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说命上》“说于伐失仲”考
(首發)
张卉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
清华简《说命上》记载了商王武丁任用傅说的经过,事分为三🧑🏿🔬🧑🧑🧒。(一)傅说为庸于傅岩,武丁画像求之🤟;(二)失仲违卜🥐,傅说征伐;(三)武丁命傅说为公。其中第一、第三项内容可与传世文献对应,唯第二项傅说伐失仲之事不见于典籍,现将相关文字摘录如下:
失仲是生子🕤,生二牡豕。失仲卜曰: “我其杀之”🌨,“我其已,勿杀”🎧,勿杀是吉。失仲违卜,乃杀一豕。说于伐失仲,一豕乃
保以逝,乃践,邑人皆从,一豕
仲之自行🏋🏼🧏,是为赤俘之戎。[1]
其中“说于伐失仲”句是解读此次征伐的关键🕵🏿,学者们对文字释读尚有争议💼,文意理解仍有分歧✍🏼。笔者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句中的“
”和“失仲”进行考察🛍🫵🏽,进而揭示其所反映的上古史事🤹♂️。
一
简文曰“说于伐失仲”,对“
”字的释读,学者看法不同,观点有二🤭。(一)“
”释作“围”🕥。整理者释作“于围伐”[2]。杨蒙生同意此说,并进一步指出,对比简文的“于围伐”和鼎铭的“于征伐”🧑🏻🍳,我们怀疑前者是一种与普通征伐有别的讨伐方式。[3]王宁认为,“说于围伐”的句式与《诗》“君子于役”🤱🏻、“之子于征”、“王于出征”略同𓀀,意思是傅说前往围伐。[4]廖名春⬇️、赵晶亦认为“围伐”是围攻之意。[5](二)“
”释作“郼”,为地名。子居认为,此字当即“郼”字,“说于郼伐佚仲”即傅说自郼地出发征伐佚仲。[6]
上述观点中🔻,将“”释为“围”不妥,楚简帛中“围”皆写作“回”,如清华简二《系年》曰秦晋“回商密” [7],《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作“围商密”[8]♣️;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陈轸章》曰“楚回雍氏”[9],《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作“楚围雍氏”[10]🪃;上博简六《庄王既成》曰“王子回”[11],《史记·楚世家》作“公子围”🧛🏽♀️,《集解》引徐广曰👊:“《史记》多作回。”[12]可知“回”是初文🧑🏻✈️,“围”是后起字,秦汉之前“围”皆写作“回”。将“
”解释为地名是正确的🚋,但把“于”训为“自”,“
”同于“郼”则不确🙋🏼。首先,“说于
伐失仲”是“说伐失仲于
”的倒装,“伐某于某地”,文献习见🕴,如《国语·晋语四》“献公使寺人勃鞮伐公于蒲城”[13]👩👧👧,《史记·赵世家》“伐齐于鄄”[14]🥍,清华简二《系年》“伐卫于楚丘”[15]等,上述语句中“于”作介词🚣🏻,训为“在”🛌。“说于
伐失仲”,即傅说在
地伐失仲,“
”是失仲之国💯,故傅说伐之。其次,“郼”是商汤龙兴之地,《吕氏春秋·慎势》曰:“汤其无郼,武其无岐👨👦,不能成功。”高诱注:“郼☀️,汤之本国。”[16]又《吕氏春秋·慎大》曰:“汤为天子👨👩👦👦,夏民亲郼如夏。”高诱注:“郼,读如衣🥀,今兖州人谓殷氏皆曰衣。”[17]可知“郼”即“殷”,后人把其作为商王朝代称。如将“
”释为“郼”,“说于郼伐失仲”即傅说在“郼”讨伐失仲👏🏿🧑🦯,失仲为何在郼地,令人费解,故此说不当🚂。
笔者认为“”,从“宀”从“韦”,即“韦”👥,楚文字常常赘加“宀”作为繁饰🧾。“韦”在简文中为地名,在文献中有迹可寻,《诗经•商颂•长发》:“韦顾既伐”🧷💅🏻,郑笺曰🧽:“韦,豕韦🦆。”[18]《汉书·古今人表》亦有“韦”👍🏻,师古曰:“豕韦国🏋🏼。”[19]可知“韦”即“豕韦”🧎🏻♀️。商代豕韦,势力显赫🕹,《国语·郑语》曰🪣:“大彭👬🏼🎩、豕韦为商伯。”[20]《汉书·韦贤传》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彤弓斯征,抚宁遐荒,总齐群邦⏺,以翼大商💟,迭彼大彭🏃♀️,勋绩惟光。”[21]但在武丁时期,豕韦被伐灭🚵🏽♀️,《史记集解》引贾逵曰🍅:“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22]此当是武丁为振兴商王朝所进行的诸多征伐之一🚶🏻➡️。考之简文🤾🏼♀️,“说于韦伐失仲”也在武丁时,具体来讲是在“得说于傅岩”[23]之后🌗,“天乃命说伐失仲”[24], “天乃命”自然为武丁之命🩱,人君假天命之事,古代习见。[25]这是武丁亲命𓀝,傅说亲伐的一次战争🤹🏿♀️。结果是“乃践🙂↕️,邑人皆从”,“践”通“翦”,“从”训“服”,[26]即失仲被伐灭🐘,国人皆降服👩🏽🌾。因此,简文“说于韦伐失仲”和文献“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所言当为一事,即武丁命傅说伐灭豕韦,“韦”是“豕韦”的简称👨👨👧👦。
二
“失仲”是此次傅说征伐的对象,其身份如何,学者们或考之文献👁,或征于卜辞🦗,观点有二。(一)“失仲”为“佚侯”👩🦽➡️。子居认为,其人盖为“佚”地的诸侯,如《逸周书·世俘》所称“佚侯”者。[27]廖名春,赵晶同意此说,认为“失仲”当读为“佚仲”🐞,其人排行第二,故称“仲”🫷🏿🐩。[28](二)“失仲”为“羌龙”💥。王宁认为,卜辞的“羌龙”或许和“失仲”有关,“失仲”即“羌龙”的音转或讹变,因为本篇“仲”的原字是从“宀”“中”声,有可能读若“宠”,而“龙”、“宠”音近通用,至于“羌”和“失”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考察。[29]
上述观点中,将“失仲”比附于卜辞中的“羌龙”🧓,缺乏证据,不足为信。将“失仲”之“失”解释为国名是正确的,《左传·隐公八年》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杜预注:“报之以土而命氏曰陈。”孔颖达正义👳🏿:“报之以土📈,谓封之以国🙎🏻♀️,名以为之氏,诸侯之氏则国名是也。”[30]故“失仲”之“失”为国名🤽♂️,并以国为氏。但将“失”等同于“佚侯”之“佚”则有可商之处🤨。首先,《逸周书·世俘》之“佚”是否为国名,学者有不同意见💧,朱右曾曰“佚侯盖附近小国来助霍艾者”[31],把“佚”作为国名🏣,但李学勤却认为“佚”通“逸”🧑🏼🦰🤾🏻♂️,训为“逃亡”。[32]其次,如果“佚”为国名,其为商末纣时之国🧚🏽♂️,而简文“失仲”之“失”🙎🏽♂️,则是武丁时国🏇🏼,二者能否等同,也还有待证明🪻。
笔者认为,失仲之“失”国,即“豕韦”之“豕”。据简文记载,傅说伐失仲之战和“豕”紧密相关。此次征伐原因是,“失仲是生子🛤,生二牡豕😶🌫️。失仲卜曰:‘我其杀之’,‘我其已,勿杀’。勿杀是吉。失仲违卜,乃杀一豕。说于韦伐失仲⌚️。”即失仲生二“牡豕”🚵🏻♀️,以为不祥🦮,故占卜询问是否要杀掉二豕子,结果为“勿杀是吉”;当失仲违卜杀掉一豕后,“说于韦伐失仲”👮🏽,遂招致讨伐之祸。此次征伐结果是,“一豕乃保以逝,乃践,邑人皆从。一豕
仲之自行🧑🦯,是为赤俘之戎。”即失仲战败🤞🏻,但是没有被杀掉的那一豕预见到了傅说来伐,因此保着佚仲逃走了[33],成为“赤俘之戎”[34],失仲的一支得以延续。因此🚵🏻♂️,“豕”对于失仲之国有着重大意义🙍🏼♀️,关乎“失”国兴衰,很可能是此国的图腾🦇。我国古代部族常以动物为图腾,进而名国,如《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时“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35],其中“熊罴貔貅貙虎”就是以这几种动物为图腾的国族🐔。又《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少昊时“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36],少昊部落以鸟为图腾🕖,其中又包括诸多以鸟为名的小国族🦹🏼♂️,如“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鴡鸠氏”、“鸤鸠氏”、“爽鸠氏”、“鹘鸠氏”、“五雉”、“九扈”等[37]。甲骨卜辞中也有不少方国以图腾物为名,如马方(《合集》6664正)👩🏼🏫、龙方(《合集》6583)、虎方(《合集》6667)等✷。故失仲之“失”国以“豕”为图腾☺️,又以“豕”为国名🧘🏼。上古音中“豕”、“失”二字音近,“豕”属书母支部👩🏻🎤,“失”属书母脂部🌮,可双声通假。故失仲之“失”即豕韦之“豕”,对此徐中舒先生早有论断🌀🙊:“豕韦在旧史中或作失韦,或作室韦🔃,豕、失🧏🏽♀️、室皆书母字,故得相通🦶🏽。”[38]因此“失仲”是“失”国首领,“失”国即“豕”国,是“豕韦”的简称🍧。古代二字地名,所称可单可复,如“荆楚”,可称“荆”,或称“楚”。故“豕韦”之名,亦可称“豕”,或称“韦”。“说于
伐失仲”🧑🏼🍳,即武丁派傅说在豕韦征伐其首领失仲,此次征伐为我们研究豕韦古国的地望和迁徙提供了新线索𓀐🐴。
三
豕韦地望,《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曰:“白马县南有韦城🕵🏿♂️,故豕韦国也🧻。”[39]《通典•州郡典》灵昌郡条下曰:“滑州,其地得豕韦氏之国。”“韦城,古豕韦国。”[40]可知豕韦在今河南滑县🕹。但清华简《说命上》曰🙇🏻♂️:“惟殷王赐说于天🪒,用为失仲使人🥈。王命厥百工像,以货徇求于邑人。惟弼人得说于傅岩🧗🏼♂️。”[41]傅说曾是失仲的役使之人,武丁画像寻求,得于傅岩,可知傅岩为失仲之国即豕韦国内一地名。傅岩又称傅险🕐,《史记·殷本纪》:“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索隐》曰:“旧本作‘险’🧖👩🏿🍼,亦作‘岩’也🎭。”《正义》引《括地志》曰:“傅险即傅说版筑之处,所隐之处窟名圣人窟,在今陕州河北县北七里🍬,即虞国虢国之界👂🏼。”[42]《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三·平阳府》平陆县条下曰🥷🏽:“傅岩,县东三十五里💅🏽,即殷相傅说隐处👮🏽♀️,俗名圣人窟⛹🏽♂️。”[43]可知傅岩在今山西平陆县,故豕韦也当在晋南平陆一带。传世文献称豕韦在今河南滑县,出土楚简却称其在晋南平陆,可知古代豕韦不止一处。
《汉书·古今人表》记载豕韦共三处:夏代孔甲时的“韦”,师古注曰👩🏿🏭:“豕韦国,彭姓🚴🏽♀️。”[44]商代南庚、阳甲时的“豕韦”[45]。商代武丁时的“刘姓豕韦”[46]。上述豕韦🏄♀️,姓氏不同,或为“彭姓”,或为“刘姓”🚀,或未言其姓,现分别述之。(一)彭姓豕韦🚕🦍。[47]《国语·郑语》曰:“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韦昭注:“彭祖,大彭也🧑🏼🎓,豕韦、诸稽其后别封也👷🏽,大彭、豕韦为商伯,其后世失道,殷复兴而灭之💆🏽♀️。”[48]可知彭姓豕韦是祝融之后,为夏代方国🤦🏽♀️,又曾为商伯,至“殷复兴而灭之”,即武丁中兴时被伐灭🉐。因此不仅夏代孔甲时的豕韦为彭姓👨🏻🦱⏰,商代南庚、阳甲时的豕韦💨,及清华简《说命上》中武丁命傅说讨伐的豕韦皆为彭姓🐽。(二)刘姓豕韦🤾🏼。《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杜预注曰🦶🏼🐂:“陶唐👩🏼🏫✊🏼,尧所治地。更,代也。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49]可知刘姓豕韦是陶唐氏尧之后💼,夏孔甲时刘累取代彭姓豕韦,后刘累逃至鲁山,“彭姓豕韦”复国👧🏽,直至商王武丁灭彭姓豕韦🔥,“刘姓豕韦” 复承其国。因此🤹🏻♂️,夏商时期豕韦有二,一曰“彭姓豕韦”,一曰“刘姓豕韦”🛄,二者屡有兴衰更替,地望亦有迁徙,现梳理如下。
“彭姓豕韦”的兴衰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夏孔甲时失国与复国。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所述👷🏼,彭姓豕韦在夏孔甲时失国,被刘累所代,不久又复国🫵。此时彭姓豕韦地望所在,《左传·昭公元年》曰🔽:“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侍夏、商⛽️。”《疏》引服虔曰:“唐人即是刘累。”[50]《史记集解》引贾逵曰:“唐人,谓陶唐氏之胤刘累🫳🏽,事孔甲,封于大夏🌃🧏🏼。”[51]可知大夏本为彭氏豕韦所居,后来孔甲封刘累于此以代之🍇。大夏所在,《史记索隐》曰🪺🕍:“且唐本尧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今在大夏是也。”[52]又《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夏虚在今河东大阳县。”[53]大夏即夏墟,在河东大阳,即今山西平陆县,夏代彭姓豕韦居于此地🦸🏽♀️。(二)商武丁时被伐灭。武丁命傅说伐彭姓豕韦首领失仲,事详见清华简三《说命上》,且从简文可知此时“傅岩”为豕韦国内地名,豕韦仍在晋南平陆一带。此次征伐的结果是失仲一子逃脱,发展为“赤俘之戎”,为彭姓豕韦余脉。(三)周赧王时迁至彭城🧔🏿♂️。《汉书·韦贤传》曰🐙:“王赧听谮,寔绝我邦……我祖斯微,迁于彭城。”注引应劭曰:“王赧,周末王,听谗受谮,绝豕韦氏也🤾🏼♂️。”[54] 可知周赧王时,听信谗言🧑🏻,绝彭姓豕韦,其族衰微,迁往彭城。
“刘姓豕韦”的兴衰迁徙,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夏孔甲时建国及东迁。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所述,刘累为陶唐之后,夏孔甲时代替晋南彭姓豕韦,建立刘姓豕韦,不久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刘姓豕韦从晋南迁至鲁县。鲁县地望💯,《史记正义》曰🧑🏽🦲:“鲁县,汝州鲁山县是👩🎓。”[55]《水经·滍水》曰:“滍水岀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郦道元注曰:“滍水又东迳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56]东迁之后的刘姓豕韦居于今河南鲁山县👨💻。(二)夏末商汤伐豕韦。《诗经•商颂•长发》曰:“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清人马瑞辰曰:“彭姓豕韦,至武丁时始灭🏄🏿,是知汤所伐者🐈⬛,非即彭姓豕韦🚶🏻。”[57]故这次商汤征的是“刘姓豕韦”。此时刘姓豕韦的地望🥚,《诗地理考》曰:“《左传》‘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城😮💨。” [58]可知孔甲之后刘姓豕韦不断迁徙🧒🏻,至夏朝末年,居于河南滑县,被商汤伐灭。(三)商武丁时复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杜宇注曰𓀊:“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59]《国语·晋语八》韦昭注:“初,祝融之后彭姓为大彭,大彭♠️、豕韦二国为商伯,其后商灭豕韦,刘氏自御龙代豕韦。”吴曾祺曰:“灭豕韦以刘氏代之,在武丁之世。”[60]可知武丁时彭姓豕韦被灭,刘姓豕韦复国👎。(四)商末改国于唐。《国语·晋语八》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韦昭注:“周,武王之世,唐、杜二国名,豕韦自商之末改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而封弟唐叔虞,迁唐于杜谓之杜伯。” [61]可知商朝末年,刘姓豕韦又从滑县迁于唐地,并改国号为唐🏌🏽♀️✣。《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集解》引《世本》曰:“‘居鄂’🛸。宋忠曰‘鄂地今在大夏。’”[62]唐在晋南🧘♀️。周初唐被成王所灭,其族迁于原杜国,其地封给唐叔虞👩🏭👦🏽。
综上所述☄️🌀,清华简《说命上》曰“说于伐失仲”,即武丁命傅说在豕韦讨伐失仲,“
”即“韦”👏🏻,“失仲”之“失”即“豕”,都是“豕韦”的简称🏗。简文为我们研究三代时期“彭姓豕韦”😹、“刘姓豕韦”的迁徙及地望提供了新线索。“彭姓豕韦”为祝融之后,居于晋南,夏代孔甲时一度失国;商代曾为商伯,武丁时命傅说伐豕韦首领失仲,失仲一子逃脱🪁,成为“赤俘之戎”;周赧王灭之🥫,迁居彭城。“刘姓豕韦”为陶唐之后,夏孔甲时刘累代彭姓豕韦而建国,不久失国,先迁于鲁山🤽🖨,后移至滑县🅰️,夏末被商汤所灭🧑🏼🚀;武丁时,彭姓豕韦灭亡,刘姓豕韦复国🧑💼,并在商末迁回晋南唐地,并改国号为唐;周初被成王所灭。
[1]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2页。
[2]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2页。
[3] 杨蒙生:《清华简〈说命上〉校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富达网站,2013 年1 月7 日。
[4] 王宁:《读清华三〈说命〉散札》,武汉大学简帛网,2013 年1 月8 日。
[5] 廖名春🥱、赵晶:《清华简<说命>(上)考释》,《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6] 子居🧑🏻✈️:《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13年1月6日。
[7]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二),中西书局,2011年🧑🏽⚕️,第6、58、150页↪️。
[8]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21页。
[9]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98页。
[10]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896页。
[11]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2🩶、247-248页。
[1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703页☝️。
[13]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346页😑。
[1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799页。
[15]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二),中西书局,2011年,第4、49、144页。
[16] 吕不韦💎:《吕氏春秋》💐,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第211页。
[17] 吕不韦:《吕氏春秋》🧚🏼♀️,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第160页。
[18]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627页。
[19]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883页🕕。
[20]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67页😙。
[21]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1页💇♂️👨🏻🏭。
[2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86页。
[23]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3页。
[24]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3页🔋🔂。
[25] 子居🥷🏿:《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13年1月6日。
[26]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4页🥤。
[27] 子居:《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13年1月6日🦸🏼♀️。
[28] 廖名春、赵晶:《清华简<说命>(上)考释》,《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29] 王宁:《读清华三〈说命〉散札》,武汉大学简帛网🙍🏿♀️,2013 年1 月8 日🤛🏻。
[30] 杜预注🦣、孔颖达疏𓀘:《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33页🛒。
[31] 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431页。
[32] 李学勤🏋🏼♀️:《<世俘篇>研究》,《史学月刊》1988年第2期。
[33] 子居:《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13年1月6日。
[34] 整理者读为“赦俘之戎”🚞,“戎”指兵事。(参见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2、124页。)对此后来学者多有纠正,如子居就指出“赤俘之戎是戎狄名。”(参见子居:《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13年1月6日。)“某某之戎”文献习见,皆为戎狄之名🫸🏼,故当以后说为是。
[3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5页。
[36]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83页。
[37]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83页。
[38] 徐中舒:《夏代的历史与夏商之际夏民族的迁徙》,《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第50页。
[39]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025页。
[40]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第4756-4757页。
[41]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2页。
[4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02页🦹🏼♀️。
[4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1912页💂🏻♂️。
[44]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883页🧑🏽🚀。
[45]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887页。
[46] 班固5️⃣:《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888页。
[47] 彭姓豕韦又作防姓豕韦🚴🏿♂️,《史记索隐》引《世本》曰:“豕韦,防姓。”马瑞辰曰“防、彭古声近,以旁、 彭互通类之🥯,防姓即彭姓”。(参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第1182页。)
[48]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67页。
[49]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23页🥷🏿。
[50]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23页🦸。
[5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772页。
[5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635页。
[53]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446页🤙🏿。
[54]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1页🔊。
[5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635页↪️。
[56]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第722-723页🧜🏽♀️。
[57]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第1181-1182页👌🏽。
[58] 王应麟:《诗地理考》🙋🟤,收入《诗考·诗地理考》,中华书局🙋🏻♀️,2011年,第340页。
[59]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23页🐄。
[60]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23页。
[61]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23页。
[6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635页。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12月2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2月28日。
点击下载附件🧘🏽♀️:
王志平先生也有文章討論“宀/韋”的問題。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3/20131225162356787270182/20131225162356787270182_.html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