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北大漢簡伍《荊決》札記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1☁️、荊決🐷:《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中的《荊決》一篇,《說明》介紹說:
“《荊決》的‘荊’字指楚👭🏻,‘決’字同‘訣’,內容是講楚地筮占的要訣👨🏽🔧。”[1]
按:《荊決》言“鐫(鑚)龜告筮🐦🔥,不如荊決”👳🏻,“鐫龜”是鑚龜而卜,即龜卜🪓;“告筮”(“告”疑當釋“吉”,即下引《歸藏·本蓍篇》中的“吉”,善也)就是用蓍草占筮,《說文》👮🏽:“筮🌗,《易》卦用蓍也。”段注:“《曲禮》曰:‘龜爲卜👺👬🏻,策爲筮。策者🤱,蓍也。’《周禮·簭人》注云:‘問蓍曰筮⏳。’”故“告筮”是指蓍筮。“荊決”與龜卜、蓍筮並稱💦𓀗,則“荊”當與“龜”⛹🏽♂️、“蓍”一樣是一種占卜工具,而非是指楚地。《歸藏·本蓍篇》講選用占卜工具的時候有一段說👨🏼🔧🏃♂️:
“蓍末大於本為上吉,蒿末大於本次吉,荊末大於本次吉,箭末大於本次吉,竹末大於本次吉😚。蓍一五神,蒿二四神,荊三三神👨🏿🏭,箭四二神☂️🤽🏻♂️,竹五一神。筮五犯皆藏🙍,五筮之神皆聚焉🛢。”[2]
據此可知,古人筮卦的工具有蓍、蒿、荆、箭、竹五種,以蓍最好🫚,故曰“上吉”,吉者善也🌡🙎🏽♀️,故古人筮卦普遍是用蓍☸️。可能五種筮卦工具的筮法各異🃏,故有“五犯”、“五筮”之說,“荊”乃其中之一而已🤵♀️。
因疑所謂“荊決”者,乃以荊為占卜工具而形成的一種筮法👰🏽♀️,“決”即“卜以決疑”(《左傳·桓公十一年》)之“決”,謂以荊占卜決斷吉凶。筮法形成之後,占卜工具未必非得用荊,就象易是用蓍草為占卜工具形成的一種筮法,然古人易占未必必用蓍🚶🏻➡️🤷🏻,竹木籌策之類均可使用。
這種筮法與大家熟知的《周易》筮法有別,根據《荊決》的介紹就是用三十根筭,隨機分成三份,分別表示上、中☠️、下三個位置,稱為上分、中分✍🏻👧、下分,每份用四除(少于四的一🧑🏽🎨、二🩸、三不除)😙,除盡的就是四🦿,除不盡的餘數就是三、二、一🧛♂️,這樣一次筮就得出三個數字,形成一卦,類似易卦中的三爻卦,數字都用“一”組合而成🔣,每爻最大的數是亖(四),最小的數是一;上分、下分橫置🩸,中分豎置。
這種筮法,操作程式比較簡單🐈,一次即可成卦,得到的數字組合只能有16種,也就是只有16個卦象👉🏿,遠比《周易》、《歸藏》的卦象少,僅為其四分之一。書中即記錄了這16種卦象(組合)💁🏼,每種卦象都用天干和地支為名,各八個(天干不用庚、辛,地支不用申、酉、戌、亥),系以爻辭,沒有專門的卦名⛽️👱🏽♀️,這也與《周易》、《歸藏》🧔🏼、清華簡《筮法》這類易筮系列的筮書不同✬。可見《荊決》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筮法體系,與易筮沒有很直接的聯繫。
《荊決》言“鐫(鑚)龜告筮,不如荊決”👨👨👧👦,是說龜卜🙇🏿、蓍筮都不如荊決之善也🧚🏽。
2、簡2:“左手持書,右手操筭”😕。
按:所持之“書”蓋即荊決之筮書,“筭”當即以荊為材料製作的算籌,說明古人在占筮時筮書與算籌是兩樣必不可少的工具🔝。清華簡《殷高宗問於三壽》云:“君子而不讀箸(書)占🤾♂️🧙🏼,則若小人之𤼃(聾)狂而不友”,對於其中的“讀箸(書)占”學者們做過不少討論🙆🏼♂️,筆者認為是讀書而占的意思,書就是筮書,[3]從《荊決》的記載看,古人卜、筮時讀書而占蓋是慣例🧔🏿♀️🤦♀️。
《山海經·海外東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藝文類聚》卷六引作“豎亥左手把筭,右手指青丘北。”《太平御覽》卷三十六引作“豎亥左手抱筭🌎,右手指青丘北”🤼,疑本《類聚》。今據《荊決》記載看🫸🏼,古人占筮、計數時恐當是右手持筭👂🏽,《類聚》🫰、《御覽》所引未必是🌀。
3🛢、簡4-5:“己<甲>:窮奇❣️,欲登于天,浮雲如人🤤🤟🏽,氣(既)已行之🫶🏿,乘雲冥冥🌯。”
原整理者注云:“‘窮奇’,疑指甲為干首,《日·荊》作‘皋椅’。按🧏🏻♂️:天干為奇,地支為偶,甲為干首,乃奇數之極。窮是群母冬部字,皋是見母幽部字,可通假。”(172頁注[三])
按:觀《荊決》其它爻辭,多用鳥獸之名為辭🥃,如《乙》云“龍處於澤,欲登于天”🦹🏽🧑🏻🦱,《丙》👩🏻🦽➡️:“有鳥將來,文身翠翼”,《丁》:“[翩翩]蜚(飛)鳥🧑🚒,止陽之枝”,《壬》:“凡(鳳)鳥不處,羊羊(洋洋)四國”,《癸》💹:“玄鳥朝蜚(飛),羊羊(洋洋)翠羽”,等等🧘🏻。那麼,《甲》爻辭開始二句言“窮奇,欲登于天”,與《乙》首句“龍處於澤,欲登于天”類比,可知“窮奇”當與“龍”一樣應是動物名,似與干支🌀、奇數無關。“窮奇”之獸見於《山海經》🧑🏼🔧:
《西次四經》📏:“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郭璞注↕️:“或云似虎✍🏼,蝟毛🎏,有翼🔕。”
《海內北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髪👩🚀,在蜪犬北✊🏿🕳。一曰從足🧎🏻♂️➡️。”
又《神異經·西北荒經》:“西北有獸焉,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勦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鬥,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亦食諸禽獸也🕋。”注引別本云:“窮奇似牛而狸尾,尾長曳地,其聲似狗👩🏼🦰,狗頭人形𓀋,鉤爪鋸牙⤵️。逢忠信之人,齧而食之⏺;逢奸邪則擒禽獸而伺之。”
《左傳·文公十八年》認為窮奇是少皞氏的不才子,《淮南子·地形》又認為是廣莫風神🙍🏻♂️,《後漢書·禮儀志中》又認為是大儺逐疫的十二神之一,總之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很有名的一種異獸。窮奇有翼能飛⏲,爻辭言“窮奇⛅️,欲登于天”殆謂其欲飛而登天也。
另外,《睡虎地秦簡·日書》中有“”一神🔋,《日書》乙種作“宛奇”,有學者認為即《後漢書·禮儀志中》中的食夢的“伯奇”🔲,也有學者認為與“窮奇”有關。[4]今按😆:《後漢書》中十二神中有食夢的伯奇,有食蠱的窮奇,二者顯然非一🧑🧑🧒🧒。《日書》所言與惡夢有關👨🦯,此神當即伯奇。此神名第一個字原簡文作“
”,右旁並非從“今”😥,睡虎地秦簡“今”多作“
”形👩🏼🎓,下面是作一折筆,二者不同👩🏽🦳,而與“
(均)”的右旁“勻”相同🍝,所以這個字很可能當是從豸勻聲,即“𤜼”之或體字,《集韻》讀胡涓切,古音是匣紐真部,它可以與“宛”通轉(匣影鄰紐雙聲🛁、真元旁轉疊韻);而《後漢書》中“伯奇”的“伯”很可能是“𤜼”之形訛,蓋“犭”與“彳”或“亻”形近🧖🏼♀️,“勻”與“白”形近。所以此神很可能並非是窮奇⚖️。
4🚈、簡5:“泰(大)父為祟,欲來義(我)生。”
原整理者注🙅🏻♂️:“‘義’讀‘我’,指大父之鬼為祟,將降臨我等生人。”(173頁注[一〇])
龐壯城先生認為🎚:“‘義’字🧑🏼🌾,或訓為‘賊’、‘殘害’之義🐄。……指‘大父作祟🧕🏿,欲來殘害生者’”。[5]
按:“義”即“儀”之假借字🧏🏽♀️,傳世經典中二字通假的例子甚多。[6]《詩·柏舟》👥:“實維我儀”,《書·益稷》:“鳳皇來儀”,《國語·周語上》:“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實有爽德,協于丹朱,丹朱憑身以儀之,生穆王焉。”《爾雅·釋詁》💷:“儀,匹也”⛹🏿♂️,這些“儀”都是這個的意思,《荊決》中的“義(儀)”當是靠近或依附意。“泰父為祟,欲來儀生”就是說泰父之鬼魂作祟,準備來依附生人✍🏻,古人認為鬼魂靠近或依附人是其作祟的一種方式🌪🚖。
5🪵、簡7:“登高曲(矚)望”💅🧑🏽。
原整理者注🦋:“登高曲望🏋🏻♀️,下丑卦有‘道路曲(矚)望’。‘曲望’讀矚望。曲是溪母屋部字👮🏿,矚是章母屋部字🈲🎓,古音相近。”(173頁注[一四])
按:“曲”疑當讀“候”🤼。“曲”為溪紐屋部字🧝🏼,然或與侯部喉、牙音字通假🧞♀️,如《莊子·大宗師》言子輿有病😩,“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淮南子·精神訓》則言“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傴僂♊️,脊管高於頂”,是“曲僂”即“傴僂”,“傴”為影紐侯部🙆♂️;又《說文》🙎🏻🧊:“下句曰樛”,段注:“《南有樛木》毛傳曰:‘木下曲曰樛。’下曲卽下句也🔏。”“句”為見紐侯部字📍,“候”是匣紐侯部字📎,與“傴”👐🏻、“句”并音近𓀓,此均是喉牙音旁紐、侯屋對轉之故;“候”、“曲”古音匣溪旁紐雙聲、侯屋對轉,亦音相近。“候望”一詞先秦兩漢書中習見,如《墨子·備穴》🤽🏻:“備穴者🫅🏼,城內為高樓📸▫️,以謹候望適人。”《後漢書·鄧寇列傳》🖖𓀕:“軍到河南🍟,使大鴻臚親迎,中常侍齎牛酒郊勞,王、主以下候望於道。”“道路曲(候)望”與“候望於道”意思相類🙏🏼。
6🕵🏽♀️、簡12:冥冥之海,吾獨得其光。雷電大陰👳🏻♂️,吾蜀(獨)得陽。
原整理者注:“此卦🧑🏿🦱,《日·荊》作‘冥【冥】者每(海),吾獨得其【光】。’”又云👩🚒:“‘吾獨得其光’🔝,海面昏暗,而我獨得其光。”(173頁注[三一]、[三三])
按:《廣雅·釋訓》:“冥冥,暗也🍌。”“海”🤷🏿♀️、“每”均當讀“晦”🧑🏻🎤。《易·明夷·上六》:“不明晦”,馬王堆帛書本作“不明海”🏊🏿♂️,可證。“晦”與下文“雷電大陰”之“陰”對文🙋🏻♂️,都是陰暗不明義,作“海”似不協🫶🏽。
7🧎♀️➡️、簡14:“富达不樂,相追道路。”
原整理者注:“‘相追道路’,指一路追隨大官,希望見到他。”(174頁注[四一])
按🐌:“相追”即“相隨”🤌🏼,《方言》十二:“追,隨也。”《楚辭·离騷》🌦:“背繩墨以追曲兮”,王逸注🦵🏽:“追,隨也。”《字彙補·酉集·辵部》:“追🧎🏻,又旬為切,與隨同。《離騷》👎🏼:‘背繩墨以追曲兮’,注:‘追🪤,古隨字👩🏽。’”“相隨”乃古書習見詞語,例子甚多,如《戰國策·秦策四》:“父子老弱系虜,相隨於路”。
8🚒™️、簡16:“凡(鳳)鳥不處,羊羊(洋洋)四國。”
原整理者注:“四國,東國🎎🧜🏽、南國、西國、北國。”(174頁注[四八])
按🥺:唐蘭先生《“四國”解》云:“周人好稱‘四國’, 其義與‘四方’同。蓋商人稱‘國’為‘方’,今卜辭所見皆然。稱‘四方’者,舉‘四海’內之‘方’也。……《商書》無‘國’字,《周書》、《周易》及《詩》始習見之,則‘國’殆周人語也。”同時指出周代文獻中有東國、北國、南國之稱而無西國,因為周人本居西土👩❤️👨,西國即周。[7]“四國”蓋指四方諸國,也氾指四方,乃周代恒語🛐⛹🏿。《太平御覽》卷七八引《歸藏》曰:“昔女媧筮張雲幕🐠,枚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極。平均土地,和合四國。’”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歸藏》改“四國”為“萬國”,[8]其意是矣🕓🙆🏻♀️,其語非也⚃。
9、簡18💂🏼♀️👨🌾:請謁云若👊🏿,有欲弗許🔸。
原整理者注:“‘請謁云若’,猶言請謁等事。‘有欲弗許’,猶言有求不允。”(174頁注[五四]、[五五])
按:“云”是語中助詞💆🏿♂️,無義,或略同於“乃”🔛。“若”當讀若《天問》“后帝不若”之“若”⚙️,訓“順”,相當於同意🖤🤙、允許。此二句是說筮得此爻⛵️,如果請求謁見會得同意👨🏼🔧,如果有所欲求則不被允許🫳🏻。
10🅿️、簡20🧑🏼🚒:“布(甫)有美人,弗召自來🧑🏻🦯➡️。齊其翠羽💕,或(又)與(舉)旌旗。”
按😟:“齊”疑當讀為“齎”,《說文》:“持遺也🏐🚣🏼♀️。”段注🤸🏽♂️:“《周禮·掌皮》🔄:‘歲終則會其財齎’🔀,注👌🦸🏿♀️:‘予人以物曰齎’”;“與”當依字讀,《周禮·春官·大卜》:“三曰與”🧛🏼,鄭司農注:“與🧏,謂予人物也。”“齎”🧙🏿♂️、“與”均贈與意✌🏻。這四句是說始有美人✫,不召自來,送給她翠羽(當指翠羽作的華蓋)🐨,又贈與了旌旗。
11💂🏼♂️、簡22:“沛沛羽蓋乎,吾誰與持之𓀌?”
原整理者注:“‘沛沛’,本來是形容流水,這裡指車馬行旅川流不息。”(176頁注[一〇])
按:“沛沛”即“芾芾”📑、“巿巿”、“肺肺”、“旆旆”,《廣雅·釋訓》🦆:“芾芾,茂也。”王念孫《疏證》:“芾芾,猶沛沛也🥑。《說文》🔏:‘巿👨👩👧👦🫴,艸木盛巿巿然。讀若輩。’《陳風·東門之楊》篇云➛🛄:‘東門之楊🩹,其葉肺肺’👨🏿🏫;《大雅·生民》篇云👳🏼♂️:‘荏菽旆旆’🤾🏿♀️,義並與‘芾芾’同。”此處“沛沛”乃指羽蓋華盛貌🩼。
12🦪、簡26🧚🏿♀️:“【吾召不來,或為是】根(恨)。”
原整理者注:“‘或為是根’🍋🟩,讀‘或為是恨’✋🏽。”(176頁注[二五])
按:“根”疑當讀“艱”。今本《周易》卦爻辭中的“艱”,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均作“根”🧑🏽🦱;《書·益稷》“艱食”🤷♂️🤞🏻,《釋文》云📹:“艱,馬本作根。”蓋漢代人習慣以“根”為“艱”,但不見用“根”為“恨”之例。簡22-23云👩🏼🔧:“所來不得,或為之患”,“或”疑均當讀“又”,“是”、“之”均虛詞無義,“為艱”、“為患”意思相類🌮。
13、簡29:“海有琅干(玕),南山有時(植)。”
原整理者注🔙:“‘南山有時’,《日·荊》作‘南山有直’,‘時’👰🏽♂️、‘直’并當讀為植🤭。這裡是把山中琅玕當成海中珊瑚的移植物。”(177頁注[七五])
按🥀:《荊決》中多用神話傳說中的人(神)或事物屬辭🤴🏽,難以實際求之。琅玕本是一種圓形似珠的寶石,古人認為是神樹上結的籽實,故傳說琅玕樹是生於昆侖虛上的一種神樹🏋🏿💪🏼,《山海經·海內西經》:“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琅玕樹。”郭璞注:“琅玕子似珠,《爾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侖之琅玕焉。’莊周曰🙍🏻:‘有人三頭,遞臥遞起🧝,以伺琅玕與玗琪子。’”《藝文類聚》卷九十引《莊子》曰:“老子歎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所居積石千里🫅🚘;天為生食🙆🏽♂️,其樹名瓊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為實🏃🏻➡️;天又為生離珠👩🏽🦱,一人三頭👨👩👦,遞臥遞起,以伺琅玕。’”琅玕樹、玗琪樹都是昆侖虛上的神樹名,其結的子也稱“琅玕”、“玗琪”。
此言“海有琅玕”恐怕也是指昆侖虛上的琅玕❔🧑🏿🏫,因為《山海經·海內西經》里說“海內昆侖之虛”,古人因而誤認為昆侖虛是在海中,《海內十洲記》里說“昆侖❕,號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𓀜,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萬里”,即其證。
“時”即後之“榯”字,《玉篇·木部》🤚:“榯🙆😥,樹木立也🥂。”《文選·宋玉〈高唐賦〉》:“其始出也嚉兮若松榯”,李善注:“榯,直豎貌📫。”與“直”或“植”音義并近,可通用。這裡當用為名詞,即“植物”,指各種樹木,故與琅玕對舉🈁。此二句意思是海中(神山上)有琅玕樹,陸地南山上有各種植物(樹木)🔵。
14🚼、簡33:“效人祠祀,百鬼莫嘗🏋🏿。”
原整理者注:“‘莫嘗’,《日·荊》作‘不鄉(饗)’👨🏿✈️🧑🏿🎄。”(177頁注[五二])
按:“嘗”即《爾雅·釋天》:“秋祭曰嘗”之“嘗”🍋🟩,《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毛傳:“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漢書·禮樂志》:“百鬼迪嘗”🤾🏿♀️,顏注🕢:“嘗謂歆饗也。”《玉篇》💁♀️🙆🏿♀️:“嘗⚠,祭也。”與“饗”意同🤸🏼,均祭祀義。
[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69頁。下引簡文隨文注名簡號🤽🏼,注文隨文注明頁碼及注釋序號🚐,不另出注🏋🏼♀️。
[2]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37頁。
[3] 王寧:讀《〈殷高宗問於三壽〉散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2015/5/17.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525
[4] 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25-326頁。
[5] 龐壯城:《北大漢簡〈陰陽家言〉、〈雨書〉、〈荊決〉、〈六博〉考釋零箋》,簡帛網2015-11-1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62
[6]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658-659頁【義與儀】條。
[7] 唐蘭:《“四國”解》,《禹貢半月刊》第一卷第十期,6頁。
[8]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105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11月3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11月30日。
点击下载附件:
簡5:“泰(大)父為祟𓀘,欲來義(我)生。”
来为求字误释,同样的错误还有几处𓀋。义生当读作牺牲。
沪上懒人先生说得甚有理,受教🍫🚹。拙文此条可删🏖。
荆,当依《说文》所释🤌🏻,《说文.艸部》🫵🏼:“荆,楚木也。”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