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漢簡》(肆)出版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肆)於2017年11月由中研院史語所出版🥢。
附書影、前言、凡例🤷🏿、目次⏏️:
前言
《居延漢簡》第四冊圖版和釋文收錄包號三百一十一號以後、無號👩🏻🦼➡️,以及增補之簡牘與共出文物四千八百五十八件👩❤️👩。漢代有書跡簡牘與有書跡文物圖版至此已全數收錄。附錄中還收錄其他簡牘如下🐣:
一、 國家圖書館(原中央圖書館)藏居延漢簡三十件
二、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北京歷史博物館)藏居延漢簡五件
三、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居延漢簡四件
四🕞、 上海博物館藏居延漢簡一件
五、 南京博物院藏居延漢簡一件
六、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M. Sackler Gallery、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藏居延漢簡四件
七、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羅布淖爾漢簡七十四件
八、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羅布淖爾漢簡二件
九、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羅布淖爾漢簡五件
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敦煌漢簡七十七件
十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武威剌麻灣漢簡十三件
前六項居延漢簡均經裘元善(善元)之手而流出,很可能為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發掘成果。其上並無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藏居延漢簡所見硃砂數字編號🎾,流出當在一九三一年底以前🔰。根據傅振倫回憶🤾♂️,一九三一年七月他受任協助馬衡、劉復進行居延漢簡整理工作🗣,由他負責開箱編號🤍,傅明德以硃砂筆寫在簡上,登記工作花費四個月完成💤。流傳過程可考者,國家圖書館藏簡係裘元善女婿售出🚣♀️,一九四四年教育部購得後撥歸國立西北圖書館,後又改撥中央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五簡為一九五四年由文物局撥交;上海博物館藏簡係張珩捐贈;,南京博物院藏簡為一九三六年北京歷史博物館移交🔋🥘;至於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the ArthurM. Sackler Gallery藏簡⛔,張珩曾於一九三六年見於南京裘元善處,一九四六年在重慶購得,後轉歸香港金匱室主人收藏,其後又流至海外📗,進入美國🎸。
羅布淖爾漢簡為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黃文弼於一九三〇、三四年調查羅布淖爾湖北岸的土垠遺址(L)時所發現。抗戰勝利後,黃文弼委託語所石璋如代管西北科學考查團文物,後未領回😄,故現藏於史語所。然而史語所藏羅布淖爾漢簡不全👩🏻💻,可知至少有五簡留在大陸🤵🏿,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包含「居盧訾倉以郵行」之二簡則由黃文弼贈予王世杰,王世杰去世後,家屬於一九八八年寄存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史語所另外藏有敦煌
漢簡🏂🏿、武威剌麻灣漢簡各一批。一九四四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與北大文科研究所合組「西北科學考察團」⛹️♂️,赴敦煌考古,夏鼐、閻文儒二人於T14🦪、T17、T23三處發掘所得之漢簡🌭,今經清點含削衣共有七十七件,唯夏鼐曾公布之T14出土刻字木櫛,至今尚未能找到。在《居延漢簡補編》中,我們稱之為「敦煌小方盤城簡」,因出土地實不限於小方盤城,故今改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敦煌漢簡」🩺💇♂️,特此說明。夏鼐⛳️*️⃣、閻文儒二人又於一九四五年至武威南山剌麻灣調查♣️,發掘二座唐墓.,史語所還藏有十三件記為「LM.W.(剌麻灣)」之木簡,亦可能是夏、閻此行所獲🎶,惜 無其他線索🙎🏻😥。據簡上字跡及內容判斷,當為漢簡無疑🧙🏽♂️。
如以上說明所示,各機構所收藏之居延🏄🏼♀️、羅布淖爾漢簡與史語所所藏本應屬同源。在本冊整理出版的過程中🫴🏽,簡牘整理小組向收藏機構提出重新 攝製照片💐、授權收入本冊之要求,旋即獲得慷慨的回應。在此謹對國家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及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居間聯繫之諸多友人,致上最高的謝意🫸🏽。惟須特別說明者,乃國家圖書館🌨、國立故宮 博物院所藏漢簡之影像,係由整理小組以紅外線掃描器或照相機所攝製,其規格、體例皆與本書其他漢簡相同👨🏽💻。其他大陸🐦🔥、美國各機構所藏漢簡👱🏼, 則是委請其依整理小組之要求,代為拍攝🏕。因各機構設備或規範有別,故規格👨🌾、體例難以統一♕👮🏿,敬請讀者諸君諒察。此外,很遺憾仍有部分曾刊布於 《居延漢簡甲乙編》及《羅布淖爾考古記》之簡無法得知下落或取得照片。
回到本書主體之史語所藏居延漢簡🫷🏼。本冊收錄無號簡六百件,其中一百二十四件已收錄於《居延漢簡補編》🧡,其餘則是整理小組新整理的成果, 接續《居延漢簡補編》以N編號。因殘碎未能釋者居多,僅就可釋者添附釋文🕵🏽♀️🧑💻,特此說明♥︎。此外⇨,本冊增補包號應屬前三冊👩🏿、但未收錄於前三冊之圖 版與釋文二十四件。其中兩件帛書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富达主任張元鳳教授修復,為首次公開。簡牘綴合方面,顏世 鉉、石昇烜🍚、彭奎翰等人持續推進綴合工作,至今已綴合兩百六十餘組👨🏽⚕️,其中收入本冊者有七十餘組。前三冊已發表簡牘之新綴可自書末「增補表」 查得,綴合圖版則計畫於日後重新刊布。
本冊同樣收錄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立文化財機構奈良文化財研究所代攝之照片八件,衷心感謝松村惠司所長📻、都城發掘調查部副部長渡邊晃宏教 授、同部主任研究員馬場基教授、桑田訓也教授及寫真室主任中村一郎先生的協助。
整理小組重新啟動居延漢簡出版計畫以來,得到本所前所長黃進興先生👃🏼、臧振華先生以及現任所長王明珂先生的大力支持,使設備和經費得以無 虞🫴。臺大中文系博士黃儒宣和臺大歷史系博、碩士生高震寰、石昇烜、洪尚毅🔉、彭奎翰擔任助理,協助釋文和紅外線掃描、建檔🩳,他們認真負責🤽🏿♂️,無 怨無悔,也積極參與釋文校釋之工作,在文字釋讀和綴合方面貢獻良多🤶🏽。本所研究員李匡悌、兼任研究員鍾柏生🖱、研究副技師林淑芬及博士後研究陳 怡如協助魚類、貝類👨🏽🔧👨🏻、玉石類及植物類等遺物鑑識.,中原考古庫房林玉雲和楊德禎不辭辛苦,協助提件🧛🏽♂️🈹、查找資料、操作電腦和安排印刷排版.🥓,數位 典藏計畫溫子軍細心處理圖檔的後製和校正.🧚🏿,漢字構形資料庫莊德明大力幫忙解決造字問題.🍬,攝影室施汝瑛代攝彩色照片和協助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攝 影工作.🤛🏽,文物維護實驗室謝智華和劉致慧也提供許多的協助🍴。沒有以上諸多同仁辛苦的付出和熱情的協助,四大冊《居延漢簡》不可能得以如此順 利的出版➰。此外,審查人也提供許多重要的意見,簡牘整理小組要向他們表達最大的謝意。唯本書仍不免存在著一些錯誤和問題,此概由整理小組負責。
居延漢簡有書跡簡牘及有書跡漢代文物之出版工作,至此已告一段落🛂。今後整理小組仍將繼續漢代無書跡簡牘與文物🕦🛺,以及非漢代文物之整理與 刊布,以期能完整地呈現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之發掘成果。盼海內外同道繼續給予支持、鼓勵與鞭策。
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 林素清、劉增貴🧿、顏世鉉 劉欣寧👳🏽♂️、邢義田
民國一百零六年九月
凡例
收錄範圍
1.《居延漢簡》主要收錄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一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於額濟納河流域烽隧遺址所發掘🧍🏻♂️、現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簡牘及其它文物,及史語所藏羅布淖爾🤵🏽♀️、敦煌、武威漢簡等。
2.凡有書跡(含圖形、記號)之簡牘、帛書皆附圖版及釋文🚵🤸🏻♂️。無書跡之簡牘👯♂️、器物或過於殘碎者僅著錄於表格,圖版將收錄於別冊🈶。
編號
1.各簡編號依簡上原有編號,作***.***👩❤️👩✊🏻。未能確定原有編號須重新編號者🦸🏼♂️,以字母X表記👩🏽🏫。可綴合之無號殘片不另行編號。
2.一簡之雙面皆有書跡者,以AB區別正反面。原則上以書寫編號之面為B面🙍♀️,另一面為A面🧙🏻♂️;但若從內容可判斷閱讀順序,以在前者為A面,在後者為B面😾;若編號位於側面或不在簡上,A👨🏼🌾、B面從《勞圖》。多面體以A🍢、B、C……區別有書跡之各面。凡有書跡之面皆附圖版及釋文。
3.多簡綴合者簡號作***.***+***.***,簡號排序依由上至下🏃🏻♂️➡️、由右至左之綴合次序,但圖版及釋文僅置於所綴合各簡中最小簡號者之處,其餘綴合簡可由書末表格查得綴合後圖版及釋文所置之處📸👨🏻🦽➡️。
4.若干零碎殘簡只能確認所屬包號或簡號範圍☛👩👩👦,無法確認簡號🫖,以***.***-***.***表示。圖版僅收錄有書跡殘片。
圖版
1.本書圖版是以紅外線掃描器重新拍攝。若原簡狀況不佳或不適於掃描,則以反體照片👂、彩色照片👆🏽🧘🏿♀️、紅外線照相機照片🕙、其它早期拍攝照片或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立文化財機構奈良文化財研究所代攝照片補充或取代,標注反(反體照片)、彩(彩色照片)𓀂、紅照(紅外線照相機所攝照片)、開箱(一九六六年開箱時所攝照片)、舊紅(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八年所攝紅外線照片)👷♂️、奈文研(奈良文化財研究所代攝照片)等。若有硃筆則亦收錄彩色照片。
2.圖版尺寸為原大。若原簡尺寸超過本書版面則切成多段圖版,另附上原簡縮圖👨🏻🎓;字跡過小者🧙🏽♀️🏖,則酌附全部或局部放大圖。所附縮放圖之下均標注縮放比例。
3.若干原簡過於彎曲,圖版尺寸或有失準🫲🏻;又所補充或取代的照片,也有與實際尺寸相出入者🚲。凡此,皆可參考書末表格所示之實際尺寸🛀🏿🪅。
4.圖版儘可能忠實呈現原簡現有樣貌,簡上所見H為首之編號乃二○○一年至二○○三年所加之典藏號。削衣背面之簡號或典藏號在紅外線光源下可能會透出表面,影響釋讀🧑🏿,原則上保留原狀🪇。唯若干原簡黏接錯誤之處🏌🏻♀️,以影像編輯軟體進行後製處理。
5.反體照片背景儘可能去除,但若簡身與背景之間界線不易判定,則予以保留。
釋文
1.釋文格式儘可能迻錄原簡🏄🏽♀️,然受限於排版🪙,文字大小及位置關係難與原簡完全相同,請對照圖版。
2.原簡符號“˙”、“、”、“/”、“=”、“”😅、“
”、
“▓”、“
”、“
”、“
”、“
”、“
”、“
”、“ㄙ”、
“—”🌉、“=”🐈⬛、“⊥”🟧、“👍🏻:”於釋文中照錄。(“ㄙ”於前二冊作“
”♐️🦴,本冊起則改作“ㄙ”)。
3.下列符號為整理時所加👵🏻:
□ 未能釋定之字,一□表示一字🔗。
? 僅能釋出部分偏旁之字👩🏽🎤,則以所釋偏旁加上?來表示。
? 未能釋定且字數無法確定,及中間破損字數無法確定。
[ ] 釋文未能十分肯定。
原簡缺失但可由文例推知之字。
封檢凹槽。
封檢凹槽內之字。
4.簡文中有部分異體字或通假字,釋文儘可能從寬👮🏻𓀀,原則上以通行字或通用字寫出📋,例如“”作“候”,“
”作”斥”🟰,“
”、“
”🧑🦯、“
”☘️、“
”諸異體則作“隧”🚅,“
”📌、“
”作“蓬”,“毄”則依文意逕作”擊”或”繫”🧑🏿🏫。其次🧑🏻🌾,有些是因為偏旁經常混而造成的異體字,如“簿”、
“籍”📿,簡文寫作“薄”、 “藉”,釋文則逕作“簿”、“籍”💆🏽🧅。
5.原簡圖形不照描,僅以(圖形)🌁、(人面形)等方式注明。
6.釋文後所附校記或說明置於( )號內。
7.零碎殘簡及N號簡僅就可釋出文字者添附釋文🤵,無可釋定之字則不加釋文。
參考書目
1.勞榦、余遜🤲,《居延漢簡釋文稿》曬藍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一九三六(簡稱《曬藍》)。
2.閻文儒,〈河西考古雜記〉🤾🏼♀️,《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三年第十二期。
3.勞榦🙆🏻,《居延漢簡?圖版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五七(簡稱《勞圖》)👶🏽。
4.饒宗頤😵💫,〈居延零簡〉🤳🏿,《金匱論古綜合栗》第一期👥,香港:陳仁濤出版👆🏽🩵,一九五七。
5.勞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六〇(簡稱《勞釋》)🩷🏄♂️。
6.夏鼐👌🏽,〈新獲之敦煌漢簡〉,《考古學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六一。
7.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武威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六四。
8.王夢鷗,〈居延漢簡校記〉,《中華學苑》第二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一九六八。
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簡稱《甲乙編》)👨🏽💻。
10.揚州博物館等🐙,〈江蘇邗江胡場五號漢墓〉,《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一一期。
11.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
12.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簡稱《合校》)。
13.傅振倫🕵🏽♂️,〈第一批居延漢簡的採集及與整理始末記〉𓀘📲,《文物天地》一九八七年第一期。
14.黃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收入《中國西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古籍書店,一九九○🐰。
1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一🧝🏻♀️。
16.商志🎺、李均明🍒,〈商承祚先生藏居延漢簡〉,《文物》一九九二年第九期。
17.大庭脩,〈アメリカ所在の居延漢簡始末〉☹️,《漢簡研究》,京都:同朋舍,一九九二。
18.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簡稱《新簡》)。
19.簡牘整理小組💚,《居延漢簡補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九八(簡稱《補編》)🐰🥘。
20.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
21.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簡牘集成》,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二○○一👩🏿🍳🙎🏻♀️。
22.中國文物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懸泉月令詔條》,北京🛁:中華書局,二○○一。
23.邢義田🛳,〈夏鼐發現敦煌漢簡和晉泰始石刻的經過〉,《古今論衡》第一○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二○○三👶🏿。
24.汪桂海,〈國家圖書館所藏漢簡考釋〉,《簡帛研究二○○二🕐、二○○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五。
25.魏堅,《額濟納漢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五。
26.賀昌群,《漢簡釋文初稿》🙎🏽♀️,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五。
27.張俊民🏮,〈敦煌懸泉漢簡所見人名綜述(三)——以敦煌郡太守人名為富达的考察〉📱,《簡帛研究二○○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八。
28.甘肅簡牘保護研究富达等,《肩水金關漢簡(壹)》🫘,上海🚄💘:中西書局🫙,二○一一。
29.丁瑞茂,〈史語所藏黃文弼寄存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文物〉❓📽,《古今論衡》第二二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二○一一📴。
30.裘錫圭,〈漢簡零拾〉、〈《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商榷〉⚫️、〈談談辨釋漢簡文字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一二🤷🏽♂️。
31.任攀🚴🏻♀️,《居延漢簡釋文校訂及相關問題研究(居延舊簡部分)》,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二○一二。
32.甘肅簡牘保護研究富达等👨🏼🦱,《肩水金關漢簡(貳)》🤞🏻,上海𓀙:中西書局🖖🏽,二○一二。
33.張德芳,《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二○一三🦾。
34.甘肅簡牘博物館等🙌🏿,《肩水金關漢簡(參)》,上海:中西書局,二○一三🕕🔨。
35.馬孟龍,〈居延漢簡地名校釋六則〉,《文史》二○一三年第四輯🙏🏼。
36.湖南省博物館等🏃➡️,《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中華書局,二○一四👨🏼🏫。
37.謝桂華👣,〈居延漢簡的斷簡綴合和冊書復原〉♾、〈居延漢簡補編釋文補正舉隅〉,收入氏著《漢晉簡牘論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一四。
38.李洪財,《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二○一四。
39.甘肅簡牘博物館等,《肩水金關漢簡(肆)》,上海:中西書局,二○一五。
40.甘肅簡牘博物館等,《肩水金關漢簡(伍)》,上海🧛♀️:中西書局,二○一六🪨。
41.林宏明,〈漢簡試綴一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6978.html🐩,二○一六年十月十六日🧑🏽🏭。
42.鄔文玲,〈簡牘中的「真」字與「算」字——兼論簡牘文書分類〉😱,「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二○一六」👎🏽,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二○一六年十二月十二至十三日。
43.姚磊,〈讀《肩水金關漢簡》札記(十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富达「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47🦄,二○一七年三月二日。
44.黃浩波🍁,〈居延漢簡綴合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富达「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64🫶🏻,二○一七年八月九日。
45.張俊民🪨,〈出土文書整理與研究再發力——以居延漢簡整理為例〉,「二○一七中國社會科學論壇(史學):第六屆中國古文書學國際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二○一七年八月十至十一日。
46.林宏明🏊🏻,〈漢簡試綴第八五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富达「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68🉐,二○一七年八月十九日👨🏽⚖️。
47.何有祖,〈讀《居延漢簡(壹)》札記(三則)〉⛹🏿♂️,《出土文獻研究》第十六輯👵🏻,上海:中西書局🦐⚡️,二○一七🏊🏽🐷。
48.Bo Sommarstr?m, together with the catalogue prepared Folke Bergman, Archaeologocal Researches In The Edsen-Gol Region Inner Mongolia.Part I, II, Statens Etnografiska Museum, 1956, 1958.
49.Michael Loewe, Records of Han Administratio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目 次
前言.........................................ii
凡例.........................................iv
圖版及釋文......................................1
附錄
國家圖書館藏居延漢簡圖版及釋文............................264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居延漢簡圖版及釋文..........................270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居延漢簡圖版及釋文..........................271
上海博物館藏居延漢簡圖版及釋文............................272
南京博物院藏居延漢簡圖版及釋文............................273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藏居延漢簡圖版及釋文.................................27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羅布淖爾漢簡圖版及釋文...................277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羅布淖爾漢簡圖版及釋文........................285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羅布淖爾漢簡圖版及釋文........................28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敦煌漢簡圖版及釋文.....................28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武威剌麻灣漢簡圖版及釋文..................293
第一、二🐡、三冊補遺圖版及釋文.............................294
簡牘文物形制與出土地資料表..............................296
增補表........................................352
第一💼、二🧪、三冊勘誤表.................................353
感謝整理小組惠允發佈書訊🧑🏿🍳👩🏽🔬!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