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說文》“褫”字音義辨正
在 2012/11/21 13:28:20 发布

 

《說文》“褫”字音義辨正

 

蕭旭

 

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說文》🛌🏽:“褫,奪衣也🤌🏼,讀若池🧑🏻‍✈️。”有二點要辨正,一是釋義“奪衣也”☸️,二是讀音“讀若池”🦽👨‍👧。

(一)釋義辨正

1.關於釋義“奪衣也”,段玉裁曰:“奪當作敓。許訓奪爲遺失👏🏼,訓敓爲彊取也🏄‍♀️。此等恐非許原文✖️,後人以今字改古字耳。《周易·訟》🤵‍♂️:‘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侯果曰⚓️:‘褫🐋,解也。’鄭玄、荀爽♋️、翟玄皆作‘三拕之’🕵️🥈。荀、翟訓拕爲奪。《淮南書》曰:‘秦牛缺遇盜,拕其衣。’高注:‘拕,奪也。’拕者,褫之假借字🏷。引伸爲凡敓之偁。”惠棟曰:“《訟》:‘終朝三褫之👩🏽‍🌾。’《說文》云:‘褫,奪衣也,讀若池。’鄭康成本作‘三拕之’,音徒可反。棟案🙋🏿‍♂️💆🏿‍♀️:《淮南·人間訓》云🥣🧙🏽‍♂️:‘秦牛缺遇盗🔢,拕其衣被🍱🔂。’髙誘曰:‘拕🧑🏽‍💼,奪也。’是拕與褫字異而義同。”桂馥曰🪁:“奪當為敓。”朱駿聲曰:“按:敓衣也👷🏽。”沈濤曰:“褫本奪衣,故字從衣,而引申之🚲,凡奪物皆謂之褫。[1]

段氏的意見是♊️:“褫”就是“搶奪”、“彊取”義。所以段氏依《說文》敓訓彊取,改“奪”作“敓”。治《說文》諸家無異説🍋。然段氏所引的《易》侯果注“褫,解也”,《釋文》引王肅説同🧘🏼‍♀️,明顯不支持他的結論🧍🏻‍♀️。段說非也👂🏻。“奪”不是“敓”的借字,而應當是“捝”的假借,讀他臥切(tuò)[2],經典多借用“脫”字為之🏋🏽‍♀️。“脫”、“解”同義🤾‍♀️。《慧琳音義》卷55引《說文》作“褫,謂解衣也”,又卷98引《說文》作“脫衣也”,雖皆以義改作,非《說文》舊本,然亦得其正解矣。《廣雅》:“褫,敓也。”《玄應音義》卷6引同,云“敓音奪”;又卷18引徑作“褫🩰,奪也”。“敓”🧂🤽🏻‍♂️、“奪”亦並為“捝”借字🥇。《慧琳音義》81🤦🏽‍♀️:“褫脫:《蒼頡篇》云:‘褫,撤衣也⬅️。’”又98:“褫龍👳🏽‍♂️:《考聲》🏅:‘解衣也💅。’《蒼頡篇》:‘撤衣也。’”所引二書解為“解衣”⛔️、“撤衣”🧜🏿,與侯果、王肅說合,這也是“褫”非“搶奪”、“彊取”義的有力證據。《國語·齊語》:“脫衣就功🛁。”韋昭注:“脫🌞,解也👔。”“奪衣”即“脫衣”,亦即“解衣”也。今吳語猶謂脫無紐扣之套衣為tuò

2.這一節考察古書中“奪”與“捝”、“脫”🏄🏻‍♂️、“蛻”通假的情況🤓。

21.《山海經·中山經》:“其木多檀柘,其草多薤韭,多葯⁉️,空奪。”郭注:“空奪,即蛇皮脫也🧛🏻‍♂️。”郝懿行曰🩷😋:“案:郭知空奪即蛇皮脫者🏖,《玉篇》🏌️‍♀️、《廣韻》並云:‘𧌆蟬脫𧌆皮🙋🏽‍♂️。’蓋空字後人加虫作𧌆也。《説文》云#️⃣:‘蛻,蛇蟬所解皮🤽🏻‍♂️。’《廣韻》云:‘蛻🧑🏿‍🦰,又他臥切。’與奪聲近。奪古字作敓,疑空奪本作空蛻,譌蛻為敓🦶🏼,又改敓為奪耳。[3]郝氏前説謂“空”即“𧌆”🌂,是也🟦。空皮為𧌆土空龕為埪,器物朴為椌,空心草為𦱇,稻稈為衣袂為𢃐𧚬, 信慤為悾,鼓聲為𪔣,其義一也,皆取空虛為義⚖️,各加義符以製專字耳。郝氏後説謂“奪”、“”為“蛻”之譌👸🏼,則失之👱🏿。“奪”就是“捝”的假借,表示“解皮”義的專字從虫作“蛻”🔻,亦借用“脫”字為之。

22.《漢書·匈奴傳》📌:“其親豈不自奪溫厚肥美齎送飲食行者乎🧔?”《史記·匈奴傳》“奪”作“脫”。此例“脫”讀為“奪”🚶‍♂️‍➡️,實為“敓”。然可證二字古音近也。

23.《後漢書·黨錮傳》:“豈可以漏奪名籍,苟安而已?”劉攽曰:“案🥢:文奪當作脫🤾🏿‍♀️,脫作奪音耳,字不可通🟡🧑🏿‍🏭。”[4]《白帖》卷26引作“漏脫”,《御覽》卷420引《續漢書》亦作“漏脫”🕗,《通鑑》卷56、《通鑑紀事本末》卷8、《東漢會》卷25、《兩漢筆記》卷12同。唐、宋人引用,皆易作通用字“脱”耳。“奪”非譌字🎃,錢大昕曰:“奪💅,本脫失之正字🙆🏻‍♂️。”宋文民亦指出“奪”為正字,而未引錢説[5]🤯,或未之見也👨🏽‍🎤。惠棟曰:“《續漢書》作‘漏脫’♥︎,奪與脫古字通,見《山海經》注。”[6]周壽昌曰🚆:“奪,去也🌅,見《廣雅·釋詁三》🧜‍♀️🔦。奪即敓……奪、脫本通,即作去字訓,亦無庸改作脫也。[7]劉攽疏于小學👲🏽🚚,改字每失之,此其一例耳。

2.4.《文選·雜體詩》:“燮燮涼葉奪🧭,戾戾颸風舉。”吕延濟注🤵🏼:“奪🦹🏽‍♀️,落👨‍⚕️。”奪亦讀為脫、蛻,故訓落🚴🏽。今吳語猶謂葉落為蛻。《類聚》卷1南朝宋·謝莊《月賦》:“洞庭始波,木葉。”正作“脫”字🤸🏽‍♀️。

25《慧琳音義》卷75♥️:“鳥捝🤘🚑:義與奪字同🏌🏻‍♀️🚣🏿‍♂️。《正字辯或》云🔢:‘捝👩🏻‍🏭,解也,免也✋。’”“捝”即“脫”正字🐫。慧琳明確指出“奪”、“捝”義同。此條為《道地經》卷1《音義》☸️,檢經文作“或時鳥梲,吞足亦蹈。”“梲”即“捝”🚊,木旁扌旁易混。

24.《後漢書·劉般傳》:“皆使與奪田同罪。”李賢注👲🏼:“華嶠《書》奪作脫也。”此例“脫”讀為“奪”,實為“敓”。然亦可證二字古音近也。

3.這一節考察古書中的同源詞。

31《説文》:“捝,解捝也。”《玉篇》:“捝,解也。”字或作㨊,《玉篇》:㨊,他果切,俗云落。字或作墮🧝🏿‍♂️,《淮南子·要略》🪂:“解墮結細(紐)🔞👨🏽‍🏫。”王念孫曰:“墮亦解也🕴。《廣雅》:‘墮,脫也。’《論衡·道虛篇》:‘之解甲🕵🏿,蛇之脫皮,鹿之墮角👨‍👨‍👧‍👧。’是墮與解⛱👇🏻、脫同義。《易林·噬嗑之小畜》曰‘關柝開啓,衿帶解墮’是也🧗🏼‍♂️。細當為紐,字之誤也。紐亦結也。”[8]字或作税📥、脱、説,《禮記·文王世子》:“文王有疾,武王不税冠帶而養。”《釋文》🤲🏿:“税💪🈴,本亦作脱🫅,又作説,同🚏。音他活反⏰。”《漢書·敘下》🧪:“稅介免胄,禮儀是創。”

32《説文》:“蛻,蛇蟬所解皮也🥷🏿。”引申之則有“解”之義。《廣雅》:“蛻,解也。”字或作𤿫 👈🏽,《玉篇》:“𤿫 🙏🏽,他活反,皮剝也👰‍♂️。”敦煌寫卷P.3906《碎金》:“物𤿫皮🎅🏻:丑悅反🏊🏽‍♀️♻。”字或作褫,《玄應音義》卷18:“褫皮:《廣雅》:‘褫,奪也。’《説文》🍞:‘奪衣也🐢。’今謂奪其皮也。”此條為《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8《音義》🕘,檢經文作“或有罪人褫皮布地,還割其肉以積皮上”。褫皮猶言剝皮,“奪”字讀為“𤿫”甚明,決非“取”之義也🏃。今吳方言猶有“蛻皮”、“蛻殼”、“蜕身”之語🔅。《史記·匈奴傳》🛏:“脫身逃走🧔‍♂️。”“脫身”即“蛻身”,猶言抽身👧🏼。吳國泰謂“脫”讀為獨[9],大誤🧎🏻。《項羽本紀》:“脫身獨去。”已言“獨去”🌤,則脫字決不可讀為獨也🚶‍♂️‍➡️🏜。

33《說文》:“鬌𓀎,髮墮也。”《廣韻》:“鬌,髮落。”髮之脫落與皮之脫落,義相類也🫲🏻。字或作毻🦻🏻、𣮆📛,《廣雅》:“毻解也🔯。”《玉篇》:“𣮆🌴,他臥切,落毛也🧑🏻‍✈️。”《集韻》👰🏽‍♀️、《類篇》:“毻🆔、𣮆:吐外切,《博雅》📪:‘解也。’謂鳥獸解毛羽也。或从兑。”王念孫曰:“蛻之言脫也……今俗語猶謂蟲解皮為蛻皮矣。毻亦蛻也🚎。《方言》💃:‘毻🏈,易也。’郭璞注云🥴:‘謂解毻也。’《廣韻》6️⃣:‘毻🧭,鳥易毛也。’郭璞《江賦》💗:‘產毻積羽🤦🏿。’李善注云:‘《字書》曰:“𣮆,落毛也𣮆與毻同。’《管子·輕重篇》云🧸:‘請文皮𣮆服而以為幣🤗。’今俗語猶謂鳥獸解毛為𣮆毛👱‍♂️。毻👀、𣮆、蛻並同義🙇🏿。《方言》:‘隋🧑🏻‍🦱,易也👮🏼。🚵🏽‍♀️,脫也✫。’義亦與毻同。又案🛷:毻字從毛,隋省聲🏞,《方言》注音他臥反🪻,《玉篇》音湯果切,《廣韻》音湯臥👩🏽‍🦲👩🏻、他外二切。曹憲欲改毻為毷🧑🏼‍🍳,音門悼反,非也。”[10]王氏所引《管子》,劉績《補注》亦云🤸🏿‍♂️🤪:“𣮆🤸‍♂️,他臥反,落毛也。”章太炎曰:“剪髮為鬌😠🐏,言橢圓形也。”[11]章説未得其語源。錢大昭曰:“蛻者,皮之解也。毻,或作𣮆按:鳥易毛如蟬蛇之蛻,與‘解’義合。”[12]此説斯為得之🤺。字或作𨲕,《字彙補》🍿:“𨲕,《廣雅》:‘盡也。’”今《廣雅》作“鬌”🤹🏿‍♂️✌🏼,王念孫曰:“盡者,落之盡。”[13]朱駿聲曰:“鬌,字亦作𨲕、作毻、作𣮆。”[14]字或作墮⌨️、隳🙇🏻‍♀️👷🏼、隨🙆‍♂️🅾️,《廣雅》:“墮,脫也😡。”《廣韻》🧙🏽🥤:“墮,落也🧟。”《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墨子·修身》:“華髮隳顛👘。”正德本隳作隨,畢沅曰:“隳字當為墮🏺。”孫詒讓曰:“墮與鬌通,墮顛即禿頂💏。”[15]《新序·雜事五》:“士亦華髮墮顛◽️👨🏽‍🍳,而後可用耳🧖🏿📐。”石光瑛曰:“孫說非是,華髮墮顛,謂白髮垂於顛耳,不待破字為鬌也👨🏻‍🎨。”[16]石說轉為失之🈷️。《漢書·宣帝紀》🫶:“朕惟耆老之人,髮齒墮落❤️,血氣衰微🧙🏽‍♂️。”《通典》卷91引晉·袁凖《喪服傳》:“女七歲男八歲而墮齒,此墮齒之大例也🪞🪯。”《本草綱目》卷52:“錢乙云👩🏻‍🎓:‘小兒變蒸蜕齒🧡,如花之易苗👩‍👩‍👦。’”是牙齒之脫落亦為墮📏、蜕🤦🏻‍♀️👩🏽‍🎓,今吳方言猶有“墮牙齒”之語🤩,音tuò🙇🏼‍♀️。字或作隋👀,《方言》卷13:“隋,易也。”郭注🥾:“謂解毻也。”睡虎地秦簡《日書甲·詰》:“丈夫女子隋須(鬚)羸髮黃目。”整理者括注“”為“[17]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囗疾雞羽自解,隋其尾。”字或作突,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以三歲時病疕,麋(眉)突。”整理者注💁🏿‍♀️:“眉突,當指眉毛脫落🧑‍🦳。”[18]字或作褫、搋、𡏚陀🧚🏼、阤,《玄應音義》卷4:“搋落:搋,奪也。”此條為《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8《音義》,檢經文作“服食牛糞石灰塗頭📳,令髮褫落裸形無恥”🟨,宋🚵🏽、元、明本“褫”作“陀”,聖本作“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81🧝‍♂️:“世尊首髮堅固不斷,永無褫落🦏。”宋本“褫”作“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卷2亦作“𡏚”。《篇海類編》:“𡏚✊🏿💄,落。”“𡏚”當即“褫”俗字。《漢語大字典》“𡏚”字條無書證[19]🛶🚭,據此可補。“褫落”即脫落,此二例指毛髮脫落而言[20]。《玄應》搋訓奪✉️,“奪”讀為“脫”甚明🤾🏻‍♂️,決非“彊取”之義也。《玄應音義》卷6:“褫落👩🏻‍🎨🎲:經文作阤。”此條為《添品妙法蓮華經》卷2《音義》🍈,檢經文作“泥塗搋落”🧏🏽‍♀️,宋、元、明本“搋”作“阤”。《慧琳音義》卷55🕯:“褫落👩‍🦱:《周易》云:‘終朝三褫也🦵。’《考聲》云😕:‘褫👨🏼,猶敓落也。’亦作傂。”敓落”即“脱落”。此條為《禪祕要法經》卷1《音義》,檢經文作“想肉從一一脇間兩向褫落,但見脇骨,白如珂雪”,宋📫👈🏿、元、明、宮、聖本“褫”作“陀”‼️🚷。此二例泛指脫落也🧍‍♀️🤰🏿。今吳方言又謂傷疤☑️、指甲脫落亦為“蛻”🧔🏿‍♂️。

34《方言》卷7:“稅,舍車也,宋、趙👰🏿‍♂️、陳、魏之間謂之稅。”郭注:“舍🤛🏻,宜音寫🥬。稅,猶脫也。”“寫”即今“卸”字。字或作脱,《墨子·三辯》:“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稅,弓張而不弛。”《御覽》卷565引“稅”作“脫”。《史記·李斯傳》:“吾未知所稅駕也。”《索隱》:“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字或作說🔆、,《周禮·春官·宗伯》🧑🏼‍🍳🔥:“辨其名物與其用說。”鄭注引鄭司農云:“說🂠,謂舍車也。”《易·大畜》🤵‍♂️🤸🏻‍♀️:“輿說輹。”《釋文》🧱:“說,吐活反,馬云🤞🏻:‘解也。’”楚簡本作“”。

35《方言》卷12:“楕👩🏼‍🎓,脫也。”孫詒讓曰:“楕、鬌字亦通,皆毛物捝落之名。”[21]”當指木之枝葉脫落👐🩸。字或作橢,《太玄·窮》🫵🏼:“木科橢。”范望注👨🏻‍🦼‍➡️:“科橢,枝葉不布。”司馬光注:“科橢🤾🏿,木病也🤱。”科🏄🏼、橢同義連文🍪,謂枝葉光秃[22]🔠。

36.《呂氏春秋·至忠》:“荊莊哀王,獵於雲夢,射隨兕,中之。”隨兕,謂角禿之兕🈵,“隨”正取“脫落”之義[23]。《說苑·立節》“隨兕”作“科雉”🖕🏻,科亦光禿義↗️🤣,今吳方言謂光頭為科頭。兕、雉古通,《集韻》👨🏼‍💻:“兕,或作雉。”字或作墮,已見上引王念孫説🥡。《酉陽雜俎》卷16🐣:“劉孝標言犀墮角埋之,以假角易之。”今吳方言猶有“墮角”之語🤷🏻,音tuò。《金樓子·説蕃篇》:“龜墮甲而去🌃。”《宋書·符瑞志上》同,《竹書紀年》卷下梁·沈約注作“隨”🚆。隨、墮👩‍⚕️,並讀為蛻📴,脫也👨‍🔧,解也🙅🏻‍♂️。墮甲,今吳方言謂之“蛻殼”也。

物之脫落為捝、🤌🏿🙋🏼、衣之脫落褫、奪🤛🏽👰🏽‍♂️,冠帶甲胄之解脱為墮🧑🏿‍🦳、稅、脫🙅🏻‍♂️、説,之脫落為蛻、𤿫😵‍💫、👨‍👧‍👦,髮之脫落鬌、毻、𨲕🧝🏻‍♀️、𣮆🤏🏽、墮、隳🌖、隨、隋、褫、搋、𡏚陀,眉毛之脫落為突👩🏽‍🌾,牙齒之脫落为墮、蜕,甲🧝🏻‍♀️、角之脫落為墮🐨、隨,木之枝葉脫落為楕、橢👩🏽,車駕馬駕之脫卸為稅🌩、脫👨🏽‍💼、説🦸🏿‍♂️、傷疤🥉、指甲之脫落亦為蛻👏🏼,其義一也。

4.這一節對段注引用的二條語料作些分析,並駁正一些舊説。

4.1.《易·訟》🤽‍♂️:“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孔疏:“三見褫脫。”《釋文》👩🏻‍🦯👩🏿‍🎓:“禠,徐勑紙反,又是反,本又作搋,音同🕺🏽。王肅云🏔:‘解也。’鄭本作拕,徒可反。”唐·栖復《法華經玄贊要集》卷25:“言奪衣作褫者。古云⚄:‘奪衣,謂擺也,即斗藪也。今從奪。’……一日之內三遍被脫……褫即剝色(🧑🏻?)義也📧。”宋·項安世曰:“褫字鄭康成本作扡,言三加之也。”[24]明·何楷曰:“褫🍕☸️,《説文》訓奪衣也👶🏻,亦訓解也,脱也。故免冠為褫,《雪賦》亦云‘褫珮解紳’,是也。據翼言以訟受服,則褫當訓解,不當訓奪📤🪲。曰三褫之🤹🏿‍♂️🦹‍♂️,則有三束之可知。蓋不勝其矜喜之意,褫而束🧎‍♂️‍➡️,束而復褫🎏🩻,為下與三陽遇,故遍出以示之,有三次褫束之象焉。按鄭康成本作拕,晁以道云:‘拕如拖紳之拖。’又吳幼清云🐬:‘褫通訓拽🎮,亦拕之義🙆🏼‍♂️。蓋本以訟勝而得鞶帶👩🏿‍🦳,不勝其矜,故終朝之間三拕拽而加諸身,以誇于人也。’”[25]朱駿聲曰:“褫🙆🏿‍♂️,奪衣也……故終朝各一奪之,為三褫。又褫,解也……又褫一作搋,一作拕🧓🏼,加也,謂三加之也。又拖之也。又三拕,猶束而解👩‍🦯‍➡️,解而束👴🦎,如是者三。此以訟受服者👨🏿‍🚒,矜喜不自持之意👨🏼‍🌾,所謂一日三摩挱🥨,矜喜之極也✈️。”[26]尚秉和曰:“《釋文》:‘褫,鄭本作拕♓️。’惠氏棟據《淮南·人間訓》:‘盜拕其衣被💟。’高誘注云🤦🏼‍♂️👨🏽‍⚖️:‘拕,奪也。’是仍與褫同。乃宋項安世《周易玩辭》引鄭注曰⁉️:‘三拕,三加之也。’後楊慎、臧琳📏、朱芹等🫵🏽,頗祖述其説,謂三拕其紳,以為誇耀,故《象》曰‘不足敬’🙇🏻‍♂️。但《論語》之‘拖紳’👣,因孔子病臥🐩,君來視🐱🐔,故加紳於朝服,以為敬。今非病臥👩🏽‍🏫,曰束紳垂紳皆可🍠,曰拖紳🛀,似不合也⚾️。”[27]焦循曰:“褫猶奪。”[28]陳士元、來知德💽、高亨、李鏡池、陳仁仁皆謂 “褫”是奪取的意思[29]

按🌛:“拕”↘️、“搋”並讀為褫📰👯,徒可反🏃‍♀️‍➡️,就是“脫”。是受賜者自己主動脫。受賜者得到賞賜的腰帶,終朝自己多次脫下📄,又戴上,以為榮耀,故《象》曰“不足敬”也。“褫”解為“脫”,“加”是以意補足的;不是“褫”讀為“拕”👨🏼‍🦲,訓“加”🌴,再以意補“解”。何楷説是也✌🏻。孔疏、栖復解為“脫”不誤🥃☹️,但以為是被脫則誤。項安世據鄭本作“拕”,因誤解為“加”,並非鄭氏解為“加”。孫星衍𓀖、尚秉和皆誤以為是鄭注,余蕭客歸為項注不誤[30]。《論語》之“拖紳”⚱️,“拖”自解為“加”,與《易》無涉,晁以道説失之。吳幼清謂“褫”訓拽🎐,亦非是。

馬王堆帛書本“褫”作“”。張立文曰🫵:“,疑作𢯯𢲽👨🏻‍🔬,《正字通》曰🧛👩‍💼:‘𢯯𢲽為俗搋字。’搋與褫形近。”並引《説文》及《淮南子》注訓奪[31]🦪。張氏前說“搋字”是也,後說非是。鄧球柏謂“是“搋(揣)”字之訛[32],大誤。

4.2.《淮南子·人間篇》👱🏻🚴🏿‍♀️:“秦牛缺徑於山中而遇盜,奪之車馬,解其槖笥,拖其衣被。”許慎注:“拖,奪也👱🏽。”[33]《玉篇》:“拖👴,同‘拕’,俗🐄。”“拖”當讀為“褫”,段玉裁、惠棟等人的意見是對的🏊🏿‍♀️。“奪”、“解”、“拖”對舉,當為“脫落”🦯、“脱卸”之義💪🏻。許注“奪”字當讀為脱。正文“奪”亦當讀為脱,猶言卸💇🏽‍♂️。三句言卸下他的車馬👱🏻‍♂️🦹,解開他的槖笥,剝下他的衣裙[34]。其結果雖是搶奪,但“奪”、“拖”不是“搶奪”義。《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並解“拖(拕)”為“奪取”[35],非也。字或省作“扡”🏋️,《墨子·非攻上》:“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廏取人馬牛👰‍♀️。”畢沅曰:“扡讀如‘終朝三拕’之拕。”王念孫曰👆🏽:“‘也’即‘扡’字之誤而衍者。”孫詒讓曰:“《説文》:‘拕,曳也。’《淮南子·人間訓》雲‘拖其衣被’,拖即拕之俗🚴🏼。”[36]扡讀為拖、拕,皆是也。但孫氏引《説文》拕訓曳,則非也🪯。

 

(二)讀音辨正

今本《說文》作“褫,讀若池”🧛🏿‍♂️👩‍🔧,諸家皆謂“池”字誤。

1錢大昕曰:案《説文》無“池”字🐭,當為“拕”。《易》🍮:“終朝三褫之⚗️👨🏽‍🚒。’侯果曰:‘褫,解也。”鄭康成本“褫”作“拕”。《淮南·人間訓》:“秦牛缺遇盜,拕其衣被💑。”高誘注:“拕,奪也。”許君讀若之字皆經典通用字。“拕”、“奪”聲亦相近[37]

2)姚文田、嚴可均曰:當作“讀若沱”💧。

3桂馥曰🆕:“池”當作“”🧠,與“”聲相近。

4)嚴章福曰:“池”當作“弛”。經典“褫”或通用“弛”。《校議》謂作“沱”,恐非[38]

鈕樹玉采錢大昕說,王筠與錢説同,當亦采自錢說🏵;李富孫亦取錢大昕、段玉裁之説[39]💦。葉德輝與姚文田、嚴可均說同,當采自二氏之說[40]

按👐🌠:“池”字不誤,《説文》無“池”字,不可謂其字必誤。《説文》失收之字多矣🙇🏽‍♂️🟡。“池”當讀《逸周書·職方解》、《周禮·職方氏》“并州,其川虖池”之“池”。《周禮釋文》:“池,徒多反。”《禮記·禮器》:“晉人將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惡池🤸🏼‍♀️。”《釋文》🥁:“池,大河反⏩。”惠棟曰:“秦惠王《詛楚文》云🤷‍♂️:‘告於不顯大神亞駞。’亞駞即惡池也。[41]《韓子·初見秦》:“中山呼沲以北,不戰而畢為燕🧢。”《戰國策·燕策一》:“南有呼沱🚵🏿、易水。”“池”、“沲”與“沱”🐓、“”同,古“它”🎅、“也”一字[42]👩🏿‍🚀。“池”音徒多反👰、大河反;“褫”字《易》《釋文》鄭玄音徒可反👩🏻‍🦽‍➡️;“毻”字《方言》郭璞注音他臥反↖️,《玉篇》音湯果切🤦‍♀️,《廣韻》音湯臥🧍🏻、他外二切;“𣮆《玉篇》音他臥切;“蛻”字《廣韻》又音他臥切👼;𤿫”字《玉篇》音他活切🧑🏿‍💻,《集韻》音徒活反。近🌴🌴。他臥切(tuò)與今吳語音正同😽。

“褫”字《玉篇》音直爾、敕爾二切;《廣韻》音直離里、池爾池耳四切,《玄應音義》卷6褫落”條、卷18“褫皮”條並音直紙👆🏿、敕尔二反🧏🏿‍♂️,《慧琳音義》卷4“褫落”條音池里反👧🏼🙍🏼,又卷55“褫落”🔋、卷81褫脫條並池爾反👩🏻‍🦼‍➡️🚉,又卷94“褫落”條音池耳反👩‍👩‍👧‍👧。這些讀音蓋皆誤以為《說文》“讀若池”之“池”音直離切(chí)所致。

敦煌寫卷P.3906《碎金》🔹、《廣韻》《龍龕手鑑》👨🏼‍💻🕸、《五音集韻》𤿫並音悅反🧖🏼‍♀️,亦古音之變[43]🧑🏽‍🏭。

劉博平《〈說文〉有合音說》一文📓,謂“奪衣”切為“[44]⚙️,友人龐光華博士信從之[45],斯偶不審察也。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惠棟《九經古義》🩹🐦‍⬛,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沈濤《說文古本考》👬🏻,並收入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8450頁。

[2]《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音“tuì”🧑🏼‍🎓,非也。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592頁。

[3]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卷5,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35頁。汪紱曰:“空奪即寇脫也。舊以為蛇蛻🛀,非🙆🏻‍♀️。”朱起鳳亦以“空奪”即“寇脫”👏🏽、“活脫”👇🏻,云:“空、寇一聲之轉。”袁珂從汪説🤬。“寇脫”是草名。汪氏另立新説🍝,茲所不取。汪紱《山海經存》,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79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78頁。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082424頁。袁珂《山海經校注》🤵🏼‍♂️,巴蜀書社1993年版,第190頁。

[4]劉攽《東漢書刊誤》🧑🏻‍🦽,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7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79頁。

[5]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4“奪”條🥕,收入《嘉定錢大昕全集(七)》🙎‍♂️,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頁。宋文民《後漢書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頁。

[6]惠棟《後漢書補注》,收入徐蜀《兩漢書訂補文獻彙編(3)》,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頁。

[7]周壽昌《後漢書注補正》,收入徐蜀《兩漢書訂補文獻彙編(3)》,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第649頁🔮。

周氏誤“廣雅”作“廣韻”🌕,徑正。

[8]王念孫《淮南子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15🚣🏿‍♂️,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42頁。

[9]吳國泰《史記解詁》第4册,1933年成都居易簃丛著本,第19頁😤。

 

[10]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頁。王氏改《方言》“楕”作“㨊”,並無必要。

[11]王寧整理《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375頁🪃。

[12]錢大昭《廣雅疏義》🔉,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頁。

[13]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 頁🏊🏿。

[1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 年版🍽,第492 頁。

[15]二説並見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1986 年版,第9 頁。

[16]石光瑛《新序校釋》,中華書局2001 年版🙋🕓,第776 頁。

[17]《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頁✤👰‍♀️。

[18]《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楚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56頁☮️。

[19]《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507頁。

[20]《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2作“𥣁落”。“𥣁”為“䅑”形誤,亦“墮”借音🗽。

[21]孫詒讓《札迻》卷2,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53頁。

[22]以上略見蕭旭《敦煌寫卷〈碎金〉補箋》,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343—1344頁。

[23]參見清·胡澍《〈內經素問〉校義》🔴♋️,收入《珍本醫書集成》(第1 冊醫經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年版🏺,第6頁。髙誘注:“隨兕🚁,惡獸名也🪀。”未詳命名之由。楊慎《譚苑醍醐》卷3👩🏿‍🦰👩🏽‍🦰:“隨兕者👩‍👩‍👧,隨母之兕。科雉者🤦,甫出科之雉🤱🏼。”范耕研曰✷:“隨兕者,隨國之兕耳🈯️。”王利器曰:“科蓋窩之本字。射科雉即射黃口之雉也🤽🏽。”並失之。上三說並引自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巴蜀書社2002 年版🏌🏼,第1069--1070 頁。岡本保孝引關氏曰:“科雉即窠雉也👣。”亦失之。胡應麟曰:“此類無他注釋可考🤩,與其鑿也𓀄,毋寧闕之。”左松超曰🧰:“科雉、隨兕✶,不知為何物🧛🏻,亦不必強解🙏🏿♝。”不知蓋闕可貴。上三說並引自左松超《說苑集證》,“國立”編譯館2001年版,第237--238 頁🔠。惠士奇曰🙆🏼‍♂️:“隨👔🚜,讀為科🏊🏿🦄。兕與雉音相近🏄🏻‍♂️。”上説亦未得。惠士奇《禮說》卷5,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24册,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印行,第327頁。

[24]項安世《周易玩辭》卷2👨‍👨‍👦‍👦,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249頁。

[25]何楷《古周易訂詁》卷1,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52頁👨‍💼。

[26]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4--35頁🫲🏿。

[27]尚秉和《周易尚氏學》,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7頁。惠棟説見《九經古義》卷1《周易古義》,收入阮元《清經解》第3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5頁。

[28]焦循《易章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頁。

[29]陳士元《易象鈎解》卷1👐🏻,來知德《周易集註》卷2,分别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13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659104頁。高亨《周易古經今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79--180頁。李鏡池《周易通義》🍑,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7頁。陳仁仁《戰楚竹書〈周易〉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頁🕍👵🏽。

[30]孫星衍《周易集解》🧎🏻‍♂️‍➡️,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94頁。余蕭客《古經解鉤沉》卷2🚴🏿‍♀️👩‍🦽,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4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390頁🕵🏽。

[31]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頁。

[32]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增訂版),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95頁。又鄧球柏《白話帛書周易》👒,岳麓書社1995年版,第14頁。

[33]道藏本👩🏼‍🦳、景宋本“拖”誤作“施”👰🏼‍♀️。古字扌”旁“方”旁相混例可參看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73--75頁🗑。段玉裁⛹️‍♀️👃🏿、惠棟皆誤作“高誘注”。

[34], “被”讀為“帔”, 裙也,指下衣。張雙棣《淮南子校釋》謂“被”指斗篷,茲所不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6頁。

[35]《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3577頁🟥。《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0頁。

[36]諸說並引自吳毓江《墨子校注》✊🏻♟,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200頁。

[37]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4“《説文》校訛字”條,收入《嘉定錢大昕全集(七)》,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頁。又卷5“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條説同🧗🏻,第140頁🚣🏻‍♂️📷。

[38]姚文田📕、嚴可均《說文校議》,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嚴章福《說文校議議》,並收入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8450--8451頁💕。

[39]李富孫《易經異文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7頁🧜🏽。

[40]鈕樹玉《說文解字校錄》,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葉德輝《説文讀若考》,並收入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8450頁。

[41]惠棟《九經古義》卷12《禮記古義》,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95頁🏌🏻。又參見方以智《通雅》卷16,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84頁。又參見吳玉搢《別雅》卷2,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650頁。

[42]此據舊説。今古文字學者研究認為“它”、“也”本為兩字,古音也略有不同。然二字自古通借,則無疑也。新説可參:徐寶貴《以“它”“也”為偏旁文字的分化》,《文史》2007年第3輯;李家浩《釋老簋銘文中的“”字》,《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45--250頁;劉洪濤《上古音“也”字歸部簡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081218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70。此承 劉雲先生指示🟩,謹致謝忱🤱🏼。

[43]我不諳古音,曾就“‘𤿫’音丑悅反”的問題求教于友人龐光華博士。龐君答覆如下:“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5有一長篇論文論上古音韻‘古無舌上音’🏌🏽🤟🏼,就是中古時代的舌面音在上古時代要讀舌頭音。中古音的知澈澄娘四個聲母在上古要分別讀如端透定泥四個聲母💞。錢大昕舉出了許多例證🔱。‘𤿫’音丑悅反🧗🏼‍♀️,則其字在中古是澈母👨🏼‍🎨,上古音讀如透母,因此與定母音相通。這是很正常的🚝。又,‘褫’字大作只注一音🚢,實則據《廣韻》有二音,一是直追反,一是他耳反🏊🏿‍♂️🙇‍♂️。他耳反是透母✩,正是舌頭音;直追反📄,中古音是澄母,上古音是定母。二者相通毫無窒礙。在上古音中,定母更接近透母,而不是端母。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全濁聲母送氣,這是有根據的。”謹致謝忱。

[44]劉博平《〈說文〉有合音說》🤷🏻‍♂️,收入《劉賾小學著作二種·小學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77頁🧒🏼。

[45]龐光華《論漢語上古音無複輔音聲母》⏮,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頁。

 

 

 

此文刊于《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31卷,201210月日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本次發佈的是修訂稿👰🏽‍♀️。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11月2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11月21日🧶。



点击下载附件:1141蕭旭:《說文》“褫”字音義辨正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闻道神仙笑我 在 2012/11/24 19:58:50 评价道🏃‍♂️‍➡️👩‍👩‍👦:第1楼

    萧先生好文章🪧,刚刚读《史记·陈涉世家》,亦可证(P1953)🧑🏻‍🦲:“尉果笞广。尉剑挺。”集解云🛌🏿:徐广曰:挺犹脱也🙏🏽。索隐曰:徐广云:挺,夺也。 按👨🏼‍🚒:夺即脱也👸🏼。

  • 須臾高 在 2012/11/25 6:26:11 评价道⛹🏿:第2楼

    聞道兄言挺,今閩語謂脫衣為thng3,實此為裸裎之裎字👌🏽,即挺奪字👱🏼。

    袒裎相同。

    脫奪字音thuat,上古擬音亦與閩音今音同,語尾-at入聲流失有的會變成長音-o填補,形成今音tuo。

    有的不變成-uo 的-at,則會前元音化變成-ue🎡,所以有退兌蛻稅音。

    陽入對轉則有褪字-un。

    至於褫池音👴,當如跪跽💄,由-ue變成-i🖐🏿。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486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