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漢簡《妄稽》初讀
(首發)
抱小
《文匯報》2015年12月18日發表了北京大學歷史系何晉教授的一篇題為《文學史上的奇葩——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妄稽〉簡介》的文章,何教授從文學的角度對漢簡《妄稽》作了概述。今僅就其文中所引的一些字句略作考釋,敬請讀者指正。
1.魿腊
《妄稽》云🪝:
妄稽為人,甚醜以恶......目若别杏♡,蓬髪頗白。年始十五🦸♂️,面盡魿腊⛴。足若懸姜,脛若棪株。身若猬棘,必好抱軀。口臭腐鼠🫣,必欲鉗鬚。
關於“年始十五👎,面盡魿腊”這句話,何教授是這樣解釋的:
年紀輕輕,面色卻像乾鱼和腊肉。
以“乾鱼”釋“魿”,未詳所據,其餘的解釋亦頗不準確🧝🏼。所以有必要作重新的考釋。
案“魿腊”即上博九《禹王天下》簡31之“𩸍䱜”,“𩸍”字為從“命”得聲的形聲字🧑🏻🎓,“命”又從“令”聲,則“魿”📏🎅🏽、“𩸍”二字古音相近,“魿腊”👩🏿🍳、“𩸍䱜”顯係一詞之異寫。關於“𩸍䱜”一詞以往有以下的兩種解釋:
一是認為從“令”從“粦”之字文獻多互為異文☂️,故可以讀為“鱗”(《集韻》即以“魿”為“鱗”之異文),“𩸍䱜(皵/錯)”猶云“鱗皴”。[1]
另一種是蘇建洲先生認為“魿”⇨,來紐真部,可讀為“皯”(見紐元部)。䱜自然就是《容成氏》的(䱜-皵)。[2]
今北大漢簡《妄稽》又出現“面盡魿腊”之語,促使我們重新考慮問題。我們認為,戰國楚簡《禹王天下》簡31“身𩸍䱜”之“䱜”與《容成氏》簡23+24“面倝䱜”之“䱜”都應讀為“腊”👩❤️💋👩,字又作“昔”😡,《說文》🤾🏼:“昔🙍🏿,乾肉也👧🏽。”字或“焟”,《廣雅·釋詁二》:“焟,乾也。”《容成氏》“面倝䱜”之“䱜”以往學者多讀為“皵”,或讀為“粗”🪞,[3]皆非是。之前已有學者讀《容成氏》“面倝䱜”之“倝”為“乾”🔉,[4]可從。“倝(乾)䱜(腊/昔)”為同義複詞😧🧝🏿♀️,就是“乾枯”的意思。《容成氏》之“面倝(乾)䱜(腊/昔)”是指面部之皮膚乾枯🦪。葛洪《抱朴子·極言》曰👱🏼♂️:“面無光色🛶,皮膚枯腊,脣焦脈白🥡,腠理萎瘁者,血減之症也🏋🏼🆕。”可以參考🥎。
綜上所述🧔🏿🤒,則漢簡《妄稽》所云“年始十五,面盡魿腊”,其大意謂:妄稽年纔十五🦺,本來正是皮膚曼澤有光而鮮嫩之時➿,今乃竟如耄耋之人,面部之皮膚甚為乾枯也。
至於“魿”📋、“𩸍”到底該如何讀、如何解釋🙍🏻🧑🏼🦰,待考🦤。
2.綦組
《妄稽》云:
吾請奉汝🫃🏿,以車馬金財,綦組五彩,盡盡來取,不告無有😡。
案“綦組”應為“纂組”之誤,因未見原簡,不知其字形如何✊,不知是整理者之誤釋還是原簡即為誤字。
“纂組”為古之習語,如《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收錄有《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其七之簡898-899曰:“諸周(雕)文😅、刻婁(鏤)、補(黼)紱(黻)9️⃣、(纂)組🧑🏻🤝🧑🏻、鍼(綫)之事🔆,及爲末作🏄🏽♂️,捶(垂)拱倚立談語🟫,皆勿得爲也。”《管子·七臣·七主》⚇:“文采纂組者,燔功之窑也。”《楚辭·招魂》🧷:“纂組綺縞,結琦璜些。”又《淮南子·齊俗》《漢書·景帝紀》竝有“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之語,皆可以為證。而“纂”與“綦”字形相近,故古書中“纂”字往往又誤為“綦”🌮。[5]如《韩非子·詭使》🧂:“倉廪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而綦組、錦繡、刻畫為末作者富。”《西京雜記》卷二:“ 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宫一商🦥,此賦之迹也🤙🏿。”其“綦組”皆為“纂組”之誤。
[2] 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舉治王天下〉初讀》”✍🏻,發言在49樓,時間為2013年1月8日,
[3]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
[4]參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札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
[5]參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433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12月1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12月19日🚈。
点击下载附件:
《里耶秦简(壹)》8-1022簡有“獻冬瓜 乾魿魚”🧑🏿🔧。何先生“乾魚”之說本此🥔?
《說文》💅:“魿,蟲連行紆行者。”魿、連聲訓🫰🏻,“魿”無乾義➔。
抱小聯繫上博簡🙇🏽♂️,讀䱜為腊、昔,焟🖇,是也。《說文》🤘🏿:“昔,乾肉也👨🏽🍼🙊,從殘肉,日以晞之,與俎同意。”《繫傳》:“昔者,肉開析之象。俎左旁亦象切肉也。腊🧜🏼♀️🤾🏻,籀文從肉。”“腊”是“昔”的後出分別字。俗字亦作𣈏,《玉篇》:“焟,乾也,亦[作]𣈏,同🥍。”焟謂火乾,𣈏謂日乾,其義一也🧑🏽🚒。胡吉宣改“𣈏”作“腊”[1]👩👩👧👧,非是👨🏻🔬。《高僧傳》卷2:“日給鵝腊一雙。”《金剛映卷上》卷1“腊”作“𣈏”🌦。抱小又謂“倝䱜”即“乾腊(昔)”,亦是也👱🏻。《初學記》卷28引《山海經》:“雲山之上🧑🦯➡️,其寔(實)乾腊。”郭璞注🍗:“腊🦸♂️,乾梅也。”《禮記·檀弓上》鄭玄注:“木工宜乾腊,且豫暴。”《釋名》🆒:“複,其下曰舄。舄🥿,腊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濕,故複其末下🧑🏽,使乾腊也。”又“腊,乾昔也🐩。”正“乾腊”🔥、“乾昔”連文🫰。亦作“乾𣈏”🤘🏿👨🦼,《慧琳音義》卷82💅:“乾𣈏:音昔,肉乾也。”《可洪音義》卷26作“乾腊🤖🙅🏻♂️:音昔⚧。”《禮記·檀弓下》有人名“陳乾昔”🟣,蓋以物名取義🏞🧍。“昔”是日乾或火乾之肉,引申則有乾枯義。乾枯之物易開裂,“皵”是皮膚乾枯開裂義的分別字,“𣛵(棤)”是木皮乾枯開裂義的專字,其義皆相因。敦煌寫卷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棤🚣♀️✋🏻,皮甲錯。或作皵🧚🏽♂️、㳻🧔🏼♀️。”“㳻”疑是“焟”形譌。《篆隸萬象名義》:“皵➞,撗字,𣈏字3️⃣。”呂浩誤錄作“橫字,腊字”,但校語指出“‘橫字’疑當作‘棤字’”則是[2]🏌🏼♀️。然則徐在國讀䱜為皵,亦未為失。皮膚乾枯開裂則麤糙🏄🏽♀️,字亦作錯(“交錯”字本作“逪”),《爾雅》:“棤,皵。”郭璞注:“謂木皮甲錯。”《集韻》⏯👨👩👧:“錯,物理麤也。”粗磨石為錯,摩擦亦為錯,皆取粗糙為義。魿💏、𩸍,並讀為離,開裂義。《史記·齊太公世家》:“北伐山戎📉、離枝🧏🏽♂️、孤竹🥠。”《集解》:“《地理志》曰🦯:‘令支縣有孤竹城。’疑離枝即令支也💂♂️,令👨🏼🚒、離聲相近。應劭曰:‘令音鈴🌁。’鈴、離聲亦相近。《管子》亦作‘離’字🙇🍳。”是其證🪒。敦煌寫卷P.2718《茶酒論》:“有酒有令💆🏽♂️。”P.3910“令”作“禮”🙎🏽。S.5475《六祖壇經》🛰🤹🏿♀️:“若實不相應🌩👷🏿♀️,合掌令勸善。”敦博本077“令”作“禮”🏰。P.3610《開蒙要訓》“捩”字注直音“令”𓀌。P.2578《開蒙要訓》“犁”字注直音“令”👨🏽✈️。“清浰”音轉則作“青令”、“清泠”⛄️。皆其比🪘。這種語音現象,古籍甚是常見[3]🖕🏿。老人謂之棃(梨✣、黎)者,取皮膚枯裂為義,語源亦是離❌。《方言》卷1:“棃,老也,燕代之北鄙曰棃。”郭璞注:“言面色似凍棃🏊🏿。”《說文》🧩:“耇,老人面凍黎若垢🚠。”《詩·行葦》鄭箋:“耇,凍梨也🪶🤽🏿。”《釋名》📹:“耉,垢也,皮色驪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凍梨🎤,皮有斑黑如凍梨色也。”凍棃🧛,猶言凍裂🏊🏼♀️。魿腊、𩸍䱜🧔🏿♂️,猶言乾枯開裂🧑🏻🚀👨🏻🎤。《莊子·外物》:“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腊之,自制(浙)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離而腊之”是動詞,簡文“魿腊(𩸍䱜)”則作狀詞,狀詞即由動詞而來。
[1]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085頁。
[2]呂浩《篆隸萬象名義校釋》🚶🏻,學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25頁☂️。
[3]參見蕭旭《〈玉篇〉“浰,清浰”疏證》🩺,收入《群書校補(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1896--1900頁。
光看字🔅,昔跟乍、且、者声通🙋🏽♂️,好有一些选项可供选择♗。
那选哪种好些呢🧬?看文辞🦨,这个妇人的整体形象不是一般概念的麻子歪瓜。磨皮搓粉可以解决得了。
如果做学问之外,还跑跑大卖场的话,就会发现有些腌咸味还是蛮光鲜的。
所以,光把它解释为腊,还未到作者意思。
看看说文,这个鱼令字排在咸鱼和有些出水腐败的咸鱼后面💆🏼♀️,段茂堂也没明说😿。
为啥许先生说它是虫连行纡行🏇🏿?出蛆了呀🍡💠。排列有递进的🚸🤽🏻♂️。
试想一下⬜️,脸上有这效果,乍办?
我觉得何教授这个词语有前一个字解释对了,腊没解释对,腊应该是干枯无光泽的意思,至于前一个字,我认为是一种咸鱼古时候的叫法。
可能《妄稽》的“魿”還是應該讀為“鱗”👩🏻🎨?
《黃帝內經·靈樞經》有“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有“肌若魚鱗”之句
中医病证名有“肌肤甲错”(又称“肌若鱼鳞”),症狀為皮肤粗糙、干燥、角化过度,外观皮肤褐色,如鳞状。
——(网上)肌肤甲错:证名。皮肤枯燥如鳞甲交错(开裂🔺?)之状📒🛅。因于血内结🔸、肠痈脓滞,或温邪久留,阴液耗伤,津血不能荣润皮肤所致。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诸病源候论•肠痈候》😥:“其身皮皆甲错,腹皮急💿,如肿状。”
《温病条辨•下焦篇》:“邪气久羁,肌肤甲错。……”
《说文》:“鱗,魚甲也。”
《妄稽》“面盡鱗腊”的“鱗腊”或即中医所谓“甲错”?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