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雀山漢簡《六韜》校補
蕭旭
靖江市廣電台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所收錄的古兵書《六韜》釋文偶有商榷之處🧑🏿🎄,亟須補訂🎺🦵🏼。本文以《銀雀山漢墓竹簡[壹]》為底本,校以傳世的宋《武經七書》本(簡稱為宋本)、敦煌唐寫本殘卷[1],復核以類書所引🔞。本文尤其着力於名物訓詁💸,以期最大限度還原《六韜》舊貌♻,求得《六韜》正解。隨文標著《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頁碼,以便覆覈。
(1)貴……觀其毋專也(P109)
校記🎅🏿⛹️:宋本作“貴之而觀其無驕,付(敦煌寫本作博)之而觀其無轉”。天明本《治要》“付之而觀其無轉”句上有校語曰✊:“轉作專🪞。”可知其所據《六韜》亦作“專”,與簡本同。
按: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3引太公語同宋本⛏。唐·趙蕤《長短經》卷1引本篇下文:“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亦同宋本✌🏼。簡本下文“[付之而不]不剸者,忠”,校記✳️:“‘剸’當讀為‘專’或‘轉’🙌🏿。”宋本是也📈。轉,轉移也。《六韜·龍韜·論將》:“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無轉移,即“無二心”之謂也🥷🏻。《說文》:“付,與也。”“付”或作借字“傅”,敦煌寫卷又形誤作“博”字。
(2)囗則囗[囗]囗(德),逆則㧉之囗囗(P111)
校記:宋本作“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
按👉:㧉☀️,讀為刏,《說文》🚴🏼:“刏,一曰斷也。”《廣韻》:“刏,斷切也。”字或作𠚮,《玉篇》:“𠚮,斷也🚶🏻♀️。”俗作刉👨🏻🔬。絕亦斷也。敦煌寫卷P.3454作“順者仁之以德,逆者化之以德力”[2]。王繼光曰👱🏼:“‘仁’為‘任’之訛,‘力’前‘德’字衍。”[3]邵鴻曰:“㧉即扢,當假為訖,訓絕🧜🏿♀️。寫本作‘化’🧝🏽♂️,亦以原本寫作‘訖’形近而訛🧑🚒。”[4]“訖”訓絕亦借為刏,邵氏未得其本字。趙強曰:“㧉為攻擊義,宋本‘絕’與‘㧉’不同義。”[5]未達通假之誼🛼。
(3)……物生🙍🏻♀️;夏道長,[囗囗囗];囗道實✊🏼,萬物盛🚴🏿♀️;冬大(藏),……(P112)
校記:宋本作“故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冬道藏,萬物尋(敦煌寫本作‘靜’👨✈️,與‘榮’、‘成’、‘盈’等字為韻🏙🧕🏻。宋本作‘尋’🌊,似誤)”。
按🐻:《韻補》卷1“靜”字條、《天中記》卷4🧜🏽♀️、《喻林》卷73引《六韜》並作“靜”👩🏼💼,宋本作“尋”字誤。生也長也是動,物之動極則收斂而歸藏,復於靜矣。“囗道實🍣,萬物盛”,簡本“實”為“斂”之誤📘。敦煌寫卷P.3454作“秋道煞而萬物零”[6]🧖🏻♀️,義別。盛🧑🏿🚒,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錄作“盈”[7]🤠,當是。
(4)女(汝)嘗助予務謀🤴🏼,今我何如(P113)
校記🤞🏻💂🏻:宋本作“公尚助予憂民如何”👩❤️👨,《治要》作“汝尚助余憂民,今我如何”🧚🏻。
按🦐:《長短經》卷7同《治要》🚑,惟“民”作“人”。宋本脱“今我”二字。嘗,讀為尚,希冀兼命令之副詞👷🏻。《說文》:“尚,庶幾也⁉️。”字或作上🚸,《詩·陟岵》🕠:“夙夜無已,上愼旃哉。”魯詩🫠、漢石經作“尚”。蘇轍《詩集傳》🧎♂️➡️:“上🐲👌,猶尚也✌🏽。”朱子《詩經集傳》說同。《逸周書·大匡解》:“二三子尚助不穀,官考厥職🪗,鄉問其人🧑🏻🎄。”《書·湯誓》🏺:“爾尚輔予一人。”孔傳:“汝庶幾輔成我。”[8]《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曰:‘平公之靈,尚輔相余。’”皆其例。
(5)對曰:“王其脩(修)身,下賢🕵️,惠民,以觀天道🟥。”(P113)
校記👨🏼🦲:宋本作“王其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治要》与簡本同🚶➡️。
按🏃🏻♀️:《長短經》卷7亦同簡本,惟“民”作“人”。作“修身”義長。銀雀山漢簡第729簡《六韜》:“王姑脩(修)身下賢,囗須其時。”《晏子·內篇問下》👩🏿🦰:“昔吾先君桓公🚶♀️🚤,變俗以政🆔,下賢以身🏋🏽♂️。”皆作“身”字之證。“其”與“姑”用法相同,猶請也👩🏽🏫、且也,命令副詞[9]。
(6)必見其央(殃)👩🚀,有(又)見其(災)👁🗨,乃可以謀(P113)
校記💌❎:宋本作“必見天殃👩🏿💼,又見人災”。
按:《淮南子·繆稱篇》:“今謂狐狸,則必不知狐,又不知狸。”王叔岷曰🙆🏼♂️:“‘必’與‘又’相應,必猶既也。”[10]《宋書·謝靈運傳》《上書勸伐河北》:“古人云🎥:‘既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所引即本篇,此尤為確證👄。下文三“必”字同義✅。
(7)大兵無創🤾♂️,與鬼神通(P113)
按:銀雀山漢簡《尉繚子》🎾:“大兵無創,與鬼神[通]。”[11]《淮南子·兵略篇》:“是故大兵無創,與鬼神通。”皆本此篇。
(8)與民人同(德),[囗]利相死(P113--114)
校記🦤🥳:宋本作“與人同病相救”,《治要》作“與民同利👶🏻,同病相救”。簡本所缺一字當為“同”字。
按:所補“同”字甚確🧚🏿♀️🚼。《長短經》卷7🧑✈️:“太公曰🚛:‘與民同利,同利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即本此篇。《淮南子·兵略篇》:“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又《人間篇》:“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史記·吳王濞傳》:“(應)髙曰:‘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漢書》作“同情相求”,其餘相同。
(9)同請(情)相成,同亞(惡)相助,同好相趨(P114)
校記⁉️:宋本“請”作“情”📷,“亞”作“惡”。
按:《逸周書·大武解》:“五和:一有天無惡,二有人無郄,三同好相固,四同惡相助,五遠宅不薄🙇。”《文選·贈秀才入軍》李善註引《六韜》🪻:“同好相趣🧏🏿♀️。”又引薛綜《西京賦》注:“趣,猶意也💲。”《文選·册魏公九錫文》李善註引《周書》:“太公曰:‘同惡相助,同好相趨。”《呂氏春秋·察微篇》:“同惡固相助✒️。”《淮南子·兵略篇》:“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惡]相助。”又《人間篇》🕵🏼:“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史記·吳王濞傳》:“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並可互證🔮📀。
(10)毋(無)甲兵而勝💤,毋(無)衝龍(隆)而功(攻)🩺,毋(無)渠詹(幨)而守(P114)
校記:宋本作“無衝機而攻,無溝壍而守”🧎🏻♂️。《治要》“溝壍”作“渠塹”。簡文以“衝龍”與“渠詹”對舉👷🎠。《淮南子·氾論篇》:“晩世之兵👩👧,隆衝以攻,渠幨以守。”以“隆衝”與“渠幨”對舉🦹🏽♂️。“隆衝”為攻城之械,《淮南子·兵略》稱為“衝隆”(“故攻不待衝隆、雲梯而城拔”)🪇,即簡文之“衝龍”(“龍”、“隆”音近)🗄。“渠幨”為張於城上以防矢石之設備(參看《孫臏兵法·威王問》注26),亦即簡文之“渠詹”(“詹”讀為“幨”)。宋本之“溝壍”當是譌文,疑“渠詹(幨)”先誤作《治要》之“渠塹”(“詹”、“塹”古音相近),又由“渠塹”誤作“溝壍”。《尉繚子·武議》:“古人曰:‘無蒙衝而攻,無渠答而守。’”此所謂古人語疑即引自《六韜》,“渠答”即“渠幨”別名(參看《孫臏兵法·威王問》注26),亦可證作“渠塹”、“溝壍”者為誤文🧜🏼🧓🏽。《淮南子·兵略》:“晩世之兵,君雖無道👩🏼⚕️,莫不設渠壍,傅堞而守👃🏽。”同書《泰族》🧤:“故守不待渠壍而固🔃,攻不待衝降(隆)而拔👨🏽💻𓀈。”“渠壍”皆當為“渠幨”之誤✊。
按🎈:《孫臏兵法·威王問》:“壁延不得者寒也。”注云:“‘
寒’疑與見於古書之‘渠答’、‘渠幨’為一物,乃城上防禦矢石的裝置。《墨子·備城門》:‘城上二步一渠,渠立程🐹,丈三尺,冠長十尺🕉,辟(臂)長六尺🧁。二步一答✍🏽🙇♂️,廣九尺,袤十二尺🤾🏿♀️。’渠是直立的木架,其上張答,依靠彈力以折矢石之勢。《漢書·晁錯傳》👰🏽:‘高城深塹🖖🏌️,具藺石👉🏼,布渠答。’蘇林曰:‘渠答,鐵蒺藜也🧚🏽♂️。’其說恐非👩🎨。《尉繚子·攻權》:‘城險未設,渠答未張。’渠答而言張,可見是遮擋矢石之物🧑🏿🦳,而非蒺藜👰🏻♂️🆔。《備城門》於總述城上守備之具時,又稱‘渠答’為‘渠譫’。《淮南子·氾論》作‘渠幨’:‘晩世之兵,隆衝以攻,渠幨以守。’髙注:‘幨👩🏭,幰,所以禦矢也。’同書《兵略》𓀍:‘雖有薄縞之幨,腐荷之櫓,然猶不能獨穿也。’(據王念孫校)又《戰國策·齊策五》:‘攻城之費☂️,百姓理襜蔽,舉衝櫓。’‘譫’🙋♀️、‘襜’皆應讀為幨🚧。答、幨二字古音相近,‘渠答’疑即‘渠幨’之音變。簡文‘
寒’之‘
’與‘渠’通,‘寒’疑當讀幨幰之幰👩🏿🦳,或捍蔽之捍🦹🏿♀️,也可能‘
寒’亦為‘渠幨’之音變👐🏼。”[12]二條注釋,張雙棣說同[13]。然有未盡者,亦互有得失,補辨如下:
(a)“衝龍”即“衝隆”,亦倒言作“隆衝”,為“臨衝”之音變,指臨車與衝車,二種攻城之設施。《墨子·備城門》:“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衝、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輼⛎𓀔、軒車。”《淮南子·氾論》:“隆衝以攻👊。”“隆衝”為攻城之設施👱🏿♂️,即《墨子》之“臨衝”也🧎🏻♂️👨🏭。孫詒讓曰:“臨,聲轉作隆🧗🏼。”[14]《詩·皇矣》♥️:“以爾臨衝。”毛傳👨👩👧:“臨,臨車也。衝❗️,衝車也。”《釋文》🙍🏻♀️:“臨✅,《韓詩》作隆🚿。衝,《說文》作䡴🙇🏽♀️。䡴,陷陣車也。”馬瑞辰曰:“臨🏡、隆二字雙聲,古通用🫸🏽。……惠氏棟、武氏億🤗、段氏玉裁並以隆衝為衝車之高大者,未若《傳》、《疏》訓為二車為確。”[15]胡承珙亦申《傳》、《疏》之說[16],王先謙引宋綿初、陳喬樅說亦然[17]。《淮南子·氾論篇》髙誘注:“隆🔍,高也。衝,所以臨敵城衝突壞之👩🏿🦱😫。”此說為段氏所本,非也🦛。宋本作“衝機”者👨⚕️,指衝車,單言一物,而未及隆車也[18]😂。《六韜·虎韜·軍用》🙅🏻♂️:“大扶胥衝車三十六乘👼🏼,螳螂武士共載🐕🦺,可以擊縱横,敗强敵。”《左傳·定公八年》🧗🏿♂️:“主人焚衝🫵🏼。”杜注:“衝,戰車。”亦单言衝車,而未及隆車也。《後漢書·袁紹傳》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乃欲運螳蜋之斧,御隆車之隧🤥🧱。”此單言隆車,而未及衝車也。朱起鳳謂“車字乃衝字缺壞”[19],非也。《文選》🌃、《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所載✊🏼,並作“隆車”🎉。
(b)“隆衝”又音轉為“蒙衝”。《尉繚子》“無蒙衝而攻”💠,銀雀山漢簡本作“無衝籠而攻”[20],即《六韜》之“毋衝龍而功”也。後世“隆衝”專指陸上攻擊之車𓀅,而“蒙衝”專指水上攻擊之舟,字或作“艨艟”、“艨衝”🗻⛔️、“蒙艟”。《集韻》💪🏻:“艨💇♂️,《博雅》:‘艨艟,舟也🧌。’通作蒙。”《釋名》👰🏼♀️:“狹而長曰艨衝👊🏻,以衝突敵船也。”《書鈔》卷138引作“艨艟”🦹🏼♀️。《後漢書·禰衡傳》:“黄祖在蒙衝船上。”《御覽》卷833🐝、 842引《禰衡别傳》作“艨衝”,李賢注引《釋名》作“蒙衝”🤾🏼♀️。《三國志·賀齊傳》🤦🏿♂️:“蒙衝鬭艦之屬🎣,望之若山。”《御覽》卷770引作“艨衝”👒🕺🏽,《事類賦注》卷16、《玉海》卷147引作“艨艟”🏟。《梁書·蔡道恭傳》:“列艨衝鬬艦以待之。”《南史》作“艨艟”。《宋書·王鎮惡傳》:“所乘皆蒙衝小艦。”唐·許嵩《建康實録》卷10作“蒙艟”🎧。關於此舟形制功能,唐·李筌《太白隂經·水戰具篇》述之云:“蒙衝,以犀皮革蒙覆其背,两相開掣掉孔,前後左右以弩窗矛穴👨👩👧,敵不得近🪡,矢石不能敗☝🏿,此不用大船,務於速進,乘人之不備🧑🏻🦼➡️,非戰船也。”顧氏《玉篇》:“艨👨🏻🦽,艨艟,戰船。”《通鑒》卷270胡三省注:“艨艟👱🏻,即‘蒙衝’,戰艦也👩🏻🎤。”顧氏🧑🏿、胡注以為戰艦,非也。
(c)“寒”即“渠詹”、“渠幨”、“渠襜”之音變。渠🌃,溝渠🍜、渠壍。所以防逾越者也。《廣雅》:“幨謂之幰。”《玉篇》𓀖:“幨,帷也,亦作襜、裧🦵🏽。”《淮南子·氾論篇》🙋:“渠幨以守。”高誘注:“渠🧜🏿📼,壍也💇。一曰📲:渠👳🏿♂️,甲名也。《國語》曰:‘奉文渠之甲’是也。幨,幰🍀,所以禦矢也🔦。”後說“渠,甲名”非是🏬。幨(襜)👷🏿,所以防矢石者也。“渠”、“幨(襜)”為二種守城之設施👧🏼。《淮南子·兵略篇》🐯:“薄縞之幨✹。”《御覽》卷357引作“䄡”。此单言“幨(䄡)”者。
(d)作“寒”、“渠詹”🔋、“渠幨”、“渠襜”者𓀍,言二物👵🏼。作“溝壍”👩🎤、“渠塹”者,單言一物,而未及“幨”也。《六韜·虎韜·軍用》:“三軍拒守……渡溝塹,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長二丈以上,着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又《龍韜·王翼》:“修溝塹👩🏻🍼,治壁壘,以備守禦。”《通典》卷154引《衛公李靖兵法》:“浚溝塹以防之💆♀️,指山川以導之𓀑☸️。”“渠塹”也作“渠壍”、“渠𡐛”👦🏿,《淮南子·兵略篇》:“莫不設渠壍,傅堞而守🧑🤝🧑。”《御覽》卷271引作“渠𡐛”。是“溝壍”、“渠塹”亦防御之設施也。也作“溝渠”,《管子·牧民》:“城郭溝渠,不足以固守👷🏻♂️。”也作“渠梁”🫃🙌🏽,《鹽鐵論·繇役》🧰:“故善攻不待堅甲而克👨🏼🦱,善守不待渠梁而固。”考《國語·周語中》:“川不梁。”韋昭注:“流曰川👂。梁🌲,渠梁。古不防川,故渠之。”《新唐書·百官志》:“水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津濟🏌️♀️、船艫、渠梁、堤堰、溝洫、漁捕🌸、運漕🛕、碾磑之事。”可知“溝渠”、“渠梁”亦防御之設施也🧜🏿♀️。不得遽謂“詹”、“塹”音近🚭🚣♂️,作“溝壍”、“渠塹”者誤🧙🏼。《長短經》卷7作“無衡機而攻,無渠壍而守”,與《治要》同作“渠壍”🍰,此唐本🎣,與簡本不同也💃🏼。“衡”為“衝”形誤🛑。
(e)至于“渠答”👨👩🏻🦯,似與“渠幨”不同[21]。蘇林解為鐵蒺藜,與《墨子》記載不符🧏🏽。方以智曰🧑🎓:“若《墨子》之言🧗🏼,渠是今拒馬木👨🏻🦽➡️、品字坑矣。”[22]岑仲勉曰👛:“荅為何物,舊解不詳😊。余按粵俗呼竹編之遮障物為笪,與‘荅’音甚近🎲。據《字書》🧑🏿💼👩❤️💋👨,笪一曰答(即荅),一云覆舟簟,無疑是遮障矢石之物。”[23]錄以備考👩👩👦👦。要之“渠”🍽、“答”為二物也。陈直曰:“渠幨,渠答也🧕🏽。渠答,铁蒺藜也。”[24]非是。
(11)執(鷙)鳥將執⛩,庳(卑)𪂏(飛)翕翼;虎狼將,
(弭)耳固伏(P114)
校記🫷🏻🚍:宋本作“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治要》作擊),弭(《治要》作俛)耳俯伏”。《治要》“斂”作“翕”🫰🫚,與簡本合🥐。“𪂏”見《集韻》🏄🏻,鳥名🧝🏼。簡文“𪂏”似為“飛”之異體👮🏼♀️。簡文“”疑當讀為“䭿”👨🦽,即奔逸之“逸”🧑🏼🤝🧑🏼。“
”疑是“戢”之異體🏝。《詩·鴛鴦》:“戢其左翼。”鄭箋🚧:“戢🥄,斂也。”宋本“弭”當是“
”之譌字😬。
按:銀雀山漢簡《陰陽時令占候之類》有“囗鳥不執”之語[25]🦧。《類説》卷36、《記纂淵海》卷60引《六韜》同宋本。《子略》卷1引《鬻子》作“鷙鳥將擊,卑飛翩翼🥍;虎狼將擊,弭耳俯伏”。敦煌寫卷S.1380《應機抄》👩⚖️:“太公曰🎅🏻:‘鷙鳥將擊👨🏻🚀,必卑飛斂翼;虎狼將擊,必弭毛伏🦍。’”[26]《長短經》卷7作“鷙鳥將擊🔇,卑身翕翼🚓🧑;猛獸將搏,俛身俯伏”,《資治通鑑外紀》卷2同,惟“身”作“耳”🧑🏻🌾🧑🏿🎄。考《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扶同曰:‘臣聞……‘猛獸將擊,必餌毛帖伏,鷙鳥將搏,必卑飛戢翼,聖人將動,必順辭和衆。’”徐天祜注⛺️:“餌,當作弭。”《記纂淵海》卷60引正作“弭毛”。扶同所述,當本《六韜》。執,讀為鷙,《說文》:“鷙,擊殺鳥也🖕🏼。”《禮記·月令》:“行冬令,則風寒不時,鷹隼蚤鷙🧻。”《釋文》:“鷙,擊也。”字或作摯,《淮南子·時則篇》用《月令》文,“鷙”作“摯”。髙誘注:“鷹隼蚤摯⬜️,擊四界之民,皆入城郭自保守也👬🏼。”髙氏正訓“摯”為“擊”📙。《文選·西京賦》⚠:“青骹摯於韝下。”李善注👷🏻:“摯,擊也。”字或作𪁊,《集韻》🤽♀️☦️:“𪁊👍🏿、鷙,鳥擊也🧛🏿♂️,或作鷙♖。”趙強曰:“執為捕獲義,擊為攻擊義,簡文‘執’與宋本‘擊’不同義。”未達通假之誼。
(a)簡本作“翕”,當為《六韜》之舊。作“斂”、“戢”,皆以同義字易之也。《小爾雅》:“戢,斂也。”《玉篇》:“翕,合也🤲🏿,斂也,聚也💆🏻。”《鬻子》作“翩”😡,當為誤字👖。《初學記》卷21引晉·成公綏《隸書體》:“或若鷙鳥將擊,并體抑怒。”《孫子·計篇》唐·杜牧注引《傳》曰:“鷙鳥將擊,必藏其形。”“翕翼”即指“并體”👰🏻♂️、“藏其形”而言也🚵🏼♂️。《史記·酷吏傳》《集解》引徐廣曰:“鷙鳥将擊,必張羽毛也🤵🏽♀️。”徐氏言“張羽毛”,與此正相反,非是。蔡偉曰:“張,應該作弭。”[27]可備一說🤍。唐·元稹《授張奉國上將軍皇城留守制》🌨:“卑飛翕翼於未擊之前,痛心疾首於見危之際。”是元氏所見本作“卑飛翕翼”也,正與《治要》合。
(b),疑即“抶”字💆🏽♂️🙎🏿♂️。《説文》🧗🏿♂️:“抶,笞擊也👱🏼。”《莊子·則陽》《釋文》引《三蒼》:“抶,擊也。”《廣雅》、《玉篇》並同。作“擊”🧑🏿🍼、作“搏”🦓💇🏼,義並同。又疑讀為噬,《淮南子·覽冥篇》👬🏼:“虎狼不妄噬,鷙鳥不妄搏。”邵鴻曰🧖🏻:“‘
’當讀如‘抶’,本意為笞擊🌁,引申之可泛訓擊😵。‘搏’亦有‘擊’意🔟。”蔡偉曰:“‘
’當讀爲‘抶’。”[28]並是也🤵🏼♀️👳🏻♀️。趙強曰:“
疑當讀為䭿,指動物的快速奔跑。搏為捕捉義。擊為攻擊義。”非也😞。
(c)固,諸書作“帖”、作“俯”,亦通。《類聚》卷74引晉·蔡洪《圍棊賦》🎑:“譬猛獸之將擊,亦俛耳而固伏👨👨👧👦。”是蔡氏所見本作“俛耳固伏”也。
(d)“”當即“弭”。弭𓀕🖤,低垂🤸🏽♀️,古字作𢏱。《玄應音義》卷15:“弭耳🧑🏼🦱🤟🏻:古文𢏱,同👩🏻⚕️。謂耳臥爲弭也。”《水經注》卷40:“虎見其情,遂弭耳而去。”《法苑珠林》卷84👨🏽🦳:“忽有一虎,近前👷🏽♀️,弭耳俯伏。”與此文“弭耳帖伏”同義。省言則作“弭伏”,《類聚》卷11引《龍魚河圖》🔭:“八方萬邦皆為弭伏。”字或作彌,《穆天子傳》卷6:“彌旗以節之。”郭璞註:“彌,猶低也🫢。”《淮南子·人間篇》:“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體彌耳以待其來也。”景宋本作“弭耳”。王念孫曰:“彌耳,當為‘弭毛’🦹🏿♀️,《御覽·人事部一百三十五》、《獸部二十一》引此並云‘必先卑體弭毛’。”[29]王氏校作“弭毛”🛋🤘,殊無必要💁🏿👨🦲。方以智曰:“弭耳👱🏽♂️,亦作‘彌耳’。”[30]蔡偉曰:“‘俛’、‘弭’古音相近。我們認爲,簡本的‘
’,當爲‘弭’的誤字👰🏿♀️。‘弭’、‘俛’皆低下之義。字又作彌。”[31]
(e)《吳越春秋》作“餌(弭)毛”🛅,義亦得通。《吕氏春秋·决勝》👨🏻🦯➡️:“諸搏攫抵噬之獸,其用齒角爪牙也🤰🏿,必託於卑微隠蔽,此所以成勝。”髙誘注:“若狐之搏雉,俯伏弭毛以喜說之🖕🏻,雉見而信之,不驚憚遠飛🚣🏿,故得禽之。”此“弭毛”之說也🤖。
(f)《治要》👨🏻⚖️、《通鑑外紀》作“俛耳”者,俛音匪父切🎏,同“俯”🎨,亦低也🏯。《玉篇》:“俛🕢😕,低頭也⚔️。”與“弭”義同。《呂氏春秋·知分》🤹🏼♂️:“龍俛耳低尾而逝🕵🏻♀️。”俛耳🏄🏻♂️,《書鈔》卷137、《御覽》卷82、929🤽🏻♀️🤾🏻♂️、《事類賦注》卷16🏅、《路史》卷47引作“弭耳”,《記纂淵海》卷99引作“弭首”🎺;《淮南子·精神篇》作“弭耳”💒,《水經注》卷35作“弭鳞”,《御覽》卷60引《新序》作“弭耳”🙆🏿♀️。是其證。陳奇猷曰:“‘俛耳’當作‘俛首’。”[32]殊無必要。
(g)《長短經》作“俛身”者,亦通。“俛身”即上引《淮南子》之“卑體”也🧏🏼。《越絶書·請糴内傅》:“申胥曰🥋:‘今狐雉之戲也,狐體卑而雉懼之,夫獸蟲尚以詐相就,而况於人乎?’”《吳越春秋·勾踐隂謀外傳》:“子胥曰:‘狐雉之相戲也👨🏻💼,夫狐卑體而雉信之,故狐得其志而雉必死。’”《資治通鑑外紀》卷9同🎮。梁春勝據曹植《禹渡河贊》“龍乃弭身”,謂“耳”當爲“身”之訛[33]📀。梁說未確⚉。
(12)維文維(德),孰為之戒?弗觀,亞(惡)知其極(P114)
校記👨🏻🦼:《治要》作“唯文唯德,誰為之惑?弗觀弗視,安知其極♿️?”簡本“弗觀”下疑脫去“弗視”二字🧍🏻♀️。宋本無此數句。
按:《長短經》卷7同《治要》,惟“惑”作“式”👨🏼⚕️🦬。“戒”🚸💆♀️、“惑”並為“式”之形訛。式📰,法則。極,中也👨。第748簡:“柏(伯)王之君,孰為法則🧴?”《尉繚子·治本》:“帝王之君,誰能法則?”“孰為之式”即“孰為法則”、“誰能法則”也🦪。
(13)今皮(彼)殷商👇🏿,眾口相惑,䛑䛑 ,恬惔(淡)隨意,好道無極🔖,是胃(謂)
(毚)文,亡國之聲也(P114)
校記📨:宋本作“紛紛渺渺🧑🧒🧒,好色無極,此亡國之徵也”。
按:䛑,謐之省文。《說文》⚾️:“謐,靜語也👬。一曰:無聲也🕒。”字或作宓,俗作密。《說文》:“宓🧏🏽♀️,安也。”《玉篇》:“宓,靜也🦪,默也。” 👰♀️🕗,同“嚜”,字或作嘿、默🤌,又或借墨字為之。惔,讀為倓🖋。《說文》:“倓,安也🚐。”《玉篇》:“倓🚨,恬也🧎💆🏻♀️。”“淡”亦借字。邵鴻曰:“‘䛑’與‘紛’,
’與‘渺’音近可通。”非也。
(14)吾觀其眾人,群曲笑直(P114)
校記♤:宋本作“吾觀其衆,邪曲勝直”。《治要》作“吾觀其群🍔,眾曲勝直”。
按🔘:《長短經》卷7、《資治通鑑外紀》卷2同《治要》🗓。《逸周書·武稱解》:“長勝短,輕勝重,直勝曲,衆勝寡👩🏿💼,强勝弱,飽勝饑,肅勝怒,先勝後,疾勝遲👨🏼🎓,武之勝也。”本來是“直勝曲”,《六韜》反其義用之,故云“曲勝直”,此所以為“眾人”也。《書鈔》卷113“長勝短,曲勝直”條引《周書》誤作“曲勝直”🏊🏼,當乙正。
(15)敗法亂刑,上不知覺,亡國之則也(P114)
校記:宋本作“(敗法亂刑,)上下不覺,此亡國之時也”。
按:《長短經》卷7作“敗法亂刑,而上不覺,此亡國之則也”,《資治通鑑外紀》卷2作“敗法亂刑,亡國之則也”🧜🏿♀️。“時”為“則”形訛🏕👍。則,規律。《長短經》作“而上不覺”與簡本合🥽。趙強曰🦸🏼♂️:“‘則’為法則義,‘時’為‘時候、時間’義🙇🏻♀️,宋本‘時’與簡文‘則’不同義🧘🏼。”非也🦶🏼。
(16)大上好化(貨)🤖,群臣好得(P114)
校記:《治要》作“夫上好貨🏃➡️❔,群臣好得”😺。疑“大上”🔁、“夫上”皆“亓(其)上”之誤。🤵🏿,宋本無此數句。
按:“大”為“夫”形訛🫴。夫,猶若也[34]👦🏿,假設之辭✋🎲。“群臣好得”上省了承接之辭“則”。《管子·七臣七主》💁🏿♀️:“主好貨,則人賈市。”《鹽鐵論·錯幣》🐖:“上好貨🐀,則下死利也🌗。”皆與此文文例相同👎🏿。《管子·八觀》🛹:“國地大而野不辟者,君好貨而臣好利者也。”亦可與此文相參🫵🏼。好得,好貪利也👩🏽🏭。得,貪也🦼。
(17)何愛何穡,萬物皆得;何穡何愛,萬[囗]皆費(P116)
校記:宋本作“何憂何嗇🪒,萬物皆得;何嗇何憂,萬物皆遒”。簡本“愛”、“費”二字為韻↖️。宋本誤“愛”為“憂”,因又改“費”為“遒”🕖,以就“憂”字之韻。“費”疑當讀為“肥”,《廣雅》:“肥,盛也。”
按:簡本作“愛”、“費”二字是也。然“費”當讀如字🤞🏽,猶言消耗👇🏻、消損。穡🎈🚖,讀為嗇,與“愛”同義。《韓子·解老》👩🏽🎓:“少費之謂嗇。”《說文》:“嗇,愛濇也。”邵鴻曰:“(整理小組)前說可從。然‘費’當讀為‘弗’→,《爾雅》👍🏿:‘弗,治也🏂。’《說文》💙:‘弗,撟也🔜。’‘治’、‘撟’均有‘正’意🫄💤。”連劭名曰:“遒、秋古通……費讀為廢🪈,《詩·蓼莪》毛傳:‘弗弗🪼,猶發發也。’”[35]皆非也。
(18)……離親以親🦹🏼,散眾因眾(P118)
校記🪥:宋本作“攻強以強,離親以親,散衆以衆”。
按:因,猶以也🏊🏽♂️🌪。《晏子春秋·外篇下》🧑🏫:“公乘侈輿服,繁駔驅之,而因為遲🚾。”《文選·褚淵碑文》🀄️、《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李善注、《御覽》卷487引並作“自以為遲”,《說苑·君道》同;《韓子·外儲說左上》作“以馬為不進”⛔。是其例。
(19)凡謀之道,周微為主(P118)
校記:宋本作“周密為寶”🫂。
按🚶🏻♀️➡️:微👩🚒,讀為密。《國語·晉語二》👩🏿🦱💗:“微知可否。”韋昭注🎒🦓:“微,密🦸🏿♀️。”《呂氏春秋·精諭》:“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髙誘注💇🏼🤐:“微言,隂謀密事也📌。”《列子·說符》亦有其文,張湛注:“微言,猶密謀也🎉。”《呂氏春秋·安死》:“以微抇之。”陳奇猷曰:“微為密之同音假字🀄️。古無輕唇音,則微🙆🏼♀️、密皆重唇雙聲。”[36]《六韜·武韜·文伐》🕜:“既以得之🔡,乃微收之🚮。”亦讀微為密。《管子·内業》:“凡道🪆🔩,必周必密◻️。”與此文可互證。
(20)……風行,天下迎之💆🏻♀️,迎[之]而會🤷🏽♀️,會囗……(P120)
校記👩🏿💻:《治要》所引《虎韜》有以下一段文字:“太公曰:‘聖人守無窮之府,用無窮之財➞🌀,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疑此簡簡文即與上引《虎韜》文相當。“迎”字疑即“仰”之借字。
按👩🏽✈️:《類聚》卷20引《六韜》🚶♀️➡️:“聖人守無窮之府🤷🏽♀️,用無窮之才,天下仰之而治。”《御覽》卷401引作“聖人守無窮之府,用無窮之財🏃🏻♀️➡️,而天下治”。疑簡本是。迎⛲️,趣向。會👀,合聚。句言聖人用無窮之財,則天下之人趣向之,而合聚矣。“治”當作“合”💑,形近而誤。“合”、“會”同義🌷。
(21)君方(秉)明(德)而誅之,殺一夫而利天(P121)
校記:簡文“殺一夫而利天”之下🦹🏿♂️,據文義可補一“下”字✮。《書鈔》卷13引《六韜》“殺一夫而利天下”,疑即出於此篇。
按🧣:補“下”字是也。《逸周書·太子晉解》💁🏻♀️:“如武王者義,殺一人而以利天下,異姓、同姓各得之謂義🧖🏽🧗♂️。”孔晁注🛍:“一人,紂也。”亦其證。“一人”即“一夫”,猶言獨夫𓀕。《孟子·梁惠王下》🥬:“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方🤞🏿,《書鈔》卷114引作秉。方讀為柄、棅🧈,《說文》:“柄,柯也⏩。棅,或從秉。”段注:“柄之本義專謂斧柯,引伸爲凡柄之偁💤。《周禮》👩🏻🦳、《禮經》作枋。丙聲、方聲同在十部也🪇。秉聲古亦在十部也。按古又以秉爲柄。”[37]“柄(棅)”指器物之手把持之處,用為動詞,則為執持☢️、把握。《慧琳音義》卷33:“拂柄:《字書》云:‘柄🐦🔥,執也🏂🏼,持也,把也🐫👉🏼,操也👩🏿🚒。’”又卷64👤:“拂柄:賈逵注《國語》云:‘柄,執也。’”字或作抦🪇,《玉篇》:“抦🖍,執持也。”字或作秉,《爾雅》:“秉,執也。”《廣雅》:“秉🤰🏿,持也😻。”《集韻》💇🏻:“抦,持也🅿️,或作柄🏌🏻♀️、棅🙇,通作秉🍶。”字或作㨀👩🏽🦳,《玉篇》:“㨀𓀋,執也。”《類篇》:“抦,持也,或作㨀🤽🏿♀️。”字或作炳#️⃣,《說苑·建本篇》:“師曠曰👨💼:‘何不炳燭乎👮🏽♂️?’”炳🧑🏿🔬,《御覽》卷3、《記纂淵海》卷55、56引作秉,《類聚》卷80、《尚書大傳》卷5並作執🧘,《册府元龜》卷811作秉[38]。古從方從丙從秉多通假[39]。簡本《六韜》:“我方明(德)而受之,其不可何也🌙?”《書鈔》卷152、《御覽》卷13、《天中記》卷2引“方”作“秉”🍬。
(22)之帀(師)以東伐受(紂),至於河上(P121)
校記🌥:《御覽》卷329引《六韜》作“武王於是東伐紂,至於河上”。《天問》洪興祖補注引作“武王東伐,至於河上”。簡文“帀”當是“師”之省文。
按📷:《御覽》卷328引《六韜》作“周武王伐紂,師至泥(氾)水牛(共)頭山”🧑🏿🔧。《通典》卷162📊:“周武王伐紂,師至汜(氾)水牛(共)頭山。”《搜神記》卷8👨🦱✩:“武王伐紂,至河上。”《孫子·計篇》杜牧注🪲:“周武王伐紂🩰,師次于汜(氾)水牛(共)頭山。”“泥”、“汜”為“氾”之誤,“牛”為“共”之誤。《荀子·儒效篇》🚴🏽♀️🈯️:“武王之誅紂也……至汜(氾)而汎🧡,至懷而壞👩🏻🦯➡️,至共頭而山隧🦡。”楊倞註:“汜(氾)☀️🤷🏻♀️,水名。共🏢,河内縣名。共頭,蓋共縣之山名🍿。”盧文弨曰:“正文‘至汜’當作‘至氾’。”[40]《淮南子·兵略篇》:“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歳💃🏻,至汜(氾)而水👊🏼,至共頭而墜。”許慎注:“汜(氾),地名也。水,有大雨水也。共頭🍂,山名,在河曲(内)共山。”[41]
(23)雨囗囗疾(P121)
校記:《御覽》卷13🧔🏻♀️、329及《天問》洪興祖補注引此句,皆作“雨甚雷疾”🚈。簡本“雨”下一字殘泐,似亦“甚”字。
按:缺字可補作“甚雷”。《詩緝》卷25𓀄、《書鈔》卷152“武王伐紂而雷震乘”條陳禹謨《補註》引《六韜》亦作“雨甚雷疾”。《搜神記》卷8:“武王伐紂👨🏽🍼,至河上,雨甚疾雷。”《白帖》卷2引作“雨甚雷疾”🏷。蓋即本《六韜》此文𓀊𓀝。《六韜·龍韜·奇兵》:“大風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後也。”《禮記·玉藻》💁:“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並有“甚雨”之文,亦可助校🙍🏽♀️。《御覽》卷328引《六韜》作“風雨甚疾”,《通典》卷162作“風甚雷疾”,《孫子·計篇》杜牧注作“風雨疾雷”,《資治通鑑外紀》卷3作“甚雨疾雷”。文字稍異🌞,蓋臆改。
(24)武王之乘黃振(震)而死(P121)
校記🤹🏼♀️:《御覽》卷329引作“王之乘黃振而死”,與簡本最近。卷13引作“武王之乘雷震而死”,“乘”下脫“黃”字。《通典》卷162及《御覽》卷328引作“王之驂乘惶震而死”,蓋誤讀“黃”為“惶”,又於“乘”上妄加“驂”字。《詩·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黃👙。”毛傳:“四馬皆黃🐦⬛。”乘黃又為馬名,《管子·小匡》🪪🧑🏿🏭:“地出乘黃。”尹注⚒:“乘黃,神馬也🔫。”
按:《孫子·計篇》杜牧注作“王之驂乘惶震欲死”🙇🏼,《書鈔》卷152“武王伐紂而雷震乘”條陳禹謨《補註》引《六韜》作“震武王之乘”。
(25)旗折囗囗(P121)
校記:《御覽》卷329引作“旗旌折🤦🦹,陽侯波”👩👩👦。
按👰🏽:缺字可補作“鼓毁”。《御覽》卷328引《六韜》✭、《通典》卷162👰🏿♀️、《孫子·計篇》杜牧注並作“鼓旗毁折”☞。《李衛公問對》卷下:“昔太公佐武王,至牧野,遇雷雨,旗鼓毁折。”
(26)……官治💹,其氣偖(P121)
按:“官”上補一“其”字。偖,疑讀為奢,驕矜也。
(27)王姑脩(修)身下賢,囗須其時(P121)
按:《荀子·宥坐篇》🪱:“故君子博學深謀🫱🏻,脩身端行,以俟其時。”《韓詩外傳》卷7:“故君子務學,修身端行,而須其時者也。”《說苑·雜言》🧜🏿♂️:“故君子積學,修身端行,以須其時也。”與此簡可互參。缺字補“而”或“以”🙄。
(28)吾聞宿善者不囗(P121)
校記:此字有可能是“至”字。
按:高貴峰據《說苑·政理》“(呂望)對曰🧎♂️🙇🏿♀️:‘宿善不祥。’是日也👰,發其倉府🫲,以振鰥寡孤獨”,認為缺文當補“祥”字[42]🛞👂🏽。高說是也。《墨子·公孟》:“公孟子曰:‘善👨🏻🦼!吾聞之曰:宿善者不祥。’”“宿善不祥”蓋為古成語。清華簡《保訓》:“日不足,唯宿不祥。”尤為確證。《淮南子·繆稱篇》:“文王聞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43]《逸周書·大開解》🌎:“戒後人其用汝謀,維宿不悉、日不足。”“悉”疑“恙(祥)”誤。
(29)行般(盤)庚之正(政)👧,使人人里其里,田其田(P121)
按:定州竹簡《六韜》第2224簡⌚️:“王般庚之正”[44]。考《呂氏春秋·慎大》⏺:“欲復盤庚之政。”髙誘注:“盤庚👃🏽,太甲後十七世祖丁之子,殷之中興王也,故欲復行其政也。”《史記·殷本紀》:“封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45]定州竹簡“王”字後脫“行”字也👮♂️。《後漢書·申屠剛傳》李賢注引《尚書大傳》:“武王入殷👨🚒,周公曰:‘各安其宅,各田其田,無故無新🤾🏼♀️,唯仁之親🧔♂️。’”“人人里其里𓀔,田其田”即“各安其宅✋🏽🧒🏽,各田其田”也。《說苑·貴德》🤴🏿:“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唯仁是親’”《淮南子·主術篇》:“使各處其宅,田其田🔆,無故無新,唯賢是親😠。”《資治通鑑外紀》卷3:“使各安其居🏌🏼♀️,田其田🎲。”《通志》卷3🥴:“使各居其居,田其田🧑🏭。”文字雖略異🦹🏼♂️,其義則同。當是同一來源[46]。
(30)蒼蒼上天,莫知極👴🏿。柏(霸)王之君🏃♂️➡️,孰為法則👩🏻🦼➡️?往者不可及🍋🟩,來者不可侍(待)。能明其世者🤷🏽,胃(謂)之天子(P124)
校記🗼:《呂氏春秋·聽言》:“《周書》曰:‘往者不可及,來者不可待,賢明其世,謂之天子。’”《漢書·鼂錯傳》:“傳曰🦵🏻:‘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待,能明其世者🏖🐻❄️,謂之天子。’”《呂氏春秋》“賢”疑當為“能”字之誤⛑🍟,《鼂錯傳》“猶”疑當為“不”字之誤👐🏻。《尉繚子·治本》☝️:“蒼蒼之天,莫知其極;帝王之君,誰能法則?往世不可及⛹🏽♂️,來世不可待☎️🧜🏻,求己者也🧕🏿。”當是襲用《六韜》之文。
按:柏,讀為伯,“霸”亦借字。“極”上當脫“其”字。裘錫圭亦謂“賢”👪、“猶”為“能”、“不”之誤[47]。陳奇猷亦謂“賢”當為“能”字之誤[48]🫕。考《莊子·人間世》➿:“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7️⃣。”《楚辭·七諫》:“往者不可及兮,來者不可待。”敦煌寫卷S.1380《應機抄》卷下:“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49]此蓋古成語。《莊子》接輿之歌,晉·皇甫謐《髙士傳》卷上同,《御覽》卷509引嵇康《髙士傳》作“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史記·孔子世家》並同。《漢書·梅福傳》🧘♀️、《李尋傳》並有“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之語。作“猶”作“不”,蓋傳聞之異,未可遽定“猶”字為誤。陳奇猷曰:“《鼂錯傳》作‘來者猶可待’,均通🎊。”[50]《說苑·說叢》👨🏼💼:“來事可追也🩹,往事不可及。”顯然是省略了“猶”字。《孟子·盡心下》:“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言“不拒”👨🎤,亦“猶可追”之誼。此皆“猶”字不誤之證。
[1] 宋本《六韜》,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9册,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敦煌寫卷P.3454《六韜》🛑☔️,收入《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 敦煌寫卷P.3454《六韜》,收入《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頁🧗♂️🍇。
[3] 王繼光《敦煌唐寫本<六韜>殘卷校釋》🥛,《敦煌學輯刊》1994年第6期。
[4] 邵鴻《<六韜>校讀札記(七則)》🐳,《南方文物》1998年第1期。下引邵說亦見此文😜。
[5] 趙強《銀雀山漢簡<六韜>辭彙研究》🧜🏼♀️,西南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下引趙說,並見此文😦。
[6] 敦煌寫卷P.3454《六韜》,收入《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頁。
[7]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頁⚈。
[8] 裴學海謂“尚”讀為嘗,猶若也,假設之詞。裴說失之👰♂️。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837頁🟨。
[9] 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127—128🏛、176--177頁🧑🏻🎄。
[10] 王叔岷《古籍虛字廣義》,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522頁✍🏿。
[11] 《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頁。
[12] 《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頁。
[13]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0--1551頁🙇🏼。
[14] 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51頁。
[15]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854--855頁🤕。馬氏所引三氏說,補引如下。惠棟曰:“隆,髙也。”惠棟《九經古義》卷66️⃣,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册,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81頁。武億曰:“隆訓大……亦訓高🧑⚕️👨🏽🍳。”武億《群經義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頁。段玉裁曰:“隆衝言限(陷)陣之車隆然高大也📐。”段玉裁《詩經小學》卷3,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頁。王念孫說亦同,見《廣雅疏證》“臨,大也”條📨,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頁📞。
[16] 胡承珙《毛詩後箋》,黃山書社1999年版🎟,第1290頁。
[17]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859--860頁。
[18] 趙強謂“宋本‘衝機’當是‘衝隆’的誤文”🐫,非也🧝🏼。
[19] 朱起鳳《辭通》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頁。
[20] 《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頁。
[21] 劉小文🐙、趙強並從《校記》說,謂“答”、“幨”音近通借。劉小文《<銀雀山漢墓竹簡[壹]>軍事用語研究》,四川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22] 方以智《通雅》卷35,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3頁🩺。
[23] 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簡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9頁。
[24] 陳直《讀子日札·淮南子》,收人《摹廬叢著七種》🩸,齊魯書社1981年版👸🏼🧑🏿🔧,第103頁。
[25] 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頁🕝。
[26] 敦煌寫卷S.1380《應機抄》,收入《英藏敦煌文獻》第2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3—284頁。“”字王三慶💆🏿、郝春文並錄作“誅”。王三慶《敦煌類書》,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300頁。郝春文主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5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442頁。“誅”字無義,待考。
[29] 王念孫《淮南子雜志》👨🦱,收入《讀書雜志》,中國書店1985年版😔。
[30] 方以智《通雅》卷7,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04頁👚。
[32] 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1頁。
[33] 梁春勝《楷書部件演變研究》🏊🏼,復旦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
[34] 參見吳昌瑩《經詞衍釋》,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197--198頁🖲;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888頁。
[35] 連劭名《六韜新證》,《古籍研究》總第51期,2007·卷上,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頁🕺🏻。
[36] 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0頁。
[37]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44頁🤛🏻🤹🏽♂️。
[38] 參見蕭旭《說苑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478頁。
[39] 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0、441、443頁。
[40] 盧文弨校《荀子》說,收入《諸子百家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書局本1989年版🚱,第39頁😯。
, [41] “曲”字當從唐鈔本作“內”𓀀,參見于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上海書店1999年版,第426頁↩️。
[43] 《文子·上德》作“故見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
[4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六韜>釋文及校注》,《文物》2001年第5期🚵🏽♂️。收入徐勇主編《先秦兵書佚文輯解》🍼,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頁👨🦱🏌️。
[47] 裘錫圭《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頁𓀘。又收入《中國出土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頁。
[48] 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5頁🦹🏿♀️。
[49] 敦煌寫卷S.1380《應機抄》🌠,收入《英藏敦煌文獻》第2册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5頁。
[50] 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5頁。
本文原刊于《文津學志》第4輯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版。此次發佈為修訂稿🧙🏻♀️🚵♂️。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1月1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1月22日🤟🏻。
点击下载附件💦: 1022蕭旭:銀雀山漢簡《六韜》校補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