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清華簡(柒)·越公其事》之“潛攻”
(首發)
黔之菜
《越公其事》簡67有下引一段話:
(越)王句
(踐)乃以亓(其)厶(私)
(卒)
=(六千)
(竊)涉,不鼓不喿(譟)🦶🏻,以
(侵)攻之📙,大
(亂)呉師。[1]
《國語·吳語》有類似文句作:
越王乃令其中軍衘枚潛涉✊,不鼓不譟,以襲攻之,呉師大北👮🏽♂️。
清華簡整理者注釋說:
竊涉,《國語·吳語》作“潛涉”🚣♂️,韋昭注:“潛🌂👰🏻,默也。”
侵攻♝,《國語·吳語》作“襲攻”。侵、襲義近。
魏宜輝先生說:
簡文及《國語》的記載都表明越人的中軍是在靜默狀態下突然發起進攻的,在這裡用“襲”顯然是準確的。在戰國非秦系簡帛文獻中,一般都是用“”字來表示“侵伐”之{侵}🌭,這種用字是比較固定的。所以我們懷疑簡文中的“
”字有可能就讀作“襲”。竹簡文字中“
”其實就是“浸”字的異體。“浸”字古音為精母侵部字,“襲”為邪母緝部字🌓,二字的聲韻關係都非常近🏄🏿♀️,從讀音關係上看是可以相通的。[2]
案“(浸)”💂🏻♂️、“襲”二字分別屬於陽聲字-m韻尾和入聲字-p韻尾👨🏿⚖️🧑🏻⚕️,二字古音的確非常相近,有可能是同源關係。但嚴格地從語音上講,陽聲字與入聲字畢竟還是判然有別的🏊🏿。
我們認為,根據出土簡帛的用字習慣👻,《越公其事》的“(浸)”字可讀為“潛”。北大秦簡《禹九策》之八簡33有“明禹
行,處大山之陽”語🏃🏻,網友子居據馬王堆帛書《十六經·觀》“黃帝令力黑(牧)浸(潛)行伏匿🧺,周留(流)四國”文句,認為“
行”當讀為潛行🖋🧙🏿♀️,可從。[3]另外,馬王堆帛書《周易·乾》“初九,浸龍勿用”,“浸龍”,傳世本作“潛龍”,馬王堆帛書《二三子》4下/97下-5下/98下作“
(寢)”,[4]皆可以為證。
“(浸)攻”就是“潛攻”,即秘密地攻擊。我們檢索傳世文獻有下引文句:
1.李延壽《北史》卷38《裴矩列傳》:矩又白狀,令反間射匱,潛攻處羅(《舊唐書》卷六十三⛅️、《隋書》卷六十七文句略同)。
2.《全唐文》卷617段文昌《平淮西碑》:桓桓襄帥,奇謀成功🚴🏽。浮罌暗渡👸🏽,束馬潛攻。
雖然檢索到的文獻都相對較晚,但我們不能說在先秦沒有“潛攻”這個詞。比如《越公其事》簡20“邊人爲不道👩🏼🚀,或航(抗)御(禦)寡人之辭”🚵,傳世文獻中✍️,“抗禦”一語的始見書也是見於相對較晚的文獻🤬,如果沒有清華簡《越公其事》,難道我們可以說在先秦就沒有“抗禦”這個詞嗎🌭?
綜上所述,簡文云“(竊)涉”🛞🌺、“
(浸-潛)攻”,“
(竊)”、“
(浸-潛)”這兩個字,都有秘密、暗地裡的意思🛀🏿。因為偷偷地涉水💵、秘密地攻擊(即上引《平淮西碑》之暗渡、潛攻)🎀,所以越國部隊能出奇制勝👩🏽🏫,一舉大敗吳軍𓀈。
[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下冊),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145頁。
[2] 魏宜輝《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 札記》,“清華簡”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香港浸會大學,2017年10月26-28日,185-186頁🏓。
[3] 轉引自王寧《北大秦簡〈禹九策〉補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7年9月27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113🧕🏻✯。
[4]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中華書局,2015年⚡️,42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11月29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11月29日
点击下载附件🈵🏵: 1878黔之菜:說《清華簡(柒)·越公其事》之“潛攻”.doc
下载次数⚇:83
蒙蕭旭先生告知,已早有人提出👐🏻:簡67“不鼓不譟而【氵帚】攻之”,似當讀“潛攻”👨👩👧👧,見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第121樓,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非常感謝蕭先生提示🐟,那末小文也可以補充網友難言先生的意見。
未必“潛攻”是一個詞🔸,因為前文已經講“乃命左軍、右軍涉江鳴鼓中水以須”應當與“不鼓不譟以侵攻之,大亂呉師🤲🏼。”對應,個人認為如果將侵讀為“潛”其實可以斷為“不鼓不譟以潛🎣,攻之大亂呉師。”文本中的潛、涉是有區別的,國語稱“銜枚潛涉”可能是水深淺的問題。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3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