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郭永秉:說“慶忌”
在 2014/1/8 21:11:27 发布

 

說“廌

(首發)

 

郭永秉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清華簡《筮法》篇第二十九節“爻象”中有這樣一段話👿:

凡肴(爻),奴(如?若?)大奴(如?若🧎🏻‍➡️?)小🙃,(作)於上🤵🏽‍♀️,外又(有)(吝);(作)於下,內又(有)(吝);上下皆乍(作),邦又(有)兵命,☹️、風雨🙊、日月又(有)此(食♓️?)。

整理者把字釋為“廌”,並在“”字下出注說:

廌,疑讀為“燹”。🚰,群母之部字,試讀為見母之部的“怪”。燹怪,即火災。[1]

按👆🏼,字釋“廌”,是對的,但把“廌”二字讀為“燹怪”則嫌迂曲難信📨,因為“”是戰國文字常見的,並沒有用作“怪”的例子🪴;“廌”字的用法大家也熟悉🔄,未見用作“燹”的🦈。

”字即《集韻》“惎”字異體,[2]在戰國文字中可以用作“忌”。上博簡《孔子見季桓子》“出言不”之“”讀為“忌”👨‍🎤,即為一例;从日从聲之字🧦,在戰國文字中也可讀為“忌”。[3]

結合字字形、其所在簡文文義🧘🏽‍♀️,和戰國文字“”可用作“忌”的事實,我認為字應視為“慶”字之省,“廌”即“慶忌”。

從早期古文字到戰國文字中的“慶”🦽,大多數是从廌、鹿之形从心的,戰國文字的有些“慶”的“心”旁省變為“口”,如🐿:

(《璽彙》1685“奇慶”)

甚至還出現了一種可以省去“心”的寫法👈🏻:[4]

(五年龔令戈,《集成》11348

辭例是人名“史~”,戰國文字研究者多以為此字為“慶”字異體,[5]當可信🧑🏼‍🔬。此字多出來的那個“虫”形,應是“廌”尾脫離的殘形🏚。這種省寫大概是戰國時人把“慶”字下部那個譌變為“口”的“心”旁當作無義偏旁看待後產生的譌變形。春秋戰國出土文字資料,以“廌”為名的人不少🏋🏻‍♂️,如侯馬盟書有,《璽彙》2743有“盍”🦏,《集成》11328王二年鄭令戈銘有“”。[6]這些人名過去釋“廌”自然不誤,但用作人名是否有應讀“慶”的可能,似不是不能考慮的問題🫰🏻。

“慶忌”是澤精,《管子·水地》:“故涸澤數百歲,谷之不徙,水之不絕者生慶忌。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黄衣,冠黄冠,戴黄蓋,乘小馬🤷🏻,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𓀈。此涸澤之精也🦶🏽。”古人以此種澤精名取名的例子很多🚞,是大家熟悉的。據劉釗先生研究:

《搜神記》和《白澤圖》中列舉的“罔象”、“慶忌”、“傒囊”、“喜”和“傒龍”,我們懷疑應該都與“鬾”有關👨🏼‍💼,最起碼早期可能都來自一個來源或一個形象。尤其其中的“罔象”、“慶忌”和“喜”,形象都是小兒,且都來自水中,這與馬王堆帛書對“鬾”的描寫相同,不應是簡單的巧合。

他並認為“鬾”從小兒鬼繁衍出各種為害於人的山精澤怪。[7]簡文說“爻”“上下皆作”🤞🏻,即會有兵命🩸、風雨、日月之異象,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應該是一種不好的東西“廌”,我們釋成“慶忌”,似乎是可以成立的吧。

 

201418

 



[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西書局2013年🦸,第121頁。

[2] 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619頁。

[3] 參看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海峽出版集團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1頁。

[4]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第644頁。

[5] 同上引何琳儀書,同頁;湯志彪《三晉文字編》,吉林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第653頁👩🏻‍🍼。

[6] 同上引湯志彪書⚜️,第608頁。

[7] 劉釗《說“鬾”》,《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4期,第122128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1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1月8日👩🏿‍🚒。



点击下载附件:1294郭永秉👮:說“慶忌”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曰古氏 在 2014/1/9 7:51:02 评价道😮:第1楼

    竊以為👸🏽,據單育辰先生的說法,“廌𢗏”或可讀爲“懈紀”🧑‍🦯‍➡️。
    簡文🧜🏼‍♀️:上下皆乍(作),邦又(有)兵命,懈紀↕️,風雨、日月又(有)此(異?疵?)。

    可以理解爲:上下都動(指上卦下卦都有老陽或老陰爻【即變爻】而言)👩‍🍼,則邦國有徵發軍隊的命令,但懈怠於紀律(要麽徵發不成,即便成了行軍作戰無紀律也會打敗仗)🦻🏽,風雨、日月有災變(?)。

    這樣的話,前面“邦又(有)兵命,懈紀”是說人事方面不好的事情Ⓜ️,後面“風雨、日月又(有)此(異?疵?)”是說自然方面不好的事情🔌🧑‍🎓,相對好理解一些🦣🙏🏼。否則,中間驀然跳出來個妖怪,恐與文義不協🧘🏼‍♀️。

    《周易》經文有“師出以律”之語,古人對於軍隊紀律的重要性還是很清楚的。
    紀、律同義,《左傳·桓公二年:“百官於是乎咸懼而不敢易紀律。”

  • 曰古氏 在 2014/1/9 8:14:14 评价道👩🏻‍🎓:第2楼

    又及💂🏼,此段前半部分:
    凡肴(爻),奴(如)大奴(如)小🧎‍♀️,(作)於上👩🏼‍🎓,外又(有)(吝);(作)於下👨🏿‍🦱,內又(有)(吝)🛩;上下皆乍(作)🫱🏻,……

    整理者注云:
    此處“爻”當特指“五”、“九”、“四”、“八”等特異之爻。
    【又,如大如小🖖,即或大或小。——這句話個理解當可信。】

    在貫通理解上恐亦有偏差。

    此段其實主要是說“爻變(從而引起卦變)”的問題。
    如果依據現代學者對占筮程序的復原來說😭,筮占所得遇“老陽(9)”、“老陰(6)”之數才引起爻變,從而引起卦變✌🏼。此處的“爻”就是指上下卦的每一個“爻”而言🤏🏿👩‍🦰,並非“特指”、“特異之爻”⛲️。
    “作”,發動、變動🚝,具體是指筮占時遇“老陽(9)”🧙‍♂️、“老陰(6)”之數引起“爻變”而言; “奴(如)大奴(如)小”中的“大”、“小”則是就“爻變”的程度而言🏊‍♀️💆🏽,“小”謂一爻變🧟‍♀️,“大”謂二爻或三爻皆變;“奴(如)大奴(如)小”,即無論有幾爻變,只要有爻變,就可占測得簡文所說得結果。
    “作於上”,謂變爻在上卦🐽;“作於下”🧑🏿‍⚕️,謂變爻在下卦;“上下皆作”,謂上下卦皆有變爻🏟。
    簡文“奴(如)大奴(如)小”統以下三種占筮結果而言🐱,即是說⛹️‍♀️:無論上卦或下卦有幾爻變,只要發生爻變,則可占得如此結果。

  • 蟲魚 在 2014/1/9 9:37:08 评价道👨🏽‍🦲🙅🏼‍♂️:第3楼

    余謂“廌𢗏”似可讀為“薦饑”(“𢗏”🤍、“饑”音近可通🪚,猶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恆於亓成事而敗之”,乙本作“恆於亓成而敗之”,而今本作“常於幾成而敗之”也)。

  • 垂天之雲 在 2014/1/9 10:06:17 评价道🏚🤶🏿:第4楼

    所謂「廌」字會不會是「鹿」寫得較草所形成之異體?古文字中的「廌」和「鹿」有時較難分辨。若是,則此辭或可讀為「癘饑」🚴🏽‍♀️,指病疫與饑饉👰🏻,合於上下文意,亦見於傳世文獻。
    不成熟意見謹供參考

  • 王寧 在 2014/1/9 10:25:53 评价道🍖:第5楼

    也許𢗏風雨之間不應斷讀👱,其文或當為上下皆乍(作),邦又(有)兵命,廌𢗏(惎)風雨,日月又(有)此(疵)👨🏿‍🦰👩‍👩‍👦‍👦,四句話均為四字句。𢗏或可讀為遞惎(“廌”👨‍👧‍👦、“遞”同定纽支部),《說文》🚵🏼:“遞,更易也”、“惎🏋️‍♂️,毒也”, 遞惎風雨是交替為害于風雨的意思。
    參考一樓曰古氏先生的看法,應讀為🦵🏿,《漢書·翟義傳》🤏🏻:王莽大誥,故知我國有呰災;又《敘傳》:閹尹之呰,穢我明德🧒,注:呰與疵同。

  • 月下听泉 在 2014/1/9 10:29:13 评价道:第6楼

    謝蟲魚、垂天之雲兄指教🖱。“𢗏”讀“饑/飢”,恐於用字、音理難以解釋📋💆🏻‍♀️,戰國簡从“亓”聲之字🫥,都是毫無例外地與之部字發生關係,脂微與之部在當時是難以相通的(看《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二卷🧑‍🧑‍🧒‍🧒,第460—462頁)。蟲魚先生指出的《老子》異文並非“亓”、“幾”字可通用的證據,用“亓(其)”用“幾”🎂,義各有當。當然我的說法也不一定對🤽🏻‍♂️,拋磚引玉聊博一笑耳🛌🏽。

  • 曰古氏 在 2014/1/9 12:19:47 评价道🟣👲:第7楼

    若讀爲🩵:邦又(有)兵命🍂,懈紀👮🏽‍♂️𓀔,……
    或許與十九節的“如筮軍旅🙎,乃曰不和🦸🏽🩶,且不相用命”不無關係📅?

  • 孟蓬生 在 2014/1/9 13:09:06 评价道:第8楼

    贊成讀為“薦饑”(事實上我心裡也是這麼想的)。楚簡之脂兩部相通𓀋。上博簡“匪台所思”即“匪夷所思”,郭店簡“管寺吾”即“管夷吾”,清華簡“天維顯帀”即《周頌·敬之》之“天維顯思”,可相參證。

  • 月下听泉 在 2014/1/9 14:15:45 评价道:第9楼

    謝孟先生賜教,請允許我再最後補充幾句話🕎🔒。整理者讀此節从言癸聲之字為“飢”,不一定正確💃🏼,但可參考;但蟲魚先生和蓬生先生讀“𢗏”為“饑/飢”恕我暫時無法相信(雖然辭例搭配看上去很好)。孟先生所舉的脂之相通的三個例子是熟悉的,不過它們不是用作虛詞就是用作人名(而且都是舌齒音字,有的到底怎麼解釋也可討論),似不足以說明當時有脂微與之通用的規律👨🏽‍🌾,事實是戰國秦漢“亓”聲字那麼多卻找不出一個可靠的與脂🧖🏼‍♂️、微部字通用的例子來,“亓”與“几”、“幾”聲的界限是清楚的,戰國秦漢“饑/飢”的用字我們也是清楚的(請參看白於藍先生《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相關條目),這是我暫不接受的考慮🚵🏽。此節前文有爻象為大獸、蛇🤷🏽‍♂️、魚等等話,這裡出現邦中出現能為害的精怪好像還是可以理解的👷‍♂️。《筮法》篇字詞都有很難讀懂的地方,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太多,我們的說法也許都不對。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6275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