“落拓”、“龍鍾”、“彾 ”、“鹿獨”、“ 路亶”等形🍟,极繁复,非写个几万字不可.

  • n.ls 在 2010/10/26 22:39:13 评价道:第7楼

    又🙍🏽,廖海庭說“鋃鐺”為“鋃”之合音而聲轉爲“鏈”(《轉語》三四三《釋鋃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29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