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甲骨🤷🏻♀️、金文中用為“這”的“言”字
(首發)
張崇禮
濟南大學出土文獻與文學研究富达
戰國文字中的“這”字為湯餘惠先生首次釋出🍣。湯先生引《玉篇·辵部》“這☝🏼,宜箭切,迎也”為訓,認為齊侯鎛“這而(爾)倗(朋)?(儕)”的“這”字正有“迎”義👨🏽💻。[1]其說可從。傳統字書中對“這”訓為“迎”還有很多記載,如《正字通》:“這,倪殿切🌲🟥,音彥⛩,迎也。《周禮》有‘掌訝’,主迎訝。古作這😚。毛晃曰🪷:‘凡稱此箇爲者箇👨👨👧👦,俗多改用這字。這,乃迎也。’《佩觹》集與毛同👨🏻🦼。”《廣韻·線韻》🐝:“這🎅,迎也🎮。”慧琳《一切經音義》:“這⛹️♂️,音彥,《蒼頡篇》云🦽:‘這,迎也🧄🗺。’”
在湯先生說法的基礎上🛌🏿,我們認為甲骨和金文中的有些“言”字應該讀為“這”,訓為“迎”💁🏼。
伯矩鼎(《集成》2456):“伯矩作寶彝👩🏽💻,用言王出內(入)使人。”卣(《集成》5354):“
作旅彝,孫子用言出入。”弭仲簠(《集成》4627)👩🏿🌾:“用饗大正,音王賓。”“音”也應該是“言”字👨🏻🚒🚴🏻。這些“言”字自于省吾先生讀為“歆”,[2]學者多從之✋🏼。[3]
《說文》:“歆,神食气也。”《詩·大雅·生民》:“其香始升🦽,上帝居歆。”鄭玄注:“其馨香始上行,上帝則安歆享之。”“歆”是指祭祀時神靈享用祭品的香氣,也指用食品祭祀鬼神。《左傳》僖公三十一年:“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杜預注🧑🏽🍼:“歆🧗🏻♀️,猶饗也𓀌。”杜注用了一個“猶”字👨🏽🦱,表明“歆”和“饗”是有區別的。“歆”字專用於祭祀🍷,故傳世典籍中不見其用於生人的例子👩🏻🏫。伯矩鼎的“出入使人”和卣的“出入”都是指使臣、使者,弭仲簠的“王賓”指賓客,也可以說是王派來的使臣✏️,他們都是生人🧛⛵️,所以“言”讀為“歆”並不合適🧑🏻🤝🧑🏻🙋🏻♂️。而讀為“這”🚣🏻、訓為“迎”🆎,與使者、賓客都是外來者的身份相吻合。銘文中至今未見“言”後接“父兄”之類的賓語,原因可能正在於此🪂🧤。《儀禮·士冠禮》:“冠之日,主人紒而迎賓👨🔬。”“迎賓”一語先秦古籍習見📼,且沿用至今🔐。
言(這),亡(無)冓(遘)。
辛巳卜🧑🏽🎓,內貞🧑💼:言(這),其?(有)冓(遘)。 《合集》04519
賓貞:言(這)🏋🏿,亡(無)冓(遘)。 《合集》04520
□亥[卜],賓[貞]💏:……言(這)……冓(遘)。 《合集》03685
爭:言(這)……冓(遘)。 《英藏》0921
以上卜辭中的“言”與“冓(遘)”相對,都應讀為“這”,訓為“迎”,是占卜去迎接時能不能遇上要迎接的人,也就是能不能接到人。
[1]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輯,中華書局🛬,1986年👨🏼🦲,第30-31頁。
[2]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第695-696頁🚣♂️。
[3]如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5年📛,1230-1231頁;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40頁;張世超等著:《金文形義通解》🕧,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第478頁🏓;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2665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8年7月12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8年7月12日
点击下载附件: 1929張崇禮:談談甲骨🕙、金文中用為“這”的“言”字.docx
下载次数:86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