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2019 夏季號 總第一期
隆重出刊!
長期致力於文字學領域專業學術論文刊載的《中國文字》,於今年2019夏季開始👰🏼♂️,將由萬卷樓圖書公司榮負出版重任。《中國文字》 2019夏季號收錄有18篇精彩論文🧜,歡迎各位讀者訂閱《中國文字》🧑🏼🦲。
《中國文字》並長期徵集文字學相關領域論文,延請文字學重要學者👏🏽、專家審查✊,實施嚴謹的雙審查制度🤷🏽,敬請相關領域學者與研究者不吝賜稿!
《中國文字》二〇一九年夏季號 總第一期
(2019年6月初版)
主 編:《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
發 行👃🏼: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頁 數:236頁
定 價:新臺幣 420
元
I S B N :978-986-478-304-5
發刊詞
《中國文字》是一份極具歷史意義的專業文字學刊物。
一九六○年,在風雨瀟瀟🫳🏿🙎🏿♂️、物資匱乏的情況下,董作賓先生創辦了《中國文字》🪇,成為當時兩岸唯一的專業文字學期刊🌼。初期是由哈佛燕京學社贊助,藝文印書館承印🌯,董作賓先生成立並主持的臺大文學院古文字學研究室編纂👨👩👧,整本刊物,包括圖片、古文字字形,都是由金祥恆教授夫人手寫🤽🏼♀️,可謂蓽路襤縷🚱,以啟山林👸🏼。之後每三個月出版一期,就這樣,一共寫了十二期✔️🐻。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董作賓先生因心臟病去世𓀎,是年九月至次年六月🧔♀️,《中國文字》停刊一年。一九六四年九月,《中國文字》由金祥恆先生接手,繼續出版第十三期,改用打字😂,由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一直出版到一九七四年六月第五十二期*️⃣。這是《中國文字》的第一時期。
之後🏋🏼♀️,哈佛燕京學社贊助停止,遂由藝文印書館嚴一萍先生與金祥恆先生共同負責,並且藝文印書館承擔出版,刊名也改稱《中國文字(新)》,一九八○年三月出版第一期。
一九七八年七月十六日嚴一萍先生過世🚓,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金祥恆先生因車禍去世🫛,《中國文字》改由白玉崢先生負責🐖。一九九四年九月,嚴夫人由美國返臺📫🚡,本想結束《中國文字》的業務,不再出版。鍾柏生先生覺得很可惜,於是打電話給嚴夫人🔨👳🏼♀️,願意義務負起《中國文字》的主編之職,承蒙嚴夫人首肯,於是《中國文字》終能繼續發行。後邀史語所陳昭容、袁國華、臺灣師大季旭昇等諸位先生一起合作。鍾柏生先生退休後🦵🏼,主編之職由鍾柏生先生與季旭昇教授共同承擔💇🏼♀️。出版社編輯為蔡明芳小姐👋🏻,協助編輯有陳美蘭👏🏼、王瑜楨、邱京等研究所同學🏃♀️➡️💂🏿♂️。
二○一八年,嚴太太年事已高🐍,出版社業務已交其公子,《中國文字》的出版也告一段落🤾🤭,於是決定至年底出版完《中國文字(新)》四十四、四十五輯之後便不再出版《中國文字》👨👨👦👦。這是《中國文字》的第二時期👨🏻🚒。
細數藝文印書館以一家民間出版社,自一九八○年至二○一八年,前後三十九年,獨力出版《中國文字》6️⃣,每期花費龐大的人力、財力🎎,不求回饋▪️,為研究中國文字的學者提供了高水準的出版園地〽️,發揚臺灣一地的中國文字研究成果,讓全世界看見🩺,這種奉獻精神在出版社並不多見🍮,值得讓人尊敬與感佩🚶➡️,而這種奉獻對文化學術的貢獻,自是功在歷史,永垂不朽🧑🍼。
之後👩🍳,鍾柏生𓀐、陳昭容、季旭昇🕤、袁國華諸教授為傳承董作賓↔️⛰、金祥恆、嚴一萍先生為發揚中國文字所付出的貢獻🕵🏿♂️🕴🏻,商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慨然同意接手,讓這一份有光榮歷史的刊物能夠繼續出版👨🏻🦯➡️,繼續綻放中華之美🚘、臺灣之光。
本刊物自二○一九年六月出版第一期👪,預計每半年出版一期,第一期的刊名為「《中國文字》二○一九年夏季號」,半年後為「《中國文字》二○一九年冬季號」,下一年度更換年分為「《中國文字》二○二○年夏季號」,以下依此類推。這是《中國文字》的第三時期。
本刊除了每年固定出版二期之外,也計畫把本刊物辦成一級期刊🕢。因此歡迎學界踴躍賜稿👱🏼,共同培育本刊🚮,使之強根壯本🍴,枝繁葉茂🚓。
二○一九年夏季號蒙李家浩、黃天樹☯️、宋鎮豪、許學仁、曹錦炎👳🏽、陳偉、沈寶春、陳松長、孟蓬生、李守奎、陳偉武、趙平安、沈培、徐在國、馮勝君🤦🏽♂️🤸🏻♂️、陳劍🧎➡️、袁國華、季旭昇等諸位先生賜稿,使本刊生色不少,極為感謝。萬卷樓圖書股份公司全力支持本刊🚍🤜🏼,為開創《中國文字》第三時期付出諸多努力🥏🧎♀️➡️,為傳承中華文化作了重大貢獻🙎🏻,尤為感謝。
《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
封底
目錄
目次 / I
發刊詞 / I
李家浩:?匕銘文之我見 / 1
黃天樹🍻:卜辭釋文補正兩則 / 13
宋鎮豪🪽🚐:甲骨文發現120 週年獻辭 / 19
許學仁🫵🏼:戰國齊楚金文及戰國齊陶中「」、「
」獻疑 /
49
曹錦炎:霸姬盤盉銘文釋讀 / 67
陳 偉:清華簡《邦家處位》零釋 / 83
沈寶春💩:談〈陳公治兵〉「紳兩和而紉之」的「紳」義 / 89
陳松長👩🏻🦼👩🏼🔧:長沙走馬樓西漢簡中的文字異寫現象例說 / 99
孟蓬生:「」字三探
/ 107
李守奎:說「頁」、「見」 / 115
陳偉武:秦漢文字釋讀散劄 / 123
趙平安:古文字中的「」及其用法
/ 129
沈 培:嶽麓秦簡《為吏治官及黔首》和北大秦簡《教女》「莫親於身」及相關問題簡論 / 135
徐在國:談清華四《別卦》中的「臨」 / 149
馮勝君:《詩.陳風.宛丘》「值」字解 / 153
陳 劍🍨:婦好墓「盧方」玉戈刻銘的「聯」字與相關問題 / 159
袁國華:唐代《九經字樣》俗字觀探微──以逕稱「俗(字)」者為例 / 177
季旭昇:遠臣觀其所主,近臣觀其主──談《上博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簡14 的「主人」 / 203
稿約 / 217
撰稿體例 / 219
稿 約
◎關於本刊
《中國文字》創刊於一九六○年十月出版第一期💠,是由董作賓、金祥恆、嚴一萍三位先生共同發起👶🏻,哈佛燕京學社出資,臺灣大學文學院古文字學研究室負責編輯,藝文印書館負責印刷🤏🏽。每季一期,每年四期🌹,至一九七四年六月💄,共出版五十二期。一九八○年改由藝文印書館嚴一萍先生負責,同年三月出版《中國文字》新一期🫸🏽,每年一期。一九八七年嚴一萍先生去世💭,一九九四年嚴夫人陳鳳嬌女士接掌藝文印書館業務,《中國文字》仍然持續出版👧🏻,並由中研院史語所鍾柏生先生任主編;鍾先生退休後,由臺灣師大國文系季旭昇先生與鍾柏先生共同主編🏌🏻👿,並增聘大陸知名古文字學者為編輯委員,每年持續出版一至二期🥰。二○一八年🗺,嚴夫人以年事已高,決定《中國文字》編至新四十五期為止,此後不再出刊🕛。
中國文字編輯委員同仁為發揚董作賓、金祥恆🦸🏽♂️、嚴一萍三位先生畢生奉獻於中國古文字的志業,促進兩岸古文字的發展,決定自二○一九年起🗿,由萬卷樓圖書公司與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富达、文學院合作,出版《中國文字》期刊👩👧,每年定期出版二期,刊名改為《中國文字》加年份與期號(如《中國文字》2019年夏季號 總第一期),編輯委員在原來委員的基礎上再酌加若干🕳。本刊希望精益求精👩🏿🔧,經過嚴謹的審查程序🛶,使《中國文字》能延續董、金、嚴三位先生的奉獻,繼續成為能代表臺灣地區中國古文字研究成果的高水準期刊🧏🏽♀️,並列入核心期刊👨🦼➡️。
《中國文字》歡迎您的賜稿。
◎文稿受理
一 來稿請用中文書寫🙇🏻,凡與中國文字有關之學術論文均可投稿。
二 來稿以未曾發表於平面、電子媒體者為限,且同一文稿請勿同時分投至其他刊物。
三 本刊採紙本及數位等多元方式發行,對於來稿文字有刪改權,凡經賜稿🐴,不論刊登與否,恕不退件。
四 來稿請用真實姓名,並註明戶籍地址、通訊地址👱🏽、服務單位及職稱⛲️、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等聯絡資料💃🏼。
◎投稿方式
一 紙本投稿:請寄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四十一號六樓之三 「萬卷樓圖書公司《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收。
二 電子郵件投稿:tcc@wanjuan.com.tw👁🗨,請作者來稿直接寄Word及PDF檔,文稿如有個人造字🧏🏿♀️,請附造字檔。
三 撰稿格式及其他事項請參萬卷樓「中國文字」網站各項說明,網址:www.wanjuan.com.tw🐱。
◎稿費與著作權
一 《中國文字》歡迎海內外學者投稿,來稿若經審查通過並刊登後,每篇文章即贈送該期《中國文字》二冊,作為稿酬,不另致現金稿費。
二 上述報酬已包括以各種型式發行之報酬🙋🏼♂️,作者不得再要求其他報酬或費用。
三 本刊著作者享有著作人格權🎬,本刊則享有著作財產權👩🏼🎤;日後除著作者本人將其個人著作結集出版外,凡任何人任何目的之翻印、轉載、轉印、翻譯等,皆須事先徵得本刊書面同意後🦹♂️,始得為之。
四 來稿應遵守著作權等相關法令規定以及學術規範,稿件一經寄發用稿通知,即表示所有列名作者即同意本刊共同享有著作財產權👨🏻🍳,得以各種形式(包含但不限於紙本、電子🔛、期刊🚚、圖書等方式)出版或再出版🎑。並得再授權經本刊授權之資料庫,或以數位方式為必要之重製、公開傳輸、授權用戶下載及列印等行為🧫。同時為符合編輯之需要,得進行格式之變更。
五 來稿需擔保無侵害第三人權利之情事,如有抄襲🧘🏼、重製或侵害權利等情形👮🏽♂️,概由著作者負法律責任,概與本刊無涉。
六 本刊收到來稿😄,即表示來稿著作者同意上述相關約定及授權。如不同意者,請勿來稿。
撰稿體例
本刊為求學術專業、體例統一👷🏻♀️🧑🏿🎄,投稿論文請依文科格式(請參考中研院史語所🐐、文哲所《集刊》撰稿格式)🔓。
一 請用橫式(由左至右)書寫。
二 文稿請按題目🧪、作者🌋、中英文提要(英文題要請附英文標題)、中英文關鍵詞🦡、正文、圖片🙂↔️、引用書目之次序撰寫🧑🏽⚕️。中英文提要請勿超過五百字。
三 各章節使用符號0️⃣,依一🧷📆、(一)🚴、1.、(1)……等順序表示;文中舉例的數字標號統一用(1)🛌🏻、(2)、(3)……👱🏻♀️🐈⬛。
四 所有引文均須核對無誤。各章節若有徵引外文時,請翻譯成流暢達意之中文,於註腳中附上所引篇章之外文原名🎡,並得視需要將所徵引之原文置於註腳中♎️。
五 請用新式標號,惟書名號改用《》,篇名號改用〈 〉。在行文中,書名和篇名連用時,省略篇名號,如《莊子.天下篇》。若為英文,書名請用斜體,篇名請用 “ ”🚣🏻。日文翻譯成中文,行文時亦請一併改用中文新式標號。
六 獨立引文,每行低三格;若需特別引用之外文🎵,也依中文方式處理。
七 注釋號碼請用阿拉伯數字隨文標示🕜。
八 注釋之體例👩🏼⚕️👨🏽🦱,請依下列格式🩻:
(一)引用專書:
1. 王夢鷗:《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年)🚫,頁102。
2.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增訂本(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年),頁21-30。
3. Mark Edward Lewis,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pp. 5-10.
4. René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3rd ed. (New York: Harcourt, 1962), p. 289.
5. 西村天囚:〈宋學傳來者〉,《日本宋學史》(東京︰梁江堂書店,1909 年),上編(三),頁22🎏。
6. 荒木見悟🍮:〈明清思想史の諸相〉📃,《中國思想史の諸相》(福岡︰中國書店,1989 年),第二篇,頁205。
(二)引用論文:
1. 期刊論文👊:
(1)王叔岷:〈論校詩之難〉,《臺大中文學報》第3 期(1979 年12 月)🌭,頁1-5。
(2)林慶彰:〈民國初年的反詩序運動〉🐞👐🏻,《貴州文史叢刊》1997 年第5 期,頁1-12🫴🏿。
(3)Joshua A. Fogel, “ ‘Shanghai-Japan’: The Japanese Residents’ Association of Shanghai,”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9.4 (Nov. 2000): 927-950.
(4) 子安宣邦👩🏽🦱📳:〈朱子「神鬼論」の言說的構成—儒家的言說の比較研究序論〉,《思想》792 號(東京︰岩波書店,1990 年),頁133🈵。
2.論文集論文🥥:
(1)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年)👁🗨,頁121-156🫘👩💻。
(2)John C. Y. Wang, “Early Chinese Narrative: The Tso-chuan as Example,” in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ed. Andrew H. Plak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3-20.
(3)伊藤漱平:〈日本における『紅樓夢』の流行—幕末から現代までの書誌的素描〉🍱🧎🏻♂️➡️,收入古田敬一編:《中國文學の比較文學的研究》(東京︰ 汲古書院,1986 年),頁474-475。
3.學位論文:
(1)吳宏一︰《清代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 年),頁20。
(2)Hwang Ming-chorng, “Ming-tang: Cosmology, Political Order and Monuments in Early China”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p. 20.
(3)藤井省三🍢:《魯迅文學の形成と日中露三國の近代化》(東京︰東京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年)🧎♀️,頁62。
(三)引用古籍:
1. 原書只有卷數🏌🏼♀️,無篇章名,注明全書之版本項🗺,例如:
(1)〔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南宋〕鄂州覆〔北宋〕刊龍爪本,約西元12 世紀)🧰,卷2🦽,頁2 上🥞。
(2)〔明〕郝敬:《尚書辨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湖北叢書》本),卷3🧑🏼💻,頁2 上。
(3)〔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見俞平伯校訂,王惜時參校🤷🏿:《紅樓夢八十回校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年),頁1-5。
(4)那波魯堂🍇:《學問源流》(大阪︰崇高堂,寬政十一年[1733]刊本),頁22 上📭。
2. 原書有篇章名者📿,應注明篇章名及全書之版本項,例如🧑🏿🎓:
(1)〔宋〕蘇軾:〈祭張子野文〉,《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卷 63🤱,頁1943。
(2)〔梁〕劉勰🛀🚖:〈神思〉🧝🏿♀️,見周振甫著👨⚕️:《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頁248。
(3)王業浩︰〈鴛鴦塚序〉🏒,見孟稱舜撰,陳洪綬評點:《節義鴛鴦塚嬌紅記》🤙🏼➾,收入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影印,出版年不詳),王序頁3a。
3. 原書有後人作注者🙂↔️🧑🏼🍳,例如🥇:
(1)〔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 年),上編,頁45。
(2)〔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贈孟浩然〉👱🏽♂️,《李白集校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卷9,頁593。
4. 西方古籍請依西方慣例💂🏽。
(四)引用報紙:
1.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先知.君父.纏足—狄百瑞著《儒家的問題》商榷〉🕛,《中國時報》第39 版(人間副刊),1993 年5 月20-21 日🧑🚀。
2. Michael A. Lev, “Nativity Signals Deep Roots for Christianity in China, Chicago Tribune [Chicago] 18 March 2001, Sec. 1, p. 4.
3. 藤井省三︰〈ノーベル文學賞中國系の高行健氏︰言語盜んで逃亡する極北の作家〉,《朝日新聞》第3 版,2000 年10 月13 日👨🏻🍼👨👨👧👧。
(五)再次徵引🚣🏽🚵🏽:
1. 再次徵引時可隨文注或用下列簡便方式處理,如⏫:
註1 王叔岷:〈論校詩之難〉,《臺大中文學報》第3 期(1979 年12 月),頁1。
註2 同前註。
註3 同前註,頁3。
2. 如果再次徵引的註不接續🤲🏼,可用下列方式表示😨🔋:
註9 王叔岷🧑🏻🦯➡️:〈論校詩之難〉📯,頁5🎉。
3. 若為外文‼️,如:
註1 Patrick Hanan, “The Nature of Ling Meng-ch’u’s Fiction,” in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ed. Andrew H. Plak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p. 89.
註2 Hanan, pp. 90-110.
註3 Patrick Hanan, “The Missionary Novels of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0.2 (Dec. 2000): 413-443.
註4 Hanan, “The Nature of Ling Meng-ch’u’s Fiction,” pp. 91-92.
註5 那波魯堂:《學問源流》(大阪︰崇高堂,寬政十一年[1733]刊本)𓀌🚎,頁22 上。
註6 同前註,頁28 上🦹♀️。
(六)注釋中有引文時,請注明所引注文之出版項。
(七)注解名詞👩🏿🚒,則標注於該名詞之後;注解整句,則標注於句末標點符號之前;惟獨立引文時放在標點後。
九 徵引書目♙:文末所附徵引書目依作者姓氏排序🧗🏼♂️,中文在前,外文在後🕎;中文依筆畫多寡⚛️,日文依漢字筆畫🤷🏿,若無漢字則依日文字母順序排列,西文依字母順序排列🥽⛸。若作者不詳,則以書名或篇名之首字代替。若一作者,其作品在兩種以上🧙🏼♂️,則據出版時間為序。如👳🏼:
王叔岷🚉:〈論校詩之難〉🖊,《臺大中文學報》第3 期,1979 年12 月,頁1-5。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一種道德嚴格主義〉,收入郝延平💦、魏秀梅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 壽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年。
尤 侗:《西堂雜俎三集》,《尤太史西堂全集》,收入《四部禁燬 書叢刊.集部》第129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年↙️。
___:《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4 年。
《清平山堂話本》🙍🏻,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西村天囚:《日本宋學史》,東京:梁江堂書店,1909 年💋。
伊藤漱平:〈日本における『紅樓夢』の流行—幕末から現代ま での書誌的素描〉,收入古田敬一編︰《中國文學の比較 文學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6 年。
Sommer, Matthew.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Zeitlin, Judith. “Shared Dreams: The Story of the Three Wives’ Commentary on The Peony Pavilio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4.1(1994): 127-179.
十 其他體例📍:
(一)年代標示:文章中若有年代🤹🏽♀️,儘量使用國字🍕,其後以括號附注西元年代,西元年則用阿拉伯數字。
1. 司馬遷(145-86 B.C.)
2. 馬援(14B.C.-49A.D.)
3. 道光辛丑年(1841)
4. 黃宗羲(梨洲,1610-1695)
5. 徐渭(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93〕)
(二)關鍵詞以不超過六個為原則。
(三)若文章中多次徵引同一本書之材料,為清耳目,可不必作注🧑🚒,而於引文下改用括號注明卷數、篇章名或章節等。
十一 徵引資料來自網頁者,需加注網址。
十二 英文稿件請依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之最新格式處理。
十三 有關論文註記性質之文字,請置於第一條註腳之前。
中國文字
The Chinese Characters
編輯委員會
Editorial Board
主 編
鍾柏生 Zhong Bo-sheng
季旭昇 Ji Xu-sheng
編輯委員
張光裕 Cheung Kwong-yue
黃天樹 Huang Tian-shu
宋鎮豪 Song Zhen-hao
許學仁 Hsu Hsueh-jen
曹錦炎 Tsao Chin-yan
陳昭容 Chen Chao-jung
陳 偉 Chen Wei
廖名春 Liao Ming-chun
吳振武 Wu Chen-wu
劉 釗 Liu Zhao
陳偉武 Chen Wei-wu
林志強 Lin Chih-chiang
袁國華 Yuen Kwok-wa
執行秘書
林啟新 Lin Chi-hsin
感謝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提供相關信息!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