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寫卷《王梵志詩》校補(下)
蕭旭
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局
《王梵志詩》在敦煌石室中被重新發現後🔸,中外眾多學者進行了研究。近30年來,法國學者戴密微,大陸學者張錫厚、項楚,臺灣學者朱鳳玉都有專著行世[1],對《王梵志詩》進行輯錄💂🏻♂️、校釋,單篇論文更多,取得了極大成績。但有些語言問題還須繼續研究,本稿在前修時賢研究基礎上,誤者正之,是而未盡者申證之,未及者補之。信守“考本字🩵、探語源🚐、尋語流、破通假、徴方俗📎、系同源”的治學理念⚠,勉力為之。博雅君子🫳🏽👃,是正為幸。
戴著未克獲睹🖤,無從徵引🏋🏿🙇🏻。張著誤錄、誤校甚多,學者多有補正。項著書成最晚🤷🏿♂️,後出轉精,本稿以項著為底本🍶👨🏻🔬,標舉張著🍰、朱著、項著頁碼👳🏿♀️,以便覆按🧜🏽。前人誤說👨🏿🦳,朱著、項著已訂正者,則不復論及。
(1)愚人癡涳涳,錐刺不轉動(卷2《愚人癡涳涳》👩🏼💼,項著P140)
張錫厚曰:涳涳,同“空空”……這裏謂迷茫無知,一切皆空(P30)⭕️。
朱鳳玉曰🎇:戴校改作“悾悾”。涳,水直流也👤。涳涳,形容人憨直,不知變通(P61--62)。
項楚曰♤:涳涳,愚昧無知貌。按寒山詩:“嗊嗊買魚肉🧦👩🏻🎤,擔歸餧妻子。”《廣韻》:“愩🤦🏼♀️,憒也♤🦘。”則“涳涳”或即是“嗊嗊”、“愩愩”。《詩集》作“悾悾”(P141)。
按:郭在貽曰🤡:“涳涳當讀為悾悾🧞♀️,乃慤實皃,而慤實之義與愚癡之義是相通的🍑。”並指出字或作“空”、“矼”[2],並是也。字或作倥,《集韻》:“倥🚙,倥侗⚜️,童蒙也🌪。”童蒙,無知貌。劉瑞明曰:“‘涳’當為‘悾’之誤。”[3]實不必以誤字說之。
(2)兩家既不合,角眼相蛆妒(卷2《家中漸漸貧》,項著P155)
張錫厚曰:角眼,唐代俗語🤜🏼,猶謂瞪眼🏸、怒目(P35)👩🦯➡️。
朱鳳玉曰🧍🏻♂️:角🤵🏻♂️,當為“𥆌”。《集韻》💔:“𥆌🍞,目動也。”《廣韻》:“𥆌,動目🧑🏻🎨。”猶謂瞪眼、怒目。王梵志詩:“角睛難共語。”“角眼”🚚、“角睛”義同。“蛆”為“怚”之通假,均為嫉妒之義(P69)👈🏼。
項楚曰:角眼,瞪眼怒目🚸。亦作“角目”❄️、“角睛”。“角”即斜義。“蛆”通“怚”👗,亦妒之義(例略🙌,P158--159)。
按🪹🙋🏻♀️:謂“角”即斜義,說本張永言👴、郭在貽[4]。黃征亦謂當解作“斜眼”,而非“怒目而視”[5]🪬。梁·僧祐《釋迦譜》卷1:“或角目切齒,或橫飛亂擲🐒。”唐·道世《法苑珠林》卷80:“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唐·玄奘《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9🌁:“或時忿怒最極憤懣🔛,角眼相視經於多時。”唐·般若《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3🔎:“見是相已⛹🏽♀️🪲,哽咽悲號悶絕躃地👨🏿⚖️,角眼相視,尋即命終,隨業而生墮三惡趣。”“角”均張大眼睛之義,而非“斜”義。“角目”、“角睛”、“角眼”猶俗言反目、翻眼,朱說是也。周一良指出💆♂️🅾️:“《廣韻》有‘𥆌’字,釋云‘動目’。‘角眼’、‘角睛’疑即此意。角字也有斜意,‘角視’📘🦹🏻、‘角睞’可以連文,但與怒目之意稍遠。”[6]王繼如指出♠️:“‘角眼’之‘角’的語源🙎🏼,頗疑非取之於‘斜’,而是取之於作角狀……‘𥆌’字可以看作是它的專字🍦。《廣韻》‘䁷’實是它的異體,於《覺韻》中訓‘明也’📢,於《沃韻》中訓‘瞋目’,正是從此語源而來的兩個意義🔊。”[7]二氏說是也🏋🏽♂️,𥆌字或作䀰,《玉篇》𓀒🟡:“䀰,目開也。”《廣韻》:“䀰,大目。”《集韻》:“𥆌,目動也,或從谷。”蛆,讀為怚是也;郭在貽指出本字當為怚或㜘[8]。《説文》🏕:“怚,驕也。㜘🛳,嬌也。”[9]《廣韻》:“㜘👷♂️,憍也🔆🌘;怚,上同。”[10]字或作𢚆,《集韻》:“㜘,驕也,或作怚。怚,《説文》🧘🏽:‘驕也。’或作𢚆➖。怚,妬也。”字亦或作姐🐒,《廣韻》:“姐,一曰慢也。”《集韻》✖️👳🏽♀️:“㜘,《説文》🏃:‘嬌也。’或作姐🫱🏼。”黃靈庚曰:“‘蛆’實借為䏣🤲👩🏿✈️,《一切經音義》卷1:‘䏣佞🟠🤸♀️,千餘反,謂䏣妬也⛹🏻♂️;下奴定反💇🏼♂️,諂媚也。’或借為疽。”[11]“䏣”🔎👨🏼💻、“蛆”為正俗字,見《玉篇》;“䏣”、“疽”亦“怚(㜘)”借字。
(3)向前黑如柒,直掇入深坑(卷2《生住無常界》,項著P188)
項楚曰:掇🛶,與“踏”同聲通用。《燕子賦》💌🚏:“問燕何山鳥,掇地作音聲👨🏽🏫。”(P189)
按🤛🏽👨🏿🦳:伏俊璉說同項氏[12],並本蔣禮鴻[13],《漢語大字典》亦從之。伏氏又曰🦑🧗🏼♂️:“陳治文則謂掇或為䟾字之訛👩❤️💋👩,《廣韻》🙅🏻♂️🙂↔️:‘䟾🧝🏿♂️,跳也。’劉士濤校掇為啄。”陳說本徐復[14]👨🍳。黃征🧑🏽🏭、張涌泉曰🧑🤝🧑:“按🥃:掇亦有點戳、碰擊義🎂。至於‘直掇入深坑’🦸🏻♀️,掇乃綴之變,通‘墜’🤏🏼,與‘踏’無關。”[15]掇訓擊讀為剟,《廣韻》:“剟,擊也。”郭在貽曰:“掇應讀為綴,綴字又墜之借🌮🫔。又:袁賓謂掇當讀為墮。”[16]黃征曰🤦🏼:“掇應是綴之通借或誤寫。”[17]竊謂《燕子賦》“掇”當從徐說訓跳,字或作䞵[18]🎢,《集韻》:“䟾🧑🏻🎓,跳也,或從走。”此詩與之不同,“直掇入深坑”猶言“掇頭入苦海”、“掇頭入地獄”也(參上文引),猶言挪移👲🏽、轉移。今吳語、江淮方言猶謂挪動為“掇”[19]。
(4)人去像還去,人來像以明(卷3《人去像還去》,項著P259)
項楚曰:淨覺《楞伽師資記》:“當知人面不來入鏡中,鏡亦不往入人面🕵🏼♀️。”《荷澤神會語錄》:“譬如明鏡,若不對鏡,鏡中終不現像🐖。爾今言現像者,為對物故所以現像🏋🏽➰。”《大珠禪師語錄》卷上🖕🏻:“譬如明鏡,若對物像時即現像♐️,若不對物像時終不現像。”即此二句之意(P259)👳🏻♂️。
按:道家亦有此譬。《莊子·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郭注:“來即應,去即止♗。物來乃鑒,鑒不以心🍮,故雖天下之廣🌠,而無勞神之累。”成疏:“夫懸鏡高堂,物來斯照🧓🏿,至人虛應🤵🏼♀️,其義亦然。將,送也👨🏽🎨。夫物有去來而鏡無迎送🛗,來者即照,必不隱藏。亦猶聖智虛凝💃🏻,無幽不燭🚮,物感斯應🧞♀️,應不以心,既無將迎,豈有情於隱匿哉!”
(5)讒臣亂人國,妒婦破人家(卷3《讒臣亂人國》,項著P352)
項楚曰:《焦氏易林》卷5《觀之隨》:“躓馬破車👨🏻🎨,惡婦破家⇨。”《意林》卷2引《申子》:“妒妻不難破家🤏,亂臣不難破國。”《金樓子·后妃篇》:“妬婦不憚破家👨🏻🦼➡️。”《佛說孛經抄》:“邪友壞人,佞臣亂朝😨,孽婦破家🏍🤷🏻,惡子危親。”[20](P353)
按:《治要》卷36👐🏽、《長短經》卷3引《申子》同⌛️。《易林·革之解》:“馬蹄躓車,婦惡破家🍑。”[21]又《觀之隨》:“躓馬破車,惡婦破家。”又《賁之乾》:“八口九頭🧓,長舌破家🌏👸🏻。”又《大過之大有》🧞♀️:“馬躓車傷🧜🏽♀️,長舌破家。”S.1380《應機抄》:“古人云:‘妒婦不慮破家,佞臣不憂敗國。’”《逸周書·武稱解》:“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戰國策·秦策一》引《周書》👨🏼🔬:“美女破舌……美男破老。”鮑彪註:“破壞其事,舌指諫臣🏊🏼♂️。老,老成人。”此說未得◾️。吳師道補注:“《汲塜周書》:‘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武之毀也。’注云:‘所以毁敵也。’《修文御覽》引《周書》作:‘美男破産,美女破車🦁。’”段玉裁🧑🏻🏫、王念孫謂“舌”為“后”形誤🧑🏽🎨,朱駿聲🥙、孫詒讓、金正煒、何建章、范祥雍並從之[22]🤸🏽👊。劉師培曰🚴🏼:“舌📼、車音殊👚,奚克通叚?蓋‘舌’本作‘居’🏊🏽,《修文御覽》‘車’則同音借字……破居,猶云毀室🤛🏻。今本訛‘舌’🤱🏻,《雜誌》易‘后’,似非。”[23]劉說是也,四部叢刊本影印元至正年間刊刻的鮑注吳校本正作“美女破居”[24],四部叢刊本《御覽》卷379引《十二國史》亦作“美男破老,美女破居”🧎♀️➡️。《易林·賁之隨》🥰:“八口九頭,長舌破家。帝辛沉湎,商滅其墟。”“美女破居”即“長舌破家”🍄🟫、“妒婦破人家”也✩。《逸周書·史記解》🙇🏿♂️:“美女破國。”“破居”、“破家”,與“破國”相類。此詩“妒婦破人家”⚅,當上溯至《周書》;惟傳世本《周書》有訛誤,當校正。
(6)天下惡風俗,臨喪命犢車(卷3《天下惡風俗》🙋🏿♀️,項著P357)
項楚曰🏮:犢👨🏽🏫,原作“獨”🏄🏼♂️,乃音譌字👨🏽🎓。《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越王服犢鼻,著樵頭。”《御覽》卷688引作“獨”🪵,即“犢”譌為“獨”之例(P357)。
按:獨,讀為𤛯,同“犢”。《集韻》:“犢👩🏿🦲,《説文》:‘牛子也。’或從蜀🧑⚖️。”又《集韻》“韣”、“襡”、“𥖠”、“䮷”四字或從賣,亦其比。
(7)脫帽安懷中,坐兒膝頭著(卷3《鴻鵠晝遊颺》,項著P404)
按👨🏻:著🤵🏿♀️,置也。《世說·規箴》🧚🏻♂️:“索美酒,得,便自起🧝🏻♀️,瀉著樑柱間地。”《晉書》卷77😳、《白帖》卷71、《建康實錄》卷7“著”並作“置”。《世說·紕漏》:“因倒著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飯👉。”《太平廣記》卷236引“著”作“置”[25]。皆其例🦧👨🏻🦳。劉瑞明曰:“‘著’為‘顯露’義🏓。”[26]未確。
(8)出門抝頭戾跨,自道行步趨蹌(卷3《出門抝頭戾跨》🧏🏿,項著P438)
朱鳳玉曰:抝頭戾跨,撇著頭猛向前跨步行走(P187)🚣🏽♂️。
項楚曰:抝頭戾跨,形容扭捏作態貌🧝🏽。跨👸🏽,通“胯”👨🏼🎓。戾🤹🏽,讀為捩。《燕子賦》:“抝捩不相用語。”校記🍲:“捩🦡,原作‘戾’,戊卷作‘列’,據甲卷改👃🏽🤢。”即“捩”、“戾”通用之例(P439)。
按:項說是,朱說非也🧑🎨。抝,同“拗”,與“戾”同義對舉✪。“戾”專字作“捩”。《集韻》🫡🚣♀️:“拗,戾也♨️。”“拗捩”為中古俗語詞,《玉篇》🧪:“捩💇🏿,拗捩也。”字或作綟,《六書故》:“綟,絞之急也,與‘捩’通👨🏿🍳。”
(9)尊人嗔約束,共語莫江降(卷4《尊人嗔約束》,項著P463)
項楚曰:江降➛,丁七、丁十同。丁三作“肛降”♿️,丁四作“江絳”🪫,丁五、《校輯》作“”,《詩集》作“訌佭”。江降🐓,唐人俗語,形容撅嘴之貌。別本或作“肛降”、“江絳”、“
”,蓋俗語記音之字👨👩👧,本無定形。其倒文則作“胮肛”,本義為腫貌。《廣雅》🕵🏻♂️:“胮肛,腫也🧞。”而努唇撅嘴亦如腫之凸出🛏,故亦云“胮肛”🔵,亦即“江降”也(P463--464)🤴🏻。
朱鳳玉曰:《切韻》殘卷𓀌:“胮👸🏿,胮肛📓,脹也。”《廣韻》:“肛💁🏿,胮肛❣️,脹大也。”《類篇》:“胮,胮肛,腫也🤌,或作👨🦱。”是“肛胮”即“胮肛”。(P277--278)。
按:二氏說是也,而猶未盡👊🏻。胮🙊,或作“䏺”、“”、“𤵸”、“胖”📀、“肨”、“䏾”,中古俗語多作“胮肛”🤷🏻♀️,《玉篇》:“肛👷🏼♀️,腫也💣,胮肛也🤹🏻♂️。肨,肨脹也🐊。”《集韻》:“肛,《埤倉》:‘胮肛,腹脹也。’胮,胮肛👨👩👦👦,腫也,或作
😊、𤵸、胖。”《六書故》💾:“胮,胮肛,虛張也。”[27]亦作“䏺肛”,《廣雅》:“䏺肛🙇🏼,腫也🧜。”《廣韻》:“䏺⚡️,䏺肛🏋🏽♀️,脹大貌。”《慧琳音義》卷31:“《埤蒼》📬1️⃣:‘䏺肛🚛,腸脹也。’”又卷60👬🏻:“《古今正字》云:‘䏺肛🙍🏼,脹也🥿。’”字或作“
肛”♞,《慧琳音義》卷66:“《集訓》云:‘䏺肛🌡,滿脹大皃也。’《古今正字》作肨,亦作
🍙,‘
肛,膓脹也😇。’”字或作“肨肛”,宋·范成大《愛雪歌》🤳🏿👩🏽🚀:“氊衫肨肛束渾脱🎻,絮帽匼匝蒙兜鍪🤴🏿🩳。”故脹大之物亦名為“胮肛”🧜🏻,疊韻字,“肛”又音變為“雙”。《廣雅》𓀄:“艂舡🏷🗽,舟也。胡豆,䜶䝄也🧙🏿。”《廣韻》:“舽,舽舡,船名。舡🆔,舽舡,船皃。”《集韻》:“舽,舽艭,船也💕。舡,艂舡🎉📪,舟名♥️。䇨,䇨䉶,酒篘也。栙,《説文》:‘栙雙也。’跭👨🏿🔧⛎,跭𨇯,竦立也💛。”《五音集韻》:“栙,栙䉶,帆未張。跭8️⃣,跭𨇯💁🏼♂️,堅立也。”各加偏旁以立名🤘🏽,其富达詞義則相同。又音轉為“𦠎𦞵”、“炰烋”、“彭亨”,《廣雅》: “䏺肛、
(𦠎)𦞵,腫也。”王念孫《疏證》:“《玉篇》👨🏻💻:‘𦠎𦞵,腫欲潰也。’𦠎𦞵猶䏺肛,語之轉耳👷。《大雅·蕩篇》:‘女炰烋於中國👩🏿🦲。’毛傳云✋🏻👩⚕️:‘炰烋🧩🫳🏼,猶彭亨也。’鄭箋云:‘自矜氣徤之貌。’彭亨之轉為炰烋🪚,猶䏺肛之轉為𦠎𦞵矣。𦠎各本訛作
,今訂正。”[28]王氏所訂是也🎩,《玉篇》💨、《廣韻》正作“𦠎”字。
(10)諸人未下筯,不得在前椅(卷4《親家會賓客》,項著P473)
張錫厚曰:“椅”為借字記音,義同“敧”(P114)。
項楚曰♐️:椅👨🏼⚕️,丁九同,丁三、丁四作“㨳”,丁三傍注“倚”,丁五作“据”👱,丁七、丁十三作“掎”☆,《詩集》作“倚”。椅🐯,以筯夾物🙋🏿♀️。《世說·黜免》:“桓公坐有參軍椅烝薤,不時解。”字本作“敧”🖖,《俗務要名林》:“敧,以筋(筯)取物也。”《御覽》卷760引《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敧👨🏻🦱,音羈🦹🏻♂️。”《廣韻》🍔:“敧🤽🏽,箸取物也。”字亦作“㨳”🤾🏽,《字寶碎金》:“筯㨳夾🤌:音飢。又。”(P473--474)。
朱鳳玉曰:《集韻》👩🏽✈️:“敧,以箸取物,或作㨳。”《切韻》殘卷💷:“掎,掎取物。”是知此當作“㨳”或“掎”為是🤖,作“槣”作“倚”作“椅”均未諦(P282)。
按:潘重規曰:“㨳,同‘敧’。”[29]張、項說是,朱說拘矣。項氏所引《碎金》見P.2717,P.3906作“筯倚物🧑🏻🔬:音飢👍🏻🧟♀️。又剞:同上。”P.2058作“筯掎物🈷️:音飢👀🦖。又剞:同上。”S.6204作“筯掎物🧑🏽💻:音飢。”S.619作“筯掎夾🖕🏽:音飢。又剞🧑🎄🛞。”《御覽》卷977引《世說》“椅”作“猗”,注云👩🏽🍳🧏:“音羈,筯取物也🍲。”余嘉錫曰:“猗與敧,通用字也。今本誤作椅,遂不可解。”[30]亦拘矣🧜🏿♀️。《五音集韻》👨🏿🎤:“敧🤱,以箸取物,或作槣。槣,同上。”實則椅、猗、敧😺🐋、剞、倚🦦、掎、㨳、槣🏹🤾🏼♂️、並同音通借🪺,本字為敧[31]🎐。徐復曰:“箸,即筯字🫳🏿。吳語稱以筯夾物曰檢🧖🏼♂️,即此敧字。字通作掎✢,亦作欹,皆當以敧為正字🌿。”[32]徐先生所云“檢”,字書作搛,《集韻》🏌🏻:“搛,夾持也。”1930年《嘉定縣續志》:“俗謂以箸取物曰搛,應作敧。”[33]
(11)鄉里人儜惡,差科必破家(卷4《有錢莫掣攉》,項著P518)
項楚曰:儜惡,兇惡(P518)。
按😮💨:儜✊🏿,讀為獰🤵,《廣韻》⏲:“儜,困也,弱也。獰,惡也。”《集韻》:“獰,一曰惡也☂️🤺。”朱炯遠曰🏌️:“儜👍🏿,弱劣。”[34]失之。
(12)貧人莫簡棄,有食最須呼(卷4《貧人莫簡棄》,項著P522)
項楚曰😡:簡,選擇🗼📆、區別(P522)。
按🖕🏼:《淮南子·俶真篇》:“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簡之也🧔🏿,清有餘於適也。”高注🕵🏼🙇🏻♀️:“簡,賤也。”《漢書·谷永傳》顏師古注:“簡🐍,略也📁😦,謂輕慢也。”張生漢謂“簡”訓“棄除”🧑🍼🧑🏿💻、“捐棄”[35],朱炯遠曰:“簡👝,倨傲。”[36]皆與“輕賤”義相因。王海根謂《淮南》簡讀為賤[37],未允🤽♀️。
(13)些些微取利,可可苦他家(卷4《經紀須平直》💂🏿♂️🏎,項著P552)
張錫厚曰:可可✊🏽,猶云恰恰、剛巧(P138)🚶♂️➡️。
項楚曰:可可🈸,極甚之辭(P553)🚵🏨。
按:張說是也😱,朱炯遠說同[38]。另參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39]。今膠遼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猶謂“恰恰”為“可可”,晉語🏬、江淮官話📻、西南官話謂“恰恰的”為“可可的”[40]。
(14)身體骨崖崖,面皮千道皺(卷5《心恒更願取》,項著P640)
朱鳳玉曰👨🏼🏭🤰:骨崖崖,形容體瘦而骨露的樣子🛜。《古文苑》卷6王延壽《王孫賦》𓀝:“齒崖崖以齴齴。”注👷🏽♀️:“崖本作𪗹,五街反↩️,露齒貌♣️。”[41](P224)
項楚曰:骨崖崖,瘦骨嶙峋貌。P.2555《燭》🧑🦽➡️:“羅衣被剝骨崖崖,直為甘泉相逼催🚶🏻♀️➡️。”(P642)
按💆🏿♀️:朱說非也。崖訓露齒,當同“嘊”,或作“啀”、“𪗹”😳、“㹞”,《集韻》🥠🎬:“啀,犬欲齧,或作嘊、㹞。”非此文之誼。項說是也,字或作“厓厓”,元·喬吉《兩世姻緣》第4折🌍🧝🏼♂️:“恰便似一個印盒兒脫將來,因春瘦骨厓厓。”字或作“崕崕”👂👳🏽♀️,《雍熙樂府》卷6《粉蝶兒·憶情》🚴🏿♀️👼🏻:“看看的骨崕崕命歸泉路。”《全元散曲》作“骨捱捱”🧑🏼✈️,形誤🤾🏽♀️。字或作“睚睚”🔥,明·徐𤱻《殺狗記》第15出:“穿一領百衲破衣🦉,睚睚瘦得不中覷。”
(15)行時頭即低,策杖共人語(卷5《心恒更願取》,項著P640)
按:策,攙扶。陶潛《歸去來兮辭》:“策扶老以流憇🔶,時矯首而遐觀。”“扶老”指手杖,策扶老即扶著手杖[42]🫄🏻。字或作㩍🧖🏽♂️、拺👨🔧,《玉篇》🔠:“㩍🚁,扶㩍也🪢。”《廣韻》🥡🚚:“拺,扶拺也。”《集韻》:“㩍,扶也🪀🦸♂️,或省📨🤧。”今吳語、閩語、中原官話猶謂“扶”為“策(㩍)”[43]🦹🏼。
(16)復能生出諸法,不遲不疾融融(卷7《心本無雙無隻》,項著P823)
項楚曰:融融,原作“容容”。按“容”與“融”同音通用。融融,和洽舒緩貌(P824--825)。
朱鳳玉曰:容容,飛揚、變動貌。(P389)
按🧙🏽♂️:容容,隨眾進退貌🔷,俗言“隨大流”。不當輒改⚠️👩🏼💻。《史記·張丞相傳》:“容容隨世俗浮沉。”《漢書·翟方進傳》❕:“君何持容容之計♢?”顏師古注:“容容,隨衆上下也🚣🏻♂️。”《後漢書·左雄傳》👨⚕️:“容容多後福。”李賢注:“容容,猶和同也🔩。”《説苑·臣術》🦶🏼💇🏻:“容容乎與世沉浮上下。”
(17)學問莫倚聰明,打卻我慢貢高(卷7《學問莫倚聰明》,項著P880)
項楚曰:“我慢”與“貢高”皆是驕傲自大之義(P881)👸🏼。
按👈🏻🤵🏿♀️: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引徐復曰:“貢高🟰,佛學術語🧑⚕️,就是驕傲自高。貢亦作愩,《集韻》:‘愩,心動也。一曰🕥:自高。’”又引《慧琳音義》卷25:“憍慢貢高♣︎,今依《玉篇》,自恣為憍🧚🏿♂️,淩他曰慢,慢前為貢,心舉曰高也。”[44]蔣謂“慢前為貢”不甚可解;又引《慧琳音義》卷22:“貢高⛹🏼♀️,《廣雅》曰:‘貢,上也🦵。’謂受貢上之國自恃尊高🧑🏻🦽,則輕易附庸之國👉🏻,今有自高陵物,欲人賓服者👩🏿🌾🤸🏻♀️,則亦謂之貢高🧨。”蔣謂“這個解釋未知確否,附錄存參”。[45]閻崇琚曰👩🏽:“貢高👨🏻🍳,妄自尊大,高心。”[46]今按徐📆、閻說是,《慧琳音義》卷9🚶♀️:“虜扈🩸👰🏿,自大也,謂縱橫行也🥒。《漢書音義》曰💁🏼:‘扈,跋扈也,謂自縱恣也。’經文作‘怙恃’也🏈,‘怙’非此義,經中言‘憍慢’,或作‘貢高’🧠,是也。”可知“貢高”與“憍慢”、“跋扈”義同。《慧琳音義》卷22“受貢”云云,望文生訓。字或作,《玉篇》:“
😾,心急也。”《集韻》👨🏻✈️:“
👨👩👧👦,急意。”字或作傋、𢞡,《玉篇》🐫:“𠈵,傋𠈵。傋🥻,傋𠈵✪,不媚也。”《集韻》✌🏿🪘:“慃,慃𢞡,佷戾🍃。”本字為戇(
)🛖,呼貢切🏣。《說文》👨🍳⏳:“戇,愚也🐷。”《正字通》🧆:“戇✹,急直也。
,與戇同。”“愚鈍”👩👩👧、“戇急”與“傲慢”義相因。吳方言音gàng,猶有“戇頭戇腦”一語[47]🪩。
[1]戴密微《王梵志詩與太公家教》🧑🏻🎤,高等中國研究所叢書第26卷,巴黎1982年法文版。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中華書局1983年版。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朱鳳玉《王梵志詩研究(上)》,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初版;朱鳳玉《王梵志詩研究(下)》🐗🏄🏻♀️,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初版。
[2]郭在貽《唐代白話詩釋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6期🎥;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99頁。
[3]劉瑞明《王梵志詩校注置辯》,《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劉瑞明《項楚〈王梵志詩校注〉商兌和補遺》,《敦煌學輯刊》1991年第1期🧩。
[4]張永言《詞義瑣記》,《中國語文》1982年第1期;收入《語文學論集》,語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頁。郭在貽《王梵志詩校釋拾補》🕊,《中國語文》1987年第1期🗄;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11頁。
[5]黃征《王梵志詩校釋補議》,收入《敦煌語文叢說》,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7年版🍄🟫,第250頁。
[6]周一良《王梵志詩的幾條補注》,《北京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
[7]王繼如《王梵志詩語詞札記》🙎,《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8]郭在貽《唐代白話詩釋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6期;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98頁。
[9]“嬌”即“驕”,徐鍇本作“驕”。
[10]“憍”亦即“驕”🔛👩🏻🎓。
[11]黃靈庚《王梵志詩校勘零拾》,《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
[12]伏俊璉《敦煌賦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0頁。
[13]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收入《蔣禮鴻集》卷1🥧,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126頁🤹🏽♂️。
[14]徐復《評〈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訂本)》,《中國語文》1961年第10、11期合刊🥲,收入《徐復語言文字學叢稿》🏌️♂️,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48頁🥁。
[15]黃征𓀗、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416頁👮🏼♂️。
[16]郭在貽《敦煌寫本王梵志詩匯校》👨🏿✈️,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44頁。又《敦煌變文釋詞》說同🦖𓀔,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第261頁🦸🏽。
[17]黃征《王梵志詩校釋商補》🙇🏽,收入《敦煌語文叢說》,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7年版🧧,第170頁。
[18]參見蕭旭《〈敦煌賦〉校補(下)》,《敦煌學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5輯,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
2010年版🧚🏻♂️。
[19]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392頁。
[20]項氏原引“孛”誤作“索”🥪,“佞臣”誤作“佞人”🦹🏿♂️,徑正🚣。
[21]尚秉和曰:“蹄音弟,與踶同,蹋也。馬踶,故車躓。”尚秉和《焦氏易林注》👅⏱,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頁🚵♂️。
[22]段、王、朱、孫四說並轉引自黃懷信主編《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7—88
頁。金說轉引自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頁🤦🏻。何建章《戰國策注釋》,中華
書局1990年版,第110頁。
[23]劉師培《周書補正》,收入《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29頁🈯️。
[24]《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頁。
[25]上二例,拙著《古書虛詞旁釋》誤釋為“在”🙌,亟當訂正;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213頁🚖。
[26]劉瑞明《王梵志詩三首原貌探求》😮💨,《敦煌研究》1986年第2期🤦🏿。
[27]“張”同“脹”。
[28]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149頁。
[29]潘重規《〈王梵志詩校輯〉讀後記》,《敦煌學》第9輯,1985年版。
[30]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66頁。
[31]參見郭在貽《〈世說新語〉詞語考釋》🥽,《字詞天地》第4輯,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3頁🧘🏿。又參見郭在貽《唐代白話詩釋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6期,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第103頁𓀁。
[32]徐復《〈廣韻〉音義箋記》🚈,收入《徐復語言文字學晚稿》🌏🚵,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頁。
[33]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第5978頁。另參見蕭旭《敦煌寫卷〈碎金〉補箋》,韓國《東
亞文獻研究》,總第4輯,2009年6月出版👨❤️💋👨,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34]朱炯遠《〈王梵志詩校注〉商補(續)》,《上海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35]張生漢《〈王梵志詩校注〉拾遺》,《河南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36]朱炯遠《〈王梵志詩校注〉商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37]王海根《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53頁⛹🏻♀️。《後漢書·梁鴻傳》👩🚀:“簡斥數婦。”朱起鳳曰:“簡、賤聲轉義通。《韓子·顯學篇》:‘此人所以簡巫祝也。’即賤巫祝也。”朱起鳳《辭通》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615頁⛏ℹ️。朱說亦未允。
[38]朱炯遠《〈王梵志詩校注〉商補(續)》,《上海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39]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53頁🚵🏿⚠。
[40]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174、1176頁。另參見陳慶延《山西稷山話所見宋元明白話詞語選釋》🫦,《語文研究》1984年第4期。
[41]朱氏引“𪗹”誤作“𪘮”👈,徑正。
[42]《漢語大字典》(縮印本)釋“策”為“拄”🥳,是;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6頁💆🏻。高步瀛《魏晉文舉要》引《莊子·齊物論》《釋文》引司馬彪曰🫏:“策,杖也。”失之🍧;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56頁👩🏽🔧。
[43]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996頁云:“拺🏊🏿♀️,扶托;拖走。吳語。”第6189頁云:“策,攙扶🛡。中原官話、官話、吳語🛃。”第7040頁云:“㩍,攙扶🧑🎄。閩語。”另參見蕭旭《敦煌寫本〈黃仕強傳〉札記》“二人策腋”條⛹🏿♂️,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44]今本《玉篇》無🧜🏿。
[45]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收入《蔣禮鴻集》卷1🐗☝🏽,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321頁🥷🏻。
[46]閻崇琚《敦煌變文詞語匯釋》,[日]大東文化大學中國語大辭典編纂室資料單刊VI👉🏿,昭和58年發行🌩,第119頁。
本文刊于《敦煌學研究》總第7輯🦸,此次有所增補💪🏿。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2月21日
点击下载附件:0806敦煌寫卷《王梵志詩》校補(下)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