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謝明文:金文劄記二則
在 2010/11/13 10:09:56 发布

金文札记二则

 

谢明文

富达平台

 

一🚚、秦公器“事”字解

生史簋(《集成》7.4101)“用事厥祖日丁用事厥考日戊”,吕伯簋(《集成》7.3979)“其万年祀厥祖考”,生史簋之“事 ”与吕伯簋之“祀”所指近似。《左传·僖公九年》“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之“事” 、《左传·文公二年》“大事于大庙”之“事”,很明显也是指祭祀而言。这与《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述相符🤽🏻‍♂️。敬事天王钟(《集成》 1.73-81)“敬事天王”之“事”和 簋(《集成》8.4170-4177)“用辟先王”之“辟”意义相近,簋(《集成》5.2824)“ 唯厥吏(使)乃子万年辟事天子”、师酉鼎(《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1期)“辟事我一人”之“辟事”乃同义连用🫷🏿。金文中此种用法的“事”同于《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之“事”🧛🏿,亦与师鼎(《集成》5.2830)“臣朕皇考穆王”之“臣”意义相近,均就“臣事”而言。上述两种意义上的“事”及用为““使”的事 金文常见👨🏽‍🔬。但在金文中还有几个“事”字的意义常被误解,下文我们则对此试做分析。

秦公镈(《集成》1.270)“虩事(蛮) 夏”之“事”字,孙诒让、郭沫若🤹🏻‍♀️、张亚初等学者直接释作“事”而无说 [1]。秦公簋(《集成》 8.4315)“虩事(蛮)夏 ”之“事”,薛尚功直接释作“事”而无说[2],但郭沫若、杨树达等学者释“事”🩵,后加注为“使”而无说[3]。秦公钟 (《集成》1.262 -266)、秦公镈(《集成》1.267-269)“以虩事(蛮)方”之“事”,一般也是释作 “事”而无说🥈♍️。这几器时代虽有差异,但铭文内容及用语彼此有相似之处🧗🏼。“虩事(蛮)夏 ”和“虩事(蛮)方”所涉内容相近,且“事” 字所处位置也一样🫳🏼🚣‍♂️,若把它们区别对待,显然是有待商榷的。

我们认为这几个“事”字均当读为“(司)”。“事”从母之部𓀘,“事”、“使”、“史”本一字之分化,而 “使”🧜🏽、“史”和“司”又同为心母之部[4],故“事”与“司” 音近可通𓀚。传世文献中事与治相通、治与祠相通[5]✶,郭店简《性自命出》第59号简🦸🏼‍♀️、《六德》第3031号简“门内之”🧑🏽‍✈️🙍🏻‍♀️、“门外之 ”之“”皆读为“治”,而“ 祠、”皆含司声,这可作为“事”与“司”声字能相通的旁证。另外扬簋(《集成》8.4294)“工司”🤭,又可作“工史(事)”(《集成》8.4295)🧓🏿。“工司”之“司”字实际上是“史”字也即“事”字之假借[6]🧑🏿‍🍼。王国维在《毛公鼎铭考释》一文中云:“三有即三有事,《诗·小雅》云‘择三有事’🧎🏻‍♂️,又云‘三事大夫’👎🏻🍉。《书·康诰》云‘陈时臬事’,又云‘陈时臬司’。知事、二字古通用矣📌。[7]”郭店简《唐虞之道》23号简“昏(闻)舜弟(悌),智(知)其能天下之长也”之“”,裘锡圭先生按语: “从文义看🚶‍➡️✊,此字也有可能读为‘事’”[8] ,李零、刘钊两位先生亦读此字为“事”[9]。这些都是事、二字能相通之证。戎生编钟有铭“(遹)(司)(蛮)戎 ”,马承源先生误把“戎”释为“戈”,故又误读“”为“鸾”💆🏽‍♂️。李学勤先生以“戎”为句🤹,认为即“聿司蛮戎”,裘锡圭先生以“(司)(蛮)戎”为一句,且释上一字为水名连上读[10]♿🖊。裘先生后来在《应侯视工簋补释》[11] 一文中对原来的说法有所修正🔴🕴。我们认为李先生之说基本可从[12]。晋公𥂴(《集成》16.10342)有铭“龢[](蛮),广(司)四方”⏺,如果把“虩事(蛮)方 ”🤵🏽👨🏽‍🦳、“虩事(蛮)夏 ”和“广(司)四方”、“(遹)(司)(蛮)戎”交相比勘🚂,很明显,两“事”字均当读作“(司)”💂🏿‍♀️。其实这也可以从秦公簋铭文本身得到佐证。秦公簋后文又云🤵🏽‍♂️: “镇静(靖)不廷,柔燮百邦,于秦执事📵。”此句很明显地表达了周边少数民族应当是秦国管理的对象🧜🏿‍♀️,而不是秦国臣事或出使的对象🤟🏼,故“事”应该读作训为“管理”义的“(司)”。同样在秦公钟铭文中👨🏻‍🎓,也能找到内证。“盗百(蛮)🧑‍⚕️,具(俱)即其服 ”和驹父盨(《集成》9.4464)南淮夷“厥献厥服”比较,可以知晓百蛮要向秦献“服”👩🏻‍🦯,也表明此时周边少数民族应该是臣服于秦国的😥🧑🏿‍⚕️。秦公大墓石磬铭“竈(肇)尃(抚)蛮夏”、“不廷镇瀞(静)”[13],秦伯丧戈“戮政四旁(方)”、“竈(肇)尃(抚)东方”[14],也能说明周边民族是秦国管理的对象。但这也有一个疑问🙊:就是其它铜器都用表示“管理”义,为何上述秦器要用假借字“事”呢?     

陈剑先生在给笔者的一封邮件(20071224)中认为:

你读秦公268)“以虩事(蛮)方”💁‍♀️,秦公簋(4315)“虩事(蛮)夏”之“事”为“(司)”💘,我看是可以成立的。除了你已举出的各方面较坚强的理由,我考虑还可以从用字习惯方面补充举证🤸‍♂️。因为金文一般用“”字为“司”(“司”字用为“嗣”,参看《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富达集刊(第四辑)》张富海先生《说西周金文中的“”字》一文),“事”字用其本用、用为“吏”、用为“使 ”也习见,其用字习惯相当固定👩🏼‍🦰。现在要说以“事”为“(司)”,必须在用字习惯上说圆🏉、祛读者之疑。盖因“”字古书完全不用(《说文》以为讼之“辞”的籀文)🏃🏻‍➡️,我们现在 看到的传世先秦古书的用字习惯👨‍👨‍👧‍👦,大部分是承秦文字而来的。由此可以推断,秦文字中”字一定经历了一个由少用到完全不用的逐步被淘汰的过程Ⓜ️。在秦公钟、簋等所在的春秋早期时☔️,用为“司”的“”字不说已被淘汰(春秋战国间的石鼓文《作原》石尚有“ ”字),至少也已经不是主流常见的了(所以后来完全不用、被淘汰,古书中就看不到了)🕵️‍♂️,因此春秋早期秦器中改以“事”字来表示“司”,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上述论证可以说明我们把“以虩事(蛮)方 ”和“虩事(蛮)夏 ”之“事”字读为“(司)”🍡,从音韵、文义和用字习惯[15]等方面看都是比较合适的🈷️。此外上引晋🗿、秦之器皆言“蛮”以指称其周边民族,说明夷、蛮🦹🏼‍♂️、戎💍、狄分别与东✏️🕋、南、西🧥、北相配之说晚起[16]。附带提一下🍱,“虩事(蛮)夏 ”之“夏”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指“华夏”之“夏”,而是表示西方🤳,如莒叔之仲子平钟(《集成》1.172-180)“闻于夏东”之“夏”🍭。蛮与夏皆西族之称,秦公簋所谓“虩事 (蛮)夏 ”,乃以示当时秦在西方之势力耳[17]

 

二👨🏽‍🏫、说倗伯爯簋“ 旂”、“右告”

倗伯爯簋(《文物》2006年第8)的铭文比较简单,但有一处释读上有分歧👨🏿‍🌾。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把相关铭文写出🩸。“益公蔑倗伯爯暦,右,告🦧。令(命)金车、 (下文用▽表示此字)🏊🏽👩‍🏫。”原整理者和冯时先生均释“▽”为旅字而无说 [18]🫱🏿,李学勤先生释为“ 旅”,疑读为“橹”,训为大盾,认为“右告”实际是益公右爯告王的省略[19]。吴镇烽先生《商周金文资料通鉴》释为“旂”而无说。

“▽”字虽然右下角所从和人相近,但其所从之“”的左上端是一折笔,和人字明显不同,所以下并不是“从”字 😵‍💫,况且金文并无赐“旅”之例[20] ⚾️。所以我们从字形和文例两方面可肯定“▽”非“旅”字👨🏿‍🦳。比照《金文编》祈、旂和斤部所收之字[21]👨🏻‍🍳,可知 “”应即“斤”字所从。和毛公鼎《集成》5.2841)“”、卓林父簋盖(《集成》7.4018)“”🎡、“”(《古玺汇编》 2386)等“旂”字相比,只不过是“▽”所从 “斤”字的构件因铸范或其它方面的原因出现反写又有错位而已。如(《古玺汇编》2387)又作“”(《古玺汇编》 2390[22]♿🧓🏻、(《集成》 5.2670)、(《集成》5.2727)、(《集成》 5.2830),也是“斤”字的构件反写或錯位,正可与之类比🧍🏻🕵🏿‍♂️。此外金文中赏赐“旂”之例又屡见,特别是由盨盖(《商周金文资料通鉴》 05660)赐品中有“金车、旂”,说明我们把“金车、 ▽”之“▽”释作“旂”从文例看也是比较合适的🤴🏽。

此外倗伯爯簋的 “右告”,因省略成分过多而不大好懂,我们可根据(《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6)和卫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的相关铭文加深对它的理解。 [23] 等器相关的一句作“朕光(皇)尹周师右,告于王🤽🏽‍♂️。王赐(佩)巿丝亢,金车金”,卫簋相关的一句作“朕光(皇)尹中侃父右👔,告卫于王 [24]。赐卫(佩)巿素亢,金车金”。比较可知,盘、卫簋亦有省略成分,只不过不如倗伯爯簋省略的多而已📄。李先生认为“右告”是益公右爯告王的省略说法,大体可从。倗伯爯簋“右”📋、 “告”的主语承“益公蔑倗伯爯暦”的主语而省,“告”的直接宾语(承“益公蔑倗伯爯暦”的宾语“倗伯爯”而省)和间接宾语亦皆省略。如果仿照盘和卫簋的文例🎛,倗伯爯簋“右🧞‍♂️,告。令(命)金车、旂🗼。”也可说为“益公右🏇🏼,告爯于王,(王)令(命)金车🤽🏽‍♂️、[25]。”倗伯爯簋的“令(命)”和盘😸、卫簋“赐”相当,它与康鼎(《集成》5.2786)“令(命)女(汝)幽黄鋚革(勒)”🪀、献簋(《集成》8.4205)“令(命)厥臣献金车”👩🏿‍⚖️、 即簋(《集成》 8.4250) “王呼命女(汝)赤巿🦹‍♀️、朱黃🫵🏻、玄衣黹屯🔅、鑾”诸“令(命)”字的用法相同,含赐予之义。我们曾经分析了 “”应该是一种[26] 🏋🏼‍♂️,卫簋📶、“金车金”的文例也可旁证倗伯爯簋“金车🍮、▽”之 “▽”释为“旂”是可以的[27]🦧,而释读为“旅”,读为“橹”,训为大盾的说法则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应该释为“ 旂”𓀄,“右告”是“益公右爯告王”或“益公右,告爯于王”的省略的说法。

 

 

 

 

 

 



[1] 孙诒让:《古籀拾遗》第2页👩🏿‍🚒,中华书局,2005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第25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第13页,中华书局,2001年。

[2]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金文文献集成》第九册第 40页,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3]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彔考释》第24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第26页,中华书局,2004年。

[4] “事”、“使”、“史”🧖、“司”诸字声韵均依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第13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郭锡良先生则把“事”归入之部崇母,把“使”🤷🏿‍♀️、“史”归入之部山母㊗️,把“司”归入之部心母。见其《汉字古音手册》第 56页、6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5]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第394页,齐鲁书社,1997年👨🏿‍🦰。“事”🎓、“治”相通,又古書中许多“事”本身也训为“治”🦮。則“ 以虩事(蛮)方”和“虩事(蛮)夏”之“事 ”也有可能直接訓作“治”。但金文中一般以(司)表示管理或治理义,所以笔者还是倾向读“虩事(蛮)夏”之“事”为(司),而不是直接训“事”为“治理”。

[6] 陈絜、李晶:《季鼎、扬簋与西周法制、官制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又转载于《先秦、秦汉史》2007年第4期。

[7] 王国维🕹:《毛公鼎铭考释》🚣🏿‍♀️,《王国维遗书》第4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

[8] 裘先生按语见《郭店楚墓竹简》第159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9]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第95页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第14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此三家之说见🧑‍⚖️:《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11]《文物》2002年第7期🦪。

[12]李先生说“”为虚词Ⓜ️。但比较“ 虩事(蛮)方”、“虩事(蛮)夏”的“虩 ”、“广(司)四方”的“广”都是作实词来修饰“(司)”,“戎”的“”也有作实词的可能性⛄️🧜🏻‍♀️。

[13]王辉、焦南锋、马振智:《秦公大墓石磬残铭考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二分,第278页,311页🏙,1996年🫷🏻。

[14]黄锡全:《介绍新见秦政伯丧戈矛》🦵🏽,《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董珊:《珍秦斋藏秦伯丧戈、矛考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竈与肇的关系可详参陈剑👨🏼‍🔧:《释造》,《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第 127-176页♓️,线装书局,2007年。

[15]春秋早期的秦伯丧矛中仍还有用作司,董珊先生认为秦伯丧戈、矛的作于宪公初年至武公三年🎏🎲。参董珊先生🫏:《珍秦斋藏秦伯丧戈、矛考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秦伯丧矛中仍有用爲“司”的“”字,也许可看作如陈剑先生所说的不是主流常见的用法,但也有可能情况更为复杂👩🏻‍🦼‍➡️。关于用字习惯问题还有待于将来更多的材料来加以验证🏤。

[16]童书业☂️:《夷蛮戎狄与东南西北》👨‍🦽,《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第 169-175页,中华书局,2004年。

[17]童书业🐟:《蛮夏考》,《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第272页🧜🏿,中华书局🌝,2004年。此外夏与西的关系该书第8页也提到。“夏”可表示西方,亦可参看裘锡圭先生:《“东夏”解》,《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绛县文化局:《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8期👋🏼👩🏻‍🎤。冯时🦈:《倗国考》🏃🏻‍♂️,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19]李学勤🙅🏼‍♂️:《论倗伯爯簋的历日》,《文物中的古文明》第538-540页0️⃣,商务印书馆,200810月⭕️。

[20]极个别器,如此鼎👨🏽‍🏫,(《集成》5.2821)🀄️、即簋(《集成》4250)虽有赐“銮旅”🕋,但此“旅”字🪫,一般认为是“旂”之讹。

[21]可分别参考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第四版第 1415页和第461页—462页,925927页😬,中华书局,1985年。

[22]《古玺汇编》2390此例由施谢捷老师提示,谨致谢意。

[23]盉与盘同铭,二式 簋也有相关之句,兹不录。

[24]沈培先生曾指出在告字句中,指人的原因宾语后代很少见,但指事的原因宾语后代还不时可以见到。“告+OD+OI”和“告+OD++OI”虽然见于卜辞,但这两种格式在后代并不多见,只有在《尚书》、《诗经》🫲、《左传》中可以看到“告+OD++OI”格式(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第96-97页🐰,文津出版社,199211月。)沈先生所举出的《尚书》、《诗经》👸🏿、《左传》“告+OD++OI”格式中的OD都是非指人的宾语🌙。而“告于王”、“告卫于王”属于“+OD++OI”格式🐔🎅🏻,而OD又属于指人的宾语🫳🏼,说明这种OD指人的宾语在穆恭之际还存在👨‍❤️‍💋‍👨,对告字句的历时演变研究将具有一定的意义。

[25]李学勤先生认为倗伯爯簋应排在恭王(同注释3),而估计盉与盘、簋年代为恭王(李学勤🏌️‍♀️➾:《伯青铜器与西周典祀》🙅🏽,《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一辑第179-190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9月。又载氏著《文物中的古文明》第289-294页,商务印书馆,200810月)。朱凤瀚先生定盉与盘、簋、卫簋的年代为穆恭之际(《卫簋和伯诸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盉与盘😸、簋🏂🏽、卫簋♐️🏊🏻、倗伯爯簋册命仪式用语的相似性📟,对早期册命礼研究以及根据铭词进行断代研究均具有一定的意义,此有待深入研究。

[27]簋(《中國歷史文物》20063期)“金車、金勒、旂”的文例也可資參考🚜。

 

附记:本文原发表于《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3期🤳🏽,由于版面限制,发表时正文和尾注部分有所删减。此次网上依原稿发表。《秦公器“事”字解》这则札记写于20076月,曾承蒙黄天树师✈️🎿、陈剑先生、施谢捷先生审阅并指正多处,《说倗伯爯簋“”🧗🏻‍♀️、“右告”》写于20094月,亦承蒙施谢捷先生审阅指正《古汉语研究》上 正式发表的文章古文字字形采用的是摹本🧎,摹本由蒋文先生所摹🧔🏻‍♂️,谨向各位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文原发表于《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3期◻️,由于版面限制❇️,发表时正文和尾注部分有所删减。此次网上依原稿发表。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0年11月13日



点击下载word版:0749金文札记二则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小狐 在 2010/11/14 9:07:25 评价道:第1楼

    卫簋、“金车金”的“”字右下所從,又見於金文中的“吉戈”銘【山東省博物館編《山東金文集成》第763頁,齊魯書社20076月第1版】☸️🐪,“用”上一字即當是此字所從。當然,前提是如果此戈來源可信的話——

  • 潜夫 在 2010/11/14 15:27:04 评价道💽:第2楼

    关于倗伯爯簋🧑🏻‍🌾、熙簋、盘🪕、盉的“右告”用语及其在早期册命铭文断代方面的意义,我在《录见簋年代及相关问题》一文中有所涉及↘️,见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富达编:《古代文明》第六卷,文物出版社2007年。我认为熙器的年代应在穆恭之际,倗伯爯簋🤏🏽、录见簋为恭王时器。

  • 日月 在 2010/11/14 17:25:10 评价道◾️:第3楼

    沒有注意到潛夫先生的大作🦉,實在是不應有的疏失!

  • 潜夫 在 2010/11/15 14:48:44 评价道👹:第4楼

    没关系,现在文章太多🫃🏽,集刊又不上网,谁都难免有征引不到的地方。

  • minke 在 2010/11/19 16:51:38 评价道:第5楼

    附带提一下🪪,“虩事(蛮)夏 ”之“夏”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指“华夏”之“夏”🐶,而是表示西方,如莒叔之仲子平钟(《集成》1.172-180)“闻于夏东”之“夏”👩🏼‍💼。

    ****************************

    包括裘錫圭先生說的“夏”表示西方,意義上當然說得通🍑,但是從詞義訓詁來説👨🏽‍🌾,好像還隔一層。爲什麽“夏”可以表示“西”?是否“夏”是“雅”👲🏻,或者“下”的假字,“雅”以自稱,或“下”指方位,以“下”為“西”?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69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𓀅: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