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
抱小
頃獲讀曹錦炎先生《上博竹書<卉茅之外>注釋》[1]一文🌴,該文披露了上博簡中的一篇先秦佚文。現將曹先生所作的釋文迻錄如下:
卉茅之外,(役)敢氶(承)【簡1】行。矦(喉)
(舌)
(堵)賽(塞),安(焉)能聰明🤾🏼♂️🏃♂️➡️?舊立(位)不
(捲)🤸🏿♀️,昔(措)足安(焉)
(奠)🉑?多
(廟)
(寡)情,民古(故)弗敬🫲🏽。皇句(后)又(有)命,幾(豈)敢巟(荒)
(怠)👨🏿💼🪑?敬戒
(以)??(待),
(幹)
(常)亓(其)若
(哉)。血
(氣)不迵(通),?(孰)【簡2】能飤(食)之?敢
(陳)□
(較),不智(知)亓(其)若
(哉)⛹🏽🧑🏼⚕️。【簡3】
首先,簡文通篇為有韻之文👨🏿🔬,其以行、明為韻(古韻陽部)👶🏿;(奠)、敬為韻(古韻耕部);
(怠)、
🔀、之◻️🧑🦳、
為韻(古韻之部)。
其次,簡文云“舊立(位)不(捲),昔(措)足安(焉)
(奠)”,曹錦炎先生謂此句大意為🪄:“宗廟中舊的祖先神位不收去⚽️,新增的神位將置足何處去祭奠他們呢?”我們認為簡文或許應有其他的解釋🖥,疑可讀為“舊(久)立不
(倦)🏰,昔(措)足
(安)
(奠)”🛡,“昔(措)足
(安)
(奠)”,即“
(安)
(奠)昔(措)足”⌚️,乃倒文以就韻之例,如《詩·邶風·日月》“出自東方”👩,又云“東方自出”🧙🏽♀️;《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又云“自公退食”👨⚕️。[2]檢《廣雅·釋詁四》:“措🤷🏼♀️、奠🙂↕️,置也。”[3]簡文“
(奠)昔(措)”為同義複詞,就是措置、放置的意思。簡文謂久立不倦🔸,將如何置足👱🏻♀️?(腳怎麼放?)
關於出土文獻中同義複詞的運用,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收有整理者擬定的《蘭賦》,原整理者曹錦炎先生作過很好的說明👋🏽,現在據以引用:
本篇賦文對仗講究,用字推敲😲。同義或義近字連文疊用,如“茂豐”👨👨👧👦、“殘賊”、“逴遠”、“行道”、“備修”🐙、“凥宅”、“約儉”、“比擬”,以及“雨露”、“荑薜”、“螻蟻”、“虫蛇”等,均是由兩個義近字組合而成的同義複詞😨,足見此賦修辭之美。遣詞用句之清麗🚣🏻,與屈原宋玉作品相比🦸🫳🏻,可以說並無遜色。[4]
這足以說明同義複詞這一構詞方式的重要性及其普遍性。
案《蘭賦》簡2有下引一段文字𓀚:
緩才(哉)萰(蘭)可(兮)🦓,□□攸(搖)茖(落)而猷(猶)不(失)氒(厥)芳=(芳,芳)浧(盈)
(比)迡(邇)而達??(聞)于四方👻。
此釋文吸收了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以下簡稱“讀書會”)及網友的意見,[5]讀者可自參閱👼🏽,不再一一出注,以求簡省。
關於“迡”,讀書會的意見是:“迡上一字當為從言從言從
之字⬛️,隸定作
𓀘,楚簡中
字多見👨🚒🔺,均讀為必,此字疑為謐字異體🧙🏿♀️。《爾雅》‘謐,靜也⇾。’迡,疑讀為寧,《左傳·僖公七年》‘盟于甯母👨🏽✈️。’杜預注‘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音如甯👨🏻🦼➡️。’《後漢書·郡國志》泥母作甯母,甯、寧可通,《大雅·文王有聲》‘遹求厥寧’🌳👩🏻✈️,《說文·欠部》引作‘甯’。則迡可讀為寧🍎⛽️。寧、靜意同👩🦱💁🏿♀️。”網友小狐先生懷疑此句當讀爲:“盈匹迡而達聞于四方👮🏻♀️。其香氣充盈於近處(匹、迡皆指其近處)而又飄散到四方。”案💆🏿:小狐先生之解釋文義可從👩❤️👩,但正如袁瑩先生所指出的:“匹”似乎沒有表示近處的用例🙋♀️。[6]此外還有網友跟帖提出諸如“密邇”👐🏻、“謐(溢)迡(墀)”、“僻匿”等說🧜🏿♂️。[7]
我們認為可讀為“比”🍔。
🙋🏿♀️,所從之
💪🏻,楚簡中多用為“必”,而“比”☂️、“必”古音一為並母脂部,一為幫母質部🧬,有著嚴格的陰入對轉關係👩🏿🔬。文獻中的異文如“故書庇作秘”、“古文柲枈”,[8]可以為證。“比邇”為同義複詞,皆訓為“近”。[9]檢銀雀山漢簡《晏子》簡581有“觀上【□□】欲而微爲之竊,求君之比壐(邇)”語,整理者指出,比邇,指親信🚬。[10] 這也是“比邇”連文之證。《蘭賦》的“
(比)迡(邇)”,猶如上博二《從政》甲簡13“
=(君子)之相
(就)也,不必才(在)近迡(邇)”之“近迡(邇)”。都是古漢語常見的一種構詞形式——同義複詞。
另外,上博簡《卉茅之外》云“多(廟)
(寡)情,民古(故)弗敬”,案“
”疑可讀為“貌”,郭店簡《性自命出》簡20、上博簡一《性情論》簡12皆借“
”為“容貌”之“貌”📪;[11]又《說文》“緢”字下引《周書》“惟緢有稽”🧗🏻♂️,今本《尚書·呂型》作“惟貌有稽”👩🏻🦲,[12]皆可為證🫱🏻。“多
(貌)
(寡)情”⚔️,與《莊子·列禦寇》篇之“厚貌深情”🚵🏽♂️,其構詞方式頗為相似。檢漢·劉向《列女傳?齊田稷母》云:“非義之事,不計於心🧑🏻🦼🦦;非理之利,不入於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𓀜。”則或分言之或相連文𓀔,皆指外貌與內心。
又此文兩見“亓(其)若”👩🏼🦱,“
”字,曹錦炎先生皆讀為“哉”,謂用作語氣詞🫚;又謂“若”,義為順✸🤽🏿。案“亓(其)若
”,疑讀為“亓(其)若
(兹)”🦪,義為“其若此”。“若兹”一詞☪️,屢見於《尚書》,如《湯誓》“夏德若兹”🦹,《大誥》“卜陳惟若兹”,《酒誥》“予不惟若兹多誥”💂🏿♂️,《梓材》“自古王若兹監”🚣🏻,《多士》“降若兹大喪”😇,《君奭》“予不允惟若兹誥”🛹🧚🏽♂️、“予不惠若兹多誥”、“祗若兹”等👩🏼🚒,皆是☛。
最後🔚,根據本文的意見,我們將上博簡《卉茅之外》釋文重新寫在下面:
卉(艸-草)茅之外,(役)敢氶(承)【簡1】行。??(矦-喉)
(舌)
(堵)賽(塞)🧚🏻♂️,
(安)能聰明?舊(久)立不
(倦),昔(措)足
(安)
(奠)?多
(庿/廟-貌)
(寡)情,民古(故)弗敬⟹。皇句(后)又(有)命,幾(豈)敢巟(荒)
(怠)🔲?敬戒
(以)??(持)👨🦰,
(幹)
(常)亓(其)若
(兹)。血
(炁-氣)不迵(通)👨🏽🏭,?(孰)【簡2】能飤(食)之3️⃣?敢
(陳)□[13]
(較?)🙋♂️,不智(知)亓(其)若
(兹)。【簡3】
附注:
蒙海上友人惠示曹錦炎先生大文,小文乃得以形成,謹此致謝🧎➡️!
[1] 曹錦炎《上博竹書<卉茅之外>注釋》👩🏽,武漢大學簡帛《簡帛》(十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2] 參徐仁甫《廣古書疑義舉例》“倒句叶韻例”,中華書局🏇🏿,1990年,106-107頁;又參看蔡宗陽《詩經纂箋》🙇♂️,臺北萬卷樓🗺🫂,2013年👱♀️🕵🏻♀️,547-548頁。
[3] 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年,109頁。
[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250頁👊。
[5] 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蘭賦〉校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7,2011年7月17日。
[7] 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蘭賦〉校讀》👩🏼🦰⛹🏻♀️,2011年7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7,第23楼🎸、第30楼🖖🏿、第47楼。
[8] 參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590頁。
[9] 《廣雅·釋詁三》🤶🏿:“比,近也。”參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年🙅,92頁👈🏽。
[10]《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97頁🤹🏽。又可參蔣魯敬《銀雀山漢墓竹簡<尉繚子><晏子><六韜>集釋》,2012年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何景成副教授☝️。
[11] 參《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182頁注【14】引裘錫圭按語🏋🏿♀️。
[1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646頁🦩;又參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中華書局,2016年💵,48頁。
[13] 曹錦炎謂此字已殘💒,尚存“糸”旁可辨👨🏻🎓。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9年5月30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9年5月30日
点击下载附件: 2009抱小:讀上博簡《卉茅之外》札記.docx
下载次数:57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