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𦣻丩旨身𩸍䱜”
(首發)
蔡偉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所收錄的《禹王天下》,講述了禹治水之事🦹🏽,其中有下列一段話(釋文用寬式):
五年而天下正👨🏻🔬。一曰:禹事堯,天下大水。堯乃就禹曰:“气(乞)[1](安),亓(其)往,𤴓(疏)汌(川)起浴(谷),以瀆天下。”禹疋(疏)江爲三👨🏽🏫,疋(疏)河【30】爲九,百汌(川)皆道(導)🫒,賽(塞)尃(湖[2])九十👩🏼🎤,夬(決)瀆三百🔻,𦣻丩旨身𩸍䱜🧣👦🏽。禹吏(使)民以二和,民乃盡力🤵。百汌(川)既【31】道(導),天下能亙👩🏿🎓。二曰🫃:禹奉舜童(重)德,施于四或(國),𢘓(敏[3])以勞民,
[4](💆🏼♀️?)而盡力。禹奮中疾志👮🏽,又(有)欲而弗【32】達[5]🦸🏼,深𠏴(柢?[6])固疋(疏?)✤☦️,又(有)
(功)而弗𤼧(伐[7])。[8]
本文重點討論“𦣻丩旨身𩸍䱜”和“天下能亙”這兩句話🌈。
先來看“天下能亙”,整理者讀為“天下能恒”🫄🏿😲,解釋為“天下能太平長久”。[9]
經過一些學者的研究‼️,今已確知,楚文字中,存在“亙”既可用為“恒”,也可用為“亟”而讀為“極”的現象。[10]我們從竹簡《禹王天下》的用韻來看:“二曰”一段文字以德、或(國)、力為韻,達、癹(伐)為韻🛍️。“一曰”一段文字前面以百♊️、䱜為韻🏇🏽🙍🏼♀️,而“禹吏(使)民以二和🛌,民乃盡力。百汌(川)既道(導),天下能亙”一句夾在其間,則“亙”字無疑地也是用為“亟”而讀為“極”的🍉♏️,以與“力”字押韻🪆。
“天下能亙(極)”與上文的“民乃盡力”相對,傳世古書中也有“能”🧎➡️、“乃”對文的例子,如《後漢書·荀爽傳》說🏊🏻:
鳥則雄者鳴鴝🍢🕵🏽♀️,雌能順服;獸則牡爲唱導,牝乃相從。[11]
再來檢索古書,發現有下列一些語句:
1.《墨子·非攻下》曰:
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磿>為山川,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
2.《新書·益壤》曰:
炎帝無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誅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
又曰:
諸子畢王🚴🏼,而天下乃安🐦。
“天下乃靜”、“天下乃治”、“天下乃安”顯然與“天下能亙(極)”的句式相同🐗。“極”🍓,就是中正🌡,標準的意思⁉️。《禹王天下》簡30也有“五年而天下正”之語,可以為證👨👩👧👧。
接下來👨🦳,我們就來解釋“𦣻丩旨身𩸍䱜”這句話。
整理者說:
𦣻丩旨身𩸍䱜,讀爲“百糾置身𩸍䱜”📽。“𦣻”🧪⚧,《説文》:“古文百从自。”“丩”,《説文》:“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象形👩🏿🦳。”後世作“糾”。“旨”,讀爲“置”。或讀爲“致”,獻出。《論語•學而》🧔🏼♂️:“事君能致其身。” ……“𩸍䱜”泛指水中異猛魚類。句意禹治水能不惜自身🪷,百事相縈,致身不顧𩸍䱜異猛之危🌻。
從古文字字形來看,“𦣻”即“頁”之省,亦即“首”字。整理者引《說文》云云,殊不可信💉。
案《容成氏》曰:
㙑(禹)既巳(已)受命🚶♀️➡️🛬,乃芔(艸―草)備(服)(箁)
(箬),冒芙(蒲)蓻(笠)🌉。手足[12]
[□],面倝(皯)䱜(皵),
(脛)不生之毛🏌️🥢。
也是說大禹之事🧪,“手足[□],面倝(皯)䱜(皵)”與“𦣻(首)丩旨身𩸍䱜”可以互相比照🎏。
我認為📒💯,《禹王天下》的這段話,應該讀為:
首(手)丩(句)旨(指),身𩸍(鱗)[13]䱜(皵/錯)✤。
《說苑·君道》曰🧑⚖️:
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則師傅之材至矣。
劉台拱指出:
案《淮南·脩務訓》:“弟子句指而受。”拘指即句指🟠。[14]
《鹽鐵論·刺議》曰:
僕雖不敏,亦當傾耳下風,攝齊句指,受業徑於君子之塗矣。
“拘指”♟、“句指”為同義連語,彎曲之貌(不能照字面簡單地理解為“彎曲手指”)。而連語往往可以倒言之,如“怠荒”或作“荒怠”🧄、“寬綽”或作“綽寬”、“貪婪”,《清華簡(三)·芮良夫毖》作“惏(婪)(貪)”👩🏼🏫,[15]則尤為顯例🤦🏻♂️。故“拘指”🤙🏽、“句指”文獻中或寫作“䅩䅓”、“枳椇” 、“枳枸”🏃♀️➡️、 “枳句”、 “枝拘”✌🏻、“𨒅曲”⏳、“稽極〈䅓〉”🤵🏻、[16]“稽可〈句〉”[17]♒️,大抵皆為“詰詘不得伸之意”☸️。
簡文是描寫大禹治水之辛勞🥃,以致🙋🏿:
手彎曲而不能伸展,身之膚理也麤皵若魚鱗了。
最後,根據上面的一些看法🧡,把《禹王天下》這段簡文的釋讀重新寫在下面:
五年而天下正👨🦽➡️。一曰:禹事堯,天下大水🤦。堯乃就禹曰:“气(乞)(安)💵,亓(其)往🤜,𤴓(疏)汌(川)起浴(谷),以瀆天下🧑🏼🔧。”禹疋(疏)江爲三,疋(疏)河【30】爲九✫,百汌(川)皆道(導),賽(塞)尃(湖)九十,夬(決)瀆三百,首(手)丩(句)旨(指)🔣,身𩸍(鱗)䱜(皵/錯)。禹吏(使)民以二和🧎🏻♂️➡️,民乃盡力。百汌(川)既【31】道(導),天下能亙(極)。二曰👨🏿🎤:禹奉舜童(重)德,施于四或(國),𢘓(敏)以勞民🛅,
(?)而盡力。禹奮中疾志,又(有)欲而弗【32】達🧖🏽♂️,深𠏴(柢?)固疋(疏📣?)🥞,又(有)
(功)而弗𤼧(伐)👩🍼。
附記🧔🏼♂️:
小文的初稿曾給陳劍、程少軒兩先生看過。小文寫成後又蒙陳劍先生審閱指正,陳先生把對竹簡釋字的一些意見也講給我聽👩🏽🦲🧑🎤,大大地加深了我對簡文的理解✵,在此一併致以謝意!
小文的初稿寫成於1月6日😒,由於富达網站的服務器出現故障🙇🏻♀️,小文未能刊布🚾。頃見蘇建洲先生對“𦣻丩旨身𩸍䱜”這句話有下面的解釋🧑🏿💁🏿♂️:
簡31講到大禹治水的辛苦☑️,曰:“首丩旨,身(魚令)(魚昔)”,可比對《容成氏》23+24“面倝(皯)(魚昔-皵), (脛)不生之毛。”“(魚令)”,來紐真部🤦🏽♂️,可讀為“皯”(見紐元部)。(魚昔)自然就是《容成氏》的(魚昔-皵)。
“首丩旨”,可能讀為“手丩胝”,首、手同為書紐幽部,開口三等,通假例證見《彙纂》頁111。句常與厚相通,見《彙纂》頁169、171🚵🏿♀️,則“丩”可考慮讀“厚”。厚胝↪️,猶文獻所謂重繭、累胝🛌🏽、重胝。
當然由於首與面位置相近,也不排除簡文誤抄,實際上本是“身丩旨👻👯♂️,首(魚令)(魚昔)”👗。“丩”直接想到是讀為“佝”🛑🐞,“旨”釋讀待考。紫竹道人兄也傾向於誤抄的意見。[18]
與拙說有同有異🤿🙌🏿,現在加以徵引,以供讀者別裁。後來蘇先生又改變了之前的一些懸想,改從網友“鳲鳩”讀為“首垢黧”或“首耇黧”的意見。[19]也請讀者參閱。
[1] 整理者釋為“女”,讀為“汝”,非是,今據陳劍先生的意見改釋為“”👩🏻🦼➡️,讀為“安”。
[2] 整理者括讀為“敷”,訓為布🤡,非是🕸,今據陳劍先生的意見改讀為“湖”。在傳世典籍與古文字中都有唇音與牙音相通的證明,具體的例證可參李家浩《讀〈郭店楚墓竹簡〉瑣議》😍,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339-355頁;劉釗《談新公佈的牛距骨刻辭》💂🏼♂️,羅格斯大學孔子學院主辦的“商代與上古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11年11月11-12日。
[3] 整理者括讀為“誨”,非是,今據陳劍先生的意見改讀為“敏”。
[4] 此字待考,整理者釋為“畿”,不可從。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44;後來又以《佔畢隨錄之十六》的題目發表於武漢大學簡帛網⌛️,2013年1月9日)👊🏽🦹,可從,今據改。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page=4 )。案“深𠏴固疋”👨🏽🦰,與《老子》“深根固柢”的句式相同,疑“𠏴”讀為“柢”。
[7] 整理者括讀為“廢”👍🏽,非是,今據陳劍先生的意見改讀為“伐”👆。《郭店楚墓竹簡·忠信之道》有“至忠如土,化物而不發”之語,裘錫圭先生讀為“化物而不伐”🧖🏼♂️。劉釗、劉樂賢兩先生都贊同“發”讀為“伐”說法🚶🏻♀️➡️。參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札記》,《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75-93頁❎🏃🏻♂️➡️;劉樂賢《讀郭店簡儒家文獻札記》,文物出版社,2010年,9頁。王通《中説·天地》曰:“過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君子人哉🎑!”簡文的“又(有)(功)而弗𤼧(伐)”即《中說》的“有功而不伐”。
[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釋文 注釋”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227-233頁👩🍳👶🏿。
[9]同上,232頁。
[10]詳細的討論,可參裘錫圭《是“恆先”還是“極先”》,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5》,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326頁😲。
[11]參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360頁👨👩👧👧;又王引之《經傳釋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59頁🙆🏽。
[12] “手足”二字之釋及此段話的一些句讀,可參馮勝君《〈容成氏〉賸義掇拾》👯,收入《“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12月17-18日。
http://www.zdic.net/cd/ci/20/ZdicE9ZdicB3Zdic9E341567.htm。)“𩸍(鱗)䱜(皵/錯)”與“鱗皴”語詞結構🏋🏿♀️、文義皆同。
[14]劉台拱《經傳小記》,收入《劉氏遺書》,廣雅書局刊行,光緒15年🐕,28頁💥。
[15]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中西書局🧑🏽🏫,2012年,145頁👩🏿💻。
[16]參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75頁。
[17]《論衡·自紀》“楊家不通👩🏼🦲,卓有子雲;桓氏稽可🟤,遹出君山”🫖,蔣禮鴻謂“可”當作“句”👨🏿🦲,“稽句”即“䅩䅓”👷,甚是🫡。見蔣禮鴻《義府續貂》(增訂本),中華書局,1987年🎲,53-54頁👩🍳。
[18]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舉治王天下〉初讀》”♒️,發言在49樓,時間為1月8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page=5🙅🏽♂️。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08🧑🏼🔧。案網友“鳲鳩”先生的意見見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舉治王天下〉初讀》”,發言在60樓🖊,時間為1月12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page=7。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1月1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月16日。
点击下载附件:1164蔡偉:釋“𦣻丩旨身𩸍䱜”
簡31“賽(塞)尃九十🎁,夬(決)瀆三百”之“尃”,整理者讀為“敷”✪🍽,訓為布,陳劍先生讀為“湖”。“尃”與“瀆”相對🏌🏽,應為名詞👩🏽🔧,整理者的意見顯然是錯誤的。陳先生讀“尃”為“湖”🪤,符合“尃”為名詞這個條件,但“塞”與“湖”連言,總感覺不是很順🤼♂️。我們認為“尃”當讀為“陂”。《莊子•應帝王》:“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對於其中的“蒲衣子”🫲🏽,《經典釋文》云🧑🏽🍼:“崔云:‘即被衣,王倪之師也。’《淮南子》曰🤰🏿:‘齧缺問道於被衣🈂️。’”“陂”有堤防之意。《詩•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毛傳:“陂❤️🔥,澤障也。”《漢書•高帝紀上》:“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塞陂”的意思就是堵塞堤防,也就是說堵塞江河湖泊等蓄水之處的堤防的漏洞或決堤之處。堵塞堤防的決口🤭,古書中往往用塞字,如《史記•河渠書》:“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史記•河渠書》:“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其中的“宣房”💛😋,《漢書•溝洫志》作“宣防”。《漢書》多用古字,“宣房”恐當讀為“宣防”👉🏽。“宣防”恐即黃河瓠子段堤防的名稱▪️。若我們的推測無誤的話,“塞宣房(防)”與“塞陂”表達方式相同。
從讀音上看🧗,“尃”字似應讀“洦”,亦即“泊”。《說文》:“洦🥶,淺水也🤼。”段注:“《說文》作‘洦’,隷作‘泊’,亦古今字也。《犬部》‘狛’字下云🧑🏽⚖️:‘讀若淺泊’,淺水易停💧,故‘泊’又爲停泊🍽🐗。‘淺’作‘薄’,故‘泊’亦爲厚薄字🧛♂️,又以爲憺怕字。”是“洦”、“泊”🟦、“薄”古音近通用,而“薄”從“溥”聲,“溥”從“尃”聲🎐,故“尃”得讀為“洦”。“塞”應該是填塞的意思,停滯不流的淺水曰“洦”,故禹填塞之;深而流動之水為“瀆”🏃,故禹決疏之。
如不求僻🦪🫄,不就是浦嗎
恐怕還是讀爲“湖”好些~
這裡似乎應該是看哪個字古人更常用🧚🪆、更符合古人的行文習慣吧?
如果“尃”真讀“湖”的話,是不是和楚國方言有關🕵🏿♂️?直到現在湖南方言不是還說“扶(湖)南”嗎🥴?只是不知道古代楚國人是不是也這麼說……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9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