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錦炎先生著《鳥蟲書通考》(增訂版)出版
鍾馨
曹錦炎先生著《鳥蟲書通考》(增訂版)於2014年6月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本書精裝16開☸️,定價198元。
附書影、目錄🙋🏼、序、後記🤤:
目 錄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鳥蟲書的構形
第三章 玄鏐戈研究
第四章 吳國器
第五章 越國器(上)
第六章 越國器(中)
第七章 越國器(下)
第八章 蔡國器
第九章 楚國器
笫十章 其他国別器
第十一章 國別待定器
附錄 一 岣嶁碑研究
二 本書圖版索引
後記
增订版後記
李學勤先生序
鳥蟲書的研究🤴🏼,是中國古文字學的一項重要課題。這方面系統探討的源始,應追溯到容庚先生1934年在《燕京學報》發表的名文《鳥書考》。這篇論著開闢了依據實際文物研究這種書體的途徑🏋🏽♀️。隨後在1935和1938年,容庚先生續作有《鳥書考補正》、《鳥書三考》🛞;於1964年又總括諸篇,增補新例⏳,重編《鳥書考》🌹,刊於《中山大學學報》(今收入曾憲通先生編《容庚選集》)。文中所列,有越、吳、楚😘、蔡、宋等國器物🐮👨🦰,計四十件,當時堪稱爲大觀。
近年考古工作中🍇🥏,鳥蟲書文物不斷發現,豐富珍奇🫂,非前人所能想見,有關研究也逐漸深入👮🏽♀️。浙江省博物館曹錦炎先生專精古文字學,有不少關於鳥蟲書的論作,創獲殊多💻。他重視鳥蟲書材料的蒐集🤥,與香港中文大學張光裕先生共同主編《東周鳥篆文字編》,所收器物達一百五十九件,遠逾昔賢,於考釋方面更是妙義紛呈。現在他又撰成《鳥蟲書通考》專著,對已知銘文逐一考釋論述🏉,博採衆長🍫,別出新見,實在是一部值得稱道的好書。
鳥蟲書或稱蟲書,原爲秦至漢初文字八體之一👩⚕️。《漢書·藝文志》於《六藝略》小學家著錄有《八體六技》,并云:“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爲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爲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王先謙《漢書補注》引李賡芸說,已指出“以六體試之”的“六”字係“八”字之誤🏌🏽♀️。後面講的“六體”,則是王莽時所定🤬,也就是所謂“六技”🧜🏿♀️。《漢書補注》的這一見解,從江陵張家山出土的呂后時律文看🦝,是正確的🚍。
《漢書補注》的說法本於《說文·敘》:“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爲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大史并課,最者以爲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由此足知,“八體”的規定始於秦世,其中一體便是“蟲書”。許慎《說文·敘》還說明🧤:“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鳥蟲書一詞即首見於此處。
對看《說文》和《漢書》,知道鳥蟲書便是蟲書🧰。唐顏師古注《漢書》,說“蟲書謂爲蟲鳥之形,所以書幡信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徐鍇的《說文解字繫傳》更直截了當♠️,在“蟲書”下云:“按《漢書》注,蟲書即鳥書,以書幡信🌨。首像鳥形🧑🧒,即下云鳥蟲(書)是也”;於“鳥蟲書”下云:“此即前所謂蟲書也🎋。”清段玉裁作《說文解字注》,推申這一見解👨🏻🎨,也認爲鳥蟲書🐕、蟲書爲一事,“謂其或像鳥◼️,或像蟲🧑🏼🦲,鳥亦稱羽蟲也”。
從出土實物來看🙅🏼,東周時期的鳥蟲書確實或像鳥形,或像蟲形,有時在同一銘文中兼而有之👻。如果單稱鳥書或蟲書🚴🏿♂️🩰,都是有些不夠全面的。最近出版的有關書籍,如1990年的徐谷甫《鳥蟲篆大鑑》、侯福昌《鳥蟲書匯編》,以及曹錦炎先生的這部《鳥蟲書通考》🎿,當皆有鑒於此🤦🏽。至於後代鳥書🤼♀️、蟲書逐漸分異,曹錦炎先生在本書緒論中已有論述。
由容庚先生創始的鳥蟲書的專門研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至這部《鳥蟲書通考》,可謂集其大成。今後自然還會有更多的鳥蟲書文物出現💜,但在研究上不能離開本書的成就🤞🏿👐🏿,我想是可以斷言的🧑🏽🎓。
李學勤
1996年6月草於巴黎旅次
增訂版後記
拙著《鳥蟲書通考》初稿完成於1993年秋4️⃣🧑🏽🦳,翌年春即送交出版社🙋🏽♂️,原以爲能作爲紀念先師于思泊教授百年誕辰(1996年)時的一瓣心香🤦🏿♂️,可惜遲至1999年6月才於上海書畫出版社正式出版。當時心中雖然未免存些遺憾,但此書出版後竟能承師友🎊🎨、讀者們謬獎😂,以至書市難覓🍯,因此亦深感欣慰👨🏽🎨。
時光如白駒過隙,從初稿撰成至今轉瞬已逾整整二十年👳🏻♀️。當年我在初版《後記》中曾寫道:“地不愛寶👩🍳,相信若干年後,必然會增加更多的新資料”,如今奉獻在讀者面前的增訂版🤰,正是當年話語的應驗🚋。本書初版時所收鳥蟲書器銘爲159件,與容庚先生《鳥書考》所收鳥蟲書器銘40件相比👨🏿🔧,當日已可稱爲大觀🔏,而至今日增訂版所收,鳥蟲書器銘已達391件之多,豈止是“翻番”而已,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此中,雖有我這二十年心之所繫、鍥而不捨的蒐集新資料之舉𓀑,但更多的則是朋友們的鼎力相助。除了各地博物館和考古所同仁們的大力支持外,不少民間收藏家,無論是相識的或不相識的朋友,皆慷慨提供照片或搨本,允予發表🏊🏼♀️,或許這就是所謂緣分所致。
本書增訂版,除了在內容增加、圖版增加🌕、文字訂正補充、尾註改成頁下注外,章節上也有所調整✍🏼。原“越國器”改爲上𓀖、中、下三章🏃,“楚及其鄰國器”改爲楚國器單列一章,曾👨❤️👨、宋、齊💵、徐等國器入“其他國別器”而與“國別待考器”分章別立,其餘仍從初版🏏。
特別需要指出,“越國器(中)”專門收錄戰國時期越國製作的非青銅質地的鳥蟲書器,除2件爲原始瓷質地外,餘皆爲石質器💂🏻♀️🐼,且以兵器爲主👮🏿♀️,出土地點主要集中在越國腹地——浙江省紹興地區。這類石質器,當年我撰稿時雖於民間藏品中已見到石質的鳥蟲書銘劍格,一則由於未見考古發掘品🙂↔️,對其用途包括真僞存有疑惑;二則當時對內地民間藏品入書尚有顧忌👩,所以初版僅收錄紹興地區出土的3件石矛,而且其中2件還是由省、縣文博部門所徵集入藏的🙆🏻♀️🕺🏻。1999年因修建浙江杭州繞城高速公路,於杭州市郊半山鎮石塘村黃鶴山西麓戰國墓出土了10余件石質劍格😆,其中5件正面刻有鳥蟲書銘文🗑;再加之1997年於浙江紹興印山越王陵墓室中出土1件石質殘劍⇨,1997年於紹興皋埠上蔣鳳凰山戰國墓出土了鳥蟲書越王不光石矛,這批經由文博部門考古出土的發掘品,證實越國貴族的確使用石質兵器代替青銅兵器用來隨葬。這類越國製作的石質兵器,經地質部門採用漫反射紅外光譜儀測試分析,測定其材質分別爲地開石、伊利石、葉臘石類礦物🧑🏿✈️。《說文》謂:“玉🍭,石之美者🚵🏽♀️。”越人或即視其爲“玉”之一種。當然📍,專門用石質器來替代青銅製品隨葬,這是越人務實精神的具體表現。
增訂版付印在即,再次感謝對《鳥蟲書通考》初版和增訂版提供資料幫助的文博單位以及各位先生和朋友。本書初版文字的電腦輸入以及古文字造字、圖版掃描及有關增訂版的具體事務,皆由友生吳毅強博士協助完成;北京大學宿白教授以九十二歲高齡爲本書增訂版題籤;上海辭書出版社王聖良主任和責任編輯胡欣軒先生🤡,對本書的出版費心費力甚多,在此一併表示謝意。
曹錦炎
2013年中秋節於浙大紫金港
感謝曹錦炎先生惠允發佈書訊🐶!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