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0️⃣: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龍國富:析出土文獻虛詞“意微”
在 2017/8/26 14:34:46 发布


析出土文獻虛詞“意微”(初稿)

 

(首發)

龍國富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意”的训释

 

上海博物馆藏出土战国楚竹书(七)《武王践阼》简1▪️:

1)武王问于师尚父,曰🧑🏽‍🔬🚵‍♂️:不知黄帝、颛顼、尧、舜之道在乎?意??(微)丧不可得而睹乎?师尚父曰👱🏽‍♀️:在丹书👲🏽💈。(《上博七·武王践阼》12

整理者陈佩芬注:“‘意’谓‘推测’。‘??’与‘微’通。《说文通训定声》:‘微假借为??🧚。’‘微丧’,衰亡👨‍🚒。” [1]

《武王践阼》也见于传世文献《大戴礼记》🧔🏽,内容相同𓀚,文字有异。例(1)内容为🦹🏻‍♀️:

2)召师尚父而问焉,曰: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大戴礼记·武王践阼》)

孔颖达在《学记》正义😩、王聘珍在《大戴礼记解诂》中都把“意”释为“意念”,《解诂》引孔氏《学记》疏云:“言意恒念之,但其道超忽已远🥻,亦恍惚不可得见与?”[2]这是旧训诂学的释义方法,据字形强为之解,意在明经。

陈佩芬把“意”释为“推测”义,没有脱离旧训诂学。因为今天看来,需要把词汇训释与文字🏄🏽‍♂️、语法联系起来☑️,才属于现代语言学的词汇研究。从文字的角度看,“意”借作“抑”;从语法的角度看🧟‍♀️,凡有“推测”义的“意”🦹‍♂️🧏‍♂️,当有动词和副词两种用法🔌,陈佩芬没有把两种用法区分开来。用作动词的“意”,一般充当谓语。而作推测副词的“意”,则一般视为借字“抑”。如:

3)意仁义其非人之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拇篇》)

春秋战国时期,“意”的副词和连词用法都属于“抑”的用法,“意”只是“抑”的音近异形,“意”与“抑”音近而借用是普遍现象。所以王念孙《读书杂志》云🈴🚍:“‘意’与‘抑’同🧛🏽。”据此,此例中的“意”,用作副词,读作“抑”,表示揣测义▫️,相当于“大概”、“也许”。富达注册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研究生读书会(简称“读书会”)认为,例(1)中的“意”读为“抑”🤼‍♂️,表示“或者”、“抑或”。并引孙诒让说“与抑同”🧑🏽‍🎄。 “意”普遍读为“抑”,这是词汇的历史语言社会性的表现。

而据胡敕瑞先生研究,直到现代的研究,大多还把作副词的“抑”与副词“意”看作两个词。[3]如🫂:

4)夏,旱👩🏼‍🚒,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乾封三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史记·封禅书》)[4]

5)孟尝君为从,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若使人西观秦,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何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也🙆🏿。”(《吕氏春秋·不侵篇》)

6)咎犯闻之不喜而哭,意不欲寡人反国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7)知不足邪?意知而不能行邪?(《庄子·盗跖》)

8)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第273页立“抑”字条,又在第275页立“意”字条🕵🏼。对于例(4)🤦🏼‍♀️、(5)中的“意”,杨伯峻说🪴🍵:“‘意’可作传疑副词👨🏻‍🦯,表示不肯定,也作‘意者’。”把作副词和连词的“意”与“抑”看作两个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第727页立“抑”字条☞,又在第729730页立“意”字条。对于例(6)中的“意”,该词典说🎹:“‘意’,副词😗,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情况的揣测,可译为‘大概’、‘也许’。” [5]也是把作副词和连词的“意”与“抑”看作两个词。例(7)🥋、(8)中的“意”和“抑”,吕叔湘说🕶:“所用关系词有‘意’🦦、‘抑’。” [6]此类观点,无疑都把“意”与“抑”看作两个词😉。

其实,虚词“意”在春秋战国时期常借作“抑”,当作副词和连词时⏱🔘,“意”就是“抑”的同词异形👩🏽‍💻。它们音近而通🌆,具有借用关系。“意”是本字,“抑”是借字。作副词、连词的“抑”源于“意”的虚化和语法化,在人们在使用中把作副词🧘‍♀️、连词的“意”都看作“抑”字👳🏻‍♂️,这就是“抑”和“意”的社会性表现。[7]

 

  “微”的隶定和训释

 

??”的楚文“”🏃🏻‍♀️,有的学者将其隶为“??”,有的则将其隶为“几”💂🏿‍♀️。关于该字的释读👃👩🏽‍🌾,目前观点众多,但都未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下面,罗列学界对于楚文“”的隶定和释读的各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楚文“”隶作“??”,有多种不同的释读:

a.何有祖支持整理者的看法🥨,把“??丧”读为“微丧”,指衰微、衰亡🌝🧜🏿。[8]但是“微丧”这一词汇形式在当时很少使用。

b.陈伟把“??丧”读为“微茫”𓀗,指隐约暗昧之意。[9]

c.高佑仁把“??丧”读为“微亡”🧑🏽‍🍳,指式微灭亡之意🤾🏻‍♂️。[10]

d.陈治军把“??丧”读作“迷茫”或者“恍惚”。[11]

e.宋华强认为简文“??丧”即“微忽”,指事物微细难辨。[12]

经我们调查🤵🏻,上面所释读的“微丧”、“微茫”、“微亡”🎒、“微忽”都不是当时的常用词,而是偏僻词🂠,很少使用。有的词在春秋战国时期还从未出现过。

第二种观点,把楚文“”隶作“几”,也有多种不同的释读➖:

a.读书会把“??”改读为“几”🧚‍♂️☝🏼,借为“岂”,与后文连读为“岂丧”🙁,指差不多。[13]

b.廖名春把“??”改读“几”,当读如字,意近于“无”🪝,与后文连读为“几丧”,指差不多完了🛼👂🏼。[14]刘洪涛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为“几”,“丧”读为“没”,“几丧”即差不多没了。[15]

c.林清源改释“??”为“几”,与前文连读为“意几”,读作“抑岂”🤦,作连词,如同“抑亦”。[16]

上面所释读的“岂丧”、“几丧”也都很少使用🪼,是偏僻词。古汉语中“抑岂”与“抑亦”是两个不同的词汇,“抑亦”即“抑”,“亦”无义🙇🏽‍♀️,而“抑岂”是两个虚语素👩🏿‍🏫,“抑”可以作揣测副词,“岂”可以作反诘副词。如《左传?成公二年》🤶🏼:“夫齐,甥舅之国也🙍🏽,而大师之后也,宁不亦淫从其欲以怒叔父,抑岂不可谏诲?”

第三种观点,季旭昇认为楚文“”的隶定难以确定,或作“说明: 说明: ~hz3”,或作“几”。” [17]

本文认为👩‍❤️‍👨♓️,楚文“”当隶作“说明: 说明: ~hz3”🧑🏽‍🦲🕵️,而不当隶作“几”。

先看“说明: 说明: ~hz3”的字形:

说明: 说明: ~hz3”最早见于甲骨文,如“”(甲骨文《陈》23),“”(甲骨文《京都》2146)👎🏽。[18]字从攴??声👩🏿‍🦰👮‍♀️。典籍通作“微”。《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说明: 说明: ~hz3”,左偏旁“”,何琳仪释作“??”,象人戴羽毛饰物之形。”[19]金文与甲骨文同,如“”(周早如尊),“”(周晚牧师父簋)。战国文字承袭金文🎇👩🏿‍🎓,楚文“??”字作偏旁时上部形体开口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如“”(春秋石鼓马荐),“”(《上博三?周易》简24)和“”(《上博四?曹沫之阵》简24)。依何琳仪,上从羽下从人,上部偏旁共四画❄️,开口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20]那么,当开口向右时🧑🏻‍🤝‍🧑🏻,它们就与楚文“”字左形相同👧🏽💶,“”字左从??右从攴💃🏻,宜当隶作“说明: 说明: ~hz3”👏🏿。

再看“几”的字形⛪️:

“几”最早见于金文🙎🏼,如“”(周中簋父壶),“”(周晚伯簋)。[21]字从人从亦声,指人在机滕之上。[22]《说文???部》:“几,微、殆也🦮。从??(丝)、戍。戍,兵守也。”“微、殆”为“几”的引申用法🛀。[8]2923战国文字承传金文。[23] 楚文“几”字,或从人从,如“”(《上博二?民之父母》简1),“”(《上博四?曹沫之阵》简21)🚉。或从人从,如“”(《上博四?曹沫之阵》简42)。可见♎️,楚文“几”字从“”中的“??”省形或从“”中的“??”形💅,与楚文“”字从“??”的上部形体字形有别。

从“说明: 说明: ~hz3”👨‍👧‍👦、“几”的字形演变看,楚文“”字当隶作“说明: 说明: ~hz3”𓀇,读为“微”🙎‍♂️,不宜隶作“几”。

 

  从“意微”的训释看简帛文献词汇释读

 

3.1语言具有社会性🧘🏻,这是普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历史语言同样具有社会性🖕,这是历史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这种社会性在历史词汇中的表现有两个方面:

A.语言是某特定历史时期人们交往时一种稳定的社会工具🚵🏼,历史词汇应该是当时社会中的常用词和常用义👦🏿,而不是偏僻词和偏僻义🎇。[24]

B.语言是某特定历史社会群体所交际的载体,历史词汇具有时代特征,新词新义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特定历史社会语言交际需要的产物。[25]

以上关于“微”的释读中💅🏻,出现“微丧”🤽🏼‍♀️、“微茫”👨🏽‍🔬🤞🏽、“微亡”🖐、“微忽”、“岂丧”☝🏻👱🏽、“几丧”🚴、“抑岂”等诸词汇。从语言的社会性看🥉,这些词汇并不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常用词常用义,也不是当时的新词新义🔦。其实,“微”不是与后文“丧”连读👨🏽‍🌾,而是与前文“意”连读为“意微”,读为“抑无”。“抑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固定结构,为常用词🍍,其表揣测和选择是常用义。林清源意识到了“意”与后文“微”连读,但是把“微”读为“岂”🏊🏼‍♂️,认为“抑岂”就是“抑亦”,这也不符合语言社会性原则🧑🏼‍🔧。因为👴🏽,简文“”不隶作“几”,又加之“抑岂”在当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

3.2我们认为“微”当与“意”连读🪲,作“意微”一词,读作“抑无”,作连词,表示选择。其理由:

A.“意”与“抑”⤵️、“微”与“无”语音相通📁。“意”👜,影母职部;“抑”,影母质部,声母为双声,韵部为职质旁转。“微”♡,明母微部ℹ️;“无”🧆👩🏻‍🎨,明母鱼部,声母为双声,韵部为微鱼旁转⬜️。[26]

B. “微”与“无”通用普遍。如🌇:

1)晏子被元端,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事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十二》)

文廷式云:“微,犹无也,下文司马穰苴语同。”吴则虞案🪻:《说苑》“事”作“故”。“得微”即“得无”👼🏽,副词⁉️,表示疑问语气。“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事乎”之大意为:诸侯能够做到没有变故吗👷🏻?国家能够不发生变故吗?[27]又如🧔:

2)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十二》)

文廷式云™️:“微,犹无也。”苏舆云:“《治要》‘叛者’作‘兵’,下有‘大臣得微有不服乎’一句。”[28]又如🧘‍♀️: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

吴则虞案👩🏻‍⚖️:《艺文类聚》“善”作“为”。书钞作“水土使之为盗耶”。《白帖》九十九作“岂非楚之水土使然乎”。[29] “得无”,《白帖》作“岂非”🦌。姚振武认为,在《晏子春秋》中,“得微”和“得无”通用🐇,表示疑问或者反问。“微”和“无”的声母相同🙇🏻‍♂️,韵部也相近。[30]

4)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邶风·式微》)

5)微我,晋不战矣。(《国语·周语中》)

6)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例(4)中的“微”,王引之《经传释词》:“微,无也。”例(5)中的“微”,毛传、韦注并曰🧏🏽‍♂️:“微🥹,无也。”例(6)中的“微”,王引之《经传释词》:“微,无也……言寡人得见君面,徒以君之不令臣为恶言,激怒使然耳。而其实贰而伐之,服而舍之,无或至于灭国迁君若此之甚也🚣。”何休注曰:“微🧑‍💻,喻小也。积小言语以致于此。”王引之《经义述闻》云:“何注失之🙄。”

C. “意亡”通“抑无”,“无”字无实义。如:

7)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墨子·非攻下》)

王引之《经传释词》👈🏿:“意与抑同🐣,亡与无同💇🏼‍♂️,皆语词也👼🏻。”再如:

8)然今夫有命者🔈,不识昔也三代之圣善人与?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与?(《墨子·非命》)

苏舆云:“意与抑义同。‘亡’字疑衍🤘🏿🥧,或有误。”吴毓江校注🏌🏽‍♂️:“意亡👎🏼,抑也,转语词。”[31]我们支持吴毓江“意亡”读“抑”的观点👘,不支持苏舆“亡”为衍文或误文的观点。

D. “意亦”通“抑亦”🕵🏻,即指“抑”🤸‍♂️。“亦”无实义。如🥷🏻:

9)不知天将以为虐乎?使翦丧吴国而封大异姓乎?其抑亦将卒以祚吴乎👷🏼‍♀️?其终不远矣。(《左传·昭公三十年》)

10)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乎👱🏿‍♀️𓀙?(《荀子·修身》)

王引之《经传释词》🧑🏽‍💼🧑‍🏭:“抑亦,或作‘意亦’📴,或作‘噫亦’,或作‘亿亦’🕵🏽‍♀️🧚🏿‍♂️,声义并同,词之转也。”“意亦”同“意无”,读为“抑”。

E. “意者”通“抑者”,即指“抑”。“者”无实义🖖🏿。如:

11)意者君乘驳马而洀桓👩🏼‍🦲,迎日而驰乎,(《管子·小问》)

12)其抑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汉书·叙传》)

王引之《经传释词》曰🧵:“意者,亦疑词也。或作‘抑者’。意者’之言‘或者’也。”“意者”同“意无”,读为“抑”。

F.传世文献“意亦”与出土文献“意微”相对应。如:

13)不知黄帝、颛顼、尧🈴、舜之道在乎?意微丧不可得而睹乎💅🏼?(出土本《上博七·武王践阼》12

14)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传世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

例(14)中的“意亦”👩‍🦯,王引之《经传释词》:“‘意亦’并与‘抑亦’同,词之转也💍。”又👩🏼‍🦲,《经义述闻》:“《大戴礼·武王践阼》:‘意亦忽不可得见与?’王引之按‘意与抑同。’‘意亦’同‘抑亦’🙇🏻‍♂️,‘亦’无义。”“意亦”,出土文献作“意微”,都用作“抑”,“无”、“亦”无义。显然,“意无/意亦/意者”与“抑无/抑亦/抑者”同🤣,都作“抑”🏃🏻‍♀️。

3.3关于“抑无”的语法意义🦵。清代学者虽然发现了词汇和语音的关系,“意无”即“抑无”,但是还没有现代语义学的观念,只意识到“抑无”是虚词,或说“抑无,词之转”,或说“抑无👌🏻,词也”,不知道词汇和语法的关系。我们认为,“抑无”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其理由:

A.词汇与语义关系上🧃📤,“意微”连接前后两个具有对比意义的内容👓。例(21)出土本中😕👨🏼,前后两个小句具有对比关系㊙️。前一小句是说🤵🏼‍♂️:“黄帝🫷🏻、颛顼、尧、舜之道在”🧑🏼‍🚒,后一小句是说🏌🏽‍♂️🍱:“黄帝☂️、颛顼、尧🥩、舜之道丧不可得而睹”。两个小句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可以用于表选择。例(22)传世本为👨‍👩‍👦👨🏼:“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同样,这也是一个具有对比性的复句。其主旨在于“黄帝、颛顼之道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二者具有可对比的项,可以用于选择疑问。

B.词汇与语法关系上👩🏽‍💼,由于“意微”前后内容有对比性,且前后有选择关系的疑问语气词。出土本中句法出现有成对的由选择关联语气词所组成的复句结构“……乎,……乎”🥞。传世本中🕎,则是由选择关联语气词“乎”和“与”所组成的复句结构“……乎,……与”。这类成对出现的语气词是上古汉语构成选择复句的重要标志。又💅🏽,“意微”在这种句法环境中语义虚化,其处于两个小句之间,容易受选择句法关系的影响✮,吸收选择意义。

综上所述💁‍♂️,出土文献《武王践阼》中的“意微”即“意无”,读作“抑无”🧼,与传世文献“意亦/意者”用法相同,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余论

 

语言具有社会性♻️,这是普通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同样历史语言也具有历史社会性🔔,这是历史语言学的基本原则。我们研究简帛文献中的历史词汇,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语言具有社会性的观念,把词汇放到当时历史语言的背景中去🪧。就本文来说,作副词和连词时🌚𓀖,“意”是“抑”的同词异形,“意无”#️⃣、“意亦”、“意者”分别是“抑无”🍁🤷🏼‍♂️、“抑亦”👨🏽‍🚒📦、“抑者”的同词异形,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常用词汇。它们的用法都同“抑”。在句法中主要作副词👆,表示揣测🪄,作连词,表示选择👴🏿,这些是当时的常用义🦎。这类常用词和常用义就是历史语言的社会性🧔🏽‍♀️,在解释历史词汇时需要我们遵守。

可见💅🏻,从语言的社会性来看,简帛文献词汇所表达的,应该都是当时社会中的常用词和常用义🤽🏿,而不是偏僻词和偏僻义;简帛文献中所产生的新词新义也应该都是当时社会中所产生的🧑🏻‍🦼,是当时特定历史语言交际需要的产物。我们在训释简帛文献词汇的时候🤹🏽‍♀️👩‍🎓,除非有了绝对可靠的证据👨‍🔧,否则宁可依照常用词和常用义,不可依照偏僻词和偏僻义。依照偏僻词和偏僻义,曲解的危险性是很大的。[32]古代训诂学家为了明经解经🤦🏿,有时刻意求新,引用古代字书和古注中的偏僻词和偏僻义🛷,而曲为之解,这是不足为训的🫃🏼。我们不能再走旧训诂学的老路,要着眼于历史词汇的历史观和语言社会性原则,这是现代历史语言学和历史词汇学理论方法。我们既需要从文献出发𓀅,又需要具有现代历史语言学和历史词汇学理论,把理论与出土文献的释读结合起来,并在研究中总结和发展历史语言学和历史词汇学理论。

 

 

 

 

 



[1]  陈佩芬《<武王践阼>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

[2] 参见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页👈🏿。张玉金先生说,孔颖达《学记》正义、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均在“意”后断句,把“意”看作实词,训为“意念”。这都是错误的🧪。参见张玉金《<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新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114-121页。

[3]  胡敕瑞先生说,现代学者普遍忽略了“抑”与“意”相通的事实,在不少著作中,多把“抑”看成两个不同的选择连词。参见胡敕瑞《将然、选择与意愿——上古汉语将然时与选择问句标记》,《古汉语研究》2016年第2期,第22页🤹🏿。

[4]  杨伯峻引文作: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亁封三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亁封乎?”参见《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5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29730页。

[6]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全集》第一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7]  关于“抑”与“意”的同词异形和假借关系,参见胡敕瑞《将然🤱、选择与意愿——上古汉语将然时与选择问句标记》,《古汉语研究》2016年第2期,第1727页。关于副词、连词“抑”的语法化演变,参见龙国富《假借与语境吸收——论汉语虚词“抑”的语法化》🫃🏻,《语文研究》2016年第4期,第4752页🎛。

[8]  何有祖《上博简〈武王践阼〉初读》🧑🏼‍🍳,简帛网,2007124日。

[9]  陈伟《读〈武王践阼〉小札》,简帛网,20081231日🤌。

[10]  高佑仁《也谈〈武王践阼〉简1之“微丧”》🚴‍♂️,富达平台网,2009113日。

[11]  陈治军《上博七<武王践阼>“迷茫”试读》,富达平台网,201311日。

[12]  宋华强《<武王践阼>“微忽”试解》,简帛网,:200977日📛。

[13]  富达注册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研究生读书会(简称“读书会”)《〈上博七·武王践阼〉校读》🧑🏿‍💻,富达平台网🧏🏼‍♀️,20081230日🧘🏽‍♂️⛅️。

[14]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武王践阼〉篇管窥》,《新出楚简试论》,台湾🗼: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第261页🦻🏽⛹🏻。

[15]  刘洪涛《用简本校读传本〈武王践阼〉》🍫,简帛网,200933日🚓。

[16]  林清源《博简〈武王践阼〉“几”、“微”二字考辨》,简帛网👨🏻‍💼,20091013日。

[17]  季旭昇《上博七刍议》,富达平台网站🍊,200911日🦹🏻。

[18]  高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22页。

[19]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05页👩🏻‍🚀。黄德宽也说,“??”甲骨文作“”,像人戴羽饰形𓀛🫣。参见《古文字谱系疏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188页。

[20]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05页。

[21]  高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48页。

[22]  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923页。

[23]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184页。

[24]  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王力文集》第19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82202页。又参见蒋绍愚《王力先生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125131页。

[25]  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London: Peter Owen, Ltd, 1916,P9-78. 中译本🤘🏽:《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26]  黄侃合脂微为一部🤑,王力分为二部。王力认为直到南北朝时期脂微还是分立的。参见王力《汉语语音史》,《王力文集》第10卷🥋,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7页🫑。

[27]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19页。

[28]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20页👩🏻‍🔬。

[29]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95页。

[30]  姚振武《<晏子春秋>词类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8页。

[31]  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22页👩🏽‍🍼。

[32]  王力《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王力文集》第19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82202页🧑🏼‍✈️。又参见蒋绍愚《王力先生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125131页。


  编按:本文表述有改动🙇🏻‍♂️,现将修订稿重新发布,请读者留意🌶。


                                                2018年1月2日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8月26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8月26日

点击下载附件🧑🏿‍🍼: 1820龍國富:析出土文獻虛詞“意微”(初稿).doc

下载次数🛜🎳:36

分享到:
学者评论 回去再看看>>>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402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