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經音義》三種引《史記》古注材料來源蠡測
蘇芃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玄應、慧琳的《一切經音義》以及希麟的《續一切經音義》不僅是“披讀校訂佛藏經典的音義典籍”🧟♂️,更是“中古小學著作的總結性彙編”。[1]這三種《音義》中大量引用傳世典籍💁🏼🧜♀️,以《史記》爲例,共計210條☝️,其中涉及《史記》古注30多處👩🏿🔬,本文嘗試通過梳理這些《史記》古注材料🧑🏽🎓,進而探討推断其來源,以期對《音義》的編纂研究能有所裨益。
一💂🏼、玄應《音義》引《史記》古注材料
玄應《音義》引《史記》材料共39處,其中8處涉及《史記》古注,列表如下:
|
玄應《音義》引《史記》古注 |
中華書局本《史記》 |
案語 |
(1)我曹 |
《史記》:十餘曹循之🦹🏻♀️。如淳曰:曹👮🏻♀️,輩也。(玄應《音義》卷第三📌,第62頁🪽,此處爲徐時儀先生校注《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的相關頁碼🦡,下同)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此爲中華書局點校本[2]頁碼,下同) |
|
(2)我曹 |
《史記》:十餘曹循。如淳曰:“曹🛌,輩也。(玄應《音義》卷第八,第180頁)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 |
|
(3)汝曹 |
《史記》:十餘曹循之。如淳曰:曹,輩也⏫。(玄應《音義》卷九👨🦲,第186頁)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 |
|
(4)酒鑪 |
《史記》👮🏿♂️🫵:文君當鑪🛻。韋昭曰:酒肆也🧙🏻♀️。以土爲墮👮♂️,邊高似鑪也。(玄應《音義》卷第十一,第229頁) |
《司馬相如列傳》:而令文君當鑪🪟。《集解》韋昭曰:“鑪🏆,酒肆也。以土爲墮,邊高似鑪🤙🏼。”(第3001頁) |
|
(5)汝曹 |
[《史記》🧑🏼💼:十餘曹循之🧛♀️。如淳曰:]曹🧑🏻🎄,輩也,群也⏳。(玄應《音義》卷第十四🕷,第296頁)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 |
|
(6)一襲 |
《史記》🧑🏻⚖️:賜衣一襲。《音義》曰🤸♀️:衣禪複具爲一襲。(玄應《音義》卷第十八,第390頁) |
《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集解》單複具爲一襲。(第1798頁) 又🪟👇🏻,《劉敬叔孫通列傳》:迺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索隱》案:《國語》謂之“一稱”㊗️,賈逵案《禮記》“袍必有表不單🦐,衣必有裳😛,謂之一稱”🛎。杜預云“衣單複具云稱也”。(第2721頁) |
此處古注引文不見於今本《史記》💆🏼♂️,疑出自《劉敬叔孫通列傳》《集解》徵引的《漢書音義》,可能《集解》《索隱》合刻後,因與《索隱》有重複被刪。 |
(7)屩屐 |
《史記》📽:躡屩擔簦💢。徐廣曰👢🌰:屩👉,草屝也🙋🏻♂️🏏。屝音扶謂反。屝🏄🏼,屨也,粗履也。簦音都恒反🦸🏿,笠有柄者也。(玄應《音義》卷第十九,第395頁) |
《平原君虞卿列傳》💁🏽♂️: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集解》徐廣曰:“蹻,草履也。簦✷,長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謂之簦🧱。”(第2371頁) |
此處玄應《音義》引文與今本《史記》不同,疑因《史記》傳本正文用字不同而致異🏭。 |
(8)汝曹 |
《史記》:十餘曹循之。如淳曰🐊:曹🔍,輩也。(玄應《音義》卷第二十五,第502頁)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 |
|
以上材料,其中關於“曹”字釋義出現5處,幾乎全同🏋🏿♀️,這處釋義在今存的原本《玉篇》殘卷曰部“曹”字下亦有出現:
似勞反。《毛詩》:乃造其曹😥。《傳》曰:曹,群也。《國語》:民所以曹好🌵。《賈逵》曰:曹♓️,猶共也。《史記》:十餘曹循之🫳🏼。如淳曰📉:曹,輩也💓。又曰:分曹循行郡國🙎🏿♂️。服虔曰🧓🏻:分曹職案行也🙅🏿。《說文》🫅🏼:獄之雨曹治事者也。《廣雅》:曹,所也。[3]
玄應《音義》(3)“汝曹”條引《史記》及古注後又引:“《詩》云:乃告其曹👨🍼。《傳》曰:曹🧕🏼,羣也。”這和原本《玉篇》引文以及引文格式也是一致的。下文慧琳《音義》(2)“我曺”條引文亦作💃🏻:《毛詩傳》云:曹,群也🧹。如淳注《史記》云:輩也。連引書次序和原本《玉篇》都一致🧙♂️。
又,原本《玉篇》“十餘曹循之”的“循”字形作“”🦀,當是“備(偹)”字形訛❤️。從《史記》上下文來看🎮,此處文字講刺客提醒袁盎作必要之防備警戒,如若作“循”,即當是察看之義,而“循”作此義爲時甚晚,《漢書·爰盎傳》亦作“備”,此處當是“備”字。而玄應《音義》5處引文皆作“循”🧙🏻,疑是承襲同一訛誤,而這個訛誤極有可能就是《玉篇》🧗🏼。
二⚧、慧琳《音義》引《史記》古注材料
慧琳《音義》引《史記》153條,其中直接涉及古注材料23處👇🎡,列表如下:
|
慧琳《音義》引《史記》古注 |
中華書局本《史記》 |
案語 |
(1)抑挫 |
如淳注《史記》:抑,屈也🧜🏿♂️🧖🏻。(慧琳《音義》卷第八,第634頁) |
《劉敬叔孫通列傳》: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集解》如淳曰:“抑🧐,屈。”[4](第2724頁) |
|
(2)我曺 |
如淳注《史記》云:輩也。(慧琳《音義》卷第九,第649頁)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 |
|
(3)疇昔 |
如淳注《史記》云:家業世世相傳曰疇。(慧琳《音義》卷十二🥥📔,第707頁) |
《曆書》📕:故疇人子弟分散。《集解》如淳曰🚈:“家業世世相傳爲疇🤍。”(第1259頁) |
|
(4)鈍根
|
如淳注《史記》云👨🏼✈️:頑鈍猶無廉隅也✵。(慧琳《音義》卷十三,第720頁) |
《陳丞相世家》:士之頑鈍👷🏽♀️。《集解》如淳曰:“猶無廉隅。”(第2055頁) |
|
(5)𢄐鈍 |
如淳注《史記》云:鈍猶頑印無廉隅也🫱🏻。(慧琳《音義》卷十七💆♀️,第793頁) |
《陳丞相世家》:士之頑鈍。《集解》如淳曰:“猶無廉隅。”(第2055頁) |
|
(6)從廣 |
孟康注《史記》曰👙:南北爲從,東西爲横☀️。(慧琳《音義》卷二十一,第864頁) |
《周本紀》:與諸侯約從。《集解》孟康曰:“南北爲從,東西爲横。”(第169頁) |
|
(7)金鉅 |
徐廣注《史記》曰:大堅䥫鈼(鉅)[5]。(慧琳《音義》卷三十四🧑🏭,第1102頁) |
《禮書》🫸🏿:宛之鉅鐵施☹️。《集解》徐廣曰🧜🏿👆🏽:“大剛曰鉅。”(第1165頁) |
|
(8)鞵屩 |
徐廣注《史記》云:草屝也。(慧琳《音義》卷三十五,第1124頁) |
《平原君虞卿列傳》: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集解》徐廣曰:“蹻,草履也♡。簦,長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謂之簦🏌️♂️🕵🏿♂️。”(第2371頁) |
|
(9)檥方 |
如淳注《史記》云🏊♂️:南方人謂整船向岸曰檥。孟康注云:附也。船著岸也。(慧琳《音義》卷五十一👨🏻🎓,第1395頁) |
《項羽本紀》烏江亭長檥船待🤾🏽♀️。 《集解》徐廣曰:“檥音儀。一音俄。”駰案:應劭曰“檥🏄🏼♀️,正也”。孟康曰“檥音蟻👩🏼🦱,附也,附船著岸也”。如淳曰“南方人謂整船向岸曰檥”💔。(第336頁) |
|
(10)臮令
|
徐廣注《史記》云:洎🧗,肉汁也🆖⛹️♀️。(慧琳《音義》卷五十一🧑🏼🚀,第1395頁) |
《孝武本紀》:水而洎之。《集解》徐廣曰:“洎音居器反👲🏽,肉汁也。”(第470頁) |
|
(11)酒鑪 |
《史記》:文君當鑪。韋昭曰:酒肆也,以土爲墮👈🏼,邊高似鑪。(慧琳《音義》卷五十二⏭,第1417頁) |
《司馬相如列傳》🧘🏼:而令文君當鑪。《集解》韋昭曰:“鑪,酒肆也💁🏿♀️。以土爲墮🎽,邊高似鑪🧄。”(第3001頁) |
|
(12)汝曹 |
《史記》:十餘曹循之。如淳曰:曹,輩也👧🏽。(慧琳《音義》卷七十一,第1755頁) |
《袁盎鼂錯列傳》:然後刺君者十餘曹,備之。《集解》如淳曰:“曹👨🦯➡️,輩也。”(第2745頁) |
|
(13)一襲 |
《史記》:賜衣一襲。《音義》曰🍊🧑🏽🎄:衣禪複具爲一襲💁🏿♀️。(慧琳《音義》卷七十三🧰7️⃣,第1801頁) |
《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集解》單複具爲一襲👉🏼。(第1798頁) 又,《劉敬叔孫通列傳》:迺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索隱》案:《國語》謂之“一稱”🦹🏽♀️,賈逵案《禮記》“袍必有表不單,衣必有裳,謂之一稱”。杜預云“衣單複具云稱也”。(第2721頁) |
此處古注引文不見於今本《史記》,疑出自《劉敬叔孫通列傳》《集解》徵引的《漢書音義》🪡,可能《集解》《索隱》合刻後,因與《索隱》有重複被刪。 |
(14)頑鈍 |
如淳注《史記》:頑鈍🤾🏿♂️,猶無廉愧[6, , , ]也。(慧琳《音義》卷七十八,第1895頁) |
《陳丞相世家》🕳:士之頑鈍👨🏿🎨。《集解》如淳曰:“猶無廉隅。”(第2055頁) |
|
(15)輼輬 |
《史記》云:輼輬,卧車也。因秦始皇死不發喪,遂以爲載柩車也🧄。孟康注曰:輼輬🧙🏿♀️🧚🏻♀️,舊衣車也🚶🏻♀️➡️。有窗牖🙇🏼,閉則温,開則凉。(慧琳《音義》卷八十一🙆🏼♂️,第1934頁) |
《李斯列傳》👨🏽🦰:宦者輒從輼輬車中可諸奏事。《集解》文穎曰:“輼輬車如今喪轜車也🤶🏿。”孟康曰:“如衣車,有窗牖💂🏿,閉之則温🧘🏻♀️,開之則涼,故名之‘輼輬車’也。”如淳曰:“輼輬車,其形廣大,有羽飾也⏺。”(第2548頁) |
|
(16)禊飲 |
《史記》云:武帝禊霸上。徐廣曰:三月上巳日祓除不祥謂之禊。(慧琳《音義》卷八十五👨🏻🎤,第2003頁) |
《外戚世家》🧪:武帝祓霸上還。 《集解》徐廣曰:“三月上巳,臨水祓除謂之禊。”(第1979頁) |
|
(17)檐簦 |
《史記音義》曰🤾🏿♀️:笠有柄曰簦⏮。(慧琳《音義》卷八十六,第2013頁) |
《平原君虞卿列傳》: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集解》徐廣曰:“蹻🤷🏽♀️,草履也。簦,長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謂之簦🥭。”(第2371頁) |
|
(18)孱然 |
韋昭注《史記》云:孱,仁謹皃也。(慧琳《音義》卷八十六🤦🏽♀️,第2014頁) |
《張耳陳餘列傳》:乃怒曰:“吾王孱王也!”《集解》韋昭曰:“仁謹貌👈。”(第2583頁) |
|
(19)偓𪘏 |
應劭注《史記》云🏇🏿:偓𪘏😫,急促之皃也。(慧琳《音義》卷九十二🏝,第2090頁) |
《酈生陸賈列傳》🤛🏽🎎:酈生聞其將皆握齱👅👤。《集解》應劭曰:“握齱🧕🏽🐯,急促之貌。”(第2692頁) |
|
(20)皭法師 |
《史記》徐廣注云:白浮皃。(慧琳《音義》卷九十三,第2098頁) |
《屈原賈生列傳》: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集解》徐廣曰📤🚤:“皭🙎🏼♀️,疏淨之貌。”(第2483頁) |
《音義》引文與《史記集解》略有不同,疑《音義》“浮”是“淨”字之誤👳♀️。廣益本《玉篇》:“皭,淨貌也🈶。色皭皭白也。”可爲證。 |
(21)檐簦 |
《史記音義》曰:簦🆙,《考聲》織竹爲蓋也。(慧琳《音義》卷九十八,第2159頁) |
《平原君虞卿列傳》🪿: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集解》徐廣曰:“蹻,草履也。簦,長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謂之簦👲🏽。”(第2371頁) |
此處《音義》引文有脫訛🐍,《考聲》以下非《史記音義》文字。(17)“檐簦”條(慧琳《音義》卷八十六,第2013頁)《史記音義》引文前亦有《考聲》之文,可爲證🔩。 |
(22)孱然 |
韋昭注《史記》云🟨:孱👨🏽🍼,仁謹皃。(慧琳《音義》卷九十八,第2159頁) |
《張耳陳餘列傳》🖇:乃怒曰:“吾王孱王也🏌🏻👩🏻💼!”《集解》韋昭曰:“仁謹貌🔍。”(第2583頁) |
|
(23)跕屣 |
張晏注《史記》云:跕🧔🏿,屣也⛲️。(慧琳《音義》卷九十九,第2173頁) |
《貨殖列傳》:跕屣📶。《集解》張晏曰:“跕,屣也🤙🏼。”(第3264頁) |
|
以上引文材料中,有6處是重合的,實際徵引《史記》古注材料只有17處,這17處的引文格式不全相同,共有2種類型:
一種是是先引《史記》🚇,再引古注,這和原本《玉篇》、玄應《音義》引古注的格式是一致的。
還有一種是“古注作者姓名+注+《史記》”,然後直接列出古注內容💃🏼,這應該是前一種類型的簡省。
慧琳《音義》引《史記》古注幾乎全見於裴駰的《史記集解》,文字上也基本一致📆。
另外,慧琳《音義》引《史記》正文的153條材料裏,還有一些不見於《史記》🏃♀️➡️,其實是《史記》古注誤入《史記》正文🧑🏼🔧,例如🚶♀️➡️:
輼輬 《史記》云:秦始皇居輼輬車中。制如車,有窗牖,閉即温,開則凉,其形廣大,以羽飾之❤️。(慧琳《音義》卷第九十四,第2115頁)
這處材料前半“秦始皇居輼輬車中”出自《李斯列傳》“置始皇居輼輬車中”,後半出自《李斯列傳》的《集解》引文:孟康曰:“如衣車,有窗牖,閉之則温,開之則涼,故名之‘輼輬車’也。”如淳曰:“輼輬車🚴🏿♂️👐🏿,其形廣大🐊,有羽飾也。”(第2548頁)
還有以《史記》古注誤作他書的:
屩履 《史記》躡屩擔簦🈸。《廣雅》曰:屩,草屝也。屝音扶謂反。屝🖱,屨也,粗履也。簦音都恒反,笠有柄者也。(慧琳《音義》卷第五十六🪒,第1492頁)
此處“《廣雅》”當是“徐廣”之誤,《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𓀈🛐: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集解》徐廣曰:“蹻,草履也。簦🫑,長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謂之簦。”(第2371頁)這段文字在玄應🙉、慧琳《音義》中多次被徵引。
三、希麟《音義》引《史記》古注材料
希麟《音義》引《史記》材料共18處,其中没有直接引用古注的,但是有3處材料實際出自《史記》古注🧜♀️:
魁膾 《史記》云:牡夫也。(希麟《音義》卷第一,第2216頁)
魁膾 《史記》云:壯夫也。(希麟《音義》卷第四⏫,第2253—2254頁)
魁膾 《史記》云⁉️:壯大也。(希麟《音義》卷第六,第2282—2283頁)
這處材料不見於今本《史記》正文👰🏻,而《留侯世家》“余以爲其人計魁梧奇偉”《集解》引應劭曰:“魁梧🧑🏻💻,丘虛壯大之意。”(第2049頁),恐怕希麟《音義》引文正來源於此。而“牡”、“夫”皆是“壯”🥒、“大”形訛🧏🏿♂️。
另外,希麟《音義》中還有一處引其他史書亦稱《史記》的材料2️⃣:
苻姚 《史記》云:健本洛陽臨渭人,因其家池中蒲生有異,遂以蒲爲姓。後孫背上草付字卻爲苻氏🕷。(希麟《音義》卷第十,第2336頁)
此處文字不會是指司馬遷所撰《史記》,因爲其內容敘述的是前秦景明皇帝苻健,《晉書》有所記載🌨,但與該段文字又不全同。
四、原本《玉篇》引《史記》古注與裴駰《史記集解》的關係
現存的原本《玉篇》殘卷裏徵引涉及《史記》的材料共有73條,見諸66個字頭之下🤞🏽,其中字頭“康”下的書證是《爾雅》郭璞注轉引《史記》➝,其他72條材料皆是對《史記》的直接徵引。這72條徵引《史記》的內容又可以分作兩種情形:一種是徵引《史記》原文和相關的先唐古注材料作爲書證💄,共27條🦹🏿♀️;一種是只徵引《史記》原文當作書證的🌗,共45條。徵引《史記》古注的27條,涉及如淳、徐廣🎟、蘇林、服虔、李斐等等諸家言說,分列於26個字頭之下👨🌾。通過與裴駰《史記集解》逐一比對研究🥝,我們發現這27條先唐古注直接引自《史記集解》✊。[7]
五、《音義》三種引《史記》古注與《玉篇》🆘↪️、《史記集解》的關係蠡測
综合以上四個方面👚,對《一切經音義》三種引《史記》古注的來源問題可以作出如下歸納和梳理。
第一🏞,《音義》三種《史記》古注引文幾乎全部見諸裴駰的《史記集解》。
第二👮🏻,玄應《音義》“我曹”、“汝曹”條和原本《玉篇》曰部“曹”字釋義的重合,連訛字都相同,玄應《音義》與原本《玉篇》引《史記》及古注材料格式具有一致性。
第三,慧琳《音義》“我曹”🤟、“汝曹”、“一襲”等條目和玄應《音義》引文幾乎全同,但比玄應《音義》簡明。
第四,慧琳《音義》“明諜”條引《史記》與原本《玉篇》“諜”字書證相同,而與傳世本《史記》不同🙍🏿。慧琳《音義》中有一條材料:
明諜 《史記》云:豈效此嗇夫諜諜利口辯給哉!
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豈斅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第2752頁)而原本《玉篇》“諜”字條下書證:“《史記》🈹✍️:‘豈効[8]此嗇夫諜諜利口便給哉🦶🏼!’”
“辯”、“便”在《史記》中時常互爲異文出現👩🏼🏭⚒:如《五帝本紀》“便程東作”♐️,司馬貞《索隱》引《尚書大傳》作“辯秩東作”;《五帝本紀》“便章百姓”,《索隱》引今文《尚書》作“辯章”🦑;《孔子世家》“辯辯言”,《索隱》引《論語》作“便便言”⛓。可見,慧琳《音義》此條引文可能抄自《玉篇》。
第五,慧琳《音義》中存在避梁諱現象。根據筆者研究,《玉篇》殘卷現存7卷,其中書證材料涉及“綱”改“維”、“剛”改“堅”的嚴格改字現象,而且“卷第廿七”之下的糸部完整無缺,收字頭392個,其間與《說文解字》字序對應的“統”🔥、“綱”二字未收,據此推斷産生這一系列現象的根源是因爲避梁諱(“統”避蕭統😿,“綱”、“剛”避蕭綱)而致🏃♂️➡️,由此判斷原本《玉篇》殘卷的底本時代可以上溯到南朝梁代。[9]而慧琳《音義》徵引《史記》古注的材料對這種避諱改字現象有所承襲。
金鉅 徐廣注《史記》曰:大堅䥫鈼(鉅)[10]。(慧琳《音義》卷三十四📋🙇♂️,第1102頁)
《史記·禮書》:宛之鉅鐵施。《集解》徐廣曰:“大剛曰鉅🧎♀️➡️。”(第1165頁)《說文·金部》:“鉅,大剛也。”䥫,即“鐵”字,《集韻·屑韻》:“鐵,古作䥫。”任廣《書敘指南》卷二十《雜備稱用》🏟:“大剛鉄曰鉅鉄💁🏻♀️。”(清惜陰軒叢書本)“鉄”同“鐵”。
這裡徐廣注“大剛”,慧琳《音義》作“大堅”🩼,聯繫《玉篇》殘卷多處引書避“蕭綱”嫌名諱改“剛”爲“堅”🗽👩🏽⚖️,慧琳《音義》和《玉篇》應是同一種避諱改字現象🍨,從這點推斷7️⃣,慧琳《音義》的《史記》古注有些應是抄自《玉篇》,這個《玉篇》可能是原本《玉篇》的傳本😪,也可能是唐代的傳本,但是其中避梁諱的改字一定未作回改。
最後,可以得出結論如下:
僅從玄應、慧琳《音義》承襲《玉篇》引文的諸多特徵現象來看,《音義》中所引的《史記》古注並非直接援用裴駰《史記集解》。從時代上看🙍🏽♀️🧑🏻🦼➡️,玄應《音義》與顧野王《玉篇》時代非常接近,其中的《史記》古注極有可能直接節引自原本《玉篇》🈹✍🏿,慧琳、希麟《音義》中《史記》古注材料的來源可能有三:原本《玉篇》傳本🤠,唐代《玉篇》傳本、玄應《音義》,而《玉篇》中《史記》古注的來源正是裴駰的《史記集解》。這幾者之間的關係圖解如下:
(注:圖中實線代表具有推理依據的傳承關係,虛線代表蠡測的關係。)
通過梳理《一切經音義》三種引《史記》古注的材料,大致可以推演出它們與原本《玉篇》引裴駰《史記集解》的傳承關係,據此也可窺測《一切經音義》對原本《玉篇》的承襲,這種現象反映出的是古代字書傳承中的因襲問題。本文僅是抛磚引玉🏇🏽🧔🏼,關於《一切經音義》引古書古注與原本《玉篇》的引書材料將來學界同仁可以展開更加深入全面地比對研究,相信二者之關係會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
附記:本文原刊於《佛經音義研究——第二届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鳳凰出版社👧🏿,2011年9月🍘,後又稍作修改補充。
[1] 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緒論》第1頁©️。
[2]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2版,2003年7月印刷。
[3] 《續修四庫全書》第22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9頁。
[4] 中華本“抑屈”二字之間未點斷。
[5] 原注:鈼🖕🏿,《獅》作“鉅”。
[6] “愧”當是“隅”字形訛。
[7] 詳參拙文《原本<玉篇>引<史記>及相關古注材料考論》🤒,《文史哲》2011年第6期。
[8] 原卷字形作“郊”,誤。
[9] 參見拙文《原本玉篇>避諱字“統”、“綱”發微》⚈💸,《辭書研究》2011年第1期。
[10] 原注♡:鈼✊🏻,《獅》作“鉅”。
本文原刊於《佛經音義研究——第二届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鳳凰出版社🤵🏿♂️,2011年9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2月1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2月13日。
点击下载附件🚮👨🏼🎤: 0991蘇芃🧛🏽♀️:《一切經音義》三種引《史記》古注材料來源蠡測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