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寧🥌:清華簡《祭公之顧命》與《逸周書·祭公》對讀一則
    在 2017/9/2 22:08:20 发布

    清華簡《祭公之顧命》與《逸周書·祭公》對讀一則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台

     

    清華簡一《祭公之顧命》載祭公說💁🏽:

    兹皆缶(保)舍(胥)一人,康囗之⚗️,(蠥)伓(服)之🕺🏽,肰(然)母(毋)夕囗🧑🏿‍🦰🗝,維我周又(有)常型(刑)。(簡20-21👩🏻‍🍳🪰。下稱“簡本”)[1]

    《逸周書·祭公》該段作📲:

    茲皆保之,曰康子之🕘,攸保勗教誨之,世祀無絕,不我周

    有常刑🍅。(下稱“今本”)

    今本第二、三句之斷句🤵🏽‍♀️,或作“曰康子之攸保,勗教誨之”✖️,孔晁注:“康,安也🔈。子之所宜安👨🏻‍🦳,以善道勉教之👩‍👩‍👧‍👧,則子孫有福👩🏼‍🎤,不然🏣,則犯常刑也👩‍👩‍👧‍👧。”[2]而與簡本對照,這個斷句是不對的,故據斷讀如上。將二者對校🌪,可知文字差異比較大,很多問題解釋不清。

    經驗告訴我們🐌,先秦古書不同的傳本會有一些文字差異,既有傳本不同的問題,也有在流傳中文字發生更改、變化的問題,但是所表述的意思應該大致相同🦵🏻,如果差異較大,必定是文本在傳抄中發生了訛誤或更改,現在能看到的先秦古書多經過漢代及以後人的校訂🚵🏼‍♂️,而漢人校訂古書存在任意詭更文字的惡習🍭,讀不懂的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揣測進行增刪更改,以求通讀,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於傳本之中,這也是傳本與出土文獻往往有較大歧異的原因🧛,出土文獻因近古相對可靠🏊🏿。

    簡本“兹皆缶(保)舍(胥)一人”,“舍”整理者讀為“胥”訓“相也”🏄‍♂️,“一人”指王👩🏼‍🎨。[3]林文華先生認為“‘舍’疑爲‘余’字,當讀爲‘余一人’”[4]按:林先生說“舍”為“余”可從,但“余一人”或“予一人”是王的自稱,臣子不能用以自稱🩶,也不能用以代指王🟪👨🏽‍💼,在祭公的話里出現“余一人”似乎不通。“余”應讀為“與”,“與”猶“於”也。[5]“一人”代指王☝🏽,如《詩·下武》💹:“媚茲一人,應侯順德🦸🏽‍♂️。”又《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今本作“茲皆保之”,另外今本多出一個“曰”字屬下句讀。按🙇‍♂️:與簡本對讀,知今本的“曰”必是今本傳抄者的臆改👳🏽。古人在說另一層意思的話時才加“曰”,相當於“又說”,而據簡本可知🤷‍♂️,“康子之”以下,是緊接著“茲皆保之”而言😻,加“曰”明顯阻斷了語氣和語意,是不合適的。意者此處本同簡本作“一人”,誤合為“兀”◽️,段玉裁於《說文》“兀”下注云:“兀音同月,是以跀亦作??🤼‍♀️。”後人以“兀”讀不通,乃改為音近之“曰”👩‍👩‍👦‍👦,“曰”🏌🏽、“兀”匣疑旁紐雙聲、同月部疊韻音近。“之”猶“與”也、猶“於”也💁🏽‍♀️↖️、“于”也,[6]“茲皆保之一人”與簡本“茲皆保與一人”的意思相同⚈。

    簡本“康囗之”,今本作“康子之”,孔晁注:“康,安也❌。”《爾雅·釋詁》亦云“康,安也”♉️。

    簡本闕文處相當於傳本的“子”🌦,該字原簡如此:

    這個字🧖🏼‍♂️,整理者指出“右從子,左半所從不清”。[7]右旁是從“子”應該沒什麼問題,左旁以前有不少猜測,如復旦讀書會以為是“女”,故釋為“好”🧕;周忠兵先生認為從才,釋為“”讀為“慈”。[8]

    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文字編》經過清晰黑白處理後的字形是這樣的🙇‍♀️:[9]

    根據清晰圖版,這個字有可能如周忠兵先生所言,是從才、從子☂️🏄‍♀️,它的構件和小篆“存”字相同🕞。如果是“存”👦🏿🤽,楚簡中從才從子寫法的“存”除此之外未見👨‍👧‍👦,存在之“存”多假“廌”為之。[10]“在”、“存”本是同源字✯,[11]“存”這個字形當是“在”的或體❣️,所從的才🫶、子都是聲符⛈,被借用為存在之“存”當屬於同義換讀。從今本作“子”看,這裡的“存”正當是“在”🫃🏿,那麼“存”當是用為“在”,“子”、“在”精從旁紐雙聲、同之部疊韻,二字音近可通。

    可要細審彩色圖版,左旁是“才”的說法也未必那麼確實🧑🏿‍🦰,中間兩個斜筆中間的空間很大,而且還有模糊的橫畫😚,因為顏色過淡,清晰處理時被濾掉了。把左旁和清華簡從“車”的字形對看一下🧖🏽,比如《皇門》簡13的“(輔)”字等🙇🏼‍♀️👩🏻‍🦯,這個字左旁很可能是從“車”,只不過“田”形中間的橫筆漫漶不清罷了🌝。所以這個字也有可能是從車子聲👩‍🍼,疑是“載”的異構,“載”🤽🏽、“子”古音同精紐之部,讀音基本相同🖖🏼,也屬於音同假借🌃。總起來說💆🏽,這個字無論是“存(在)”、“載”還是“子”,都是齒頭音之部字,讀音相同或相近,可以通假🚣🏻‍♂️。

    筆者認為此字無論是“子”還是“在(存)”,都當讀為“載”,通“戴”,古書里“在”👷🏿‍♀️、“載”🌭、“戴”通假,[12]《國語·周語上》:“欣戴武王”🥎、《晉語五》“然而民不能戴其上久矣”,韋昭注:“戴,奉也”,即今言“擁戴”之義。《晉語三》又說:“民實戴之”🍰、《左傳·昭公九年》“翼戴天子”,《國語·晉語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而越于民,民實戴之🙅🏿‍♂️。”《晏子春秋·諫上》:“夫陽生生而長,國人戴之🥋,君其勿易。”《莊子·天運》🐍:“天下戴之,此謂上皇🧑🏻‍🦼‍➡️。”均擁戴之之意。

    簡本“伓之”,整理者注:“字之省👝🈯️,通作,《楚辭·天問》注🍘:憂也。伓💃🏻😦,即字,並母之部,讀為並母職部之,《爾雅·釋詁》:事也⁉️。[13]

    按🧍‍♂️:今本作“攸保勗教誨之”,其中“攸”是虛詞,簡本無🙍🏻‍♀️,古與“由”通,以也🧑🏼‍🏫🧑🏼‍🤝‍🧑🏼。[14]

    ”字原字形作“”,該字的含義,相當於今本中的“保勗”。此字右旁所從的“辛”(非十干之“辛”🧎🏻‍♂️‍➡️,二者不同字🪶,下同)是“辥”🤳🏽、“辟”、“屖”、“遟(遲)”等字所從🔲,楚簡文字的“遟”或從辵??(夷)聲,或從辵辛聲,說明“辛”與“夷”🙍🏻‍♀️、“屖”是音同或音近的字🖍。此“辛”當是“鐹”、“鍥”、“刈”的象形初文,即古代的鐮刀,鐮刀的形制來源於戈🏩,其名稱讀音也是從“戈”音轉來的,[15]而由於脂、歌通轉的緣故🏃‍♀️,其音或轉入脂部🦵🏼,如《說文》:“剴,大鎌也”🧕🏽,“剴”見紐脂部,“戈”見紐歌部,大鐮稱“剴”也當是“戈”的音轉♍️,脂部的“屖”👩🏻‍🦰、“遟(遲)”從“辛”得聲,也許就是這個原因😳。

    那麼簡文該字的確有可能是“孼”之減省寫法,李麗紅先生也認為此字“是從‘辛’的‘孼’字🧄。‘孼’由除草引申為治也,更引申出襄助🤷‍♂️、輔弼義👩🏻‍🦰。”[16]但不得讀為“蠥”,亦非襄助、輔弼義,而應讀為“艾”訓“治”🦵🏻,“艾”、“孽”古音同疑紐月部,音近可通;簡本無“勗”字,小篆字作“勖”✔️,《說文》:“勖,勉也,”段注:

    “按‘勖’古讀如 ‘茂’。與‘懋’音義皆同🧑🏼‍🚀,故《般庚》‘懋建大命’、‘予其懋簡相爾’⛹🏼‍♂️,今文《尙書》‘懋’皆作‘勖’🧝‍♀️,見《隷釋》石經殘碑🧎‍♂️‍➡️。《心部》曰🔓🎁:‘懋、勉也。从力🙍🏿‍♂️。冒聲🌁。’”

    根據簡本可知,今本所據的原始底本可能就是“艾”🔅🤶🏿,古與“乂”通😻,[17]今本的傳抄者把它理解為《尚書》中常見的“保乂”義♘,如《康誥》:“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多士》、《君奭》“保乂有殷”💗,《祭公之顧命》也有“保乂王家”等,所以對譯為“保艾”🤙🏼,後人在傳抄中把“艾”誤為“茂”,依字讀不通,通假讀為“懋”,又轉寫為“勖”🍠,[18]遂致文與簡文大異🥫。

    “教誨”二字,當是孔晁之前的古人校書時加的注,蓋認為“保勖”是教誨之意,故於下注“教誨”二字🧑🏿‍🦰,被後來抄書者混入了正文。孔晁本已經如此💑👇🏻,所以他注說“以善道勉教之”。

    簡文之“伓”即“倍”字,相當於今本的“不”🧑‍🧒,當依字讀,即背叛之“背”的本字,說詳下。

    簡本“肰(然)母(毋)夕囗”,“肰(然)”猶“是”或“此”,是“如此”的意思𓀛,[19]16-17言“女(汝)母(毋)各家相而室➕,肰(然)莫血(恤)亓(其)外”⏏️,其中的“肰(然)”也是這個意思。

    末尾一字釋文原缺,整理者注:“夕,邪母鐸部字,疑讀為喻母鐸部之‘斁’🤷🏽‍♂️,《說文》:‘終也。’‘夕’下一字不清,疑‘?’,即‘絕’字😡。句意即乃毋終絕。”[20]

    按✝️,此闕文處今本作“絕”,注中“?”或作“??”,正反無別💂,象以刀斷絲形🔑,傳統認為前者是“絕”💃,後者是“繼”恐不可據🧑🏿‍🎨🆖。這個字《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文字編》經過清晰處理後的圖像作“QQ图片20170829174916”,[21]可能是“??(絕)”的一種或體寫法,但從字形看,其外框作“乃”形,似乎是從“泉”省,其中也包含了“刀”的形體;裡面從二“多”, “泉”🧑🏻‍🦱、“多”可能都是用為聲符👩🏼‍🔬,由聲求之🙂‍↔️,可能當釋“斷”,今本作“絕”,古“斷”👨🏼‍🍼、“絕”義同互訓🐟,本是同源字,[22]所以簡本以“斷”為“絕”也是合理的。

    今本作“世祀無絕”,疑是古本“然”被誤書或通假為“熱”,“熱無夕絕”讀不通🚶‍♂️,又通假為“世”,“世”𓀘、“熱”古音書🩲8️⃣、日旁紐雙聲、同月部音近;“世無夕絕”也不順👩‍👩‍👧,就把“夕”字去掉改成“世祀無絕”⚅🖋,是能讀通了🫓,可已經與簡本文意不同🫙。

    “夕絕”之“夕”👧🏼,整理者讀為“斁”訓“終”👩‍👧‍👦,感覺不安⛓。揣測文意👩🏿‍🌾,祭公說群臣為周王工作,“康載之,孽伓之”💀,白天這樣的做法🐗,不要到了晚上就終結了,實際上要表達的意思是希望群臣要朝夕如一、一直這樣作,《詩》里就有此類的表述🥁🙅‍♀️,如《北山》:“偕偕士子,朝夕從事”,《那》:“溫恭朝夕🎏,執事有恪”,就是從早到晚都如一的工作🖖🏿;如果不肯為王工作了就是“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諸侯,莫肯朝夕。”(《雨無正》),所以“夕”字依字讀應該更符合文意。

    簡本“維我周又(有)常型(刑)”,今本作“不我周有常刑”👱🏿‍♂️,簡本“維”是語詞,可有可無💧,無礙文意🤏🏿。今本“不”或斷句為“不,我周有常刑”,[23]大概的意思是如果不這樣做🤘🏿,我周有規定的刑律🐮,就要按照刑律來處罰🙋🏼。但和簡本對讀就知道今本可能有問題,它是把“孽(艾)”對譯為“保艾”,但是“伓”字又解釋不通,所以給換了個地方通假為“不”🕵🏽,挪到後面作為否定詞用了,說明今本所據的古底本里是有“伓(不)”這個字的,其實看看簡本就知道🛻🙋🏽‍♀️,祭公所說的意思不是今本這樣的。

    簡本的寬式文本應該是:

    兹皆保與一人,康載之,艾伓之,然毋夕絕🧻,維我周有常刑🏇🏽。

    這樣看就會明白🤦🏼‍♂️🪞,《爾雅·釋詁》說“綏📰、康、柔,安也”,“綏”、“康”、“柔”訓“安”都是安撫義,“艾(乂)”訓“治”是懲治義,“康”、“艾”義相反👩‍🦳👎🏽。

    “載(戴)”是擁戴意👨‍👩‍👧,“伓”即“倍”字,《說文》:“反也”,也就是背反(背叛)之“背”的本字,簡帛文獻中多見用“伓”為“倍”和“背”🏬,[24]此處亦當依字讀💂🏿‍♀️✌🏽,“載(戴)”🥤、“倍”義相反,“戴之”是指擁戴者⛎,“倍之”是指背叛者🏋🏿‍♀️。

    又:“之”猶“者”也🚒,二字一聲之轉。[25]“載之(者)”是指擁戴周王的人🔩,“倍之(者)”是指違背或背叛周王的人,亦通🟧。

    祭公說的意思大概是:我說這些的目的都是要你們保輔於周王👸🏽,安撫擁戴的人💦,懲治背叛的人,如此做法不要白天做到晚上就終止了,要始終如一地堅持,因為我周室有固定的刑律,要按照刑律嘉善罰罪——這樣文意是比較通達順暢的。

    再看今本1️⃣,首先由於傳抄者讀不懂古文🔵,就根據己意任意通譯、詭更文字,造成與原本文字和文意不同,這是漢代人校書常見的惡習🕚;其次是流傳既久,多手傳抄,裡面錯字🪣、誤字很多,如果只按照今本文字來解釋,很難與原本文意相符。《逸周書·祭公》裡面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很多,但仍可以提供許多有益的參考👨🏻‍🦯‍➡️,把它與簡本《祭公之顧命》對讀,可以對二本都有個比較準確的認識。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175頁。

    [2] 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04頁🥱。

    [3]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178頁注[五一]

    [4] 胡凱:《清華簡〈祭公之顧命〉集釋》,復旦網2011/9/23.59頁引。

    [5]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上海書店1989年,2頁☝️。

    [6] 《古書虛字集釋》,740頁、745頁。

    [7]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178頁注[五二]

    [8] 《清華簡〈祭公之顧命〉集釋》,復旦網2011/9/23. 59頁引✯。

    [9]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文字編》🧚🏼‍♀️,中西書局2014年🤽🏻‍♀️🥩,370頁。

    [10] 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278頁“廌與存”條。

    [11]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97年🤏,101頁🫰🏽。

    [12]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420頁【戴與載】條。又:《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29頁“在與載”條🙆🏻‍♀️,31頁“戴與載”條👨‍👩‍👧‍👧。

    [13]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178頁注[五三]

    [14] 《古書虛字集釋》🟤,68頁。

    [15] 王寧:《從“丂”說到“噬”》🙆🏿‍♀️,復旦網2014/10/28.

    [16] 李麗紅:《清華簡〈金縢〉〈祭公之顧命〉異文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6月👕,52頁🐨。

    [17] 《古字通假會典》🧟,613頁【乂與艾】條。

    [18] “茂”↕️🧑🏼‍🏭、“懋”、“勖”古通用👨🏽‍🍳,見《古字通假會典》➡️,770頁【懋與茂】🙌🏽、【懋與勖】條🤷🎶。

    [19] 解惠全💂🏿、崔永琳🤽、鄭天一:《古書虛詞通解》,中華書局2008年🧛,549-550頁🧑‍🧒‍🧒。

    [20]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178頁注[五四]🍨。

    [21]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文字編》👨‍🎓,370頁。

    [22] 《同源字典》🤜🌪,567頁。

    [23]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三秦出版社2006年,342頁👳🏿。

    [24] 《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1-2頁“伓與倍”、“伓與背”條。

    [25] 《古書虛字集釋》,733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9月2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9月2日

    点击下载附件: 1824王寧:清華簡《祭公之顧命》與《逸周書·祭公》對讀一則.doc

    下载次数🕧:64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32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