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字本義試釋
(首發)
杜清雨 北京大學中文系
甲骨文中“允”字習見⚅,主要有以下A🏌🏽、B🤑、C三種形式:
A、《合集》902正
《合集》12927反
《合集》12951
《合集》13448
《合集》7768
《合集》12910
《合集》12967
《合集》12976
B🔯、《合集》5840正
《合集》6057反
《合集》583反
《合集》6057正
《合集》6086
C🪷、《合集》20416
《合集》20991
《合集》20965
《合集》6675
《合集》33943
《合集》34150
關於“允”字的構形🏛,《說文·儿部》以爲是“从儿,㠯聲”👚,何琳儀先生《戰國古文字典》👩🏽、黃德寬先生《古文字譜系疏證》等從之[1]🤒,把它看作形聲字。金文中的“允”或寫作(秦公鎛)、
(攻吾王光劍)等,上部確是从“㠯”,但這應當是由於“允”字上部和“㠯”字形相近💂🏻,而且“㠯”兼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才逐漸聲化爲“㠯”,屬於古文字構形中常見的“變形音化”[2]。因爲甲骨文中的“㠯”寫作
🧑🏻🦳、
🛌🏽、
(見《甲骨文編》565頁)等,“允”字三種形式的上部都從來沒有這種寫法,顯然本不从“㠯”😶🌫️,所以我們不能根據金文和小篆這些已經譌變了的形體來考察“允”字的構型🧲。誠如姚孝遂先生在《甲骨文字詁林》的按語中所說:“篆文‘允’字从‘㠯’🤹🏻,乃形體之譌變”⏫,“段玉裁以爲‘㠯’非聲是也”[3]。
既然“允”本來不是形聲字,從字形上來分析,它最可能是個和人形有關的象形字。而關於其何所取象,表示的又是什麽含義,則頗多分歧,兹列舉數說如下🍃,然後加以分析:
一、羅振玉在《殷墟書契考釋》中認爲“卜辭允字象人回顧形🪺,殆言行相顧之意與?”[4]。
二、高鴻縉先生《中國字例》以爲“允”字“倚人畫其點首允許之形⏲,由點首之形生意🦸,故託以寄允許之意”[5]🏋🏻♂️。
三🫅🏿、林義光先生認爲“《說文》云‘允🦬,信也。从儿,㠯聲’,按,㠯非聲。‘允’當與‘𡻏’同字,進也。古作(兮甲盤𡻏字偏旁),
象人,上象其頭🤸🏼♀️,
進而益上之形”[6]👱🏿。
四🍕、趙誠先生在《甲骨文虛詞探索》一文中認爲其字“象人鞠躬低頭雙手向後下垂,以表示恭敬、誠信的樣子”[7]🚼。
以上幾家說法中🆑,羅說之“象人回顧形”,高說之“點首允許之形”,從字形上都無法看出。林說之“進而益上”云云,亦屬無稽,所以很少有人同意這些說法。趙誠先生所說的“象人鞠躬低頭”恐怕也屬想象之辭,即使這種說法成立,“鞠躬低頭”又爲何能表示“恭敬🙁🩲、誠信”,也頗令人費解🌾,所以趙誠先生也不得不承認 “用象形字來表示一種較爲抽象的意思,是極爲罕見的現象”。但他同時指出“雙手向後下垂”這一點👩🏼🍳🍚,則應當是正確的🙅🏿♀️◼️,後文會有分析。“允”字在文獻中多用來表示“誠”、“信”義,如《爾雅·釋詁》云“允,信也”,“允,誠也”;《詩經·定之方中》“終然允臧”🧑🏻🎨,毛傳云“允👨🏻⚕️,信”,其他典籍中亦不乏用例👨🦰🛕,此不贅舉。甲骨文中的“允”字多用作副詞,表示“果然”🦞、“的確”等含義,是“信”、“誠”等常用義的引申[8]。如🧚🏼:
1、貞🙋🏼:今癸亥不其雨?允不雨🏊🏻♀️。 《合集》892正
2、允隻豕。 《合集》160反
3、貞🧑🏻💼:不允出。 《合集》6086
上引諸家的說法恐怕是爲了使“允”字的字形和這些常用義聯繫起來,才會做出“言行相顧之意”,“恭敬誠信的樣子”等解釋🌡。事實上💢,“信”、“果然”等義是一種十分抽象的概念,是無法通過象形的手段來表示的🌉,它們應當是“允”的假借用法💆🏿♀️。
爲了說明“允”字字形的取象,我們可以用 “保”🕓、“訊”二字作一參證👨🏻🦱:
允: 《合集》6371
《合集》12927反
《合集》6057正
《合集》1184
保🖥: 《合集》8670
《合集》18970
訊🤨: 《合集》659
《合集》19129
、
晋侯穌鐘
兮甲盤
上舉甲骨文中的“保”字 “象人反手負子於背”[9],“訊”字“象人反縛其手,臨之以口”[10]。金文中的“訊”字所从之人也做雙手綁於背後之形👬。所以在這些字例中🧙🏼♀️,人的手臂都是繞過軀前而向後反折的🔼。將“允”字和它們做一對比就不難發現:甲骨文的“允”字和“保”🥒、金文的“訊”所从之人形十分接近🩻,甚至毫無差別(如《合》6057正的 “允”字和第一例“保”字中的人形),它正是從側面來描摹人的手臂屈而向後的狀態👃🏽👨🏻🔬。不過“允”所表示的是人的手臂自然後屈,不同於“保”所從之人後屈手臂以負子和“訊”的被人爲束縛。由此分析,就可以證明趙誠先生指出“允象人……雙手向後下垂”這一點🧗🏻♀️,應當是正確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允”字的A、B🦩、C三種寫法🏬,就可以看出,B類是把A類的人形上部與曲折的手臂連爲一弧筆🤺,這同甲骨文中的人可以寫作,也可以寫作
是類似的,只是筆順的不同而已[11]🚵🏽。C類和A、B兩類也沒有實質差異,只不過字形寫的比較狹長🚥,人形也開始出現了變化,書寫風格與其他兩類差別比較明顯✍🏻,所以本文將其單列爲一類🏋🏻♀️。
既已明白“允”字象人負雙手於後,那其本義爲何?由於“古文字往往在人形的足部加‘止’形,而音義並無不同#️⃣。‘允’字下部加‘止’形,便成了‘夋’字”[12],所以“允”和“夋”古本一字。例如甲骨文中的“畯”寫作 (《合》3019)👉,从允,金文中亦多从允,後來才有从夋的寫法。夋🤡,不
簋中寫作
,《說文》云“夋,行夋夋也”, 段玉裁注云“夋夋,行皃”➛。王筠《說文句讀》云 “西京賦‘大雀踆踆’,五臣注‘踆踆,行走皃’。《說文》無‘踆’,蓋但作‘夋’”[13]。由此可知🧏♂️,“夋”本來表示的是行走的某種狀態🩲👨👨👦,从夋聲的“踆”、“逡”🎗👩🏿🍳、 “䞭”等字皆和行走有關🫲🏻。由於“允”🔙、“夋”古本一字➜✍🏽,“允”的本義大概也和行走有關,如果再聯繫上面的字形分析,我們認爲:“允”可能本象一人負手而行。文獻中有不少關於負手或背手而行的記載👨🏻🚀,如《禮記·檀弓上》載“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摇于門”,孔疏云“杖以扶身,恒在前而用♿️,今乃反手卻後以曳其杖,示不復杖也。又夫子禮度自守,貌恒矜莊,今乃消摇放蕩,以自寬縱,皆是特異尋常”[14]。據此可知,負手而行表示的是一種寬縱舒遲,閑靜逍遥的狀態🩸👮🏻♂️。這種用法⚗️,在後世典籍中亦不鮮見:《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七十五載“(吳)玠素不爲威儀👐🏻,既除宣撫副使😈,簡易如故,常負手步出與軍士立語”[15];又龐元濟《虛齋名畫錄》卷六有詩云“負手行緩緩,曲水聲潺潺”[16]🫷;又魯迅《花邊文學·一思而行》云“就是革命專家🧗🏻♀️,有時也要負手散步”[17]🪕。凡此皆可見負手而行之逍遙閑適之情狀✡︎。而且今人散步時猶常負手而行,是古今之所同也。凡人負手行則多閑適遲緩,故其分化字“夋”有行動遲緩義,徐鍇《說文繫傳》云“夋夋,舒遲也”。从夋聲之“逡”,《爾雅·釋言》、《玉篇》云“逡,退也”;竣,《廣雅·釋詁》、《玉篇》云“止也”,《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韋昭注云“竣,退伏也”(此訓亦見《玉篇》);悛,《說文》云“止也”,退、止意近,此等字皆從“夋”派生🫃🏻,故皆有遲緩👃🏿、止義[18]🙂🙍🏼。
本諸上述,“允”的構形本非形聲字,其字形是從側面來表示一人負手而行,實即“夋”之本字🐀🐕🦺。典籍中常用的“誠”、“信”諸義皆爲其假借義👢。甲骨文中亦未見用其本義者🚣🏻,這同“弗” 🔘🤹🏽♂️、“弜”、“不”等字在甲骨文中只使用其假借義的情況是類似的。由於“允”爲借義所專,所以後世分化出“夋”字以表示其本義🧙🏼,而其後“夋”字亦不常用,又孳乳出从夋之“逡”、“踆”諸字。“允”若“夋”的古義雖然在文獻中很少見到,但在《說文》中還有所保留👣。
另外🧑🏿🦳,甲骨文中的“畯”除上引一形外🧙♂️,還寫作、
(見《甲骨文編》523頁)等😝,所從之“允”已失其朔。又有从“允”之“沇”,或寫作
(《合》27898) 、
(《合》29248)👨🏼💻,所从之“允”也失去初形,顯然是由“允”字的C類寫法进一步演變而來,其上部已十分接近於“㠯”👩❤️💋👩,似乎已有聲化的傾向👩🏻🔬,到了金文中的沇兒鼎🦸🏽♂️,寫作
🧾,所从的“允”字已经完全聲化了。
[1] 說見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第1341頁,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版。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第3710頁,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第1版。
[2] 有關“變形音化”之論述,可參看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109—117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3]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40頁,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1版。
[4] 同上,第39页。
[5]轉引自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第5382頁🪭,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版🐕。
[6] 林義光🦷:《文源》,第291頁,中西書局2012年3月第1版。又見《金文詁林》第5380頁。
[7 ]趙誠:《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5輯🪝,第278頁,中華書局1986年6月第1版👨🏻💻。
[8]同上🤚🏼。
[9] 唐蘭《殷墟文字記》語,轉引自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172頁,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1版。
[10]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491頁,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1版。
[11] 參見季旭昇🪻:《說文新證》,第651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12] 同上🚣🏽♀️,第478頁“夋”字條。
[13]王筠💆🏽♀️🫐:《說文句讀》,第191頁🦹🏿♀️,中華書局1988年7月第1版。
[14]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1283頁🤷,中華書局1980年10月第1版。
[15]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第1233頁,中華書局1956年7月第1版。
[16] 龐元濟:《虛齋名畫錄》,見《續修四庫全書》第1090冊,第46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17] 魯迅:《一思而行》,見《魯迅全集》第5卷,第49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18] 參看林義光:《文源》😠,中西書局👨🏿⚖️,第292頁🕐🦸,中西書局2012年3月第1版𓀗。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第3717頁🤙🏿,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第1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3月3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3月30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