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張崇禮⛏:清華簡《芮良夫毖》考釋
在 2016/2/4 12:32:53 发布

 

清華簡《芮良夫毖》考釋

(首發)

 

張崇禮

北華大學文學院

 

周邦聚(驟)又(有)()()戎方晉。[]()()事👩,各縈(營)亓()身👨🏼‍🌾。[]()靜(爭)于(富),莫(治)庶戁(),莫卹邦之不()[]內(芮)良夫乃(作)䛑()再夂(),曰🤷🏼:[]

[]整理者:“聚”通“驟”🦸🏿‍♀️🫴🏼。今按🗿🤹🏻‍♀️:驟🦁,副詞,屢次。《左傳·文公十四年》👝:“公子商人驟施於國。”杜預注🙅🏽‍♂️:“驟,數也👨🏿。”寇戎💹,謂敵軍來犯。《周禮·春官·小祝》:“有寇戎之事📟,則保郊祀於社。”《逸周書·時訓》:“鷹不化鳩,寇戎數起🏇🏼。”整理者:晉🧑‍🦳,進長🧚🏼‍♂️。《易》晉卦《彖傳》:“晉,進也。”

[]整理者👨🏿‍🎓:厥辟,意為“其主”,這裏指周厲王。御事⬆️,孔傳:“諸御治事者🤷🏿‍♀️。”孫星衍疏🚵🏿‍♀️:“主事者。”此處當指榮夷公之輩👨‍🎤。縈,讀作“營”。《公羊傳》莊公二十五年“以朱絲營社”,陸德明《釋文》:“本亦作縈🧐,同🏥🙅🏻‍♂️。”《孟子·梁惠王上》“經之營之”,朱熹注:“營,謀為也。”

[]整理者:“靜”通“爭”,“”通“富”。“”通“治”,“戁”通“難”。《書·堯典》“庶績咸熙”,蔡沈《集傳》:“庶,眾也。”卹,憂也🧑🏼‍🎓。🧏‍♂️,即“寍”,文獻多作“寧”。

[]整理者:䛑,相當於文獻中的“毖”。王念孫《廣雅疏證》以為“毖”“皆戒敕之意也🪣。“毖”可作動詞🤾🏼‍♂️,也可作名詞。《酒誥》“汝典聽朕毖”,卽用為名詞👃🏿,“作䛑再終”的“䛑”和“朕毖”的“毖”一樣,具有名詞特徵🪰。“作䛑再終”形式上和“作歌一終”相似。

“周邦驟有禍,寇戎方晉👴。厥辟御事🧜🏼‍♀️,各營其身。恒爭于富🧑🏼‍🚀,莫治庶難,莫恤邦之不寧。芮良夫乃作毖再終。”周王朝屢次發生禍患,外敵的入侵越來越頻繁🏌🏻‍♂️。天子和大臣們都替自己打算,總是想著爭奪財富,沒有人治理各種災難,沒有人憂慮國家的不安定。芮良夫於是作了兩首告誡的詩。

寇戎,整理者釋為“來犯之戎”🎅🏼,誤🧑🏼‍🦲。當依《漢語大詞典》訓為“敵軍來犯”🧑🏻‍🤝‍🧑🏻。“寇”謂侵略、侵犯🤸‍♂️。戎,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考》🫄🏽:“其字从戈从甲🐝,本爲兵器之總稱🔢,引申之,則凡持兵器以侵盜者🛌,亦謂之戎🔰。”[1]方,正、正在;晉,進長🙎🏻,即增加、增多。寇戎方晉,外敵的入侵正在增多。程薇先生曾結合傳世文獻與出土資料,對周厲王時期東南和西北邊疆地區外敵入侵的情況做了全面的梳理🧝🏼‍♂️💫,可與簡文相印證。[2]

單從字面意思看,“寇戎”也可理解為匪患与战争,即內部的禍亂與外敵的入侵。但是《管子·五輔》中說🧘🏿:“敦蒙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寇戎。”“禍亂”與“寇戎”對言🖖🤙,可知“寇戎”專指外患🏌🏿。後文“寇戎方晉,謀猷惟戒。和摶同心,毋有相”和“和協輯睦,以備寇戎”語意亦近。

“周邦驟有禍”,禍🤌,禍亂,參照《管子·五輔》中的說法🍉,應該是指內部的災難🙁;“寇戎方晉”🦩,外敵入侵,外患。內憂頻仍,外患滋繁,周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厥辟,周厲王;御事,厲王身邊的高級官員。“各營其身”、“恒爭于富”,各謀一己之私;“莫治庶難,莫恤邦之不寧”,沒有人關心百姓的苦難和國家的命運。芮良夫滿懷憂慮,故作詩以諷諫。

敬之()🧑‍🦳,君子!天猷()畏矣🕵🏿‍♀️。[]()君子!(寤)(敗)改䌛()🕵🏽‍♀️。[]龏(恭)天之畏(威),載聖(聽)民之繇。[](間)隔()否,以自訿(訾)䜋(嘳)👆🏻;[]由求(仇)聖人👷🏿‍♀️,以()()()猷🗾。[]()䐓(羞)()(),厇()()又(有)䛮()🧚🏻‍♀️。[]

[]整理者:猷🛀🏽,即“猶”,訓為“可”。《詩·魏風·陟岵》“猶來無止”、《小雅·白華》“之子不猶”♣︎,毛傳:“猶,可也。”吳昌瑩《經詞衍釋》卷一:“猶,猶‘可’也🤳🏿。《燕策》‘安猶取哉’,言齊何可取也。”

[]今按:,即“寤”字👨🏽‍🦰,當讀為“啎”🔟。《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楊伯峻注👢:“杜注以爲寤寐而生,誤💂‍♂️。寤字當屬莊公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猶言逆生,現代謂之足先出。明焦竑《筆乘》早已言之,即《史記·鄭世家》所謂‘生之難’👩🏼‍🦳🧑‍🍼。”啎🧑‍🎨,違逆♍️。《文選·宋玉〈高唐賦〉》🏝:“陬互橫啎🤹🏻‍♀️,背穴偃蹠。”李善注:“許慎《淮南子注》曰👨🏿‍🦲:‘蹠🖖🏼,蹈也😓。啎👨🏿‍🏭,逆也🎤。’路有橫石,逆當其前🤾🏿‍♀️。”敗,敗壞。《廣雅·釋詁一》:“敗⏏️,壞也。”《詩·大雅·民勞》:“無俾正敗🔖。”鄭箋:“敗🤦🏽,壞也。”䌛🍋‍🟩,讀為“謠”,民間流行的歌謠。《國語·晉語六》:“辨祆祥於謡🙇🏽‍♂️。”韋昭注:“行歌曰謡🚄。”

[]整理者:載🦹🏼,句首助詞。“聖”同“聽”。單育辰(網名ee)⛹️👏🏿:母䐓聞䌛應讀爲毋羞聞謠🔟。簡前面的載聽民之䌛亦應讀爲🤷👩‍❤️‍💋‍👨。[3]

[]今按:間隔,隔绝🙋🏽‍♀️、阻隔。《穆天子傳》卷三🚛:“道里悠遠,山川閒之🏄。”《戰國策·趙策二》🧑🏿‍🚒:“秦無韓魏之隔,禍中於趙矣。”若🧑‍🚀,善;否👥,惡。若否,猶臧否,指善惡得失◽️,這裡用作動詞🤙🏻,意為品評🟤、褒貶。䜋,讀為“嘳”,《廣韻·怪韻》:“嘳,譏他人也😂。”䜋,整理者讀為“毀”,亦通。

[]今按:由,遵從。《禮記·經解》:“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孔穎達疏:“由,行也🤘。”《韓詩外詩》卷四🧕🏻:“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求𓀔☢️,通“仇”🏂,匹、配🚗。《尚書·康誥》:“我時其惟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詩·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王國維《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二》🤸🏻:“求者📞,仇之假借字。仇,匹也。作求👩🏼‍🍼,猶《書》言作匹作配🧝‍♂️,《詩》言作對也。《康誥》言與殷先王之德能安治民者為仇匹,《大雅》言與先世之有德者為仇匹𓀓,故同用此語🥺。”[4]申👨‍👨‍👧‍👦,擴展👈🏿、擴大💅🏿。《廣雅·釋詁四》🧜🏽‍♂️:“申,伸也🚋。”《易·繫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孔穎達疏:“引而伸之者,謂引長八卦而伸盡之。”謀猷👼🏻,謀略🙇🏿‍♂️。《尚書·文侯之命》:“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謀猷🚣‍♀️,罔不率從,肆先祖懷在位。”

[]今按:度,謀慮。《爾雅·釋詁上》:“度👨🏼‍🦱,謀也🛖。”《玉篇·又部》:“度👦,揆也。”整理者:“䛮”通“咎”⛪️。《書·盤庚上》“非予有咎”,蔡沈《集傳》👢:“咎🛰,過也。”

“敬之哉,君子♚!天猶畏矣。敬哉🚧,君子!啎敗改謠。恭天之威👈🏻,載聽民之謠。間隔若否✌🏽,以自訾嘳🤦🏼‍♂️;由仇聖人,以申爾謀猷🙍🏿‍♂️。毋羞聞謠🙎🏿‍♂️,度毋有咎🤦‍♀️🙎🏻‍♀️。”要恭敬啊,在上位的君子!上天可畏⚇。要恭敬啊,在上位的君子🙁!你們行為的違逆和品德的敗壞會反映在民間流行歌謠的改變上。你們要恭敬上天的威嚴,聽取民間的歌謠。拒絕別人的批評,只能給自己帶來指責和譏諷;遵從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與他們為伍🐻‍❄️,能夠擴展你們的謀略。不要羞於聽取民謠,謀劃事情不要有過失𓀇。

“敬之哉,君子!天猶畏矣”,敬天;“敬哉👮🏿‍♀️,君子👩‍🚀!啎敗改謠”⛹🏽,敬民🧑🏼‍🦱🧑🏻‍🎤。古時“敬”字除“恭敬”義外🤸🏼,同時含有警惕👽、小心之意。統治者倒行逆施、道德敗壞👩🏼‍🏭🤙🏿,百姓當然會怨聲載道🪻。“啎敗”承前文“各營其身”等語。“恭天之威”,上天可畏🌸、天命不可違,必恭敬之。“載聽民之謠”👩🏿‍🎓,“謠”為百姓心聲、吉凶之兆☺️,必傾聽審辨之。“間隔若否,以自訾嘳”承“載聽民之謠”,為其反面。不聽民之謠🥨,拒絕接受百姓的批評,一意孤行,只能招致更嚴重的後果🧑🏼‍🏭,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恥辱。“由仇聖人,以申爾謀猷”又為“間隔若否,以自訾嘳”之反面。虛心接受批評和諷諫💅🏿,遵從聖人之言,來擴展自己的謀略👩🏿‍🍼,行事無失🚴🏼,自可走上正途。所以詩人的結論就是“毋羞聞謠,度毋有咎”🧑🏿‍🦳。“毋羞聞謠”主要是承上,而且芮良夫所作此詩可視為“謠”之一種📱,其目的亦是規諫厲王及其他統治者🧖🏽‍♂️,他當然希望他們“毋羞聞謠”🩷,接受自己的勸言🌿。“度毋有咎”亦承上🤞🏿,“載聽民之謠”🧔‍♂️、“由仇聖人,以申爾謀猷”,謀劃事情就會沒有過失。但“度毋有咎”同時又開啟了下文,“毋婪貪悖惃”等語批評的都是錯誤的想法和行為。

此詩語句緊湊,連綿不絕🚴🏼‍♂️,無法把各部分截然分開,我們只是根據主要內容做了大致的分段👱🏼。下皆仿此🧑🏽‍🦳,不贅言。

()()()(悖)昆()[]𡈊(滿)()康戲🧋,而不知(寤)告()[]此心目亡()亟(極)💞,(富)而亡()淣(倪)[]💇‍♂️👰🏻‍♀️。甬(用)莫能(止)欲,而莫(肎)肯齊好🛹。[](恆恆),敬(哉)![]

[]整理者:惏,《說文·心部》🙅🏻:“河內之北謂貪曰惏。”段玉裁注:“惏與女部‘婪’音義同。”《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貪惏無饜”,《釋文》引《方言》云:“楚人謂貪為惏。”,从心酓聲🚣🏿‍♀️,而“酓”从酉今聲;“”可以讀作“貪”,很可能就是“貪”的異體字🔥。單育辰(網名ee)👰🏿‍♀️😍:原釋爲从孝从犬的字,應是的訛形,應隸定爲从孛从犬,連下字讀爲悖惃(或昏)[5]整理者:惃,《廣雅·釋詁三》🤽🏻:“亂也🧗🏼🤷🏿‍♂️。”

[]整理者:𡈊,“滿”之古文𓀕。,“盈”之異體🤷🏼‍♂️。康💷,《唐風·蟋蟀》“無巳大康”,毛傳:“康,樂🙌🏼。”曹方向(網名“魚游春水”):告,恐當讀爲🕸。告、覺見母雙聲,韻部陰入對轉,音理可通🤚🏼。《孝經孝治》引《詩大雅抑》有覺德行,今毛詩同,但今本《禮記緇衣》引作有梏德行。郭店簡本對應的字,李學勤🏇🏽🔄、張富海先生等也釋爲。故簡文的可以讀爲。《說文》🚝:悟,覺也。《玉篇》:悟🙍🏿‍♀️,覺悟也。不知悟告,大概即今天所說的執迷不悟。[6]

[]整理者🐮⚈:“亟”通“極”😉。《左傳》昭公十三年孔穎達疏👨🏼‍🍳:“極,謂限極。”淣,典籍或作“倪”。《莊子·大宗師》“不知端倪”,陸德明《釋文》:“倪✊🏻,本或作淣。”《集韻·佳韻》🦸🏽‍♂️:“倪,或作淣。”《莊子·齊物論》“何謂和之以天倪”,《釋文》引崔譔云:“倪🍧🧘🏿,際也🚏👀。”

[]今按✶:齊,限制。漢·仲長統《昌言下》🙏🏿🏨:“情無所止,禮為之儉;欲無所齊🚁,法為之防。”好,去聲🧣,喜好。《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喜生於好👨‍👩‍👧‍👦,怒生於惡。”

[]今按:尚👩🏼‍🍳,崇尚🚌、尊崇。《易經·剝》:“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孔穎達疏🚴‍♂️:“君子通達物理👧,貴尚消息盈虛。”恆,規律、法則。《國語·越語下》:“因陰陽之恆,順天地之常。”韋昭注:“陰陽謂剛柔🤹🏼🦹🏼‍♀️、晦明、三光盈縮🦵🏻👨🏽‍🦳、用兵利鈍之常數📔。”恆恆,猶恆常、常恆,亦為規則👩🏼‍🦳、規矩義👵。《國語·越語下》:“吾年既少,未有恆常🧑‍🦯⏳,出則禽荒,入則酒荒。”

“毋婪貪悖惃,滿盈康戲,而不知寤覺。此心目亡極🤷🏼,富而亡倪🐻‍❄️。用莫能止欲,而莫肯齊好🐄。尚恆恆💩,敬哉!”不要貪婪悖逆昏亂、驕傲自滿、安樂遊逸而不知覺悟,感官的追求沒有極限,財富的追逐沒有止境,因此不能終止慾望⚓️,不肯限制喜好。要尊重法則,要敬畏啊!

“毋婪貪悖惃🧏‍♀️,滿盈康戲,而不知寤覺”承“各營其身🤩🙁,恒爭于富”,詩人警告厲王等上層統治者,不要貪得無厭、利令智昏、驕侈淫佚,希望他們儘快覺悟🙎,改邪歸正✍️。“此心目亡極,富而亡倪”🤼,正如俗話所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永遠有掙不完的錢。“用莫能止欲,而莫肯齊好”,因此人永遠都不會滿足,永遠都貪得無厭。面對這種人性之惡✹,怎麼辦?芮良夫的回答是“尚恆恆”🧑。慾望就像氾濫的洪水👩🏿‍🚒🤦🏻‍♂️,只有倫常🌴、規則才能遏制它。“恆”與“極”、“倪”義近🛷🤰,相互呼應。貪婪是因為慾望沒有止境🫙、沒有極限🧑🏼‍🔧🧚🏽,總是試圖衝破各種限制。但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其運行的法則,任何挑戰這種法則的人,最終都會受到相應的懲罰。芮良夫警告厲王等人,要敬畏這些法則👳🏻‍♂️💂‍♀️。

()皮(彼)()(),君子而受柬()[]萬民之(),所(禦)而弗敬;[]()之若童()載以行()險🙇🏻‍♀️🫵🏿,[]莫之()()🪷,亓()由(猶)不(顛)(傾)?[]

[]今按:顧🐣,顧念🥉、考慮。《禮記·大學》:“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鄭玄注🤵🏼:“顧,念也。”整理者🐆🚹:《周禮·秋官·大司寇》“凡遠近惸獨老幼之欲有復于上”,鄭玄注👨🏽‍🔬:“復🤽🏿‍♀️,猶報也🔽。”今按🐙:而👩‍👩‍👧🤔,連詞,表因果,因而、所以🌝。柬🫱🏽,讀為“諫”🚵🏽。受諫,接受規勸🛶。

[]今按:咎,指責。《方言》卷十三:“咎,謗也。”《詩·小雅·北山》:“或慘慘畏咎。”《論語·八佾》🚆:“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所,讀為“禦”。禦,禁止🧖‍♀️、抗拒🧏🏿‍♂️🔯。《爾雅·釋言》↪️:“禦👳🏿😥,禁也。”《小爾雅·廣言》:“禦,抗也。”《易·蒙》:“上九,擊蒙,不利爲寇🤽🏼‍♀️🧑🏼‍💼,利禦寇。”

[]整理者:“卑”通“譬”。“”當卽“崝”之異體。《淮南子·繆稱》“城峭者必崩,岸崝者必陁”,髙誘注☛:“崝,峭也。”

[]整理者:“由”通“猶”。郭永秉:,正是“(顛)”字😓。,裘錫圭先生曾懷疑有可能就是“傾”的初文。[7]今按😀:裘說是。

“顧彼後復,君子而受諫。萬民之咎,禦而弗敬;譬之若重載以行崝險🥒,莫之扶導🤾🏼,其猶不顛傾🫓?”考慮到以後的報應,君子因此接受規勸。萬民的指責👂🏽,抗拒而不尊重;就好比載重的車輛行走在陡峭危險的山路上🎾,卻沒有人扶持引導,能不顛覆傾倒嗎🍆?

郭店簡《尊德義》簡24”字,陳劍先生曾讀為“御”🏊🏽。[8]“所而弗敬”的“所”字,單育辰先生已根據陳劍先生的意見,讀為“御”。[9]但我們覺得,從上下文文意看,當讀為“禦”。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6-7簡:“今君王盡去耳目之欲,人以君王為。”🍔,蘇建洲先生讀為“忤”,訓為違逆。[10]我們讀為“禦”,訓為“禁”、“抗”,與之義通。

郭永秉先生不認同釋“傾”的意見⛹🏻,主要是出於押韻的考慮,但現在這樣整理之後,我們發現🧘🏽,從語意看,“”正處在和前文“敬”字押韻的位置上🍄,裘先生懷疑“”是“傾”字初文,是很正確的。再往前看🦹🏻‍♂️,“傾”和“尚恆恆,敬哉”也是押韻的🪶。這兩段之間關係密切🧣,把它們合在一起,或者把“尚恆恆,敬哉”放在這段的開頭,也是可以的。另外💃,郭先生提到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11號簡伍欄有从山、頃聲的字,用作傾覆之傾(辭例為“彼邦之”)。我們覺得,這其實是把“”釋為“傾”的一個很重要的證據。“”字加注聲符“頃”之後🧔🏿🤚🏿,原字類化為正常的“山”形,在文字學上是很容易理解的。

天行有常📤,不知常,不敬畏法則,終將受到懲罰👍🏼。這種懲罰,就是“後復”。考慮到這種後果🛌🏽,就會接受別人的建議🧒🏽,預先防備🐖。此所謂“顧彼後復,君子而受諫”🛂。“萬民之咎🦻🏻,禦而弗敬🚣🏻;譬之若重載以行崝險,莫之扶導,其猶不顛傾”🦹🏽‍♀️,民怨已經沸騰,還充耳不聞,拒不悔改,結果只能是傾覆🐳、滅亡了🎚。

(哉)君子,恪(哉)母()()。畏天之()載(災),卹邦之不()[]()自緃()(),以囂()()()[]()()(),而亡()又(有)()()👸🏼。[]此悳()()不齊🔒,夫民甬()()愓®️。[]民之俴()矣,而隹()()為王𓀒?[]()人不敬👫,不藍()()商🤟🏻。

[]整理者🍄:,从貝爿聲🤖,讀為“臧”。

[]今按🤦‍♂️:囂,讀為“敖”或“傲”,倨傲、狂妄。《爾雅·釋言》:“敖😰,傲也。”《廣雅·釋言》👨🏽‍🔬:“敖🧇,妄也。”《書·益稷》:“無若丹朱敖,惟慢遊是好🧙‍♀️🖥。”《禮記·曲禮上》🥤:“敖不可長,欲不可從。”陸德明釋文☀️:“敖➝,慢也。”

[]整理者:“絉”通“術”。《國語·晉語六》“盡戒之術也”,韋昭注👨🏻‍⚖️:“術,道也。”紀綱,指法度🙍🏼‍♂️。

[]今按🩷:齊,一也👩🏿‍🍳、整也🥉,使整齊統一。《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馬融注:“齊整之刑罰😝🧑‍🦯‍➡️。”《荀子·富國》🧘🏼‍♂️:“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楊倞注:“齊🧍‍♂️,整也🦹🏻‍♀️。”憂,戲謔🚵🏻‍♀️。《詩·大雅·板》🤵🏼:“匪言我耄💧,爾用憂謔;多將熇熇,不可救藥🧑‍🔧。”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兩字一義而誤解例》🙇:“《詩·板》篇‘爾用憂謔’,按憂、謔同義,憂讀爲優🤦🏿,襄六年《左傳》注曰⚄:‘優🩵,調戲也👱🏻‍♂️。’是優即謔也↪️。”愓,《說文》:“愓,放也。”沈濤《說文古本考》:“《華嚴經音義上》引‘愓,放恣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經傳皆以‘蕩’為之。”

[]今按:俴🧜🏽,讀為“㥇”,《集韻·寒韻》:“㥇🤽🏽‍♂️🆗,忮也。”《說文·心部》:“忮,很也。”段玉裁注:“很者,不聽從也。”隹啻,曹方向(網名“魚游春水”)讀為“誰適”。今按💅🏼🚶🏻‍♂️‍➡️:《玉篇·辵部》🐱:“適,得也。”《論語·里仁》:“無適也。”朱熹集注:“適👨🏿‍🍼,可也。”“誰適為王”即誰得為王、誰可以為王之意𓀃。

“敬哉君子,恪哉毋荒🏃🏻‍♀️‍➡️。畏天之降災,卹邦之不臧🪬。毋自縱于逸👣,以傲不圖難🪖。變改常術🕺🏼,而無有紀綱🤾🏻‍♀️。此德刑不齊,夫民用憂愓。民之㥇矣,而誰適為王🌰?彼人不敬♟👨🏿‍🔧,不鑒于夏商。”要敬畏啊!君子!要恭謹啊!不要放縱🛀🏼!要畏懼上天降下災禍🧑🏼‍🦰,要擔憂國家的禍患。不要放縱自己安逸享樂,以至於怠忽、輕慢而不憂慮預防災難🧏🏿‍♂️。改變常道🫥,而沒有法度🦹🏽‍♀️,這樣恩澤與刑罰不能整齊統一,百姓因此戲謔放蕩。百姓放肆違逆🐉,誰可以做王🥹?那人不知道敬畏,不能以夏朝和商朝滅亡的教訓為鑒戒。

“敬哉君子,恪哉毋荒”🔘,恪,恭敬🏅、謹慎;荒🤙🏿,放縱。恪,恪守規律、法度❣️;毋荒,不要放縱慾望,隨意破壞法則。“恆恆”👩🏽‍🦱,或曰常👩🏻‍🦼、恆,即天常⛹🏽、天道👨🏽‍🌾。《國語·越語下》:“因陰陽之恆,順天地之常👸。”對於這些規律🧾、法則🍽,人只有順從🖕🏼🤩、遵守🖖,如有違逆🦡,必遭上天懲罰。所以說要“畏天之降災,卹邦之不臧”。“毋自縱于逸”🦿,猶“毋荒”🫃🏻。放縱於逸樂,不知道約束自己,不知道敬畏上天,則必遭天譴。“以傲不圖難”𓀑,傲,倨傲🐑,不恭敬🧦,這裡指不敬畏上天✊🏼👨‍👩‍👧‍👦。“不圖難”之“難”,乃上天所降之災,亦即上天之懲罰。這樣,我們對“敬哉君子,恪哉毋荒🙋🏻。畏天之降災,卹邦之不臧⛔️。毋自縱于逸♥︎,以傲不圖難”幾句之間的關係就清楚了🧝🏻‍♀️:“敬哉君子✒️,恪哉毋荒”是總說,要恪守常道🪭、不要違犯常道;“畏天之降災💪,卹邦之不臧”是正說,要畏懼不順天常所帶來的災難,要憂慮由此而給國家帶來的不良後果👩🏼‍🏭。“毋自縱于逸🦚,以傲不圖難”是反說,希望厲王等統治者不要過度放縱自己的慾望,倨傲不遜,不知道預防上天將要降下的災難👨‍🦱。

這一段在思想上和上文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告誡厲王等要約束自己的慾望,不要放縱🤡,中間說受諫的部分🈯️,也是這個意思。在具體語句上也多互相照應。如“天之降災”照應“周邦驟有禍,寇戎方晉”,在那時人的思想中⛓,人間的災難都是由於上天的懲罰。又如“荒”、“逸”👩‍🚀、“傲”照應“啎敗”🪼、“婪貪悖惃”🧍🏻‍♂️、“滿盈康戲”,“毋荒”、“毋自縱于逸”即“止欲”、“齊好”,“卹邦之不臧”照應“莫恤邦之不寧”💇🏽‍♂️🤵🏽‍♀️、“不圖難”照應“莫治庶難”等。所以我們越讀越能感覺到詩人綿密的文思和清晰的邏輯。

“變改常術🧘🏻‍♀️,而無有紀綱📴。此德刑不齊😽,夫民用憂愓。民之㥇矣,而誰適為王”,這段話講了統治者放縱慾望、不知敬畏上天和常道所帶來的另一個惡果。統治者“荒”“逸”🤙🏽、倨傲,不知“恪”“畏”,恣意妄為,藐視法度,必然會“變改常術,而無有紀綱”。“德刑”,恩澤與刑罰🌐,或曰獎懲💱,是在上者駕馭民眾的主要工具,不可不慎🍀。《國語·晉語六》:“德刑不立,姦軌並至。”“無有紀綱”、“德刑不齊”🤦🏻‍♀️,法度廢弛🧑🏼‍🔬,百姓因此而桀驁不馴🙎🏼‍♀️。百姓如此🦵🏿,統治者安能平治🫅🏿?夏朝和商朝就是前車之鑒!“彼人不敬,不鑒于夏商”,彼人,乃含蓄說法,實指厲王。

心之()矣💭,()所告眔()🏇🏻。[]()()慝矣,()不和𡋕()[]屯員()(滿)()↖️,曰余未均🫨♧。[]凡百君子👱🏻‍♂️,﨤()()()臣👶,[]()收疋()由👨🏻‍🚀,疋()()()𡋕()[]

[]整理者:眔,讀為“懷”。今按:懷🧙🏻😋,心懷🔀,心中所想👨🏻‍✈️。傅咸《贈何劭王濟》:“賦詩申懷。”李善注引《倉頡篇》🙍🏽‍♀️:“懷,抱也。”

[]今按🏕:兄弟,指同姓國家。《書·蔡仲之命》:“懋乃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孔傳:“以蕃屏王室,以和協同姓之邦💭。”《晏子春秋·問上七》😒:“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夷吾保乂齊國🌚,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糾合兄弟🥴,撫存冀州👩🏻‍🦼。”張純一校注👼🏻:“謂兄弟之國。”芮良夫,《逸周書》亦稱其為“芮伯”,當為芮國國君🧝🏽。芮國與周同姓,《漢書·古今人表》“芮伯”顏師古曰🧏🏻:“周同姓之國在圻內者,當武王時作《旅巢命》。”所以芮良夫稱其他諸侯之國為“兄弟”。整理者*️⃣:慝,《孟子·梁惠王下》“民乃作慝”🏄,朱熹《集注》🩶:“慝,怨惡也。”《小雅·皇皇者華》“六轡旣均”,毛傳:“均,調也。”

[]整理者👨🏼‍🦱:《易·比》“有孚盈缶”,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屯者👼🏽🏪,盈也。”《廣雅·釋詁一》:“屯,滿也🌾。”《呂氏春秋·審時》“其粟圓而薄糠”,高誘注:“圓💯,豐滿也。”屯、圓⚧、滿、溢,近義連用🈚️。”余🧍‍♂️,子居🏤:此處的“余”即當解為第一人稱“我”。[11]

[]今按:藎臣👇,所進用之臣。藎,進也👨‍👦‍👦。

[]今按:胥🧜‍♀️,皆、都。《詩·小雅·角弓》🥵:“爾之遠矣,民胥然矣。”鄭玄箋🌶:“胥,皆也⇾。”收𓀊,約束、控制。《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六》:“寡人猶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積于百姓😷。”張純一校注:“收,斂也。”由,遵從。《詩·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高亨注😷:“由,從也。”《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鄭玄注:“由,從也。”榖,讀為“愨”👰🏽,“榖”和“愨”同从“㱿”聲👳🏻‍♀️⏸,可通用🪹。《說文·心部》:“愨🚄,謹也🕤。”《荀子·非十二子》:“其容愨。”楊倞注:“愨,謹敬。”均,調和🤸🏼‍♂️、和諧。《詩·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駰,六轡既均。”毛傳:“均,調也👩‍🦰。”

“心之憂矣,靡所告懷💆🕎。兄弟慝矣🪰,恐不和均。屯圓滿溢,曰余未均。凡百君子🛢,及爾藎臣👩🏿‍🚀,胥收胥由😇,胥愨胥均🙇‍♀️。”我內心憂慮啊,沒有地方傾訴我的想法。兄弟之間互相怨恨憎惡🪡,恐怕不能和諧相處🏆。所得已經充裕滿盈☝🏿,還說自己沒有一般人得到的多♡。眾位在上位的君子💁🏽,以及你們所進用的臣子,都要收斂自己、約束自己🧏🏿,都要謹敬🙋🏼‍♂️、和諧相處。

“心之憂矣,靡所告懷”,詩人滿懷憂慮🥰,無處訴說。“兄弟慝矣🤽🏽‍♂️,恐不和均”,兄弟📻,指諸侯。慝,整理者引朱熹注訓為“怨惡”,《墨子·尚同上》:“是以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周朝至厲王時,主要靠血緣維繫的諸侯之間的親密關係已經變得疏遠,各諸侯國之間矛盾重重,明爭暗鬥🏋🏽👨🏼‍⚕️。爭權奪利鬥爭的大幕既已拉開,則諸侯之間根本無法和諧相處🤸🏽‍♀️。同厲王及其身邊的大臣一樣👰‍♂️,諸侯們也是貪得無厭🧸,“屯圓滿溢,曰余未均”,已經賺得盆滿缽滿🧑🏻‍🦳,還覺得自己吃虧太多。因為上文對當時放縱慾望🤾🏻🧙🏼‍♂️、違逆天常的情況已有充分的描寫,所以詩人在這裡對諸侯類似的情形一筆帶過,下面直接轉入對他們的勸諫。“凡百君子,及爾藎臣”👨‍🦯,所有在上位的統治者以及你們的大臣們⚾️。“胥收胥由,胥愨胥均”,收💆🏻,收斂;由,有所遵從,都是希望他們約束自己的慾望,遵循常道。這同前文“尚恆恆”、“毋荒”、“毋自縱于逸”的要求是一樣的🫳。愨,謹敬,與前文“恪”也相近。只有“均”是新的要求,這是因為諸侯之間“不和均”📱。總之芮良夫認為諸侯之間互相爭鬥,也是由於放縱慾望👊🏽,貪婪無度,希望他們收斂自己,恭謹天常🫐,從而能夠和諧相處🍿。

民不日幸,尚()思殹🤘🏿。[]先人有言🤴🏻🥡,則畏(威)()之。[]或因斬椅(),不遠亓()()[]。母()()(),各()()()[]()戎方晉🍂,()猷隹()戒⚂。[]()同心,母()又(有)相()[]

[]今按〽️:日,每天。《易·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孔穎達疏🚴🏼‍♂️:“以其剛健篤實之故,故能輝耀光榮🪃,日日增新其德。”幸🧑‍⚕️,《小爾雅·廣義》🐌:“幸💪🏼,非分而得謂之幸✂️。”蔡邕《獨斷》卷上👐✊🏻:“世俗謂幸為僥倖……言民之得所不當得故謂之幸👩🏻‍⚕️。”尚,尚且🧎‍♂️‍➡️。《漢書·董仲舒傳》:“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憂思,憂慮。《楚辭·九章·抽思》:“心鬱鬱之憂思兮,獨永歎乎增傷🤾🏽‍♀️。”

[]今按:畏🚵🏿‍♀️,讀為“威”,震懾6️⃣,使知畏懼而服從🥎。《易·繫辭下》🏡:“弦木爲弧,剡木爲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虐,用暴力的手段對待。這種用法的“虐”常與“德”對言。《國語·越語下》:“德虐之行👩‍🚒,因以為常。”韋昭注🧑🏻‍🤝‍🧑🏻🔙:“德👩🏽‍🦰💂,有所懷柔及爵賞也。虐,有所斬伐及黜奪也👩🏽‍⚕️⚗️。”馬王堆帛書《十六經·果童》:“靜作相養🧚🏻,德虐相成🫳。”

[]整理者🎷:這兩句參看《豳風·伐柯》:“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斬、伐同義換用🤞🏻。“椅”同“柯”💂🏽‍♂️,“惻”同“則”。“不遠其則”即“其則不遠”的倒裝🤩,是為適應押韻的需要😙。

[]今按:當,恰當📘、合適。《正字通·田部》:“當,事理合宜也🐪。”《禮記·樂記》🩲:“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孔穎達疏:“當,謂不失其所🙋🏼🚴🏽‍♀️。”

[]今按:謀猷,計謀,這裡用為貶義。清華簡《耆夜》“宓靖謀猷”🥤,我們曾訓為“止息各種計謀𓀈,各種圖謀不軌”。戒🥙,戒除。《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鬭🧑‍🦼‍➡️;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鄔可晶:👴🏼,竊疑讀為“摶”或“團”,意謂聚集👩🏼‍🏭。《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瑯琊刻石云“普天之下🧖🏽‍♀️,摶心揖志”。[12],讀為“勒”,強迫,逼迫🙏🏻🎶。《玉篇·力部》:“勒,抑勒也。”《淮南子·氾論》:“齊人有盜金者,當市繁之時🦵🏼🧛🏿,至掇而走。勒問其故曰:‘而盜金於市中#️⃣,何也?’對曰:‘吾不見人🫷🏻,徒見金耳🎆👖!’”

“民不日幸🌨,尚憂思殹。先人有言🧝‍♀️,則威虐之。或因斬柯🚣🏿🫳🏿,不遠其則🍚。毋害天常,各當爾德🔋。寇戎方晉,謀猷惟戒。和摶同心,毋有相勒。”百姓每天沒有非分所得👇🏽,尚且憂慮🙇🏽💂🏼‍♂️。前人有話說,對這種行為就應該震懾、嚴懲。參照手中的斧柄來砍樹木做斧柄🤩,斧柄的樣式並不遠😂。不要損害天之常道,各自讓你們自己的行為恰當👨‍👨‍👦。敵人的進犯越來越頻繁🕵🏻,你們要戒除各種陰謀詭計。和睦團結📟,同心同德🤧,不要相互逼迫。

,又見於郭店簡《緇衣》第一簡和上博簡《中弓》第十三簡,上博簡《緇衣》相對應之字作“勑”,《荊門左塚楚墓》漆棋局第二欄D邊亦有“民勑”之語。關於此字,考釋者眾多,馮勝君先生認為“”🕢、“勑”應該讀為“飭”👨‍🍳,訓為“整治”🦦,“勑”🤵🏻‍♀️、“敕”、“飭”相通,典籍常見。[13]其說近是🧑‍🦯‍➡️。

👸🏼,當分析為从攴从力,力亦聲,其核心詞義為以外力相迫,使服從🧑🏿‍🏫。从力聲之字多有此義🕣,如《玉篇·力部》🚣‍♀️:“勒,抑勒也。”抑勒🙍🏻,即以外力相迫,使服從♤。《說文·革部》:“勒,馬頭絡銜也。”馬頭絡銜,勒服馬之用具也。“勒兵”之“勒”👸🏼,可訓為整飭♟、統帥;“勒子孫”之“勒”,可訓約束、訓誡;“勒令”、“勒索”之“勒”可訓強迫、逼迫。其核心詞義,都是以外力相迫,使服從。“勅”為“敕”字異體。《廣韻·職韻》:“勅”,同“敕”🦵。《集韻》👰🏽‍♂️:“敕♎️,古从力。”“敕”可訓整飭、治理。《廣雅·釋詁二》🧡:“敕🥊,理也。”《說文·攴部》🥉:“敕,誡也。”申敕👰🏼🤜🏼、戒敕用此義🟠,乃通過語言,用外力使服從也。《廣雅·釋詁一》:“勑🏊🏿,順也🤸🏼‍♂️。”王念孫疏證:“卷二云:‘敕,理也。’理亦順也⛹🏿‍♂️🔘。勑與敕通。”《玉篇·力部》🤷🏿‍♂️:“飭👩🏼,正也。”《周禮·考工記》“飭五材”先鄭注訓為“治”,此“飭”為整治之義🧙🏼‍♀️。《廣雅·釋詁二》🎟:“飭🍓,備也。”王念孫疏證🚶🏻‍➡️:“《說文》🔎:‘敕,誡也。誡敕也。’鄭注:《曾子問》云:‘戒猶備也。’飭敕古通用,戒誡古通用。”《集韻·職韻》:“扐👱🏼‍♂️,縛也🏌🏽‍♂️。關中語。”此“扐”顯然與“勒”相通,為約束強迫義引申。《廣韻·德韻》:“扐,筮者著蓍指間。”扐,著蓍指間,即夾持。夾持♟,兩指相迫也。後又引申出指間之義🥖。《易·繫辭上》:“歸奇於扐以象閏。”陸德明釋文引馬融云:“扐💦🦉,指間也🚶‍➡️。”

此上所引🍈,為“”之詞義系統的大致情況🦑。概略言之🕺🏼,則是“用外力使服從”→整飭✪、整治→治理→治理好、順,“用外力使服從”→約束→用語言約束(誡敕)🤾🏿,“用外力使服從”→強迫、逼迫→夾持→兩指之間。

郭店簡《緇衣》:“好美如好緇衣,惡惡如惡巷伯,則民咸而刑不屯。”,治理好☹️、順。今本《緇衣》相應的文句作“刑不試而民咸服”🖖🏿,“服”為義近換用⟹。上博簡《中弓》:“申之服之🚲🩹,緩施而遜之。”,整治🤝🙄、治理👩🏻‍🍼。《荊門左塚楚墓》漆棋局“民勑”👩🏽‍⚕️🥢,勑,治理好、順。因為現在不能確定兩字的順序,也有可能讀為“勑民”⛱,義即治民。

“民不日幸,尚憂思殹”,幸,僥倖、“得所不當得”👆🏻。普通百姓如果每日沒有非分之得,尚且憂慮,何況身居高位、有權有勢之人!人人都有貪婪之心,如果不嚴加約束,終將墜入慾望的深淵。“先人有言😺,則威虐之”,對於這種貪婪之心👦🤴🏼、非分之想,前代賢人曾經說過,要“威虐之”,即震懾之、嚴懲之。《管子·正》“法以遏之”🦵🏽、“遏之以絕其志意,毋使民幸”,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則威虐之”雖然是先人針對“民幸”的情況而言的🙎🏻‍♀️,但現在拿來對付統治者,同樣是適用的📏,此即“或因斬柯,不遠其則”之意。“毋害天常”,亦即“尚恆恆”🧑🏻‍🦽;“各當爾德”🔃,亦即“恪”、“愨”、“收”🙂‍↕️🚤、“由”,“毋荒”、“毋縱”👇🏼。“寇戎方晉😧,謀猷惟戒🚣🏽‍♀️😵。和摶同心,毋有相勒”,外患滋繁,敵人不斷進逼♛,統治者之間就不要再勾心鬥角、相互侵奪了🚣🏿‍♀️,要團結一心,共同對敵🩸。

()求又(有)(),聖智恿()力🚴🏿。[]必罙()其厇(),以()()()[]身與之語🧜🏻‍♂️🆙,以求亓()上。[]

[]子居⛹🏽:此“恂”當讀為“徇”🫴🏽,“恂求”即清華簡《說命》上篇之“徇求”。[14]今按:徇求,尋訪👧。曹方向(網名“魚游春水”):恿🤜,似可讀爲“勇”。聖智、勇力並舉,即上文之“有才”。[15]

[]整理者🪽:親,《戰國策·秦策二》“不能親國事也”,高誘注👳🏽:“親,猶知也👨‍🍳。”狀,《戰國策·楚策四》“春申君問狀”🦼,鮑彪注:“狀,事狀。”

[]今按:上,讀為“尚”,佐助。《爾雅·釋詁下》:“尚,右也。”邢昺疏🤓:“郭云🛟:‘紹👩🏽‍⚖️、介、勸🚸🧎‍♀️、尚,皆相佑助。’”《詩·大雅·抑》😢🙌🏼:“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無淪胥以亡🔭。”王引之述聞:“言皇天不右助之也。”

“徇求有才🙆🏼‍♀️,聖智勇力🧑🏼‍⚖️。必探其宅,以親其狀。身與之語👂🏿,以求其上🐽。”尋訪有才能的人,對那些聰明睿智🧝、勇猛有力的人,一定到其家中探訪🅿️,來了解他們的情況🤲🏿,親自和他們交談📇,來求得他們的佐助🤷🏿‍♀️。

國家內憂外患,急需各類人才來挽救危局🪶。統治者只有放下身段,禮賢下士😳,屈尊以求,方能得到賢者的佑助🤞🏻。

昔才()先王,幾()又(有)眾俑()🍕。[]□□庶戁(),甬()建亓()邦。[]()和庶民,莫敢㤠(戾)憧(縱)。[]□□□□,□□□□。□甬()()保,罔又(有)()誦。[](恒)靜()獻亓()力,畏()()(),先君以多()[]

[]整理者:俑,讀為“庸”。《左傳》昭公十三年“君庸多矣”,杜預注:“庸,功也。”今按:庸🧀,治民有勞績。《爾雅·釋詁下》:“庸,勞也。”邢昺疏:“庸者🧔🏼‍♂️,民功曰庸。”《周禮·夏官·司勳》:“王功曰勳,國功曰功🧑🏿‍🎄,民功曰庸。”鄭玄注:“輔成王業,若周公;保全國家,若伊尹;法施於民,若后稷。”

[]今按🎍:“庶難”前殘缺兩字,參考前文“莫治庶難”及後文“不逢庶難”📀,“□□庶難”當是“治庶難”或“不逢庶难”之意。

[]今按:㤠,从心列聲🧑🏿‍🌾,[16]讀為“戾”🧑‍🦼‍➡️,違逆🤾‍♂️、乖戾🧎‍♂️‍➡️。《淮南子·覽冥》🎩:“舉事戾蒼天🔔,發號逆四時。”高誘注:“戾,反也。”《荀子·榮辱》:“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6️⃣。”楊倞注🥠:“戾🧘🏻‍♂️,乖背也👴🏻。”憧🕵️‍♂️,讀為“縱”,放縱🚛。《爾雅·釋詁》:“縱,亂也🧑‍🦼‍➡️。”《玉篇·糸部》*️⃣:“縱🧑🏽‍🎓,恣也✳️。”《書·太甲中》:“欲敗度🏊🏻‍♂️🤹🏻,縱敗禮。”

[]王坤鵬:簡文前殘缺之字,可補一字。[17]今按:協,和睦。《書·湯誓》:“有衆率怠弗協😤。”《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保,安定☞。《廣雅·釋詁四》👮‍♀️:“保🥡,定也。”《廣韻·晧韻》🧘🏿‍♀️:“保👱‍♀️,安也。”《詩·小雅·楚茨》🚭:“神保是饗。”毛傳💩:“保,安也。”誦,毀謗。《國語·晉語三》💇‍♀️:“惠公入🏭,而背外內之賂📫,輿人誦之曰:‘佞之見佞👩‍🚀,果喪其田👨🏿。詐之見詐⚔️,果喪其賂。’”

[]今按:畏,讀為“威”,震懾,使知畏懼而服從。子居:燮,當訓為協和🧑🏻‍🦯‍➡️。《說文·又部》👶🏼🍍:“燮,和也。”[18]整理者:方𓀘,《大雅·韓奕》“幹不庭方”,陳奐《傳疏》:“方,四方也🍋。”“”通“讎”🔘,指讎敵🙋🏽。

昔在先王🏊🏻‍♂️🕵🏽‍♂️,既有眾庸♤。□□庶難,用建其邦。平和庶民👷🏽‍♀️,莫敢戾縱🚑👨‍🎤。□□□□,□□□□👖。{}用協保🕕,罔有怨誦。恒爭獻其力,威燮方讎,先君以多功🫶。從前在先王的時候,治理百姓已經有了許多功績,又沒有各種災難🚣🏼🛒,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使眾民平正和諧,沒有誰敢乖戾放縱。……百姓因此和睦安定,沒有怨言和非議🧻,常常爭著貢獻自己的力量,威服安定四方諸侯和讎敵,前代君王因此建立了許多功勛🕚🤽‍♀️。

㤠憧👩‍🍼,讀為“戾縱”♉️。古㤡、悷通用。《楚辭·九辯》🏸🤴🏿:“心繚悷而有哀。”洪興祖《考異》🦎:“悷🧚🏼,一作㤡。”古洌、戾通用➜。《易·井》:“井洌寒泉食。”“洌”⚗️,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作“戾”。[19]《廣雅·釋言》🕐:“摐,撞也。”《廣韻·江韻》🧑‍🤝‍🧑:“摐,打鐘鼓也。”《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摐金鼓,吹鳴籟。”《墨子·非樂上》🅿️:“然即當為之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禮記·學記》🎰:“善待問者如撞鐘🐚。”知“摐”、“撞”為異體,則“憧”可讀為“縱”也🦻🏿。“{}用協保,罔有怨誦”♥️,從前文“載聽民之謠”、“毋羞聞謠”及“萬民之咎”諸語🩲,知“用”前可擬補“民”字🧒。“怨誦”呼應“萬民之咎”的“咎”📬。

此段有所殘斷,但尚可通讀,主要是說前代聖王如何治理民眾、贏得民心,建立了功勛。“昔在先王,既有眾庸”,此“眾庸”和後文“□□功績”、“板板其無成”相呼應。“□□庶難👐🏼,用建其邦”👩🏼‍🎨,前代賢王,勤勞於政事,治理民眾成績顯著,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平和庶民,莫敢戾縱”,平🌹,有平抑之意👨‍❤️‍💋‍👨,所以百姓沒有誰敢乖戾放縱。鄭玄注“民功曰庸”時以后稷為例,謂其“法施於民”🎴。“法施於民”🦸🏿‍♀️,民“莫敢戾縱”👳🏽⬛️,百姓和睦安定🧥🤾🏻‍♂️,則“有眾庸”🧚🏽‍♀️👨🏼‍🦰。“{}用協保👩🏼‍🦰,罔有怨誦”承“平和庶民🏌🏻‍♂️,莫敢戾縱”。“恒爭獻其力🔺,威燮方讎,先君以多功”🧑‍🦯‍➡️,國內安定和諧,百姓爭著為國效力,君主自然能夠震懾敵國,平定四方諸侯🧚🏿‍♂️,建功立業。

古□□□,□□□□。□□元君✌🏽👇🏼,甬()又(有)聖政悳()[]以力及()()()()()[]以武()()🙆🏿,()()社禝()[]()()()弱,()()(煢)蜀()🤽🏼‍♂️。[]萬民具()()🧑‍🍼🪳,邦甬()()。”[]

[]今按🏄🏽‍♂️:元君🚭,元首、君主。《國語·晉語七》:“抑人之有元君,將稟命焉。”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讀國語小識·晉語七》0️⃣:“‘元君’猶書言元首。”[20]整理者❤️‍🔥:聖政德,猶言聖政聖德。

[]今按🙍🏼‍♂️:力👮🏿‍♀️,勤、努力。《詩·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議是力。”鄭玄箋:“力猶勤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作💇🏽‍♂️,作為、行為🔮🥛。《爾雅·釋言》:“作,為也。”

[]整理者:“”即“相”𓀈。《禮記·樂記》“治亂以相”🚴🏼,陸德明《釋文》云:“相,輔相也👱🏻‍♀️。”

[]今按:🦤,讀為“營”,衛護💪、救助。曾侯乙鐘樂律名“亂”即典籍中的“嬴亂”。《淮南子·要略》:“俶真者,窮逐終始之化,嬴垀有無之精。”高誘注:“嬴,繞匝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嬴🖱,假借爲營💾。”《墨子·天志中》:“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孫詒讓閒詁:“文選陸士衡贈從兄車騎詩🫰🏽,李注引鍾會老子注云‘經護為營’。”“經護為營”之“營”即衛護、救助義,為營衛義之引申。,顧,與“()彼後復”同。顧,照顧、眷顧。《詩·魏風·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黃傑🧔🏼‍♂️:可讀為🖖🏽🔽。[21]

[]整理者🌗:憖,《說文·心部》:“憖……一曰說也🙏🏻。”《文心雕龍·論說》:“說者,悅也。”,从竹悳聲🧚🏻⚖️,悳聲字與戠聲字相通,讀為“熾”。《說文·火部》:“熾,盛也。”

“古□□□,□□□□。□□元君,用有聖政德。以力及作,燮仇啟國。以武及勇,衛相社稷。懷慈幼弱👩🏽‍🎓,嬴顧煢獨🏃‍♀️‍➡️。萬民俱憖,邦用昌熾🧑🏽‍✈️。”……君主,因此有超凡的政治和道德👩🏿‍🍼。憑藉自己的努力和作為🗻,平定仇敵🥦👨🏼‍🦱,建立國家🫳🏼。憑藉自己的勇猛和勇敢,保衛和輔助國家,安撫愛護年幼的人,救助照顧孤苦無依的人。廣大百姓都歡樂喜悅🌿,國家因此繁榮昌盛。

從上一段的“先王”、“先君”到本段的“元君”,其所指似有所區別,分屬不同的層次。由於簡文的殘缺,目前我們已無法明確其具體所指為何人。但簡文說“昔在先王……用建其邦”💟,似乎“先王”是指文王、武王。本段說“以力及作,燮仇啟國。以武及勇,衛相社稷”🕣🤲🏻,似乎是在說諸侯。“啟國”猶“開國”,應該是指建立諸侯國。《易·師》:“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孔穎達疏:“若其功大,使之開國爲諸侯🐉;若其功小💆‍♀️,使之承家爲卿大夫。”而“衛相社稷”,正是周分封諸侯的主要目的,《左傳·定公四年》所謂“選建明德,以藩屏周”也。如以上推測不誤🧉,則上一段主要是說前代周之賢王,本段主要是說前代周之諸侯👒。有明王在上🙍🏽,有賢佐在下,所以“萬民俱憖,邦用昌熾”。

()曰:“天猷畏矣,豫命亡(無)成。[]生□□戁(),不秉純悳(),亓()()()()[]莫好安情(靖),于可()又(有)靜?[]莫爯()()()☹️,而不智()()🦻🏿。[]莫□□□,□□□□型。自()()(),邦甬()()[]

[]今按👳‍♀️🆗:猷🫃,可也。豫☂️,懈怠🤦🏻、怠慢🦷。《玉篇·象部》✅:“豫🤾🈂️,怠也🚶‍♂️‍➡️。”《大戴禮記·五帝德》🧒🏿:“富而不驕,貴而不豫🚇。”《說苑·至公》🌄:“老君在前而不踰,少君在後而不豫。”命,天命🤼‍♂️。《論語·堯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今按🚣🏼‍♂️:純德,純粹的德行。《國語·鄭語》:“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韋昭注:“純,純一不駁也。”度,謀慮。《爾雅·釋詁上》👍:“度,謀也。”用👰🏿‍♂️,連詞💆🏿‍♂️,因而、於是🧑‍🏭。失👃,過失✋🏼、錯誤。《廣韻·質韻》:“失,錯也。”縈,讀為“䁝”,迷惑、惑亂。《說文》🤚🏻:“䁝👩‍🦽,惑也。”《淮南子·本經》:“目不營於色,耳不淫於聲👨🏿‍🚒❇️。”高誘注👷🏿:“營🧑‍🦼‍➡️🤵🏿,惑。”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威王問》👩🏼‍✈️:“營而離之👩🏽‍🚀,我并卒而擊之,毋令敵知之。”“營”也是假借為“䁝”🗺。

[]今按🧏🏽‍♂️:情,讀為“靖”,安定。《爾雅·釋詁上》:“靖,治也。”《廣雅·釋詁一》:“靖📌,安也。”于何,如何。《詩·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靜,安靜、安定。《書·大誥》:“有大艱於西土,西土人亦不靜🤵‍♂️。”

[]子居👨🏼‍🔧:稱𓀀💖,意為符合🧑‍🚒👰🏿、相應🤾🏻‍♀️。《詩·曹風·候人》:“彼其之子🧚‍♂️,不稱其服。”鄭箋云:“不稱者🛹,言德薄而服尊。”[22]今按:允,使人信服。《書·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孔傳:“言皋陶能明信五刑☎,施之遠近,蠻夷猾夏,使咸服,無敢犯者🔙。”《左傳·文公四年》🧒🏻:“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於魯也。”杜預注🛡:“始來不見尊貴🦹🏿‍♂️,故終不爲國人所敬信也🚚🧚🏽‍♀️。”盈,滿🤦🏽‍♀️,這裡義為滿足💿。

[]今按:俴🍜,讀為“㥇”,很也,不聽從也😱。虐,無節制🧙🏼‍♀️👼🏽。《書·泰誓中》⛱:“淫酗肆虐🛠,臣下化之。”孔穎達疏:“縱情為虐🫄🏽📨。”

二啟曰:“天猷畏矣,豫命無成🌯。生□□難👩‍🦼‍➡️,不秉純德,其度用失䁝😩。莫好安靖,于何有靜?莫稱厥位,而不知允盈。莫□□□,□□□□型。自起㥇虐,邦用不寧。”二啟說🏌🏽:“上天可畏啊!懈怠天命不會成功🧑🏽‍💻。……不秉持純正的德行🎠👨‍❤️‍💋‍👨,他的謀慮就會失誤和惑亂。不喜歡安定,怎麼會安定?不稱職,卻不知道讓別人信服,自己還不知足🧔🏼。……自己引發民眾的不順服和放縱,國家因此不安寧🤣。

“天猷畏矣👳🏻,豫命無成”👩‍❤️‍👩,上天可畏🏊🏿,一定要謹遵天命,不可輕忽怠慢。“不秉純德,其度用失䁝”🍫,心術不正,必入歧途。“其度用失䁝”照應前文“度毋有咎”👩‍🔧🚈。“莫好安靖😭,于何有靜”🥸,自己“不秉純德”,荒淫放縱,怎能指望國家和百姓和諧安定👨🏿‍✈️👨🏿‍🦰?“莫稱厥位,而不知允盈”,自己德行低劣🐀,不能勝任職位的要求,卻不知道努力提高自己🌀,使別人信服。不僅如此,還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自起㥇虐,邦用不寧”🤘🏼,統治者自己放縱不羈,任意妄為,就會引發百姓的違逆和放縱🙋🏿,百姓如此,則難以治理🔉,國家因此而陷入動蕩,不得安寧💦。

凡隹()君子🏌🏻‍♀️,尚藍()于先舊。[]道讀(瀆)善(敗)👩🏻‍💼,卑(俾)()以戒。[]□□()()🐋✋🏽,龏(恭)()()祀。[]和悳()定型(),政()百又(有)司。[]()()()(),疋()()()()[]()()()🤎,以交罔()🧃。[]天之所(),莫之能枳()📜📘。天之所枳()🙋🏽‍♂️,亦不可()💑🔎。[]反反(板板)()()成,甬()()()畏(威)?[]()()()()👩🏻‍🦼,民所訞(妖)䚹(比)✍🏽。[]

[]今按🖕🏽:鑒,借鑒👩‍👩‍👦🧚🏿‍♂️、參考。《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荀子·解蔽》💃🏼:“成湯監於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先,前人。舊,指從前的典章制度👷🏼‍♀️🐣。《書·武成》:“乃反商政,政由舊🕉。”孔傳:“反紂惡政,用商先王善政。”《詩·大雅·蕩》:“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鄭玄箋👨🏼‍🏫:“此言紂之亂非其生不得其時,乃不用先王之故法之所致。”

[]今按:道,道德🚁、道義。讀,讀為“瀆”,敗亂🚶🏻‍♀️。《逸周書·文酌》:“七事:一騰咎信志,二援拔瀆謀,三聚疑沮事。”朱右曾校釋:“瀆🫶🏿,敗亂也🔊。”黃傑:似當讀為,使也🦹🏽‍♀️。[23]整理者:、匡音近可通⚃。《小雅·六月》“以匡王國”,鄭箋🤢:“正也。”今按🐭:戒,《說文》👨‍🦯‍➡️:“戒,警也。”《廣韻·怪韻》☞:“戒🧑‍🏫,慎也。”

[]整理者:《荀子·王霸》🧑🏿‍🚀:“名聲若日月,功績如天地。”功績指功業和勞績。鄔可晶:🦷,讀爲恭潔享祀即強調享祀要恭敬、清潔。[24]

[]今按🫵🏻:和👩🏼‍🍳,調和、協調,使恰到好處。《說文·龠部》:“龢,調也🏌🏻‍♀️🧑🏻‍🦳。”段玉裁注:“經傳多借和為龢。”定,審定、訂正🕷。《字彙·宀部》:“定,正也🧎‍♂️。”《商君書·更法》💆🏻:“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定刑,猶正刑也,謂正定刑律。《禮記·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聽獄訟。”孔穎達疏🧑🏿‍✈️:“正刑明辟者😵‍💫,謂司寇當正定刑書😧,明斷罪法,使刑不差二,法不傾邪。”正🥷🏼,治理。《禮記·經解》⚄:“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

[]今按🧚🏽:胥,皆、都。,當釋為“哉”,讀為“裁”,教育、栽培。《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此義為“裁制”義的引申。黃傑👨‍👦‍👦:🤷🏿‍♂️,亦可讀為[25]今按🥒:“誨”,教導。《說文·言部》:“誨🙍🏼,曉教也。”

[]今按:圖,謀取。《爾雅·釋詁一》🧑🏿‍🎤:“圖,謀也👨‍🏭。”羕,讀為“祥”。《爾雅·釋詁上》:“祥,善也👨🏼‍🦲🧑‍🦽。”《說文·示部》:“祥🛗⚖️,善也🧑‍🦯。”以,連詞,表順承🍹,相當於“而”。交,俱、皆。《小爾雅·廣言》🟪:“交🧛‍♀️,俱也。”《玉篇·交部》🌦:“交,共也。”《書·禹貢》:“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孔傳:“交☎,俱也。”罔👶,無、沒有。《爾雅·釋言》🧑🏼‍⚖️:“罔,無也。”,讀為“謀”,此與“謀猷惟戒”之“謀”同義,指各種陰謀詭計。

[]整理者:此“天之”二句見於典籍,文字上略有出入。《左傳》定公元年:“天之所壞,不可支也。”《國語·周語下》記衛彪溪見單穆公時云:“周詩有之曰:‘天之所支,不可壞也🧘🏻‍♂️。其所壞🉑,亦不可支也🧗🏼‍♀️。’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詩也9️⃣,以為飫歌,名之曰‘支’🎋。”

[]整理者:反反🤟🏿🦑,讀為“板板”。《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癉”,毛傳🪺:“板板,反也。”孔穎達疏:“《釋訓》云:‘板板,僻也。’邪僻卽反戾之義,故為反也。”今按:無成👰🏿‍♂️,没有成功😦、没有成就。用,介詞,表示行為、動作賴以進行的憑藉,相當於“以”。匡,正也🧗‍♀️🪹。畏,讀為“威”🦹🏻‍♂️,威嚴、威信🤚🏿。

[]整理者😆:絉、術同從术聲。古籍中術🚝、隊相通𓀃,墜、墮相通,故“絉”可通“惰”。“態絉”卽“怠惰”。《逸周書·大匡》:“慎惟怠墯🚠。”“墯”同“惰”。沈培🤹🏼‍♀️:可以理解為表示憑藉的所以[26]整理者:《荀子·非十二子》“則可謂訞怪狡猾之人矣”,楊倞注:“訞與妖同🖲。今按🟥:䚹,讀為“比”,結黨營私🚵🏼‍♂️。《玉篇·比部》:“比☃️,阿黨也。”《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朱熹注:“比🤽🏼‍♂️,偏黨也👫。”

“凡惟君子,尚鑒于先舊🍍。道瀆善敗,俾匡以戒。□□功績🦹🏻,恭潔享祀。和德定刑🍓,正百有司。胥訓胥教,胥裁胥誨☦️。各圖厥祥👳🏿,以交罔謀🏌🏿‍♂️。天之所壞🍀,莫之能支🍴。天之所支,亦不可壞🤛🏻🤶🏿。板板其無成,用匡何威?德刑怠惰,民所妖比。”所有在上位的君子,希望你們以前人為榜樣,借鑒先前的典章制度🚀。道義敗亂𓀐,美好的東西被敗壞,要把它們匡正過來並引起人們的警戒。……要恭敬🫅🏼、潔淨地祭祀。調和恩德,正定刑律🤵🏼,來治理百官。都要告誡、教導😾🚭,都要培育🤵🏼、教誨,使他們一心向善🕝,都不耍陰謀詭計👩🏻‍🔧。上天所要毀敗的🧑🏼‍⚖️,沒有誰能夠支撐;上天所要支持的,也不可能被毀敗。自己乘戾反常,沒有成就,來匡正別人👩‍👦‍👦,怎麼會有威信?恩德和刑罰懈怠鬆弛,百姓就會行為反常🧕🏽、結黨營私👰🏿‍♂️。

上一段描述當時的社會現實,這一段開始提出希望和對策。“凡惟君子,尚鑒于先舊”🧑🏽‍✈️👩🏽‍🎓,“尚”字雖然只是針對“鑒于先舊”而言,但起到了引領下文的作用。先🐊,我們訓為“先人”☛🔐,是考慮到下文“□□功績,恭潔享祀”的“功績”上承“昔在先王,既有眾庸”的“眾庸”😦,又引領後文“板板其無成👷‍♂️,用匡何威”的“無成”🥕。先王已經建立了許多功勛☂️,所以才有威望,才能“建其邦”、“平和庶民”💞。現在的統治者面臨“道瀆善敗”的局面🍍,要想“俾匡以戒”,一方面要以先王為榜樣🚘🌰,“□□功績👩🏼‍🦱,恭潔享祀”🥢,建立自己的功績😿,樹立自己的威望,否則“板板其無成,用匡何威”,自己沒有成就🥻,匡正別人時就不會有威信。那麼如何建立功績、樹立威望呢🤹🏿‍♂️?“天猷畏矣🫃🏽,豫命無成”🕺🏽,要想有功績🤚🏼,就不能懈怠天命,就必須“恭潔享祀”。“()”字从心🕥,主要也是強調內心的潔淨,與“恭”義近。古人祭祀前必齋戒,清心寡慾,以求得內心的虔敬🤟🏽。“恭潔享祀”就是恭敬上天和神靈。“板板其無成”,毛傳🛍️:“板板,反也💁🏻。”孔穎達疏:“《釋訓》云:‘板板,僻也#️⃣。’邪僻卽反戾之義👩🏿‍🚒,故為反也。”“板板”照應“豫命無成”之“豫”。豫,怠慢🧑‍💻👮🏻‍♀️、不恭🚵;板板📄,乘戾、反常,亦是不恭順之意🙇🏿‍♂️。“豫”、“板板”和“畏”、“恭潔”相對言。

統治者要想匡正“道瀆善敗”的現實,另一方面則是借鑒原有的典章制度🫕,用先王之故法👨‍❤️‍👨。“和德定刑,正百有司”,完善法度🐱,治理百官🍟。“胥訓胥教,胥裁胥誨”🩷,訓🎓、教、裁、誨,皆訓誡教誨之意。用法度訓教百官,獎優罰劣,使他們行有規矩,不敢逾越👩🏽‍🏫。“各圖厥祥🧑🏻‍🌾🪥,以交罔謀”👩🏽‍🎓,人心思善,不敢有僥倖之心、非分之想。

“天之所壞🤼‍♂️,莫之能支。天之所支,亦不可壞”🦹🏿‍♂️🕵️‍♀️,上天可畏,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必恭敬之,不可違逆。“板板其無成🤲,用匡何威”,行為乖僻,不循天常,將一事無成👩🏻‍🦲,一事無成🙍🏼‍♂️,沒有威嚴🐁,無法匡正別人⏸🏷。“德刑怠惰,民所妖比”📨,法度廢弛,百姓無所憑依,自然肆意妄為🤦🏼‍♂️。妖,以其不受懲罰也🛻;比,以其阿黨方能謀利也。德,恩德🕚,猶獎勵也。獎勵沒有規則,人們就會結黨營私、趨炎附勢✧。刑🧙🏿🤦🏻‍♂️,刑罰👨‍🔧,猶懲罰也🎐。懲罰沒有規則,人們就會恣意為惡、為所欲為了🔥。

約結()(),民之()()🐙💆🏽‍♀️。[]()()()()()()既政()🙈。[]而五()柔䚹(),矞()易兇心🛌。[]()()嘉惟,料(調)和庶民。[]政命()()(),各又(有)()()🙅🏿‍♂️。[]邦亓()()🧓,不奉()庶戁()。年㝅()()成,風雨寺()至。[]此隹()天所建👩‍🦰,隹()四方所()畏。[]曰亓()罰寺()(),亓()()()()利。[]

[]今按:約、結💇🏿‍♂️、繩、準⛹🏼‍♀️,四個名詞並列,指社會規範和制度。《禮記·學記》:“大信不約。”孔穎達疏:“約,謂期要也。”《原本玉篇·糸部》🧾:“結👨🏽‍🎤,《淮南》🐜:‘君子行斯乎其所結’,許叔重曰★:‘結,要也⛸。”繩,準則、法度。《荀子·王霸》:“百吏畏法循繩,然後國常不亂。”,當依沈培讀為“凖”,[27]準則🦻🏼🕧。《荀子·致士》:“程者,物之準也;禮者,節之準也🍑。”整理者🖕🏻:關✍🏻、閉本指門之閂木🏊🏽‍♂️,《說文通訓定聲》“關”下:“豎木為閉,橫木為關。

[]今按🩹:柭,讀為“閉”,閉門時用以加鎖的中立直木🟫,即《說文通訓定聲》所謂“豎木為閉”之“閉”。整理者🛰:,可讀為👨🏿‍🎓,皆屬見母耕部🫷🏼。今按:扃,從外關閉門戶的門閂。《說文戶部》➡️:“扃,外閉之關也。”這裡用為動詞🔰,關閉、上閂。《淮南子俶真》:“處小隘而不塞🗼🔊,衡扃天地之間而不窕。”高誘注:“扃,猶閉也。”🛀,从金,聲,當釋為“鍵”🛃🍎。王筠《說文句讀·戶部》:“扃與木部楗🚴🏿‍♂️,葢內外相對,皆關閉之器➗。在門內者謂之楗🤶🏼,在門外者謂之扃也🙎🏿‍♀️。”楗🥜、鍵皆鎖也。以木為之曰“楗”,以金為之曰“鍵”。這裡用為動詞🪝,即楗閉、鎖閉。

[]馬楠:《禮記·曲禮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衆。”“五相”或即《曲禮》所謂“五官“。[28]今按✌🏿:五相5️⃣,即上文之“百有司”🚵🏽‍♀️,指各種官吏👁‍🗨。整理者:柔🏸👳🏿‍♂️,《爾雅·釋詁》🧈:“安也。”䚹,讀為“比”𓀓,《逸周書·文酌》“往來取此〈比〉”👨🏻‍🍳🪫,朱右曾《集訓校釋》🍿:“比,親也🤏🏼。今按:矞,讀為“譎”,變化🙇🏽‍♀️👩🏻‍🦼。《文選·張衡〈東京賦〉》🤏🏽:“玄謀設而陰行🤸‍♂️🙎🏽‍♂️,合二九而成譎🧜🏽‍♂️。”李善注🫴🏻:“譎💅🏻,變也⌨️。”整理者🎼👉🏻:易,《史记·乐书》“移风易俗”📑,张守节《正义》:“易是改易之称也🆔。”

[]整理者:,讀為“研”。《易·系辭下》“能研諸侯之慮”,孔穎達疏:“研🧔🏻‍♀️,精也。”《文選·張衡〈東京賦〉》“研核是非”🚴🏼‍♂️🪭,薛綜注👩🏿:“研,審也👩‍👧‍👦。”今按:甄🍔,甄別🦸🏽,識別。《廣韻·仙韻》:“甄🤷🏻✊,察也🛥。”《抱樸子·論仙》◽️:“執太璞於至醇之中,遺末務於流俗之外,世人猶尠能甄別。”料,讀為“調”🍃,《說文·言部》:“調👩🏿‍🍼🤼‍♂️,和也。”調和庶民🫓,使庶民和諧📷。

[]整理者🕝:“𠂔”通“次”🧑🏼‍🏫。今按💂🏼:次,次序🏋🏿‍♂️。《國語·周語中》🫏:“吾曰🧘🏿‍♀️🧑🏻‍🦯:‘子則賢矣。抑晉國之舉也🦶🏻,不失其次👩🏼‍💻🧑‍🍳,吾懼政之未及子也🤸🏼‍♀️。’”

[]整理者:“焚”通“紛”。《易·巽》“用史巫紛若”🚣🏼‍♂️❄️,陸德明《釋文》:“紛🤽🏿‍♀️,盛也。”

[]今按🧑🏻‍💼:此👐🏿🧑🏽‍🦲,指約結繩凖等法度、規範🤦🏼‍♀️。祗畏😮‍💨,敬畏。《書·金縢》:“用能定爾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王瑜楨:時🙆🏿‍♀️,善也,合適也🕎;當,適當🤽🏽。[29]今按:宜,適當🥛。《玉篇·宀部》:“宜,當也。”《呂氏春秋·當賞》📝:“主之賞罰爵祿之所加者宜,則親疏遠近賢不肖,皆盡其力而以為用矣🛌🏽。”高誘注:“宜🏌🏻‍♀️,猶當也🤰。”利🤰🏼,適宜🎈、適合。《國語·魯語下》:“子股肱魯國,社稷之事👨🏽‍🎨,子實制之。唯子所利。”韋昭注👩🏼‍🔬:“利🧛‍♀️,猶便也。”

“約結繩凖,民之關閉。如關柭扃鍵,繩準既正。而五相柔比👩🏻‍🏭,譎易兇心。研甄嘉惟🦼,調和庶民。政令德刑,各有常次。邦其康寧◀️,不逢庶難👨🏻‍🦯。年穀紛成,風雨時至𓀄。此惟天所建,惟四方所祗畏⛹🏽。曰其罰時當👨🏼‍🎨,其德刑宜利。”社會規範和制度👩🏿‍🎨,是防範和制約百姓的關鍵。如果門戶鎖閉,法令已經合乎規範🫳🏼;官員們柔順親附👩‍❤️‍👩,改變了兇惡之心。他們考察甄別好的謀略,協調民眾,使民眾和諧相處。政策👨‍🦰👍🏿、法令🤱、恩德和刑罰,都有正常的秩序,國家就會安寧✌🏼,不會遇到眾多的災難。就會五穀豐登,風調雨順👨🏼‍💻。政令德刑這些社會制度和規範👨🏻‍🎨,都是上天所設置,是天下所有人都要敬畏的。上天所設的處罰規則都合於時宜而恰當,所設的獎懲制度都很合適。

柭,整理者已經引到下述材料:《莊子·人間世》求狙猴之杙者斬之,陸德明《釋文》:杙,司馬本作朳👩🏿‍🦰🧑🏼‍🍳,崔本作柭。從這條材料看,柭和杙是同一種東西。《爾雅·釋宮》📣:“樴謂之杙🍼。”郭璞注:“橜也🧥。”結合語境,我們認為柭應該就是古書中的植。《說文木部》:“植,戶植也。”段注🤲:“植當為直立之木➖。”《爾雅釋宮》:“植謂之傳🙋‍♀️,傳謂之突。”郭璞注➜:“植,戶持鏁植也➔。”郝懿行義疏:“植者🧑🏼‍💻,……所以鍵門持鎖。古人門外閉訖🧚🏽‍♂️,中植一木,加鎖其上🏊🏿‍♂️,所以䟫歫兩邊,固其鍵閉。其木植🟣,故謂之植🦞。”《墨子備城門》🥮:“門植關必環錮。”“植關”連言,猶簡文“關柭”連言也🖍。“柭”即“植”♣︎,亦即古人閉門時所植直立之木🧗🏻。《墨子備城門》“門植關必環錮”孫詒讓注👨🏼‍🦲:“植🚜,持門直木;關🧚🏼‍♂️,持門橫木。”《墨子備城門》“梳關,關二尺”孫詒讓注:“竊疑‘梳’並當為‘桄’,說文木部云:‘桄,充也,楗距門也👷🏼‍♀️。’此桄關,即謂楗,今之木鎖是也🪤。蓋門植關,兩木橫直交午之處🙍🏽‍♂️,別以木鎖控之🚋,以其橫亙門閑🩰,故謂之桄關🥷🏻。下‘關’字當是衍文。二尺者,桄關之長度。淮南子繆稱訓云‘匠人斲戶,無一尺之楗不可以閉藏’,彼為尋常房室之門🆎,楗止一尺,此城門之楗,故倍之🧑🏿‍💻。若門植與關,則其長皆竟門,必不止一二尺矣。說文門部云🚶:‘閉,闔門也,从門才⛹️,所以距門也🤛🏽。’蓋才以十⏸🦵,象植與關橫直交午之形,下一短畫,則正象楗橫亙之形🙍。參互審繹🖕🏿,可見古楗門之制矣🤛🏽。”閉,小篆作“壆”,孫詒讓對字形的說解未必完全正確。金文作😑,所从之“十”,正像橫木“關”和直木“植”相交之形。我們認為此即《說文》訓為“闔門也”的“閉”字⛑️🛃,也寫作“閟”☑️。“柭”為直立之木😮‍💨,所對應之詞🤏🏻,正是“豎木為閉”之“閉”。柭🪬,並母月部;閟🌼,幫母質部。陸德明《釋文》🔦🧄:杙👠,司馬本作朳🧑‍🎓,崔本作柭。“弋”為“杙”之初文,增“八”聲則為“必”字。所以“柭”通“閟”,是很好理解的。也就是說“豎木為閉”之“閉”,初以“柭”表之,後通作“閉”✍️,後代“閉”字兼表“闔門”和“豎木為閉”二義。簡文“約結繩凖,民之關閟”用借字,“如關柭扃鍵”用本字🧎‍♀️‍➡️🧎🏻。“關柭”一為橫木,一為直木🧬;“扃鍵”一為外閉之器,一為內閉之器😠。“關柭”↪️、“扃鍵”兩相對言🙎🏽‍♂️,皆為閉門之器,句式整齊。

金文中的“盭/盩龢”,學者多讀為“戾和”🟢,也有一些學者讀為“調和”♒️。[30]我們讚同讀為“調和”的意見☝️。“盩”💹⏮,从皿執聲,應即“調和五味”之“調”的本字,“盩”之从皿,猶“盉”之从皿也🥯⚂。“盩”从執聲®️,幽、脂旁轉⛺️。何琳儀認為《逸周書·祭公》“我亦維有若祖祭公之執和周國,保乂王家”之“執和”即典籍習見之“調和”,正確可從🦹🏿‍♀️。[31]“盩”或省皿🗡,或增幺作“盭”。“幺”可能是累增的聲符🍵。施謝捷讀戰國趙國兵器銘文的“執(从幸从攴)齊”為“調劑”🐎,也是正確的🧗🏻。[32]王孫遺者鐘的“和溺”,薛培武讀為“和調”🈵,可從🏊🏻。盩/盭🦼、戾,古書常見通用,戾、沴音義通,楚文字“溺”从㐱聲🫰🏽,作弱(包山簡第172簡)、溺(郭店簡《老子》甲組第33簡)、溺3(《王孫遺者鐘》)等形🛀🏼,應分析為从㲻,㐱聲👴🏼。可視為“㲻”字累加聲符“㐱”。“㲻”字見於郭店簡《語叢二》,作弱14🫗。裘按說:“《說文·水部》:‘㲻,沒也👁。从水从人。’即‘溺’字🤺,簡文此字讀為‘弱’。”[33]《說文》段注:“此沉溺之本字也。今人多用溺水水名為之🕺🏼,古今異字耳🫸。《玉篇》引孔子曰:‘君子㲻於口🧑🏼‍🎤🚶‍♂️,小人㲻於水。’顧希馮所見《禮記》尚作㲻🥜。”[34]秦文字“弱”作(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第3簡)✋🏻、(睡虎地秦簡《秦律》第184簡)、(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第66簡)🐇,亦當分析為从㐱聲。王寧先生認為“䚥”就是“調弓”的“調”👌🏿,[35]可從🎎。《說文·角部》:“𧣚😒,調弓也👩🏽‍🦲。从角、弱省聲👩‍🦼。”《說文》“𧣚”字以“”為聲符,證明“”可以單獨成字🚴🏻。許慎以為从弱省聲,其實古文字往往單複無別🧘🏿。楚文字“㲻”的人旁多作“尸”形,“尸”易訛作“弓”🧄,所以我們覺得“”是由“弓(尸)”在上和“㐱”在下合在一起演變而成的👵🏼。起初一般還保留“㐱”字的“彡”形(《說文》“弱”字小篆亦从“彡”形),後來簡化成兩斜筆⚁。《淮南子·原道》:“聖人將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和弱其氣”亦即“和調其氣”也👨‍🚀。“料”,來母宵部🧘🏻‍♀️;“弱”,日母藥部。二者讀音相近,例可通假。簡文“料”字作👨🏽‍🦲,整理者摹作,其右旁似作“勺”🙅🏼‍♂️。若果作“勺”,則是變形音化。楚文字“勺”可讀為“弱”。[36]

“約結繩凖”,渾言之,可統稱為法度🐈;析言之,則“約結”側重於私人之間的信用,“繩凖”側重於社會行為規範。“約結繩凖,民之關閉”👲🏿𓀃,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制度是關鍵。“關柭扃鍵”👩🏻‍🚀,參照後文“關柭不閉”😒👨🏻‍🦲,知“扃鍵”義為“閉”🔵🕵🏿‍♀️。“關柭扃鍵,繩準既正”,法度已經完善。“五相”即“百有司”,指各種官員。“柔比”💇,柔順親附🦸。清華簡《皇門》簡4-5:“百眚(姓)萬民用亡(罔)不(柔)比才(在)王廷。”我們曾認為:“‘’應是習見之‘柔’字,意爲百姓萬民因此無不柔順親附于王廷🙏🏿。”[37]“五相柔比,譎易兇心”,官吏們都柔順親附🚶🏻‍♀️‍➡️,改變了兇惡之心。這裡照應上文“和德定刑🚼,正百有司。胥訓胥教,胥裁胥謀。各圖厥祥,以交罔謀🐸。”經過匡正和教育,官吏們人心向善,都不再耍陰謀詭計💪🏿,也就是“柔比”、“譎易兇心”8️⃣Ⓜ️。“研甄嘉惟🕍,調和庶民”,其主語為“五相”,亦即百官💁。官員們審查、甄別出好的治國方略,用於管理國家,協和百姓🏃🏻。“五相柔比✋🏻🔃,譎易兇心👩🏽。研甄嘉惟📯,調和庶民”對應後文“五相不強,罔肯獻言”🗒。“政令德刑🙅,各有常次”,社會秩序井然,國家安定團結🧘🏼‍♂️🃏。

“如關柭扃鍵……各有常次”🧑🏼‍🎓,都是假設的情況🪤,“如”字一直管到“各有常次”🧑‍🤝‍🧑。“約結繩凖”至“各有常次”,詩人強調了三個方面➰。“約結繩凖🕴,民之關閉🫥。如關柭扃鍵,繩準既正”是說法度的重要性;“而五相柔毖,遹易兇心✝️。研甄嘉惟,調和庶民”是說執法者的重要性;“政令德刑,各有常次”是說“德刑”要有正常的秩序,不要人為地隨意更改。所有這些,如果翻譯成現代公文🤽🏿‍♂️,約略可表述如下:

目標:建設法治社會✌🏼🥅、和諧社會

措施:一🤵‍♀️、完善法制💇‍♂️,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素質

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不允許任何單位和個人凌駕於法律之上👩‍🚒,隨意踐踏法律

對於以上三條🧛🏼‍♀️,可以進一步解釋一下。我們現在所說的法🤼,主要是指法律,範圍比芮良夫用“約結繩凖”所比擬的各種制度和規範要小得多,但其核心精神並沒有太大差別,都是人們行為的準則,都是維持社會正常運轉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用“法度”這個術語來代替“約結繩凖”。為什麼說法度是“民之關閉”?因為法度可以規範人的行為,遏制人的惡念🏊🏽。所以法度一定要完善、一定要公正。有了法度,就需要有人去執行🧑🏻‍🦽‍➡️,在當時社會就是各種官吏。官吏們作為執法者🐪👩‍👧‍👦,其自身要具有較高的素質。如果執法者本身是邪惡的🙏🏽,法度就不可能得到正確執行。詩人反復強調“德刑”,是因為“德刑”的實質是法度的執行。對於遵守法度的人,一定要讓他從中得益𓀅,這就是“德”🚶🏻;對於觸犯法度的人,一定要讓他受到應有的懲罰,這就是“刑”。所謂“德刑怠惰”🚛,就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最終法度形同虛設🙆🏻‍♀️。“政令德刑,各有常次”應該還包含了另外一層意思🥋,就是不要人為地更改法度,不要把個人意志凌駕於法度之上🥃。所以後文說“此惟天所建♞,惟四方所祗畏。曰其罰時當🎠,其德刑宜利”,藉助上天的神秘力量🧙🏻,強調法度的至高無上性🧑🏼‍💻。

行文至此,我們不僅心生感慨🍗,唏噓不已。關於人類社會這點事兒◻️,三千年前的哲人其實已經琢磨得一清二楚🦈。後來老子說“無為”👩‍❤️‍💋‍👨,孔子說“克己復禮”,其核心意思基本相同。貪慾可謂萬惡之源,如何遏制它,似乎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

“邦其康寧,不逢庶難。年穀紛成,風雨時至”,其,將要、就會。如果做到以上所說的三個方面,將會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年穀紛成💕,風雨時至”把人間社會的治理和上天聯繫起來📃,把人世的太平看做上天對於人們遵循天道的恩賜🚧🦶🏼。“此惟天所建✌🏽,惟四方所祗畏”,人間的法度都是上天所建🦹🏽‍♂️,具有不容置疑的權威性🧦,天下臣民都必須無條件遵守。“曰其罰時當🌶,其德刑宜利”🤴🏽,法度既為上天所建,自然公平、公正,無所不宜。“此惟天所建𓀈,惟四方所祗畏。曰其罰時當,其德刑宜利”🏋🏿‍♀️,平復人們對法度權威性和合理性的質疑。

()()柭不閟(),而()()()楑。[]()不疆(彊),罔肎()獻言🧝🏽。[]人頌攼()(),民乃(佻)囂(敖)🧎‍♂️,()所并()()♖。[]日月星晨(),甬()()進退,而莫()()()[]()()不厇(),民甬()()🦖,()()()()()(哉)![]

[]整理者😭🧵:楑,《說文·木部》:“度也。”段玉裁注🫴🏼:“此與手部‘揆’音義皆同🧗🏿‍♂️♝,‘揆’專行而‘楑’廢矣。”

[]整理者:疆🚵,讀為“彊🖋。《爾雅·釋詁》:“彊,勤也💝。《孟子·梁惠王下》“彊為善而已矣,焦循《正義》引《淮南子》高誘注:“彊,勉也。”

[]今按:頌🏌🏻‍♂️,後作“容”,禮儀、法度。《禮記·雜記下》:“戚容稱其服🏃‍♀️‍➡️。”鄭玄注:“容,威儀也。”《廣雅·釋詁一》:“容,法也。”《呂氏春秋·士容》:“士不偏不黨🧑🏿‍🎄,柔而堅🧔🏻,虛而實……寬裕不訾而富达甚厲,難動以物而必不妄折🧘🏻‍♂️。此國士之容也✍️。”高誘注:“容猶法也。”攼♻️✔️,讀為“扞”🔘,觸犯、違犯📏。《史記·遊俠列傳序》💪🏼:“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司馬貞索引:“扞🫰🏻,即捍也。違扞當代之法網🧙‍♂️,謂犯於法禁也。”,讀為“佻”,輕薄放縱。《爾雅·釋言》😈:“佻🙅🏽,偷也。”郭璞注:“謂苟且。”《左傳·昭公十年》:“《詩》曰:‘德音孔昭,視民不佻。’”孔穎達疏:“其視下民不偷薄苟且也🖋。”《楚辭·離騷》:“余猶惡其佻巧。”王逸注:“佻💴,輕也。”囂,讀為“敖”或“傲”,倨傲、狂妄🌹。屏🤙🏽,捍蔽🫒、保護♝。《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依,倚傍🐉。

[]今按:交🚶‍♀️,俱、皆。此“交”字與前文“以交罔謀”之“交”用法相同🚍。

[]今按:不度🥿,不合法度。《左傳·隱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杜預注🚇:“不合法度,非先王制。”整理者🙅🏼🍩:戾,《戰國策·趙策二》“而齊為虛戾”⚪️,鮑彪注:“戾,疾也。”《墨子·天志中》“疾菑戾疫凶饑則不至”,孫詒讓《閒詁》🐈:“戾、厲字通🙆🏽‍♂️。”⛹🏻‍♂️,从歹聲↔️,讀為“盡”🎥。《玉篇·皿部》🧑🏻‍⚖️:“盡🧑🏽‍💻,終也🐤。”今按🛻:盡,死。《莊子·齊物論》:“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郭象注:“言物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終😉,而愚者抱愚以至死🤸🏻‍♂️。”《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後五日死者,肝與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盡🧚‍♀️,盡即死矣。”

“如關柭不閉👨🏼‍🏭,而繩凖失楑🚣🏻‍♀️。五相不彊🏚,罔肯獻言🏌🏼‍♂️🛗。人頌扞違🫶🏿,民乃佻敖,靡所屏依。日月星辰🙍‍♀️,用交亂進退,而莫得其次。歲乃不度,民用戾盡🛌,咎何其如台哉🧑‍🌾!”如果門閂不閉🧑🏼‍🏫,法令不合常規,官員不勤勉努力🧑🏿‍🦱,不願意進獻意見,人的禮儀都被違犯👩🏽‍⚖️,百姓於是輕薄狂妄🪼,行為無所依傍,日月星辰因此都亂了運行規律🔳,不再有次序,時間於是不合常規💁🏿,百姓因此得瘟疫病死❎,罪過将如何啊!

文中和“民”有關的一些詞語🧖,在注釋時我們有一個統一的考慮⚜️,在此略作說明。這些詞語主要見於下列文句:“此德刑不齊,夫民用憂愓。民之俴()矣,而誰適為王📎?”“平和庶民🦹🏼‍♀️,莫敢㤠(戾)憧(縱)👨🏽‍🌾。”“自起俴()虐,邦用不寧。”“德刑怠惰,民所訞(妖)䚹(比)🙎🏻。”“人頌扞諱,民乃(佻)囂(敖)🦙🍐,靡所並依。”憂、愓🪐🦓、俴🤲🏻、虐、㤠☔️、憧、訞🚒、䚹、、囂,它們基本的意義都是指在失去法度約束後,百姓的放縱、違逆、不恭順,而這會使國家陷入動亂。

“德刑不齊”、“民用憂愓”,愓🤛🏽,《說文》訓為“放”,即後世之放蕩字🆘。“憂”與“愓”並列,知其當讀為“優”,為“優逸”🤌🏿、“優縱”之意▫️。“民之俴矣”🎗,即民“憂愓”,我們讀“俴”為“㥇”,訓為“很”、“不聽從”,亦是放縱👩‍🦱、不恭順之意🧘🏿‍♂️。這種用法的“㥇”,與“殘暴”之“殘”義近,只是程度較輕🔔。“很”即“狠”,程度加重👨🏽‍⚖️,即兇暴。“自起俴虐”,俴、虐連言,知“縱情為虐”🐗。“訞”即“妖”,指行為怪異反常。《荀子·非十二子》:“如是而不服者,則可謂訞怪狡猾之人矣🫄🏻。”訞怪之人,乃是對“不服者”之稱。不服者,即違逆🧙‍♂️、不恭順者。“䚹”讀為“比”,語義上的原因,我們上文已做過分析;用字習慣上,可參照“柔䚹”讀為“柔比”👱🏿‍♂️。“囂”讀為“敖,與“囂不圖難”之“囂”讀法相同,為狂妄🎤🕵🏽‍♀️、傲慢義,與放縱、不恭義近。从召聲,召从刀聲,刀聲與兆聲通用🧟‍♂️。[38]《詩·小雅·大東》:“佻佻公子。”“佻佻”🔴,《楚辭·九歎》王逸注引作“苕苕”🧖🏽‍♂️。“”讀為“佻”🪷,語音上沒有問題。“佻”義為輕薄放縱。“㤠憧”讀為“戾縱”,除前面已經列出的理由外🧑,我們也是考慮了和上述諸詞之間的關係🧑🏽‍🦰。

“如關柭不閉™️,而繩凖失楑”,《說文》段注:“揆🙍🏼,度也;度者👲🏻,法制也👩🏽‍🍼。”“揆”與上文“繩凖既正”之“正”義近💶。“五相不彊,罔肯獻言”,官員不勤政,不進言🤞🏼。“人頌扞違,民乃佻敖,靡所屏依”🍬,頌,儀容♣︎、禮法📜。清華簡《周公之琴舞》簡14:“匄澤恃德,不畀用非頌🐍🚧。”頌⛹️,亦為儀容❓、禮法。“頌”為禮法,亦法度之一。禮法被違逆👨🏿‍💻,失去對人的約束作用,百姓為所欲為,社會就沒有了秩序💃。此與上文“政令德刑➡️,各有常次”相對📪,為其反面。“日月星辰🧑🏽‍🦰,用交亂進退〰️,而莫得其次。歲乃不度,民用戾盡”💕,天道陵亂,四時之氣不和,疫疾流行,百姓病死👨🏼‍🔧,此皆逆天常、不循法度所致也。

()()()人,則女()禾之又(有)()[]非㝅折()人📆,()()所爰(){}詣。[]我之不言,則畏天之發幾(機)。[]我亓()言矣,則()者不()[]民亦又(有)言曰:()()()大,而器不再(在)利👩‍👧;[]屯可與(),而鮮可與惟👨🏿‍🦲🧔🏿‍♀️。[]曰於()()(哉)🦼!言罙()(),莫之能惻()。民多勤()(),我心不快🧑‍✈️,戾之不□□😡。[]

[]整理者:稺🐭,《說文·禾部》:“幼禾也。”

[]今按🧙🏼👍🏻:㝅,幼兒。《莊子·駢拇》🕺🏼:“臧與榖🛻,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陸德明釋文⚧:“榖👵,崔本作㝅,云⛺️:‘孺子曰㝅’。”整理者🧛🏻:哲,《詩·小雅·鴻雁》“維此哲人”,朱熹《集傳》:“哲,知。”今按🚵🏿‍♀️:援,引用、引證🎑。《禮記·緇衣》:“臣儀行不重辭,不援其所不及🤹🏻。”鄭玄注:“援🙋🏼‍♀️,猶引也。”整理者🧯:詣🪹,《小爾雅·廣詁》:“詣,進也🧐。”今按:“爰”和“詣”之間的字漫漶不清👭🏼,據文意,可擬補“以”字。

[]子居:發機,當指發動機關。[39]今按:發機💁🏼,喻指上天開始降下災禍🤪🤮、進行懲罰。

[]今按⚰️:🤵🏿,从心㞕聲,“㞕”即“屑”字,《說文》小篆作“頄”🧘‍♂️。《說文·尸部》🐼:“㞕,動作切切也。从尸、䏌聲👩🏻‍⚕️。”,讀為“屑”,瑣屑、微小👨🏽‍🎨。《荀子·儒效》:“今有人於此,屑然藏千溢之寳♤,雖行貣而食,人謂之富矣。”王先謙集釋引郝懿行曰🌈:“屑,瑣細之貌👦🏻。”美,善𓀍、好。《國語·晉語一》:“彼將惡始而美終。”韋昭注:“美,善也🩻。”

[]今按💡👎🏿:再🈹🧑🏼‍🔧,讀為“在”,在於,取決於。《書·皋陶漠》🫸🏿:“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利,善🧺、美好。《玉篇·刀部》:“利,善也。”《漢書·高帝紀下》:“與利田宅。”顏師古注🦸🏽:“利,謂便好也。”

[]整理者👧🏽:屯2️⃣,可訓“皆”👩🏼‍🏫,為總括詞。今按🫷🏽:🎠,讀為“願”🖋,希望🤵🏻。《方言》卷一:“願𓀁,欲思也。”鮮🦻🏻,少🪴。《爾雅·釋詁》🧑🏻:“鮮,寡也。”惟,思考、謀劃。《爾雅·釋詁下》🚬:“惟🌳,思也。”《說文·心部》:“惟,凡思也🟡。”《詩·大雅·生民》:“載謀載惟,取蕭祭脂🫀。”鄭玄箋:“惟,思也🪩。”

[]今按☎️💂‍♀️:戾👷🏼,疑當訓為安定。《爾雅·釋詁下》🙏🏽🪠:“戾,止也。”《廣雅·釋詁四》:“戾,定也⏳。”《書·康誥》🧑‍🦽‍➡️:“今惟民不靜,未戾厥心☁️🫵。”戾之🧎🏻‍♀️‍➡️,指安定不快之心。

“朕惟沖人,則如禾之有稺👩‍💼。非㝅哲人,吾靡所援{}詣。我之不言,則畏天之發機🐒。我其言矣,則屑者不美。民亦有言曰🌅:謀無小大🧑‍🦰,而器不在利🎊;屯可與願🚣🏿,而鮮可與惟。曰嗚呼畏哉👩‍🦯🏫!言深于淵🥭,莫之能測😹。民多艱難,我心不快,戾之不□□。”我是年幼無知的人,就好像穀物的幼苗☎️。我並非年少而智慧卓越的人,沒有什麼引經據典的話來進獻給你們。我不說話呢,畏懼上天將會降下災禍;我要是說出來呢,又都是些瑣屑而不美善的話。百姓也有俗話說🗡💆🏿‍♀️,謀略沒有大小之分🚴🏻‍♂️💛,器物不在於美善;人人都能夠和你一起展望未來🪂,可是很少有人能夠和你一起謀劃未來🖍。啊!要敬畏啊🙂🫁!言語的內涵比淵水還要深,沒有誰能夠揣測🔑。百姓有很多艱難困苦🪧,我的心情很不愉快,安定不快之心……。

“朕惟沖人,則如禾之有稺”,我並非經驗豐富、深諳世事之人。“非㝅哲人,吾靡所援{}詣”🎭,自己年幼,智慧又不卓越,不能引經據典🥀。“我之不言🧑🏼‍🚀,則畏天之發機”,《東觀漢記·田邑》🧜🏼:“涉千鈞之發機不知懼🧉,何如其知也🎫?”國家形勢危急,千鈞一髮之際,不能不言🚈🫅🏼。“我其言矣🧑‍🚀,則屑者不美”,我要說呢👅,又無金玉良言。“民亦有言曰:謀無小大,而器不在利”,野芹之獻,卑之無甚高論🧔,略陳固陋,冀或有一得。“屯可與願⛽️,而鮮可與惟”,此亦民之言。見解固然淺陋,卻是出自赤誠的憂國憂民之心。以上皆芮良夫自謙之辭🍡。“曰嗚呼畏哉!言深于淵,莫之能測”,言,當是指“民亦有言”之“言”。感歎民言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民多艱難,我心不快,戾之不……”,民生多艱,詩人憂心如焚🔴🎇,無法平靜。

()父母能生✊🏻,亡()君不能生。吾()心念詿(),莫我或聖()💆🏻。[]()()辠(罪)之{}身🧙🏻‍♀️,我之不□。[]□□是()𓀃,而邦受亓()()()()(作)䚹()再夂(),以寓命達聖()🧑🏿‍🔧。[]

[]整理者🧗‍♂️:《楚辭·九章·哀郢》“心絓結而不解兮”,王逸注:“絓🙍🏼‍♀️🛵,懸🍊。”

[]今按✉️:“之”和“身”之間子居擬補“及”字🧖,[40]可從🫳🏽。

[]整理者:寓是寄託的意思。《管子·小匡》:“事有所隱,而政有所寓。”今按👰‍♀️:命,教誨🗿。《廣韻·映韻》:“命🧑🏻‍🦲,教也🧑🏻‍🦼。”《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趙岐注🧖‍♀️:“命之,猶言受命教矣🟢。”朱熹集註:“命🧑‍🏫🧑🏿‍💻,猶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達,送到、傳送👎🏻。《國語·吳語》:“寡人其達王於甬句東👏🏼🈁,夫婦三百👛,唯王所安💆🏻‍♂️,以沒王年。”韋昭注:“達,致也。”

“無父母能生,無君不能生。吾富达念絓🤞🏻,莫我或聽🗒。吾恐罪之{}身,我之不□9️⃣。□□是失👏👨🏼,而邦受其不寧♋️。吾用作毖再終💯,以寓命達聽👨🏻‍💻。”沒有父母,能夠生存🧑🏽‍✈️🍆;沒有君主,不能生存。我滿腹憂慮,沒有人聽我訴說。我害怕災禍殃及自身,我……👨🏻‍🍼,而國家也遭受不安寧🔰。我因此寫了這兩首用於警戒的詩🤓🫄🏽,來寄託我的規勸,傳達給你們,讓你們聽到。

《荀子·禮論》🚏:“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盡也……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彼君子者,固有為民父母之說焉。父能生之🙇🏼‍♀️,不能養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誨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誨之者也。……得之則治🎇,失之則亂,文之至也🫃🏻。得之則安,失之則危,情之至也。”得君則治、安,失君則亂、危🤬,故曰“無父母能生,無君不能生”🆕。詩人強調君主的重要性,實際上是在強調好的君主的重要性,君主荒淫無道,則民不聊生。“吾富达念絓,莫我或聽”💘,世人皆醉,詩人獨醒,其痛苦更甚👩‍🎨。“吾恐罪之{}身,我之不……是失,而邦受其不寧”,大廈將傾,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詩人對個人和國家的命運皆充滿了擔心🧔🏿‍♂️。“吾用作毖再終,以寓命達聽”🧑‍🦯,交代寫作目的😿,收束全文👰🏻。

 

 

參考文獻📓:

白於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拾遺》🙇🏿‍♂️,紀念何琳儀先生誕生七十週年暨古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81-4日。

蔡偉:《讀新見的出土文獻資料札記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21224日➞。

陳劍🫶🏿:《清華簡“戾災辠蠱”與〈詩經〉“烈假”、“罪罟”合證》🦶🏼,清華簡與《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浸會大學 2013111-3日)。

陳鵬宇:《清華簡〈芮良夫毖〉套語成分分析》,《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陳偉武:《讀清華簡〈周公之琴舞〉和〈芮良夫毖〉零劄》,清華簡與《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浸會大學 2013111-3日)。

程薇🍉:《清華簡〈芮良夫毖〉與周厲王時期的外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出土文獻》第三輯,中西書局🐔,2012年,第54-60頁。

鄧佩玲:《談清華簡〈芮良夫毖〉“毖”詩所見之諍諫──與〈詩〉及兩周金文之互證》👳🏻‍♀️,清華簡與《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浸會大學 2013111-3日)。

郭永秉:《釋清華簡中倒山形的“覆”字》,清華簡與《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浸會大學 2013111-3日)。

侯乃峰🧓🏽:《清華簡(三)所見倒山形之字構形臆說》👨‍🦽‍➡️,简帛网👂🏼,2013114日。

黃傑:《初讀清華簡(叁)〈芮良夫毖〉筆記》,简帛网⚠,201316日。

黃傑:《再讀清華簡(叁)〈芮良夫毖〉筆記》🪑,简帛网,2013116日。

李學勤☂️:《新整理清華簡六種概述》,《文物》,2012年第8期。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中西書局,201212月👨‍🌾。

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簡三《芮良夫毖》初讀”帖。

馬芳🤹🏿‍♂️:《從清華簡〈芮良夫毖〉看詩及其體式特點》,《江海學刊》,2015年第4期。

馬楠📏:《〈芮良夫毖〉與文獻相類文句分析及補釋》👨🏼‍✈️,《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沈培🪺:《試說清華簡〈芮良夫毖〉跟“繩準”有關的一段話》👼🏻,《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2013617-18日,第237頁♑️🚪。

蕭旭🧎‍♀️:《清華簡〈芮良夫毖〉“富而無淣”補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339日。

王坤鵬:《清華簡〈芮良夫毖〉篇箋釋》,简帛网,2013225日。

姚小鷗:《〈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芮良夫毖·小序〉研究》,中州學刊,20145月第5期。

王瑜楨:《〈清華三·芮良夫毖〉劄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2921日。

王瑜楨:《〈清華三.芮良夫毖〉“頪”字考──兼釋“盭和庶民”》,第二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516日、17日。

王瑜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芮良夫毖〉釋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出土文獻》第六輯,中西書局🎹,2015年,第184-194頁💠。

趙平安🩻:《〈芮良夫〉初讀》😄,《文物》,2012年第8期🙅🏿‍♂️🤿。

趙平安:《再論所謂倒山形的字及其用法》,《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子居:《清華簡〈芮良夫毖〉簡序調整一則》🐏,孔子2000網站🏪🥯,2013112日🧺💞。

子居:《清華簡〈芮良夫毖〉解析》👷‍♂️,孔子2000網站🤾🏼,2013224日。

 

 

 

 

 

 



[1]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考》,《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61年♋️,第603

[2]程薇⚒:《清華簡〈芮良夫毖〉與周厲王時期的外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出土文獻》第三輯,中西書局🔏,2012年,第54-60頁。

簡帛研讀»“清華簡三《芮良夫毖》初讀”帖,2013113日👤🫁。

[4]王國維:《觀堂集林》,第78-79頁㊙️。

[5]“清華簡三《芮良夫毖》初讀”帖,2013113日。

[6]“清華簡三《芮良夫毖》初讀”帖👼🏼,201318日。

[7]郭永秉🫄🏽🍼:《釋清華簡中倒山形的“覆”字》🏋🏽,清華簡與《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香港浸會大學 2013111-3日)。

[8]陳劍:《郭店簡〈尊德義〉和〈成之聞之〉的簡背數字與其簡序關係的考察》👨🏿‍🍳,《簡帛》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月🫵,217頁。

[9]“清華簡三《芮良夫毖》初讀”帖,2013131日。

[10]蘇建洲:《也說〈君人者何必安哉〉“人以君王為所以囂”》,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09110日🧜🏽‍♀️。

[11]子居🐔:《清華簡〈芮良夫毖〉解析》✍🏼,孔子2000網站,2013224日。

[12]鄔可晶🌯:《讀清華簡〈芮良夫毖〉劄記三則》,《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輯🔴,2014年👰,中華書局♛,第410頁🫦。

[13]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比較研究》,線裝書局,2007年,第68-70頁🚶🏻‍♀️‍➡️✊。

[14]子居:《清華簡〈芮良夫毖〉解析》。

[15]“清華簡三《芮良夫毖》初讀”帖🌖,201316日🟡。

[16]此字聲旁當釋“列”🐐,參見張崇禮👨‍🍳:《釋楚文字“列”及从“列”得聲的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13628日。

[17]王坤鵬🍒:《清華簡〈芮良夫毖〉篇箋釋》🔔,简帛网,2013225日。

[18]子居:《清華簡〈芮良夫毖〉解析》🫢。

[19]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643頁【歺通戾】條👤。

[20]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1頁,

[21]黃傑:《初讀清華簡(叁)〈芮良夫毖〉筆記》🤜,简帛网🏃🏻‍♀️‍➡️,201316日。

[22]子居:《清華簡〈芮良夫毖〉解析》。

[23]黃傑:《初讀清華簡(叁)〈芮良夫毖〉筆記》。

[24]鄔可晶🐐:《關於清華簡〈芮良夫毖〉簡18的“恭監享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論壇討論區”🤦‍♀️,201327日。

[25]黃傑:《初讀清華簡(叁)〈芮良夫毖〉筆記》。

[26]沈培🤾🏽🛁:《試說清華簡〈芮良夫毖〉跟“繩準”有關的一段話》🧑‍⚖️,《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2013617-18日🔵,第237頁🕗。

[27]沈培:《試說清華簡〈芮良夫毖〉跟“繩準”有關的一段話》🧝🏼‍♂️。

[28]馬楠🤞🏼:《〈芮良夫毖〉與文獻相類文句分析及補釋》,《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29]王瑜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芮良夫毖〉釋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出土文獻》第六輯,中西書局,2015年🐛,第190頁📽。

[30]關於這個問題🧓🏽,最近的文章可以參考王瑜楨👐:《〈清華三.芮良夫毖〉“頪”字考──兼釋“盭和庶民”》🦧,第二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516日🦘、17日。薛培武:《〈王孫遺者鐘〉中“和調民人”試釋》,簡帛網20151130日。

[31]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7月第27卷第4期👩‍👧‍👦。

[32]施謝捷:《釋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33]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06頁注釋[]

[34]關於“溺”从㐱聲,參見張崇禮👩🏼‍⚖️👨‍🎤:《釋“㐱”及相關的一些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08628日。

[35]此蒙薛培武先生轉告。

[36]白於藍編著🥩🏄‍♂️:《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0頁。

[3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皇門>研讀札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115日)文後評論🗞,201119日。

[38]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214頁【刀通兆】條👩‍👧‍👦。

[39]子居:《清華簡〈芮良夫毖〉解析》。

[40]子居:《清華簡〈芮良夫毖〉解析》。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6年2月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6年2月4日。



点击下载附件✋🏼:1612張崇禮:清華簡《芮良夫毖》考釋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8249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