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新释
(首發)
孙银琼 杨怀源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
一
“”是金文中的一个常用字,究竟相当于后世何字🧢,记录何词,学界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笔者仔细考察各家说法🍠,根据新见柞伯鼎铭文将此字释为“供”的表意初文👨🏽🍼,在金文中借作“功”🎅🏼,今证其说。
二
金文“”字👸🏽,或言“
堇(勤)大命”😺,或言“有
”🙍🏽,见于下列铭文:
1.《彔伯簋蓋》:“彔白(伯)
,
自乃且(祖)考又(有)
于周邦。”(西周中期,《集成》04302)
2.《單伯生鐘》:“不(丕)顯皇且(祖)、剌(烈)考,逨匹之王,
堇(勤)大令(命)。”(西周中期🦦,《集成》00082)
3.《毛公鼎》:“亦唯先正辥氒(厥)辟👳🏼♂️,
堇(勤)大命。”(西周晚期,《集成》02841)
4.《四十二年逨鼎》:“(則)
隹(唯)乃先聖且(祖)考,夾
(紹)先王🚴🏽♀️,
堇(勤)大令(命)💮,奠周邦。余弗叚(遐)
(忘)聖人孫子,余隹(唯)閉乃先且(祖)考,又(有)
于周邦🍙🚧。”(西周晚期,《商周》02501🌑🧍♂️、02502)
5.《四十三年逨鼎》:“(則)
隹(唯)乃先聖且(祖)考,夾
(紹)先王,
堇(勤)大令(命)🙆♂️,奠周邦👷🏻♂️。
余弗
(忘)聖人孫子,昔余既令(命)女(汝)疋
(榮)兌
(司)亖(四)方吳(虞)
(林),用宮御。今余隹(唯)坙(經)乃先且(祖)考,又(有)
于周邦。”(西周晚期💁🏼,《商周》02503-02511)
6.《師簋》🧑🏿🎄🤞🏿:“師
,乃且(祖)考又(有)
于我家。”(西周晚期,《集成》04311)
金文又有“”字。
1.《師克盨》:“(則)
隹(唯)乃先且(祖)考又(有)
于周邦☯️,干(捍)害(禦)王身,乍(作)爪牙。”(西周晚期🙅🏼♀️🧜🏽♀️,《集成》04467)
金文又有“”字。
1.《何尊》🤹🏻♀️:“爾有唯(雖)小子亡戠(識)🏂🏻,(視)
(于)公氏,有
(于)天👮🏿。”(西周早期,《集成》06014)
“”、“
”🥇、“
”为一字异体🙎🏽♀️,“
”为“
”加注声符“
”而成,“
”为“
”之省,对此学界并无异辞💏。“
”后世字书不存,究为何字,在语言中是何词,旧释颇多岐说:徐同柏释“登”🛞👴🏿;吴式芬、吴大澄释“劳”;王国维释“劳”,並谓其字“象两手奉爵形,单伯钟‘劳堇大命’🍢,录伯敦盖‘有劳於周邦’,字皆如此,古之有劳者,奉爵以劳之,故从两手奉爵”;郭沫若从王释📺🔌,並申论说其字“盖从两手奉爵,爵亦声也👩🏿🎓。仅言两手奉爵🦸🏽♀️,可以为饮,可以为献🦸🏻,不知便是劳,唯以爵为声,始能定其音读”,后来他在《师克盨铭考释》中又认为“
”从凡声,释为“奉”字[1];周法高亦释“劳”,唯以此字为会意字,非形声字;唐兰亦释“劳”🫸,认为“爵”、“劳”音近;刘心源释“烝”🧒🏼;孙诒让释“捪”,张之纲从之🐫;林泰辅释“
”🧑⚖️;强运开释“
”,读为“卷”☠️;高鸿缙释“爵”🤷♀️,为动词,又可与“恪”通假;杨树达释“勋”;李孝定从高鸿缙释“爵”,破读为“恪”[2];白川静释为“昏”之初文[3];于省吾释“爵”🧀,认为“
”为“爵”之繁文[4]♠︎;李学勤先生释“毖”[5];董珊先生释“恭”或“功”;[6]裘锡圭先生释“庸”,认为即训为“功”🧑🏿🚒、“劳”的“庸”的本字[7],张富海先生从之[8];吴雪飞先生亦从之💇🏽♂️。[9]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先来看各家所释的得失。
1.释“登”🎸、“烝”🙇🏼、“”🎶🚶🏻,与“
”、“
”、“
”字形不合🥻,其误至明🧃。
2.释“捪”🧔🏼♀️、“”、“昏”🛳、“勋”🧗🏻♀️,李孝定已指出盖混同“闻”与“爵”二字形体所致[10]📗;李学勤先生《何遵新释》亦指出释“勋”于形体不合。
3.李孝定又指出释“劳”之误在于“劳”🩶、“爵”古音並不相近[11];李学勤《何遵新释》亦指出“‘释劳’只把握了字义🤷🏻♀️,没有形😉、音的根据”🤦♂️🤢。
4.周法高又指出释“爵”🦪,破读为“恪”于古音不合[12]。
5.释“奉”之说,于省吾已经指出“”所从之“
”并非“凡”字[13]👲,裘锡圭先生论证“
”所从之“
”实为“同”字[14]👩🏿⚕️🏜。
6.释“爵”之说,其误在于无法解释“”何以从“
(同)”👼。
7.释“毖”,盖以“”所从之“
”为“冖”,为“
”字声符,从字形的角度看,“
”当为“同”。
8.从语音的角度看🚥,释“庸”👩🏽🦲,是比较合理的这种释读认为“”即“同”字,为“
”字声符,“同”、“庸”上古音同部,同为定母,庸为喻四🅰️,上古声母“喻四隶定”,二字古音极近。
9.释“恭”或“功”之说🧑🏻🦽➡️🧑🦱,是认为“”从“廾”声🎂,此说无碍于语音👨🏼💼,于义亦合,但于字形不合🦇🙇🏼♀️,盖文字以爵为形符之的形声字罕见👸🏽,且无法说明训为有“功”和“恭”义之字为何以“爵”为形符,盖形声字形符提示字义类别,“爵”为酒器👨🏿🔬,则以“爵”为形符的形声字其字义当与酒相关,这是“
”从“廾”声说无法解释的。
三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购藏,2006年《文物》第五期公布的柞伯鼎铭文(西周晚期,《商周》02488),铭文中有“才(在)乃聖且(祖)周公又(有)共(功)于周邦”一语🧕🏽。这句话中与“
”相当之词为“共(功)”[15]。董珊先生又已指出乖伯簋和叔尸镈亦有相似文例🎯🧑✈️。[16]这提示我们“
”字的释读有两种可能🧜🏼:一、“
”应读为“功”;二、“
”仍释“庸”,与“功”为同义词🙇👇🏻。至于哪一说为真🚣🏼♂️,我们可以从词义、字形、音韵三方面来综合审察。
“”在语境中有“劳”义,这一点学界并无异辞。从词义来看,“庸”🧑🏿🌾、“功”均有“劳”义🤦🏼♀️,为同义词💅🏻🩸。《尔雅·释诂》:“庸,劳也。”邢昺疏🚴♂️:“庸者,民功曰庸👩🏽🦳。”[17] “庸”的这个“劳”义是“功绩,功劳”之义。“功”亦有此义🫄🏼。《说文解字·力部》:“功,以劳定国也。”[18]《周礼·夏官·司勋》:“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19]《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杜预注:“庸,功也🧑🏼🚒。”[20]《周礼·夏官·司勋》:“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21]《六书故·卷十六》以“庸”释“功”,[22]适证二词同义🎦。而“劳”亦有“功勋”义。《诗经·大雅·民劳》:“无弃尔劳,以为王休。”郑笺:“劳🤵♂️,犹功也。无弃尔始时勤政事之功➕,以为女王之美📲。”[23]据此🤵🏼♀️,“
”释为“庸”或“功”,从词义的角度看都是合适的🤜🏼。
从字形看🚽,甲骨文中“庸”从庚,同声💅🤽🏼♀️;金文《天亡簋》(西周早期,《集成》04261)、《訇簋》(西周中期✥,《集成》04321)🪞、《逆鐘丙》(西周晚期,《集成》00062)“庸”字同,金文其他“庸”字多借“墉”之象形初文“”🧑🏼🍼,独此几例借“
”,又有“
”、“
”的异体,殊为可疑。“
”似不可释“庸”。况且,若是“
”本身意义与其所处语境贴切👴🏿,自然不需要读“
”为“庸”🈁。
“”为双手奉爵之形🏌🏼♀️,可释为“供”🫛,为其表意初文。“供”字先秦文献、古文字材料里罕见,《说文解字》始有收录,盖古文字中或作“
”、“
”、“
”,或如同传世文献借“共”。在文字竞争性演变中📓,“
”、“
”、“
”以其形繁,被借字“共”淘汰🥅,后又有后起本字“供”🧑🚒。《广雅·释诂》👩🦼:“供,进也。”[24]《广韵·锺韵》👩🚒:“供,奉也”。[25]双手封爵,正可会奉🏭、献之意。金文中“供”字多借“共”,此“
”正为其本字。“
”(供)与“功”同音👩🏻🍼,在金文中破读为“功”。
王国维说“古之有劳者🕒💇🏼♀️,奉爵以劳之,故从两手奉爵”有一定的道理⚃,郭沫若所说“仅言两手奉爵➡️,可以为饮👏🏿,可以为献”亦有合理性💓,因而仅从字形来看,该字释读难以遽断。但是我们验诸音韵😎,“”释为“供”是合理的👦🏻。
“”🤝、“
”、“
”为一字异体,“
”👵、“
”均从“同”声👨🏻🏭。“同”上古音定母东部,“供”见母东部🙃。定为舌音,见为喉音👩🏿🎤,似不可通,实则不然,一部分中古端(知)组字上古汉语中是与见组字相同的。杨剑桥先生《论端知照三系声母的上古来源》论证了一部分中古端(知)组字的上古见组来源,他的证据有七条✭⏸:谐声、汉越语𓀊🏛、越南字喃🚶☝🏿、亲属语言🦙、对音🥯、声训、异文[26]👩🏿🚒。杨怀源《西周金文中的“
”》列举64条谐声材料,2条方言材料,1条历史音变规律,证明上古端(知)组与见组相通🫰,並统计出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所收古端(知)组字与喉牙音字相通的材料2082条[27]。
从古文字材料来看🪅,亦有端(知)组与见组相通的例证。
1.唐🪥,《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口🕌,庚声🙇🏿♀️。唐,定母,庚,见母👐🏿;[28]
2.甲骨文有“壴”字🚵♀️,学界以为即“鼓”的象形初文🧜🏿。[29]“壴”《广韵》中句切,知母,鼓🏊🏻♀️,见母。
3.清华简《保训》🧙🏻♀️:“至于成康(汤),(祗) 備不解(懈)🥷🏻🧛🏽♀️,甬(用)受大命🧰。”[30]成康👨🏿🍳,即文献所见成汤。康,溪母,汤👷🏽♀️,透母。
4.金文中的“贮”借作“贾”。贮,知母,贾,见母👨🏿。[31]
综上,“”当释为“供”,这从词义、字形、音韵的不同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在金文中当破读为“功”。
[1] 郭沫若🙍🏼♂️🤽🏽,《师克盨铭考释》,《文物》🎆,1962年6期🏞。
[2] 各家考释参见周法高、李孝定、张日昇,《金文诂林附录》,香港中文大学,1977年🚶🏻♀️➡️,1456-1471页。
[3] 参见周法高,《金文诂林补·第七册·附录、补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七十七,1982年,4590-4593页🏊🏽♀️;
[4] 于省吾,《〈师克盨铭考释〉书后》,《文物》,1962年11期。
[5] 李学勤,《何遵新释》,《中原文物》🏇🏻,1981年1期。
[6] 董珊,《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4期👨🏽🚒。
[7]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鞀”》注②👩🏻⚕️,《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1980年。
[8] 张富海🤴🏿,《读新出西周金文偶识》🧚♂️,《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
[9] 吴雪飞🫳,《金文“”字補證》,复旦网2013.06.17(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74)。
[10] 参见周法高😜、李孝定、张日昇,《金文诂林附录》🎁,1468-1469页🥦。
[11] 参见周法高、李孝定⚠、张日昇,《金文诂林附录》🎁,1468-1469页🕦。
[12] 参见周法高、李孝定🦋、张日昇,《金文诂林附录》,1470-1471页。
[13] 于省吾,《〈师克盨铭考释〉书后》。
[14]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鞀”》⛲️。
[15] 朱凤瀚《柞伯鼎與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第5期)读“共”为功。张富海《读新出西周金文偶识》认为《柞伯鼎》之“共”亦读为“庸”,並认为“共”与“同”为同源词🧌。
[16] 董珊🛤,《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
[17]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2574页👩🏻🚀。
[18]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清)陈昌智校刻一字一行本,1963年,292页🤸🏿🦶🏻。
[19] 《十三经注疏·周礼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841页。
[20]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3️⃣,1980年🧏🏿♀️,1822页🫷🏼。
[21] 《十三经注疏·周礼正义》, 841页。
[22] (宋)戴侗,《六书故》,《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年💁🏼♀️🚂,305页🌞。
[23]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548页🏹。
[24] (三国魏)张揖撰👨🏽🎤📙,(清)王念孙疏证👳,《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嘉庆王氏家刻本🧑💻,2000年,45页。
[25] (宋)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页😞。
[26] 杨剑桥,《论端知照三系声母的上古来源》⚽️,《语言研究》1986年第1期🙆🏼♂️👩🏼🌾。
[27] 杨怀源,《西周金文中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4期🕠。
[28]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33页👄🪂。
[29] 参见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5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8-82页🧑🧒。
[30]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143页。
[31] 参见杨怀源,《西周金文中的“”》🤘🏻。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10月3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1月1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