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中的“傅說”與卜辭中的“雀”
(首發)
張卉
安陽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
摘要🏌🏿♀️:傳世文獻和戰國竹書中的“傅說”與甲骨卜辭中的“雀”有諸多相似之處。第一,生活時代相同,均是武丁早期屬臣。第二,其名皆與鳥有關🏵,且從音韻上能通假。第三🪽,主要事跡相仿,是武丁重臣,多次參與祭祀和征伐🕺🏼♿️,特別是都曾征伐“失”國🚖;第四,所居區域相近,都在晉南豫西一帶🈁。故“雀”當即“傅說”。
關鍵詞: 傳世文獻; 戰國竹書; 卜辭; 傅說; 雀
傅說是商代重臣,爲武丁中興作出巨大貢獻🖇👩🏼💻,其事跡屢見於傳世文獻🌠,但甲骨卜辭中尚未發現“傅說”這一稱呼。學者們認爲傅說在卜辭中應當有所記載,並進行了種種推斷,主要觀點如下:(一)卜辭中的“夢父”。丁山先生認爲:“夢父豈猶伊尹之稱保衡🛌🏻,師保之稱保父🗺,亦傅說之尊稱與?若然🌍👨🏼💼,則殷之名臣見於卜辭者🦒👨🏿💻,伊尹咸戊而外🏊🏼♀️,得說而三矣。”[1]並進一步指出👰🏼♀️:“夢父是傅說死後的尊號。”[2]董作賓先生亦持此說👌🏼。[3](二)卜辭中的“甫”🧑🏻🏭。丁山先生提出🧐:“其生也甲骨文則通稱爲……即田圃之本字🕤,亦甫字初文。甫🍗,孳乳爲尃™️,爲傅👏🏽,所謂傅說者🙍🏽♀️,當是
氏之君。”[4]詹鄞鑫先生同意此說🌌,認爲“唯有高宗賢相傅說才能當得起卜辭中的‘甫’”[5]👷♀️。(三)卜辭中的“戉”。彭邦炯先生指出“疑甲骨卜辭中累見不鮮作爲人名的‘戉’即文獻的傅說。”[6](四)卜辭中的“小臣
”。鄭傑祥先生認爲“卜辭所記的‘小臣
’或即文獻中所記載的傅說。”[7]
上述結論🛒,學者多以傳世文獻和甲骨卜辭的互證中尋求。近年來戰國竹書文獻層出不窮🕦✋🏻,其中亦有傅說事跡的記載,如郭店簡《窮達以時》[8] ,上博簡五《競建內之》[9],清華簡三《說命》[10]🧑🏿🦱、《良臣》[11]等,不少內容不見於傳世文獻,這些材料爲我們研究傅說提供了新的線索和證據。本文鉤稽傳世文獻和戰國竹書中所載傅說事跡🏃♂️➡️,考之於甲骨卜辭,認爲卜辭中的“雀”即文獻中的“傅說”👌。現就此觀點,略陳陋見⚇,就教於方家🚣🏽♀️。
一、生活時代
傅說是武丁大臣,《楚辭•離騷》曰:“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王逸注🔵:“武丁🍙,殷之高宗也。”高宗
之享國,五十有九年。”[18]傅說何時被武丁任用,《國語•楚語上》曰:“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於神明🧑🍳,以入於河,自河徂亳🚣🏻♀️👳,於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無所稟令也。’武丁於是作《書》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如是而又使以象夢求四方之賢聖🤾,得傅說以來↖️,升以爲公,而使朝夕規諫。”[19]可知武丁繼位之初,三年默以思道,求四方之賢聖,最終得傅說爲公🚟。故《今本竹書紀年》曰:“(武丁)三年🦶🏻,夢求傅說🧑🏻⚖️,得之。”[20]此“三年”當附會“三年默以思道”之語,未必准確🙋♀️。但可以肯定👌🏿🎯,武丁任用傅說應在其統治早期👩🏼💻🛍。考之卜辭🫵🏿,記錄了武丁時期諸多屬臣,其中“雀”生活在武丁早期。林小安先生列出武丁屬臣22位🪿,把其分爲早🖐🏻、中、晚三期💁🏻♀️🧎,屬於早期的有雀、子商🛺、弜和。[21]李發先生則列舉武丁屬臣32個👨🏽🚒🍘,把其分爲早中、中🤑🚴♀️、中晚🆑🐫、晚四期,屬於早中期的有雀⛑、弜🪛、
三人,並進一步指出🗣:“卜辭中雀的事跡共220版,這些卜辭見於師小字類🧑🏽🦱、師賓間類🕵️🧑🏽🏭、師曆間類、賓一類🙅🏼♀️、典賓類和賓三類,以師賓間類和賓一類爲主,二者分別達59版和120版,共占整個雀所見約220版的81%。因此雀生活於武丁早中期🤸♂️,晚期活動相對很少。”[22]
綜上所述,文獻中的“傅說”和甲骨卜辭中的“雀”🏒👬🏻,生活時代相同,均是武丁早期屬臣♐️🏇。
二、姓氏名號
傳世文獻中“傅說”或簡稱“說”🎸,其人又屢見於戰國竹書,但姓名用字不同,主要有三例:(一)上博五《競建內之》作“鳶”[23];(二)清華簡三《說命》作“尃敓”或“敓”[24]🍭;(三)清華簡三《良臣》作“
”[25]。傅說姓“傅”😤🌌,《史記·殷本紀》曰👝:“(武丁)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26]由於武丁得傅說於傅險之地🐰,故以地爲姓🌜,簡文中又寫作“
”☀️、“尃”或“
”,皆爲“傅”之通假🙅🏻。其名爲“說”,簡文又作“敓”、“鳶”或“
”。其中“鳶”😶🌫️、“
”皆從“鳥”,清華簡三《說命上》曰:“厥說之狀,鵑肩如椎。”[27]此句形容傅說的容貌,胡敕瑞先生認爲:“鵑讀如鳶。鳶古讀餘紐元部,鵑古讀影紐元部👩🏻🦼,兩字皆爲喉音,又同屬元部❌,可以相通。鵑肩讀作鳶肩👨👧👧,古籍中用來描摹人的特異相貌🙂↕️,即雙肩陡立高聳的樣子。”[28]王輝先生進一步指出:“鳶即鷹,鷹翅收攏時兩邊會凸出來👧,很像人的肩部上聳。簡文又將‘鳶肩’比作錐形,也是很合適的……傅說之名本應寫作‘鳶’🥚,本於其肩部上聳如鳶肩🤵。以‘鳶’爲名也符合古人取名象物的習慣。”[29]可知傅說之貌🐗💞,雙肩聳立,猶如鳥翅,稱作“鳶肩”↖️🧘🏽♀️,故名曰“鳶”。“鳶”、“說”二字古音皆在餘部👩🏿🍳,音近可通,故傳世文獻中多寫作“說”😬,戰國竹書又作“敓”或“
”,亦爲“鳶”之假借🤲🏿👩🦳。
考之卜辭,“雀”從“小”從“隹”👨🏽🔧,《說文解字》曰🚶🏻♂️➡️:“隹🙎🏻♀️,鳥之短尾總名也。”[30]又《文選·高唐賦》曰:“眾雀嗷嗷,雌雄相失。”李善注:“雀👦🏻,鳥之通稱🫴🏼。”[31]可知武丁大臣“雀”🥢🙆🏻,其名亦和鳥相關🧚🏻♀️👌🏼。此外👨🏻🦯,從古音來講🧑🏿🚒💄,“鳶”在餘部元紐👧🏼,“說”在餘部月紐🦹🏻♀️,“雀”在精部藥紐,三者音韻相近,故可通假。
綜上所述🐕🦺,傅說,其姓源自傅巖之地,寫作“傅”、“”🏃🏻♂️、“尃”或“
”🏵;其名因傅說雙肩上聳,如同“鳶肩”🏋🏻♀️,寫作“鳶”、“
”、“敓”或“說”。甲骨卜辭中“雀”之名亦和鳥有關,且“雀”和“鳶”、“說”古音相近🚵🏻,能夠通假。
三、主要事跡
傅說事跡屢見於先秦文獻和戰國竹書,鉤稽整理🦩,有如下幾點:(一)舉於傅巖👦🏻。《墨子•尚賢下》曰💆🏽♀️:“昔者傅說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築於傅巖之城,武丁得而舉之,立爲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32]可知傅說曾爲庸於傅巖🍽,被武丁發現而用以爲公,此事又見於《國語·楚語上》、《孟子·告子下》🔼、《楚辭·離騷》✡︎、郭店簡《窮達以時》🍅、清華簡三《說命》等👐🏿。(二)參與祭祀🥎。上博簡五《競建內之》曰:“昔高宗祭,有雉雊於屍前🧃,召祖己而問焉,……高宗命傅說量之以(寖)。”[33] 可知高宗武丁祭祀,先召祖己以問,後命傅說“量之以寖
”,其所問所命之事均應和祭祀相關。故李學勤先生釋作“高宗命傅說庸餗之浸湆”,“餗”爲鼎實🏋🏽♀️🆙,“浸湆”指浸以肉汁🙆🏿♂️,句意爲高宗武丁聽從祖己❔,命傅鳶作了對雉的處理,入鼎而用作祭品🧔♂️。[34]楊澤生先生釋作“高宗命傅說量之以衰給”,“衰”,作差別🍜、次第講,“給”當屬祭品,不同的祭祀物件其選擇的祭品往往不同。[35]林志鵬先生釋作“高宗命傅說禳之以疏趾”,“禳”是一種祭祀◽️,“疏趾”是祭祀時對雉牲的美稱。[36]
上述觀點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均認爲此句記載了高宗命傅說祭祀之事。(三)征伐失國🌒。清華簡三《說命上》曰:“說於韋伐失仲,一豕乃旋保以逝,乃踐,邑人皆從,一豕隨仲之自行🚣🏼♂️👩⚖️,是爲赤之戎。”[37]從簡文可知傅說此次征伐對象是“失仲”,“仲”爲排行🧚🏿,“失”爲國名[38]。《左傳·隱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杜預注🧚🏻:“報之以土而命氏曰陳🤶🏽。”孔穎達正義🧁:“謂封之以國🫄🏽,名以爲之氏,諸侯之氏則國名是也✵。”[39] 故“失仲”之“失”爲國名,並以國爲氏🗣🦆。“失仲”爲“失”國首領,傅說伐“失仲”即征伐“失”國。[40]
考之卜辭🐒,武丁屬臣“雀”也曾多次參與祭祀和征伐,現列舉如下:(一)參與祭祀。如“甲申卜,禦雀父乙一羌🌄、一牢?”(《合集》413);“貞,呼雀於河五十”(《合集》672正)🧑🏽🌾;“戊戌卜,內🕺🏻:呼雀
一牛?戊戌卜,內:呼雀
於出日,於入日
”(《合集》6572)🛀🏻;“勿乎雀帝於西?”(《合集》10976正);“丁醜卜,爭貞👋🏿📛,呼雀祀於河🐳?”(《合集》14551);“呼雀燎於嶽,二告🧑🏿🎓?”(《合集》14453)。上述卜辭中,禦、
、
、帝、祀、燎皆爲祭名[41],反映了雀曾多次參與不同性質的祭祀活動。(二)參與征伐🏋🏽♀️。據卜辭記載🙎🏿,雀戰功卓著😆,曾征伐
、
、
邑🛸、祭🔧、缶、亙、
、
、
➿、目、
、
🏬、戉等諸多方國[42]♒️。其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雀伐“
”方的記錄,如“
”(《合集》53、7015📧、7016、7017)🚠👨🏼🏭、“
(敦)
”(《合集》7014、7018)🫳🏼、“伐
”(《合集》19957、19773)🟪⇨。“
”爲方國名,趙平安、羅琨先生均把其釋爲“失”[43]。
綜上所述👨🏼🔧,戰國竹書記載傅說曾參與祭祀,並征伐失國🚣;甲骨卜辭中雀也曾多次參與祭祀和征伐,其討伐的諸多方國中亦有“失”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文獻中的傅說和卜辭中的雀,既有政治地位也有軍事實力🏇🏿,深得商王信任,是武丁重臣。
四👨🏿🔧、所居之地
據文獻中記載,傅說所居之地可以分爲兩部分:(一)被武丁任用之前的居所。《墨子•尚賢下》曰:“昔者傅說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築於傅巖之城👨🏿🏭。”[44]又《屍子》曰🙇♀️:“傅巖在北海之洲。”[45]可知傅說遇武丁之前,曾居於北海之洲、圜土之上,爲庸於傅巖🫴🏼,傅巖屬於北海之洲🏒。又清華簡三《說命上》曰:“惟殷王賜說於天💬,用爲失仲使人。王命厥百工像,以貨徇求說於邑人👰🏽♀️。惟弼人得說於傅巖。”[46]傅說曾在失國爲失仲之庸🖌,勞作於傅巖🫐,傅巖爲“失”國之地名。(二)被武丁任用之後的封邑👮🏼。清華簡三《說命上》記載傅說伐失仲後👨👨👦👦,“其惟說邑,在北海之州🫔,是惟圜土”,即武丁把失仲之“失”國賜予傅說作爲封邑,其地在“北海之州”,“圜土”之上🎼🏢。從上可知,文獻中傅說居處的地點包括“傅巖”、“北海之州”🗑、“圜土”、“失”等四個地名,此四地或有大小之分🤳🏻,統屬之別🧛🏿♀️,相距不遠🐻❄️。傅巖又稱傅險🌊,《史記·殷本紀》🏃➡️:“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索隱》曰:“舊本作‘險’,亦作‘巖’也。”《正義》引《括地志》云:“傅險即傅說版築之處🐦🔥,所隱之處窟名聖人窟,在今陝州河北縣北七里👨🏽✈️,即虞國虢國之界。”《集解》引孔安國曰:“傅氏之巖在虞虢之界,通道所經,有澗水壞道🍦,常使胥靡刑人築護此道。說賢而隱,代胥靡築之🤽🏻♀️,以供食也。”[47]又《讀史方輿紀要·山西三·平陽府》平陸條下曰:“傅巖,縣東三十五里,即殷相傅說隱處,俗名聖人窟。”[48]可知傅巖在虞虢交界處♦️,今山西平陸縣🎋。“北海之洲”📘、“圜土”、“失國”亦當在此附近🧜🏻♂️,即晉南豫西一帶👩🏻🏭。
考之卜辭🙎,“雀”居住之地,可以通過如下幾項內容判斷👨⚕️☘️。(一)征伐的方國。如前文所言,雀曾征伐、
⛱、
邑📛💮、祭、缶💂🏿♂️、亘🛀🏼、
、
🦪、
、目✧、
🪩、戉等方國,其中對“亘”、“缶”、“祭”征伐記載最多[49]🛤,雀所在之國雀方當距其不遠。陳夢家先生認爲“亘在垣曲西二十里🧜🏽♀️,祭在鄭州東北五十里……羌、犬、基方、缶、旨皆在晉南”,因此把雀也放在“武丁時期晉南諸國”中,並進一步指出🫐👨🍳:“雀之所在🚴🏻♀️,當近豫西🧑🏼💻。”[50](二)田牧之地。卜辭記載,“戊戌,雀芻於教”(《合集》20500);“雀田於偃”(《合集》10979)。“芻”指刈草,“田”爲田獵🔝,“教”🏄🏽、“偃”皆地名,饒宗頤先生指出:“《水經·河水注》:‘教水出垣縣教山南。’偃即河南偃師🆕。”[51]可知雀在今山西垣曲和河南偃師一帶田獵🍡,其國當距此不遠🍎。(三)祭祀的對象🥗🧔🏽♂️。雀曾多次參與祭祀,如“燎於嶽”(《合集》14453);“帝於西”(《合集》10976正);“祀於河”(《合集》14551)等🛺。《左傳·哀公六年》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52]所以,雀所祭祀的“嶽”、“河”👵🏽、“西”應在其方國之內,“西”指四方之神的“西方”💅;“河”爲黃河✍️,《禮記·王制》鄭玄注🦵🏼:“魯祭泰山,晉人祭河是也。”[53]黃河流經晉南;“嶽”指嵩嶽🧑🏽🎨,在豫西。因此,從雀所祭的“西”、“河”、“嶽”來看,雀之方國在殷之西🔋,晉南豫西一帶。
綜上所述,文獻中傅說曾居於傅巖、北海之州、圜土、失國,皆在晉南豫西一帶。卜辭中雀的主要征伐對象🤾🏻♀️🖐🏼、田牧之地、祭祀之神也都多在晉南豫西一帶🧡。二人所居之地相近📩。
五🙆🏽♂️、結論
總之,文獻中的“傅說”和甲骨卜辭中的“雀”有諸多相似之處👨🏿🔬:生活時代相同,均爲武丁早期屬臣;其名稱皆與鳥有關,且從音韻上能通假;主要事跡相仿,是武丁重臣,多次參與祭祀和征伐,特別是都曾征伐“失”國;所居之地相近,都在晉南豫西一帶。故卜辭中的“雀”當即文獻中的“傅說”。
2013年12月15日寫定
[1] 丁山🚣🏻:《說·附錄二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2分🏂🏿,1930年,第247頁🦜👩❤️💋👩。
[2] 丁山:《商周史料考證》,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第72頁🙇🏼。
[3]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一種《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1933年🦊,第377頁。
[4] 丁山𓀘:《商周史料考證》,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第72頁。
[5] 詹鄞鑫:《卜辭傅說事跡考》,《學術集林》第七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第148頁。
[6] 彭邦炯:《商史探微》,重慶出版社,1988年♤,第90頁。
[7] 鄭傑祥:《殷墟卜辭“小臣 ”與商代傅説》🤽🏼♀️👩🏻🏭,《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第3期✊🏼。
[8]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7、145頁。
[9]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170頁🔴。
[10]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三),中西書局,2012年,第2-7🌵、29-51🌖、122-131頁🤘🏻。
[1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三),中西書局,2012年,第16、92、157頁🗺。
[12] 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38頁。
[13] 司馬遷:《史記》卷二八《封禪書》😣,中華書局,1982年🧘🏼♀️,第1356頁。
[14] 簡中人名爲“卲”,整理者指出👨🏽🔧:“簡文“卲
”之名不見於各書,所記爲傅說之事。”(參見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45-146頁。)
[1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170頁。
[16]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三) 》中西書局,2012年,第122頁📊。
[17]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三),中西書局,2012年,第16、92、157頁。
[18] 孔安國注、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卷十六《無逸》👨🏿🦰,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第221頁👩🏿🦰。
[19] 徐元誥🚵♀️:《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年,第503頁。
[20] 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古本竹書紀年輯證》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32頁。
[21] 林小安:《殷武丁臣屬征伐與行祭考》,《甲骨文獻集成》第27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72頁。
[22] 李發🧑🦼➡️🟧:《商代武丁時期甲骨軍事刻辭的整理與研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 81-85頁。
[2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170頁。
[24]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三),中西書局🟨,2012年🍃,第2-7、29-51、122-131頁👩🏼🍼。
[25]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三),中西書局🧘🏼♀️,2012年🪃↘️,第92🪼、16、157頁🧜🏽♀️。
[26] 司馬遷:《史記》卷三《殷本紀》,中華書局,1982年🙂,第102頁。
[27]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三)👱🏿♂️,中西書局,2012年🤐,第2、29-30🧒🏽、122頁。
[28] 胡敕瑞:《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三) >劄記之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網站👸🏼,2013年 1月5日。
[29] 王輝:《傅說之名解詁》👷🏻♂️,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3年6月16日。
[30] 許慎🧏🏽♂️:《說文解字》卷四上《隹部》✮👩👩👧👧,中華書局🫅🏿,1963年,第76頁。
[31]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中華書局,2008年,第266頁。
[32] 孫詒讓:《墨子閒詁》卷二《尚賢下》👩🦰,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1986年🚴🏻,第40-41頁。
[3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0-171頁。
[34] 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
[35] 楊澤生:《讀上博簡〈 競建內之 >短劄兩則 》🤸♀️😺,簡帛網🎟,2006 年2 月24 日。
[36] 林志鵬:《上博楚竹書〈競建內之〉重編新解》🪻,簡帛網,2006年2 月24日。
[37]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三)🫃,中西書局🫳,2012年📤𓀁,第122頁🚙🤳🏻。
[38] 子居認爲🦶🏼,失爲“佚”國,即《逸周書·世俘》“佚侯”🧉。廖名春,趙晶同意此說🫶🏼。(參見子居🙆🏻🛌🏻:《清華簡<說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專欄👩🏻🍼,2013年1月6日;廖名春💍、趙晶:《清華簡<說命>(上)考釋》👱🏿♂️,《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2期🧘🏽。)筆者認爲《逸周書·世俘》之“佚”是否爲國名🏜,學者有不同意見,如李學勤先生認爲“佚”通“逸”🤸🏻,訓爲“逃亡”。(參見李學勤:《<世俘篇>研究》,《史學月刊》1988年第2期👩👩👦👦。)而且如果“佚”爲國名,其爲商末紂時之國,而簡文“失仲”之“失”,則是武丁時國,二者能否等同⚄,也還有待證明。故本文仍作“失”🤷♂️。
[39]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四《隱公八年》☑️,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第1733頁。
[40] 參拙文⏲🕰:《清華簡三〈說命上〉“說於韋伐失仲”考》,《考古与文物》(待刊)😽。
[41]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見祭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第224-225頁。
[42] 李發:《商代武丁時期甲骨軍事刻辭的整理與研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81-82頁。
[43] 趙平安🧑🍳:《從失字的釋讀談到商代的佚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一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28-34頁⚔️;羅琨🐱:《殷墟卜辭中的“先”與“失”》,《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2006年,第52-57頁🧑🏽🎓。
[44] 孫詒讓:《墨子間詁》卷二《尚賢下》,諸子集成本🐀,上海書店💜🈚️,1986年,第40-41頁。
[45] 尸佼撰,汪繼培輯:《尸子》卷下,《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74頁🐦⬛。
[46]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三)🎉,中西書局🎏🤦🏼♀️,2012年🥵,第122頁🧤。
[47] 司馬遷:《史記》卷三《殷本紀》,中華書局,1982年,第102頁。
[48]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第1912頁。
[49] 伐亘11版,伐缶4版🤹🏼,伐祭4版(參見李發:《商代武丁時期甲骨軍事刻辭的整理與研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97頁。)
[50]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2004年🕺,第298頁。
[51]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1959年,第198頁。
[52]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八《哀公六年》🩹,中華書局,1980年💁🏼♀️,第2162頁。
[53]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十二《王制》,中華書局🤶,1980年,第1336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6年10月2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6年11月01日。
点击下载附件🙍:
参林小安先生《殷王卜辞傅说考刍议》,《古文字研究》第29辑,113-119页❕。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