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謝明文:釋甲骨文中的“叔”字
在 2012/10/31 18:41:12 发布

 

釋甲骨文中的“叔”字

(首發)

 

謝明文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在目前跟甲骨文有關的幾種大型工具書中,皆未收“叔”字。是甲骨文中沒有“叔”字呢?還是雖有“叔”字而未被研究者認識呢?

金文中“叔”字習見,作“”、“”🔀、“”等形(四版《金文編》191頁)。郭沫若解釋“叔”字形義時說👩🏿‍🎓:“《說文》🦣:‘汝南名收芋爲叔。’今案叔當以收芋爲其初義👩‍🏫,從又持弋以掘芋。即象芋形🎇👩🏿‍🏫。[1]甲骨文中“叔”作偏旁見於用作時稱的“”字,如《合》30599”、《合》30365”👩‍⚕️👩🏼‍🍳、《合》30893”等,前兩形所從之“叔”,在“弋”下加“土”旁而省略了“弋”的下部💋🚣🏽‍♂️。裘錫圭先生《釋“弋”》一文據甲骨文“叔”旁或於“弋”下加“土”💇🏻‍♂️,認爲“叔”乃以弋掘地之意更爲明顯🚺。裘先生後來在該文的編按中又云:“(叔)也可能如有些學者所說的那樣🎵👌,本象樹杙於地。”[2]

金文中“叔”字與甲骨文中“叔”旁皆多見🙎‍♀️,如果甲骨文中沒有單獨的“叔”字這是很奇怪的🔐。我們認爲甲骨文中其實是有單獨的“叔”字的♐️,只是它們未曾被研究者正確釋讀而已。甲骨文中有如下一些字形:

A  

BB1     B2    B3

C

它們在卜辞中的辞例如下🧑🏻‍🦲🤭:

1)惠宮、A省,弗每(悔),亡(無)災🏊‍♀️。侃王,大吉🧑🏿‍🦱😢。         《合》29185

2a)王族其𦎫(敦)尸(夷)方邑,右🤾🏿‍♀️、左其B1           

2b(勿)B2,其,于之若🐩。   

2c)右旅[(勿)] 失)[3]眾。                           《屯》2064

3𢕌B3                                               《屯》2986

4史鬯C受又=(有佑) 🥷🏽🪪。                           《合》30911

上述三類字形👮,《甲骨文校釋總集》未釋。[4]《殷墟甲骨刻辭類纂》👚、[5]《甲骨文字形表》、[6]《新甲骨文編》、[7]《甲骨文字編》[8]、《殷墟甲骨文字詞表》[9]等雖未釋👰🏻,但認爲它們是一字。《小屯南地甲骨考釋》把B1釋作“丁”二字👃🏼,把B2釋作“”二字🦶😠,把B3誤摹作“”👨🏻‍🚀。[10]B1”、“B2”,劉釗先生皆析爲“”兩字🆎👶🏼,認爲 :“‘ ’爲動詞🧑🏽‍🍳,‘’即城字,‘’似乎爲攻城之義。”[11]🚵🏽‍♂️🎽。黃天樹先生認爲劉說可從📙。[12]李學勤先生把“B1”、“B2”釋作“”,他解釋《屯》2064這版卜辭時說:“‘王族其敦夷方邑,右、左其’字又見《合集》29185,字疑從‘吕’聲,讀爲營🙇🏼‍♀️,意思是環繞, 其,’從‘串’聲💘,讀爲‘串’,意思是貫穿🕗。這是卜問戰術的安排,在作爲中堅的王族攻打時🌺,右、左兩旅將包圍,或者配合進搗👉🏽。”  [13]

我們認爲AB兩類字形乃一字異體應可信👩‍🍳,但C與它們無關🧙🏻。因爲“C”下部所從與“豆”形接近🏊🏿‍♀️,它與宜侯夨簋(《集成》4320)“”🪠、小臣鼎(《集成》2556)“”可能是一字🌲。[14]下文我們將重點討論AB兩類字形,如對它們不加區分時,則統一用“△”表示🛼👩‍👩‍👦。

A”,《甲骨文字編》(342頁)摹作“”🏌🏿,顯然是把右邊“又”形的一筆與中豎上的一斜筆誤合作一筆🫄🏽,以致其上部與“朕”字所從之“灷”相似。《甲骨文字形表》(54頁)📡、《殷墟甲骨文字詞表》(71頁)皆誤摹作“”↗️。《殷墟甲骨刻辭類纂》(377頁)、《新甲骨文編》(890頁)所錄字形分別作“”👨🏻‍🦰、“”,比較準確🧚🏽‍♀️。

“△”字上部很明顯從“𠬞”,B2右上的“又”形雖殘泐👩🏻‍🚒,但仍可辨識。“△”字中部所從,在A以及B3中很清楚,分別作“”、“”。甲骨文中“弋”字或作“”(《合》5900)、“” (《合》20607)、“”(《合》18852)🧝🏿‍♀️、“”(《合補》1234、《合》3042)等形🌜,[15]比較可知🤸🏿‍♀️,“”✷、“”是“弋”字無疑👨🏿‍🚀。B1中“弋”形上端的那一斜筆與右上的“又”形共用筆劃,同樣的情形亦見於《合》30365)”字所從“叔”旁🚣🏿。由以上分析可知“△”字中部實從“弋”⚾️。

A”下部作“”💇🏼‍♀️,在B1B3中與之對應的部分分別作“”、“”,我們認爲它們代表的是地面。爲了說明這一點,下面我們將討論一下“”字和“旦”字🫵。

陳劍先生在討論甲骨文中的字時,認爲其所從的“”、“”應當是“樴”字的象形初文💇🏽‍♂️,而📒、在本象樴形的上附加表示椓擊的以突出其特徵🏊🏻‍♂️🔆,仍然表示“樴”這個詞。“”(《合》17281=補編5093) 象一手扶杙一手持槌敲擊之形🕵🏿‍♀️,乃“”字繁體。“”在西周金文中繁體或作“说明: C16401”(《金文編》附錄下164),下附加了“”表示地面。[16]”(《懷特》468)可分析爲從“”從《合》17281 之“”。古文字中“”或類似从“”的形體👩‍🍳,上部的“”形部分常常演變作橫劃“一”𓀏💬,[17] 故“”(《懷特》53反)、“”(《懷特》421)等形可分析爲從“”從“”。陳劍先生在討論甲骨文及其相關字形時並沒有涉及“”、“”、“”(《合》9101反)🧑🏻‍🌾、“ ”這一類形體。《新甲骨文編》(185頁)把這些形體隸作“”,我們認爲這是不對的。因爲甲骨文中確定的“”字上半從來沒有作“”形的,而其下半“”形周圍也從未見有加三小點的(參看《新甲骨文編》277-278頁)🤔。[18]古文字中“”形與“”形常可交替使用,如“”或作“” (《新甲骨文編》2頁)、“”或作“” (《新甲骨文編》90頁)🧚🏼、“”或作“”(《新甲骨文編》277頁)🚸、“”或作“”(《殷墟甲骨刻辭類纂》1118頁、《新甲骨文編》277-278頁)、“”或作“”(《新甲骨文編》948頁)等,故我們認爲“”🧑🏿‍🦰、“ ”等形應即“说明: C16401”字異體,前兩形所從的“”相當於後者所從的表示地面的“”,它代表的也應是地面。從甲骨金文的“叔”形來看🚴‍♂️,它象“以手持杙樹於土地”👂🏿🐘。“”中“弋”形周圍的三小點表示的是土粒,而非郭沫若所謂的“芋形”。[19]“弋”去“柲”之後即爲“樴”,“”所從“樴”形下方的三小點“”與“”所從“弋”形周圍的三小點顯然當同樣看待,前者也是土粒。既然“”是土粒之形,那麼把“”形中“樴”形下方土粒所依附的“”看作地面則是很合適的。“”、“”、“” 表示持槌敲擊樴入地👩‍👩‍👧‍👦,前者還突出了扶樴之手🤦🏼,它們也是字繁體。[20]

 “弋”去“柲”之後即爲“樴”,既然“”🗜、“”類形體“樴”形下的“”可看作地面☝🏿,那麼把“△”中“弋”形下的“”看作地面當是非常自然的。

“旦”字在商代甲骨文中作“”✔️、“”、“”等形(《新甲骨文編》388-389頁)💂🏻,西周金文中作“”、“”、“”🤌🏽、“”等形[21],東周文字中作 “”、“[22]等形。《說文》:“旦,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關於“旦”的構形🟧🦡,古文字研究者主要有兩種意見。[23]一種意見與《說文》相近🧛,認爲“旦”是個會意字,“日”下所從之“”👨🏿‍🚒、“”表示土地🤶。另一種意見則認爲“日”下之“”👨、“”乃“丁”字,“旦”是一個從“日”“丁”聲的形聲字。旦🗒,端母元部;丁🔘👮🏻,端母耕部🗑。雖然元🍤、耕兩部有的字關係很密切🏋🏽‍♀️🦒,但這兩部相通的例證中✊🏿,多與齊方言有關。[24]因此元👮🏻、耕兩部相通能否上推到商末的甲骨文👽,是有待進一步討論的。此外從西周金文“旦”一般作“”類形來看💆🏼‍♀️,它比甲骨文中的字形應更原始。西周金文“旦”所從兩部分大多上下相連,寫法比較特殊,這應該是爲了表意的需要📌。因此我們傾向於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旦”下所從的“”、“”、“”表示地面,它應該是一個會意字,表示日出離於地面或即將離於地面之時。但不排除後來在特定地域有一部分“旦”字把表示地面的符號改作了與之形近的“丁”來表聲🛌🏽。從“旦”字的演變來看,早期“日”下所從之“”、“”後來逐漸演變作“”,這與B2“弋”形下的“”演變作“”同例,亦與“”演變作“说明: C16401”同例🕗。

綜合以上的討論,我們認爲商代甲骨文中“”類形“樴”下所從之“”、“△”字“弋”下所從之“”及“旦”字“日”下所從之“”代表的都是地面。

古文字中偏旁重複的繁化現象多見🤘🏽,如“”或作“”🏊🏻‍♂️、“ ”或作“”🤏🏻、“ ”或作“”🧑🏻‍🎓、“”或作“ ”、“ ”或作“”、“”或作“”等,[25]因此B1B3下面寫作兩個“”,應是繁化[26],乃A的繁體🦟👷🏼‍♂️。[27]

《合》30599 ”字所從之“叔”象以手持杙樹於土,《合》30894”字作“ ”👮🏼‍♀️,省去“又”形,但 “弋”形下很明顯有一橫筆“”,它代表的即是地面。“△”的字形表示的意思是兩手持杙樹於地,故我們認爲它就是“叔”字。

 ”繁體或作“”(《金文編》附錄下165號),“樴”下加土。從目前資料看,“”的繁體“樴”下有“”👨‍🎤、“”➛、“土”三種寫法,甲骨文“叔”形中“弋”下也有“”(即本文討論的“△”字所從)🌐🅾️、“”(《合》30894 ”字所從🐭🧑🏻‍⚕️、B2所從)🫷🏿、“土”(“”字所從)三種寫法與之平行。

朱鳳瀚先生在《器與魯國早期歷史》一文中披露了一組西周早期銅器及其銘文。其中有一人名用字在尊、卣中作“”、“”(以下用D表示)等形,朱先生隸作“”👷🏼,認爲是會意字🤴👨🏻‍🦯,其構形是“以又(即手)持置於一(丌省)上”。[28]董珊先生釋作“叔”,認爲其下所加兩短橫是贅筆🧑🏻‍🦰。[29]

我們認爲把“D”釋作“叔”是非常正確的,但認爲其下的兩短橫是贅筆則可商榷。

B1”、“B3”與“D”相比,有兩點區別。第一點區別是前者從“𠬞”而後者從“又”,第二點區別是前者下部從兩個“”而後者下部從兩個“”。“𠬞”、“又”作爲表意偏旁相通😞,古文字中習見。[30]又根據古文字中“”或作“”之例,可知“B1”🏌🏽‍♀️、“B3”與“D”應當是一字異體👩🏿‍🏭。B2“弋”形下一從“”🤵🏽‍♂️、一從“”,它可作爲“B1”、“B3”與“D”之間的過渡形體,“D”中的兩橫當是來源於“B1”🟫、“B3”中的兩個“”,這亦可說明研究者或把“B”析爲兩字處理是不正確的🥊🚴🏼。

1)中的“叔”作爲田獵地名,與“宮”並舉✪,兩地應當相近🦣。(3)辭例過於簡短,其中“叔”似是動詞🐹,其用法可能與(2)中“叔”的用法相同。李學勤先生關於B1🍟、B2的釋讀意見雖然錯誤,但他對文義的理解則大致是可信的。根據卜辭文意🏊🏽,我們認爲B中的“叔”可讀作“周”。

叔,書母覺部;周©️,章母幽部。兩者聲母相近,韻部爲入陰對轉🍠𓀒。金文中“弔”常用作“叔”,《說文》“♒️,棺中縑裏✣。從衣、弔聲。[31]讀若雕”。攸聲字與周聲字🅰️、叔聲字亦皆有相通之例。[32]這些是“叔”聲字與“周”聲字輾轉相通之例。《集韻·錫韻》:“俶🚕,或作倜🆚🏌🏼‍♂️。”《廣雅·釋訓》:“俶儻,卓異也🙅🏻‍♀️。”王念孫《廣雅疏證》:“《報任少卿書》云🧑🏼‍🚀:‘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倜與俶同🦹🏽🤦🏼。”[33]這些是“叔”聲字與“周”聲字直接相通之例🧑‍🔬。以上可證“叔”、“周”音近可通。

《左傳》成公二年🐒:“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地葆》“軍與陳(陣)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34] 之“周”👱🏻‍♀️,研究者一般認爲是“周匝環繞”意🫃🏿。[35]史密簋《考古與文物》198939頁圖3《近出》489《新收》636)“……師俗率齊師、述人左[]伐長必史密右👨,率族人🏌🏽、釐伯👨🏽‍🍳、殿周伐長必……”,李學勤先生指出周伐的意思是圍攻。[36]

2)中的“叔”讀作“周”,亦當訓作“環繞”🎧、“包圍”🧍🏻‍♂️。從卜辭內容來看🎱,“叔”與“”表示不同的兩種戰術,而且它們之間似乎還含有某種對立,故占卜者要在它們之間進行選擇。“”按李先生的說法意思是貫穿💫,那麼把“叔”讀作“周”,解釋爲“環繞”、“包圍”😒,從文義看是比較合適的。(2a)“右、左其叔(周)”與(2b)“(勿)叔(周)”對貞👨🏻‍🎤,根據“司禮義的‘其’的規則”,在一對正反對貞的卜辭,如果其中一條卜辭用“其”字,而另一條不用,那麼用“其”的那條所說的事,一般都是占卜者所不願看到的👮‍♂️。故可知占卜者不希望採取“叔(周)”即“圍繞、包圍()”這種戰術🤘🏽,而希望採取“)”這種戰術。(2a)的大概意思是卜問在作爲中堅的王族攻打夷方的城邑時,右、左兩旅是否從兩側將包圍。(2b)的大概意思是卜問王族攻打夷方時,右、左兩旅不要將包圍✊🏽👨🏻‍🦰,而採取“”這種直接進搗的戰術配合王族,這樣在地的戰事是否會順利🤪。

綜上所述😲,我們認爲“△”表示“兩手持杙樹於地”🫄🏽,應釋作“叔”。西周金文中的“D”即“△”字異體🔶。(1)中的“叔”作地名,(2)、(3)中的“叔”指一種戰術,可讀作“周”🧚🏼‍♂️🧘🏿‍♂️,訓作“環繞”、“包圍”。

 

 

 



[1]郭沫若:《釋叔》,《金文叢考》230頁,人民出版社💒,19546月。《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7月)75頁也有類似的意見🙌🏿。

[2]裘錫圭👚:《釋“弋”》,《古文字論集》🆎,30頁➰,中華書局,19928月;又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第1卷甲骨文卷,69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8月🚴🏽‍♂️。

[3]參看沈培:《卜辭“雉眾”補釋》🧫🍈,《語言學論叢》第26輯,237-256頁,商務印書館,20028月。

[4]曹錦炎、沈建華 編著🚣🏼:《甲骨文校釋總集》第93258頁🐉、186327頁🩼、186216頁、第103439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2月。

[5]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377頁,中華書局,19891月💓🧔🏼‍♀️。

[6]沈建華🧑🏽‍✈️、曹錦炎編著:《甲骨文字形表》🥝,54988號,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11月。

[7]劉釗🤰、洪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附錄0291號,890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5月🏊🏽。

[8]李宗焜:《甲骨文字編》,上冊3421141號,中華書局,20123月🚶。

[9]陳年福:《殷墟甲骨文字詞表》1067號,71頁,先秦史網站,2012 0410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634.html

[10]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281頁🦕、326頁,中華書局💝,19858月。

[11]劉釗🕓:《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16輯,75頁,中華書局,19899月。

[12]黃天樹🚪:《〈甲骨文合集〉綴合拾遺補闕》🚒,《古文字研究》第29輯,160頁💳,中華書局👩🏼‍🦲,201210月🦵🏻。

[13]李學勤:《商代夷方的名號和地望》,《中國史研究》20064期。收入《文物中的古文明》187頁,商務印書館👨🏿‍🍼,200810月。

[14]謝明文:《商代金文的整理與研究》,655頁🦹,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裘錫圭)🤦🏿‍♂️,20125月。

[15]參看裘錫圭:《釋“弋”》,《古文字論集》,30頁,中華書局👐🏼,19928月🙂‍↔️;又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甲骨文卷,69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8月。《新甲骨文編》687頁。

[16]陳劍:《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甲骨金文考釋論集》,414-426頁,綫裝書局,20074月📆。

[17]劉釗:《古文字考釋叢稿》👰‍♂️,5-6頁♤,嶽麓書社🕺🏽,20057月;又收入《古文字構形學》,248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月;《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248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5月。

[18]《新甲骨文編》所謂“”字頭所收之《合》9101反的字形誤作“”🙆🏼‍♀️🤶🏿,而所收之《柏》49背與《合》9101反相重🗑🦾。  

[19]參看裘錫圭👩‍🚀:《釋“弋”》,《古文字論集》,30頁🤾🏿,中華書局👩‍🦰,19928月➖;又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第1卷甲骨文卷🥈,69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8月🧔🏼‍♂️。張世超等著《金文形義通解》,第0520642頁⁉️🏃‍♂️‍➡️,中文出版社,19963月👨‍💻。季旭昇👆🏽:《說文新證》👨🏼‍🎨🧜🏿‍♂️,208-209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12月🤳。

[20]👨‍👩‍👧、類形在甲骨文中作人名,與用法不同🙆🏻‍♂️,應是字形分工所致。

[21]張世超等著《金文形義通解》,第12261659頁,中文出版社,19963月。

[22]湯餘惠:《戰國文字編》,463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2月🤞🏼。

[23]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21140號👱🏼‍♂️,1100-1103頁,中華書局👧🏼,19965月🔅。周法高主編👎🏿:

《金文詁林》第9888號,4198-4200頁,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張世超等著《金文形義通解》,第12261660頁✉️,中文出版社,19963月🧑‍🧒‍🧒。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第3冊🫸🏼,2682頁🫛,20075月。季旭昇:《說文新證》⛎,555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12月👳🏼‍♂️。

[24]馮勝君♝🥔:《試說東周文字中部分“嬰”及从“嬰”之字的聲符——兼釋甲骨文中的“癭”和“頸”》,《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7-8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0月)。

[25]劉釗:《古文字構形學》,36-37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月。《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36-37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5月👨‍👦🆘。

[26]下面寫作兩個“”,據“宮”等字它也可能兼有表音的作用。

[27]“日”作爲偏旁亦偶可寫作“”(參看《新甲骨文編》388-389頁),因此“B”最底部那一個“”似乎可以看作“日”,B分析爲從“日”“叔”聲。但從甲骨文中“”字所從“日”形中間及周圍皆有小點以及下文要談到的“D”來看,B所從的兩個“”宜看作偏旁繁化🛏。

[28] 朱鳳瀚:《器與魯國早期歷史》,《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月。

[29]董珊👤:《新見魯叔四器銘文考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183日👒。又載《古文字研究》第29輯,303-312頁,中華書局🐁,201210月。

[30]劉釗:《古文字構形學》,43-44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月。《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43-44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5月。

[31]此依小徐本,大徐本作“从衣👩🏿‍🏭、弔”。

[32]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739-741頁,齊魯書社,19897月🤯。

[33]王念孫🪛:《廣雅疏證》卷6上🏊🏿‍♂️,193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4月。

[34]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圖版35頁👊🏼,簡348,文物出版社🫶🏿,19859月。

[35]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孫臏兵法》,63頁,文物出版社,19752月🙍。駢宇騫等譯注:《孫子兵法·孫臏兵法》👱‍♀️,165頁,中華書局,20069月。

[36]李學勤🚥🚣🏼‍♀️:《商代夷方的名號和地望》,《中國史研究》20064期。收入《文物中的古文明》🧑🏻‍🤝‍🧑🏻,189頁⚔️,商務印書館🕵🏻,200810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10月3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10月31日🦶🏼。



点击下载附件:1138謝明文🧑🏼‍🎓:釋甲骨文中的“叔”字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战国时代 在 2012/11/1 1:04:32 评价道🖖🏽:第1楼

    很感谢明文的补正,旧雨新知又新知。

  • 雨无正 在 2012/11/1 9:24:26 评价道:第2楼

    好文🐻‍❄️,贊一個🧑🏿‍🦲!

  • 双刀客 在 2012/11/1 14:26:21 评价道:第3楼

    《古文字構形學》第138頁:

  • 日月 在 2012/11/1 15:33:54 评价道:第4楼

    沒有注意到劉老師在《古文字構形學》中的這個說法🍔,是不應有的疏失啊🐸!

  • 孟蓬生 在 2012/11/1 23:54:58 评价道🍕:第5楼

    摻乎一下👶🏽🩺:甲骨文的“弋(尗)”有的字形明顯分為兩部分👫,我覺得應該分析為上象戈柲,下象戈鐏(錞鐓)。如果去掉戈柲👨🏿‍🏭,就是樴字所從的“”。從構形上看,“弋(尗)”跟“果”等字一樣於襯托象形💪🏿,上部的戈柲是起襯托作用的,是為了突出下部的“鐏(錞鐓)”。學者多認為弋尗聲音相近,實際上是同源字🔖,是十分正確的(劉釗先生《古文字構形學》第138頁)👼🏽。鐏(錞鐓)與周聲相通🥊,如大家所熟知的“敦弓”就是“雕弓”📶。鐏(錞鐓)與杙形用均相似,故為同源詞。弋、鐏(錞鐓)、尗三字的關係🐚,跟“玳瑁”🕚𓀇、“頓牟(簪)”(尹灣二號漢墓木牘🧺,參看馬怡《尹灣漢墓遣策札記》)📊🦸🏼、“蝳蝐”三者的關係相同😵。

    從“弋”或“樴”中真正象杙形(或鐏形)的部分來看,這毫無疑問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橛子”🌛,一般不會太長👱,似乎沒必要用兩手扶著。而且“兩手持杙樹於地”只是其構意,那麼該字的詞義是什麼呢?該字所記錄的到底是後世哪一個詞或者是後世哪一個詞的同源詞呢🤜🏽?這些都還是值得認真考慮的地方。

  • 战国时代 在 2012/11/2 0:28:59 评价道:第6楼

    蓬生先生说“似乎沒必要用兩手扶著”,似乎有意将表意字所表之意坐得太实了。文字符号所表的之意𓀍,层次多重而有别📤👧🏿,虚化一点也不是不可以。

  • 王寧 在 2012/11/3 17:55:34 评价道:第7楼

    甲骨文“叔”所從的“弋”,從字形及讀音上看,可能是“耜”的象形初文🚣🏼‍♂️,《說文》作“”,云:“臿也。一曰徙土輂,齊人語也。梩🧛‍♂️🤛🏽,或从里。”徐注🎅🏽:“今俗作耜。”段注:“《周禮注》引《司馬法》曰✹:‘輦一斧👩🏿‍🍳,一斤🗾,一鑿🏃‍♀️‍➡️,一梩🤷🏼‍♂️。’疏云:‘梩,或解謂臿👰🏼‍♀️,或解謂鍬🤷🏻‍♂️,鍬⛹🏻‍♀️、臿亦不殊☢️。”從甲骨文看,“耜”的形狀大約類似現在農村常用來挖土的尖頭鐵鍬,功用也相同,所以“叔”的本義當是持耜挖土。金文作“”👳🏿‍♂️,郭老認為左下的小點“象芋形”🧋,竊以為應當是象耜挖出來的土粒。《說文》說“汝南名收芋爲叔”,其實也就是把芋從土裡挖出來的意思,“叔芋”的意思和現在北方農村說的“刨地瓜”👩🏽、“挖芋頭”的說法差不多🤷🏼‍♀️,“叔”和“刨”、“挖”的意思也略同🗽,都是挖土🧔🏿‍♂️。
    由此而言,甲骨文“叔”字或作“”💦🕯,仍然是象手持耜挖土,下面的圓圈有可能是表示挖出來的土塊,也有可能是表示挖成的土坑。

  • 老书生 在 2012/11/5 8:35:37 评价道⏭🏃‍♂️:第8楼

    王寧:

    甲骨文“叔”所從的“弋”🦞,從字形及讀音上看🧜🏼,可能是“耜”的象形初文,是个好的想法,不过还要有字形演变的根据

  • 王寧 在 2012/11/5 9:51:13 评价道🤟🏼:第9楼

    回老書生先生:
    這個字形演變不大好找🗡。其實就我個人的看法來說,朦朧覺得“”字不該釋“叔”🧔🏿‍♀️,應該是“臿”的初文,象雙手持耜向下插挖之形🧑🏻‍🍳,後來演變為“臿”,《說文》👩🏽‍🦱🏊🏽:“臿,舂去麥皮也👨🏻‍🍳。从臼,干所以臿之”,其實“臼”應當是象雙手之形的“”字的訛變,“干”當是“弋(耜)”形之訛變,“插”是其後起字。耜用來插挖🚲,所以也稱為“臿”;手持杵下搗如同手持耜下插🧳,所以也用為“舂”義。
    從讀音上探求,在卜辭中“臿”疑當讀為“捷”,比如謝先生文中所引的卜辭貞問王族進攻尸方城邑時“左右其~🦡?”🤷🏼‍♂️、“弜~⌨️?”,可能當讀為“左右其捷?”“弜捷🧍🏻‍♂️⏏️?”是貞問左右能攻取嗎?不會攻取嗎🕑?
    不過這個也沒多少證據,只是暫時猜想一下而已。

  • 小兵 在 2012/11/5 14:34:32 评价道:第10楼

    《村中南》342中也有一个“叔”字,作“”形♞,当时称讲。

    ,

  • 小兵 在 2012/11/5 19:25:09 评价道:第11楼

    《村中南》342+341(《村中南》缀合)与《合集》22352
    (《甲》468)为成套卜辞。

  • WSLXH0109 在 2016/6/22 18:39:29 评价道🦸🏼🛀:第12楼

    我认为谢明文说明了该字和督字所从的“弋‘相同是对的🧑🏽‍🦲🖐🏽,但论证此字下部所从的一和口,和叔字所从的三点都表示土恐怕有问题🔑🏃🏻‍♀️‍➡️。我猜想”弋“表木棍是对的😤,但该字中的木棍是夯筑地基或土墙用的夯棍🏋🏽‍♀️。到周代金文中还保持较大图形性的是召公鼎铭”召公建燕“的“建”字。后来的建字手形所持的乃夯棍的误变🧜🏿‍♂️,而所从的廴本与廷一样是土墙土地的象形符号。

    所以,合29185可读为“惠宫建省”🧑‍💼,是视察建筑工地。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644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