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雷燮仁:《詩》、《書》👳🏼‍♂️、金文“保乂(艾、辥)”詞義辨正
在 2017/10/31 12:31:40 发布

《詩》、《書》🚢、金文“保乂(艾、辥)”詞義辨正

 

雷燮仁

 

《詩》、《書》、金文屢見“保乂”一詞,“乂”或作“艾”,金文作“辥”。如:

 

樂只君子,保艾爾後。                      《詩·小雅·南山有臺》

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書·多士》

天壽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滅威。                《書·君奭》

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      《書·君奭》

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                       《 書·康誥》

則亦有熊罷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書·顧命》

以降大福,保辥

《宗婦鼎》、《宗婦簋》、《宗婦壺》(集成[①]268340769698

天子其萬年無疆,保辥周邦,畯尹四方。       《大克鼎》(集成2836

余咸畜胤士,作凴左右,保辥王國🧑🏽‍🏭🦅。           《晉公盆》(集成10342


其中《尚書》數例,斷句👨🏽‍🎤、標點皆依通行之說👨🏽‍🎓。依偽孔傳👎🏻、孔穎達《正義》,“保”訓安💂🏻‍♂️👨🏻‍🍳,“乂”訓治。而《詩》毛傳則訓“保”為安,訓“乂”為養。王國維《觀堂集林·釋辥上》指出,《詩》、《書》中的“保乂(艾)”即金文中的“保辥”🛌🏽,並謂“‘辥’兼相🩴、養二義,皆由治義引申🧚🏻‍♀️🚣🏽‍♂️,其本意當訓為治。”[2]但王氏並未明言“保乂”之“乂”究竟應訓相🫏🚽、訓養抑或訓治。王氏弟子楊筠如《尚書覈詁》於《多士》一例注云:“‘保乂’🧙🏻‍♀️🚻,古成語👷‍♂️,‘乂’與‘艾’同。《釋詁》:‘相也。’謂保相之義💁🏿。”[3]按“相也”即輔助🫷🏽、輔相之義🥟。《多方》“爾曷不夾介乂我周王”,“乂”即用此義🤦🏿‍♀️。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在注釋《康誥》一例時🙅🏼‍♂️,先引《詩·唐風·山有樞》毛傳謂“保”訓安,又云“保乂”同《堯典》“有能俾乂”之“俾乂”。還節引王國維之說🤹‍♀️,並總括曰:“‘用保乂民’,用以保有和治理人民。”但譯文中卻將“保乂”譯為“安定和治理”。《多士》一例,譯為“平安保佑”;《君奭》兩例,注或譯為“保治”、“輔治”;《顧命》一例,卻又譯為“共保”,前後殊不一致[4]。屈萬里《尚書集釋》釋《康誥》“用保乂民”時說:“乂與艾,古通用🏋🏻。艾,《爾雅·釋詁》🧑🏼‍🦰:‘養也。’又云:‘相也。’保乂,猶言保護也。”[5]看來“保乂”一詞應如何準確理解,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今按“保”訓安🧑🏻‍🦳,古書故訓習見,可參看《故訓匯纂》“保”字頭“保,安也”條[6]。《尚書》亦常見“保”訓安者💇‍♀️。如《盤庚》之“保居”🪰,《康誥》之“小人難保”🚡,《多士》之“惟時上帝不保”等,“保”皆訓安🚾,諸家並無疑義👩‍🎤。《無逸》🙇🏻🙅🏻‍♀️:“徽親懿養,懷保小民🧊,惠鮮鰥寡。”“懷”訓安🙇🏿,古書故訓同樣習見。《盤庚》之“先王不懷”👨🏼‍⚕️、“用懷爾然”➖,《文侯之命》之“肆先祖懷在位”,《秦誓》之“邦之榮懷”📋,諸“懷”皆用此義。故“懷保”同義連言。《無逸》云“懷保小民”,《康誥》云“小人難保”👨🏻‍🏭,義有正🍌、反,“保”皆訓安📝。《康誥》:“別求聞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康”訓安,“康保”同“懷保”,也是同義連言。《詩·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中山王鼎》(集成2840):“用定保之⛷。”“保定”🤌🏼、“定保”即“懷保”、“康保”。《康誥》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又云“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一作“保乂”,一作“康乂”,亦可證“保乂”的“保”與“康”同義,與“懷保”👳🏼‍♀️、“康保”的“保”一樣🆎,皆訓為安。

   《無逸》:“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對比上引“懷保小民,惠鮮鰥寡。”“保惠”應即“懷保”、“惠鮮”合而省言之。“惠鮮”之“鮮”義不明🦦🫅🏿。《漢書·景十三王傳》、《谷永傳》、《後漢書·明帝紀》中元二年詔俱引作“惠于鰥寡”👐🏼,皆略去“鮮”字不釋。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謂作“鮮”者🤽🏽‍♀️,恐是“于”字之誤。“‘于’字與‘羊’字略相似✴️,又因下文‘鰥’字魚旁誤增之也。”此說很難信服🙍‍♂️。以音求之並結合上下文意,“鮮”似應通“善”。《爾雅·釋詁上》🫸🏽:“鮮,善也🫸🏿。”《逸周書·王會》🍜:“奇幹善芳🙇🏻‍♂️。善芳者頭若雄雞🧏🏻‍♀️🤹🏼。”《山海經·西山經》郭璞注引“善”作“獻”🐳。“獻”、“鮮”可通假。《禮記·月令》:“天子乃鮮羔開冰。”鄭玄注🧖‍♂️:“鮮當為獻,聲之誤也⬜️。”《周禮·天官·凌人》鄭玄注引“鮮”作“獻”♢🛜,《呂氏春秋·仲春紀》同。《爾雅·釋山》❌:“小山別大山🧘🏽‍♂️,鮮。”《釋名·釋山》“鮮”作“獻”,《詩·大雅·公劉》毛傳“鮮”作“巘”🫗👩🏼‍🔬。“善”通“獻”者,猶“善”通“鮮”🐲。“善”古音禪紐元部,“鮮”古音心紐元部🤦🏽‍♂️👸,韻部相同🤌🏿,禪紐屬舌上音,心紐齒頭音👩🏽‍⚕️🏐。而“羶”古音為心紐元部,同為舌上音🏇🏼,亦與齒頭音的“鮮”通假,如《禮記·祭義》:“烹孰羶薌。”《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作“烹孰鮮香🤳🏿。”《說文·虫部》🚶‍♀️:“蠏🧍🧁,有二敖八足🏘,旁行🧚🏽‍♂️,非它鮮之穴無所庇。从虫解聲。”《荀子·勸學》:“蟹二螯八足⚁,非之穴無所寄者🏄🏼‍♂️,用心躁也👱🏻‍♂️。”“”,也作“鱣”💂🏼、“鱓”💤、“鱔”。玄應《一切經音義》🎏:“鱓,又作鱔、鮮。”這更是“鮮”與“善”之間確為通假關係之明證。“惠善鰥寡”即惠愛善待鰥寡。《禮記·表記》🧑🏽‍🏭🧘🏿:“節以壹惠。”鄭玄注:“惠,猶善也🏄‍♂️。”“惠”、“善”義近🤰🏼,故連言。

無論“惠鮮”如何釋讀🤛🏻,“保惠”即“懷保”、“惠鮮”合而省言之🏉,似無可疑🧛。“保惠”又作“安惠”。漢《斥彰長田君碑》🪦:“安惠黎義。”又作“惠康”。《文侯之命》“惠康小民”即《無逸》之“能保惠于庶民”。《召誥》:“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從子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禮記·中庸》:“子庶民也🤞。”鄭玄注🕤:“子𓀚,猶愛也。”此言“子”通“慈”。《爾雅·釋詁》:“惠,愛也🕵🏽‍♀️。”舊注釋“子保”的“保”為“保護”,恐不確。“子保”即“惠保”、“保惠”👱‍♂️💆🏽‍♂️,“保”訓安。

綜合以上分析,“保乂”的“保”應訓安👷🏽‍♂️。以“保”義保有🙍🏿,是不對的🧅。其實這種理解之誤🧖🏼‍♂️,放在《尚書》具體語境中,是顯而易見的🦶🏼。如《顧命》一例🫁👌🏿,言“熊罷之士👿、不二心之臣”治理王家尚可,但不能說臣子保有王家。又如《君奭》“率兹有陳,保乂有殷”💜,“有陳”“猶今語所謂陣容也”[7]🕒,指上言伊尹、保衡💯、伊陟、臣扈、巫咸🧗‍♂️、巫賢🧑🏻‍🎤、甘盤等賢臣🤾🏿‍♀️。言眾賢臣治理有殷尚可,但絕不能說眾賢臣保有有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保有有殷者,乃商王一人➡️,他人豈能染指。

舊注訓“保乂”的“保”為安🌸,是對的🙎🏻‍♂️,那麼舊注訓“乂”為治⚇,是否完全正確呢?《史記·三王世家》言“保國乂民”,後附“禇先生曰”則作“保國治民”🍛,似可佐證舊注以“保乂”為安治之不誤。但“乂”或“艾”確有安義🤙。概國治則民安,故“乂”可訓安。如《史記》👩🏼‍🎨🎲、《漢書》屢言“諸夏艾安”、“天下艾安”,“艾安”即“安寧”、“懷安”。《史記·孝文本紀》🪮:“方內安寧。”《孝景本紀》:“天下懷安🏔。”《康誥》言“用保乂民”✫🏃🏻‍♂️,又言“用康乂民”,且句中位置完全相同🍰。其“康乂”一詞,又見於《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康乂🧝‍♀️。”屈萬里《尚書集釋》:“康🪹👌🏼,安🦸‍♀️。乂,治。康乂,安定也。”[8]“康乂”即“安乂”◻️👩🏼‍🔬,“艾安”則為倒言,兩者並無區別。《康誥》云:“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又云:“別求聞古先哲王🍑,用康保民🟤。”更可證“保乂”同“康保”,“乂”訓安🧖‍♂️,故與同訓安的“保”同義連言👲🏼。

  《君奭》🌬:“巫咸乂王家。”舊注訓“乂”為治。對比《史記·太史公自序》於《燕世家》贊曰:“召公率德,安集王室,以寧東土。”“安集”即“安輯”,“集”通“輯”,古書習見。《漢書·高帝紀下》:“同安輯之。”偽古文尚書《湯誥》:“輯寧爾邦。”“輯”皆訓和🕎。安、寧與輯、和義近🪕📜。《逸周書·謚法解》🙆🏼:“好和不爭曰安。”一言“乂王家”,一言“安王室”。故“巫咸乂王家”的“乂”訓為安,亦無不可。《顧命》云“熊罷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與“巫咸乂王家”、召公“安集王室”相類🚁。《君奭》云👩‍🦽👩🏽‍🦳:“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眾賢臣“保乂有殷”,亦與“熊罷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巫咸乂王家”💅🏼、召公“安集王室”相類,“保乂”的“乂”也應訓安,與“保”同義。

《康誥》篇末,周公勉勵康叔曰:“明乃服命,高乃聽🧑🏻‍🔬,用康乂民🧏🏽‍♀️。”據《史記·衛世家》🤵,康叔受《康誥》於周公,“康叔之國🦸🏼‍♀️,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其民大悅。”“和集”義近“安集”、“安定”👨🏻‍🦳。周公要求康叔“用康乂民”🎨,而康叔也的確做到了“能和集其民,其民大悅”。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保乂”、“康乂”的“乂”的確訓安。

周公在《康誥》中屢屢用及“保乂”、“康乂”🧜🏽、“康保”等詞,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康誥》是周王朝冊封周文王的兒子康叔於衛的誥辭👱🏿‍♀️。周公攝政二年平定武庚叛亂,三年定奄✅🐩,四年建侯衛,封魯侯禽、燕侯旨、衛康叔及在晉的唐等👨🏿‍🍳。周公平定叛亂後,對殷民分而治之🧎‍➡️,計分在洛邑、宋、魯🧑🏼‍🔧、衛等地,其非子姓殷民,如懷姓分在唐(晉)。分在衛地的非子姓殷民就是《左傳》定公四年所說的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故此康叔衛所轄民眾以殷遺民為主,並及奄🧙🏼‍♂️、庸等地新征服的臣民。因此周公告誡康叔小心謹慎,認清自己任務之重大👩🏽‍💼,要善於用懷柔☠️、安撫手段,以德教化安民。是以明德✬💧、用德、以德用罰、明德慎罰為《康誥》的富达思想。《大戴禮記·盛德》云“以之德則國安”。正是在“以之德則國安”的思想指導下,周公圍繞“明德慎罰”這一主題,反覆告誡康叔💆🏻‍♀️,並屢屢用及“保乂”、“康乂”𓀐、“康保”等表示安定🧑🏻‍🎓、安撫義的詞👨🏽。

“保乂”詞義既明🥉,則“天壽平格保乂有殷”、“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的斷句和理解皆有重新討論的必要🐺。“天壽平格”句🏌🏽‍♀️,是《尚書》中一個爭訟紛紜的小問題🚢。

下面我們簡單徵引、梳理舊說♥️。

戴鈞衡《書傳補商》云🏊🏻‍♂️:

 “平格”二字不可解🏹。孔氏謂“天壽平至之君”,以“平格”屬君言👩🏻‍🦽‍➡️,與下文“保乂”不合🤦🏻‍♀️。《傳》(指蔡沈《書集傳》)取呂氏(祖謙)訓“坦然無私之謂平,通徹之極之謂格”,義雖精而附會。林氏之奇曰:“平格🕍,指上六臣也。言其平治天下以至於天,上惟言伊尹👩‍👩‍👧🫃🏼、伊陟、臣扈格天🧛🏻‍♂️,此言‘平格’,蓋舉此三人,後三人亦在其中矣。……告君奭言,此六臣者皆以太平格天,天特使之壽考(此處小注引資料考定伊尹、臣扈、甘盤皆壽考,餘三人亦老成人🏠,故曰“天壽”),以保乂有殷,天之於殷厚矣💓。”[9]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云🟰🐄:

 

“壽者”,《廣雅·釋詁》云“久也”。平與抨通🙅🏽‍♂️,《釋詁》云“使也”。“格”,《釋詁》云“格🧘🏽,陞也”。……言天久使假天之臣,安治有殷。[10]

孫詒讓《尚書駢枝》則云✡︎:

 “天壽平格,保乂有殷”,孔傳云👎🏽:“言天壽有平至之君🧖🏻‍♂️🔼,故安治有殷。”鄭云:“格謂至于天也👷🏼👩🏿‍💼。專言臣事。”(此孔疏檃栝鄭義,非元文。)案此當從鄭專就臣說,即承上伊尹以下而言。“天壽平格”,言天錫諸賢臣以壽考平順而自至,猶後文云“天休滋至”。“平”,與《康王之誥》“丕平富”義亦同。偽傳據君言,大誤🏋️‍♂️。[11]

上面祇徵引了清代有代表的三家之說,雖字訓有異,大旨皆謂天使諸臣治殷🦸🏼👩🏼‍🎤。近代以來,有不少學者提出新解。這裡簡單徵引于省吾🧏🏼‍♂️、楊筠如、曾運乾🧑🏻‍🦽‍➡️、周秉鈞🗺、屈萬里之說🐦‍🔥。

于省吾《尚書新證》首引偽孔及鄭注,繼而非論李光地以“平格”猶《西伯戡黎》之“格人”,以及吳汝綸以“天壽平格保”為句之說。于氏以“天壽”即“大壽”,“大壽”猶言“上壽”🧤,言“天壽平格保乂有殷”即“上壽大福保輔有殷”,又以此句指上文伊尹而下六臣而言👨🏼‍🎨,與舊說實無大的區別[12]🐞。楊筠如《尚書覈詁》讀“壽”為“疇昔”之“疇”🙎🏿,以“平”為“丕”📻,讀“格”為“嘉”,《召誥》“天迪格保”即“嘉保”也,以“丕格”與《多士》“天丕建保乂有殷”之“丕建”文法一例📆,且“丕格”與“保乂”相對為言[13]👩🏿‍⚕️。據楊氏所釋字義,大概以全句意謂➝:上天往昔大嘉保相有殷。曾運乾《尚書正讀》則讀“壽”為“迪”,謂“天壽平格保乂有殷”即《召誥》之“天格迪保”[14]。周秉鈞《尚書易解》則以“平格”即“平康”,指平康正直的官員👳;讀“壽”如字,為使動用法,全句意謂:上天使平康正直的官員長壽[15]。屈萬里《尚書集釋》贊同楊筠如讀“壽”為“疇昔”之“疇”、“平”即“丕”之說🙅🏿,但以“丕”為語詞,以“格”謂神降臨,以全句意謂🤰:“天疇昔降臨(意謂降福)於殷也👷🏿‍♂️。”[16]

我認為此句應標點為“天壽🐱、平、格👨🏿‍🦱、保乂有殷”。“壽”即壽延,即《君奭》所言“多歷年所”🐧。對“壽”字的釋讀同於周秉鈞。“平”通“蕃”,繁榮、蕃昌🆗。《詩·小雅·采菽》“平平左右”,《左傳》襄公十一年引作“便蕃左右”🍂🍡,是“平”💁🏽‍♀️、“蕃”相通之證。以“平”通“蕃”📋,同於孫詒讓“平”與《顧命》“丕年富”義同之說🪴🍭。“格”讀為“嘏”,福也👩🏽‍🚒。這裡用為動詞,指降福🦹🏽‍♀️,同於屈萬里之說。“天壽🦽、蕃、嘏、保乂有殷”即上天壽延、蕃昌、降福、安定有殷。《秦誓》云“邦之榮懷”👩🏼‍✈️,“榮”即“平(蕃)”,“懷”即“保乂”;《洪範》云“壽”、“富”、“康寧”,“富”即“平(蕃)”,“康寧”即“保乂”🐓。《左傳》昭公二十年👩🏽‍🎤:“其所以蕃祉老壽者。”“蕃祉”連言🉐,猶“平(藩)”、“格”並舉。《宗婦鼎》“以降大福🏋🏿,保辥國”,也以“降福”即“格”與“保乂”連言👆🏿。《多方》👩🏻‍🎓:“惟帝降格于夏🎽。”“降格”即降福🤶🏿。“惟帝降格于夏”,亦可換言為“天格有夏”。《國語·周語下》云:“黃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嘉祉”即“假祉”、“嘏祉”、“格祉”,可簡言為“格”🐧;“殷富”及蕃昌富庶之意,亦可簡言為“蕃”。此段可與“天格有夏”對讀🏜。《召誥》:“今相有殷,天迪格保☝🏽🤢。”“迪”乃“詞之用也”[17],全句換言之,即“今相天格👬🏼、保有殷”,言天降福👷🏻、安定有殷,也包含在“天壽、蕃、嘏❓、保乂有殷”中🏌🏽‍♀️。

“天壽🧗🏿、蕃、嘏、保乂有殷”🦫,“天丕建、保乂有殷”,可與《儀禮·少牢饋食禮》“主人受祭之福👷🏻‍♂️,胡壽保建家室”對讀。胡培翬《儀禮正義》引孔廣森《禮學卮言》云:“胡壽,猶遐壽也。”又引蔡德晉云📴:“保🥦,言保守也🔹。”[18]今按胡🗓、蔡之說不確。《周禮·春官·大宗伯》🤚🏻:“以佐王建保邦國🍑。”鄭玄注:“保🤛,安也。”《尚書》言“建👨🏻‍🦼、保乂”👃🏿,《周禮》言“建、保”,“保”同“保乂”,義為安定。“胡壽”即“遐壽”之說亦不妥。《儀禮·士冠禮》“永受胡福”鄭玄注🧑🏿‍💻:“胡👲🏻🫶🏿,猶遐也🧛🏽、遠也🧑🏼‍🦱。”此即孔廣森讀“胡壽”為“遐壽”之所本🧔🏿‍♀️。按“胡”與从叚得聲之字可通假💅🏼。《禮記·表記》🙆‍♂️:“瑕不謂矣🦆。”鄭玄注:“瑕之言胡也。”“瑕不”🏄🏽‍♂️,《詩》作“遐不”,即“胡不”,今言“何不”🦻🏿。鄭玄言“胡猶遐也”🧘‍♀️,即言“胡福”通“遐福”。“遐福”一詞又見於《詩·小雅·天保》🎯:“降爾遐福。”《小雅·鴛鴦》亦言“宜爾遐福”。鄭玄箋云♉️:“遐,遠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則云:“遐🏄‍♂️👩🏼‍🔧,與嘏聲近而義同。”[19]即言“遐福”同“嘏福”👨‍🦲,同義連言。《詩·大雅·卷阿》:“天錫公純嘏👴🏿。”鄭玄箋:“受福曰嘏🚼。”毛傳則云:“嘏🫸🏿,大也👴🏿。”毛傳釋“嘏”為大,鄭玄箋“嘏”為受福🫢,與鄭玄云“遐,遠也”👩‍❤️‍💋‍👩,馬瑞辰云“遐”通“嘏”,頗為相似👩‍🦱。故“胡壽保建家室”應讀為“嘏9️⃣、壽、保、建家室”。“嘏、壽、保”即《君奭》之“壽🎅🏼🖖、格、保乂”🚬,“保、建”即“多士”之“建🤽🏼‍♂️🏎、保乂”。

“天丕建、保乂有殷”、“胡壽保建家室”🎵、“以佐王建保邦國”的“建”,歷來讀如字。今按建聲與劵聲可通假。《周禮·考工記·輈人》:“終日馳騁左不楗。”鄭玄注🥡:“書楗或作劵。”《墨子·號令》:“慎無厭建🖐🏼。”孫詒讓《閒詁》↩️:“‘建’讀為劵🧖🏽‍♀️,聲近字通。”[20]《晏子春秋·外篇》🍑:“立命而建事。”孫詒讓《札迻》:“‘建’與‘劵’聲近字通🍬➙。‘建事’,謂厭倦於事也。”[21]故“建有殷”🤵🏿‍♀️、“建王室”、“建邦國”的“建”♊️,似可讀為“眷”或“勌”🌱、“勬”。偽古文尚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太甲》:“皇天眷佑有商。”《書·召誥》:“其眷命用懋。”“眷”皆義眷顧。《廣雅·釋詁四》🤳🚵🏿:“勬🧚‍♀️♻️,勤也。”《玉篇·力部》🐦🤽🏼‍♂️:“勌👨🏽‍🔬,勉也。”《類篇·力部》引《說文》:“勌,勉也。”《詩·小雅·小明》:“睠睠懷顧。”魯詩🕢🍲、韓詩作“眷眷”。王念孫《廣雅疏證》:“睠睠,亦殷勤之意也。”此亦“眷眷”通“勬勬”😶‍🌫️🍳、“勌勌”。《詩·豳風·鴟鴞》🧎‍♀️‍➡️:“恩斯勤斯。”孔穎達疏引王肅云:“勤👨‍🦽‍➡️🦸🏿‍♀️,惜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則云:“勤,當讀‘昔公勤勞王家’之勤。勤、勞,皆憂也。”[22]“昔公勤勞王家”語出《金滕》。《儀禮》言“建(勬)家室”👷🏼,《金滕》云“勤勞王家”,語義相近👨‍🍳。實則勤勉🏄🏼‍♂️、勤勞、勤恤、惜恤、眷顧🧖🏽‍♀️⛓,義近而通貫🤯。“嘏、壽、保、建家室”即言降福、壽延💵、安定、眷恤(或勤勉)家室。

“建(眷)、保乂”合而簡言之即“眷保”🫲,與《召誥》“天迪從子保”的“子(慈)保”義近。而“天迪從子保”也應標點為“天迪從、子🍟、保🧙🏿‍♂️🕝。”“從”,疑讀為“聳”、“慫”,訓為勸👩🏿‍✈️、勉。《皋陶謨》:“汝無面從。”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史公讀為慫,謂獎勸也。”[23]《廣雅·釋詁一》:“慫慂💖🏮,勸也🕌。”《方言》卷十🤽🏼‍♀️:“食閻🤹🏻‍♀️、慫慂,勸也。南楚凡己不欲喜而旁人說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謂之食閻,或謂之慫慂。”錢繹《箋疏》🕟🦚:“慫、聳、🐕‍🦺、竦並字異而義同。”[24]《方言》卷六:“自關而西秦晉之間相勸曰聳,或曰獎👇🏼。”“天從(聳)、子(慈)、保有夏”即上天勸勉🛫、慈愛、安定有夏。周初八誥多用豐鎬方言。豐鎬即位於“自關而西秦晉之間”🏄🏿。《方言》記錄的是戰國秦漢時的語言狀況🙆🏽🧛🏻‍♀️。“自關而西秦晉之間相勸曰聳”似可追溯到周初的豐鎬方言。

如果讀“從”為“聳”、“慫”訓勸成立,則“天丕建🦖、保乂有殷”的“建”更有可能讀為“劵”或“勌”。“劵”☂️、“勌”、“聳”皆訓勉👩‍🎨。《說文·力部》:“劵,勞也🛤。”與“勤🧘🏿,勞也”相並而列🤲🧑🏽‍🏫。《盤庚》:“懋建大命。”《毛公鼎》(集成2841)、《單伯鐘》(集成82)則言“勞堇大命”📻,《禮記·祭統》引衛孫悝之鼎銘云“勤大命”,“勞堇”即“勞勤”✊🏼🥗,同義連言,皆訓勉🧑🏿‍💼。故此“懋建大命”似可讀為“懋劵大命”。“懋劵”亦同義連言,與“勞勤”同義,都訓勉💔。

最後還要說說“俾乂”一詞。《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下民其咨👩🏻‍🦼👩🏽‍🍳,有能俾乂🚶?”《立政》:“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準夫🤰🏽,則克宅之,克由繹之,茲乃俾乂🩸。”《堯典》之“俾乂”,楊筠如《尚書覈詁》云:

“俾”,治也。“俾”與“比”通👩🏽‍🎤。《詩·皇矣》“克順克比”,《樂記》“比”作“俾”;《漸漸之石》“俾滂沱矣”,《論衡·明雩》“俾”作“比”🕜,即其證🩳🕚。“比”又與“庀”通♞。《魯語》“夜庀其家事”韋注:“治也。”《左傳》“子木使庀賦”杜注:“治也。”《書序》“王俾榮伯作賄肅慎之命”,馬本“俾”作“辯”。辯亦治也。乂🧜‍♀️,《說文》作“”,治也。[25]

楊氏謂“俾乂”皆言治也,即同義連言,是對的👔。這裡補充一點。《立政》“茲乃俾乂”後又云:

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亂相我受民🔷。和我庶獄庶慎,時則勿有間之,自一語一言,我則未惟成德之彥,以乂我受民。

舊注以“丕乃俾亂”為句。“丕乃俾亂👹,相我受民🕺🏿。”偽孔釋為:“大乃使治之🙍🏽‍♂️,能治我所受之民🚵。”以使訓“俾”👩🏿‍🎓⛔,以治訓“亂”👨‍👦,以治訓“相”🙇。今注多以“俾亂”為“俾治”🎾,但仍以使訓“俾”💸,且以“相我受民”與“和我庶獄庶慎”並列,以之屬下句。我認為“丕乃俾亂相我受民”應為一句。“俾亂相”三字同義連言🙏🏻。全句簡言即“丕乃治我受民”,與下文“以乂我受民”同。

  楊筠如又謂“俾乂”即“保乂”🦊,比其師王國維更進一步。王國維釋“保乂”為保有🈸、治理,楊筠如則謂“保乂”皆言治,都是不對的。“俾”、“保”相通之說,始自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盤庚》“承汝俾汝”🔇,孫星衍謂“承、俾”即上文“不惟民之承保”之“承保”[26]👩🏻‍🎤。《尚書校釋譯論》:“‘保’、‘俾’在《廣韻》分屬重唇音的‘幫’和輕唇音的‘非’二聲類,然古同為重唇音,二者無別🎦。”[27]故“保”、“俾”通用🫶🏼。但“保”、“俾”古音韻部相隔甚遠,斷無同音或音近假借之可能。而“承保”的“保”,其義也不同於“俾”。我的看法,“承保”的“保”,義同“承受”的“受”▶️🏌🏽‍♀️,“承受”⚄、“承保”皆同義連言。關於這個問題,容另文論述🙎🏻‍♂️。

 

 



1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增訂修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下同。

[2] 王國維🧈:《觀堂集林(附別集)》第279-280頁,中華書局🧍🏻‍♂️,1959年。

[3] 楊筠如:《尚書覈詁》第339頁🌮,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4]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13111359152515681594🙇🏼‍♀️、1866等頁,中華書局,2005年。

[5] 屈萬里:《尚書集釋》第150頁,中西書局,2014年。

[6]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第121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

[7] 屈萬里:《尚書集釋》第210頁。

[8] 屈萬里😍:《尚書集釋》第152頁。

[9] 《續修四庫全書》(第51冊)第13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0]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第451頁🍟,中華書局🕴🏼,1986年。

[11] 《續修四庫全書》(第51冊)第41頁👨‍👨‍👧‍👦。

[12] 于省吾🌱:《雙劍誃群經新證 雙肩誃諸子新證》第109-110頁,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13] 楊筠如🏊🏻:《尚書覈詁》247頁🐌,陝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

[14] 以上諸說詳參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1572頁➞。

[15] 周秉鈞:《尚書易解》第232頁,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16] 屈萬里:《尚書集釋》第212頁🙅🏿。

[17] 王引之:《經傳釋詞》第61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18] 胡培翬:《儀禮正義》第26頁,商務印書館💅🏿,1934年😯。

[19]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第511頁,中華書局,19893月。

[20] 孫詒讓:《墨子閒詁》第613頁,中華書局,2001年。

[21] 孫詒讓:《札迻》第141頁,中華書局🏣,2009年。

[22]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第472頁。

[23]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第106頁🏗🎚。

[24] 錢繹:《方言箋疏》第369頁🤷🏼‍♂️,中華書局,1991年。

[25] 楊筠如:《尚書覈詁》第20頁。

[26]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第223頁。

[27] 顧頡剛6️⃣、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907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10月1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10月31日

点击下载附件: 1843雷燮仁:《詩》🍺👨🏽‍🍳、《書》🚓、金文“保乂(艾、辥)”詞義辨正.doc

下载次数:49

分享到🚵🏿‍♂️:
学者评论 回去再看看>>>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63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