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黔之菜🥿:清華簡(陸)《子產》篇之“勛勉”或可讀為“黽勉”
在 2016/5/12 13:38:21 发布

 

清華簡(陸)《子產》篇之“勛勉”或可讀為“黽勉”

(首發)

 

黔之菜

 

《子產》簡15-17有下引一段話🧑🏿‍🦳:

子產尃(敷[1])於六正🫱,與善爲徒,以谷[2](愨)事不善🧓,母(毋)兹愇(違)柫(拂)亓(其)事🧔🏻‍♀️。(勞)惠邦政,耑[3](端)(使)于(四)(鄰)🥍。(怠)(覍)繲(懈)(緩),[4](更)則任之⚧,善則爲人🦢,勛勉救善,以(助)上牧民……[5]

關於“(怠)(覍)繲(懈)(緩)”這句,整理者認為⛹🏻‍♂️:“”,讀為“覍”即“弁”,訓為“急也”🧑‍🦰。“”讀為“緩”,與“弁”字相對💿。句意指官員怠於緩急的政事。[6]

簡文此句🛌🏼,網上也多有學者討論,如石小力先生說:

”疑可讀作“怠慢”,古書又作“怠嫚”。🙃、慢皆唇音元部字,古音相近,可以通用📚。怠慢,懈怠輕忽之義🕺。《周禮·春官·宗伯》:“巡舞列而撻其怠慢者。”《荀子·君道》ℹ️:“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國語·鄭語》:“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貪冒。[7]

網友“ee”先生說🙆🏻:

《子產》簡17相關句應讀爲😰:(治)(煩)繲(解)毌(亂)🫅, (病)則任之,善則爲人。

並說:

讀爲寬或緩似也能通🪳🦹🏿‍♀️。[8]

網友“bulang”先生接著跟帖說🏗:

讀患可乎?[9]

檢簡文之圖版作:

原整理者讀“繲”為“懈緩”📞,甚是🤚🏼。我們認為“”可讀為“紿慢”🧔🏽‍♀️。 “”𓀊、“慢”二字古音皆為元部字,雖然聲母分別是並紐和明紐👩🏼,但並🔖、明二紐都是重唇音🖕🏻,所以“”🚣‍♂️、“慢”二字古音應該極近,故可以通假。從傳世文獻的異文來看🕡,如《論語·子罕》“冕衣裳者”,《釋文》“冕🚿,鄭本作弁🤡,魯讀弁為絻”🤬,《論語·鄉黨》“見冕者”,《釋文》“冕♠︎,鄭本作弁”。[10]弁、冕則分別為並、明二紐,可以為證。出土文獻的異文🙈✈️,如《老子》甲簡2“三言以為(弁-辨)不足”🟩,[11](弁-辨)”字,馬王堆甲、乙本與北大漢簡本及傳世本並作“文”,高明先生指出:當從帛書《老子》假借為“文”字,“弁”字古音在並紐元部🧼,“文”在明紐文部🔯🧑🏿‍🏫,並明唇音,文元旁轉,故“弁”、“文”古音通假。[12]後來李銳先生也指出:“”可讀為“辯”。《戰國策·秦策一》⚧:“文士並飭”,鮑彪注🏖🐳:“文謂辯也👩🏻‍🎓。”《荀子·非相》:“文而致實”🙍🏿‍♀️,楊倞注:“文謂辯說之辭也。”“文”、“辯”古音近💜,義也相近。[13]根據以上的規律,上博簡(六)《用曰》簡12云“既出於口,則弗可悔🧝,若矢之(㝃―免)於弦。用曰:聶丌(其)而不可(復)。(舌)非考(愼)良台(以)(家―稼)嗇”,其中的“考”🤾🏽,疑可讀為“考(巧)(㝃―辯)”,“辯”、“(㝃)”二字的聲母分別是並紐和明紐。

簡文“(紿)(慢)繲(懈)(緩)”👩🏽‍🌾,四字平列,文義相近,《廣雅•釋詁二》:“懈🎽、慢✅、紿👩🏻‍🏭,緩也♒️。”[14]是其證🐫。又清華簡(伍)《湯在啻門》簡8有“亓(其)(氣)朁(繲)發(紿)[15]🫲🏼,是亓(其)爲長(且)好才(哉)”語👬🏼,[16] 其中“朁(繲)發(紿)”四字,圖版作🧝🏿‍♀️:

頗疑《湯在啻門》之“(繲)”🎅🏽、“(紿)”即《子產》篇之“(紿)”🤣、“繲(懈)”。“亓(其)(氣)朁(潛🏌🏿‍♂️?)(繲-懈)發(紿)”,疑是指氣之舒緩🪃。

“紿慢”之“慢”,其字又作“僈”,《荀子·不苟》有“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寡<>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之語🧷,楊倞注🤸🏼‍♂️:“僈與慢同,怠惰也。”案“寬而不僈”猶《淮南子·本經》“則四時者,柔而不脆,剛而不鞼,寬而不肆🉑🌚,肅而不悖🆑,優柔委從,以養群類,其德含愚而容不肖🤽,無所私愛”之“寬而不肆”,高誘注🤽🏼‍♂️:“肆,緩。雖寬不緩💃,過齊非也。”[17]又可參考《老子》:“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我們知道,在古代漢語中👨🏼‍🦳,同義複詞的運用是一種普遍而特別重要的修辭方式🍑。最常見的是二字複用者(例多不舉),亦有三字複用者🔒,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繕完葺牆以待賓客。繕、完♦︎、葺三字一義。《楚辭·離騷》🤸🏿‍♂️:覽相觀於四極兮。覽、相、觀三字一義。《漢書·王莽傳》:雖未能充裕🙎🏽‍♂️,略頗稍給。周壽昌《漢書注校補》云:略📧、頗🔆、稍三字連文😁。[18]清代的訓詁學家王引之也早指出古書中多見此類屬文之例👨🏻‍🍼,如《桓六年傳》云“嘉栗旨酒”、《文十六年傳》云“賦斂積實”📖、《齊語》云“論比協材”、《晉語》云“假貸居賄”、《楚語》云“蓄聚積實”等👫🏼。[19]又如《左傳·昭公十六年》有“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其蓬蒿藜藋而共處之”語♦️,徐仁甫先生謂庸次比三字義同☦️。[20]而古人之文亦有四字同義連文之例🏇🏿,如《左傳·成公元年》“修賦繕完”,徐仁甫先生云:賦同敷,讀為《書》“禹敷土”、《詩》“禹敷下土方”之敷,治也。[21]

簡文的“(紿)(慢)繲(懈)(緩)”指的是人對待工作的態度、行為。

關於“勛勉救善”這句話,整理者的解釋是𓀍:

勛,疑為“勖”字之訛,勖🧘🏼‍♀️、勉同義👞。救🤟🧖🏻,《禮記·檀弓》“扶服救之”🔴,鄭注:“猶助也。”

“勛勉救善”,簡文作:

案“勛”所從之“員”字與“勖”所從之“冒”在戰國文字中其字形並不相近🫄🏿,即以清華簡為例🪘,“冒”字作:

  《清華(伍)字表》201

《清華(陸)字表》191

“員”字作🪬:

 

《清華(伍)字表》196

可見“員”🧑🏿‍🍳、“冒”二字之字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所以整理者懷疑簡文“勛”為“勖”之誤,恐不能成立☣️。更何況是目前已見的戰國文字中似尚未出現“勖”字。

網友“ee”先生指出“救”應讀爲“求”,[22]這個意見無疑是正確的。“救”讀爲“求”,清華簡中已多見其例:

1.清華簡一《保訓》簡4:昔(舜)舊(久)(作)=(小人)🙄,(親)(耕)于鬲茅,(恭)救(求)中📖。自詣(稽)氏(氒厥)志。[23]

2. 清華簡一《皇門》簡3:廼方(旁)救(求)巽(選)睪(擇)元武聖夫💏,𦟤(羞)于王所。[24]

整理者皆讀“救”為“求”🧝🏽‍♀️,可證。網友“ee”先生後來又說✸⬆️:

《子產》簡17“勛勉救(求)善”、簡27“獻勛和憙”🙏🏼,“勛”應讀爲“勤”。《鄭文公問太伯》簡5“棗勛”之“勛”亦有讀爲“勤”的可能😓,不知能否讀爲“求勤”?[25]

案讀“勛”爲“勤”,其於音理雖無窒礙📽,但從用字習慣及文義方面來看,並不允愜👩🏽‍🦱。而《鄭文公問太伯》簡5-6(造)勛”之“勛”即功勛/勳之勛/勳🍰,尤無可疑👨🏻‍🍳🧙‍♀️。

在此我們提出另一種觀點:“勛勉”或是“黽勉”一詞之異寫。“勛”字的古音屬曉母文部🤾🏼‍♂️,“黽勉”之“黽”古音屬真部,音“武盡切”。[26]而“黽勉”其作為連綿詞,異文甚多,如有作“閔勉”🛶、“閔免”者,[27]而“閔”字的古音屬明母文部,據音韻學家研究,曉母與唇音明母互諧,如每與悔、勿與忽🌎、民與昬、墨與黑等,[28]證據確鑿。又“釁”、“亹”為一字之分化,而分別讀為曉母與唇音明母(釁,許覲切;亹🧙,音門、又讀如“尾”);“ 虋”從“釁”得聲⛹🏽‍♂️🤜🏽,音莫奔切🤴🏿;又在金文中,“釁”(其別體作)字又用來表示“眉壽”之“眉”。[29]凡此皆可證曉母與明母關係之密切🙇🏻。所以讀“勛勉”為“黽勉”,從音理上講♋️,應無問題。“勛(黽)勉救(求)善”就是“努力求善”的意思。且“勛(黽)勉救(求)善”與《詩·邶風·谷風》“黽勉求之”語句相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賈子·勸學》有“舜僶俛而加志,我儃僈而弗省”語👴,王念孫指出👈🏿:“儃僈謂怠緩也🤵🏿‍♂️⛷。《淮南子·脩務訓》作誕謾🔥👨‍👩‍👧‍👧,並字異而義同🚃。”[30]《賈子》以“僶俛”、“儃僈“對文,簡文以“(紿)(慢)繲(懈)(緩)”(即“紿/怠緩”)💦、“勛(黽)勉”對文👩🏼‍🎓,其遣詞命意相類♟。如此解釋,似較諸家之說更合乎簡文之文義。

最後,我們再來談談上引清華簡《保訓》中一些文句的釋讀🥪。“鬲茅”之“茅”字,簡文作🤽🏽,釋為“茅”🎅🏿,從字形上看🌰🤑,沒有疑問。或以爲“茝”字之誤👩🏼‍🦰,“茝”,古音見母之部,在此讀爲溪母之部的“丘”,上海博物館簡《容成氏》:“昔舜耕于歷丘🚁。”[31]陳偉先生將“茅”讀為“嵍”,認為嵍訓丘,“歷茅(嵍)”就是“歷丘”🫅🏼🏯。[32]蘇建洲先生則認為“茅”可直接讀為“丘”🧑🏽‍✈️。[33]

陳劍先生認為,《保訓》疑本作“(親)(耕)于鬲山,矛(懋?)(恭)救(求)中”,“茅”本係“山”與下一字之誤合。 矛(懋🤽🏽?)(恭)救(求)中”亦四字為句。[34]

現在看來,陳劍先生的說法最為合理可信♣︎。“矛(懋)(恭)救(求)中”,《說文》🥪🚵🏽‍♀️:“懋🧙🏿‍♀️,勉也🧑🏽‍🎤。”清華簡一《皇門》簡2“楙(懋)昜(揚)嘉悳(德)”之“楙(懋)”亦訓為“勉”。[35]“矛(懋)(恭)救(求)中”與《子產》“勛(黽)勉救(求)善”之文例亦甚相似。

 

 



[2] “谷”🤾,整理者括注為“愨”,恐非,待考🕎。

[3] 耑,整理者讀為“端”。案疑讀為“專”🧜🏽。

[4] ,整理者讀為“更”👨🏿‍🎤。案疑讀為“猛”,可參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收入陳劍《戰國竹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31頁。

[5]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陸》(下冊)🙍,中西書局🤚,2016年,138頁🙅🏿🧘🏼‍♂️。

[6]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陸》(下冊)💞,中西書局,2016年🧶💁‍♂️,142頁。

[10] 轉引自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155頁。

[11]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113頁。

[12] 高明《讀郭店〈老子〉》,《中國文物報》,19981028日✨👩‍🎓,第3版。

[13] 參李銳《讀上博館藏楚簡(二)札記》👩🏻‍⚕️,收入李锐《簡帛釋證與學術思想研究論集》,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14] 參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年,51-52頁⛎。

[15] 🧑‍🎄,原整理者括注為“治”🏊🏽‍♀️,此依網友“暮四郎”說。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簡帛論壇”《清華五<湯在啻門>初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48&page=325樓。

[16]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伍》(下冊)↩️⚧,中西書局,2015年⬆️,142頁。

[17] 何寧《淮南子集釋》(中冊),中華書局,2010年,585頁。

[18] 以上例證轉引自郭在貽《訓詁學》🟤,收入《郭在貽文集》(第一卷),中華書局,2002年,431-432頁。

[19] 參王引之《經義述聞》“繕完葺牆”下。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447頁👰🏻‍♂️。 

[20] 徐仁甫《乾惕居論學文集》🖍,中華書局👰🏽‍♀️,2014年👨‍✈️,206頁👨🏻;又參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年,82頁👨🏻‍🦰。

[21] 徐仁甫《廣古書疑義舉例》,中華書局,1990年🤞🏼⚱️,11頁🖖🏿;關於古書中“三字同義連文”及“四字同義連文”,還可以參曹靜《〈太平經〉中的同義連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指導老師👼:俞理明教授☘️,2006年🧑🏼‍💼,91-106頁👩🏼‍🍼。

[22] 參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簡帛論壇”《清華六〈子產〉初讀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44&page=3𓀎,23樓🥛。

[23]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143頁。

[24]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164頁。此處釋文依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劉嬌、張傳官執筆)《清華簡〈皇門〉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115日網上首發。

[26] 參麥耘《“黽”字上古音歸部說》,載《華學》(第五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

[27] 朱起鳳《辭通》,長春古籍書店,1982年🤲🏻,1407頁。

[28]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中華書局🦹🏼‍♂️,2004年,288頁🫄🏽🚖。

[29] 参裘錫圭《戎生編鐘銘文考釋》,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3》,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19頁✹。

[30] 參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年,51-52頁🩻。

[3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护富达《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6年第6期,73頁。

[32] 陳偉《<保訓>詞句解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1112#_ednref92009713日。

[33] 蘇建洲《<保訓>字詞考釋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49#_ednref20👨🏻,2009 715日👩🏼‍🎨。

[34] 陳劍先生的說法詳見蔡偉《誤字、衍文與用字習慣--出土簡帛古書與傳世古書校勘的幾個專題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陳劍教授,20156月,28頁。

[35]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166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6年5月12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6年5月12日❣️。



点击下载附件🧒🏿:1643黔之菜🧑‍🍳:清華簡(陸)《子產》篇之“勛勉”或可讀為“黽勉”

,,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萧旭 在 2016/5/12 16:24:48 评价道:第1楼

    “救”讀如字📊,救助🤛🏼🧎‍♂️。救善,即“救善討惡”之救善。繲者絲之緩🩺,懈者心之緩,二者同源🕵️‍♂️⏮。這個“繲”與《莊子》中的作“綄衣”用的“繲”是同形異字🦂。紿者絲勞🔮,即絲鬆緩,怠者心鬆緩,二者同源😊🤕。字亦作“詒”。不必讀紿為怠。“紿”音轉則作“䋼(𦀚)”,《說文》🤹🏽:‘䋼,緩也。𦀚🚴🏽‍♀️,䋼或從呈。’《外傳》卷6:‘怠則傲上🍴。’《荀子·彊國篇》作“嬴則敖上”。“嬴”即“䋼”借字。音轉又作“挺”,皆鬆緩義☄️。

  • 黔之菜 在 2016/5/13 13:38:43 评价道:第2楼

      本文上博(六)《用曰》,是據陳劍先生所作的釋文引用;《湯在啻門》的釋文,是據杜恆集釋、郭理遠校對《湯在啻門》(2015年5月8日)引用,特此說明,並致謝意。

      又網友“ee”先生指出《湯在啻門》簡8相關諸字應讀爲“其氣潛解發始”(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簡帛論壇”《清華五〈湯在啻門〉初讀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48&fpage=3👩🏽‍🚀,1樓🤹‍♀️。)本文亦應交代。因臨文匆促,未加標示,在此也作一補充說明😇。

     

  • 黔之菜 在 2016/5/13 14:04:36 评价道🍫:第3楼

    蕭旭先生引《韓詩外傳》卷6“怠則傲上”,《荀子·彊國篇》作“嬴則敖上”者,“怠”即紿緩之紿。“怠”🈴、“嬴”異文乃同義之關係👩‍✈️,而非音轉(“怠”為之部字🤦🏻、“嬴”為耕部字)。

  • 海天 在 2016/5/17 8:51:02 评价道:第4楼

    《用曰》簡12「舌非巧辯」的意見已見於何有祖先生〈楚簡散札六則〉🦸🏻‍♀️,2007.07.2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6。


  • 黔之菜 在 2016/5/17 9:53:55 评价道🤡🛠:第5楼

    哦,多謝海天先生提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𓀅: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7267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