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雷燮仁👰🏻:《尚書》異文疏證四則
在 2017/10/31 12:41:46 发布

《尚書》異文疏證四則

 

雷燮仁

 

“女毋翕侮成人”與“汝無侮老成人”

《盤庚》云🦹🏼‍♀️:

汝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

漢石經作“女毋翕侮成人”🧕🏼🧑🏿‍🎤,唐石經作“汝無老侮成人”,不少古寫本同唐石經,但流行刊本皆作“汝無侮老成人”💖。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以唐石經為底本👨🏿‍🦰,以“老侮成人”為正。其主要依據是孔穎達疏所引鄭玄注的一段話:“老、弱🕥,皆輕忽之意也。”謂:“以‘老’與下句‘弱’對舉,顯見鄭本亦‘老’在‘侮’上。可見今文👩🏿‍🦲、古文🕖⇢、偽古文語序皆如此,故據以乙正。”又謂“老侮成人”即“見老人而輕忽之”。在注釋“無弱孤有幼”句時又說👂🏻:“‘老侮’與‘弱孤’為結構相同的動詞🙎🏿‍♀️。”

“弱孤”的弱字😂,洪適《隸釋》所載漢石經作“流”🦤。馮登府《漢石經考異》認為“流”、“弱”音近通假。但“流”古音來紐幽部👩🏼‍⚕️,“弱”古音日紐葉部🧷,聲紐、韻部都頗有差距。吳汝綸《尚書故》則認為洪適所見漢石經本假與“溺”音義皆同的“”為“溺”🧘🏿‍♀️,因形近而被誤認為“流”😩。兩說根據都不充足,只能闕疑待考。

王引之《經義述聞》云:

“無弱孤有幼”,鄭玄曰:“老弱皆輕忽之意也。”某氏傳曰:“不用老成人之言,是老侮之🦵。不徙則孤幼受害,是弱易之。”王氏鳳喈《尚書後案》曰🧑🏻‍🦼‍➡️:“老與弱對,侮與孤對🤦🏿,成人與有幼對𓀕。經意謂無老侮其成人者🫲🏼,無弱孤其有幼者💁🏽‍♀️,不可以《大雅·蕩》篇‘老成人’說此經。鄭注是,偽孔非也。”引之謹案👮🏽‍♀️:王說是也💿⬅️。某氏傳以孤有幼連讀🐷,殊為不詞。當以弱孤憑讀👐🏽,言以為孤弱而輕忽之也🏬。孤之言寡也👹。成十三年《左傳》:“寡我襄公𓀒。”杜注曰:“寡,弱也。”昭二十七年《傳》:“專禍楚國,弱寡王室。”弱寡,猶孤弱也。《史記·南越傳》:“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亦以弱孤連文。[1]

據王說,“弱孤”是名詞用為動詞。而“老侮”的“侮”顯係輕慢之義。《廣雅·釋詁三》🦀:“侮,輕也。”《禮記·曲禮上》“不侵侮”陸德明《釋文》:“侮👩‍🎨,輕慢也。”但“老”有輕忽之義,則頗為費解🌙,至今未見學者舉出古書中的同類例證👨🏻‍🦼。或謂“侮老”是疊韻聯綿詞✍🏼,“侮”古音明紐侯部,“老”古音來紐蕭部🚶🏻‍♂️,蕭侯鄰韻旁轉相通,都是強為之解🚶🏻‍♀️‍➡️,不可信🤷🏿‍♂️🧕🏼。

漢石經作“翕侮”♦️🧱,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以“翕”通“狎”,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則以“翕”通“脅”,《淮南子·地形訓》“其人翕形”高誘注:“翕讀脅幹之脅。”《漢書·王莽傳》“動靜辟脅”顏師古注:“翕🧔🏼‍♀️、脅之聲相近🎡,義則同”🏃‍♀️。根據近年來文字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我認為“翕”似可讀為“褻”🤽🏻‍♀️。《盤庚》“各設中于乃心”,漢石經“設”同樣作“翕”。而古書通假例證中,也不乏“翕”聲、“枼”聲相通之例📠。如《老子》“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陸德明《釋文》云:“歙歙一本作惵惵。”根據裘錫圭先生的最新研究😇,出土文獻和傳世古書皆有“埶”🍱🏂🏿、“設”相通之例。而表輕慢義的“褻”正从埶得聲🥮,且其字又作从枼得聲的“媟”、“渫”🏊🏿‍♂️。《禮記·曲禮上》“牲死則埋之”鄭玄注“不欲人褻之”陸德明《釋文》👨🏻‍🦳:“褻,慢也。”《盤庚》“勿褻在王庭”,玄應《一切經音義》引“勿褻”作“忽媟”🙅🏻。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鄙褻”注🤱🏼🍥:“褻,古文作絬、媟😐、暬、渫四形同。”顯然🙈,“翕侮”應讀為“褻(媟)侮”。“女毋褻(媟)侮成人”👮🏼,“褻侮”為動詞同義連言👳🏼,義輕慢🦝;“汝毋弱孤有幼”,“弱孤”即以之為弱🚫🤷🏼、以之為孤👨🏻‍🦲,也義輕忽,兩兩正相對。顯以“翕侮”為長🚴🏻‍♂️。

漢石經之“翕侮”如何變為今本之“侮老”?一種可能的訛變軌跡是:讀為“褻(媟)”的“翕”字不為常人所解🧔‍♀️,因其字與“弱”相對,被改為“老”字,故唐石經和不少古本都作“無老侮成人”🤗👩🏽‍⚖️。孔穎達疏引鄭玄注亦作“老”,應是隨之而改。以鄭玄之博學,豈有不知“老”難有輕忽之義🧑🏽‍🎄?頗疑鄭玄注原文“老”亦作“翕”。又因古書中常見“老成”一詞,如《後漢書·和帝紀》“可謂老成黃耇矣”李賢注:“老成,謂老有成德也。”再誤為“無侮老成人”。幸賴漢石經保存“女翕侮成人”這一原貌,又因裘錫圭先生有關“設”🏌️、“埶”互通的精湛之論🏈,我們才得以探究《尚書》文本之真,才能正確理解“翕侮”一詞。

 

“予惟率肆矜爾”與“予惟率夷憐爾”

《多士》云:

予一人惟聽,肆予敢求爾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爾🧛🏿🛫。非予罪,時惟天命✊🏿。

“予惟率肆矜爾”🥄,《論衡·雷虛》引作“予惟率夷憐爾”。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云⏩:

“夷”、“肆”古音同在第十五部🧕🏽,“憐”、“矜”古音同在第十二部。“矜”作“今”聲,讀如“鄰”📇,自誤從“今”聲而古音亡矣🧣。

段氏第十五部相當於脂微月物諸部及質部去聲,第十二部大致相當於真質二部。據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夷”古音餘紐脂部🤵🏽‍♂️,“肆”古音心紐質部。脂質陰入對轉。“肆”本从隶得聲,故《呂刑》“群后之逮在下”,《墨子·尚賢中》引“逮”作“肆”。《周禮·地官·師氏》“使其屬師四夷之隸”鄭玄注:“古書隸或作肆,鄭司農云🤟:讀若隸。”从隶得聲的“棣逮”古音皆屬定紐🤦🏿‍♀️,从夷得聲的“桋荑”古音亦屬定紐👃🏽。故“夷”、“肆”聲韻皆近,為通假關係。“憐”古音來紐真部💋,“矜”古音有見紐真部、群紐真部兩種。同表憐憫義的“憐”、“矜”應該也是一組同源詞。

對“肆矜”一詞的理解分歧🟪,集中在“肆”字🧛🏽‍♀️。大致有三種說法。王引之《經義述聞》謂“肆”即《皋陶謨》“眚災肆赦”之“肆”🚣🏽‍♂️,訓緩,義猶赦宥、寬宥:

家大人曰:率🕵🏻‍♀️,用也🚧;肆,緩也。莊二十二年《春秋》“肆大眚”,杜注曰:“赦有罪🐂。《易》稱‘赦過宥罪’🏄🏿‍♂️,《書》稱‘眚災肆赦’🔊🫢,《傳》稱‘肆眚圍鄭’,皆放赦罪人,盪滌眾故,以新其心。”又注襄公九年《傳》“肆眚圍鄭”曰🎬🏄‍♀️:“肆,緩也。”正義曰🛩:“緩,縱罪人。謂放赦之也。”“予惟率肆矜爾”者👨🏻‍🌾,言我惟用肆爾之罪,矜而之愚而已。

曾運乾《尚書正讀》、周秉鈞《尚書易解》皆宗王說。俞樾《群經平義》則認為“夷”乃語詞🔥,引《周禮·秋官·行夫》“使則介之”鄭玄“故書曰夷使。夷🎥,發聲”為證。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屈萬里《尚書集釋》從此說。屈氏並舉《詩·大雅·瞻卬》“靡有夷屆”之“夷”為語詞為證🍋‍🟩。“靡有夷屆”之“夷”為語詞🤶,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有說。

楊筠如《尚書覈詁》認為“肆矜”的“肆”為實詞,但又不同於王引之之說:

“肆矜”🏄🏼‍♂️,《論衡》作“夷憐”。按“肆”與“夷”、“矜”與“憐”👨🏽‍🚀,古音同部,而義亦相通🐂。又下文“天惟畀矜爾”,“畀”與“夷”、“肆”亦同部。疑本一語😘,其本字疑當作“夷憐”。《左傳》杜注:“夷🫶🏼,亦傷也🎸。”故“傷”、“夷”並通用👬🏼。《國策》注:“傷,愍也。”傷愍與矜憐同意,是“夷”⛈、“憐”皆謂“哀憐”之意。“肆矜”、“畀矜”,並“夷憐”一語之轉。舊注“肆”為赦,“畀”為矛者🧐🦸🏽‍♀️,疑皆未協也。

楊說舉《左傳》杜注“夷🤵,亦傷也”來證“夷”有傷愍義,恐難以成立𓀉。查《故訓匯纂》“夷”字頭“夷🦶🏽,傷也”、“夷❗️,亦傷也”諸條所列文例,“傷”都是“創傷”之“傷”✏️,如《左傳》杜預注之四例中,哀公二十六年“王夷師熸”🎤、成公十六年“子反命軍吏查夷傷”🎍,都明顯不是傷悼、傷愍義。成公十六年文例孔穎達疏引服虔云:“金創為夷。”《漢書·劉敬傳》“傷夷者未起”顏師古注亦云🧑‍✈️:“夷,創也🌋,音痍😜。”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注家云‘夷,傷也’者,謂夷即痍之假借也🤹‍♀️。”《說文·疒部》🦻🏻:“痍📬,傷也。”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三“創痍”注引《通俗文》🧘🏻‍♂️:“體創曰痍,頭創曰瘍。”“痍”也沒有傷愍💟、傷悼之義。楊說將“夷,傷也”、“傷,愍也”繫聯起來是有問題的。

“肆矜”異文作“夷憐”💇🤛🏽,“肆”🧲、“夷”音近相通。而“夷”與“易”以及“肆”與从“易”得聲的字,都有相通之例。《堯典》“厥民夷”,《史記·五帝本紀》作“其民夷易”🧑🏿‍🎄。臧琳《???》【查臧氏有《尚書集解》🐝,不知是否出此】:“當時以易代夷,轉寫誤,兩存之👩🏻‍🏭。”古書故訓中“夷”訓易之例甚多👘,可參看《故訓匯纂》“夷”字頭“夷,易也”條🐔。《周禮·夏官·小子》“羞羊肆羊殽肉立”鄭玄注:“肆👶🏿,讀為鬄🎊🧑‍🦳。”是“肆”、“易”古音相近而多通假。王引之謂“肆矜”之“肆”義緩,猶寬宥🏡、赦宥之義👩🏿‍🚀。同表寬緩、寬縱義的字中♝,有作“易”、“敡”者👩🏻‍🦼‍➡️。《左傳》桓公十三年云“天之不假易”👼🏽,王引之《經義述聞》謂:

家大人曰:“假易🙆🏽‍♀️,猶寬縱也。天不假易🪷,謂天道之不相寬縱也🪙💆🏼‍♂️。僖三十三年《傳》曰⚽️:‘敵不可縱。’《史記·春申君傳》‘敵不可假’♚,《秦策》作‘敵不可易’,是假、易皆寬縱之意也🤷🏽‍♀️。《廣雅》曰💿:‘假🔣,敡也。’敡與易古字通。”

王氏父子對“假”🖖🏽、“易(敡)”皆義寬緩、寬縱、寬容的分析十分正確。而表寬緩義的“易”又有作“夷”者,《廣雅·釋詁三》:“假👎🏻、夷,敡也🍇🖌。”顯然🍁,《廣雅·釋詁》所載訓為“敡也”的“夷”🔜,以及表寬緩🦃、寬宥義的“肆”,與“天之不假易”的“易(敡)”,應該是一組音近義通的同源詞🧸🥏。王引之把“肆(夷)矜”的“肆(夷)”釋為寬緩🧒、赦宥🩵,與之相合。

《論衡·雷虛》引“予惟率夷憐爾”時說🫣:

人君罪惡初聞之,怒以非之💂🏻‍♂️☃️;及其誅之💇🏼‍♂️👩‍❤️‍👨,哀以憐之。故《論語》曰🈺🐙:“如得其情,則哀憐而勿喜🧔🏼。”紂至惡也,武王將誅,哀而憐之👨🏽‍🎤,故《尚書》曰🪘:“予惟率夷憐爾。”

《論衡》說“武王誅紂”,但據《逸周書·克殷》,紂乃自燔於廩臺(《史記》作“鹿臺”)🫐👨🏻‍🦳,但《克殷》同時又說武王“適王所”後“斬之以黃鉞”,故《墨子·明鬼下》云“武王折紂而係之赤儇、載之白旗”👩‍👩‍👦‍👦,《尸子·軼文》云“武王親斬殷紂之頸”,《古今注》云“武王以黃鉞斬紂”🤶🤱,都不過是傳說演變,不必深究。如商紂被生擒🥼,武王哀憐之👨‍💼,很有可能“肆(夷)”而不誅。將“肆(夷)矜(憐)”理解為寬宥⚽️🏋🏻、憐憫📝,與《論衡》這段文字的整體意思並無不合🕵🏽。

俞樾將“夷”視為語詞,大概以為“夷”與“肆”有寬緩👶🏼🔖、寬宥義並無交集,僅音近通假,故以“夷”為正,並視為無義的語助。殊不知“夷”正是《廣雅·釋詁》所載“夷,敡也”的“夷”👃🏿,正是寬緩義。

楊筠如謂“畀矜”與“夷憐”、“肆矜”乃一聲之轉,此說不無道理。“畀”古音幫紐質部👩‍🎤,確與“肆”古音同部🫖,聲紐與“肆”之異文“逮”同屬唇音,古書中亦有輾轉相通之例👨🏿‍🔧❣️。如表惶恐不安義之“阢陧”,《盤庚》作“勿褻”,亦可倒言“陧扤”👮🏻,異文很多,如作“卼”🐚、“劓刖”。“劓”从畀得聲而通“褻”,而《禮記·表記》“安肆日偷”鄭玄注則云“肆或作褻”,是為“畀”、“肆”輾轉相通之證。但“畀”字在《多士》中除“天惟畀矜爾”一例,尚有:

惟天不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

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為🤶,惟天明畏。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喪,罔非有辭于罰✨。

這三例“畀”字所在文句的斷句🚅、標點有爭議🚡,但“畀”義給予,則是意見一致的。故此🐼,對“天惟畀矜爾”句🚴🏼‍♀️,我仍然傾向傳統舊說🚋,以給予🏋🏿‍♂️、賜予釋“畀”。

最後還要說說“予惟率肆矜爾”中的“率”字。“率”、“聿”古音相同,而“聿”與“曰”、“欥”亦音近相通。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認為“予惟率肆矜爾”的“率”同“欥”,又云《立政》“亦惟武王率惟敉功”的“率”“與欥通,語詞”,是正確可信的。“率”🚶🏻、“聿”、“曰”#️⃣、“欥”用為無義的語詞之例,《故訓匯纂》各字頭都有徵引,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惟假于民”與“惟殷于民”

《呂刑》云🧘🏼:

乃命三后💁🏻‍♂️,恤功于民9️⃣: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殖嘉穀🤸🏿‍♂️。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偽孔傳釋“殷”為“殷盛”,蔡沈《書集傳》亦云🧎🏻:“伯夷降典以正民心🪄,禹平水土以定民居👩🏻‍🎓,稷降播種以厚民生。三后成功,在致民之殷盛富庶也🦸🏼‍♀️♒️。”此釋合情合理,亦合於古書故訓🧖🏻‍♀️🧔🏼‍♀️。但《墨子·尚賢中》引後兩句作“三后成功🤸🏽‍♂️,惟假于民”,一作“殷”,一作“假”🕸,問題變得複雜了。孫詒讓《墨子閒詁》云:

畢云:“假,一本作殷🏇🏿。孔《書》亦作殷。”王鳴盛云:“疑隸變相似而誤🧑‍🦳。”詒讓按:偽孔傳云:“各成其功🚾,惟以殷盛於民👨‍🦳,言禮教備👩🏼‍🏫,衣食足。”此作“假”,蓋與“嘏”通。《儀禮·士冠禮》《釋文》云🫀:“嘏,本或作假⛵️。”《爾雅·釋詁》云:“嘏,大也。”《禮記·郊特牲》云:“嘏🦓,長也。”《說文·古部》云👩🏻‍✈️:“嘏,大遠也。”“惟嘏於民”🙅‍♂️🛒,言其功施於民者大且遠🪯。下文所謂“萬民被其利”也✸。王應麒《漢書藝文志考證》引《墨子》亦作“假”,則宋本固如是。今本或作“殷”🚶🏻‍♂️,乃據孔《書》改,非其舊也。

以“假”通“嘏”訓大而“殷”亦有訓大者(《禮記·喪大記》“主人具殷奠之禮”鄭玄注:“殷👨🏼‍🏫🛥,猶大也”)來匹配異文🐕,衹是眾說之一端🐑。俞樾《群經正義》則以“殷”訓正,“假”通“格”亦訓正來匹配這一異文:

按《堯典》“以殷仲春”🪥🧑🏻‍💻,枚《傳》曰:“殷🏊🏿‍♀️,正也。”此經“殷”字亦當訓正。“殷于民”者,“正於民”也。王伯厚《漢藝文志考》引《墨子·尚賢中篇》作“惟假于民”✝️⏬,“假”與“格”通。《君奭篇》“格于皇天”🫢、“格于上帝”🧑🏻‍🦯‍➡️,《史記·燕召公世家》皆作“假”。“惟假于民”即“惟格于民”,“格”亦“正”也。《方言》曰🖐🏼:“格,正也。”

吳汝倫《尚書故》亦有相同說法🐃:

《廣雅》:“殷🧟‍♀️😽,正也。”《堯典》“以殷仲春”,《史記》“殷”作“正”。“惟殷于民”⛹🏿🕴,以正于民也。《墨子》作“假”,“假”亦正也🛶。

俞樾《群經平議》之《尚書平議》已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刊行👨‍🦽,而吳汝綸《尚書故》則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王恩紱條刊於《桐城吳先生全書》🪓。(查吳汝綸生卒年🥷🏼:1840 -1903年)吳說似剿襲俞說🖕。

上引孫詒讓之說中,有一句話值得注意:“王鳴盛云🙋🏻:‘疑隸變相似而誤。’”今查,這句話出自王鳴盛《尚書後案》(按,見文後),但王氏未指明是作“叚(《墨子》作‘假’)”為正而誤為“殷”,還是作“殷”為正而誤為“叚”。

今按古書中有“叚”誤作“殷”之例🩸。《讀書雜志·管子第十一·輕重甲》“然後可以通財交殷也”王念孫按:“殷字義不可通,殷當為叚。交叚謂交借財也🛄。隸書殷字作🚣‍♀️,叚字作叚↔️,二形相似,故叚譌為殷。”

循此訛誤之例6️⃣,則上述強求“殷”、“假”釋義相同的種種說法🏯,都值得推敲🏊🏼。尤其是訓“殷”、“假”為正者。說“伯夷降典,折(制)民以刑”為“正民”尚可🧑🏼‍🏭👆🏽,難道“稷降播種,農殖嘉穀”也能稱之為“正民”嗎?頗疑今本《尚書》作“殷”者,乃“叚”之訛,通《墨子》所引作“假”者。“叚”🔟、“假”都是“嘏”之假借🥷🏼🍥。“嘏”有賜福之義🧑🏼‍🏫。《詩·大雅·卷阿》“純嘏爾常矣”鄭玄箋:“予福曰嘏👮🏿‍♂️。”“三后成功👩🏻🕵️‍♂️,惟嘏于民”🕣,是說伯夷降典🙆🏼‍♂️,禹平水土⛹🏽‍♂️,稷降播種,都是造福、賜福於民,故《墨子·尚賢中》下文云“萬民被其利”。這種說明,顯然比“致民殷盛富庶”、“其功施于民者大且遠”合理通順得多👩🏼‍🍼,故為之一說。

“靖譖庸回”與“靜言庸違”

(缺)

 


 

 

 



[1] 81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10月1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10月31日

点击下载附件: 1850雷燮仁:《尚書》異文疏證四則.doc

下载次数:34

分享到🐅:
学者评论 回去再看看>>>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09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