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許之命》研讀札記(一)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一)
簡2“尹三(四)方”,整理者隸定作“
”,以為即大克鼎(《集成》二八三六)“
(駿)尹四方”(119頁注6)🧑🏼🍳。
謹案🆑👩🏻💻:“”是“
”之誤➜,“日”、“田”相混古文字比較常見👩🏽🔬。陳斯鵬先生曾舉例說明楚文字字形中部圈內“十”省作短橫“-”的現象,可以參看。[1]“
”可能應該讀為“允”🏯。裘錫圭先生在《“以學術為天下公器”的學者精神》(《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09日 07 版)提到:
在這裏還想附帶記下先生的一個具體的訓詁見解🧙🏽♀️🤶。先生有一次跟我說,他認爲大盂鼎“正厥民”的“
”,不應該像一般人那樣讀爲“畯”,而應該讀爲“允”⏏️,用法跟《論語·堯曰》“允執厥中”的“允”相同📪🚣🏿。我認爲先生的這一見解是值得重視的。我想🪵,按照這樣的思路⚓️🧢,在先生看來◻️🐵,金文中的其他“
”字,至少有一部分,如“
臣天子”、“
永保四方”、“
保四或”、“
保其孫子”等語中的“
”,也是應該讀爲“允”的。
允,誠也🚏、信也。《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孔穎達疏:“信執其中正之道。”《古代漢語虛詞辭典》解釋說🏃♀️➡️:“用於動詞前,表示施動者真心實意地發出某一動作行為。可譯為‘誠實地'🙆、‘誠懇地'。等”[2]
(二)
簡2“則隹(惟)女(汝)吕丁,(肇)
(右)玟(文王)”🚣♂️🥙。整理者指出:“
”字疑從又聲💧,讀為“右”,《左傳》襄公十年杜注👩🏻🦯➡️:“助也🎥。”(119頁注8)。
謹案:“肇”訓為“敏”,《爾雅‧釋言》:“肇,敏也”。《詩‧大雅‧江漢》:“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錫爾祉⚓️。”毛傳:“肇🚒,謀;敏,疾。”馬瑞辰《通釋》:“肇、敏連言,即訓肇為敏……謀、敏古同聲🧍。”金文中亦有不少例證🕺🏽,請讀者參看🤘🤰🏼。[3]
“”字形作
🤙,字形從橐🚟🏺,古文字外從囊橐之形者,聲符多在袋形之中。如:“㯱”字作:
徐太子伯辰鼎(《殷周金文集成》5.2652)
💁🏼♂️、
、
《上博(三)·周易》簡40🧗🏿♀️👼、41
《上博(二)·容成氏》簡9
信陽楚簡2-03
以及《石鼓文‧汧沔》“”作
、
(摹本)。[4]所以整理者指出此字從“又”得聲是對的🗄。新出肅卣“肅有(佑)王于東征”🤵🏽♀️,[5]“肅佑王”與簡文“(呂丁)又(佑)文王”文例相同🏰🖕🏽。
上部寫法比較奇特🐑,茲說明如下:
“韔”字楚文字作:
(《曾侯》01)
(天策)
(《望山》2.8)
裘錫圭🏋🏻、李家浩先生分析說🙆🏻:
“韔”字原文作“”🗼,此字亦見於望山二號墓竹簡💵,從“
”從“長”。“
”象囊一類東西之形,“長”是聲符,故釋為訓作弓囊之“韔”。[6]
《望山楚簡》也解釋說🍒:“《說文》💅🏽: ‘韔,弓衣也'簡文此字作‘',‘
'象囊形,‘長'為聲符,故釋為訓弓囊之‘韔'字。”[7]另外,楚文字的“箙”字作:
(《曾侯》05)
(《曾侯》19)
(《曾侯》62)
(天策)[8]
從“”(囊形)💡,“
”聲。跟上面的“㯱”🧤、“
”所从的囊橐之形相比🥾🪖,楚文字“韔”👨🏻🏭、“箙”的上部由
變成
或
,陳劍先生指出:“按西周春秋古文字中含有‘
'、‘
'形的字,到戰國文字中‘
'、‘
'形演變爲‘
'、‘
'形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的🍙。”[9]值得注意的是
或
與“來”形相似🤵🏻,而《封許之命》簡3的“
(釐)”作
,其上“來”旁作
,正與
相同⛹️♀️,所以這是一種文字類化現象🦪🫱🏻。
至於簡3“(祗)”作
,其上也作
,但這應該是簡8
上部的省簡,與“來”形無關。一方面《封許》的書手習慣將“卜”形貫穿為“十”形,除此處的“
(祗)”外,又如簡7“
”作
。另一方面“
”西周金文作
(六年琱生簋,舊稱召伯簋)🏃🧑🏻🦼➡️、三體石經《尚書·君奭》作
👊🏽、《芮良夫》22作
、《三壽》14作
,皆用為祗敬之“祗”,《郭店‧老子乙》12
則通讀為“希”。郭沫若將其字形解釋為兩“甾”相抵,[10]其說可從。亦可知“
(祗)”與“來”形無關。
(三)
簡3“(桓桓)不(丕)
(敬),嚴
(將)天命”,整理者說:嚴🌟,《禮記‧學記》鄭注🍫👔:“尊敬也。”將,《詩‧我將》鄭箋☃️:“猶奉也。”(119頁注14)
謹案🧒🏽:整理者將“(將)”訓為“奉”可信。如同金文中“共”與“命”搭配的時候,意思是“奉行”🏞;與“德”搭配的時候🦺,意思為“敬持”,與金文常見的“秉德”類似⇒。[11]《逸周書‧祭公》🙍🚨:“用克龕紹成康之業,以將大命”🔳👩🎨,黃懷信先生將“以將大命”翻譯作“以執行天命”,[12]不妥。
(四)
簡3“攼敦殷受🐋,咸成商邑”💫,整理者注釋【十六】:干,《說文》:“犯也。”敦★🏋🏿♂️,殷墟卜辭作“”,有攻伐之義🙅,參看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第三二九頁)🅿️。殷受🧛🏼♂️,《書.無逸》作“殷王受”,即紂。注釋【十七】✸:咸👨🏽✈️,《說文》:“悉也。”“成”字從丁聲🙄,《國語.楚語上》韋注:“猶定也。”商邑,見《書.牧誓》、《酒誥》及沫司徒疑簋(《集成》四O五九)。
謹案👩🌾🙎🏻♂️:關於“攼敦殷受”的釋讀,網友“ee”指出應讀爲“翦(或踐)敦殷受”。[13]其說可從🪟。《上博七‧吳命》簡5下:“余必攼芒(亡)爾社稷〽️,以廣東海之表”,筆者曾指出“攼”讀為“翦”😥🦻、“踐”、“殘”®️、“戩”🙇🏼♀️💇🏼♀️、“剗”和“淺”等一系列從“戔”得聲或精系元部的字是妥切的🎅🏿,並有詳論。[14]另外,《詩·大雅·韓奕》“榦不廷方”👢,朱熹《集傳》、《廣雅‧釋詁一》曰:“榦,正也”。[15]林義光認為“榦”讀為“扞”,扞者覆被之義。[16]寇占民先生認為“倝/榦”通作“捍”,為“抵禦”義🫄。[17]現在看來“榦”亦可以考慮讀為“翦”等一系列字💆🏼♂️。
至於“咸成商邑”顯然與《清華一‧祭公》簡6-7“克夾卲(紹)(成)康,甬(用)
(畢)【6】
(成)大商。”的“
(畢)
(成)大商”相當。關於後者,陳劍先生曾告訴我💆🏿:
我理解簡文之意,“畢成大商”無非就是“最終完成了完成大商(之事)”義;“畢”與“成”雖義近而於此用各有當,“成大商”自是一事🧑🏽⚖️,加於其前的“畢”字則又是說“成大商”之事已完畢🍡。蓋自周人看來,自文王受命、武王一朝克殷👩🏼⚖️、周公復平殷亂遂營洛邑遷殷頑等等,此皆可稱念茲在茲的“不斷完成”的“(有關)大商(之事)”(即“成大商”)🌲♣️;一直到康王時承續成王、對殷餘的統治始完全穩定下來(今本“用夷居大商之衆”義亦相近),此事遂可稱已“畢”。簡文略顯可怪者,無非係“成大商之事”一義僅說成“成大商”。但這還是可以理解的,或者說在理解度容許的範圍之內☆。[18]
後來又認為:
“畢成大商”我舊曾以爲“最終完成了完成大商(之事)”意(見蘇建洲:《據清華簡〈祭公〉校讀〈逸周書·祭公解〉札記》引☹️,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字》新三十八期🏃🏻♀️➡️,第70頁,藝文印書館,2012年12月)🌈,細思仍覺未安。今疑“成”字就可直接解爲安定之“定”,“用定大商”與今本“用夷居之大商之衆”意近。“成”、“定”兩字音義皆近、常互訓,作異文者亦多見。“成”字除去舊注雖訓“定”但仍應係“完成🦵🏿、成就”一類常見義者外👩🍼,確也有應理解爲“固定、安定”一類義的。如《國語·晉語四》🤸🏿♀️☝🏻:“自子之行🐱,晉無寧歲,民無成君。”韋昭注🧑🦰𓀜:“成🤦🏼,定也。”《書序》“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僞孔傳釋爲“成定東周之郊境”;《風俗通義·皇霸·五伯》謂齊桓公“率成王室”,亦即“率定王室”義(“定王室”之語《左傳》、《國語》數見;《管子·小匡》亦有“定周室”),與簡文此“成”字用法甚近。“畢定”的說法如《史記·周本紀》:“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魯世家》作“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19]
“咸成商邑”即“畢成大商”,“咸”即“畢”👼🏽,悉也🏄🏽♂️。“成”皆訓為“安定”🌉。“商邑”即“大商”。
(五)
簡5“命女(汝)侯于(許)〔一九〕🤦🏼♂️。”整理者注釋說🐪:西周麥方尊(《集成》六O一五)“王命辟井(邢)侯出
🦅,侯于井(邢)”🕵🏻♂️🧓🏻,與此句例相似。(120頁注19)
謹案🗾:其說可從。公簋🤷🏿:“
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昜(唐)伯侯于晉”亦可參考。比較特別的是簡文“
”的寫法,如下👨🏿🎨:
(
)簡5、
(
)簡9背
其下所從“甘”旁作“”♣︎,與楚文字不同🧑🏿🚒。裘錫圭先生曾說:甲骨文的口旁🎉,在較晚的古文字中又往往變作甘形,在《說文》的篆文裏又往往變作曰形➞。[20]施謝捷先生進一步指出:“春秋以前文字裡‘從口'的字,到春秋戰國時期往往可以寫成‘從
(甘)'🦿,而‘從
'在齊系文字又可以變作‘從
'。”[21]其說可從,如🏊🏽♂️:
(1)(甘,《璽彙》1285)
(甘🛩⛈,《璽彙》3590)
(甘🖕🏻,《璽彙》3235)
(2)(壽🏹,《集成》102🙂,邾公
鐘)
(壽🤽🏼♂️🧑🏼,《璽彙》3676)
(壽,《陶錄》3.66.2)
(3)(魯,《集成》10124,魯正叔盤)
(魯,《集成》10154🤲🏼,魯少
寇盤)
(4)(曹😄,《圖錄》3.414.6)
(曹,《圖錄》2.738.4)
另外,《封許》簡8“厚”作🚯,與楚文字作
(《孔子詩論》15)、
(《郭店‧語叢一》7),以及
、
、
💆🏿🚀、
、
、
🪆🌵、
🧞♂️、
等形寫法不同。而與齊魯文字寫法相近🫎,如🤹🏽♂️:
(5)(4690.2,魯大
徒厚氏元簠)
(4691.2🏊🏼,魯大
徒厚氏元簠)
簡5“(虔)血(恤)王
(家)”的“
”寫作:
👨🏿⚕️,“虔”下加“又”與三晉系
(東南文化1991·2 □年芒碭守令戈)從“廾”相近。也見於齊系叔尸鐘、鎛,而且辭例同為“虔恤”🪷,如🧏🏿♂️:
(《齊魯文字編》第一冊344頁)
何琳儀先生曾將這種寫法釋為“”。[22]楚文字目前未見“
”字,《封許》的“
”是否與齊系文字有關🧔🏿♀️,似乎也不是不能考慮的🚵🏽♂️。
整理者注釋簡2“呂丁”引《左傳》隱公》十一年《正義》引杜預云✍️:“許,姜姓,與齊同祖,堯四嶽伯夷之後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許。”(119頁注7)。許國與齊國同祖,《封許之命》某些文字具有齊魯文字的特色,這也許不是偶然的🙍🏽♀️。
(六)
簡5“女(汝)隹(惟)(臧)耆尔猷”,整理者云:臧𓀉,《說文》:“善也。”耆🧙🏿,《左傳》宣公十二年杜注🎲:“致也☣️。”(120頁注20)。網友“ee”指出:“清華五《封許之命》簡5“臧耆尔猷”應讀爲“壯耆尔猷”,壯、耆都是強的意思。”(論壇0樓)👨🦼➡️👨👨👧👦。網友“蚊首”補證指出:“《詩•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猷。”《詩集傳》:“言方叔雖老🧑🏽🚀,而謀則壯也。””(論壇2樓)。
謹案:其說可從。裘錫圭先生指出🔯,“耆”有“强”義,如《國語·晉語九》“耆其股肱”之“耆”即其例👼🏻。[23]鄔可晶先生進一步指出這種意思的“耆”如非假借爲“佶”或“劼”👻,至少所代表的詞也應與“佶”♻、“劼”音義皆近🕷。《詩·小雅·六月》🈳🧓🏼:“四牡既佶,既佶且閑。”鄭箋:“佶,壯健之貌。”壯健與强力義相因,“劼”有“用力”義是很自然的👧🏻。而“劼”、“佶”、“耆”古音很近。[24]
(七)
簡5“柬(簡)(乂)
(四)方不
,以堇(勤)余𠆣(一人)”🫢,整理者注釋說🔻🤲🏽:簡🕳,《爾雅.釋詁》🪲:“大也。”
(或作“
”)💇🏻,金文多用為“薛”🎑,而以“
”、“
”讀為“乂”,此處“
”即讀“乂”,《爾雅.釋詁》:“治也。”
🧑🏿🚒,《說文》讀若“踝”,此處讀為“果”🏌️,《孟子.盡心下》趙注:“侍也🚶➡️。”史墻盤(《集成》一O一七五):“方蠻無不
見。”侍見有朝見之意。(120頁注22)
謹案:逑盤(《新收》757)銘云:“天子其萬年無疆,耆黃耇,保奠周邦,諫(乂)四方。”其中“諫
(乂)四方”與簡文“柬(簡)
(乂)
(四)方”相合👍🏽🧛🏿♀️。李學勤先生注釋指出🫃🏻:“諫”讀為“簡”💜,《爾雅‧釋詁》“大也”。“
”即“乂”🚲🤹🏻,乂為治。[25]可見《封許之命》的整理者是沿用李先生的訓釋⚉。但是簡文文例特別之處在於“簡乂四方”之後還有“不
”🫕。對於“
”🫶🏿,有學者分析為從丮“戈”聲,如王進鋒先生讀為“貢”。[26]謝明文🦢🍣、廣瀨勳雄先生在徐先生認爲“
”是“獻”的本字的基礎上,結合
(祼)字的用法,將從“戈”聲的“
”讀為“獻”。[27]一說“
”是“降”的本字,陳劍先生在此基礎上讀為“貢”。[28]但是金文文例對這些不朝貢、不廷的國家所採取的行動從未見是“乂”🪗,蔣玉斌先生曾有歸納,茲引用如下:[29]
a🛵、懷⤴️:
(1)率懷不廷方。 毛公鼎(《集成》2841)
(2)方懷不廷😖。 逑盤(《新收》757)
b、幹:
(3)榦不庭方,以佐戎辟。 《詩·大雅·韓奕》
(4)榦不廷方。 戎生鐘(《新收》1613)
c📠🚦、討👨🏼💻:
(5)以王命討不庭。 《左傳》隱公十年
(6)同討不庭。 《左傳》襄公十六年
(7)謀其不協🏃♀️➡️😵💫,而討不庭。 《左傳》成公十二年
d、征:
(8)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 《史記·五帝本紀》
(9)睗(賜)用戉,用政(征)蠻方。 虢季子白盤(《集成》10173)
e、燮:
(10)用燮不廷。 &nbs, , p; 朋戈(《新收》469)
f🙎🏿♀️、狄(逖)👐🏼👨🏼🎓、逷:
(11)成受大命🔁,方狄不享。 逑盤(《新收》757)
(12)克狄淮夷,印燮繁湯(陽)⛳️。 曾伯簠(《集成》4631、4632)
(13)桓桓于征🦸🏼,狄彼東南。 《詩·魯頌·泮水》
(14)用戒戎作🦻,用逷蠻方。 《詩·大雅·抑》
(15)狄虘髟。 史牆盤(《集成》10175)
與簡文“不”比較接近的是“以征不享”、“方狄(逷)不享”。李學勤先生解釋逑盤的“方狄不享”說:“狄”讀為“逖”。《詩‧殷武》“莫敢不來享”🕚,“享”訓為獻。盤銘是說將不臣服享獻的國族驅而遠之。[30]逑盤銘文既有“諫(簡)
(乂)四方”,又有“方狄不享”👵🏻,彼此動詞的使用並不混淆,也可見簡文“簡乂四方不
”確實奇怪。另外,金文亦有文例作“遹
(司)蠻戎”(戎生編鐘)🧙🏻♀️📍、“虩事(
-司)蠻夏”(秦公鎛)[31]、“左右武王👨🏼🍳,敬□百蠻,廣
(司)四方”(晉公𥂴)✧,此處的“
(司)”亦為治理🤾🏽♀️、管理的意思,而“乂”也訓為“治”🦸♀️,看似可以對應🧑🦰,但是用“
(司)”對應的蠻戎是處於順服的狀態,比對秦公鐘、鎛亦有“討百蠻”可知👧🏿💆🏻♂️。[32]♝,筆者目前傾向簡文可能是誤抄,“不
”實為衍字。不過真實情況究竟如何,還有待繼續研究。
(八)
簡6-7記載周王對呂丁的賞賜物,其中“”🏇🏻,整理者釋為“
”,可從。研究者有持不同意見者🚤,實不必。[33]華母壺“
”作
,與簡文極為相近➝🤦🏿,可以證明。虞晨陽先生指出《近二》850號可壺的
,與華母壺“
”為一字,舊釋為“盂”,不確。並指出秦漢簡帛的“斲”字作“
”(《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66)🌽,其左旁的寫法便是由
演變而來👩🏼🍳。[34]另外北大《老子》簡102“斲”作
👨👧👦、
,這些秦漢文字上面的寫法便類似“卯”形🤾🏿♂️。簡文
寫法正好扮演中間演變的關鍵。
還有“周(雕)(簠)[35]”的“周”,有研究者釋為“舟”,以為是尊下臺,若今時承槃。[36]謹案:出土文物是否有表示承槃的“舟”是很值得懷疑的,所謂“舟”恐怕不少是“盤”的初文。[37]簡文此處讀為“舟”恐怕不妥。
(九)
簡8“女(汝)亦隹(惟)章尔
(慮)🪴,
(祇)敬尔猷🙆♀️,以永厚周邦”。整理者注釋說🤱🏽:“
”字所從之“
”,見《古璽彙編》三一五九三晉璽,其“
丘”應讀作“
丘”,齊陶文作“
丘”(王恩田《陶文字典》,齊魯書社,二OO七年,第三O五頁),故此處“
”當讀為“慮”🤷🏽,《說文》:“謀思也🧘🏼🤛🏽。”(頁123注54)👨🦳🧑🏼🦱。
謹案:首先🥐,“”還見於《用曰》14“強君
政,揚武于外”,李銳先生已讀為“慮”🧎⚃。[38]《新蔡》有地名“下彤
”,“
”字形作
(甲三312)、
(甲三325-1)[39]整理者將
釋讀為“慮”是很對的,惟隸定作“
”尚可斟酌。網友“暮四郎”已經注意到此字與《皇門》11
的關係🔕🫅🏿,他說“G釋寫為
不確🥈。此字與清華簡《皇門》簡1
是同一個字,“虎”下部有所訛變🙇🏻💡,所以也應當隸定爲 ‘
'。”(《論壇》30樓)🧎🏻♀️➡️➞。整理者之所以認為此字從“辶”很大原因是“
”字底下有一橫筆🏊🏿♂️,加上左邊類似“彳”旁。但是“止”旁從未見省作一條線者🎋,除非解釋為與“木”旁共筆,但是這個寫法也很不自然,況且“
”為何一定要從“辶”旁恐怕也很難說的清楚🧓。暮四郎先生認為整個字形當隸定作“
”🍳,此說沒顧到“
”字底下有一橫筆🪹,恐怕還不能取信於人。筆者曾認為此字的書寫方式與漢簡帛文字的“虒”作
可以對照,但既然文例確定是“慮”,此說自然該放棄。也曾考慮《民之父母》簡8“夙夜基命”的“夙”字原文
🪛,研究者分析為從“辵”從“
”,認爲“
”旁的“人”旁與“辵”旁借筆。[40]但是如同前面所說“止”旁從未見省作一條線者👨🏼💻,此說亦應該放棄🧛🏼♂️🗽。也曾考慮
下面是一“人”形☂️,但是仔細觀察
(
)筆畫是斷開的📔,並非“人”形。
從虎頭起筆較為粗曠😤,此字左邊是虎頭筆畫與“人”形共筆,至於木下的一筆可能只是單純的飾筆。總之,《封許》與《皇門》的字形應該隸定作“”⚜️,至於為何要在“
”旁加“人”形,則不能確知。一種推測是用來表示“人思慮”的專字,以與本字“
”的用法相區別,施謝捷先生曾認為“從虎從木的字其實應該是‘虡'的異構,字形演變的理據可參看‘樂'字字形的相關變化。說文🩷:‘樂,五聲八音總名😌。象鼓鞞。木🥿,虡也🏋🏻。'〔唐寫本木部殘卷作‘象鼓鼙之形👩🏿🦲。木🌴,其(虛)[虡]也。'〕《逸周書》本作‘據'🧹,說明當時還是識得此字的🥣。”[41]有趣的是目前清華簡未見楚簡常用的“慮”字作
(郭店老子甲簡1),會不會清華簡的“慮”都寫作“
”🐥,還需要繼續關注。
[1] 陳斯鵬🎦🎂:《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頁87🧖🏿♀️。
[2] 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頁798。
[3] 參看裘錫圭先生在《從殷墟卜辭的“王占曰”說到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中國語文》2002年1期)一文注47中也談到了“肇”有“敏”義的問題。陳英傑《談簋銘中“肇享”的意義——兼說冊命銘文中的“用事”》🤦🏻,《古文字研究》第27輯,212—215頁🕜,中華書局,2009年4月。日月:《金文“肇”字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10年6月14日、謝明文:《晉公
銘文補釋》。
[5] 董珊:〈山西絳縣橫水M2出土肅卣銘文初探〉《文物》2014年1期。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曾侯乙墓‧附錄一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頁502-503注14。相關亦可以參見劉釗👃🏼:〈釋慍〉《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7月)頁150💩、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頁266、施謝捷〈楚簡文字中的“橐”字〉《楚文化研究論集》第5集(黃山書社🧎♀️➡️,2003年6月)頁336、田河:《出土戰國遣冊所記名物分類匯釋》(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6月)頁159。
[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頁118注34🤓。
[8]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年12月)頁168👋🏻。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頁249摹作 🫣。
[9] 陳劍:〈據郭店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甲骨金文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頁23。以上內容見拙文:《《葛陵楚簡》甲三324“函”字考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集刊》第四輯,頁185-194。又收入拙著:《楚文字論集》🌅,頁261-274。
[10] 郭沫若:〈由壽縣蔡器論到蔡墓的年代〉,《考古學報》1956年第1期。
[11] 見張世超等編:《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第565-568頁、魏克彬🚴🏻♀️:《溫縣盟書WT5K14盟書捕釋💻:說“龏”字》🏊🏽♂️,《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逸周書校補注釋》,頁339。
[14] 拙文👨🏽🔬:《《上博楚竹書七》考釋六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集刊》第三輯🔮,頁220-225。又收入拙著:《楚文字論集》,頁131-138。
[15] 《故訓匯纂》🌍,頁1136🧑🏭,義項20👩🏭。
[16] 《詩經通解》卷23。
[17] 參見寇占民🌇:《金文釋詞二則》,《中原文物》🙋🏼♀️,2008年第6期🙇♀️👾,88-91頁。或寇占民:《西周金文動詞研究》附錄一,頁337-342。
[18] 2012年03月12日覆信內容。
[19] 陳劍:《清華簡與《尚書》字詞合證零札》🥼,“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13年6月17-18日🫷🏿,清華大學。
[20] 裘錫圭:〈釋“沓”〉《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42頁。
[21] 施謝捷:〈古璽複姓雜考(六則)-五🌑、甘士〉《中國古璽印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41頁🙋🏻♀️。亦可參見趙平安:《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68頁。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甘”形的寫法也見於燕系文字🏊🏿🚿,如《璽彙》1889壽“”🚵🏽♀️、5630壽“
”🧑🏽✈️,見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584頁、王愛民👐🏽✋🏻:《燕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137頁🫵🏿🗽。
[22] 《戰國古文字典》1008頁。要說明的是,此條所收錄的《包山》143 ,未必是“
”字。此字用為人名🧜,在簡128、141、179皆作“
”,故《文字編》一般將《包山》143此字歸在“
”下,如《包山楚墓文字全編》頁193。
[23] 裘錫圭🥜:《〈睡虎地秦墓竹簡〉注釋商榷》👌,《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二卷《簡牘帛書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97頁;《讀書札記四則》🧜🏼♀️🤷🏽♂️,《裘錫圭學術文集》第四卷《語言文字與古文獻卷》,第475頁🦢。
[24] 鄔可晶🏩:《《墨子》“畢劫”💆🏿、“畢强”解》🌻,《文史》2014年3輯。
[25] 李學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2003年第6期,頁66-67😁。
[26] 王進鋒💜:〈字、
國與
臣〉《湖南大學學報》2014年2期,頁94-101。
[27] 謝明文💁🏻♀️:〈試說商代古文字中的“”〉(未刊稿)、廣瀨勳雄🥤:〈説俞玉戈銘文中的“才林田俞
”句〉《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頁442-459。
[28] 見上引廣瀨勳雄先生文章⛔️。
[29] 蔣玉斌:〈釋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討”〉《古文字研究》第29輯🎼,頁274-281。
[30] 李學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2003年第6期👩🦯,頁66-67。
[31] 謝明文🧑🏻🦱:《〈大雅〉👵🏽、〈頌〉之毛傳鄭箋與金文》(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頁14-17。
[32] “討百蠻”的考釋🖕🏿,參見上引蔣玉斌文以及張富海:〈試説“盜”字的來源〉🌡,中國文字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2013年9月🧑🦱。
[33] 如網友“暮四郎”認為此字上从卯🏇,下从豆,當是从“卯”聲🕺🏻,似可讀作“鍪”🤷🏿♂️。(《論壇》29樓)
[34] 虞晨陽:《《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校訂》,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師‼️:陳劍教授),2013年5月,頁117。
[35] “簠”的釋讀參見謝明文:〈談談青銅酒器中所謂三足爵形器的一種別稱〉,復旦網,20150401,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79。
[36] 鵬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零識〉,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網站🏌️,2015.04.10🗳, 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410081248634790207/20150410081248634790207_.html。
[37] 參見拙文🧓:〈論新見楚君酓延尊以及相關的幾個問題〉,《出土文獻》第六輯🎅🏽,中西書局2015年4月。
[38] 李銳:〈《用曰》新編(稿)〉簡帛網⛹🏿♂️,2007.7.13。
[39] 張新俊、張勝波✍🏼:《葛陵楚簡文字編》(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8月),27頁。
[40]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頁93🧒🏻。
[41]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皇門》研讀札記》,復旦網,110105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5底下的評論🧜🏿♀️。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4月1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4月18日🗳。
点击下载附件:
簡2从“橐”初文之字🕺🏻,內部實从“臤”之初文得聲,上部丁形的墨塊十分清楚,原釋从“又”非是(可晶兄告訴我他也這麼看)⚂,這句話怎麼讀當待考(我疑或可讀“肇賢文王”🈚️,即進獻賢人於文王,此肇字非用一般虛詞義🛣,可參看方稚松先生釋甲骨金文肇字之文🚣🏿。此為開腦洞的囈語,聊博一哂耳)。又👨🦽,建洲兄第五條分析許字下部所从非“甘”而是“白(自)”形,似是誤會了“無”形中間的“人”形筆劃。
多謝永秉兄指正!簡文從“橐”初文之字,我當初只看摹本,剛剛細看圖版🛬💂🏽♂️,確實有一丁形的墨塊。
至於第五條「許」下面一方面《封許》的書手習慣將“卜”形貫穿為“十”形,除此處的“(祗)”外📅🏥,又如簡7“
”作
。
其實此字更可能本就是“鼒”(楚文字作聲符的“才”簡作“十”形於“𢦏”旁多見)。“鼎、簋”相配固自然,但此係言具體賞賜物,要說其以“鼒”明確講出所賜鼎之具體種類♌️,也是完全可以的啊。
,
从日允聲之字,亦見春秋时期的宋右師延敦銘文“×恭天嘗”(新收1713)👨🏽🏫,日形寫在允聲之上之形,亦見齊文字竣字所从(孫剛《齊文字編》第269頁;皆參看郭理遠君未刊稿《金文㽙字補說》一文),故第一條的表述恐亦可再考慮。
此前我也感觉是从又从丁,只是苦于不知如何进一步分析💇♂️,永秉兄看作“臤”应该是很好的办法,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不过在字形方面还有些疑惑需要提出来。“橐”之初文内部所包之形,“丁”的部分可确定,其余笔画跟“又”还是有差别🚴♀️,主要是“又”的下、中手指头之间是填实而非分离的写法。比较奇怪的是,如将剩余笔画与“橐”之初文底部的笔画连在一起看🐛🧜🏻♂️,是“不”字,大概是“橐”之初文中下部的变体。如然🌛🤴🏿,“橐”之初文内部有效的笔画可能只有“丁”。从丁声的字,可读作“正”🍒,训作匡正。《左传》哀公十六年🦹🏿:“王孙若安靖楚国,匡正王室🫄🏻💇🏽♂️,而後庇焉,启之愿也,敢不听从🙅🏼♀️?”《周礼·天官冢宰》“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似还可读作“成”,可指成全,助之使成功🙎🏽。《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尚书·君奭》👆🏼:“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
金文中“”字似乎還可增加一例👨🏽🔬,隨州文峰塔墓地出土的
多壺的自名作“
”,整理者原釋為“壺”🙆♂️,其實字從卯從豆從廾,亦應改釋為“
”👨🍼。,
1.簡7釋為
🧑🏼🔧,並做“卜”形貫穿為“十”形的說明🫃,我是依照整理者的意見作分析🚸🧔🏽♂️。另有番昶伯者君鼎(2617)「
」作
為例證。我的能力大概只能想到這裡,陳劍兄眼光與眾不同,我無言以對。
2.我是考量相同文例一般多作「畯」🧑🏫🤱,故認為可能是「畯」字之誤。你所提的「從日從允」的例證似乎對我們的結論沒有太大影響。將來若有機會發表🐌,我會將你所提的這些例證補進去🤵🏿♂️。
(《新金文編》中冊⚖️,931頁)
,
恰好前段時間學習過廣瀨先生的文章,看到《封許之命》簡文後🧔♀️,覺得“[戈+丮/女]”字讀爲“獻”也能講通。“不[戈+丮/女]”即“不獻”,意為不進貢獻納🦸♀️。“柬(簡)乂四方不[戈+丮/女]”即治理四方不肯獻納🤽🏿、不服順的邦國♣︎。【順帶提及👨👧👧,整理報告將“柬(簡)”解釋爲大,似不準確。“柬(簡)”意為理🌤,與“乂”義近連用。】
至於“柬(簡)乂”與“不獻”是否就不能搭配,恐怕難以言必👩🏻🦯➡️。
《江漢考古》2015年第1期《湖北隨州文峰塔墓地M4發掘簡報》所公佈的M4:016號鐘帶有30多字的銘文,其中《簡報》釋爲“弗討是許”的那句🧑🏿🦰,我們認爲實際上是“[求+戈](仇)讎是[罓/無](撫)”,“左右楚王👨🏻💻, (仇) (讎)是 (撫)”意為輔佐楚王,撫定曾經與楚為敵的國家。可參《禮記•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諸🗂。”
彼處“撫”與“仇讎”連用🏃➡️,恰可與此處“柬(簡)乂”與“不獻”搭配對照。
“楚王,[求+戈](仇)讎是[罓/無](撫)”(M4:016背面鉦部,《江漢考古》2015年第1期⛹🏻♂️🏂🏽,第5👇🏽、8頁)
簡2从“橐”初文、從“臤”之字可能即“緊”字的異構😦🍆。
蔡侯尊、盤銘文有“肇佐天子”之語,似可與簡文“肇右文王”對讀?“左(佐)”、“右”皆訓助👊🏻。
簡3“攼敦殷受,咸成商邑”,“攼”疑可讀爲“刊”,訓爲“削、剟”。此義項雖較實,稍加抽象似即與“敦”之“攻伐”義接近。
《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1367、1368“令(命)克侯于匽(燕)”,句式與簡文“命女(汝)侯于許”全同。而且二者同是西周早期的分封冊命之辭。
黃傑兄🧥🤟,這個“撫”就是方懷不廷的“懷”一類的意思💂🏿♀️,跟“柬(簡)乂” 並非一事。您可檢索看看“乂”後面所接的對象⚱️🚵,便會明白在下讀不懂此段簡文的原因。
蘇先生,結合您文中所舉的例子而言🈚️,“用燮不廷”、“懷不廷方”、“方懷不廷”與《封許之命》“柬(簡)乂四方不[戈+丮/女](貢🙎🏻♂️🦽?獻?)”以及曾侯鐘的“[求+戈](仇)讎是[罓/無](撫)”,似乎是同一類型的用法🎈🔱,即對不服順的國家或地區用燮和(“用燮不廷”所處辭例不全,“燮”也可能是伐之義)、懷柔、柔撫👈🏿🙅🏿♂️、治理一類意義比較柔和的動詞。這似可表明“柬(簡)乂”與“不[戈+丮/女](貢🥽?獻👩🏽💻?)”連用🎡,是能夠成立的。
以上所說不一定妥當🤷🏽♂️,請您批評。
“攼”讀爲“刊”的意見,簡帛網論壇暮四郎先生已經指出。他是將“刊”與“虔”字聯繫🧑🚀,從而引出“殺”義,因“刊”字本身似乎並無“伐”之義。
“𢦚”應該是格鬥之“格”比較早的寫法,《二祀邲其卣》⚠️:“既𢦚于上下帝”(集成5412.3)、史墻盤:“方蠻無不𢦚見”(集成10175),本文“簡乂四方不𢦚”,可能都是用為來格之“格”。
對於「攼」讀為「翦」、「踐」等字可以補一個例證。《筮法》「為雪,為露🐝,為䨘(霰)🧑🏻💼。【59】」,「䨘」讀為「霰」,即《說文》「霰」或體作「䨘」。另外,我們知道楚簡中【戔與散】聲音關係密切,有越來越多相通例證被發現🙂↕️。而「見」與「干」同為見紐元部,而且亦有相通例證👌🏿。如「 事君徵國痣塞天生然偍侫」,復旦讀書會指出「“偍侫”當是“俔(姦)佞”👩🦽➡️。」(〈讀水泉子簡《蒼頡篇》札記〉,復旦網,2009.11.11);《馬王堆帛書‧衷》4上「《婦(否)》 (者)👨🦽,陰陽姦(干)矣」(《集成》第三冊,90頁注4))🫕🪈,可見【見與干】可以相通🥎👨🏭。則【散與見】相通,猶如【戔與干】相通🫱🏻。
《封許》簡8「厚」作A😱,
左塚楚墓漆梮方框第三欄D邊有個向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字B,
A顯然就是从B,
如果A是厚🩲,那B恐怕就是《說文》訓為「厚也」的「厚-厂」,
相關字形請參《說文新證》2014年版457頁。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