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精深 正本清源
——读《汉字源流》有感
(首發)
李春晓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字源远流长,随着新出土材料的发现和文字研究的发展,汉字从古至今的源流如何演变的问题⚅,学界广为关注。2011年3月,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山大学曾宪通先生与福建师范大学林志强先生合著的《汉字源流》一书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书是以汉字源流演变的过程为贯穿其中的主线,第一章为“叙说”,主要是讲述与汉字源流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介绍了研究概况、研究目的以及学习“汉字源流”的方法和步骤等。第二章为“通论”📱,包括汉字起源🚣🏼♀️、汉字造字法和汉字形体的变迁等专题🦧。第三章分析汉字的初文,属于“源”的部分,分别列举了与人体有关的初文、与自然物有关的初文、与人类创造物有关的初文以及属于其他词语的初文等。第四章分析汉字偏旁的流变𓀇,属于“流”的部分。主要讲解汉字偏旁的形成及其演变的趋势、隶变对汉字偏旁的影响👨🏽🚒、现行汉字形近偏旁的辨析等👖。第五⛽️、六、七章综合分析汉字源流演变的各种现象,包括特殊结构合体字的辨析👩💻,个体汉字流变谱系的建构与解说,以及字组、字族和汉字行废等其他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此编排我们可以看出著者的良苦用心,他们根据学习汉字学知识的习得规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细细读来,我们可以发现《汉字源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守正为本🤽🏿♀️🧑🏼🍳,科学审慎
学习和研究汉字不可缺少“守正”之心,有一分材料就说一分话🪘,万不可为标新立异而胡言乱语🤦🏼♀️。《汉字源流》将汉字理论知识和汉字源流分析紧密结合👨🏫,利用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相互印证,梳理源流,沟通古今🤦♂️,力求使读者对具体汉字流变之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了守正为本,科学审慎。
开篇第一章“叙说”所谈到的学习态度就是著者之科学研究精神的体现🟦,他们以为要“不厌其烦”,“字字认真,追求甚解”,哪怕是最普通的文字🔟,也要有“打破沙锅璺(问)到底”的精神来“咬文嚼字”,尽可能弄清每个字的来历。当然著者也十分客观地提出,“文字学发展到今天,并不是每个字都能够知道它确切的来历;有些文字的来龙去脉虽然有所了解⚾️,但也未必完全正确👇🏻,还有待于今后新材料的证明和修正🧓🏿。总之💯,我们要抱着求知的态度,养成分析的习惯,做一个有心人,说不定哪一天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7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存疑待考📀,不为强解,这就是守正的科学精神。
尊重事实,尊重传统🪐,也是“守正”的一种体现。比如“六书”虽不是十分完善🤙🏼,“但它在揭示汉字的构造规律方面,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我们探讨汉字源流不可缺少的理论武器。”(7页)第二章“通论”的“汉字造字法”简要回顾六书说的发展💇🏼♂️,最后提出🤴🏿:“总的说来🍋,各种新说虽然在某些方面都有其优点🥲,但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六书说’🦗。”“我们把传统‘六书’都作为造字法来看待♨️。”(27页)而且“造字法释例”也是按照班固的顺序和许慎的名称👩🏻🚀、定义举例说明“六书”造字法🦼。
审慎地正名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名不正则言不顺🤳。《汉字源流》中涉及有关问题的研究时,常常是先给研究对象下好定义🙇,然后逐步展开🤸🏽。比如第三章讨论“汉字初文”💇,著者就先给“初文”规定了几个方面的原则:初文是汉字中一批资格最老、繁衍能力最强的早期文字,或称之为“字原”🙋🏽♂️,在时间上,它是较早出现的形体👩🏼🦲,在结构上👊,它往往是一些无法再加分析的独体字,在功能上▶️,它具有孳乳繁衍的作用,能产生更多的新字。(49页)然后再根据初造文字由近及远,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安排十分合理。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问题的探讨,作者非常注意研究方法的把握和研究原则的确定,比如第五章“特殊结构的合体字辨析”开篇就说:“还有些特殊结构的汉字,其演变过程十分复杂♍️,只有综合分析历时和共时的各种相关材料🐺,才能拨开重重疑团,获得准确的认识……”(115页)第七章论及汉字行废现象🛟,著者明确提出自己的判断原则如下🔪:“由于汉字的使用🤴😾,领域众多,层次有别,再加上行废汉字间的字际关系相当复杂,确定行废的标准也因字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此对于具体汉字的行废的判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只能就大体情况而言🫸🏻,不宜作简单绝对的断定👈。以下论及具体汉字的行废问题,也应作如是观。”(227页)在这样的前提下,有关问题的论述就有章可循,结论也就比较科学可信。
从上面的个案可以看得出,著者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贯穿其中,尊重传统,唯真理是求,绝不标新立异,这是我们探讨汉字问题应该亟需倡导的“守正”精神📽。科学审慎的研究才能保证分析正确,结论可信☣️,我们相信《汉字源流》对此前流行的一些师心臆说之作将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二)出于学术,归于教学
《汉字源流》既是一部国家规划教材,又是作者学术研究的结晶☯️,是学术型的教材。首先,本书在编著写定之前,两位先生已经将它作为讲义在学生中授课,不断地增补🛀、讨论和修改🛝。其次👩🏽🦳,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也十分注意作为教材的特点,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步骤和顺序🚵🏻♀️。比如“叙说”部分首先解题,阐释汉字源流之“源”与“流”;接着就是梳理汉字源流之研究概况🙅🏽♂️,言简而意赅🦄⛹🏽,再接着明确探索汉字源流的目的所在;最后交代学习汉字源流的方法和步骤。因为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作为参考,作者又搜集了一些代表性的必读和选读的参考书籍,便于读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又如第四章“汉字偏旁分析”重点探讨三方面问题:一是偏旁的演进和流变🎉,涉及相关概念👴🏿、古今汉字偏旁数量的变化以及与偏旁相关的部首和检字法的问题🧑🏻🦳,二是隶变对汉字偏旁的影响🫢,分为上下两部分叙述隶变造成的汉字偏旁的变异情况和混同情况,三是立足于现代汉字🌘,对现代汉字形近偏旁进行辨析💶,避免误解和误用。(87页)这样的“溯源”和“探流”👩🏻🎤,为我们汉字教学提供“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的可能,而且也能达到如著者所期盼的目标:“汉字源流的意识加强了,汉字形音义的关系理顺了,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就更准确了。”(114页)文中所用的例子🙍,都是作者经过精心筛选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取材十分恰当🧟,辨析相当精微,便于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书后附印文字图版,便于比照观览🐃🏎,收到图文并茂之效;另附字例索引🌺,以省读者翻检之劳✊🏽📂。这些都为作为教材所必备的条件,可见作者的考虑十分周到🧒🏼。
《汉字源流》通篇读来,我可以感受到两位先生身上所具有的严谨治学、认真细致的学术追求。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作者单篇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而成的,这是本书学术性的重要表现。比如关于汉字起源的问题,就是在曾先生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文末结论第(4)点回应开篇所提出的“汉字西来说”👨🏼🍼🧧,认为“中国文明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风格的”😧,“这便有力地说明,作为中国文明重要标志的汉字💁🏽♂️,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24页)著者还采用注释的形式提到白瑞斯《当代西方文字学研究》的观点🏊🏻,即汉字是一种自源文字。前后论述严谨细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精微深入🧖🏿♀️。又如第七章“汉字源流研究的拓展”中的有些条目的训释就是著者个人的学术创见,比如以“耤与作”为例探讨同源分化问题,就是取自曾宪通先生《“作”字探源》(《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一文的主要观点;“貂与繇”则见于曾宪通先生《说繇》(《古文字研究》第10辑),此外☃️,“遂与述”、“虡与業”等也都见于曾先生的相关文章🤦🏼♂️。《关于汉字的行废现象》则是林志强先生《汉字行废现象琐议》(《中国文字学报》第三辑)的进一步修订。林志强先生参加过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字源》,第六章“汉字源流释例”所举的100个例字就取自作者所编内容而有所修订和改写🫷🏽⛓️💥。
本书的学术性还体现在作者坚持利用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相互印证梳理汉字源流,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他们能够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材料和研究成果。比如关于“家”的形义关系,历来众说纷纭,作者根据古文字材料,采纳了黄德宽先生主编的《古文字谱系疏证》的看法,认为许慎“省声”之说,犹存古义(126页)。又如“夃”字采纳赵平安先生之说(122页)🫂、“蚤”字采纳裘锡圭先生之说(156页)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曾先生在“前言”中主张要把层出不穷的古文字资料和日新月异的汉字研究成果当作“汉字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正因为如此,本书才能站在学术高地,极富宝贵的学术价值👮♂️。
笔者曾就课题“《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研究”向曾先生请教🤌🏽,先生在电邮中说:“建议你们参考季旭升的新著《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该书根据新出土的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以来的种种讹误。其中有‘六书’一项,可以对照马叙伦氏的相关论述🧖🏽♀️,指出其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具体表现,也可窥探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由于此项工作是根据新材料和新成果作出的新结论🧑🏻🦽➡️,故能够体现其‘新’的特色,且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更强的说服力🚝。”在此,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汉字源流》是两位先生多年教学和研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他们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材料”和“新成果”⚠️🤞,所以文中结论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更强的说服力。教学科研要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这就是笔者最深刻的感受之一。
中山大学著名古文字学家陈炜湛先生如是评价🫓:“《汉字源流》的出版,是中山大学两代学者对中国古文字教学和研究的新贡献👨🏻🏭。该书乃积作者数十年学术研究之功而成👮🏼♂️,富有创见且持论审慎💪🏻,极适合教学之用。”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广州大学孙雍长先生以为“《汉字源流》不仅是一本教材👩🏿🎤,其实更是一本学术专著。她既是文科学生学汉字🥊、汉语🕍、汉文化的重要课本,也是相关专业学者做研究的重要参考书📇🌙。”这些评价是出版社发行时所附的专家推荐语,点出了本书学术型教材的特点📳,笔者是十分赞成的。
(三)深入浅出💆🏿,精彩纷呈
中国文字学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要把深奥的文字学阐述得浅显易懂,是需要经过一番努力的。我们觉得《汉字源流》在“深入浅出”方面做足了功夫🙇♀️,因而给人以“精彩纷呈”的感受。他们对中国文字如数家珍,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让人体味到汉字学问的博大精深🏊🏿,又能感觉新鲜有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作者说:“‘析字’和‘拼字’🙅🏿♂️,就像小孩玩积木、工人修机器那样,要有整体和部分以及整体和部分之关系的观念☢️。”(7~8页)这样形象的比喻有助于读者深刻领会汉字结构可分可合的特点。讲到汉字行废现象时,作者举例说:“古字典中有‘搞’字🐱,本来也只是一个废字🧜🏽♂️,由于夏衍的提倡🫳🏽,成了一个行字了。在现代汉语里👱🏼♂️,‘搞’的使用率非常高,表示‘做’、‘干’、‘弄’等意思🤨,基本上什么都可以‘搞’了✴️。”(231页)其语言表达亦庄中有谐。
“深入浅出、精彩纷呈”的重要表现,本人以为集中在对许多具体文字流变过程的描述上。从本书附录可以看出🔰,书中有重点讲解的文字达500余字🗝🗼,作者对这些字的讲解,在重视证据的基础上🧔🏼♀️,尽量讲得逻辑清晰、浅显易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精心选择能够环环相扣的字例进行有理据的排列,使得汉字流变过程变得直观可感,倍觉亲切。其谱系建构🚵🏼♂️,重新呈现了一个个汉字的生命发展史🤵🏼♂️,从产生到演变,从古代到现代,历历在目。当然这还得益于林志强先生的古文字书写功夫。曾先生在“前言”中提到,林志强先生“尤擅长用写字板在电脑上作书🦵🏼,古篆隶楷皆操纵自如,达到形神兼备,自然逼真。”林先生在平常的教学课堂上,就是用手写板在电脑屏幕上将古今文字自如操纵👰,写得形象逼真,常让学生为之惊叹不已,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本书的书名是由著名书法家陈初生先生题签,书中有林先生用写字板书写的古文字,书末又附有三十多幅精美的文字拓片和照片🛬🥷,我们在阅读《汉字源流》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中国文字悠久的历史🤵🏻、多变的身姿🧑🏿🦳,又可以享受书法的熏陶、艺术的陶冶👮🏽♀️。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陈永正先生在“《汉字源流》首发座谈会暨‘汉字·书法文化’上研讨会”上指出:“《汉字源流》不光是一部大学教材🎙,也应该成为整个学术界、文化界🐷、文学艺术界🦮、特别是书法界人士的必读书。应该做好宣传✍🏿,让更多的文化界朋友了解汉字源流。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此书🏇🏽,推荐此书。书法家如能懂汉字源流👩🏻🎤,则不但可避免错误,而且能使所写的字更含感情、更有生命。”陈先生从书法家的角度强调《汉字源流》的应用价值,也是非常中肯的。
当然,一部几十万字的著作,不可能是没有瑕疵的👱🏼。有些地方的表述,上下文存在重复之处,比如谈到字族研究问题时👦🏼,著者两次提到“这是汉语史和汉字史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225~226页)有些古字形的大小不够协调,如104页“口”形偏大。作为教材,如果能就如何更好利用本教材提出指导性意见🤭🚵🏿♀️,将对教学更有促进作用。
总之🔃,《汉字源流》的学术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阅读《汉字源流》,我们可以获得十分丰富的汉字学知识,而且在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著者治学的严谨与细密👩🏻🏭。本人从中获益良多,学界同仁当有同感🍐。以上所述,只是笔者阅读该书时的一些感受🥯,吐之为快🧏🏽♂️,今就教于著者和读者😁。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7月22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7月22日。
点击下载附件:0911李春晓:书评:读《汉字源流》有感
admin:
严谨精深 正本清源
——读《汉字源流》有感
(首發)
李春晓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字源远流长,随着新出土材料的发现和文字研究的发展,汉字从古至今的源流如何演变的问题,学界广为关注。2011年3月,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山大学曾宪通先生与福建师范大学林志强先生合著的《汉字源流》一书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书是以汉字源流演变的过程为贯穿其中的主线🍪🧔,第一章为“叙说”,主要是讲述与汉字源流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介绍了研究概况、研究目的以及学习“汉字源流”的方法和步骤等。第二章为“通论”,包括汉字起源🧑🏽🏭、汉字造字法和汉字形体的变迁等专题。第三章分析汉字的初文,属于“源”的部分,分别列举了与人体有关的初文𓀗、与自然物有关的初文、与人类创造物有关的初文以及属于其他词语的初文等🧑🏻🦯。第四章分析汉字偏旁的流变👩🏽🔬,属于“流”的部分。主要讲解汉字偏旁的形成及其演变的趋势、隶变对汉字偏旁的影响、现行汉字形近偏旁的辨析等📯。第五🥽、六👎🏻、七章综合分析汉字源流演变的各种现象🛎,包括特殊结构合体字的辨析🥷🏿,个体汉字流变谱系的建构与解说,以及字组、字族和汉字行废等其他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此编排我们可以看出著者的良苦用心,他们根据学习汉字学知识的习得规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细细读来,我们可以发现《汉字源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守正为本,科学审慎
学习和研究汉字不可缺少“守正”之心,有一分材料就说一分话,万不可为标新立异而胡言乱语。《汉字源流》将汉字理论知识和汉字源流分析紧密结合,利用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相互印证🫃,梳理源流,沟通古今📠👇🏽,力求使读者对具体汉字流变之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了守正为本👩🏼🔧,科学审慎。
开篇第一章“叙说”所谈到的学习态度就是著者之科学研究精神的体现👩🏼🦳💫,他们以为要“不厌其烦”🏌️,“字字认真⛏,追求甚解”,哪怕是最普通的文字💀,也要有“打破沙锅璺(问)到底”的精神来“咬文嚼字”,尽可能弄清每个字的来历👩🏽🦲。当然著者也十分客观地提出,“文字学发展到今天🍕,并不是每个字都能够知道它确切的来历;有些文字的来龙去脉虽然有所了解🧆🤔,但也未必完全正确,还有待于今后新材料的证明和修正💤。总之,我们要抱着求知的态度,养成分析的习惯🤌🏿,做一个有心人💂🏻♂️,说不定哪一天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7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存疑待考🧲,不为强解,这就是守正的科学精神🧑🏿⚖️。
尊重事实,尊重传统😾,也是“守正”的一种体现。比如“六书”虽不是十分完善,“但它在揭示汉字的构造规律方面,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我们探讨汉字源流不可缺少的理论武器。”(7页)第二章“通论”的“汉字造字法”简要回顾六书说的发展,最后提出:“总的说来,各种新说虽然在某些方面都有其优点,但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六书说’。”“我们把传统‘六书’都作为造字法来看待。”(27页)而且“造字法释例”也是按照班固的顺序和许慎的名称😤、定义举例说明“六书”造字法㊗️。
审慎地正名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名不正则言不顺🙇🏽♂️。《汉字源流》中涉及有关问题的研究时👩🏻💻,常常是先给研究对象下好定义,然后逐步展开。比如第三章讨论“汉字初文”,著者就先给“初文”规定了几个方面的原则🚴🏿♀️:初文是汉字中一批资格最老、繁衍能力最强的早期文字,或称之为“字原”,在时间上🌾,它是较早出现的形体,在结构上,它往往是一些无法再加分析的独体字,在功能上,它具有孳乳繁衍的作用♔,能产生更多的新字。(49页)然后再根据初造文字由近及远,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安排十分合理🕵🏻♂️🧓🏽。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问题的探讨🙎🏻,作者非常注意研究方法的把握和研究原则的确定🎭🏃🏻➡️,比如第五章“特殊结构的合体字辨析”开篇就说🏊🏿♀️:“还有些特殊结构的汉字,其演变过程十分复杂,只有综合分析历时和共时的各种相关材料,才能拨开重重疑团,获得准确的认识……”(115页)第七章论及汉字行废现象,著者明确提出自己的判断原则如下:“由于汉字的使用,领域众多,层次有别,再加上行废汉字间的字际关系相当复杂,确定行废的标准也因字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此对于具体汉字的行废的判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只能就大体情况而言,不宜作简单绝对的断定✏️。以下论及具体汉字的行废问题,也应作如是观🧑🏽💼⚙️。”(227页)在这样的前提下,有关问题的论述就有章可循🐦⬛,结论也就比较科学可信🏒。
从上面的个案可以看得出👦🏼,著者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贯穿其中,尊重传统👉🏽,唯真理是求⚰️🦔,绝不标新立异,这是我们探讨汉字问题应该亟需倡导的“守正”精神。科学审慎的研究才能保证分析正确👨🏽✈️,结论可信,我们相信《汉字源流》对此前流行的一些师心臆说之作将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二)出于学术🧑🏽🦱,归于教学
《汉字源流》既是一部国家规划教材👁,又是作者学术研究的结晶,是学术型的教材🤩。首先,本书在编著写定之前💃🏽,两位先生已经将它作为讲义在学生中授课🈚️,不断地增补、讨论和修改🚵🏼♀️。其次,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也十分注意作为教材的特点𓀝,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步骤和顺序🌚。比如“叙说”部分首先解题💚,阐释汉字源流之“源”与“流”🧉;接着就是梳理汉字源流之研究概况📭,言简而意赅🧙🏽♀️,再接着明确探索汉字源流的目的所在;最后交代学习汉字源流的方法和步骤。因为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作为参考,作者又搜集了一些代表性的必读和选读的参考书籍🧑🧑🧒🧒,便于读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𓀜。又如第四章“汉字偏旁分析”重点探讨三方面问题🌅:一是偏旁的演进和流变🌗👍🏻,涉及相关概念、古今汉字偏旁数量的变化以及与偏旁相关的部首和检字法的问题,二是隶变对汉字偏旁的影响,分为上下两部分叙述隶变造成的汉字偏旁的变异情况和混同情况✡︎,三是立足于现代汉字,对现代汉字形近偏旁进行辨析,避免误解和误用。(87页)这样的“溯源”和“探流”🛥🧘🏽♀️,为我们汉字教学提供“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的可能🚈,而且也能达到如著者所期盼的目标:“汉字源流的意识加强了,汉字形音义的关系理顺了,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就更准确了。”(114页)文中所用的例子,都是作者经过精心筛选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取材十分恰当👨🏻🦳,辨析相当精微,便于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书后附印文字图版🙎🏻♂️🥙,便于比照观览,收到图文并茂之效👶🏿;另附字例索引🏠,以省读者翻检之劳。这些都为作为教材所必备的条件,可见作者的考虑十分周到。
《汉字源流》通篇读来,我可以感受到两位先生身上所具有的严谨治学🏑、认真细致的学术追求🙏🏼。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作者单篇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而成的,这是本书学术性的重要表现。比如关于汉字起源的问题,就是在曾先生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文末结论第(4)点回应开篇所提出的“汉字西来说”,认为“中国文明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风格的”,“这便有力地说明,作为中国文明重要标志的汉字,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24页)著者还采用注释的形式提到白瑞斯《当代西方文字学研究》的观点,即汉字是一种自源文字。前后论述严谨细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精微深入。又如第七章“汉字源流研究的拓展”中的有些条目的训释就是著者个人的学术创见,比如以“耤与作”为例探讨同源分化问题,就是取自曾宪通先生《“作”字探源》(《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一文的主要观点;“貂与繇”则见于曾宪通先生《说繇》(《古文字研究》第10辑),此外⭕️🫸🏿,“遂与述”👩🏽🎤、“虡与業”等也都见于曾先生的相关文章。《关于汉字的行废现象》则是林志强先生《汉字行废现象琐议》(《中国文字学报》第三辑)的进一步修订🤍。林志强先生参加过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字源》👲🏽,第六章“汉字源流释例”所举的100个例字就取自作者所编内容而有所修订和改写🍄🟫。
本书的学术性还体现在作者坚持利用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相互印证梳理汉字源流,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他们能够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材料和研究成果。比如关于“家”的形义关系,历来众说纷纭👩🔧🥌,作者根据古文字材料,采纳了黄德宽先生主编的《古文字谱系疏证》的看法,认为许慎“省声”之说,犹存古义(126页)。又如“夃”字采纳赵平安先生之说(122页)🏊🏼、“蚤”字采纳裘锡圭先生之说(156页)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曾先生在“前言”中主张要把层出不穷的古文字资料和日新月异的汉字研究成果当作“汉字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正因为如此,本书才能站在学术高地👤,极富宝贵的学术价值👨🏼🌾。
笔者曾就课题“《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研究”向曾先生请教,先生在电邮中说🐬:“建议你们参考季旭升的新著《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该书根据新出土的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以来的种种讹误。其中有‘六书’一项,可以对照马叙伦氏的相关论述,指出其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具体表现,也可窥探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由于此项工作是根据新材料和新成果作出的新结论🕷,故能够体现其‘新’的特色🏂,且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更强的说服力。”在此,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汉字源流》是两位先生多年教学和研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他们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材料”和“新成果”🍽,所以文中结论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更强的说服力👮🏻♂️。教学科研要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这就是笔者最深刻的感受之一。
中山大学著名古文字学家陈炜湛先生如是评价:“《汉字源流》的出版,是中山大学两代学者对中国古文字教学和研究的新贡献。该书乃积作者数十年学术研究之功而成,富有创见且持论审慎,极适合教学之用。”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广州大学孙雍长先生以为“《汉字源流》不仅是一本教材,其实更是一本学术专著🧜🏿♂️。她既是文科学生学汉字、汉语🧛🏿♀️、汉文化的重要课本🧑🏼🔧,也是相关专业学者做研究的重要参考书。”这些评价是出版社发行时所附的专家推荐语,点出了本书学术型教材的特点,笔者是十分赞成的🙎🏿♂️。
(三)深入浅出,精彩纷呈
中国文字学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要把深奥的文字学阐述得浅显易懂🍫,是需要经过一番努力的。我们觉得《汉字源流》在“深入浅出”方面做足了功夫💚,因而给人以“精彩纷呈”的感受🩰。他们对中国文字如数家珍🏦👱🏻♂️,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让人体味到汉字学问的博大精深,又能感觉新鲜有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作者说:“‘析字’和‘拼字’💋,就像小孩玩积木、工人修机器那样,要有整体和部分以及整体和部分之关系的观念❣️。”(7~8页)这样形象的比喻有助于读者深刻领会汉字结构可分可合的特点⚃。讲到汉字行废现象时,作者举例说🌩:“古字典中有‘搞’字👩🏽🎓,本来也只是一个废字🪡🧙🏼♂️,由于夏衍的提倡📤👩🏼⚕️,成了一个行字了👃🏻。在现代汉语里🤜🐒,‘搞’的使用率非常高,表示‘做’🚴🏽、‘干’、‘弄’等意思,基本上什么都可以‘搞’了👩❤️💋👩。”(231页)其语言表达亦庄中有谐🧑🦳😵💫。
“深入浅出、精彩纷呈”的重要表现,本人以为集中在对许多具体文字流变过程的描述上📸🦜。从本书附录可以看出,书中有重点讲解的文字达500余字🤼,作者对这些字的讲解👩🏻💼,在重视证据的基础上🙇🏿♀️,尽量讲得逻辑清晰、浅显易懂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精心选择能够环环相扣的字例进行有理据的排列🕵🏿♀️,使得汉字流变过程变得直观可感,倍觉亲切。其谱系建构🤵🏼♂️,重新呈现了一个个汉字的生命发展史,从产生到演变,从古代到现代,历历在目🦚。当然这还得益于林志强先生的古文字书写功夫。曾先生在“前言”中提到🤙🏻,林志强先生“尤擅长用写字板在电脑上作书🧑,古篆隶楷皆操纵自如,达到形神兼备,自然逼真🛫。”林先生在平常的教学课堂上,就是用手写板在电脑屏幕上将古今文字自如操纵,写得形象逼真💁🏽♂️,常让学生为之惊叹不已,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本书的书名是由著名书法家陈初生先生题签,书中有林先生用写字板书写的古文字🟢,书末又附有三十多幅精美的文字拓片和照片🧏🏿♂️,我们在阅读《汉字源流》的过程中,既可以感受中国文字悠久的历史🙀、多变的身姿🗡,又可以享受书法的熏陶🧑🏻🦯➡️🕍、艺术的陶冶。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陈永正先生在“《汉字源流》首发座谈会暨‘汉字·书法文化’上研讨会”上指出:“《汉字源流》不光是一部大学教材🤹🏻,也应该成为整个学术界🏀🧒🏻、文化界、文学艺术界🧝🏿♂️、特别是书法界人士的必读书。应该做好宣传,让更多的文化界朋友了解汉字源流🧑🏿🦳。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此书,推荐此书👩🏿⚕️。书法家如能懂汉字源流🧕🏼,则不但可避免错误,而且能使所写的字更含感情、更有生命🧱🧙🏽♂️。”陈先生从书法家的角度强调《汉字源流》的应用价值,也是非常中肯的🧑🏻🦱。
当然🧑🏻🦲,一部几十万字的著作,不可能是没有瑕疵的🧚🏼♂️。有些地方的表述🆓👨🏼,上下文存在重复之处,比如谈到字族研究问题时,著者两次提到“这是汉语史和汉字史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225~226页)有些古字形的大小不够协调👨👧👧,如104页“口”形偏大🔇。作为教材🧭,如果能就如何更好利用本教材提出指导性意见,将对教学更有促进作用。
总之,《汉字源流》的学术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阅读《汉字源流》☃️,我们可以获得十分丰富的汉字学知识,而且在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著者治学的严谨与细密🫙。本人从中获益良多⛔️,学界同仁当有同感。以上所述🏥,只是笔者阅读该书时的一些感受,吐之为快,今就教于著者和读者。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7月22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7月22日👉🏽。
;“貂与繇”则见于曾宪通先生《说繇
其中误释的所谓“貂”字已被涂白奎先生释作“狐”,评者寡闻尚对误说津津乐道。
點擊下載word版:
0911李春晓:书评:读《汉字源流》有感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