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學上的重要性
裘錫圭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現代考古學在中國興起以後,在仰韶,馬家窰,大汶口,良渚,龍山等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存中👨🏽⚖️,都發現了一些刻劃或描繪在陶器等物上的符號,這些符號是否文字尙有爭議。被有些學者認爲屬於夏代的🧏🏻♂️、數量不多的所謂文字,其性質也是不明確的。已發現的商代前期的文字🎶,爲數很少🏪,還不足以形成有價值的研究資料。所以在能反映當時文字面貌的可靠的古漢字資料裏,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的🏫、屬於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仍然是時代最早的一種資料☎️。
據胡厚宣先生在80年代所作的統計𓀕,從 19世紀末開始發現殷墟甲骨文以來2️⃣,出土的有字甲骨已達十五萬片左右(《八十五年來甲骨文資料之再統計》,《史學月刊》 1984年5期)🧧。如以平均每片十字計,總字數已達一百五十萬左右🧑🏻🎤。其他各種先秦古漢字資料,在數量上都比不上甲骨文😉。由於殷墟甲骨文的時代較早,數量又多⏭,它在文字學上的重要性非常突出。
前面已經説過🧖🏼♂️,除了少量商代前期的漢字🌠,確實可靠的早於殷墟甲骨的漢字⚪️,迄今尙未發現。所以如果要研究漢字形成問題🥸,主要只能依靠殷墟甲骨文。從殷墟甲骨文來看,當時的漢字無疑已經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裏🍋,單字的數量已達五千左右🤴🏼。其中旣有大量象形字和會意字🔊,也有大量形聲字👳🏻♂️。假借的方法也使用得非常普遍,例如本是一種竹編盛物器之名“ 箕”的象形字🏢,但却常被借用來表示音近的語氣詞“其”(如“今日其雨”的“其”,這句話的意思大致相當於“今天將會下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資料絕大部分是占卜的記錄,即所謂甲骨卜辭👦🏽。甲骨卜辭記錄語言是很忠實的,這從使用否定詞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來👩🏻🎓。見於殷墟甲骨卜辭的否定詞,有“不”、“弗”👱🏼♀️、“勿”😯🫳🏼、“毋”等好幾個🈵。“不 ”與“弗”,“毋”與“勿”在意義上的區别都是很细微的:细微到現代的語法學家感到很不容易説明。如果甲骨文記錄語言不是很忠實的話,就不會有這種情況。所以甲骨文所代表的漢字,無疑是能够完整地把漢語記錄下來的🙋🏻⛱、相當成熟的一種文字體系。漢字萌芽的時代應該早於商代🎧。甲骨文裏的象形字🛞,有些已經很不象形了💐,如
(刀)就不像一把刀。有些字爲了適應直行排列的需要✂️,已經改變了字形原來的方向,如
(犬)🧑🦯,
(豕)等字都變成脚騰空尾着地了。這些現象也説明,漢字發展到殷墟甲骨文,已經有一段不短的歷史了。
另一方面,在殷墟甲骨文裏也還保留着一些比較明顯的原始文字的痕迹🥡。在尙未形成完整體系的原始文字裏🕙🚣♂️,用圖畫手法表意的字形往往隨語言環境而變化🏅。例如🤌🏽:中國雲南省納西族(即麽些族)使用過的一種原始文字,把“吼”字寫作,在牛頭的嘴前方加象徵吼聲的缐條以示意👷。在這種原始文字裏🧑🏼🔬,如果要表示“馬吼”的意思🛹,不必在“吼”上加“ 馬”字,只要把“吼”字中的牛頭改爲馬頭就可以了。甲骨文裏也有類似現象。例如:甲骨卜辭裏時常提到對祖先舉行進獻食物的
祭。“
”在古書裏多作“登”。《禮記·月令》説“農乃登麥”👨👦,“農乃登黍”🙃,鄭玄注:“登,進也😟。”甲骨文“
”字象兩手捧着一種稱爲“ 豆”的盛食物的器皿,有時加上“示”旁寫作“
”🙋🏻♀️,表示向祖先的神主進獻食物。如果登祭所用的食物是鬯(一種香酒),“
”字就可以改寫爲“
”,兩手所捧的“豆”爲“ 鬯”所取代💹。卜辭裏旣有“
鬯”,“
新鬯”,也有“
鬯” ,“
新[鬯]”🍦,看來“
”僅僅是“
”字有特殊用途的一個異體🧏🏽♂️。但是在漢字發展較早階段🎴,“
”應該是直接用來表示 “
(登)鬯”的🧙🏽♀️♗,就跟納西文 “吼”字的牛頭改爲馬頭以後可以用來表示“馬吼”一樣🥋🎓,到了甲骨文時代🐮😋,這種比較原始的用字習慣基本上已被抛棄,但是“
”則作爲“
”的一種異體保存了下來。卜辭裏偶爾可以看到後面没有“鬯”字的“
”字,也許仍然是用來表示 “登鬯”的。此外如象畜牛羊於欄的“牢”字🫶🏼,卜辭裏用來指太牢的時候通常寫作“牢” ,指少牢的時候通常寫作“
”(古代以牛爲太牢,羊爲少牢)👨🏿🦲,也是同類現象。在晚於殷墟甲骨文的漢字裏,這類現象基本上就看不到了🍡。這樣看來,殷墟甲骨文的時代,即商代後期,距離漢字形成完整文字體系的時代😰,似乎也不會很遠。我們曾據此對漢字形成的時代作過推測,認爲漢字大約是在夏商之際由原始文字發展成完整文字體系的(《漢字形成問題的初步探索》👨🏽🚀,已收入拙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
漢字形成問題的最後解決,有待於比殷墟甲骨文更古的漢字資料的大量發現。但是從漢字形成問題的角度對殷甲骨文進一步作深入研究🈶,對於解決這一問題無疑也是很重要的⚈。
對於研究一個個具體的漢字來説,殷墟甲骨文同樣很重要。
中國傳統文字學以《説文解字》爲經典,殷墟甲骨文能糾正《説文》的很多錯誤。《説文》漏收不少字,還往往由於漏收了某個字而對以這個字爲偏旁的字作出錯誤的分析🚴🏻♂️。甲骨文能糾正不少這一類的錯誤。例如:《説文》有“觲”,“”二字而没有“
”字💺,所以認爲“觲”是由 “羊”“牛”“角”三字組成的會意字,“
”的右旁是“觲”的省略之形,起表示字音的作用。《説文》新附字有“
”,字形分析方法同 “
”📊⬛️。甲骨卜辭中“
”字屢見,可證“觲”👩🎓、“
”♞、 “
”都是以“
”字爲偏旁的形聲字。《説文》没有“
”,所以把“𢼸”字分析爲由“人”字,“攴”字和“豈 ”字的省略之形組成🦸♂️,但是“豈”字下又説“豈”由“豆”字和“𢼸”的省略之形組成(此處“𢼸”字,今本《説文》作“徵”👊🏻,據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改正)🧑🏽🦰,一書之中自相矛盾🌤。甲骨文有“
”字,可證“𢼸”字由“
”🧋,“攴”二字組成,與“豈”字並無關係。《説文》没有“斿”字🧑🤝🧑,所以把“游”字分析爲由 “㫃”⏫,“汓”(泅的異體)二字組成。甲骨文有“斿”字,可證 “游”字實由“水”,“斿”二字組成。限於文章篇幅🧃,不能多舉例子了。
《説文》所根據的小篆是時代最晚的古漢字❓,不少字形已經變得看不出造字時所要表示的意義了🪁🟢。《説文》往往因此而錯誤地分析字形,錯誤地解釋字的本義。甲骨文在這方面更能起糾正的作用。例如:“宿”字據小篆應該隸定爲“㝛”,《説文》把這個字分析成“宀”和“𠈇”兩部分,認爲“𠈇”是“夙”的異體,起表示字音的作用(“夙”,“宿”二字同音)。甲骨文“宿”字作,表示一個人睡在屋子裏的席子上🧑🏽🏭,本是一個會意字🎷,並不是以“𠈇”爲表音的偏旁的♖。“㐁”是象席子形的“
”的譌變之形😔。據學者研究👱🏿♂️,簟席的“簟”就是“㐁”的後起形聲字。《説文》認爲“㐁”象舌頭的樣子(見《説文·三上·谷部》)也是錯誤的。《説文》認爲“伐“的字形表示一個人拿着戈(古代的一種主要兵器),字的本義是“擊”。甲骨文“伐”的字作
,表示用戈砍一個人的頭。這個“人”是被伐的🧑💻,而不是拿戈去伐别人的。甲骨卜辭曾提到伐人祭祀祖先的事,就是指砍下用作犧牲的人的頭。古人還把砍樹叫做“伐木”,現代漢語有時還沿用這種説法👩🏽🏫,如説“伐木工人”👭🏼。“擊”和“征伐”等意義,都是由“伐”的意義引申出來的。《説文》出字的小篆作
,《説文》把“進”當作“ 出”的本義👨⚕️,認爲字形表示草木向上長出來🧖🏼。甲骨文“出”字作
,凵象地坎👩🦰。
就是“止”字😼,象人的脚,當脚講的“趾”是它的後起字。古人穴居,“止”向坎外,表示人從居住的地方外出。《説文》根據譌變的字形作解釋,不可信。這類例子舉不勝舉。
殷墟甲骨文一方面可以糾正《説文》,一方面又可以爲《説文》提供例證🖐🏿,或幚助我們較好地理解《説文》的某些内容🧣。《説文》所收的字,有一些在現存的没有受到《説文》影響的古書裏從來没有使用過🤛🏻,在甲骨卜辭裏却可以看到這些字📷,如“ 宀”🍽,“𠬝”(“服”的右旁)🤵🏼♀️,“”,“
”, “”,“
”,“晵”等等🫘🏄🏿♂️。《説文》説“自”字的本義是“鼻”,現存古書裏没有使用過“自”的這個本義🏃🏻➡️。甲骨卜辭旣説“ 疒(疾)首”,“疒目”,“疒口”,也説“疒自”,“自”字正使用這一本義♑️。《説文》説“受”字中間的“冖”是“舟”字的省略之形🙇🏿♂️🆎。甲骨文的“受”字,中間部分確實作 “舟”(金文同)。《説文》“鼎”字下説“籀文(一種古文字)以‘鼎’爲‘貞’”♥︎,甲骨卜辭也假借“鼎”字來表示“貞”這個詞(“鼎”🎞,“貞”二字古音相近)🙅🏼。《説文》“折”字作
,認爲字形表示用斤(與斧相近的一種工具)斷艸(草)。甲骨文“折”字有寫作
的,表示用斤把樹木從中間砍斷(“木”本作
),應該是“折”字比較原始的寫法🚴♂️。這一字形使我們對“折”字的構造和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説文》對“喦”字的解釋是:“多言也。从‘品’相連🤸🏽。”甲骨文
字有寫作喦的,表示一個人有三張嘴💇🏽,多言的意思明白如畵🦃。“喦”是簡化的形式,在甲骨文中也已經出現👱🏼♀️🧤。這一類例子也是舉不勝舉的。
殷墟甲骨文有時還能幚助我們找出早已失傳的本義。楊樹達對“追” ,“逐”二字的研究,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説文》把“追”解釋爲“逐”,把“逐”解釋爲“追”🧑🏿🦱,没有指出這兩個字本義的區别。楊氏指出,甲骨卜辭中凡是説到追逐人,一定用“追”字;凡是説到追逐野獸👏🏼,一定用“逐”字⭕️。從甲骨文字形看🧑🏻🎤,“逐”作,“止”(趾)向“豕”表示追逐野猪🙎🏿♂️;“追”作
,“止”向“
”表示追逐很多人(甲骨卜辭中以“
”表示師衆之“師”這個詞)。字形跟卜辭用法正相符合。可見“追”的本義是追人🌯,“逐”的本義是逐獸,後來才變得人獸不分(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説·釋追逐》,中國科學院1954年出版)💁🏼♀️⏮。
總之,對於文字學來説,殷墟甲骨文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資料🤱🏻。過去,從文字學角度研究甲骨文的工作做得很不够。在這一領域内,還有大片園地等待我們去開墾。
1993年2月21日寫畢
校記:
第三段“不”🧑🏼🔬、“弗”👨👩👧、“勿”、“毋”, “不”與“弗”🧛🏼🪬,“毋” 與“勿”,原稿作“不”🤱🏽、“弗”、“勿”、“母”, “不”與“弗”🛀🍸,“母”與“勿” 🍙。
点击下载附件🌊:
《説文》對“嵒” 字的解釋是🚴🏻♂️🧑🏼🦱:“多言也。从‘品’相連。”甲骨文字有寫作嵒的⛴,表示一個人有三張嘴,多言的意思明白如畵。“嵒”是簡化的形式,在甲骨文中也已經出現。
-----------------
應該將這兒的「嵒」改作「喦」🫄🏻。
多謝llaogui老師👸🏿!
我們馬上更正!
發表于 韓國中國古文字學會編🔈:《古文字學論集第一輯·甲骨學特集》👴,1995年12月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