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說楚文字中恭字的異體(修訂稿)
偃桐
摘 要🎃:本文通過字形的比較和考察認為,楚銅器銘文和郭店簡的字即恭之異體,進而對相關簡文進行了初步解讀👴🏻,對古文字中相關的共字形體也略作討論。
關鍵詞: 恭 異體
壽縣朱家集銅器銘文中冶師名“陳”之
📠,舊釋“共”🥻,其原篆作:
第一組:
𠇝紹
匕3.977[1]
𠇝紹
匕3.978
第二組👩🏼🌾:
陳
車飾18.12040
楚王酓
盤16.10158
🧒🏿、
楚王酓
鼎5.2795
時代大致相當的銅器銘文中“共”字作🤹♂️:
A組
蔡侯尊11.6010 春秋晚期
蔡侯盤16.10171
九里墩鼓座2.429 春秋晚期
犢共卑戟17.11113 戰國晚期
偏旁,王子囗戈17.11162 戰國
B組
楚王酓前釶鼎4.2479 楚考烈王
楚王酓前簠9.4549
楚王酓前簠9.4550
楚王酓前簠9.4551
C組
楚王酓前鼎5.2623 楚考烈王
(金文編摹) 楚王酓前盤16.10100
、
楚王酓
鼎5.2794 楚幽王
、
楚王酓
鼎5.2795
楚王酓
盤16.10158
A組的上部兩豎筆略微向兩邊傾斜🧞♀️,中部分別飾以兩圓點。B組的兩豎筆則比較直,兩點已經演變成一橫以貫之,整體上看起來結構比較規整👇🏼。中間還當有演變的環節5️⃣。C組的上部兩豎筆則明顯都呈向兩邊略敞開之勢,且下部微尖。同為楚王酓前的器,鼎和盤的字體已明顯呈現出新的變化🧿,而釶鼎的字體則偏古🤏🏽🤔,這由下部所從的“廾”形亦可得知🌗。
所有這些📺,都與舊釋為“共”者字形明顯有異。前者上部所從為封口的橢圓形,上端微尖,陳車飾和𠇝紹
匕(3.978)的字形上部雖未封口🧘🏿♀️,但兩筆明顯有靠攏趨勢🧍🏻♀️,二者的分別至為明顯。於是𓀎,舊釋難免就讓人生疑💁🏽♀️。同批銘文中的
字作:
👨🏿🔬、
楚王酓
鼎5.2794
、
楚王酓
鼎5.2795
楚王酓
盤16.10158
字下部所從與
之上部第一組基本相同,而與第二組略異,即將前者橫貫橢圓形的直橫改作向上的弧形。這在古文字材料中是屢見不鮮的🙇🏻♂️,二者并無實質性的差別。這也可以由同批材料中的忑字字形來證明🐦,忑字作:
楚王酓鼎
5.2794
𠇝盤埜匕3.975
[2] 𠇝盤埜匕3.976
第一例下部所從同第一組之上部所從;後二例則與第二組基本相同,橫貫之筆基本拉直。戰國文字😰、尤其是楚文字中,相關的心及從心之字亦有不少類似的情況,其寫法如下:
A組 |
包山218[3] 包山220 郭店·語叢三15[4] 璽彙4501[5] |
郭店·語叢三26 郭店·語叢三50 |
郭店·語叢三50 璽彙4519 |
|
|
|
|
B組 |
郭店·緇衣8 |
郭店·老子乙11 |
郭店·老子甲8 |
郭店·老子乙11 |
|
|
|
C組 |
|
|
|
|
郭店·緇衣33 |
郭店·緇衣33 |
|
D組 |
|
|
|
|
|
|
璽彙0685 |
因此,我們以為前者上部所從亦當為“心”,字可隸定為“”👋🏼,至於在銘文中怎麼讀,則不易確定,因為它記錄的僅僅是一個人名。
表中D組字形的下部實際上和共字的上部寫法相同⛓️💥,可能二者在當時確實有互混的情況。但上述銅器銘文中的字形當不會是混用而導致的現象。
郭店《六德》22簡有字作✋🏿,原釋文(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1998:187)釋作“共”🏖,“上共下之宜(義)”,文義稍嫌別扭💇🏿。陳劍指出此字上從心下從廾☘️,沈培認為正確,說可能寫成“心”是誤寫[6]💂🏿♀️。案👨🏻🦼➡️:此字當如陳劍分析,可隸定作
,會雙手捧心之義,亦可分析為從心廾聲,這樣,它很可能就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7]《說文》:“摶🪖,肅也𓀌。從心🕟🟩、共聲🏃🏻♀️➡️。”如此,此字與恭當有聯系👷🏻♂️。
帛書乙8.11有恭字作[8]🩼,與銅器和郭店簡字形比較👨🏿✈️,有兩個不同,一是心旁在下🔌,一是從共🪸。共亦從廾聲,故二者音同。戰國文字中偏旁簡化現象習見🙎🏽♀️🤾🏼♂️,共旁減省作廾,古文字中不乏其例♻️🙇🏽♂️;偏旁上下異位,晚期古文字中亦多有見。故銅器銘文和郭店簡的
字,很可能就是帛書恭字寫法之簡省,二者當為一字之異體。
《古璽彙編》著錄有兩方印作❓🧜🏻:
璽彙3658
璽彙5389
湯餘惠(2001:704)將🕎、
二字列於恭字頭下,是🦹🏿。二字亦可暫隸定作“
”。何琳儀(1998(2004):417)據此二例認為恭字共旁或省𠬞作
。與帛書乙的字形對照,此說頗有道理↖️。
頗為有趣的是陶文中有恭字作[9],上部所從,除去中間部分,與
字上部所從基本一致🦶,這樣,恭字所從共旁省作
💾🏦,似乎便有兩種來源,一是如上引陶文☛,省
成
(中間微橫一筆為共用筆畫);一種當如何說,省𠬞作
。仔細比較,我們認為
字上部可能是由前一種途徑省變而成,而
字上部則很可能是由共省𠬞而來🦻🏼🤙。何氏說“共旁或省𠬞作
”,現在看來,也頗為謹慎。
這樣,將“”釋作恭🙈,在形體上似乎也沒有大礙,“
”即從心共省聲。這種寫法的恭字𓀀,目前所見僅這幾例,古璽所錄的兩例
字形體目前尚不明歸屬[10],而在楚銅器銘文和簡帛中則有7見𓀃。
《說文》訓恭為肅,古注中多解為下對上的恭敬、恭順。恭也可用來表示上對下📚🚴🏿,《尚書·洪范》:“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晢🧑🦼➡️,聰作謀,睿作聖。”偽孔《傳》:“恭👇,儼恪。肅,心敬。”孔穎達《正義》🪜:“鄭云:‘君貌恭則臣禮肅’。”《詩·小雅·小旻》“國雖靡止,或聖或否✒️⛹🏼♂️。民雖靡膴,或哲或謀🪹,或肅或艾”,孔穎達《正義》:“叡、明、聰🎒、恭🏋🏿♂️、從👨🦲,是君德也。聖🤷🏿、哲🐗、謀、肅👨🏽🚀、乂,是臣事也。”肅亦有嚴意,《詩·小雅》🥖:“肅肅謝功🧓🏿,召伯營之。”鄭箋💭:“肅肅🏊🏿♂️,嚴正之貌💺。”《禮記·玉藻》:“色容厲肅👰🏻♀️。”孔疏💕:“厲,嚴也。肅,威也⚛️。”是簡文說“上下之宜(義)”😮,與古注意思不悖。因此💂🏿,將
釋作恭,在簡文中亦文從字順[11]🌝。
以上只是一種不太肯定的推測👨👩👧👦,或者正如陳偉師所言,并不一定就是恭字🪱。而是另外一個字,它在簡文中的確切意思🤵🏻♂️,也有待探索🤧。
最後簡單說說“”字所從之共(省)的形體演變情況。古文字中共字的形體,大別之🧑🏽🦱,有下列不同的寫法:
商
代 |
|
|
|
西
周 |
|
|
|
東
周 |
|
1.3[19]
|
|
秦
漢 |
|
|
|
由上表可知,共字在一期卜辭中就有兩種不同的寫法🧏🏿♀️,這兩種不同的寫法一直衍變、延續到戰國晚期。第二列的字形有逐漸繁化的趨勢💎,後又歸於減省。至於在商代晚期🤽🏻,這兩種寫法之間有何種關係😡,我們尚不能確指🌞,也可能它們是有共同的源頭🪝,或是形是比較早期的寫法[22]。值得關注的是第三列戰國璽印🐥、陶文中共字的寫法,這種形體似乎是揉合了前兩種形體的構形方式,雜交而成。這種寫法的字體與璽彙3658所錄古璽和《古陶文字征》所列陶文的形體當有一定聯系[23];此外,
純釜(16.10371)的
[24]字,其上部構形抑或與此類字亦有一定關聯,詳細情況待考。
由上表也可以發現🙎🏿♀️,楚文字中的共字這兩種形體也是涇渭分明的,而在作為偏旁使用時,它們都可以省去形符或聲符(第二列的廾旁兼有形符和聲符兩種功能)👯♀️,以廾作為聲符(或兼意符[25])出現在新的字形中🫐。以上甲骨文第二列共字的寫法🗞,《四聲韻》1.13引王存乂《切韻》供(共)作🤙🏼、《韻海》供(共)省作
等形👨🏽⚖️,似乎也可作為我們所論的一個旁證。
2008年4月30日初稿📃,5月8日改作🧘🏻。
主要參考文獻
G
高明🏋🏼、葛英會
1991 編著《古陶文字征》,北京:中華書局🦻🏽。
(宋)郭忠恕👩🏽🦲、夏竦
1983 《汗簡•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影印。
H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
1985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何琳儀
1998(2004) 《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
1998 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8️⃣。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
1991 《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L
廖名春
2000=2001 〈郭店楚簡《六德》篇校釋〉👨🦼➡️,載廖名春編《清華簡帛研究》第一輯,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後以《郭店簡《六德》篇校釋劄記》為題輯入氏著《新出楚簡試論》🏣🧎♀️,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羅福頤
1981 主編(故宮博物院編) 《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R
饒宗頤♟💁🏻♂️、曾憲通
1985編著 《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
容庚
1985 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W
汪慶正
1988主編《中國歷代貨幣大系1•先秦貨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T
湯餘惠
2001(2005) 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X
徐在國
2006 編《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
徐中舒
1989 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Z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65 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1984-1994 編《殷周金文集成》(1-18冊),北京︰中華書局。
[1] 見《殷周金文集成》,文中所引銅器銘文字形不再出注者均據此書▫️。
[2] 此字下部心旁《金文編》誤摹作,觀放大圖片字形,實從心,兩豎筆上端相交🧑🏽🦱,和上部之最下一橫劃相交,下段略微開口👮🏻。
[3] 見《包山楚簡》🤲,下同。
[4]見《郭店楚墓竹簡》,下同。
[5]見《古璽彙編》,下同🙇🏿♂️。
[6]詹鄞鑫主编、沈培纂辑《楚簡集釋長編·郭店楚简六德集释》11頁注〔47〕。
[7] 開始我認為此字應國是一個會意兼形聲的字🖖,廾主要是作意符,表音的功能倒在其次。故對之前有學者(廖名春2000:75)將其在《六德》中讀作“恭”的說法沒有太多關注。後從字形上分析🕵🏼♂️,認為此字應當就是恭之異體,於是便刪除了原來認為它是會意字的看法🎸,後陳偉師告訴我,“直接釋為‘恭’,我覺得存在可能性🎬🏃🏻➡️,但卻不一定📏。因為心之在上,是廾之所托,與恭中的心只是普通義符,不一定等同。”陳老師的看法很有道理,此字可能還是以會意為主🍰,在《六德》中的解讀可能更多的要從這方面來考慮🧛🏼♂️。
[8] 見《楚帛書》31頁。
[9] 《古陶文字征》103頁。
[10] 5389號印從字體來看💆🏽♂️,與楚文字的形體亦頗為接近,當然這僅是一種不太肯定的揣測。
[11]廖名春(2000:75)也曾讀此字為恭,認為“之”當訓“向”🧝🏼♀️,斷句為“上恭,下之義”。
[12] 以上見《甲骨文編》104頁。
[13]以上見《甲骨文字典》236頁💤。
[14]以上見《金文編》164頁。
[15] 《戰國文字編》165頁🤷🏻♂️。
[16] 見《傳抄古文字編》778頁。案:四聲韻1.13引道德經
韻海4.2
韻海1.3
四聲韻1.13引王存乂切韻
韻海1.3等《汗簡》、《古文四聲韻》等列在供字頭下🧑🎄,其實也是共字,用作供。
[17] 《戰國文字編》165頁。
[18] 《傳抄古文字編》262頁🐕🦺。
[19] 《傳抄古文字編》778頁。
[20] 《傳抄古文字編》778頁。
[21]以上見《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181-182頁🤰。
[22] 林義光《文源》(222頁):“《說文》云,‘熨,同也🐸。从廿𠬞。’按以廿取象,無義理……廿即之變,象物形,兩手奉之🏋🏽,古作
🚴🏿。”我們懷疑第一列商代和西周各字形都不是共字,
、
、
等形上部所從,可能為簋🏚、豆類器形之省🦹🏽♀️,故此類字有可能是
,即𢍪字。第一列東周時期各形體上部所從,可能是由𠬞形演變而來📂,而并非是從
🍏、
、
等演變而來💯。
(璽彙5133)之上部雖近乎
形,但仔細觀察🪴,橫筆在兩端都略微出露🫳🏽📠;第二列
(璽彙5138)🦹🏿♂️、
(璽彙5145)之上部兩橫若連接起來,便與第一列東周時期各形體類同(很有意思的是,璽彙5145的字形《戰國文字編》(165頁)錄作
⬅️,中間是實線,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其他因素所致。)👮🏼♂️;
(璽彙5144)上部兩短橫若拉直🐾,便與
(璽彙5145)基本相同,若再連上缺口部分,則與第一列
(璽彙1741)形一致👰🏽♀️。凡此種種,都讓我們懷疑第一列東周、秦漢時期共之上部是由第一列商代和西周的所謂“共”之上部演變而來,我們相信他們更可能是由𠬞形譌變而成🫵🏻👩🏻🦰,仔細觀察東周時期第一👾、二列共字各字形體,這種感覺愈加強烈。這樣,
(集粹)字也自然就不是共字🧔🏽,而可能是
(誥)字了👳♂️。
[23] 《戰國文字編》165、166頁將此璽印和陶文歸入燕系👇🏼🎮,字也有可能屬燕系文字。仔細比較
🧎♂️➡️、
和
旁(《古陶文字征》103頁。),可能共字除作偏旁外,就有作
之類的寫法(陶彙3.824有字作
,《戰國文字編》161頁列入𠬞字下,可以參考。),因𠬞旁移至上方,後來便又在下面另加𠬞旁,同時又將
旁下移🍁,便形成
🍷、
之類的寫法。不過,
🤱🏿、
似乎也可以認為是從口,共聲的字,據《集韻》🛀🏿,哄本作𠹒、叿🙋🏽♀️,或作𠹅。但哄字出現較晚,且義亦不類,所以這種可能應當排除。
[24]仔細觀摩,上部橫劃向左上方翹起的部分,可能是誤剔而致🤟🏻,而并非筆畫💼,因未見原器,未敢遽定。
本網編輯按🏋🏽♂️:本文初稿於2008年5月8日在本網首發。之後作者對文章進行了修改。應作者要求,我們將文章的修改稿重新發佈。 5月27日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