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上博簡《容成氏》與廢疾者有關的一段簡文
(首發)
張崇禮
北華大學文學院
上博簡《容成氏》2-3簡有如下一段文字🧑🏼🍳:
於是虖(乎)唫(喑)聾執燭,(矇)
(工)鼓瑟,
(跛)
(躃)獸(守)門,
(侏)需(儒)為矢👨🏿🚒,長者
(䆃)厇(度),婁(僂)者
(仕-織)謱(屨)🙍🏼,
(癭)者煮
(鹽)厇(鹾),
(疣)者
(漁)澤,
(迄)棄不
(舉)。
這段釋文參考了多位學者的意見,也有我們自己的一些想法🤷🏻♀️。下面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點談談我們對一些字句的理解🍞。
,李零先生認為從文義看🙍♂️,似相當“矇瞽”,意思是瞎子。《晉語四》有“矇瞍修聲”。[1]許全勝先生認為第一字从木冒聲🎼,可讀“瞀”。冒⛩、瞀皆明母幽部字。《玉篇》:“瞀↩️,目不明貌🖨。”《莊子·徐無鬼》🏊🏽♀️:“予適有瞀病😁。”第二字从工戈聲,戈在見母歌部;瞽在見母魚部👨👩👦👦。歌👴🏿👰🏻、魚古多通假。此二字可讀為“瞀瞽”。[2]陳劍先生認為“
”讀為“瞀”可從,“
”則應逕讀為“樂工”之“工”。目不明曰瞀🧍🏻,“瞀工”猶“瞽工”。《韓非子·八說》:“上下清濁🗒,不以耳斷而決於樂正,則瞽工輕君而重於樂正矣。”[3]
今按🕍:,應讀為“矇”。《說文》🧱:“矇,童矇也。一曰不明也🚴🏽♂️。”《廣雅·釋詁三》:“矇,盲也。”“冒”與“蒙”為同源字。“《說文》:‘冡,覆也。’通常寫作‘蒙’。周禮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注♝👩🍳:‘蒙,冒也。’左傳襄公十四年:‘蒙荊棘。’注🤌🏻:“蒙🦈,冒也。”漢書淮南厲王長傳:‘高帝蒙霜露,沬風雨👨🦲😱。’師古注:‘蒙🦴,冒也。’”[4]“
”讀為“矇”在語音上沒有問題𓀓。“瞀”字的“目不明”義主要是指“眩”👱🏽♂️,也就是眼睛昏花,沒有“盲”義,與簡文內容不合。
“”🤟,應讀為“樂工”之“工”👨🏽🍳。“
”為“攻”字異體,“攻”字在戰國文字中常用為“工師”之“工”。《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使工為之誦茅鴟。”杜預注:“工,樂師🧑⚖️。”《儀禮·燕禮》:“席工于西階上少東💆🏼。”鄭玄注:“工🙎🏿♂️,瞽矇,歌諷誦詩者也。”
厇,何琳儀先生認為“
”字當是从“首”得聲,“
宅”,疑讀“戚施”♥︎。“戚施👨🏿🦱,不能仰者。”[5]徐在國先生認為“
”當分析為从“禾”“首”聲,釋為“秀”⚃。“秀”疑讀為“繇”🤛。《廣韻·宥韻》🐶:“繇,卦兆辭也。”簡文“秀(繇)宅”義與卜宅近🧙。[6]許全勝先生疑“
”為“相”之形誤🧗🏼🫶🏽,“
厇”即“相宅”。楊澤生先生認為“
”从“首”“禾”聲,釋作“垸”。《說文·土部》:“垸,以桼和灰而髹也。”[7]黃錫全先生認為“
”从禾🙂,首聲,相當於“直”;“宅”可釋讀為“鐸”或“鎛”。此句意思可能是說,個子高大仰者敲擊鐸鎛或鐘。[8]劉信芳先生認為“
”从首聲猶从道聲,即“䆃”字異構,《說文》:“䆃📖,䆃米也。”段注🪪:“䆃🎾,擇也🧑🏼🎄,擇米曰䆃米,漢人語如此,雅俗共知者🏋🏽。”漢少府屬官有䆃官,掌擇米。簡文“宅”應讀為“擇”✖️🚗,擇米即精加工米。[9]
今按:🦸🏽🕧,當釋為“䆃”,訓為“擇”。對於這個問題,蕭旭先生有進一步的論述:《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的“䆃”👑,《漢書》、《文選》作“導”1️⃣。《漢書》多用古字。“導”為本字🧖🏼,“䆃”為專字🆕。一莖六穗👩🎤,謂嘉禾之米也。《集解》🏠:“駰案:《漢書音義》曰:‘謂嘉禾之米於庖厨,以供祭祀🥽。’”《索隠》引鄭德曰📛:“䆃💮,擇也。”宋·王觀國《學林》卷5:“在《漢書》用導字👩🎓,在《史記》用䆃字,而其官皆以擇米麥為職😼,則䆃🛎、導皆訓擇,又可知也。”《釋名》🐦🔥:“導🧊,所以導櫟鬢髮,使人巾幘之裹也,或曰:櫟鬢,以事名之也。”《六書故》:“導……箆類也,今之搔頭掉箆之類。漢🫎、晉天子所建玉導是也。漢有導官令,主米事導擇👰🏿♂️,蓋以箆別擇之。王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刳剶王孫慶🫶🏿,量度五藏♦︎,以竹筳導其衇,知所終始。《隋志》曰:‘先所以建冠於髮🧑🏻🦯➡️,所以[導]轢鬢髪於巾幘之裏也👂🏼。’相如《賦》曰:‘䆃一穗六莖於庖。’謂導擇也♒️。”(今本《隋書·禮儀志》引《釋名》作“導,所以導擽鬢髮使入巾幘之裏也。”)[10]
厇,上博簡中屢現,多讀為“度”,如:《彭祖》第1簡🧔🏿:“乃不失厇(度)。”《曹沫之陣》第51簡上🏄🏼♀️:“則期厇(度)傷亡𓀉。”《三德》第7簡🏊🏿♂️:“喜樂無期厇(度),是謂大荒。”第8簡:“宮室過厇(度),皇天之所惡。”等等,例多不備舉。我們認為這裡的“厇”也應該讀為“度”🎽。《廣雅·釋器》:“殳、度,杖也。”《周禮·地官·司市》🍦:“凡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鄭玄注:“度謂殳也🤸🏿。”
䆃度,檢擇度👩🏽🦱、殳之類的長兵器🔝。《周禮·考工記·盧人》✊🏼🧗:“凡試廬事🦹🏼♂️,置而搖之🧑💻,以眡其蜎也🫲;灸諸牆🙎♂️,以眡其橈之均也;橫而搖之,以眡其勁也🦃。”“廬”指戈、戟等長兵器的柄,也包括殳類等長打擊兵器🧚🏿♂️,以竹🎂、木製成,有時採用積竹或欑木之法🧕🏽。此類長杖製成之後,需要檢測杖身是否有偏強偏弱之病、杖端是否彈性弱、整杖是否強勁有力等。
孟蓬生🏗、[11]許全勝等諸位先生已經指出,“長者”與“侏儒”相對,應指身體特長的人🤦♀️。其說可從。按照《周禮·考工記·盧人》的說法🔷,“殳长寻有四尺”👩🔧,也就是一丈二尺,檢測如此之長的木杖的彈性和強勁度,不管是否採用上文所引《周禮·考工記·盧人》的三種方法,對身材高大的人來說,都是一項比較合適的工作。度與矢同為兵器🧜🏼♂️,且長短相對,猶“長者”與“侏儒”相對。
,徐在國先生認為相同的形體又見於仰天湖十二號簡(《楚系簡帛文字編》971頁)。均應分析為从“攴”🏰、“士”聲⚒。馬王堆帛書《式法》(過去或稱為“篆書陰陽五行”、“隸書陰陽五行”)中“責”條“仕者,三遷”,陳松長《馬王堆帛書藝術》隸書本作“事者,三遷”。“小生”條“仕者🙏🏿🤲🏽,再遷”,隸書本作“士者,再遷”。其中“仕”字寫法與
相同,可證
當釋為“仕”🧤。
今按:徐先生釋“”為“仕”,正確可從。但他把“
謱”讀為“事數”,指職掌天文,則恐非是。“僂者事數”🩸,我們無法明白駝背的人為什麼適合職掌天文。“
謱”當讀為“織屨”。“仕”,崇母之部;“織”,章母職部。聲母同為舌齒音🙌🏽,韻部陰入對轉。曾侯乙墓44號簡的“戠”和81號簡的“
”🏃🏻♀️➡️,裘錫圭、李家浩先生疑並當讀為“戴”或“載”🛢。[12]《尚書·舜典》:“有能奮庸熙帝之載。”“載”,《史記·五帝本紀》作“事”🧜🏼。《史記·吳王濞列傳》💅:“安得不戴?”“戴”,《漢書·吳王濞傳》作“事”。[13]“謱”與“屨”同从“婁”得聲,自可通用。仰天湖、信陽和包山楚簡多以“縷”、“婁”表“屨”。“織屨”一詞古書常見,即編織鞋子🙋🏻♀️。編織鞋子需長時間俯身勞作,故適合僂者。
仰天湖楚簡16🏫:“一韋之
🙇🏻♂️。”
,何琳儀先生釋作“
”,讀為“褘”,指蔽膝🧛。[14]從“
”字所處的位置看,應是表顏色的詞。如信陽簡2-028:“紫韋之納🔦。”包山簡259:“二紫韋之
(帽)👿😇。”曾侯乙墓簡54🪴:“戠組之
🚚⏰。”“戠”,裘錫圭、李家浩先生疑讀為“黓”,《廣雅·釋器》🙍🏻♀️:“黓,黑也🧜🏻♀️。”《古文字譜系疏證》讀“熾”🦿,《書·禹貢》:“厥土赤埴墳”,注“埴讀熾,赤也。”[15]未知孰是👨🏿✈️。從語音上看,“
”字讀“黓”或“熾”均可通🫃🏿,但從相關記載來看🐲,蔽膝多為紅色。如金文習見之“赤芾”❄️👩🏿🦲,古籍常見之“赤芾”、“赤紱”、“朱芾”,《春秋繁露·服制像第十四》🏇🏽:“韍之在前,赤鳥之象也。”所以我們疑仰天湖簡16的“
”當讀為“熾”🏦,赤也。
者,李零先生認為或可讀為“疣者”👨🦽➡️,指長有贅疣的人👁🗨。何琳儀先生認為“
”應是“憂”之異文,疑讀“瀀”。[16]劉信芳先生認為“
”讀為“
”或“
”,為四肢顫動之疾。周鳳五先生釋為“禿者”🏥。[17]
今按:者🫷🏽,當讀為“疣者”,指長有贅疣的人🤦🏽♂️。
者煮
厇,“厇”,或以為衍文,[18]如非衍文,則當以李零先生讀“鹾”為是🗻。“癭者煮鹽鹾”,癭者就是患有俗稱大脖子病的人,大脖子病主要是由缺碘引發的。讓癭者煮鹽,有利於其病症的痊愈。“疣”指贅疣,也就是肉瘤🧘🏿♀️。《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諸毗之水。其中多滑魚🚯,其狀如釧,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里👋🏿,曰旄山,無草木。蒼體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鱃魚,其狀如鯉而大首,食者不疣。”可見古人認為食用某些淡水魚類可以治疣🤘🏽、防疣。所以“疣者漁澤”的邏輯和“癭者煮鹽鹾”是一樣的🤸🏼♂️。
,原字形作
🧞,左上為爿🥢,也有可能是疒之省;右上為旡;右中為出🙇🏽♀️,或以為止,誤;下部為水。陳劍先生隸定為“
”🎵,正確可從。今按:“
”應該是個雙聲字🤣,旡、出皆聲。旡👩🎓🔯,見母物部;出,昌母物部。从“出”得聲的“屈”字,與“旡”同屬見母物部👩🦯➡️。从“旡”得聲及與之相通之字多有“終”🧑🏼🏭、“至”義。如《小爾雅·廣言》:“暨,及也。”《玉篇·日部》:“暨,至也。”“炁”為“氣”字異體,从“旡”聲的字和“气”聲的字多通用。[19]《爾雅·釋詁上》:“迄🧗🏻♀️,至也。”《詩經·大雅·生民》:“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毛傳⛳️:“迄,至也。”。《後漢書·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疎意廣,迄無成功。”李賢注:“迄,竟也。”从“旡”聲的字和“自”聲的字多通用🔮。[20]从“自”得聲的“洎”、“臮”皆有及♊️、至義🏟🛩。我們認為“
”也應訓為至〽️、終至義。
“棄”字基本義是捨去、廢除。或以“棄”為所棄之人,誤。“棄”為動詞🛢,未見名詞用法👦🏼。所棄之人古書恒言“棄人”,未有單言“棄”者🤱🏼。
,原字形作
,季旭昇先生認為字形上似从與,下似从犬。[21]陳劍先生隸定為“
”🏊🏽♀️🧍♂️。今按:“
”字見於中山王方壺和包山簡,皆用為“舉”👈🏽。中山王方壺:“
(舉)賢使能👩👩👧👦。”舉🐹,義為舉用🚎、選用。簡文的“
”字也應該是這個意思。
(迄)棄不
(舉),終至於沒有不被選用的。
關於上引《容成氏》簡文整體的意思🏮,陳劍先生認為:“《論衡·自然》舉‘傴者抱關,侏儒俳優’為例🤱🏽,謂‘語稱上世使民以宜’,簡文‘官其材’、‘喑聾執燭🙏🏿,瞀工鼓瑟,跛躃守門’云云🔏👴🏻,正是這類‘上世使民以宜’的‘語’(即傳説)💻🤥。”
今按:《淮南子·主術》亦有相似論述🏵:“是故聖人舉事也,豈能拂道理之數,詭自然之性,以曲為直,以屈為伸哉?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是以積力之所舉🧛🏻♀️,無不勝也;而眾智之所為,無不成也。聾者可令嗺䈥,而不可使有聞也◽️;喑者可使守圉,而不可使言也。形有所不周,而能有所不容也🖕🏻。是故有一形者處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勝其任❗️,則舉之者不重也;能稱其事,則為之者不難也。毋小大修短🧔🏻,各得其宜,則天下一齊,無以相過也。聖人兼而用之,故無棄才🆗。”
“因其資而用之”🥇、“毋小大修短,各得其宜,則天下一齊,無以相過也”🐔,正是《容成氏》此段簡文的主旨,而其結語“故無棄才”與簡文“迄棄不舉”語意正合🚐。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釋文註釋251頁🧙🏿♂️🚨。下引李零先生意見均見於此,不再重複出注。
[2]許全勝🔦:《〈容成氏〉補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下引許先生意見均見於此文🧫,不再重複出注𓀇。
[3]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央研究院成立75週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年👄🫳🏼。又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2008年7月31日💁🏻♂️。下引陳先生意見均見於此文,不再重複出注。
[4]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246頁🏃♀️➡️。
[5]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
[6]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年01月14日🏊🏻♂️。下引徐先生意見均見於此文🐿,不再重複出注🎒。
[7]楊澤生:《〈上海博物館所藏竹書(二)〉補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2月15日。
[8]黃錫全:《讀上博簡(二)劄記(三)》👾,簡帛研究網2003年3月23日。
[9]劉信芳🤾🏿⛹🏻:《楚簡〈容成氏〉官廢疾者文字叢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10月,326頁。下引劉先生意見均見於此文,不再重複出注🤌🏿。
[10]參見張崇禮《釋<容成氏>的“長者擣度”》文後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2010年6月18日。
[11]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
[12]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0️⃣,1989年➰,515頁注108。
[13]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35頁【史通才】條。
[14]何琳儀:《仰天湖楚簡選釋》,《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08-109頁。
[15]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117頁。
[16]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
[17]周鳳五:《楚簡文字零釋》🫁,第一屆應用出土資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苗栗·育達商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2003年4月26日。
[18]陳美蘭先生說🧘🏽♀️,參見蘇建洲《容成氏譯釋》,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3頁。
[19]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886頁【旡通气】條、892頁【气通既】條。
[20]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889頁【既通自】條。
[21]蘇建洲♿:《容成氏譯釋》,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6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8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8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29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