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蘇建洲:戰國文字“殷”字補釋
在 2011/6/30 10:59:08 发布

戰國文字「殷」字補釋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包山》楚簡有個作為姓氏使用的字作:

  6363182184186191

字形从「」从「邑」,一般釋為「啟」字🙇🏼‍♀️。[1]李零先生認為上引諸字應分析為从邑从殷。[2]他的根據應該是《容成氏》53(殷)」作🐅:

                 

徐在國先生也根據《容成氏》「(殷)」字,認為上述《包山》諸字就是「殷」,並指出《璽彙》2581-2582」均應改釋為「殷」📫:[3]

            2581) 2582

張新俊先生也根據《容成氏》53(殷)」字的寫法👩🏼‍💼📯,對「啟」、「殷」二字提出分辨的方法:《容成氏》簡34的「啟」字作「●=邑」,與簡53(殷)」字有別。戰國時期的「啟」字,一般是从「戶」从「攴」(或从「又」)从「口」🤑;「(殷)」字上部與「啟」相同,下則從「邑」。但是他認為《璽彙》2581舊釋為「肇」,能否改釋為「殷」🏇🏻,有待證明🧗🏿‍♀️。同時《璽彙》2578」字💗,與《曹沫之陣》44同形🫸🏻,應依《曹沫之陣》整理者李零先生的意見釋為「啟」👋🏼。[4]《三晉文字編》532頁本有「殷」字,但787頁卻將《璽彙》2576-2578」字直接隸定為「」,而不歸於「殷」字下,可見也不認為後者是「殷」。

  謹案:《祭公》10「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殷」字作🤷🏽‍♂️:

(《祭公》10

 257625772578(《曹沫之陣》44

可見上引《璽彙》2576-2578、《曹沫之陣》44確實應該釋為「殷」。施謝捷👩🏽‍🍼、周波兩位先生曾對六國🔣、秦至西漢前期「殷」字寫法的變化很好的歸納,文中已指出「」應釋為「殷」[5]

秦、西漢前期用「殷」表示國名🚽、殷姓之﹛殷﹜常見,用「」表示﹛殷﹜僅見於銀雀山漢簡《六韜》(二見)和漢印(一見)🧑🏿‍✈️。(原注♊️👨🏻‍🏫:此承施謝捷示知,「」釋爲「殷」亦從施說🧻。)銀雀山《六韜》簡686687💒:「今彼*(殷)商🤞🏼,眾口相惑」🌵,簡741:「*(殷)民……」,「*」字分別寫作(左形稍殘)。「*」所从「殷」字寫法與石經古文「殷」作形近(石經古文从「疒」當出於形訛)。漢印有「(殷)便私印」(《漢印文字徴》13.13),「」字寫作。六國文字多用專字「」🤱、「*」表示殷國😂、殷姓之﹛殷﹜。(原注🥤:「」字或釋爲「啓」(參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744頁,中華書局🛬,1998年),不確。)「」字見於晉璽(《古璽彙編》25762580),均用作殷姓之﹛殷﹜。(施謝捷指出《古璽彙編》2581🚆、2582號首字與《古璽彙編》25762580號「」字區別僅在於从「土」與否,均應當釋讀作殷姓之「殷」(徐在國亦有類似看法,參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114),說是🧑🏿‍🦲。)「*」字見於包山簡182,上博《容成氏》簡53,分別用作殷姓、殷國之﹛殷﹜。銀雀山漢簡《六韜》、漢印用「」爲﹛殷﹜顯然是受到了六國文字的影响。

現在看來是可信的。其次,《祭公》整理者將字形隸定為「」🍼,顯然是贊同上引李零🏄🏻、徐在國將「」釋為「殷」。[6]《璽彙》2581-2582」字舊釋為「肇」並不可信👨🏼‍🍼,因為「肇」寫作」形是甲骨文、西周金文等早期的寫法,如🦹:[7]

集成2201集成2436集成3906集成5952集成9585

集成10360集成10251集成2071

張桂光先生在〈金文形符系統特徵的探討〉中提到👩🏻‍✈️:

期以👊🏻,人們都把🔅、甚至看作是近可通的形符,其👩🏽‍🎓,在《甲骨文》與《金文》所收字中,除了啓字之外,商及西周均上述四形通用之例👨‍🚀。至於字,《金文》所🖐🏻,又🙎‍♀️、攴、戈三,而考其文例,各不相同:又者自成一系;攴者肇字相仿(春秋戰國器例外)⛹🏻‍♀️;戈者與肈字相同。然,與从未成爲區別它們的標誌與从攴或戈才是區別關鍵。……商及西周期,三部(又🚵🏼‍♂️、攴、戈)是不相通的(引者案:方稚松先生指出👱🏻‍♀️:攴與戈是可以相通的[8])🚏。[9]

張世超先生等在《金文形義通解》中也有說明🏌🏽:

西周金文「啟」从又从戶,「肇」(肈)从攴若戶🫀,或从口或否,二字之別在从「」抑或从「攴」()。戰國文字「啟」譌从攴🤞,或从殳🙍🏻‍♂️,蓋其時「肈」已聿以別之矣🚰。[10]

二說皆可從😘,可見春秋戰國時的「肈(肇)」字已不作」,如

)(《集成》6010,蔡侯尊)(《集成》4596,齊陳曼簠)

可見2581)不可能是「」🧑🏻‍🎨,而應釋為「殷」。漢印也有「」字👨🏻‍🏫,當姓氏用,如[11]施謝捷先生也釋為「)」。[12]我們知道「」甲骨文作(《乙》4046)、(《乙》276),于省吾先生以為從(反「身」)從攴👶🏼,象人患腹疾用按摩器以治療之🧚‍♂️。[13]陳斯鵬先生也認為「字取象於對人之腹身的撫摩👩‍🔧,本當即有撫摩之義,引申之則可有安撫之義。」[14]西周金文作(保卣)、(盂鼎)🌔、(牆盤)🏄🏿‍♀️。春秋晚年楚系銅器「宋公簠」作(《集成》4589)🚣🏿‍♂️,其「(反身)」旁已經訛變為接近「戶」形,請比對上引(《璽彙》2577)、(漢印)。這種演變如同楚簡「肩」字:

   (石鼓文)→(析君戟)(新蔡簡)→(上博簡)

又如《民之父母》「聖」有作如下之形的🪇:

6號)8號)11號)

所從「耳」旁與同篇「耳」字寫法相同🙇🏻‍♂️:

6號)

但是在同一篇簡文中,「聖」字所從「耳」旁也有寫作「戶」形的:

5號)

其所從「耳」旁與同篇「所」字所從「戶」旁寫法完全相同可証:

3號)

宋華強先生指出「殷」的「(反身)」旁🫚🧑‍🧑‍🧒、「聖」的「耳」旁形體演變情況與「肩」字上部偏旁如出一轍,可以類比。[15]這應該是一種集團類化的現象。當然戰國文字也不是所有的「殷」都訛從「戶」,如:

(《珍秦齋藏金吳越三晉篇》164頁)

便從「(反身)」🫵🏻。回頭來看《曹沫之陣》44」的讀法🏵:

莊公或(又)問曰:「戰有幾(機)[16]乎?」答曰🟥:「有🫅🏿。其去之【43】不速,其就之不迫[17],其節不疾,此戰之幾(機)。【44

原考釋者李零以為「讀『啟節』,疑指『發機』👨🏼‍🏫。《孫子˙勢》🦸🏽‍♂️:『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弩,節如發機。』又《孫子˙九地》:『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18]🈳。「啟節」之說,現在看來並不可從。但「節不疾」頗難索解,僅能提出初步的想法,尚不是定論:簡文已有「不速」🏰,則「不疾」恐不能按字面理解為「不疾速」。此「不疾」,義為「不盡力」🔹🫶,如:「昔者,齊之與韓👩‍🦰、魏伐秦😧、楚也🧊,戰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韓、魏也🤦‍♀️⚖️,然而天下獨歸咎於齊者🩲🎺,何也🟨?」金正煒曰:「疾,力。」[19]張清常、王延棟也認為:「疾👳🏿,盡力。」[20]《墨子尚賢下》:「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疾、勉對言,「疾」也是盡力☞🔘、努力的意思。《呂氏春秋尊師》:「凡學,必務進業,心則無營,疾諷誦」,「疾諷誦」即努力背誦。[21]則「節不疾」是說敵軍對「」這件事不盡力去做⚆,這是我方的「戰之機,可見「節」應該是一件正面的事情。「節」可能是「兵符」、「國之符節」的意思,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子美入🧑🏿‍🏭,數俘而出。……司徒致民,司馬致節,司空致地,乃還。」杜預《注》:「節📣,兵符」。楊伯峻先生說:「故司徒致其民🔙,司馬致其兵符,即復其指揮權👩。」[22]《書泰誓》:「諸節」下,孫星衍注釋說:「節為軍中所執瑞信👨🏽‍🦱🧑🏻‍🦼‍➡️,故以諸節名其官👙,謂卿大夫以下百執事🎰。」[23]《釋名釋兵》👨‍🚒:「節者,號令賞罰之節也🍆。」[24]第三🆕,「殷」(影紐文部)可能讀為「隱」(影紐文部),二者雙聲疊韻🏌🏻,古籍常見通假⛸👩🏻‍🦽。[25]《大戴禮記保傅》:「隱琴【肆】瑟」🥰,王聘珍《解詁》📞:「隱👏🏼,藏也。」孫詒讓曰:「竊疑謂隱當讀為偃。隱、偃一聲之轉,謂偃側其琴瑟不鼓也。」[26]或是讀為「依」,【衣與殷】也常見通假👷,[27]如西周甲骨文「唯衣雞子來降」(H312),「衣雞子」即「殷箕子」👨🏼‍🔧。[28]「依」有倚也、據也、保也⛹️‍♂️、愛也的意思。[29]「隱」或「依」在此可以理解為收藏、佔據💪🏼、保護的意思🧑🏽‍🍼,則「其(隱或依)節不疾」是說敵軍收藏🤷🏿‍♀️、保護兵符不甚努力,表示軍容渙散🚚。還有一種可能是「殷」讀為「運」(匣紐文部),將「不疾」理解為「不疾速」🕵🏽⛈,「其(運)節不疾」是說運用號令賞罰之節不疾速、不明快,表示賞罰不分明。這些都是戰鬥的時機。

  筆者曾請教孟蓬生先生對於「節不疾」的看法🧖🏻‍♀️,孟先生告訴我:「我覺得字形上雖然有可能是『殷』,但解釋為『棨』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兩者音近假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如果這樣的話,不如把『殷節』改讀為『棨節』。《說文·木部》:『棨🚵🏿,傳(zhuan4)信也👩🏿‍🎤。』朱駿聲曰:『猶今之令箭。』《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後漢書·百官志》:『若外人以事當入,本官長史為封棨傳⛹🏿‍♀️。』晉崔豹《古今注》:『程雅問曰👩🏻‍🍼:凡傳者何也?答曰👂🏼:凡傳皆以木爲之🫵🏼,長尺五寸☁️,書符信於上🗽,又以一版封之,皆封以御史印章👨‍🚒🕧,所以爲信也💇🏼‍♀️,如今之過所也。』這種棨以木為之,故從木👨🏿‍🦲😓。又以封泥封之👼🏼,故又從土(此亦推測之辭)🏊🏻。棨節同類🫐👂🏼,故可連言。此處或可指『發兵』之符信乎?『其棨節不疾』或指命令之傳遞不及時乎?疑不能明也。」[30]其說可參。

 

 

 



[1]如劉釗🤵🏼‍♀️:〈包山楚簡文字考釋〉《出土簡帛文字叢考》(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43月)頁11、劉信芳先生說:「讀如啟」,見《包山楚簡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1月)頁66。《楚文字編》412頁隸定作,大概也是認為字形是從「啟」的。

[2]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8月),頁160

[3]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0114👝,http://***********/Wssf/2003/xuzaiguo02.htm🫣。

[4]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論文,20054月)頁13

[5]周波:〈秦、西漢前期土文字資料中的六國古文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月)頁253👧🔀。

[6]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12月)下冊頁174

[7]方稚松👳🏻:〈談談甲骨金文中的「肇」字〉💓,復旦網,2008117👨🏿‍⚕️。又載於氏著:《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12月)頁57

[8]方稚松:〈談談甲骨金文中的「肇」字〉🍙,復旦網,2008117。又載於氏著〽️🧑🏻‍🎨:《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12月)頁57

[9]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10月)頁95

[10]張世超、孫淩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711頁,[]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3月🪢。

[11]羅隨祖主編:《羅福頤集-增訂漢印文字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6月)頁152🧚🏿‍♂️。

[12]施謝捷✵:〈《漢印文字徵》及其《補遺》校讀記(一)〉《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月)頁294

[13]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4月三刷)頁321-323🤦🏼‍♀️🧖🏿‍♂️。

[14]陳斯鵬:〈唐叔虞方鼎銘文新解〉《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4月)頁184👩🏻‍⚕️。

[15]宋華強:《新蔡葛陵簡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3月)頁315-318

[1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月)頁272

[19]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12月)中冊頁64625

[20]張清常🙍🏻‍♀️、王延棟:《戰國策箋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3月)頁2903

[21]張雙棣等:《呂氏春秋譯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9月)頁10231

[2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5月)頁1103𓀛。

[23]〔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42月第2版)頁268𓀌。

[24]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月初版二刷)頁1676🩼,第35義項。

[25]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7月二刷)頁110【殷與隱】。

[26]諸說見黃懷信主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月)頁381-382

[27]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7月二刷)頁110【衣與殷】🤽🏻。

[28]門藝♦️:〈西周甲骨文名詞整理與研究〉《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8月)頁119

[29]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月初版二刷)115-116🍋,第1-9⚂👂🏻、16🏭👩‍❤️‍💋‍👩、21-22義項。

[30] 2011524日覆信內容🏄🏽‍♂️。

 

 

 

附記🧑🏼‍🎄:本文原始意見曾見於復旦讀書會〈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研讀札記〉後的評論👩🏼‍💼,見2011-1-62:13:59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4)🔉,或見〈網摘·《清華一》專輯-《祭公》簡10〉。後來收進〈利用《清華簡(壹)》字形考釋楚簡疑難字〉中的第一則(待刊稿,20115月)👃🏿,寫作過程曾請教季旭昇師以及孟蓬生先生,謹致謝忱。不過我們對於《曹沫之陣》「殷節不疾」如何釋讀尚無十分的把握👮🏻‍♂️,故不敢獻醜。惟今早看到張新俊先生的大作與拙文考釋主題相同,故將拙文刊出🌲,請張先生及學者專家批評指正📶👨‍👩‍👧‍👦。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6月3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6月30日。



点击下载附件🧑🏻‍🦯‍➡️:0890蘇建洲:戰國文字“殷”字補釋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萧旭 在 2011/6/30 12:15:19 评价道:第1楼

    旭按🌗:《淮南子·兵略篇》“疾如彍弩,勢如發矢”☂️。“疾”👨‍🚒、“勢”二字當互易,蓋傳寫而誤倒也𓀛,治《淮南》諸家皆未及。《六韜·龍韜·奇兵》:“疾如流矢,擊如發機者🪐,所以破精微也。”為《孫子》及《淮南》所本🧝🏼‍♀️。《晉書·樂志上》張華《勞還師歌》:“積勢如鞹弩📏,赴節如發機。”亦其旁證。彍👱🏼‍♂️、鞹,並讀為彉🧎🏻‍♂️,《說文》:“彉,滿弩也。”《廣雅》:“彉,張也。”字或作橫🧝🏻‍♂️🏌🏿‍♂️,《黃帝內經素問·寳命全形論》:“伏如橫弩,起如發機。”今則“擴”行而諸字並廢矣。勢如彍弩疾如發矢者⛹️‍♂️,言其靜處之勢則如張滿之弩待發👱🏻‍♂️,而發動則如發矢之迅疾也。此文云:“其去之不速,其就之不尃(迫),其殷節不疾,此戰之幾。”《爾雅》:“殷🤥🧔🏿‍♂️,中也🎴😰。”“中”讀去聲👩🏽‍🎓💁🏻,得其中也。《莊子·外物》郭注:“殷,當也🐵。”《左傳·昭九》:“孟僖子如齊殷聘。”殷聘,中聘。殷節🏊🏿‍♂️,猶言中節👉🏽、赴節。去之不速,就之不迫,赴節不疾🛟,則皆失戰之機矣🧍🏻‍♀️。

  • llaogui 在 2011/6/30 22:53:33 评价道:第2楼

    古璽文字的「[戶攴]」「[戶殳]」大多可以釋為「殷」,但「戶攴」確實有衹能釋為「啓」的異體的印例🆘,秦漢印文字中的「[戶攴]」「[戶殳]」大多衹能釋為「殷」;

    秦漢文字中的「殷」有很多被工具書誤歸在「段」字下🤷🏻‍♀️;「段」「殷」在漢時有混用的情況存在(如秦漢印中,複姓「段干」有作「殷干」的印例,人名「殷周」有作「段周」的印例)🔷;

    作爲偏旁的「段」與「叚」往往亦混用,有些「叚」字則被誤釋為「段」🦹。

  • 十三月 在 2011/7/1 14:06:37 评价道👨‍🦼‍➡️:第3楼

    李零先生[幾]的解釋似乎不是[機],而是借為[忌]吧?

    莊公或(又)問曰:「戰有幾(忌)乎?」答曰🧙🏽‍♂️:「有。其去之不速🔌,其就之不迫,其節不疾,此戰之幾(忌)。

    對照曹沫應對莊公的上下文看也應該是忌,

    打仗的時候, 軍隊撤退不迅速, 衝鋒不猛烈, 傳令又不夠快, 這就是打仗忌諱的事情

    如果是解釋成機會, 那文就得把否定拿掉才對吧 :「有🫸🏻。其去之速🥦,其就之迫,其節疾👨🏻‍🦲,此戰之幾(機)👨‍🦳。

    另外, 封泥那好像是信牘(裝信簡的木盒子或木頭夾板)吧? 跟[勢]好像也沒有關係

    古代行軍打仗應該是符節

    契木刻齒,若合符節, 孟先生釋棨為佳, 真不愧是老師啊!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𓀙: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9068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