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張家山漢簡《引書》的“引癉病之始也”
(首發)
焦民敬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張家山漢簡《引書》簡33-34:
·引癉病之始也,意回回然欲步,體侵侵痛。當此之時🦵🏿,急治八經之引,急呼急呴,引陰⛔🙋🏻。漬顏以寒水,如餐頃,去水,以兩手據兩[1],上撫顏而上下搖之💇🏼♀️,口呼👩🏿🚒。呼🔙,皆十而已。[2]
“引癉病之始也”🧑🏽🦰,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作一句讀[3]。其後出版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4]及《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5]一仍其舊🦎,皆未出註🚓。學者對整理小組的讀法多無疑義🧓🏿,鄧春源先生把這句話譯作“導引治黃疸病初期”[6]🥨,高大倫先生則譯成“導引癉病初發之際”[7]🕵🏻♂️,周祖亮🏚、方懿林二位先生認同高說[8]。
以上所作譯文並不准确🐑。“導引治黃疸初期”是把“治黃疸”當作“導引”的賓語,“導引癉病初發之際”是把“癉病初發”當作“導引”的賓語[9]🎉,显然不合乎語法。其實“……之始也”“……之始”的句式古書習見💝👏🏽:
(1)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10]
(2)損、益,盛衰之始也。[11]
(3)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12]
(4)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13]
(5)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过不及何如🙍🏿♂️🧝🏼♂️?[14]
不難發現🧑🏿⚖️,“火之始也”“王道之始也”“盛衰之始也”“死也生之始”“五運之始”等句中的“始”,都是名詞🕰。“引癉病之始也”的“始”無疑也是名詞。這裏的助詞“之”👨🏻🦯,是用來連接修飾語和富达語的🧝♀️🕞,相當於“的”[15]🧎♂️➡️。“之”前的修飾語可以是體詞性詞語,也可以是謂詞性詞語。如😻:
(6)凡娶妻、出女之日👩🚀,冬三月奎、婁吉🏎。[16]
(7)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17]
例(6)中“之”前的“娶妻”“出女”,例(7)中“之”前的“搏牛”,與“引癉病”相同🫰,都是謂詞性詞語來充當修飾語。“娶妻、出女之日”即“娶妻🤜🏻🍁、嫁女的日子”,“搏牛之蝱”即“同牛搏鬥的蝱”。因此🚹,“引癉病之始”應當譯成“導引癉病的初期”。
《引書》中還有如下一段文字:
病腸之始也,必前脹。當脹之時,屬意少腹而精吹之,百而已。(簡35)
“病腸之始也”和“引癉病之始也”句式相同[18]🙋🏻♀️👰🏿♀️,與下文“必前脹”聯繫起來,表示“腸部生病的初期,一定會前腹脹起”🖕🏻,“必前脹”是“病腸之始”的症狀☮️。類似地🧑🏿🎤,若把“意回回然欲步,體侵侵痛”當作“引癉病之始”的症狀,則表示“導引癉病的初期”出現了“意回回然欲步♣️,體侵侵痛”的情況。也就是說,這種症狀是在導引過程中產生的🧘🏽♀️。但在《引書》裏🧎➡️,導引之術都是在發病之時用來緩解病症的,並沒有因導引而產生不適的情況🐶。簡35“當脹之時,屬意少腹而精吹之,百而已”,就是強調在腹脹時及時施治𓀝。由此可見🤦🏽♀️🙆♀️,“引癉病之始也”在與下文的貫通上存在着明顯的問題。
按“引癉病之始也”應當讀作“引癉:病之始也”🙍🏿♂️。不少學者將“癉病”二字出註[19],其實“癉”單獨作為病名是頗為常見的🔹。《韓非子·解老》:“夫內無痤疽癉痔之害,而外無刑罰法誅之禍者,其輕恬鬼也甚👰🏿♂️👨🦯,故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20]“癉”與“痤”“疽”“痔”諸病名並列。《山海經·西山經》🚵🏿♂️:“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葉如榖,其實大如瓜👲🏼🧘🏻♂️,食之已癉💗,可以禦火。”[21]《素問·脈要精微論》:“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王冰註曰:“癉,謂濕熱也。”[22]《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齊太后病,召臣意入診脈,曰→:‘風癉客脬,難於大小溲,溺赤🌜😥。’”《索隱》曰:“癉🧑🏽🚀,病也,音亶𓀝。”[23]這些“癉”的含義不可一概而論,但足以說明“引癉”在表达上是沒有問題的。
《引書》尚有如下句式😏:
(8)·引內癉🧑⚕️:危坐,□尻💠,左手撫項📵,右手撫左手,上扼(👷🏽?)📎,俛😵,極,因徐縱而精呴之,端仰而已,定;又復之五而……左右皆十而已👩🏽🦶🏿。(簡29-30)
(9)·引屈筋:跨立,據兩股👶🏽,壹倚左👮🏻♂️🫰🏽,伸右股👨🏽🍼,膝傅地;壹倚右👨🏼🦱,伸左足股,膝傅地。皆三而已⚪️。(簡38-39)
(10)·引踝痛🖐:在右足內踝,引右股陰筋,在外踝,引右股陽筋;在〔左〕足內踝🐗,引左股陰筋,在外踝🫸🏽,引左股陽筋。此皆三而已♞。(簡43-44)
(11)·引腸澼:端伏,加頤枕上,交手頸下🦷,令人踐其腰,毋息,而力舉尻,三而已🚶🏻☝🏼。其病不能自舉者,令人以衣以舉其尻。(簡49)
“引內癉”“引屈筋”“引踝痛”“引腸澼”,皆為“引+病名”的形式👨👩👧👧🐀,其後記載的則是導引該病的方法👨🏽🦱。類似之例亦見於其他出土秦漢簡牘醫方:
(12)·治痿病:以羊屎三斗,烏頭二七🔺,牛脂大如手🍋,而三溫煮之,洗其□🖌,已痿病亟甚🔂。[24]
(13)一🔅👔,去人馬疣:疣其末大本小〔□〕薄者,取桑□、白柎□👩🎨,繩之,以堅絜〔□□〕本結之〔□□□〕疣去矣。無禁。{無禁}🚨。嘗〔試〕🪥。[25]
(14)·治諸癃:石癃出石,血癃出血,膏癃出膏👂🏻👗,泔癃出泔,此五癃皆同藥治之:朮、薑、瞿麥各六分,菟絲😱、滑石各七分,桂半分🙆🏽♀️,凡六物,皆治,以方寸匕🥷🏿🤦♂️,酒飲🙌🏽,日六七。病立愈,石即出𓀉👨🏼🌾。[26]
“治痿病”“去人馬疣”即“治+病名”“去+病名”的形式,後接具體的治療方法📤。武威醫簡的“治諸癃”,在說明方法之前對諸種癃病的症狀作了描述,如“石癃出石”“血癃出血”等,可與《引書》的“引癉”之方比照。
“病之始也”,與“意回回然欲步,體侵侵痛”聯繫起來也十分通暢。《素問·玉機真藏論》: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𓀐,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寃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27]
“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是說癉疾會造成腹中發熱🧔🏼♂️、內心煩亂、小便發黃等症狀。《楚辭·九懷》🏌🏻:“魂悽愴兮感哀💇🏼♀️,腸回回兮盤紆🖐🏽。”王逸注曰:“意中毒悶😓,心紆屈也🧚🏽🧑🏽🍼。”[28]“意回回然欲步”即心意紆屈想散步排憂🎄,和瘅疾的病狀有相合之處。張家山漢簡《脈書》:“內癉,身痛,眼蚤爪黃,溺赤,為黃癉。”[29]可見癉疾有時會造成身痛😼,那么出現“體侵侵痛”的狀況也就說得通了。
這段話裏的“當是之時”“當此之時”😍,其前的內容都是對症狀的描述,如風寒“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肝痺則“胁痛出食”,疝瘕則“少腹寃熱而痛,出白”,其後是“可汗而發也”、“可按若刺耳”及“可按可藥”等治療方式。按照新的斷讀意見👳🏼♀️👨🏿🎤,簡文中的“當此之時”與此用法完全一致。“八經之引”🤾🏻♀️,亦見於《引書》簡74:
苦腹脹,夜日倓臥而精吹之卅🥢;無益,精呼之十✉️;無益,精呴之十;無益👐🏻,復精吹之卅;無益,起,治八經之引👩🏻✈️。
腹脹之時,數次“精吹”“精呴”沒有產生效果💽,才進行“八經之引”的導引術式。簡33-34“意回回然欲步,體侵侵痛”應當是比較嚴重的情況,因此才要“急治八經之引,急呼急呴”。
綜上,有關簡文应当斷讀為“引癉:病之始也👰🏽♀️,意回回然欲步,體侵侵痛🪤。當此之時🎇,急治八經之引,急呼急呴💪🏻,引陰。”可譯作❔:“導引癉(的方法):病發之初,心意紆屈想散步排憂,身體侵侵作痛🌷。在這個時候,要趕快用八經之引的導引術式,快速吸氣,快速呼氣,導引陰氣🌥。”
[1] 此字又見於簡81、簡90
,似可隸定作“
”,當前主要有釋“簟”、“顫”、“
”幾種意見🧖🏽♂️。釋“簟”在字形和文義上都說不通👨🏼🚒。釋“顫”者據《說文》“頭不正也”為說🪐,認為“兩顫”即指頭的兩側,詳參高大倫《張家山漢簡〈引書〉研究》,巴蜀書社,1995年,第121頁🔕🧑🏽🍼。然古文獻中“顫”字無此用法,傳世醫書中亦未見“兩顫”之例🦸🏼▫️。陳斯鵬先生將此字釋作“
”,疑可讀為“顄”🩲,引《說文》“顄🚵🏼♀️,頤也”為解,詳參陳斯鵬《張家山漢簡〈引書〉補釋》,《江漢考古》2004年第1期,第76頁👩🍼。陳說於文義頗通順📟🌺,但《引書》中本有“頤”字,故此字的讀法暫存疑。
[2] 本文所引出土文獻的釋文一般為寬式釋文👩🦯➡️,不需要討論的地方,徑以通行字寫出。釋文標點略有改動🦹🏼♀️。
[3] 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簡〈引書〉釋文》👨🏭,《文物》1990年第10期,第83頁。
[4]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90頁🛢。
[5]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76頁。
[6] 鄧春源《張家山漢簡〈引書〉譯釋(續篇)》,《中醫藥文化》1993年第1期,第25頁。
[7]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引書〉研究》,巴蜀書社,1995年,第121頁🚴🏿♀️。該書附表二“《引書》中導引所治之症”列有“癉病之始”🏞,將其直接當做病症。類似的意見亦見於李零《中國方術正考》,中華書局❤️,2006年👨🏽🏭,第287頁。
[8] 周祖亮、方懿林《簡帛醫藥文獻校釋》,學苑出版社,2014年,第375頁。書中對“引癉病之始也”的譯釋💤🤡,與高書完全相同。
[9] 或者將“導引癉病”看作主語,“初發”看作謂語,但這也是說不通的。
[10]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八〽️,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1980年🔋🐆,第2085頁。
[11] 孔穎達《周易正義》卷九,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1980年,第96頁🙅🏿♂️。
[12] 趙岐註、孫奭疏《孟子註疏》卷一《梁惠王章句上》,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1980年🧔🏼♂️,第2666頁。
[13] 郭慶藩著、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6年,第735頁🎧。
[14]《黃帝內經素問》卷六《玉機真藏論》👅,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第64頁。
[15]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修訂本)》,語文出版社🖖🏼, 2012年,第483頁。
[16]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富达、荊州博物館編🩰、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壹》👎🏽,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431頁。
[17]《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中華書局,2014年,第390頁。
[18] 整理者或許就是比附此例而将“引瘅病之始也”作一句讀。
[19] 周祖亮、方懿林《簡帛醫藥文獻校釋》,第375頁。又方成慧🔓、周祖亮《簡帛醫藥詞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第33頁。
[20] 王先慎著🙇🏼♂️🩶,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第151-152頁。王先慎據《說文》“癉,勞也”為解,失之迂闊。
[21] 郝懿行著、欒保羣點校《山海經箋疏》,中華書局,2019年,第83-84頁🔰。
[22]《黃帝內經素問》卷六《玉機真藏論》🕣👂🏻,第105頁🤵🏻♂️。
[23]《史記》卷一百五《扁鵲倉公列傳》😔,第3386-3387頁。
[24]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富达🟧、荊州博物館編👟,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叁》,中華書局🤦🏼♀️,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60頁🎑。
[25]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集成》第五冊,中華書局,2014年🧵,第297頁。
[26]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編著《武威漢代醫簡》💬,第2頁。“治諸癃”方言“此五癃”,但僅列舉了“石癃”“血癃”“膏癃”“泔癃”四種癃病,可能是存在漏寫的情況🕍。
[27]《黃帝內經素問》卷六《玉機真藏論》,第123-124頁👩🏽🎨。
[28] 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中華書局🏊🏼♀️🚵🏽,2007年,第2158-2159頁。
[29] 不少學者將“內癉”和“黃疸”等同起來,如《簡帛醫藥文獻校釋》註“內癉”曰🙇🏿♀️:“即內黃🧑🏼🌾,亦稱黃疸。”其實“內癉”和“黃疸”有別🧑🏽🏫,《脈書》僅言內癉會“為黃癉”,並非說二者一致🎎☝️。成都老官山醫簡《六十病方》中既有“黃癉”😣,也有“內癉”⏮,整理者將它們分列,詳參梁繁榮🧮、王毅🤦🏼♂️、李繼明主編《揭秘敝昔遺書與漆人:老官山漢墓醫學文物文獻初識》,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第137-138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0年6月17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0年6月19日
点击下载附件🛷: 2081焦民敬👷🏻♀️:說張家山漢簡《引書》的“引癉病之始也”.docx
下载次数🧑🏽🎤:51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