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殺”及相關諸字
(首發)
劉雲
河南大學文學院
甲骨文中有下列諸字🎳:
(《合》1076)
(《合》4261)
(《花東》409)
(《花東》474)
(《合》22601)
(《合》16169)
(《花東》316)
(《花東》276)
(《合》27412)
(《合》34606)
(《合》22183)
(《合》38720)
(《合》32642)
經學者研究✖️,上揭諸字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1]我們下文用A指稱此字。討論A的學者頗多,意見紛呈,為便觀覽,我們僅擇有代表性的數家,將其意見簡單介紹於下🦯:[2]
吳其昌先生認為A“象水中有蛇虫之狀🙆♀️,手持攴以擊之”,指出A“實為刑牲之義”。
于省吾先生將A隸定為“”,認為:“
字象以樸擊蛇之形。它即古文蛇字🦸🏽♀️。蛇从虫乃後起字。它形左右有點者👾,象血滴淋漓之狀🏖。……卜辭
字,初義為以樸擊蛇👨🏻🦽,引伸為割殺之義🚶♀️➡️。
即《說文》
字🧜🏼♂️,經傳假施為之💗,亦與胣字通。……按
既與施胣字通,胣之義為裂為剔為刳腸,卜辭
字每與人牛羌牢豕彘連文……是卜辭言
🪤,猶言伐言卯……”還認為
从攴、它,它亦聲。
裘錫圭先生認為A從“虫”👇,並且認為“這個字究竟是不是‘’字👂🏼,其實也還是可以討論的”💚。
楊澤生先生將A隸定為“”,認為A“應分析為從‘虫’從‘攴’,‘虫’亦聲🪂,應該讀作‘椎’或‘捶’👣,或者很可能就是‘捶’或‘椎’的表意初文”。
A象以棍棒擊打蛇蟲之形♧,這一點諸家無異議👩🏻🎨。A所從的數小點,吳其昌先生認為代表水👨👨👧,于省吾先生認為“象血滴淋漓之狀”🫶🏽,我們認為于先生的觀點是正確的,學者也大都信從此說。A所從的蛇蟲之形,諸家多認為即是“它”字🤹🏻♀️⛏。裘錫圭先生不同意此說,認為A所從的蛇蟲之形是“虫”字。裘先生對“虫”、“它”二字的形體曾作過如下辨析🪴:
金文“虫”字作等形,“它”字作
等形,二字毫不相混。甲骨文裏有一個寫作
等形的字🚽,舊或釋作“蠶”🧏♀️,張政烺先生改釋為“它”,十分正確🙋🏻♂️。甲骨文和金文的“它”字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像身體的部分比較粗。金文“它”字中間的一豎是甲骨文“它”字蛇身花紋的簡化,省去中間一豎的是較晚的寫法。甲骨文的
變為金文的“虫”,
則變為金文的“它”🙅♂️,系統分明。羅氏說“它與虫殆為一字,後人誤析為二”🙏🏽,是不可信的。[3]
我們認為裘先生對“虫”👨🏻、“它”二字形體的辨析是很有道理的。A所從蛇蟲之形🧏🏿♂️,當從裘先生意見,釋為“虫”🫶🏻。A從“虫”,不從“它”,那麼于省吾先生將A釋為“”就失去了根據。楊澤生先生對A的意見最為後出,採納了裘先生的意見👩🏼🍼🤵♀️,將A分析為從“虫”從“攴”🤹🏼♀️,這顯然是正確的🛍,但其又進一步認為“虫”旁也是A的聲旁🦏,A“應該讀作‘椎’或‘捶’👩🦼➡️👨🏻🏭,或者很可能就是‘捶’或‘椎’的表意初文”,則瑕瑜互見🕵🏽♀️。古文字中的表義構件多選擇一個可以兼表語音的構件來充當9️⃣,所以A所從的表義構件“虫”兼表語音是有可能的,但據此語音線索,和並不太確定的辭例,就認為A“應該讀作‘椎’或‘捶’,或者很可能就是‘捶’或‘椎’的表意初文”,恐怕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我們認為A應該釋為“殺”。需要指出的是,馬敘倫先生也曾將A釋為“殺”,不過其釋A為“殺”是完全沒有根據的猜測,因為其據以討論的A的字形是嚴重失真的,而且其對A形體的認識也是明顯有誤的,其認為A從“殳”“杀”聲🧑🏿⚕️,“杀”從“水”“叉”聲。[4]
戰國文字中有一類用為“殺”的字𓀒,我們用B來指稱此字,B作👨:
B1.(包山簡137)
(郭店簡·老子丙7)
B2.(侯馬盟書156:21)
(侯馬盟書156:24)
B3.(侯馬盟書185:2)
(上博簡·柬大王泊旱7)
(郭店簡·性自命出30“
”字所從)
(上博簡·柬大王泊旱7)
(磚370·1)
(《古璽彙編》1233)
B4.(《古璽彙編》2901)
(《古璽彙編》1104)
B的諸多異體中🥠,以B1居多👋🏿,當是正體🔂👨🏻🍼,B2是B1的簡體🔂,B3是B1、B2的訛體,B4是B1、B2的省體,同時略有訛變。
劉釗先生認為B從甲骨文中的“祟”字分化而來🫲🏼。[5]李運富先生認為B不是“殺”字,而是從“攴”“朱”聲的一個字。[6]吳振武先生認為B與甲骨金文中的“”字有關係。[7]何琳儀先生認為B從西周金文中的“殺”字
(𩰫攸比鼎)演變而來。[8]
上揭諸說都沒有很好地解決B的構形問題,我們認為B從甲骨文中的A演變而來。
甲骨文中的“毓”字多作(《懷》1368)👨🏻🦰,後世演變為
(呂仲爵)🔛、
(班簋)🪑🪂、
(曾孟
朱姬簠)、
(望山一120💂🏻、121)[9]🤸🏻♀️,甲骨文中“毓”字所從的表示羊水的數小點,後世演變為類似古文字“小”或“虫”的形體。甲骨文中的“聞”字或作
(《合》1075正),後世演變為
(大盂鼎),甲骨文中“聞”字所從的小點🎷,後世演變為類似古文字“小”的形體👷🏼♀️。甲骨文中的“𡭴”字作
(《合》33871)🎣,後世演變為
(《古璽彙編》0282)🎺、
(左旁,秦公簋)🚛、
(下旁,郭店簡·五行25),甲骨文中“𡭴”字所從的小點,後世也演變為類似古文字“小”的形體。根據上揭論述,我們不難發現古文字中的數小點,很容易演變為類似古文字“小”或“虫”的形體🎇🏋🏼。根據這一古文字演變規律🚄,我們不難想像A所從的表示血滴的數小點👦,在後世會演變為類似古文字“小”或“虫”的形體,也就是說A在後世完全有可能演變為“
”或“
”。
甲骨文中的“折”字作(《合》7924)🤌🏻,後世演變為
(王孫誥鐘)[10];西周金文中的“折”字作
(兮甲盤)🛠🎅🏼,後世演變為
(洹子孟姜壺)🤳🏻。甲骨文中的“折”字從斷木之形,此字在後世的演變過程中🧝🏻♂️,斷木之形(下部略有訛變)的中間加上了兩短橫👨🏻🦯➡️🙇🏼♂️;甲骨文“折”字所從的斷木之形在西周金文“折”字中訛變為上下排列的兩“屮”形,此訛變了的形體在後世的演變過程中,兩“屮”形的中間也加上了兩短橫✡︎。根據上揭論述所體現出來的古文字演變規律,我們不難想像“
”💇🏽♀️、“
”完全有可能演變為B的正體B1💇🏿♀️,B的其他形體應該是在B1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
根據上揭論述,我們基本可以確定🏃🏻♀️,甲骨文A是戰國文字B的初文。這樣一來,我們就弄清楚了長期以來沒有得到確解的戰國文字B的形體結構。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B爲什麽可以用為“殺”。一個字可以用為另一個字,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個是前者是後者的本字,一個是前者是後者的假借字。我們認為B是“殺”的本字。B從“攴”從“虫”✂️,從表示血滴的小點🧜🏻,其殺戮之意是十分明顯的🩰,當是“殺”的本字無疑💬。需要指出的是該“殺”字所從的“虫”也是聲旁。“虫”是曉母微部字🫵🏿,“殺”是生母月部字,兩字聲韻都是可以相通的🧆:曉母與生母可通,如“許”與“所”可通🙎🏼,“許”是曉母字👰🏼♀️,“所”是生母字;微部與月部可通,如“偉”與“衛”同從“韋”聲🧨,前者是微部🧚🏿🙆♂️,後者是月部🎳。甲骨文中的“害”字,裘錫圭先生認為從“止”從“虫”👩❤️💋👩,“虫”亦聲🍕,[11]“虫”是微部字👩👩👧,“害”是月部字。可見,“虫”是可以作“殺”的聲旁的。
甲骨文A是戰國文字B的初文🎼,B是“殺”的本字,A自然也是“殺”的本字➕。
吳振武先生曾將甲骨文中的釋為“殺”,將甲骨文中的
釋為“彤沙”之“沙”,讀為“殺”。[12]陳劍先生不同意吳先生對甲骨文中“殺”字的釋讀📏,但同意其對甲骨文中“彤沙”之“沙”的考釋,並認為這兩類字應該“釋讀為古書中常訓為‘滅’的‘翦’、‘踐’和‘殘’等字”。[13]看來吳先生的釋讀在學術界還沒有得到普遍認同。不過☄️,即使吳先生對甲骨文中“殺”的釋讀是正確的,這對我們將甲骨文A釋為“殺”也不能產生影響🏊,因為
👧🏻、
在卜辭中的用法與A在卜辭中的用法明顯不同,兩者是有分工的➜。
👨🏽🚀、
在卜辭中的用法吳先生已有很好的分析,大家可以參看,此不贅述,A在卜辭中的用法詳下文。
考釋出了甲骨文中的A,下面我們再來看看A在卜辭中的使用情況。
A經常出現於“人”、“尸”、“羌”等人牲,以及“牛”、“牝”👨🏻🎨、“牢”、“羊”、“”👇🏽、“
”、“
”、“豕”、“
”🕴🏻、“
”、“ 豭”❗️、“彘”、“犬”等物牲前面,如𓀎:
(1)貞🍘:A人于旦。 (《合》1074正)
(2)貞🚣🏽♀️:翌乙未率A尸。 (《合》829正)
(3)丙辰卜,古貞:其A羌。 (《合》466)
(4)甲戌卜,貞:其尊鬲A十牛于丁🛤。 (《合》1975)
(5)于麥自伐迺A牝于祖甲📜。用👮🏻♀️。 (《花東》149)
(6)貞:A牢👨🏼🦰。 (《合》14335)
(7)丙寅卜,即貞🧙🏽♀️:其A羊盟子。 (《合》22857)
(8)己巳卜🧜🏻♀️:于既A舌,迺A一祖乙。用。 (《花東》241)
(9)子从A,又鬯妣庚,夢[14]🛁🏨。用。 (《花東》314)
(10)貞:今癸卯A娥小🤾🏽。 (《合》8656正)
(11)丁酉卜🗣,即貞🤼♂️:其A豕于妣丁。 (《合》23338)
(12)先A白宜黑二牛。 (《花東》278)
(13)甲子卜,A二豭二于下乙🧛🏼♀️。 (《合》22276)
(14)丁酉……贞:其A彘于母。 (《合》23465)
(15)于兄己A犬。 (《合》22276)
由上揭卜辭可以確知,A是一種用牲法🧝🏼♀️,而且此種用牲法多用來祭祀先人,如上揭卜辭中出現的“丁”🗂、“祖甲”、“祖乙”、“妣庚”、“娥”🧜🏼♀️、“妣丁”🥿🔑、“下乙”、“母”、“兄己”🐅,可見此種用牲法也是一種祭祀方式🧑🦱。
傳世文獻中“殺”的用法和卜辭中A的用法相合,如《書·洛誥》🤦🏻♂️:“王賓,殺🧿、禋,咸格☎️。”孫星衍《今古文注疏》云🚶♂️:“殺者🦡,謂殺牲。”
對於《洛誥》中的“王賓”,前人多有誤解🏊🏼👰🏽♀️,郭沫若先生利用甲骨文中大量出現的與“王賓”有關的卜辭,提出“王賓”就是“王儐”的意見☃️,並認為“‘王賓’者🕵🏻,儐文🫐、武”,[15]這顯然是正確的,“儐”是儐導的意思📬,“儐文🐑🎧、武”就是儐導文王、武王,儐導文王🤸🏼🚫、武王的目的是讓他們的魂靈來人間接受祭祀,也正因為這樣後文才會有“咸格”之說,王國維先生云“‘咸格’者🤹🏽♂️,言文王🧑🏽🌾、武王皆禋祀而來格也”。[16]這樣看來,《洛誥》中緊接“王賓”之後的殺祭,祭祀的顯然是文王和武王📵,文王和武王也是先人,這正和卜辭中A祭祭祀的一般是先人相合。
在《洛誥》中殺祭之前舉行的是儐禮,而且由“王賓(儐)”可知,該儐禮是由“王”主持的📗👨🏿🎤。卜辭中A祭之前🧛🏻♂️,有時也舉行儐禮✣,而且從卜辭中的“王(儐)”可知🖖🏼,這些儐禮也多是由“王”主持的,與《洛誥》中的記載相合,如:
(16)己亥卜🎸,(儐),A三十牛🐻。 (《合》16173)
(17)……王(儐)……延A……亡拇(吝)[17]。 (《合》38719)
(18)……貞王(儐)🍆,
延A……亡拇(吝)。 (《合》38720)
(19)……(儐)……延A……亡拇(吝)🧓🏽。 (《合》38721)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我們將卜辭中的A釋為“殺”之後,很多相關卜辭都可以講通,而且可以和《洛誥》中的相關部分互證🚪🧝🏼,這也很好地證明了我們釋讀的正確性😕。
解決了卜辭中A的釋讀問題,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卜辭中A的具體含義🫐。從A的構形來看,A的本義應該是擊打。卜辭中的用牲法多用本義💡💲,如“卯”、“伐”、“發”等👨🏽💼,A在卜辭中是一種用牲法,用的極有可能也是其本義🐗。
A經常和歲祭連用,如📆👧🏽:
(20)……酉卜,旅貞:妣庚歲,惟出A👩🏼🚒。 (《合》23220)
(21)己巳卜🫶,仲己歲,惟今延A🧜🏻♂️。 (《合》31118)
(22)……巳卜,父戊歲,惟旦A,王受有祐。 (《屯》4078)
(23)己巳卜:翌庚歲匕(妣)庚黑牛又羊,暮A。用。 (《花東》451)
(24)甲戌卜:(暮)A,祖乙歲⇾👸🏿。用。 (《花東》314)
歲祭即劌祭🧘🏼,是一種割裂牲體的祭祀方式,[18]在割裂牲體之前必然要先將祭牲擊昏或殺死,也就是說在歲祭之前應該先有一個殺牲或擊牲的步驟👧🏻。上揭卜辭大都是先說明為先人舉行的是歲祭,然後再卜問使用A這種用牲法的時間。卜辭(24)的格式略有變化,是先卜問使用A這種用牲法的時間🏯🙇♂️,再說明為先人舉行的是歲祭🦧♿。這樣看來,A極有可能就是那種在歲祭之前舉行的殺牲或擊牲的步驟👩🏼🍼。[19]A作為用牲法是擊打的意思🚦,看來古人對祭牲進行處理的第一步很多時候應該是擊殺或擊昏祭牲。
事實上正是這樣🧒🏼,在處理祭牲時,古人多使用擊打的方式👷🏽♀️。
在卜辭中有一個詞“彈”,多用於祭牲之前,“彈”有彈射的意思,就被彈射的對象來說,與擊打的意思相近,如:
癸亥卜🧑🏻🤝🧑🏻,賓貞:丁卯 ,彈牛百于…… (《合》9410正)
……彈十牛 (《合》30780)
其彈三牢🫨。吉。 (《屯》2343)
傳五牛彈 以[生]于庚。 (《花東》113)
“椎”、“擊”有擊打的意思,傳世文獻中“椎”、“擊”有作用牲法的例子🦶,如:《韓詩外傳》卷七:“曾子曰💇🏽♀️:‘往而不可還者,親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木欲直而時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逮存親也。’”《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舞像。”《三國志•魏書二十八》裴注引《傅子》曰🥳:“宋建椎牛禱賽🪼👂🏽,終自焚滅。”《國語•楚語下》:“諸侯宗廟之事,必自射牛、刲羊👱🏼♀️、擊豕。”
A除了和歲祭經常連用外,偶爾還和“卯”🔬、“”等祭祀動詞連用🧑🏼🦲⛸,如:
(25)丙申卜🧑🔬,貞:來乙巳
下乙😙。王
曰🛳:
🎮,惟有咎🤽🏽♀️,其有鑿🤛🏿。乙巳
明雨,伐既雨,咸伐亦雨🫶🏼,卯A鳥星(晴)🩹。 (《合》11497)
(26)雍其A迺各日,有正🥞。 (《合》31116)
卜辭(26)中的“”字🧗🏻,陳劍先生認為是古書中表示“肆解牲體”之義的“肆”的表意本字的省簡體,[20]肆祭就應該是用“肆解牲體”的方式進行的祭祀☪️,與用割裂牲體的方式進行的歲祭有相似之處,這樣看來🧙🏽♂️👨🏻💻,“A
”也有可能是先擊打祭牲⤴️,再進行
祭。卜辭(25)中的“卯”是對剖牲體之義🫄🏼,要想弄明白“卯A”的意思,還得先從“歲A”說起。
“歲A”見於下面卜辭:
(27)庚申卜👨🏼🎓,旅貞🧑🏻:往妣庚歲A𓀓🧑🏿✈️,在十二月🧭☘️。 (《合》23372)
將該條卜辭與上揭卜辭(20)、(21)💁🏻♀️、(22)、(23)進行對比🏤🚆,我們不難發現🦪,該條卜辭中的“歲A”不是兩個動詞的簡單連用,而應與上揭卜辭所表達的意思相似,只不過該條卜辭中沒有卜問進行A這種用牲法的時間🧑🏻🦼,“歲A”的意思應該是先說明為先人舉行的是歲祭,然後再卜問是否使用A這種用牲法。
“卯A”的情況與“歲A”可能相似,它的意思可能是先說明為先人舉行的是卯祭⚽️,然後再卜問是否使用A這種用牲法👨🏿✈️。
從以上論述來看,A的本義是擊打,在卜辭中可以表示擊打祭牲的用牲法🧔🏽♀️,也可以作祭祀動詞👨🏻🍼,兩者聯繫緊密。A作為用牲法和祭祀動詞的用法,在後世文獻中🤾🏿,僅見於《書·洛誥》,其擊打義後世未見使用,但由其擊打義引申出來的殺害義,後世使用廣泛👩🦱。
除了用牲法和祭祀動詞的用法外,A在卜辭中還有一種用法,如👨🏻🍳:
(28)……A雨…… (《合》15742反)
(29)……A雨。 (《合》24899)
上揭卜辭殘缺過甚🙌,文意很難索解🧑🦰。如果“A雨”是連讀的話👨🏼🔬,斷章取義🫀,單就這兩個字而言👨🏽💻,或可讀為“霰雨”。
A是“殺”的本字,讀為“霰”是有充分證據的:
就古音來說,“殺”是生母月部字🐠,“霰”是邪母元部字🧝🏽♂️,兩字的聲母都是齒音,韻部是嚴格的對轉關係🤘🏻,可見兩字古音很近👧🏼。王力先生認為從“殺”得聲的“𥻦”與“散”是同源詞🛢,[21]裘錫圭先生認為“殺”與“散”的聲旁“㪔”是同源詞💏,[22]“霰”從“散”聲,亦可見“殺”與“霰”的古音很近🤴。這是“殺”讀為“霰”的音理上的證據👩👩👧👦。齊兵器銘文中,在表示兵器名稱的銘文之前習見“散”字,何琳儀先生認為這些“散”字應讀為“殺”。[23]“霰”從“散”聲👨🏼⚖️,這是“殺”讀為“霰”的用字習慣上的證據。包山楚簡91中有一個從“雨”A聲的字,學者一般認為是“霰”的異體🎛👩🦽➡️,[24]這是“殺”讀為“霰”的諧聲上的證據。
“霰”俗稱“米雪”👩🏿🌾💃🏽,指雨點下降遇冷凝結而成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圓錐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𓀙。[25]“霰”字頻見於傳世文獻,如🦸🏿:《詩·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維霰。”鄭玄箋:“將大雨雪🌕,始必微溫👨🏿✈️,雪自上下🪔,遇溫氣而摶謂之霰,久而寒勝則大雪矣。”《釋名·釋天》:“霰,星也💆🏼♀️。水雪相摶如星而散也。”《廣韻·霰韻》:“霰,雨雪雜。”《埤雅·釋天》:“《說文》曰:‘霰,稷雪也💉。’閩俗謂之米雪,言其霰粒如米。所謂稷雪👳🏽♀️,義蓋如此。”
“雨”可以作為動詞使用,表示自上而下,像雨一樣地降落,如:《詩·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淮南子·本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根據上揭“霰”、“雨”的含義🤽🏻♀️,我們不難推測“霰雨”即指米雪降落。
卜辭中還有兩個從A的字,我們在此一併討論一下。
《合》31023卜辭中有一個從“門”從A的字,作😬,該字還見於《屯》3004卜辭,作
。下文我們用C來指稱此字🧑🏻🤝🧑🏻。
我們先來看看《合》31023卜辭中的C,其所在卜辭為(釋文儘量用通行字寫出):
其奏庸(鏞)C美,有正📛🌀。
我們先來看看該條卜辭中“美”的意義🛒。據文意👩🏼🍳,此處的“美”應該與“庸(鏞)”一樣🤾🏽,當是指一種樂器🧙🏽♀️。楊澤生先生進一步認為“美”或可讀為義為大鼓的“鼖”。此說可能是正確的👨🏼🦳。
楊先生還在自己對A釋讀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該處的C當讀為“椎鼓”的“椎”。上文我們已指出楊先生對A的釋讀是有問題的👰🏻,那麼在此基礎上對C的釋讀就不可憑信了。若暫不論楊先生對C的釋讀正確與否™️,單就其將C理解為擊打之意來說,恐也難以成立🫡。遍查卜辭,表示演奏樂器的動詞不外乎“奏”和“作”🤏🏽👧🏿,很少有例外🐑。若將C理解為擊打之意,與卜辭的用語習慣不合🧒。這是將C理解為擊打之意的一個疑點。卜辭中有記錄同時演奏兩種樂器的辭例,如“作豐庸(鏞)”,甚至還有同時演奏“美(鼖)”和“庸(鏞)”的辭例,如“作美(鼖)庸(鏞)”。這些辭例都是一個動詞統攝兩個並列賓語,而沒有為兩個並列賓語各設一個動詞🚴。若將C理解為擊打之意,則“奏庸(鏞)C美”就是在表達同時演奏兩種樂器的意思時選用了兩個不同的動詞,與卜辭用語習慣相左。這是將C理解為擊打之意的另一個疑點。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知將C理解為擊打之意是不合適的👨🏻🎤。那麼C究竟是什麽意思呢🌀?
在討論C的含義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傳世文獻中“閒”的一種用法🧲:
《書·皋陶謨》:“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后德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閒,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
上揭《皋陶謨》中的文字十分艱澀,有很多問題至今沒有很好的解釋,我們在這裡不準備對這段文字作過多的詮釋,只著重討論與“閒”字密切相關的一部分🤷🏿♂️,即“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閒,鳥獸蹌蹌”,其他部分也錄於此,只是爲了讓大家對相關語境有所瞭解👩🏻💻。要弄明白上揭引文中“閒”字的意思👏🏻,必須先弄明白與之密切相關的文句“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閒,鳥獸蹌蹌”的意思。下面我們就來具體探討一下該段文字的含義。
“下管”的含義👨👦,學者們的解釋頗為分歧,或認為古人在堂下演奏管樂器,所以“下管”即指管樂器🥓,[26]我們認為這種說法可能是正確的😖🫱🏻。“鼗”指小鼓。“柷”、“敔”是兩種打擊樂器,“皆所以止音節樂”🧑🏽🏫。[27]“笙”是一種簧管樂器。“鏞”指大鐘。“鳥獸蹌蹌”所表達的意思是,“樂者不獨感神人🥥🙋🏼♂️,至於鳥獸無知,亦且相率而舞蹌蹌然也”。[28]于省吾先生根據金文中的“之”字的特點,認為“合止柷敔”之“止”是“之”字之誤,“合止柷敔”即“合之柷敔”,并認為“合止〈之〉柷敔,笙鏞以閒”猶言“合之以柷敔⏬,閒之以笙鏞”🧓🏿。[29]我們認為于先生的說法是很正確的。前人由於沒有認識到“止”是個訛字👩🏼🦲👈🏽,對“合”字的訓釋多是錯誤的🫛,對“合”字的訓釋是錯誤的,對與之相對應的“閒”字的訓釋就難免有不當之處📚。[30]
根據于先生的意見,綜合考察“合”與“閒”的各種含義,以及相關文意,我們認為“合”當訓為配🫦,“閒”當訓為交替。
“合”有配義,如《詩·大雅·大明》:“文王初載🍭,天作之合。”毛傳💅🏼:“合,配也。”《楚辭·離騷》🙆🏻♂️:“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王逸注:“合,匹也。”《儀禮·鄉飲酒禮》:“乃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鄭玄注🤰🏿:“故國君與其臣下及四方之賓燕,用之(引者按:“之”指《周南》☝️、《召南》💍。)合樂也👩🏻。”鄭玄注中的“合”即配義🍡,而且此“合”字出現的語境與音樂有關🤵♂️。
“閒”有交替之義🚥,並且其也可以出現在與音樂相關的語境中👨🏽🎓,如《儀禮·鄉飲酒禮》🍝:“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儀》。”鄭玄注云:“間,代也,謂一歌則一吹。”《荀子·樂論》😅👨👨👦👦:“工人升歌三終,主人獻之𓀄🧕🏼。笙人三終,主人獻之🐁。閒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
綜合以上分析,“下管鼗鼓🐲,合止〈之〉柷敔,笙鏞以閒,鳥獸蹌蹌”的意思就是➿:下管、鼗鼓合奏🛏,並用柷敔、笙鏞與下管、鼗鼓交替🔅、配合使用💪🏿,演奏出來的樂聲十分美妙,使飛禽走獸聽了都隨之舞動🏞。
《皋陶謨》中的“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閒,鳥獸蹌蹌”所描繪出來的場景,與𪒠鐘銘文中的一段文字所描繪出來的場景十分相似,現將這段文字轉錄於下(釋文儘量用通行字寫出):
𪒠擇吉金🧑🏼🤝🧑🏼,鑄其反(編)鐘🕘。……匕[31](比)者(諸)毊磬,晉(次)者(諸)長竽,會(合)奏倉(鎗)倉(鎗)🤳🏼🍗。[32]
對於上揭銘文學者多有討論,我們也有自己的看法🦓💂🏼,[33]上揭銘文就是根據各位學者的意見和我們的理解釋寫的。上揭銘文可以翻譯為🧢:𪒠選擇堅硬的銅,鑄成這套編鐘。……將這套編鐘與毊磬、長竽交錯演奏,樂聲鏗鏘悅耳。將兩段文字稍一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它們有很強的相似性🧙♂️,描繪的都是各種樂器合奏的場景🦾。這也證明了于省吾先生對《皋陶謨》相關文句理解的合理性。
我們認為《合》31023卜辭中的C應讀為“閒”,訓為交替。
C應該是一個從“門”“A(殺)”聲的形聲字。就古音來說🥷🏻,“殺”是生母月部字,“閒”是見母元部字,兩字聲母一個是齒音,一個是牙音,相距不遠,且生母與見母有相通之例🧙🏿♂️,如同從“婁”聲的“數”和“窶”,一個是生母字,一個是見母字♌️;兩字韻部是嚴格的對轉關係,十分相近🚬💆🏻。可見C讀為“閒”在音理上是沒有問題的⚠。“殺”與“閒”還有間接通假的例子。“殺”與“薛”聲字可通,如《莊子·馬蹄》“蹩躠為仁”🥱,陸德明《釋文》說“躠”“向、崔本作‘殺’”。“薛”從“辥”聲,“辥”在古文字中或從“月”聲♙,“閒”也從“月”聲⚽️。
將《合》31023卜辭中的“C(閒)”訓為交替之後🧑🏻⚕️,《合》31023卜辭的意思就是🍛:“演奏鏞這種樂器,並用鼖這種樂器與之交替演奏,有正嗎?”卜辭文意暢通。若再將《合》31023卜辭與《皋陶謨》、𪒠鐘銘文中的相關部份合觀🌀,更能體會到此處釋讀的合理性。
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再將“奏庸(鏞)C(閒)美(鼖)”與“作豐庸(鏞)”、“作美(鼖)庸(鏞)”作一比較說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淆。兩者都是演奏兩種樂器,這是兩者的相同之處🧜🧑✈️;前者表達的意思是同時演奏兩種樂器🗞,後者表達的意思是兩種樂器交替演奏🧑🏼💼,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屯》3004卜辭中的C,其所在卜辭為(釋文儘量用通行字寫出)🥸🦚:
弜屯,其C新𥞥,有正🔫。叀新𥞥屯用上田,有正。
上揭卜辭中的“𥞥”字是裘錫圭先生所釋👳🏿🩳,裘先生還認為上揭卜辭中的“新𥞥”“可能指收穫後不久就加以處理的禾稈”👨🏻🍳。[34]楊澤生先生認為“‘屯’的意義當為囤積☦️、堆積”。這些都是很正確的意見🔺。
對於上揭卜辭中的C🧚🏼♀️,楊澤生先生依然讀為“椎”,並認為卜辭“弜屯🥾,其C新𥞥”“是指對這些收穫不久的禾稈不要進行聚積,而是椎碎、椎散它們”。我們上文已指出楊先生對C釋讀的問題,此不贅述。正因為其對C的釋讀有問題,所以其在此處對卜辭意義的疏通就難免有漏洞。卜辭“弜屯,其C新𥞥”中,“弜屯”與C意思顯然是相近的🙇🏽。“屯”是堆積的意思👱🏼♂️,“弜屯”是對“屯”的否定🚓🈷️,其意思應該與堆積相反,應該就是散的意思,那麼,C也就應該是散的意思📍。楊先生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為其在翻譯其讀為“椎”的C時👌🏻🤌🏼,沒有將C直接翻譯為椎擊,而是翻譯為椎碎🧏、椎散。這樣翻譯雖然照顧到了卜辭的文意,但是“椎”沒有椎碎、椎散的意思,這樣翻譯顯然是不合適的。
我們認為此處的C應該讀為“散”🤍。C從“A(殺)”聲𓀘,“殺”與“散”在語音和用字習慣上都十分密切➕🙇🏿♂️,我們上文已有論述,此不贅述。可見♔,我們讀C為“散”證據是充分的📸。
我們上文指出C應該是散的意思🖥,將C讀為“散”,與我們的這個推測符合若節🕉。將C讀為“散”之後💺🐪,卜辭中“屯”與“散”相對而言♠︎,傳世文獻中“屯”與“散”也有相對而言的例子,如:《後漢書·段熲傳》🫷🏿:“且自冬踐春👮🏽♀️,屯結不散,人畜疲羸,自亡之埶🧑🏿💼,徒更招降,坐制強敵耳。”這些現象無疑證明了我們對C的釋讀是沒有問題的。
最後附帶說一下C是何字的問題。“柬”的古音是見母元部,與“閒”的古音全同,上文我們已證明“殺”與“閒”古音相近,可見🤞,“殺”和“柬”的古音也當相近。C從“門”“A(殺)”聲🫂,“闌”從“門”“柬”聲,兩字形旁相同,聲旁古音相近,我們認為C很有可能是“闌”的異體字。
《屯》2260卜辭中有字作🫰🏻,或摹作
[35]或摹作
[36]。從拓片看,將該字摹為
,認為該字從三個“屮”💌,顯然是不正確的,將該字摹為
,顯然要合理一些。不過該字更有可能是從“宀”從“攴”從“虫(倒寫)”從倆小點(略呈豎條形)。不過不管該字實際字形是
🦪,還是像我們分析的那樣,該字都應該是個從“宀”從A的字。
《屯》2785卜辭中有字作,或摹為
,[37]我們認為這種摹寫基本正確,但將該字左下部的幾個小點遺漏了🦫,細審拓片,這幾個小點還是不難看出來的🛵,我們甚至還可以發現⬆️🧯,因為這幾個小點佔據了該字左下部比較大的空間👈🏼,致使該字所從“宀”的左部的豎劃明顯短於右部的豎劃。將該字形與《屯》2260卜辭中的上揭字形比較,我們會發現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從“宀”🤷🏿♂️,都從“攴”,都從小點,而且該字所從的“∧”與《屯》2260卜辭中的上揭字形所從的虫形表示虫頭部的部分十分相似,只是正倒不同而已🤦🏿🦹🏽♀️,如果再考慮到甲骨文中A所從的虫形多正倒無別,我們不難想像該字就是《屯》2260卜辭中的上揭字形💃,只是其所從的虫形省略了表示身體的部分而已🙆🏿♀️。
通過以上論證🎲©️,我們得知,在甲骨文中還有一類從“宀”從A的字。下文我們用D來指稱此字🤛🏻。D顯然是一個從“宀”A聲的形聲字🍋。
D從“A(殺)”聲,“㝮”從“𠭥”聲✔️,“𠭥”與“祟”古本同字。就古音來說,“殺”是生母月部字,“祟”是邪母物部字💂🏿♂️,生母與邪母同屬齒音🧜🏼,月部與物部旁轉,可見兩字古音十分相近。戰國文字中的一類“殺”字可以讀為“遂”,“遂”與“祟”古音全同📟,這也可以間接證明兩字古音相近👩🏽🦲。《說文解字·宀部》🦸♂️:“㝮✌🏼,塞也🙎🏿。从宀𠭥聲。讀若《虞書》曰‘㝮三苗’之㝮。”桂馥《義證》認為“‘㝮三苗’當是‘𥻦三苗’”,[38]其意即“㝮”是“𥻦”的假借字。“𥻦”從“殺”聲。可見,D與“㝮”的古音是很密切的。
D與“㝮”的古音很密切,兩字又同從“宀”💦,我們懷疑D就是“㝮”的異體字✋🏻。
下面我們來看看D字在卜辭中的使用情況。
我們先來看看《屯》2260卜辭中D的用法。其所在卜辭為:
己卯卜,貞:方其D戉我。
楊澤生先生據其對A的釋讀💁♂️,將D讀為“椎”🥀,並認為“該辭大概是問方將要椎殺我們的戉人嗎”🤟🏼。上文我們已指出楊先生對A的釋讀是有問題的👨🍳,那麼在此基礎上對D的釋讀就不可憑信了。而且其對上揭卜辭語序的理解也是有問題的,其將卜辭中的“戉”和“我”的位置弄顛倒了。[39]
根據卜辭中的相似文例,我們可以推知上揭卜辭卜問的大體應該是方侵伐商的事情🔘。其中“D戉”的意義不是太清楚🍦,但大體意思可知❔🚵🏼,應該是兩個殺伐類的動詞😋,據此,我們認為上揭卜辭中的D應讀為殺伐類動詞“殺”🕵🏻♀️。D從“殺”聲👨👩👧👧,讀為“殺”在語音上自然是沒有問題的🤒。
將D讀為“殺”後,“D戉”即讀為“殺戉”🐭,“戉”為“越”的聲旁,“殺戉”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書·康誥》“殺越人于貨”中的“殺越”。
關於《康誥》“殺越人于貨”的意思,異說紛呈🙆,莫衷一是,其中有些學者的意見很有啓發性💖,如孔穎達疏認為“其劫竊皆有殺有傷,‘越人’謂不死而傷,皆為之而取貨利故也”,吳澄纂言認為“謂所殺傷人者,於其貨也”。[40]
根據上述學者的意見👨🏻🎨,我們認為《康誥》中的“殺”是殺死的意思,“越”是殺傷的意思。“殺”有殺死的意思,如:《書·康誥》:“非汝封刑人殺人🌪👨🦯,無或刑人殺人。”孔安國傳:“言得刑殺罪人。”《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但“越”沒有殺傷的意思🦝,我們認為此處的“越”應該讀為“劌”,“劌”有殺傷義。“越”從“戉”聲,“劌”從“歲”聲,在古文字中“歲”本從“戉”聲⏩,而且“戉”聲字與“歲”聲字古書中多有相通之例😶🌫️。看來讀“越”為“劌”在語音上是沒有問題的。“劌”有殺傷義,如:《老子》五十八章:“廉而不劌”🧑🏼🎄,王弼注:“劌🏈,傷也。”《莊子·在宥》:“廉劌彫琢”,成玄英疏🧖🏽👶🏿:“劌,傷也👨👩👧👧🧜🏼♂️。”《荀子·榮辱》:“廉而不見貴者,劌也🧑🏽🏭。”楊倞注💁🏿♀️:“劌,傷也🤰🏼。”《戰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曰:‘今雖干將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矣。’”鮑彪注🧑⚕️:“劌,利傷也。”《禮記·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廉而不劌,義也。”鄭玄注:“劌📮,傷也。”《說文解字·刀部》:“劌🧒🏽,利傷也🫴🏻。”
《康誥》“殺越”的意思弄清楚了,上揭卜辭中“D(殺)戉”的意思也就清楚了。“戉”是“越”的聲旁,兩字古音很近🧣,“殺越”可以讀為“殺劌”🫲🏽,“D(殺)戉”當然也可以讀為“殺劌”。“D(殺)戉(劌)”在卜辭中的意思也應該是殺死、殺傷。
談完了《屯》2260卜辭中D的用法,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屯》2785卜辭中D的用法👨🏽🎤。D所在的卜辭為:
壬申貞:大示隹作我D。
卜辭中頻見“作害”、“作艱”、“作孽”、“作拇(愍)”🏌️♀️🍋🟩、“作憂”之語⬆️👲🏿,[41]“作”是製造的意思,“作”後面的詞多是抽象意義,且多表示麻煩之類的意思。卜辭中還有“作我孽”這樣的短語👦,如《合》14184:“貞:帝其作我孽。”《合》17341:“……其亦……作我孽。”當是“作孽”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所表達的意思應該是一樣的。
上揭卜辭中的“作我D”和“作我孽”結構全同🏇,D和“孽”對應,似也應該是表示麻煩之類的意思。
我們認為D或可讀為“祟”↘️。[42]
D與“祟”的古音關係極為密切,我們上文已有充分的論證🧑🎨,此不贅述,可見,讀D為“祟”在語音上是沒有問題的。
“祟”在傳世文獻中有鬼神為禍的意思🧏🏽♂️,也可指鬼神之禍,與麻煩之類的意思顯然是相合的,如:
《左傳》昭公元年:“實沈、臺駘為祟。”洪亮吉詁引《說文》云🫁:“祟,神禍也。”
《莊子·天道》👎🏻:“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陸德明《釋文》引李云:“祟✝️👎🏼,禍也。”
《管子·權修》🎋:“上恃龜筮,好用巫醫🍢🧏🏿♂️,則鬼神驟祟🌑。”
《戰國策·東周策》:“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譴之曰:‘周之祭地為祟🉐。’”鮑彪注🥦:“祟,神禍也。”
《太玄·干》⬆️:“君子以解祟也。”范望注:“祟✣♝,猶禍也。”
《說苑·君道》:“楚昭王有疾,卜之,曰:‘河為祟。’”
《漢書·江充傳》:“奏言上疾,祟在巫蠱。”顏師古注:“祟,謂禍咎之徵也。”
可見,讀D為“祟”是十分合適的。
上面我們將甲骨文中的“殺”字及相關之字討論完了,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戰國文字中尚未釋出的一類“殺”字及相關之字。
戰國燕系文字中有一類字🦶🏽,這類字全部出現於兵器銘文中,出現頻率很高♔,不下三十餘次👨🏽🔧。我們用E來指稱此字。E主要有如下兩類形體:
E1.(《集成》11402)
E2.(《集成》11238)
于省吾先生將E釋為“扞”;[43]黃茂琳先生將E隸定為“”;[44]李學勤先生將E隸定為“
”🧕🏼;[45]黃盛璋先生認為E從“攴”從“乇”;[46]何琳儀先生認為李學勤先生的隸定是正確的,並認為E從“乇”聲;[47]董珊先生直接將此字釋為“乇”👩🏼🦰;[48]楊澤生先生認為E從“攴”👠,以“垂”的象形初文為聲🤸🏽,應直接釋為“捶”。
將E的左旁釋為“乇”👩🏽🚒,顯然是不正確的,因為其與古文字中“乇”字的形體差距還是很明顯的🦶。[49]E的左旁與“垂”字象形初文的形體差距也比較大👨🏽🌾,[50]將E的左旁釋為“垂”的象形初文🕐,也是有問題的💲。
雖然楊澤生先生將E釋為“捶”是有問題的🧏♂️🫳,但其將E與甲骨文中的A聯繫起來🧙🏿♀️👆🏿,認為是同一個字⚜️,卻是很正確的。E1顯然是從甲骨文中的演變而來的,E2顯然是從甲骨文中的
演變而來的,演變脈絡十分清晰:先將甲骨文中的A所附的數小點省略掉💃🏼🏄🏽♂️,再略微整飭一下就能演變為E🤛,省略數小點的現象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如
、
🕐♥︎。當然🧛🏽♂️,也有可能E2是從E1演變而來,兩者的區別僅在於字形左下部筆劃的彎曲與否👩🏻💼,而筆劃的彎曲與否在戰國文字中往往不具有區別意義🚶🏻。[51]我們已將甲骨文中的A釋為“殺”👧🏽,E與A為一字,那麼E也應該就是“殺”字👨🏽🚀。
燕系文字中有如下兩字🔨:
(《古璽彙編》1233)
(《古璽彙編》3947)
第一個字出現了一次,第二個字出現了兩次,還見於《古璽彙編》3872。第一個字👨🏻🦽,學者一般釋為“殺”。第二個字🚣🏼♂️,學者或釋為“殺”✹,或釋為“刹”🏂🏻。將第一個字釋為“殺”是沒有問題的🧔🏽。它與B🦹🏽♀️、E這一系列字顯然是有形體聯繫的,只是略有訛變。將第二個字也釋為“殺”恐怕就有問題了。此字無論與B、E這一系列字🦻🏿,還是與戰國文字中其他用為“殺”的字🧬,在字形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52]
這樣看來,在我們將E釋為“殺”之前,燕系文字中只有一個可以釋為“殺”的字💆🏿♀️,而此字又僅出現一次。“殺”是一個常用詞🚴🏼♂️👮♀️,燕系之外的其他系文字中現在都已發現有大量“殺”字或用為“殺”的字👭🏼,[53]如果燕系文字中“殺”字僅出現了一次的話,那也未免有點太奇怪了。而在我們將E釋為“殺”之後👷🏻♂️,這種局面被改變了。因為E是個頻繁出現的字,將其釋為“殺”之後🤷♀️🦞,燕系文字中的“殺”字就不再是只有一個字了,而是有一批字了,這樣就與其他系別的文字在用字習慣上有了一個平衡。
將E釋為“殺”之後🏗,我們來看看能否將相關銘文講通🏊🏿♀️。
E大都出現於兵器名稱之前,動詞“作”之後👨🏻🏫,[54]並且有時還和有巨大義的“巨”字搭配使用🙏🏽🔵,如:
郾王職作E鋸。 (《集成》11189)
郾王職作巨E鋸。 (《集成》11233)
郾王職作E釱。 (《集成》11515)
郾王職作巨E釱。 (《集成》11526)
郾王戎人作E釱。 (《集成》11531)
郾王戎人作巨E釱。 (《集成》11536)
郾王作E鋸♣︎。 (《集成》11194)
郾王作巨E鋸。 (《集成》11240)
郾王作巨E矛🥦。 (《集成》11540)
郾王喜作巨E鋸👷🏼。 (《集成》11246)
根據E的上述用法,我們不難判斷其是修飾兵器名稱的定語。
戰國兵器銘文中兵器名稱定語的種類十分繁多♐️💫,其中很多至今沒有很好的解釋。[55]我們不擬對這些定語作全面的討論,在這裡我們只談一下齊系兵器銘文中兵器名稱的定語“散”。
齊系兵器銘文中兵器名稱的定語“散”出現比較頻繁,[56]現舉數例於下(釋文用通行字寫出):
陳得散戈 (《集成》11033)
陳御寇散戈 (《集成》11083)
羊角之新造散戈 (《集成》11210)
陳散造鐱[57] (《集成》11591)
“散”與“殺”的古音關係極為密切,我們上文已有充分的論證,E為“殺”字,而且上揭“散”字與E出現的語境極為相似💇🏿♂️,我們認為上揭“散”字與E代表的是同一個詞👩🏻🦯➡️。那麼,這個詞究竟是什麽詞呢?
上揭“散”字是何琳儀先生所釋,何先生還指出這些“散”字應讀為“殺”,“散”是齊方言🧗🏿。[58]何先生的這一意見極有可能是正確的。何先生的這一意見🥼🌎,與我們將燕系兵器銘文中的E與齊系兵器銘文中的“散”看作同一個詞,正好可以互證。惜何先生囿於體例,沒有對“殺”及“殺”加兵器名稱的含義作進一步的申說,我們於此試為闡發。
《周禮》中有關於“殺矢”的記載🙈:
《夏官·司弓矢》👇:“殺矢👩🏼🦲、鍭矢🌱,用諸近射田獵。”鄭玄注:“殺矢,言中則死🧔♀️。……可以司候射敵之近者及禽獸,前尤重🚵🏼🧎🏻♂️➡️,中深,而不可遠也📻。……凡矢之制😧,……殺矢之屬參分👸🏼,一在前,二在後✸。”
《考工記·冶氏》:“冶氏為殺矢💚。”鄭玄注:“殺矢🕵🏽♀️,用諸田獵之矢也🫵🏽。”
由上揭引文我們可以看出👩🏻🦰,“殺矢”是指殺傷力很大的矢🤲🏼👦。“殺矢”還見於《韓非子》中,《外儲說左上》:“夫新砥礪殺矢,彀弩而射🧛🏼♂️,雖冥而妄發🪚,其端未嘗不中秋毫。”
“殺矢”的結構是“殺+矢”,與我們上文討論的“殺+兵器名稱”的結構完全相同🐧💇🏼♂️。聯繫“殺矢”的意義,我們不難推測“殺+兵器名稱”所表達的意思應該是殺傷力很大的某兵器,“殺”應該就是取殺死之意🔽☔️。戰國兵器銘文中,與“殺+兵器名稱”這種格式的銘文相似的銘文還有“卯/茆(劉)+兵器名稱”等,[59]其所表達的意思應該與“殺+兵器名稱”這種格式的銘文所表達的意思相似🧎🏻♀️。將這些銘文合觀,也可證明何琳儀先生對齊系兵器銘文中“散”的釋讀和我們對燕系兵器銘文中E的釋讀是有很大合理性的💁。
在燕國兵器銘文中頻見“鋸”字👲🏻,據《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編寫組和李家浩先生的研究,“鋸”當讀為“戟”🫑🪫,[60]這應該是正確的。據董珊先生研究,燕國的戟類兵器👩❤️👨,根據形制特點,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內下緣凹弧刃”型,一類是“內三面有刃”型。董先生還指出📔,“內三面有刃”型的戟上的銘文都是“E/巨E+鋸(戟)”這種格式👰,而且這種格式的銘文僅見於“內三面有刃”型的戟上。[61]這種整齊的對應關係,不能不讓人考慮“E/巨E+鋸(戟)”這種格式的銘文的含義與“內三面有刃”型的戟之間的關係。“E/巨E+鋸(戟)”這種格式的銘文的意思是殺傷力很大的戟,那麼“內三面有刃”型的戟能否體現這種銘文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呢?燕國的戟就形制來說只有“內下緣凹弧刃”型和“內三面有刃”型兩大類,“內下緣凹弧刃”型的戟只有內的下緣有刃,也就是說這種戟的內只有一面有刃👬🏼,“內三面有刃”型的戟的內三面都有刃👊🕦,[62]相比於同規格的“內下緣凹弧刃”型的戟,“內三面有刃”型的戟的殺傷力顯然要大一些。這樣看來💂🏿,“內三面有刃”型的戟的確體現了“E/巨E+鋸(戟)”這種格式的銘文所表達出來的意思🪥。這種兵器銘文的含義與其所在的兵器的實際情況相符的現象,無疑證明了我們對E釋讀的正確性🧖🏿♂️。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上文我們討論的是“E/巨E+兵器名稱”在自名為“鋸”的兵器的銘文中的使用情況👓,“E/巨E+兵器名稱”在其他類型兵器的銘文中也出現過🧑⚖️,但其所在的兵器在形制上沒有明顯的特點🈵,E在這些兵器銘文中大概只是泛泛地表達殺傷力很大。
還需要指出的是,齊系兵器銘文中的“散(殺)+兵器名稱”🪻,所在的兵器在形制上也沒有明顯的特點,“散(殺)”在這些兵器銘文中大概也只是泛泛地表達殺傷力很大。
弄明白了E在其最主要的用法中的意義🗒,我們再來看看E的另外一種用法🕟,即在左軍戈(《集成》11402)銘文中的一種用法😟🏉。下面我們先將左軍戈的銘文抄錄於下:
左軍之E僕大夫披之卒,公孳里臀之□□,巨杕里𤹪之E戈。
E在左軍戈中出現了兩次🌁,第二次出現的E的用法,與我們上文討論的E的最主要的用法相同,在此我們不予討論,這裡要討論的是第一次出現的E的用法𓀒。
在討論此處E的用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大家對左軍戈“左軍之E僕大夫披之卒”這部分的理解問題𓀉。何琳儀先生將這部分連讀,認為“左軍之E僕大夫”是官名,這顯然是認為“左軍之E僕大夫披”是“卒”的定語。董珊先生在“左軍之E僕”與“大夫披之卒”之間加一逗號,這顯然是認為這兩部分是並列的兩個定中短語。我們認為何先生的理解可能是正確的,我們上文所引的左軍戈的銘文就是按照這種意見標點的🕜🥤。
E是“殺”字👨🏿💻,與“散”古音極近🗃,詳上文,我們認為“E僕大夫”應讀為“散僕大夫”。
“散”有低規格的、次等的、粗劣的🦫、不賢能的等意思🫱,如:
《莊子·人間世》“而況散焉者乎”,陸德明釋文引崔云👿:“德不及聖王為散🗼。”
《莊子·人間世》“散木也”成玄英疏🤷🏼♀️:“散木,不材之木,故致閒散也。”
《墨子·非儒下》:“散人焉知良儒🏜。”孫詒讓閒詁引畢云:“散人🥸,猶宂人。”
《周禮·天官·屨人》🥖:“辨外內命夫命婦之命屨👨👩👧、功屨👩👦👦、散屨📝。”孫詒讓正義:“今攷此‘功屨’🏍、‘散屨’⛎,……蓋尋常燕居之屨☂️,降於功屨者😤。其人功尤麤,……凡此經言散者,並取麤沽猥雜亞次於上之義。”
《周禮·地官·充人》:“充人掌繫祭祀之牲牷𓀚🛎。祀五帝🔐,則繫于牢🏌🏿🥘,芻之三月👩🏻🚀。享先王,亦如之。凡散祭祀之牲🧔🏻♀️,繫于國門,使養之。”鄭玄注:“散祭祀,謂司中🈯️、司命🕵️♀️、山川之屬。”孫詒讓正義🤚🏻:“注云‘散祭祀,謂司中🏤、司命、山川之屬’者,鄭意散祭祀即小祭祀,散者,亞次於上之言也。”
《周禮·春官·巾車》:“凡良車🥗、散車不在等者,其用無常➰。”孫詒讓正義:“此經凡言散者,並麤沽亞次於上之義。”
《周禮·夏官·司弓矢》♙:“恒矢、庳矢用諸散射。”鄭玄注:“二者皆可以散射也,謂禮射及習射也✈️。”孫詒讓正義:“散者,亞次於師田諸射之言。”
《禮記·少儀》:“執君之乘車則坐🏝。僕者右帶劍🙅🏼♂️,負良綏,申之面,拖諸幦,以散綏升🟫,執轡然後步。”孔穎達正義:“‘負良綏😾,申之面’者,良🧑🏻🦽,善也。善綏💊,君綏也。……散綏,副綏也。僕登車,既不得執君綏🦸🏻♂️,故執副綏而升也。”按:“散綏”與“良綏”相對而言🧑🏽🎤,“良綏”指善綏🙇🏼♀️,“散綏”自當指粗劣之綏🖕。
我們認為“散僕”中“散”字的意思當是次等的👌🏻👨👩👦👦,“散僕”的意思當是次等的僕,也就是下等僕。據《周禮》記載,“僕”可以作為官名🦹,如“太僕”、“戎僕”💖👨🚀、“田僕”、“車僕”🤜🏽、“祭僕”🏝、“御僕”、“大僕”👤、“隸僕”等,而且在戰國時期“僕”作為官名也是存在的。[63]“散僕”極有可能也是一種官名。自秦以降🦢,官名中多有以“散”開頭的,如“散騎”、“散騎常侍”、“散郎”👵、“散從”、“散館”等🍘。[64]而且這些以“散”開頭的官名之所以加一個“散”字,也是因為“散”有次等的之義🏡。
“僕”作為官名🪑,充任其職的可以是“士”🙍🏿♀️、“徒”等,也可以是“大夫”,如《周禮·夏官·敘官》:“大僕🫰🏽,下大夫二人👂;小臣,上士四人;祭僕,中士六人💆🏻♂️🤳🏿;御僕,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充任“僕”這個官職的“大夫”🫵🏼,可稱為“僕大夫”👨🏼💻,如《左傳》成公六年:“韓獻子將新中軍,且為僕大夫。”杜預注:“兼大僕。”“散僕”是“僕”的一種,充任其職的當然也可能有“大夫”,該“大夫”當然也可以稱為“散僕大夫”。
經過以上討論,我們基本弄清了“E僕大夫”的含義💆🏿,這樣一來,“左軍之E僕大夫披之卒”的意思也就弄清楚了,就是左軍下屬的散僕大夫披的家卒,這是家住巨杕里的𤹪的第一重身份。𤹪的第二重身份是“公孳里臀之□□”🎩,這一重身份因為銘文殘缺而無法確知了🥔。雖然還有些許疑問,但左軍戈銘文的大體意思現在基本清楚了,可以將其翻譯為:左軍下屬的散僕大夫披的家卒,公孳里臀的□□👨🏻🦳,家住巨杕里的𤹪的殺傷力很大的戈👩🏼🎓。
上文我們將燕系文字中的這類“殺”字釋讀完畢了,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楚系文字中的一類與“殺”有關的字⟹。
郭店簡《五行》21、34中三見一個用作“肆”的字。[65]下文我們用F來指稱此字👩🏻。F作:
F1.
F2.
學者一般將F隸定為“”👩🏻🚒,也就是認為F所從的聲符是“㣇”。其實F所從的聲符和“㣇”在形體上頗有距離,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㣇”字有:
(《說文》篆文)
(《說文》古文)
(《說文》小徐本古文)
(《古文四聲韻》去聲志韻引《古爾雅》)
、
(郭店簡《語叢二》24)[66]
(甲骨金文中的“
”👮🏽♀️、“
”左半所從)[67]
可見👨🏿,將F的聲符釋為“㣇”是不正確的🦹🏽♀️💃🏻。
我們認為F所從的聲符,也是從甲骨文中的“殺”字演變而來的。[68]
甲骨文中的“眔”字多作(《合》6157)👵🏼,後世演變為
(令鼎),甲骨文中“眔”字所從的表示眼淚的數小點,後世演變為“
”。甲骨文中的“彔”字作
(《合》29408),後世演變為
(頌鼎)👨👩👦,甲骨文中“彔”字所從的表示水滴的數小點,後世也演變為“
”。根據上揭論述,我們不難發現古文字中的數小點,可以演變為“
”𓀜。根據這一古文字演變規律,我們不難想像甲骨文“殺”字所從的數小點,在後世也可能會演變為“
”,也就是說甲骨文“殺”字去掉“攴”旁之後剩下的那部分🚪,很有可能會演變為F1所從聲旁的形體🩶🚼。這樣看來,戰國文字中可能會存在一類僅比F1所從聲旁多一個“攴”旁的“殺”字。戰國文字中的“殺”字或將所從的“攴”旁省略掉👜,如B4。可見,F1所從聲旁極有可能就是“殺”字的省體🦮。F2所從聲旁顯然是F1所從聲旁的訛體,這種訛變現象在古文字中十分常見,[69]不煩舉例🫁。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知道,F當是一個從“辵”“殺”省聲的字🧑🏽🕟。
我們上文指出,F用作“肆”🧝🏿♂️,也就是說F與“肆”的古音應該十分相近。F從“殺”省聲✋🏽,“殺”與“肆”的古音十分相近,“殺”是生母月部字,“肆”是心母質部字,兩字的聲母都是齒音🧑🏻✈️,韻部是嚴格的旁轉關係。“殺”與“肆”還有間接通假的例子✡︎,戰國齊系文字中“殺”字的聲旁與齊系文字中“遂”字的聲旁相同,[70]傳世文獻中“遂”與“肆”可通⚔️,如《書·舜典》“肆覲東后”,《史記·五帝本紀》作“遂見東君”;《書·舜典》“肆類于上帝”🏄🏼,《史記·五帝本紀》作“遂類於上帝”🧑🏽🎓。
郭店簡《五行》21🏊🏽♀️、34中的F,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五行》作“迣”🧑🏼🏭,[71]可見F與“迣”可以相通。“迣”從“世”聲💗,F從“殺”省聲☃️,傳世文獻中“殺”聲字與“世”聲字有相通的例子✏️,如《儀禮·既夕禮》“靾載旜載”😾,鄭玄注:“‘靾’古文為‘殺’。”
可見🌓,將F釋為一個從“辵”“殺”省聲的字🧘🏼♂️,是符合F在郭店簡中的用法的,這也證明了我們將F釋為一個從“辵”“殺”省聲的字是正確的👨🏼🍳。
[1] 參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1796-1802頁;徐寶貴🛤:《甲骨文考釋三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42-45頁。
[2] 吳其昌👩🏽🚒、于省吾、裘錫圭三先生的意見參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1796、1797、1800👩🏽🎨、1801頁。楊澤生先生的意見參氏著《甲骨文“”字考釋》,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編審委員會主編《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七輯,澳門出版社📳,2006年7月👺,第346-371頁。下文所引楊先生的意見均出此篇,無特殊情況不另注。
[3] 裘錫圭:《釋“”》,《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12頁。
[4] 參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72頁。
[5]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295頁🌇。
[6]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叢考(二)》,《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1期👩🏿🎨,第89-91頁。
[7] 吳振武:《“”字的形音義》,《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第141-142頁✌🏼。
[8]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940頁。
[9] 關於此字的釋讀參董蓮池:《釋戰國楚系文字中從的幾組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第288頁。
[10] 陳劍先生認為王孫誥鐘中的此字有可能應分析爲“从示、折聲”,參氏著《說慎》,《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2007年4月👨🏽⚖️,第44頁。與我們的意見不同🥱,錄此備考。
[11] 裘錫圭:《釋“”》🤯,《古文字論集》,第13頁。
[12] 吳振武🙆🏼♀️:《“”字的形音義》🪘🍙,《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39-148頁🦵。
[13] 陳劍:《甲骨金文“”字補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第40-44頁🧑🏿🦳🚣🏽♂️。
[14] 姚宣先生認為“此辭‘夢’字前似漏刻一‘告’字”,當是🤽🏿。參氏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線裝書局,2006年11月🤜。
[15]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4月,第1499頁。
[16]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1499頁⚅。
[17] 關於“拇(吝)”的釋讀參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59-80頁🤸🏼💤。
[18]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2399🧢、2406頁。
[19] 楊澤生先生也有類似觀點🧙🏽♂️,參氏著《甲骨文“”字考釋》,第346-371頁。
[20] 陳劍:《甲骨金文舊釋“䵼”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第13-47頁。
[21]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第578-579頁。
[22]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𓀏,第172頁🚵🏼♀️。
[23] 參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91頁😳。
[24], SPAN> 參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第940頁。
[25] 參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1990年,第4076頁。
[26] 參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482-484頁♔。
[27] 參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485-487頁。
[28] 參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490頁🧒☂️。
[29] 參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487頁🧒。
[30] 參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485-486🍷、489頁。
[31] 𪒠鐘銘文內容有重複✋🏻🌻,所以有的字有異文可資比照💂🏽💅🏽。“匕”在銘文中有異文作“”📗👨👨👦👦、“”🧔,“”從“比”聲,“比”從“匕”聲,“”從“匕”聲👨🏻🦯,如此看來🚵🏻,這三個字古音是十分相近的,代表的無疑是同一個詞。
[3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淅川縣博物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第257-287頁。
[33] 參拙文《釋𪒠鐘銘文中的“晉”字》,未刊稿👵🏿⤵️。
[34]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第176🧚🏿、177頁。
[35] 參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中華書局🤵🏿♀️,1988年2月,第1003頁;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中華書局🟡,1989年1月,第772頁。
[36] 沈建華、曹錦炎:《甲骨文字形表》❣️🏡,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11月🧑⚖️,第98頁👍。
[37] 參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第954頁。
[38]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1987年12月。
[39] 這種問題也見於《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參該書772頁👩👩👧👧。
[40] 參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1334-1335頁。
[41] 參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第1240-1241頁。
[42] 孫詒讓曾將甲骨文中的“求”字誤釋為“㣇”,郭沫若先生據此將該字讀為“祟”👨💼🍳。此說之誤已被裘錫圭先生指出,參氏著《釋“求”》📨,《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59-60頁。
[43]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圖錄》,1934年影印本,卷下考釋第三頁✍🏽。
[44] 黄茂琳:《新鄭出土戰國兵器中的一些問題》🥚⁉️,《考古》1973年第6期💆🏻,第373頁。
[45]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李學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310頁👎🏽。
[46] 黃盛璋🌿:《燕、齊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14頁💇🏼♀️。
[47]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第287頁🍖。下文所引何先生意見皆出此書,不另注。
[48] 董珊👆🏿:《戰國題名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2年。
[49] 古文字中“乇”字的形體參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第1465頁📴。
[50] “垂”字象形初文的形體參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第2306-2308頁👨🏿。
[51] 參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第246-247頁。
[52] 戰國文字中其他用為“殺”的字,參何家興:《戰國文字分域研究·下編〈戰國文字分域初編〉》⏳🐷,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第383-384頁🙊。
[53] 參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第51-52頁😼;何家興:《戰國文字分域研究·下編〈戰國文字分域初編〉》,第383-384頁✡️。
[54] 《集成》11530🚎🎛:“郾王作夷萃E。”E處於銘文最後,但此處銘文應是將本該處於銘文最後的兵器名稱省略掉了,燕系兵器銘文中有類似現象📢,如《集成》11187:“郾王職作王萃。”所以此銘文也當歸入我們正在討論的這一類中來🕣。
[55] 參董珊🎤🦙:《戰國題名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2年。
[56] 參張振謙:《齊系文字研究·下編齊系文字編》卷四“散”字下所錄相關銘文🫱🏿🫸🏼,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57] 何琳儀先生認為此處的“散造鐱”應為“造散鐱”之誤,參氏著🧑🏻💻:《戰國文字通論(訂補)》🧑🦯➡️,第100頁🥁。這一說法應該是正確的🫑。
[58]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第91頁🫑。
[59] 參徐在國🐊:《東周兵器銘文中幾個詞語的訓釋》🏌🏻♀️,《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1期,第65頁。
[60]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四卷,文物出版社,1990年4月✏️,第566頁;李家浩😵💫:《傳遽鷹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二》👨🚒,《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1998年7月🤷♀️,第89頁注2。
[61] 董珊:《戰國題名與工官制度》⏮。
[62] 參董珊:《戰國題名與工官制度》🎍。
[63] 參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9月,第110頁🧑🏼✈️。
[64] 參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五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6月,第477、480🫰🏽、484、485頁🏅。
[65] 該字的形體參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圖版第32、33頁🤏🏿;意義參沈培:《說郭店楚簡中的“肆”》,《語言(第二卷)》,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302-310頁。
[66] 參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圖版第90頁,釋文注釋204、206頁。
[67] 關於的考釋參陳劍👳🏼♂️:《金文“彖”字考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243-272頁🏷。
[68] 陳劍先生也曾懷疑這些字是“殺”字的變體❤️,但認為缺少關鍵字形,沒有論定。參蘇建洲:《楚竹書文字考釋五則》,《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二期(總第十二期)🤸🏿,第63頁🕊。
[69] 參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第245頁🕺🏽。
[70] 參李家浩:《齊國文字中的“遂”》🫱🏻,《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5-40頁🏝🙋🏼♂️。
[71] 參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圖版236🔠、237、257行🗡。
補記
十月底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十九屆古文字學年會時,我讀到了陳劍先生發表於《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中的大作《試說甲骨文的“殺”字》,倍感欣喜,2010年時我曾草就一小文,有幸與陳先生大作的結論基本相同🤨,小文枝節繁冗,自知多臆說🍢,所以遲遲沒有示人,看到陳先生的大作,知拙見或非一無是處🏫🕕。將小文呈與陳先生審閱之後,陳先生鼓勵將小文發表,考慮到小文的思路與陳先生大作略有不同,或有那麼一點廣異說的價值,遂不揣谫陋👩🚒,將小文發表於網上🤸🏽♂️🧑🏻🚀,以供同好一笑。
蒙陳先生指正,小文所引《屯》2260卜辭中所謂的“戉”字,當釋為“或”(參謝明文先生博士學位論文《商代金文的整理與研究》,復旦大學💂🏻♂️⚆,2012年)🍀,在“戉”字基礎上所進行的討論不可靠。陳先生還告知🙆🏻♂️,一些從“殺”之字以及燕兵器中的那個字,用例限制性太少,均不好講🙅🏻♀️,這也是陳先生在其大作中對這些問題闕而不論的原因。陳先生的這些意見都是小文的問題所在,小文本該根據陳先生的意見進行修改,但小文問題太多👃🏼,真要修改的話怕改不勝改,再加上小文也無心正式發表,就權且偷個懶,保留原貌放在這裡,敬請讀者見諒。
陳先生對小文的斧正與鼓勵甚多,在此對陳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謝!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11月2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11月21日。
点击下载附件😚:1142劉雲:釋“殺”及相關諸字
《集成》4464駒父盨蓋:“小大邦亡敢不×具逆王命➖👳🏻。”×字過去有多種釋法,皆不可信。現在看來😹,似乎就是陳劍👨🏻🦳、劉雲兩位先生所釋的“殺”字。此字下不从“人”形,與甲骨等字形相同🏃♀️。句疑當在“殺”下逗,“小大邦亡敢不殺🩸,具逆王命”的“殺”似是降殺之殺,意思是小大邦沒有敢不屈尊降等🥈,皆來奉迎王命的。
月下兄所說字形關係甚是。前吳振武先生講“殺”字文已謂駒父盨蓋此字“當是甲類‘殺’字(劍按:即𩰫比兩器與庚壺“殺”字)的簡寫或殘文”🙆🏿♂️,注謂🦉:“盨銘云:‘我乃至于淮,小大邦亡敢不殺,具逆王命’。銘中‘殺’字似當讀‘遂’訓順。”我舊曾考慮讀爲“率”訓“服”🤙,音👩🏻🦰、義亦皆頗合。但此亦終覺難定(考慮到用字習慣問題),又慮及如吳文所說此形係“殘文”🤾🏼♀️🧗🏻、亦即其左下本有“人”旁的可能性,故最終未提及。現在再想,考慮到甲骨“、
”字两个偏旁多作一在左上角✳️、一在右下角的配置關係,
形確更可能如月下兄所說👩🍳,其左下本並無其它偏旁而可直接與甲骨“
🧌、
”形相聯繫認同🪇。如是,則
形適成“
、
”之釋“殺”在字形上的一重要中間環節,實不容置之不理。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