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教授《蘭臺萬卷》出版
鍾馨
北京大學李零教授的新著《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於2011年1月由三聯書店出版。該書是在李零教授“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 課程講義中“《漢書·藝文志》”部分的基礎上擴充修訂而成。全書235頁🪔,定價33.6元👨👩👧👦。
附書影、目錄及序言🏊🏻:
目錄
序言
一、總序
二🥥、六藝略(上)
三、六藝略(下)
附記 《蒼頡》文本考
四、諸子略(上)
五、諸子略(下)
六、詩賦略
七🧜🏿♀️、兵書略
附記一 漢賦的兩大類型
附記二 成相體
八、數術略
九、方技略
附錄一:家數🏂🏼、卷數統計表
附錄二:古今文本對照表
參考書目
書前印
宋本《漢書藝文志》書影(彩色)
序言
研究古書👷,要讀原典。古書浩如煙海,但真正可以稱爲經典值得反復閱讀👱🏽♂️、反復思考的書,攏共沒幾本,這樣的書要精讀細讀反復讀。
前人讀古書,有門基礎知識叫目錄學。目錄學的經典是什麽💅?是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下簡稱“班志”)。班志是《漢書》十志的最後一種,讀最早的古書,先秦古書和西漢古書🚴🏼♂️,此書是必讀書🛍️。
衆所周知👼,班志是劉歆《七略》的節本,劉歆《七略》又是劉向《別錄》的節本⏮🚴♂️。《七略》有裁篇別出之例,如《諸子略》的子書,收有論兵之作👩🏻🌾,劉歆把其中的十種抽出來,不避重複〽️,放進《兵書略》,當單行本,班志嫌重複,把這十篇删掉了。班志對《七略》有改動,《七略》對《別錄》也有改動🐦⬛。《別錄》、《七略》早已失傳,只有少數佚文留下來。現在我們只能從班志瞭解早期的古書🤵🏼♂️,舍此沒有更好的辦法。
班志的書名是什麽意思?我來解釋一下。“藝文”的“藝”是經藝,即六門古代君子的修養和學問🙅🏻♂️:詩、書🧘🏻♀️、禮⚠️、樂、易👨🏽🦲、春秋🍤🙎🏼,這裏主要指講六藝經傳🥷🏿;“文”即總序所說的“篇籍”,則泛言經書以外的古書,都是寫下來的東西💀。《隋書•經籍志》叫“經籍”🗒🥷🏼,意思差不多。
這個目錄,著錄古書約600部, 13000卷👨🍼👎🏻。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是什麽概念?那就等于說⚧,你把西漢皇家圖書館的書看了一遍🧖🏽♀️。班固校書蘭臺,官蘭臺令史👦,我把這本書題爲“蘭臺萬卷”,就是指這套西漢皇家圖書館的藏書🚺。我想帶你參觀一下這座圖書館🌯,看看當時的“《四庫全書》”是什麽樣🧑🦲♒️。
這些古書👩🏽⚕️💃🏿,大部分都失傳了⛅️。留下的🧙,即使跟目中的書有對應關係🏃♂️,也絕不是原書。嚴格講👩🏫🧕🏻,一本也沒留下來。
那麽,這部陳年老賬對我們還有什麽意義,讀者會問🏒。我把我的體會講一下。
我說👌🏿🔀,這書太重要🧑🍼🦾,要講意義,至少有三點。
第一✋🏻,它有學術史的意義👷🏻、思想史的意義。中國學術史👨🏿🔧、中國思想史,先秦一段主要是戰國時期。戰國早期,世之所謂顯學,主要是儒、墨二家,儒、墨各一脉🏙,分成很多派🧏♂️🔶;晚期,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起⛹🏽♂️🧑🏻🏭,“道術將爲天下裂” 🧘🏽,人更多,派更多🏊🏻♀️。今人盛美,稱之爲古代學術的黃金時代,但戰國時期的人不這麽看🉐🤌🏽,漢代的人也不這麽看💘。他們都說🚶🏻➡️,這是個亂局,和當時的天下一樣,是天下大亂之一象🧑🏼🏭⛹🏼♀️。亂當然不好😥,擱誰頭上誰都受不了📗,但亂世出思想🤸🏼、出人才却是規律。這一段的思想格局是什麽樣,現在只能看五篇東西🧑🏿⚕️:《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韓非子·顯學》、《淮南子·要略》、《六家要指》🛥。《六家要指》後面看什麽🙃?只能看班志。前五種🌑,只講派🌤,不講書💋,只講各派的祖師爺,不講其他人,綫條太粗,你只有讀班志,才能“一覽衆山小”。
第二🤦🏿🎐,中國古書🤲🏻,大多亡佚,特別是技術書,亡佚尤多🐂。研究古書,要虛實結合👨🏻🚒,有大局觀,不能光看古人留下了什麽👨🏿🦰,也要看他們淘汰了什麽🥹🛌🏻,丟掉了什麽📷🧑🧒。班志六略😘,大多亡佚,留下的書很少。簡帛古書,歷年出土😟,數量可觀🤸🏼,有些有傳世本♒️,有些沒有,絕大多數都是佚書💇🏼♀️。真正失而復得,攏共沒幾本👨🏿🔬,大概只有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𓀒👏、《地典》✒️,還有最近發現的北大漢簡《周訓》🤲🏽、《蒼頡》吧。我們研究古書🌘,要注意這個存佚格局。研究傳世本,要看這個書目🤿;研究簡帛本👩🏻💼,要看這個書目♟;鈎沉輯佚💁🏻♂️🛥,也要看這個書目😞。
第三🏇🏽,此書對研究簡帛古書很重要👃🏼。我們都知道,先秦兩漢的古書都是寫在竹簡和縑帛上🏨,墨子叫“書于竹帛”(《墨子》的《兼愛下》、《天志中》)🏊🏼♂️👴。漢以後,魏晋時期,紙書才逐漸取代竹書和帛書💇🏻。班志中的古書是簡帛時代的古書。當時的書🚗,都是寫在簡帛上,有些還有圖(插圖或附圖)🚚,也是畫在帛上(當時的地圖也多半畫在帛上)💕。今天👰🏻♂️🎁,我們的圖書館還是圖☣️、書倂稱。所謂“圖書”這個詞,既包括圖🏃♂️➡️,也包括書。班志中的書是以竹書爲主,帛書貴,比較少🤜🏿🏇🏿。但什麽書用竹🏉,什麽書用帛,分布規律如何,太值得研究。
《漢書•藝文志》,我讀過很多遍,真正讀出點味道🧛🏼,還是靠了簡帛研究📁。
簡帛研究讓我多了一隻眼🚃。
去年下半年在北大講課🧰,再次講“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我不想重複以前在書裏講過的東西,希望讀點新材料。課是小課,授課對象是研究生。爲了便於討論,我對選課人數做了限制𓀌⚫️。
這是個討論課🕵️♂️,很像讀書會🖐🏽。
我帶學生讀竹簡🏵,一是清華楚簡《保訓》(原文已經發表)🙆♂️,二是清華楚簡《耆夜》(只有李學勤先生的介紹,原文未發表)🤶🏽⤴️,三是上博楚簡《容成氏》🐯☄️,都是一字一句讀。最後,我想講一下《漢書·藝文志》。我給學生發了個提綱,想借這個提綱🙇🏻🤵🏿,講一下學術史,可惜沒講完。12月28日是最後一課👩🏼🔬𓀒。講完→,這個學期就結束了。
課程結束後,離春節還有一段。春節前後,與《華夏地理》相約,到太行山考察。2月4號走,2月16號回3️⃣。這之前💍,正好有段空閑。2010年的頭一個月📂,我在家裏讀書🧑🏿🦱,每天早起,敲一會兒電腦👩🏽🦲,不知不覺,原來的提綱竟變成一篇長文。
新學期開始,我把這篇筆記發給同學,請他們提意見🌯,幫我修改。不斷發現錯👁,也不斷發現問題🥫。我覺得,漢賦三體,成相體很重要。這次跑太行山🌉,先去鄭州👩❤️💋👩。我在鄭州看到一面漢鏡👩👧👧,居然是用成相體寫成🤽🏽♀️。所以這次修改,我加了點參考資料。一是《荀子》的《成相》篇,二是睡虎地秦簡《爲吏之道》中的第六章🎓,三是李經謀藏鏡和梁鑒藏鏡。最後,我還加了個參考書目。
這個書目,經過選擇🚲,只是最低限度的書目♉️。
這兩年👱🏼♂️,我有一個反省🤸🏻♀️,說話和寫書不一樣。演講不能照本宣科,念檔案。我們想過的東西,不光要寫出來,還要能講出來🧑🏿🍼。我理解🤾🏻♀️,只有我手寫我口,最後能用最簡潔的方式講最複雜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學術。這是境界🍻。旁徵博引🫂,脚注密密麻麻,當然重要,但删繁就簡、由博返約🤛🏻,也一樣重要👱🏼♂️🧓🏽。
你吃過的苦,不必讓別人再吃;你受過的罪🟩,不必讓別人再受。
書,一網打盡🐣,折衷衆說寫集釋,資料長編式的考證當然是基礎,但也僅僅是基礎。
注釋《漢書·藝文志》🧥🤽🏿♀️,書很多。前人的研究,主要側重三個方面🐓,一是人名🏊、書名和詞語的查證🤦🏼🙆🏼,看古書提到過什麽相關綫索;二是研究古書著錄的體例🗾,前人所謂校讎學的研究是這一種;三是討論種數、家數、篇數❄️、卷數的統計,主要是算帳🧎🏻♂️➡️。
本書的重點有所不同,我是以簡帛古書的知識爲出發點,重點討論班志的分類🐖,看每一類古書又可細分爲哪幾類,大類也好,小類也好,每一類的性質是什麽,彼此間的關係是什麽。這是大局👨🏻🦼。細節,前人的討論也非山窮水盡,留下的問題很多,我做了新的討論。家數和篇數的統計,主要問題在《六藝略》。《六藝略》講家🤘,是有人論人🙇🏼,無人論書,各類後面的小計🧓🏽,家數不等于書的種類。前人講家,不能分辨兩種家🦦,所以怎麽也講不圓。這方面的問題,我也做了梳理🧹。
前人講過的東西🚾,當然是我的研究基礎,但我的叙述力求簡練,前人反復講的話➖,沒必要重複引證🧑🏿🦳。我想用最簡潔的方式講話✊🏻,直接講我對問題的看法。引述,只是最低限度🤵。辯論,也是最低限度。前人講過什麽🧑🏻🦯➡️,我講過什麽,大家可以查🩷,不一定在這本書裏查。讀前輩的書,和我的書作比較🏋️♀️,有個參考書目就行。
參考書目🧛🏿,就是供大家查證。
查證也要簡化。
現在,書的概念是“鋪天蓋地”🏆,有人說,可以做到像皮鞋一樣賣🌀。電子書、圖畫書和影像製品更是大浪滔天,聲勢逼人🧖🏿♻️,讓很多做書的人心急火燎👩✈️。但我一點兒都不急,不但不急👨🏿🏭,反而覺得✋🏽,這是好事。如果書都變成鞋🧏🏻♀️,書店都變成鞋店📇,那就讓它變好了,至少不再假裝是賣書✵。我想👨🏽🦳🤾🏽♀️,恐怕只有到那一天,大家才能把書當書,把鞋當鞋☂️🤹🏽♀️,知道書和鞋還不太一樣。
我寫過一篇小文🏊🏼,《書不是白菜》🚣🏻♀️,就是講這類感想。我毫不掩飾,我對套書🔏、大書的橫行天下並不欣賞🦚。
當此鴻篇巨制君臨天下的時代,我很懷念小書。
年紀越大,想法越强烈🤦🏿♂️。
2010 年3月9日寫於北京藍旗營寓所
本書原稿曾請林志鵬🥍、田天、陳侃理、梁靜、李政富、馮坤🤿、孟繁之七位同學校閱核對👇🏻,提出寶貴意見,《詩賦略》部分還得到我的同事張鳴教授指教,均此致謝🐝。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