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之道家補
(首發)
高月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一🪵、 《漢書·藝文志》道家內容梳理
《伊尹》五十一篇📻。湯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説》三十七篇。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説》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説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
《蜎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2️⃣𓀙,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遊稷下⌛️,號天口駢。
《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
《宮孫子》二篇🧜🏻♂️。
《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
《周訓》十四篇。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六國時所作,託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六國時👩🏿⚖️。
《捷子》二篇。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時說於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武帝時。
《臣君子》二篇🏊🏽♀️。蜀人🦵🏻。
《鄭長者》一篇。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歴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絶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二👩🏼🚒、以出土文獻增補《漢書·藝文志》道家內容
1、河北定縣八角廊竹簡《文子》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40號漢墓出土,這批竹簡中被初步認為是《文子》內容的有277枚,約有2790字。因竹簡中未發現篇題,所以原本僅有一篇還是若干篇,尚待研究分析🤽🏼。據今本《文子》可以看出,其中屬於《道德》篇的竹簡有87枚,1000餘字🦒,另有少量竹簡文字與《道原》、《精誠》、《微明》、《自然》中的內容相似✊,還有一些為今本《文子》所無的軼文。簡文各章為平王問,文子答。
《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釋文》🐪、《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校勘記》以及《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的整理和意義》(定州漢簡整理小組,《文物》🙆,1995年第12期)🧂。
《試論八角廊簡<文子>》(李學勤,《文物》,1996年第1期);《試論竹簡<文子>與今本<文子>的關係—兼為<淮南子>正名》(張豐乾,《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文子>成書瑣議》(譚家健📶🧗🏿♀️,《長沙電力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文子>學術探微》(魏啟鵬🚠,《道家文化研究》🤱,2000年18輯);《竹簡<文子>哲學思想探析》(丁原植,《道家文化研究》,2000年18輯)🧝🏿🤦🏿♂️;《<文子>六論》(趙建偉💂🏽♀️,《道家文化研究》,2000年18輯)👯♂️;《<文子>的再考辨》(胡文輝,《學術集林》🔄,2000年卷17👮♀️,上海遠東出版社)👌;《柳宗元以來<文子>研究綜述》(張豐乾,《國學研究》🧑🏿🎤🐈⬛,2000年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從簡本<文子>看傳本<文子>》(王三峽🦄,《武漢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2、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
1973年12月至1974年初🛤,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抄寫在通高24釐米的帛上,乙本抄寫在通高48釐米的帛上🚶♀️。甲🫄🏽、乙兩本各附抄有四篇古佚書,甲本在卷後8️⃣,乙本在卷前。甲本《老子》和卷後四篇古佚書合抄成一個長卷🦶,共463行🫥,約有13000多字🫲🏿。乙本《老子》與卷前四篇古佚書出土時摺疊的邊緣已殘斷🤦🏽,分為32片,經綴合,共252行,約16000餘字。兩種《老子》抄本大體相同,但和今本對照,在文字和篇章次序上都有較大出入。帛書《老子》的《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韓非子》的《解老》🛄、《喻老》所引《老子》文本次序一致。帛書《老子》乙本的上下篇卷尾注有“德三千四十一”🤵♂️、“道兩千四百六十二”字樣🤛🏿,為乙本《老子》的綜字數。習稱《老子》“五千言”,大概是省事而稱的約略之數,帛書乙本實為5467字。
《老子》乙本卷前四篇古佚書皆有篇題,為《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共175行👮♂️🐽,約11160字📚🥃。除少數幾篇文字略有殘缺外🦹,其餘保存的都很完整💆🏼♀️。有人認為此四篇古佚書或即《漢書·藝文志》中列在道家的《黃帝四經》,因漢文帝時崇尚黃老💺,所以把有關黃帝內容的四篇與《老子》合抄為一卷。有人認為第二篇《十大經》中記載黃帝初立👩👧,以及他的大臣如力黑(即力牧)🛍、閹冉👆、果童、太山之稽(即大山稽)🙆🏻、高陽等人的事跡和相互問答之詞◀️,因此可能是《漢書·藝文志》中所列的《黃帝君臣》🤳🏽,或是列入兵陰陽類的《九牧》🔅。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釋文》(馬王堆帛書整理組👩🏽⚕️🧖🏻,《文物》,1974年第10期);《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釋文》(馬王堆帛書整理組,《文物》♉️,1974年第11期)🖇;《老子》💆♂️🖕、《經法》(包括《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十大經》、《稱》、《道原》)簡注本(馬王堆帛書整理組,文物出版社,1976年,平裝32開本);《馬王堆帛書》(壹),其中包括《老子》甲本及卷後古佚書《五行》、《九主》、《明君》、《德聖》𓀚、《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道原》的圖版🔨、釋文、注釋(馬王堆帛書整理組🧽,文物出版社,1980年,8開精裝本);《帛書<老子>校釋》(戴維🟢,嶽麓書社)👱🏻♂️。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概述》(曉菡,《文物》🛳,1974年第9期)🗯;《漢初黃老思想和法家路線—讀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劄記》(程斌,《文物》,1974年第10期);《<黃帝四經>初探》(唐蘭,《文物》,1974年第10期);《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高亨、池曦朝,《文物》,1974年第11期);《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金鏞,《光明日報》⛅️,1974年10月6日)🟠;《帛書<老子>所反映出的若干問題》(徐復觀,《明報》🧛🏽🧘🏼,1975年第10卷6期)💯;《讀馬王堆出土的<老子>》((日)波多野太郎著、梁國豪譯,《明報》,1975年第10卷4期)🔟;《帛書<老子>甲乙本與今本<老子>勘校劄記》(高明👓,《文物資料叢刊》🔊,1978年第2期);《從帛書<老子>看<老子>的原結構佈局》(尹振環,《復旦學報》🪖,1987年第2期);《馬王堆帛書<老子>初探(上👨🏽🔬、下)》(劉殿爵⛹🏽🧑🦽➡️,《明報月刊》,1982年第17期8🦸🏽♀️、9)🏸🚇;《帛書<老子>的用韻問題》(陳廣忠,《復旦學報》,1985年第6期)🎑。
3🤵🏼♀️、湖北荊州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根據竹書內容所加。甲組共有竹簡39枚,竹簡兩端均削修成梯形,簡長32.3釐米,編繩兩道,有1000多字,其內容分別見於今本《老子》二十餘章內🕡;乙組共18枚簡,竹簡兩端平齊,簡長30.6釐米🙍🏿♂️🪯,編繩兩道,存有380字✍🏽,其內容分別見於今本《老子》的八章之內;丙組共有14枚簡5️⃣,竹簡兩端平齊🤶🥎,簡長26.5釐米,編繩兩道,約有260字左右,其內容分別見於今本《老子》五章之內。三組全部加起來共有2046字👮🏿,只相當於今本的五分之二🧑🏿💼。章序與今本也有較大差異💇♀️,文字也有不少出入,且不分《德經》💯、《道經》。
《荊州郭店一號楚墓》(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簡》(荊州市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荊門竹簡<老子>出土的意義》(左鵬,《中國文物報》,1995年6月25日);《荊門竹簡<老子>並非對話體》(劉祖信、崔仁義🧑🏿⚖️,《中國文物報》🏫,1995年8月20日);《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丁原植,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崔仁義,科學出版社,1998);《郭店<老子>國際研討會綜述》(邢文、李縉雲🩱,《文物》,1998年第9期);《楚簡<老子>校釋之一》(廖名春,《華學》🧑🧒🧒⚙️,1998年第3輯,紫禁城出版社);《郭店楚簡<老子>解詁》(劉信芳,臺灣藝文印書館,1999年);《郭店楚墓竹簡<老子>校讀》(侯才🔋,大連出版社🧙🏻♂️,1999年);《郭店楚墓竹簡<老子>釋注商榷》(張桂光🚣🏽,《江漢考古》,1999年第2期)🤘🤹♂️;《郭店竹簡<老子>研究綜述》(解光宇,《學術界》👩🏽🌾,1999年第5期)🙇🏽;《郭店楚簡與早期道家》(薑廣輝,《書品》🕟,1999年第2期);《論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簡🧸、帛<老子>比較研究》(尹振環🤜🏻🧔🏻♂️,《文獻》,1999年第3期)🏗;《楚簡<老子>校釋》(廖名春,《中國傳統哲學新論—朱伯崑教授75壽辰紀念文集》👇🏻,1999年);《郭店楚簡<老子>校讀》(彭浩✉️,200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楚簡與帛書<老子>》(鄒安華🦔,2000年,民族出版社)。
4、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老子》
2009年初🏌️♂️,北京大學收藏了一批從海外搶救回歸的珍貴西漢竹書,總數達3300枚 ,北大簡本《老子》經拼合共有完整簡218枚,保存近5300字(含重文)🥧,保存了“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的篇題,“上經”相當於傳世本《德經》🕕,“下經”相當於傳世本《道經》。
《北大藏西漢<老子>簡識小》(劉洪濤😸,《中國語文》👩🏼🌾🤢,2011年9月);《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本<老子>的文獻學價值》(韓巍,《中國哲學史》🚪⚓️,2010年11月)🚃*️⃣;《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價值重大》(胡仲平,《中國文化報》🏄🏻,2012年12月);《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概說》(朱鳳瀚、 韓巍、 陳侃理 ,《文物》🚓,2011年6月)⭕️;《北大漢簡<老子>異文校讀五題》(魏宜輝🙅🏿,《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11月)𓀙;《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卷)的價值》(趙昌平👱🏽♀️,《文匯報》,2013年3月);《北大漢簡<老子>簡介》(韓巍,《文物》,2011年6月)👩🏻🦱👷🏽♂️。
5🙏、馬王堆帛書《九主》
1973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3號漢墓。該篇出土時與《五行》、《明君》、《德聖》三篇共同抄寫在帛書《老子》甲本卷後,發表時稱這四篇為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該篇現共存52行🌲,約有15000餘字。原無篇題,“九主”是整理者根據該篇內容所定🦖。也有人稱之為《伊尹·九主》👩🏻⚖️。該篇內容是記述伊尹論九主的言論👩🏼🔬。篇中肯定法君法臣,否定其他八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尊法的思想,篇中有著很明顯的黃老刑名學術的色彩8️⃣。
《試論馬王堆漢墓帛書<伊尹·九主>》(淩襄🧘🏽,《文物》,1974年第11期);《帛書<伊尹·九主>與古代思想》(連劭名🫲,《文獻》⏏️,1993年第3期)⛹🏽♂️;《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九主>研究》(孫燕紅🪭,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𓀘;《<史記·殷本紀>與馬王堆帛書<九主>》(廣瀨薰雄,《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七輯)》,2005年);《帛書<伊尹·九主>與古代思想》(連劭名,《文獻》,1993年10月)。
6、馬王堆漢墓帛書《明君》
1973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3號漢墓🧑🏽🎓🧞♂️。該篇出土時抄寫在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全文共存48行,約有1500餘字🧘🏿。原無篇題,“明君”二字是整理者根據該篇內容所定🧑🏽🚀。其內容是闡述賢明君主的幾大要務🤰🏼,著重論述攻戰守禦🧑🏻🎄,強調強兵的重要性🏄🏿。
7、馬王堆漢墓帛書《徳聖》
1973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3號漢墓👩🏿🎓。該篇出土時抄寫在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全文現存13條,約有400餘字🛌🏽。後篇文字殘缺🔂,不能屬讀🏌️。原無篇題,“徳聖”二字是整理者根據該篇內容所定。整理組認為這篇內容也講到“五行”,似與本墓出土的帛書《五行》篇有關,但又有一些道家的語彙。陳松長認為,究其內容,則主要是融合儒、道兩家思想對“五行”觀念進行綜合性的發揮和闡述。帛書認為𓀃,凡具備“仁👳🏼、義、禮👨🏿⚕️、智🛷、聖”五行的君子🫥,就會“德心起”而達到天人感應的“玄同”境界,這樣,藉助道家的天道觀,發展了儒家倫理哲學的目的論🏊♂️,這也是西漢初期思孟學派的一個重要傾向。(《帛書史話》)
8、馬王堆帛書《經法》
1973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時它和《十大經》💄、《稱》、《道原》一起抄寫在帛書《老子》乙本的卷前👱🏿♀️👨🏻,正式發表時稱這四種書為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是《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第一種書◼️,現存77行⚛️,約有5000餘字,行與行間有烏絲欄界🌁。全篇反應法家思想十分明顯🎗,強調刑名,主張法要像準繩那樣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此外,本篇還提出要“賦斂有度”🦸🏻♂️,以“節民力”。該書共由9篇組成,它們分別是:《道法》、《國次》、《君正》🍛、《六分》、《四度》、《論》、《亡論》𓀛、《論約》、《名理》,每篇原都有篇名,抄寫在各篇篇末👏🏼。全書書名《經法》二字抄寫在全書的末尾▫️,“經法”二字後還寫有全書統計字數,“凡五千”三字。
《<經法>簡注本》(馬王堆帛書整理組,文物出版社,1976年🤎,平裝32開本);《<經法>等古佚書四種釋文校補》(溫公翊,《中國語文》,1979年第5期);
《法家路線和黃老思想—讀帛書<經法>》(康立👨🔬、衛今,《文物》👨👨👧👦,1975年第7期);《法家對黃老之學的吸收和改造—讀馬王堆帛書<經法>等篇》(湯新,《文物》,1975年第8期);《黃老思想與道法關係—讀帛書<經法>》(俊奎🙅🏿♂️👨🏽💼,《破與立》🧙🏼♀️,1976年第3期)🧒🏼;《讀<經法>》(郭元興,《中國文史論叢》🏋🏿,1979年第10期)⛹️♂️;《<經法>等佚書是田駢遺著》(英哲,《人文雜誌》,1982年第1期);《<經法>等篇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方克,《學術論壇》,1982年第4期);《<經法>中的“形”🧙🏻♂️、“名”思想探源》(郭犁華,《安徽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9🌅🧑🏼🚀、馬王堆帛書《經》
1973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時它和《經法》、《稱》🥉、《道原》一起抄寫在帛書《老子》乙本的卷前🏮🙍🏽♀️,正式發表時稱這四種書為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1️⃣🔘。《經》是《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第二種書,全書共存65行,分15篇,它們分別是《立命》、《觀》、《五正》、《果童》、《正亂》🤲🏽、《姓爭》、《雌雄節》👼🏻、《兵容》、《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順道》《十大》☦️,除《前道》篇題因原帛殘缺為整理者所加外🧏🏽♀️,其餘14篇皆原有篇題🤜🏿🍮,抄寫在各篇篇末🏇🏽。全文約有4000餘字👝。陳松長認為🥎👈🏽,《經》通篇以黃帝君臣對話的形式來敘述治國之道和用兵策略。總的來說👉🏿🏄🏻,帛書《經》是一篇用黃老刑名思想以闡述治國用兵之道的古佚書,其思路與《經法》篇的治國用道理論完全相同。(《帛書史話》)
《<十大經>的思想和時代》(康立,《歷史研究》,1975年第2期)🚵🏼;《對<十大經·初論>的質疑》(高振鐸,《吉林師大學報》,1978年第2期);《帛書<十大經>補箋》(魏啟鵬💇🏿♂️🏋🏽♀️,《簡帛研究》1998年第3輯)。
10、馬王堆帛書《稱》
1973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時它和《經法》✧⚖️、《經》、《道原》一起抄寫在帛書《老子》乙本的卷前,正式發表時稱這四種書為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稱》是《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第三種書🧘🏿♀️,全書共存25行,約1600餘字。全文不分章節,行與行間有烏絲界欄。原書書題“稱”,抄寫在書末最後一行,“稱”後記有計字尾題“千六百”三字。形式類似格言,主要講的是人生處世哲學,帶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11👈🏿、馬王堆帛書《道原》
1973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時它和《經法》、《經》、《稱》一起抄寫在帛書《老子》乙本的卷前⚜️,正式發表時稱這四種書為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是《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第四種書👩❤️💋👩,《道原》只有7行🙍🏽♀️,共464字,全文不分章節🫸🏼🐐,行與行間有烏絲界欄👱🏼♀️🧑🏽⚕️。原書書題“道原”二字抄寫在書末最後一行,“道原”二字後記有計字尾題“四百六十四”。全篇文句基本押韻,與以韻語成篇的《老子》非常相似。內容是“道”之本原、性質、和作用✍🏻🤓。(《帛書史話》)屬道家者言。
12🤒、阜陽漢簡《莊子·雜篇》:
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1號漢墓出土🙋♀️,無書名、篇名,《莊子》約20片,有傳本《內篇》中的《逍遙遊》🥌、《人間世》,《外篇》中的《駢拇》🤲🏼、《在宥》等以及《雜篇》中的《徐無鬼》🙍🏿♂️、《外物》、《讓王》、《天下》等內容,但大多僅存數字🧑🏽⚕️,只有“宋元君夜半而夢”(《外物》)故事殘留較多。
《<莊子·雜篇>竹簡及有關問題》(李學勤🚷,《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1998年第5輯);《阜陽出土的<莊子·雜篇>漢簡》(韓自強🤲🏻、韓朝🙅🏽♂️,《道家文化研究》,2000年18輯)。
13👩🏻🦳、張家山漢簡《莊子·盜蹠》
1988年出土於湖北省江陵張家山136號漢墓。該篇現存44枚竹簡,原有篇名作“盜貉”。據介紹,其“內容為孔子見盜蹠🥞,此篇即為《莊子·外篇·盜蹠》。內容完整,與現存版本文字基本一致。”(《江陵張家山兩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92年第9期)以簡文與傳世本相比較🤘🏽,似簡本內容僅為傳世本《盜蹠》篇的第一章。
14🧘♀️、湖北荊州郭店楚簡《太一生水》
1993年10月,湖北荊州郭店1號楚墓出土🏭🏎。出土時無篇題🟫,篇題是整理者根據竹書內容所加👩🎓。共有14枚竹簡,竹簡兩端平齊🔮,簡長26.5釐米,兩道編繩,它是一篇軼文🤴🏻,文中的“太一”就是先秦時期所稱的“道”。該文主要論述“太一”與天、地🧛、四時、陰陽等的關係🌅,是一篇非常重要的道家著作。
《荊州郭店一號楚墓》(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簡》(荊州市博物館,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試談楚簡<太一生水>及其與簡本<老子>的關係》(郭沂,《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9期);《“太一生水”說》(龐樸,《東方文化》🤿,1999年第5期)🏋🏽;《<太一生水>劄記》(魏啓鵬,《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1期)🚴🏽;《<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葉海煙🔄,《中國哲學》,2000年第21輯,遼寧教育出版社)👩❤️💋👨;《<太一生水>考論》(陳松長◽️🪚,《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太一生水>“神明”新釋》(趙衛東,《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郭店楚簡<太一生水>考察》(胡小璐🪻,《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湖北教育出版社》);《讀<太一生水>劄記》(李二民📮,《古墓新知》💁🏿,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1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恒先》
1994年初☪️,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出土時間、地點不明🧑🦰🍰。據專家推測,這批竹簡的出土地點應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帶。該篇原有篇題“恒先”,抄寫在篇首第3簡簡背👨👨👦👦🍁。全篇共存13枚竹簡,簡長39.5釐米🏋️♀️,3道編繩。全篇共存497字🚻,完整無缺,為戰國道家佚書👩🏼🎤。“恒先”就是指先天地而生,獨立不改,州行不殆,作為永恆創造力的“道”🐉。
《上博藏楚竹書<恒先>新釋》(廖名春,《中國哲學史》,2004年8月);《楚簡<恒先>首章釋義》(李學勤,《中國哲學史》,2004年8月);《上博楚簡<恒先>語釋》(李零,《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3月);《楚簡<恒先>釋文分章》(邢文,《中國哲學史》,2010年5月)
《楚竹書<恒先>簡說》(鄭萬耕,《齊魯學刊》🧗🏿♀️,2005年1月);《上博楚簡<恒先>的道家特色》(淺野裕一,《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月);《上博簡<恒先>在文學發生論上的價值》(彭樹欣,《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9月》);《楚竹書<恒先>新證》(連劭名,《中原文物》,2009年4月);《竹書<恒先>的思想史意義》(曾振宇,《史學月刊》🤐,2010年7月)🕵🏼♂️;《上博藏戰國楚竹書<恒先>研究述評》(譚寶剛🤵🏻♂️,《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6月)👨👦;《楚簡<恒先>宇宙生成思想論》(譚寶剛,《學術論壇》,2010年6月)。
16🍃、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尹至》
2008年,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這批竹簡共2388枚,由校友趙偉國向清華大學捐贈🧑🎨👎🏿。該篇竹簡共5支,簡長45釐米,三道編。滿簡書寫二十九至三十二字🎣。原無篇題,現據篇首“惟尹自夏徂亳,逯至在湯”句 試擬🈵,簡背有次序編號。簡文記述伊尹自夏至商,向湯陳說夏君虐政🦶🏽,民眾疾苦的狀況,以及天現異象時民眾的意願趨向,湯和伊尹盟誓🤺,征伐不服🐤,終於滅夏🏇。可與多種傳世文獻,如《書·湯誓》🍗、古本《竹書紀年》😆😐、《史記·殷本紀》等參看🧑🏿💻。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考釋》(張峰,《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月)🙍📪;《清華楚簡<尹至>釋文試解》(沈建華🖕🏼,《中國史研究》,2011年2月);《清華簡<尹至>商克夏史事考》(馬智全,《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2年1月)。
17🧛🏼、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尹誥》
2008年🤹♂️,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這批竹簡共2388枚✦,由校友趙偉國向清華大學捐贈。該篇竹簡共4支,簡長45釐米🥡,三道編。滿簡書寫三十一至三十四字。原無篇題,此係據《禮記》與郭店簡、上博簡《緇衣》所引確定,簡背有次序編號。《尹誥》為《尚書》中的一篇,或稱《咸有一德》。
《清華簡<尹誥>研究》(廖名春,《史學研究》,2011年6月);《清華簡<尹誥>“一德”論析》(姚蘇傑👦,《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6月);《清華簡<尹誥>釋文校補》(陳民鎮,《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7月);《由清華簡<尹誥>論<古文尚書·咸有一德>之性質》(虞萬裏👨🏿🌾,《史林》𓀖,2012年4月)🎲。
18🚯、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周訓》
2009年初,北京大學收藏了一批從海外搶救回歸的珍貴西漢竹書,總數達3300枚 🫙,《周馴(訓)》的古佚書,存竹簡200餘枚,近4800字。全書採用“周昭文公”以歷史典故訓導“龏(恭)太子”的形式,記載了上至遠古堯舜♌️,下至戰國中期的若干重要史事,並論述治國為君之道🧑🏿🚀,其成書年代可能在戰國晚期🕵🏼♂️。這篇文獻或是早已亡佚的《漢志》諸子類道家之下著錄的《周訓》十四篇🧑🍳。
參考文獻:
[1]漢書·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M].北京:三聯書店,2008.
[4]廖名春.出土簡帛叢考.[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6]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貳、弎👨🦽、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2010.
本文收稿日期爲2015年5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爲2015年5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
感觉比较鸡肋,如果能补充撮述相关论著的代表性意见(最重要的是对学派归属的不同意见)🤟🏿🥯,或者能分篇做比较齐全的论著目录,都比现在这样在简介后面加上不知按照什么标准选的论著目的文章要有用得多。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