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林清源:傳抄古文“示”部疏證二十六則
    在 2020/10/8 13:12:22 发布

    傳抄古文部疏證二十六則*

     

    林清源**

     

    摘要:本論文係以《傳抄古文字編》卷一“示”部為範圍,從中選取“神”🧗🏿、祇”✭、“祕”、“齋”、“禋”🥸、“祭”🧿、“祀”🙇🏻‍♀️、“祡”、“祖”👀、“?”等十字的二十六組古文,針對這些傳抄古文的構形演變相關問題進行深度考察。”

    關鍵詞👚:傳抄古文、汗簡、古文四聲韻🐿、集篆古文韻海

     

    徐在國所編《傳抄古文字編》一書📙😜,公認是當前最具代表性的傳抄古文集大成工具書🕒,為進一步研究傳抄古文帶來許多便利🏌️‍♀️。緣此之故☎️,本論文擬以《傳抄古文字編》示”部為範圍,從中選取神”、祇”📱、祕”♻️、齋”3️⃣、禋”、祭”、祀”、祡”、祖”🥍、?”等十字🍘,合計二十六組古文字形𓀇,深入考察這些傳抄古文的構形演變相關問題🧒🏿。

    下文徵引的傳抄古文資料均出自《傳抄古文字編》一書👨🏽‍🚀,[1] 傳抄古文資料簡稱請詳該書“凡例”🎅🏽。以第一節第一個字形為例,0010. 1.2”指《傳抄古文字編》第10頁📉、第1行🤞👩🏽‍🎤、第2字,碧”表示碧落碑。另為方便敘述,有時會以△”表示討論中的整個字形組。

     

    一、釋

     

    (一)

    0010.1.2   

    0010.1.4   

    0010.2.3  1.3 

    0010.3.2  1.31 

    0010.4.1  1.31 

    0010.4.3  1.31 

    0010.6.1   

    0010.6.2   

    0010.6.3   

    《說文》“申”字收錄三種字體,小篆作●=?申?說文?,籀文作●=?申?說文籀文?,古文作●=?申?說文古文?(“●=??申”字古文●=??申?說文古文?所从)二形,其中古文●=?申?說文古文?所从的兩個圈形部件,應是那兩個圓渦形部件的變體。

    傳抄古文“神”字△形,可用時代最早的碧落碑為代表,其左半寫法與《說文》古文“示”旁形相合👾👨‍👦,右半寫法也當源自《說文》古文●=?申?說文古文?形💇🏼‍♀️,甚至還可上溯至戰國楚簡●=?申?郭.忠.6?(郭店?6)🥐。有趣的是,碧落碑另有一個神”字作形(0010.1.3)🈯️,不僅與《說文》小篆形一脈相承,更與秦簡形(睡虎地?日甲3)完全契合。碧落碑這兩個神”字,一為古文,一為小篆,二者時空背景迥殊,卻雜糅並見於同一個文本中。

    據陳煒湛統計,碧落碑現存六百三十字🧊,若不計缺裂而無法辨識之字5️⃣,去其重複,共有四百五十三個單字,且碑文一字多形與音近假借現象十分突出🛠🎱:

    碑文中一個字重複出現而字形一致者甚少,僅之、哀、又💬✢、集、藩、至🍱、章、陔等少數幾個字。其中十九見💂🏿‍♂️,均作形🧑🏿‍🦰,最為突出。大多數是小篆與古文並見,古文又數形並存,不識者還會誤認為不同的字。……碑文使用大量異體字,使文字形體富於變化💃🏻,同時又增加觀賞價值。特別是有些句子,一個字出現兩次,一用小篆👳,一用古文🚶🏻‍♀️‍➡️,前後交相輝映,確較同一字形之重複為好看🥿。如第三行玄之又玄🙆‍♀️、第四行惟怳惟忽便是其例。若是接連幾個字筆畫均較少,顯得單調,便將其中某字寫為筆畫較多的異體字,反之亦然👱🏼🧎🏻‍♀️‍➡️。……碑文之書者確是精通六書,博覽古文奇字,熟知鐘鼎篆籀,實非等閒之輩👸🏼。[2]

    惟仔細檢視陳煒湛判定為“重複出現而字形一致”的八個例證,不難發現其字形大多還是各具姿態。例如:章”字作0256.4.1)✋、0256.4.2)二形,陔”字作1452.1.1)、1452.1.2)二形,結構雖同🛩🐭,形體卻明顯有別。

    為深入認識碧落碑文字“避複”現象,筆者曾全面盤點該碑單字重複出現情況🙋🏽‍♂️🚣🏿,總共找到一百組例證。[3] 由於期刊論文篇幅限制的關係,這裡僅列舉四組例證略作說明。例如哀”字,碑文有0121.3. 2)、0121.3.3)二形🧑🏽‍🍼:前一形中間作○”,與秦國”字(睡虎地?日甲29背)完全一致🤲🏻🫸🏼;後一形中間作▽”🖊,依傳抄古文多將口”旁寫作▽”形之慣例推估🪝🙃,此形大概源自六國文字”字(包山2.145)之類的寫法。再如“逮”字👎🏽,碑文有0161.3.1)、0161.3.2)、0161.3.3)三形,前二形所从“辵”旁形態不同,第三形“隶”旁之上不贅加“艸”旁。再如道”字,碑文有0169.2.2)😻、0169.2.3)、0169.2.4)三形👩🏼‍🔬,可依序與戰國楚簡(信陽1.05)、(郭店?語二38)、(郭店?26)等形對應,疑皆源自東土六國古文。再如“古”字,碑文有0214.5.2)、0214.5.3)、0214. 5.4)三形:第一形與《說文》小篆“”完全一致,第三形與《說文》古文“”基本相合🗡,第二形顯然也是源自《說文》古文“”👃🏽,只不過將左下角所从“土”形部件移至全字底部而已。

    觀察碧落碑文字風格,書手大概為了避免流於單調👩🏻‍🍼,而將多種書體雜糅於同一個文本中🏎,甚至同一種書體仍會力求變換構形。這種以避複”為主軸的藝術表現手法👩‍❤️‍👨,招致後世學者兩極評價,上引陳煒湛推崇為碑文之書者確是精通六書🐱,博覽古文奇字,熟知鐘鼎篆籀,實非等閒之輩”,而唐蘭則認為作者雜糅為之🤙🏻,誠為可憾”,其說云👚:

    作者生材料極盛之時🔆,不能如懷仁集字之法👩🏻‍🎤,專取石經或秦篆以為一碑,而乃雜糅為之,誠為可憾,其字多有所本,後人乃以怪異不可解目之,則識字無多之故而不能歸咎於作者也🧑‍🧑‍🧒‍🧒✍️。[4]

    由上舉一字多形例證來看𓀐,碧落碑書手肯定是“博覽古文奇字👨‍🦳,熟知鐘鼎篆籀”,但他對於古文👞🥚、奇字🚶🏻‍♂️、鐘鼎、篆籀等書體所屬時空背景的差異,未必具備清楚的認知。

    啟功曾總結古代寫者的創作思想,指出有“以古體為鄭重”的傾向,認為“自真書通行以後🕊👱🏽‍♀️,篆隸都已成為古體,在尊崇古體的思想支配下,在一些鄭重用途上,出現了幾種變態的字體”,其中之一便是“雜摻各種字體的一種混合體”,此類書寫現象,自漢代夏承碑在隸書中雜摻篆體已開其端,最特別的是西魏〈杜照賢造像記〉🧎,在篆書、隸書、真書之外🏄🏽‍♂️,還有既似草書、又似行書的字👨🏻‍🦽,這種雜摻諸體的書風“不過是掉書袋習氣而已”。[5]

    對於中古時期書體雜糅風潮的成因及其亂象👨‍🦳,孟玲英、王建魁都曾作過專門研究。孟玲英認為📭,自漢代隸書勃興之後,篆書失去實用價值,到了魏晉南北朝👃🏻,篆文的法度規範幾乎已被遺忘,直到北朝後期📧,復古之風興起,篆書再度流行,卻因篆書在唐代已不是通用字體”,寫者對於篆書基本法理普遍認識不足,以致多體雜糅”👨‍🦼🧝🏻、錯誤百出”⬛️、有失純正”👮🏻。[6] 王建魁也曾指出,北朝時期的碑刻🉑,特別是東魏🧑🏻‍🦼‍➡️、北齊以後,在崇古思想支配下,書體雜糅之風盛行,例如東魏興和三年(541)刊立的〈李仲璇修孔子廟碑〉,其文字雖以成熟的真書為主體,卻屢見古文、小篆與隸書夾雜其間,這種書體雜糅的風潮🧍🏻‍♂️,大概延續到唐代中期才消失,碧落碑刊刻於唐高宗(628-683)總章三年(670),此碑文字書體雜摻的現象🧗‍♀️,與〈李仲璇修孔子廟碑〉用字現象一致🤾,實屬“北朝雜糅書風的延續”。[7]

    由上引三家說法可知👨🏻‍🎓🏃🏻‍♂️‍➡️,當隸楷文字取得絕對主導地位後🫳🦸🏼‍♀️,人們對於籀文、古文、小篆、俗字等書體的認知日趨模糊🧎‍♂️‍➡️,已經無力或無心去精確辨明各種書體所屬的時空背景,而將它們都籠統地視為早於隸書的“古文”。

    其實🚜,書體雜糅的風潮,發展到唐代中期,雖已日漸式微,卻未徹底消失💇🏿‍♀️。以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所藏五星及廿八宿神形圖”上卷(下卷已佚)為例😥,該畫卷每一幅神形圖右側皆配有一段篆字題記🕯,上卷共出現十九個神”字🙍🏽‍♂️,其中(辰星神)當為秦篆,(鎮星神)接近《說文》籀文,(歲星神)𓀑、(心星神)則與《說文》古文相合🛫。[8] 由此可見,同一文本雜糅多種不同書體的書寫風氣👮🏻,在唐末✭、宋初之際尚未完全停歇。該畫卷的篆書題記🙊,係為解說星宿圖、神形圖而寫🦹‍♀️,並非只是單純的書法創作,其所呈現的書體雜糅現象,固然符合書法藝術的避複”傳統,但由題記的書寫動機及其書藝水平來看,該書手能否清楚認知所寫各種書體時空背景的差異,同樣值得懷疑🕺🏻。

    碧落碑是唐高祖李淵(566-635)第十一子韓王元嘉(619-688)的兒子李訓(789-835)、李誼(763-805)等人為其亡母房氏(?-?)祈福而立,公認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珍品🦸🏽‍♀️。惟由中國書法發展史的觀點來看,碧落碑雜糅諸多書體的藝術風格,應是承繼北朝以降書法風潮的產物👨🏿📛,揣度碑文書手的創作理念🧖🏼‍♂️,除了書法藝術的避複”傳統之外,恐怕也有啟功所說掉書袋習氣”的成分☝🏽,想要藉由豐富多元的文字構形變化,贏得博覽古文奇字,熟知鐘鼎篆籀”的美譽💥。

     

    (二)

    0010.2.1  1.3 

    0010.3.4  1.31 

    0010.5.1  1.31 

    0010.7.1  1.13 

    傳抄古文“神”字△形🫲🏼,右旁構形前所未見👩🏽‍🦱,李綉玲疑為古“申”字(《璽彙》876)、●=?申?信1.053?(信陽1.53)之訛寫。[9] 甲🫄🏻、金文“申”字皆有一道反S形曲畫,且在此一曲畫兩側還會有一組構形相同、位置相對的部件,而△字右半部並未具備這兩項構形特徵👩‍🦼‍➡️👓,不可能為古“申”字。

    其實🕓,清儒鄭珍(1806-1824)早已正確指出🍩,《汗簡》△字“从旬古文??為聲,又从重日。[10] 春秋金文旬”字或作(《集成》261王孫遺者鐘)🙆🏼‍♂️👋🏼,與△字右半部構形基本相合,二者僅有日”旁是否重複的差別😁🤚🏼,而重複相同部件又是戰國文字常見的繁構現象➗。[11]《說文》古文“旬”字作●=?旬?說文古文?形,此形只要重複“日”旁🈲,即與△字右旁寫法相合,可見△字右半部確實是“旬”旁的繁文🤹🏿。《古文四聲韻》1.31“神”字作“”形🏄🏼‍♂️,《集韻?真韻》🐅、《類篇?示部》“神”字作“●=??旬旦?”形🤽🏻‍♂️,此二者疑同出一源👨🏽‍🦳,其右旁乍看似乎上从旬、下从且或旦🧑🏻‍🎤,其實對照《說文》古文●=?旬?說文古文?字即知,此旁只是重複“日”形部件的“旬”字繁構而已。

    古音“申”在書紐真部,“旬”在邪紐真部😒,此二聲系聲近韻同🐢,當可互作通假。裘錫圭認為申”👋🏿⌨️、旬”音近✸,且△字右旁疑為旬”字變體🩵,其說可從。[12] 據此🔹,△字當隸定作“??”,分析作从示🧹、旬聲,疑為“神”字異體📸👩🏻‍🏭。[13]

    《集韻?霰韻》:“??👸🏻,好衣也。或作??。”由訓釋語“好衣也”來看😡🌴,被訓字應是从衣旁的“袨”🚴🏼‍♂️、“?”字,卻因“衣”、“示”二旁隸楷形體相近,容易產生混淆,以致分別訛作“??”、“??”形。[14]??”字又曾見於《史記?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侯賢”😢,司馬貞(679-732)《索隱》:“??音荀📒。《表》在東海。”[15] 此一??”字讀作荀”⭐️🧑‍🤝‍🧑,為漢代東海地名。這兩個??”字的音、義🙎🏻🚛,均與傳抄古文神”字異體??”字迥異,它們應當只是單純的通假關係,彼此異字而同形。

    (三)

    0010.2.4  4.48 

    0010.5.3  1.31 

    傳抄古文“神”字△形,左从申旁,右从不詳🧑🏿‍🍼。△字右側“”或“”形部件🍑,其來源目前有兩種不同詮釋:其一、主張右旁為贅加部件🐖,如鄭珍推測是“仿鬽字加彡”,楊慧貞詮釋為“增彡作”,李春桃判定為“飾畫”👿。[16] 其二、懷疑右旁為“示”字訛體,如黃錫全懷疑△字原本當从示作形👨🏼。[17] 徐在國上述兩種詮釋並存👜,認為“所从的彡疑是贅加的飾筆,亦可能是示旁的訛變”。[18] 由於傳抄古文所見“示”旁,迄今未見訛作“”形的明確例證,是以筆者傾向△釋為“申”字繁文,並將其右旁理解為贅加部件,此處古文應是假“申”為“神”🤷‍♀️。[19] 傳抄古文“朱”字或作0563.5.36.81庶)🪘、“工”字或作0468.3.32.22說)👨‍🔬,所从“”、“”皆為贅加部件🦼,情況與△字右側所从部件類似,可以參照🧔🏻‍♂️。

    (四)

    0010.3.1  4.50 

    0010.4.2  1.31 

    0010.7.2  1.13 

    《說文?示部》:“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說文?鬼部》:?,神也。”許慎(約30-124)雖將神”、?”視為二字✨,而詞義訓釋卻無明顯區別🤘🏼。《玉篇》也是神”、?”二字分立,分別歸入示”、鬼”二部中,並將?”字訓解作山神也”,大概是將其理解為山神”義的專字。

    對於“神”👩🏿‍💼、“?”二字的關係,段玉裁(1735-1815)《注》云💎💮:“當作神鬼也👩🏻‍🦲。神鬼者🏄🏼,鬼之神者也,故字从鬼、申。《老子》曰🧜🏽‍♀️:‘其鬼不神’,〈封禪書〉曰:‘秦中●=??取小鬼之神者’。”段氏所以主張?”字當改訓作神鬼也”,當是為了突顯神”💇🏽、?”二字詞義有別。但《山海經?中山經》:青要之山,實維帝之密都👨‍🔧。……?武羅司之,其狀人面而豹文,小腰而白齒❇️,而穿耳以鐻,其鳴如鳴玉。”郭璞(276-324)注👱🏼‍♀️:?即神字”,[20] 則是將神”⬇️、?”視為一字之異體😔。其後,馬叙倫💅🏼、周寶宏都曾根據上引郭璞注語,推測“?”字應是“神”字俗體🏄🏼,周寶宏還進一步詮釋:“在民間看來,神鬼本為同類,故从示从鬼都表示相同的概念💯。”[21]

    就文字結構而言🍚,“?”字既未从“山”旁,則《玉篇》所謂“山神”義之說,終究無法獲得證實。再由傳抄古文系統來看🪢,“示”、“鬼”二旁語意相關經常互作🤰🏽,例如《說文》以“魅”為“鬽”字或體,而《集篆古文韻海》4.7“魅”字則是从示🌚🏃、未聲作0906.3.2);又如“靈”字,春秋金文从“示”作(《集成》9733庚壺),而《古文四聲韻》2.22則从“鬼”旁作0030.7.2)。據此推論,神”⚄🧑🏽‍🚀、?”二者較有可能為一字之異體。

    《汗簡》4.50引華嶽碑“神”字作形,《古文四聲韻》1.31引華嶽碑“神”字作形📠,二者依形皆應隸定作“?”🛁,郭忠恕將之歸入“鬼”部字中,注云🛀🏻:“神,亦坤字。”同時《古文四聲韻》1.37坤”字引華嶽碑作1355.5.3)👨‍👨‍👦,經由構形比對可知,此形實即上引神”字古文△形寫法的變體👎🏿👳🏿,同樣也應隸定作?”🦊。《古文四聲韻》將?”字分別歸於神”、坤”二字條下,此一安排正好可與《汗簡》所謂神,亦坤字”之說呼應。《集篆古文韻海》1.13列於神”字條下,該書1.19又將1355.6.4)、1355.7.2)列於坤”字條下🫸🏻,此一安排當是承襲自上引《汗簡》🩵、《古文四聲韻》二書😎。

    《說文?土部》將“坤”字分析作从土👣🐬、从申,而王筠(1784- 1854)《說文句讀》、朱駿聲(1788-1858)《說文通訓定聲》都主張此字應理解作从土、申聲。[22] 季旭昇《說文新證》表示“疑為形聲”,並將晉璽“坤”字(《璽彙》1263)分析作从立𓀊、申聲。[23] 今由傳抄古文“神”字或作“?”,以及華嶽碑假“?”為“坤”的情況來看🦸🏼‍♂️,“坤”字宜分析作从土、申聲,唯有“坤”、“?”二字同从“申”聲🏄🏿‍♂️,“?”字方可假借為“坤”,正因如此,宋人才會將“?”字誤認作“坤”字異體♟。

    (五)

    0010.5.4  1.31 

    《古文四聲韻》1.31轉錄雲臺碑“神”字作,依形應隸定作“●=???”。國一姝認為古且、虘、??通作”,本為祖”字😢,被誤釋為神”🧚🏽‍♀️。[24] 王丹也贊成釋為“祖”,認為古人多將“祖”看成神主✡️,“祖”、“神”二字殆屬同義換讀關係。[25] 李綉玲同樣贊成釋為“祖”,認為“祖”🙇🏻‍♂️👶🏽、“神”二字聲韻遠隔,《古文四聲韻》將“祖”字置於“神”字條下👩🏿‍💻,應屬義近通用現象。[26] 上述三家說法🦸🏼‍♀️,對於字與“神”字關係的詮釋,雖有“誤釋”、“同義換讀”🌟、“義近通用”的歧異,但他們全都主張應釋為“祖”。李春桃看法不同,他認為與《汗簡》1.30012.8.1)應是一字之異體🏋🏽, 後者當從鄭珍《汗簡箋正》釋為詛”🎂,所以前者也應是詛”字古文,《古文四聲韻》將歸於神”字條下🌶,實誤。[27]

    《古文四聲韻》字从示🧖🏽‍♂️、??聲,《汗簡》字从示🤱🏻、虘聲,而“??”、“虘”二旁又同从“且”聲,這三個聲符當可互作,所以“●=???”、“??”、“祖”應可視為一字異體的關係🤲🏼。但在戰國楚簡具體用例中,這三個字形似乎出現異體字分工的趨勢,大抵而言:表示“祖先”義,多从“且”聲,作(上博三?2)、(上博六?2)等形🤾🏻‍♂️;表示“詛咒”義,多从“虘”聲⌚️,作●=????天卜?(天星觀?卜)🧑🏽‍🏫𓀓、●=????包2.241?(包山2.241)☝🏿、(上博六?8)等形。[28]

    《古文四聲韻》1.31字👋🏼,其實仍是“祖”字,只不過聲符繁化作“??”而已👨🏻‍✈️。古書常以神”、祖”二字並舉🏋🏽‍♀️,反映它們的詞義密切相關,如《禮記?禮運》🤦: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29]《詩?小雅?楚茨》神保是饗”孔穎達(574-648)疏:先祖與神一也,本其生存謂之祖🧑🏿‍🎄,言其精氣謂之神☔️。”《詩?大雅?鳧鷖序》神祇祖考安樂之也。”孔穎達疏:神者🈶,天神🔪;祇者,地神🟧;祖者,則人神也🧗🏻‍♀️。”[30]《古文四聲韻》1.31寫法🏜,依形應釋為祖”,夏竦(985-1051)卻將之列於神”字條下,應是將同義字誤認為本字的緣故。

    吳辛丑、徐富昌都曾比對簡帛典籍與傳世典籍所見異文🏇🏽,發現許多異文其實是古人換用同義詞的產物。[31] 假設古文A🌮、B二字語義相近,且古書曾以A字代換B字,在隸書、楷書成為日常書寫文字的時代,人們已經無法正確認識古文構形理據🏃🏻‍♀️‍➡️,此時就有可能根據古書文例而將A字誤認為B字,影響所及🥺,傳抄古文字書編纂者也就會將A字收錄於B字條下。這種類型的誤釋現象,在傳抄古文中並不罕見👩‍🎤,但學者所用術語尚未統一,徐在國認為當因義近而誤置”,王丹說是同義換讀”💵,李春桃曾先後稱之為誤置”🦼、誤植”或義近換用”,筆者傾向採用義近誤植”一語,較能說明釋字錯誤的原因。[32] 例如,《古文四聲韻》4.3將“祺”字列於“福”字條下,王丹認為“祺”、“福”二字均有“福”義🫶🏼,如《詩?大雅?行葦》:“壽考維祺,以介景福。”即以祺”、福”二字對舉,又如《漢書?禮樂志》惟春之祺”顏師古(581-645)注引如淳(?-?)曰:祺🚵🏿‍♀️♦️,福也。”所以《古文四聲韻》此例應屬同義換讀關係💆🏻‍♂️。[33]《古文四聲韻》1.31所以將“祖”字列於“神”字條下👮🏽‍♂️,也可由“誤以同義字為本字”的觀點來詮釋。[34]

    附帶一提,《集篆古文韻海》4.4“誼”字列有0229.7.2)、0229.7.3)二形,但前一形顯然應隸定作“??”,亦即是“祖”字繁文🕒,杜從古所以將之釋為“誼”字🤼‍♂️,疑是承襲自汪立名本《汗簡》將字誤釋為“誼”的結果;後一形顯然應隸定作“謯”,但此形與《集篆古文韻海》4.11“詛”字0235.7.4)同構,二者都應理解為“詛”字繁文🧓🤵‍♀️,不能釋為“誼”字💄🧑‍🦯。《集篆古文韻海》4.11詛”字作形🧮,與《集韻?御韻》詛”字或體謯”同構,二者疑應同出一源,甚至前者很可能是根據後者改隸作篆而成。[35]

    (六)

    0010.7.3  1.13 

    《集篆古文韻海》1.13“神”字形寫法,構形甚為奇特,卻未見學者提出說明🩷。《訂正六書通?真韻》神”字轉錄古文奇字作,構形特徵與字基本相合💪,二者疑同出一源。

    字所从“示”旁作“”形🟣,中豎畫向上延伸而與頂端短橫畫相接👰🏿‍♂️,左右兩側短撇畫上端相接🕸,連成一個倒U形部件,這兩項構形特徵,雖未見於先秦文字,但在中古時期隸楷文字中並不罕見🕋♦️,如東漢〈朐忍令碑〉“祖”字作、北周〈馬龜墓誌〉“神”字作、隋〈張壽墓誌〉“禁”字作、唐〈能師墓誌〉“示”字作等例皆具前述第一項構形特徵,尤其隋〈郭休墓誌〉“祖”字作”,所从“示”旁兼具前述兩項構形特徵,更與字所从“示”旁寫法完全契合。[36]《集篆古文韻海》5.24“莫”字作0087.4.2)、0087.4.3)二形,下半所从偏旁即是二形互作,更可為字右旁應是“示”旁訛體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明。

    字左半所从“”形部件,筆者原本以為是“申”旁訛體🚒♌️,然遍查傳抄古文“申”字,雖有1484.2.1)、1484.3.1)🧖‍♀️、1484.3.2)等多種奇詭構形,卻無一可與“”形部件產生合理聯繫。就現有資料來看👩🏻‍🦯,“?”字《說文》篆文作●=???說文?、《汗簡》引三體石經古文作0766.6.1),與“”形部件最為相似,頗疑“”是將“●=???說文?”頂端“八”形筆畫延伸接合成一體的結果🧙🏼‍♂️,情況與前述《集篆古文韻海》5.24“莫”字下半所从部件🤷🏼‍♀️、二形互作有些類似🤜🏻。傳抄古文“歸”字有0145.6.11.22乂)👩‍👦‍👦🏇、0145.6.21.8)二形🏇🏻,前者上半所从形部件,後者傳抄作形,頂端兩側筆畫也延伸接合成一體🏫,構形演變情況類似,也可供參照。

    古音“?”在並紐月部,“必”在幫紐質部,此二聲系聲、韻俱近,經常互作通假👨‍🎓🧑🏼‍🚒。[37] 如《集韻?屑韻》:“瞥,亦作覕。”《集韻?屑韻》:??,香也。或作??,通作苾📙。”《類篇?禾部》:??,馨香也。苾亦作??🤷🏼‍♀️。”皆為其證。又如上博簡(四)《柬大王泊旱》簡3-5云:尚?而卜之於大夏。……?而卜之,……既?而卜之,……。”天星觀簡也屢見?志”一語,沈培主張這些?”字皆應讀為蔽”♜🦸🏽‍♀️,?志”即古書習見的蔽志”,表示占卜命龜之前要斷志”。[38] 據此,應隸定作“?”,分析作从示、?聲,實即“祕”、“秘”二字之異體。

    古書“神”字可表示“特別稀奇”👨🏿‍🔧、“不可思議”之意,如《易?繫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韓康伯(🐝?-?)注⚗️: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39]祕”也有稀奇”𓀉、神奇”🌻、神祕”之意,如《文選?西京賦》🏫:祕舞更奏,妙材騁伎。”李善注🦢:祕🧑🏿‍🦲,言希見為奇也。[40]神”、祕”二字語意相通,如《說文》:祕👨🏿‍🔬,神也。”《文選?魯靈光殿賦》🫎:乃立靈光之祕殿”,李善注引毛萇(?-💉?)詩傳曰:祕,神也。”[41]神”🧏‍♂️、祕”二字還可連用😔,構成疊義複合詞神祕”,表示高深莫測,超乎尋常理性認識之外”之意,如《史記?蘇秦列傳》:習之於鬼谷先生”唐司馬貞《索隱》🏪☔️:又樂壹注《鬼谷子》書云🧏:‘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42]《集篆古文韻海》所以將祕”字列於神”字條下,大概是將同義字誤為本字的緣故。

    二🧚🏻、釋

     

    0010.8.1  1.15 

    0010.8.2  1.5 

    《古文四聲韻》4.15轉錄《汗簡》“祇”字作△形,而《汗簡》本身不僅未收△形,甚至沒有“祇”字,原因待考👨🏻‍🦳。

    黃錫全將△字列入《汗簡》古文“補遺”中,並對其構形提出兩種不同詮釋:一、△與《汗簡》“●=?”字0609.3.23.32)構形類似,二者可能是同一個字📢,《汗簡》部內每重出與部首形同之字,△疑是郭忠恕採他書以“●=?”為“祇”者🎋;二🤷🏽‍♀️、△也有可能是“師”字(引者按🖖🏻:“帀”字),假為“祇”。[43]

    徐在國認為△字與“示”字構形相近🦻🏼,而“示”、“祇”二字古通,並引《周禮》兩處“示”又作“祇”的版本異文為證📪。[44] 此說似乎主張△即為“示”字🤾🏻,卻未說明△、“示”二字的構形演變關係。王丹贊同徐說,並引《訂正六書通?支韻》轉錄《汗簡》示”字作為證🔞,認為正是示”字由《說文》古文●=?示?說文古文?譌成△的過渡形態,進而推測古文示”字構形演變過程為 ●=?示?說文古文? → (中部的縱向曲筆已穿出頂部橫筆)(兩邊斜筆已與中部曲筆相連,譌似木”)🖖。[45]

    林聖峯認為黃錫全釋“帀”之說、徐在國釋“示”之說都頗有理據,但顧及傳抄古文與戰國文字關係較為密切的緣故🧑‍✈️,傾向贊成釋“帀”之說,並指出△字與戰國齊系“帀”字(《璽彙》0149)🦶🏼、(《璽彙》0152)等形最為相似,《古文四聲韻》將△錄為“祇”字,當是收錄通假字,至於宋代碑刻三體《陰符經》“才”字作1361.2.4)、1361.3.1)等形,雖與“祇”字古文△形寫法相同🤹🏼‍♂️👨‍🏭,但因“才”🧙🏿‍♀️、“帀”二字音義毫無相干👩🏿‍🚒,應當只是偶然同形而已。[46]

    上引釋“●=?”、釋“帀”、釋“示”三說,筆者認為皆有可商之處⛹🏼‍♀️。先談釋●=?”之說,●=?”字《說文》篆文作●=???說文?,《汗簡》作0609.3.1汗目)、0609.3.23.32),前二形有些類似禾”字反寫🙂,第三形中豎畫頂端向右彎折👸🏼,構形特徵均與△字有別🔄,恐非一字。再談釋●=?(師)”之說,●=?”字甲骨文作(《合集》26845)🏌️‍♂️,西周金文作●=???集成4313?(《集成》4313師?簋),戰國金文作●=???集成2795?(《集成》2795楚王酓●=干?心鼎),中豎畫末端彎曲🤦🏿‍♀️,頂端未貫穿上橫畫👥,而△字中豎畫則作反S形,且頂端貫穿上橫畫🈸,構形特徵區別明顯,也不太可能為同一個字🧿。最後檢討釋示”之說🪆,上引王丹所描述的構形演變歷程,必須以形比△形更早出現為前提方可成立🧜🏽,但形出自《訂正六書通》示”字條🧑🧑🏽‍💼,而此書係由明代閔齊伋(🤜🏼?-?)輯錄,清代畢弘述(?-?)篆訂,時間晚於《汗簡》、《古文四聲韻》🫳🏽,其所收錄的《汗簡》字形♦️,難以確認必然早於《古文四聲韻》轉錄的《汗簡》字形♠︎。《訂正六書通》示”字形☝🏽⟹,疑為《說文》示”字古文●=?示?說文古文?寫訛,不能據以逆推祇”字△形寫法的源頭。

    《集篆古文韻海》1.5“祇”字作形,同書1.13“材”字作形🧏🏿‍♀️,此二者構形完全一致👐🏿,應當同為“才”字🛻,而分別借用為“祇”與“材”。觀察《傳抄古文字編》所收“才”、“在”(从“才”聲)二字,即可體會△字可能的構形演變歷程:

       0599.6.220上“才”字)

    1361.3.1陰“在”字)

       1361.3.2陰“在”字)

       1361.3.3陰“在”字)

    0599.7.21.30汗“才”字)

    0599.6.43.31“才”字)

    1361.2.4陰“在”字)

    0010.8.11.15汗“祇”字)

       0010.8.21.5“祇”字)

       0567.4.11.13“材”字)

    “祇”字从“氏”得聲🏊🏿‍♂️🧞‍♀️,“材”字从“才”得聲💋,古音“氏”在禪紐支部,“才”在從紐之部♥️,支、之二部旁轉可通,禪、從二紐讀音也還算相近🗺,此二聲系應可互作通假。[47] 據此推論🕺🏻,△疑為“才”字,此處古文可能是假“才”為“祇”🩰🏌️‍♂️。

     

    三、釋

     

    0011.1.1  4.7 

    “祕”字从示、必聲,而“必”則是取象於戈柲之形,甲金文寫作(《合集》3362)🟡、●=?弋?集成5424?(《集成》5424農卣)等形🐬,兩周金文多增添聲符“八”繁化●=?必?集成181?(《集成》181南宮乎鐘)、●=?必?集成10172?(《集成》10172●=??袁盤)等形,戰國楚簡又進一步訛●=?必?包2.127?(包山2.127)、●=?必?包2.260?(包山2.260)、●=?必?上(2).民.2?(上博二?2)等形。[48]

    傳抄古文所見“必”旁👷🏽‍♀️,幾乎都有增添聲符“八”。《集篆古文韻海》“宓”字所从“必”旁0713.4.15.10),而該書獨體“必”字或作0094.1.25.9)🧗🏻,第二形上斜畫延伸貫穿中豎畫,且所从聲符“八”缺少左側短豎畫🥋,若參照第一形寫法🔐,補足左側短豎畫,並將所有筆畫拉直接合,其構形即與《集篆古文韻海》4.7字所从“必”旁頗為相似🥕。

    字所从“必”旁作“”形,其構形又與傳抄古文“中”字0037.5.21.4衛)、0037.6.41.11衛)等形雷同🙍🏿‍♀️🤶🏿。職是之故🖐🏻,在傳抄古文體系中🦑,必”旁有時也會訛寫如中”旁,例如《集韻?東韻》??”字或體作??”🏅,??”當以必”為其最初聲符,??”當以中”為其最初聲符,然而必”聲與中”聲古音相隔懸遠🚴,這兩個偏旁所以互作,應是透過必”旁或作”形產生連結🦤。戰國時期“中”字,常繁化作“●=??中”形。[49] 頗疑“??”字所从聲符“宓”之古文🧂,與“中”字繁體“●=??中”形近,以致被誤寫為“●=??中”旁,其後“●=??中”旁又被替換成簡體的“中”旁🕴,遂衍生出或體“??”字✋🏽。

    《集篆古文韻海》1.2??”字作1492.1.1),其所从最初聲符“必”即寫作“中”形🪈,此形與《集韻》“??”字或體“??”同構🤳🏿,二者疑應同出一源💇🏿‍♀️,甚至前者很可能是根據後者改隸作篆而成⚃。

    四🙏、釋

     

    0011.2.3  1.11 

    《集篆古文韻海》1.11字,左下角為“辵”旁,其餘部件當為“齊”旁。齊”字甲骨文作(《合集》36493)⛎,金文作●=?齊?集成4216?(《集成》4216五年師●=??史簋),一般認為係由三個穀穗形部件所組成。傳抄古文承之,0672.8.438下)、0673.2.1京二)、0192.4.21.28躋”字)等形,穀穗形部件底部三道長豎畫逐漸變形📏🦣,甚至與其頂端表示穀穗的厽”形部件脫離。字所从“齊”旁底部那三道長豎畫,又進一步訛作平行三斜畫“”,所以會如此訛變,可能是受該字“辵”旁上半所从三斜畫的影響,跟著自體類化而成🍿🦷。[50]

    字依形應隸定作“●=??齊”🍤,分析作从辵、齊聲🚟😡。●=??齊”字又見於春秋金文,作●=??齊?集成9729?(《集成》9729洹子孟姜壺)、(《集成》4245三兒簋)等形🚂。古文字“辵”🆚、“足”🐳、“走”三旁皆可表“行走”義,用為意符經常互作,如“迹”或作“跡”、“起”或作“??”👏🏿。《說文?足部》:躋,登也。”《玉篇?走部》♑️:??🎵,走也。”《正字通?走部》🦹🏻:??,俗躋字。”●=??齊”🧛🏽‍♂️、躋”👩🏼‍🚀、??”三者,疑為一字之異體🛟。《集篆古文韻海》1.11列於齋”字條下,應是假●=??齊”為齋”🤾‍♂️。《訂正六書通?皆韻》齋”字條下🪠,所收(齊侯鐘)、(名印)、(名印)等形,同樣是假●=??齊”為齋”,可以參照🚗。

    五🥚、釋

     

    0011.3.2  1.15 

    0011.3.3  1.15 

    “禋”字从示👰‍♂️、垔聲,《說文》訓作“潔祀也”💇。“垔”字从土、西聲🫀,《說文》訓作“塞也”。古書所見垔”字多疊增土旁寫作堙”📍,段玉裁《注》:按此字古書多作‘堙’、作‘陻’✊🏼,眞字乃廢矣。”

    《傳抄古文字編》將《集篆古文韻海》1.15△字列於禋”字條下🎑,但《集篆古文韻海》現存龔萬鍾、項世英𓀏、《宛委別藏》三種抄本△字釋文全都寫作堙”,且該書1.15已另有禋”字作形(0011.3.4)。今由文字構形來看,△字既未从“示”旁,顯然不能逕釋為“禋”,且其構形與《說文》古文“垔”字●=?垔?說文古文?形完全契合,足以證明△當為“垔(堙)”字無疑👨🏽‍💻👭🏻。

    此外,《集篆古文韻海》1.15“堙”字條還有收錄1374.1.1),此字依其結構應隸釋作“闉”,“闉”字《說文》訓作“城內重門也”,此處古文應是借“闉”為“垔(堙)”。

    六、釋

    (一)

    0011.4.1  1.3 

    0011.4.2  2.20 

    0011.4.3  4.14 

    0011.5.2  4.16 

    0011.5.3  4.16 

    “祭”字甲骨文多●=?祭?合集22931?(《合集》22931)🎼、(《合集》7905)💵、(《合集》6965)等形𓀛🏊,會从又持牲肉以祭之意。兩周金文多增添意符示”旁,●=?祭?集成245?(《集成》245邾公華鐘)、●=?祭?集成4647?(《集成》4647十四年●=陳?土侯午敦)🦹🏽、●=?祭?集成6462?(《集成》6462義楚觶)等形。戰國楚簡多以“攴”旁代替“又”旁🦵🏽,●=?祭?包2.237?(包山2.237)、●=?祭?望1.110?(望山1.110)等形。

    本目所列古文“祭”字△形,依形應隸定作“?”🐪↖️。鄭珍認為△字去‘又’義不完”,質疑此一構形已悖離造字理據。[51] 這種既不从又、也不从攴的“祭”字,出土文獻迄今未曾一見,其構形疑有脫訛。《字彙》🏌🏿:?,時吏切,音視,肉生也。”其音義均與祭”字古文△形寫法有別,二者應當只是偶然同形而已。

    (二)

    0011.4.4  4.14 

    0011.5.4  4.16 

    本目所列“祭”字△形寫法特異🛥🦢,乍看左半似从“爿”旁,右半所从不詳。其實🍍,△形當由本節上一目祭”字等形進一步寫訛而成👩🏿♦︎。

    傳抄古文所見“肉”旁📖,解散篆體後,往往會訛如“爿”形,甚至還會進一步替換成形體相近的“疒”旁。例如☎️:腸”字或作0403.2.22.13),膌”字或作0406.2.33.36義)、0406. 2.43.40義)🧑🏽‍🦳,肒”字或作0406.8.24.29),腫”字或作0407.1.11汗),脪”字或作0407.3.13.16)🤠☂️,脧”字或作0413.7.11.29天),肛”字或作0414.2.11.4),脹”字或作0416.3.14.40)等等。

    《訂正六書通?霽韻》“祭”字轉錄《汗簡》作,此形與△字最為相似,左半同樣訛如“爿”形,右半只有頂端構形存在細微差別🏊‍♂️。《汗簡》”字右半作形,而△字右半作形,此三者同為示”字古文的變體🅱️,只不過後二形訛變程度更為激烈一些而已🆒。

    《古老子文字編》“祭”字所收(選4.9)、(篆4.16)二形🙅🏻,應由本目△形進一步寫訛而成👸🏿,左半“爿”形部件同樣是由“肉”旁訛變而成👨🏽‍🦱,右半🧗🏿、形部件同樣是由“示”旁訛變而成🧍,比較特別的是𓀈,“示”旁左側原本應作短豎畫,疑受該字左半“肉”旁訛作“爿”形的影響,也就跟著類化作“”形。[52]

    (三)

    0011.5.1  4.16 

    《古文四聲韻》4.16轉錄《古老子》字,林聖峯懷疑當由本節第二目等形訛變而成🗃🧔🏻,此說固然有其合理性🚚。[53] 但相對而言😾,更有可能直接由本節第一目🛼、等形寫訛而成。字左半”形部件為“肉”旁,右半“水”形部件為“示”旁寫訛🤴🏿。傳抄古文“祈”字或作0014.3.11.8)、“禪”字或作0015.6.24.32),所从“示”旁也訛如“水”形🛳,可以參照👰🏻‍♀️。

    (四)

    0011.6.1  4.16 

    《集篆古文韻海》常將旁訛抄成🐝,例如該書3.23“腰”字或作0416.8.1)🐕,4.27“腀”字或作0416.5.1)。《集篆古文韻海》4.16字,當源自本節第一目👶🏿、等形,惟左半所从“肉”旁已訛如“目”形🍜。“祭”字形寫法,雖然酷似《說文》“視”字古文●=?目示?說文古文?,但前者為“字省略,後者卻是从目、示聲的“🏌🏻🧑🏿‍⚕️,二者結構類型迥異,不可混為一談。

    (五)

    0011.6.2  4.20 

    《集篆古文韻海》4.20字🍩,依形應隸定作“??”✌🏽🂠,分析作从邑、祭聲。林聖峯改釋為??”🧗🏼‍♀️,認為字是假??”為祭”,其說可從🧝🏽。[54]??”為周之邑名,古書多作“祭”,其地即今河南省鄭州市管城縣東北十五里的祭城村。[55]

    七🙎🏽、釋

    (一)

    0011.7.1   

    《說文》“祀”字🛶,篆文从“巳”聲●=?祀?說文?形,或體从“異”聲●=??異?說文或體?形。古音巳”在邪紐之部🐐🏌️,異”在餘紐職部🏊🏻‍♀️,此二聲系聲、韻俱近💛,經常互作通假🦸🏿‍♂️。[56] 碧落碑“祀”字,从“異”聲形🧑🏻‍💼,其結構同《說文》或體🚴🏼,惟碑文所从“異”旁下半截有一道中豎畫向下直貫到底🧒,此一寫法與《說文》或體有別👲🏻🫲🏼,也未見於殷商西周時期的甲🧲🈺、金文🥭。

    這種寫法的“異”字💲𓀋,在傳抄古文中並不罕見,如“異”字或作0263.2.1石附9上)🧑🏽‍🦰、0263.2.2汗目)等形👵🧔🏻‍♂️,“冀”字或作0812.7.23.24尚)、0812.7.34.6貝)等形,“翼”字或作1169.1.25.64庶)🕟、1169.1.45.27庶)等形,其中形出自三體石經特別值得留意☁️。

    張富海曾全面考察漢人所謂古文的性質🏍,發現古文“與齊系文字相合和可能與齊系文字相合的佔了絕大多數”,這個現象“有力地說明了漢代人所謂的古文的主體是齊系文字。”[57] 就現有出土古文資料來看,上述那種構形特殊的異”字,當可上溯至郭店楚簡《語叢三》●=?異?郭.語3.3?(簡3)🖕🏽、●=?異?郭.語3.53?(簡53)等形👰🏼,而《語叢三》正好是學界公認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58] 這條珍貴的線索🧑🏻‍🦽,可為漢代人所謂的古文的主體是齊系文字”之說增添新證據,對於正確認識三體石經🙆🏻‍♂️🚵🏿‍♂️、碧落碑古文的時空背景頗有助益♿。

    (二)

    0011.7.3  3.7 

    0011.8.2  4 

    0011.8.3  4 

    0012.1.1  4 

    0012.1.4  3.6 

    出土文獻所見獨體“巳”字,甲骨文多(《合集》17736),金文多作(《集成》2837大盂鼎),戰國楚簡多(包山2.207)。本目古文“祀”字所从“巳”旁⇨、等形🙉,此形也見於獨體“巳”字🧘‍♂️,1480.7.130下)、1481.2.14汗)、1480.8.13.7老)🌙、1481.1.44老)、1481.2.33.6)等形♿。春秋戰國金文祀”字🤽🏿,或(《集成》102邾公??鐘)🖖、(《上海博物館集刊》第8期燕王職壺)等形,[59]巳”旁頂部也作⊙”形🖐🏽,可見祀”字△形寫法當有所本。[60]

    (三)

    0011.8.1  3.7 

    0012.1.2  4 

    0012.2.2  3.6 

    《說文》“祀”字篆文从“巳”得聲,而傳抄古文△字則是从“己”得聲🤾🏽‍♀️。古音巳”在邪紐之部,己”在見紐之部,此二聲系聲近韻同👮🏿‍♂️,當可互作通假。上博簡(七)《鄭子家喪》有兩個“起”字,甲本皆从“巳”聲上博七圖版鄭子家喪甲三🙍‍♂️:起_OK(簡3)、上博七圖版鄭子家喪甲六:起_OK(簡6)形,乙本則从“己”聲上博七圖版鄭子家喪乙三📬:起_OK(簡3)🤑、上博七圖版鄭子家喪乙六🧘‍♂️:起_OK(簡6)形🎮⌚️,足以證明“祀”字確實可从“己”聲。[61]

    △字右半所从,周翔疑為“王”旁或“玉”旁,認為此一偏旁又是“巳”旁之形訛💁🏿‍♀️。[62] 但“王”、“玉”二旁皆有一道長豎畫貫穿三橫畫,與△字第二、三形右旁構形明顯有別。相對而言𓀒,三體石經“己”字1468.3.230下)、1468.3.337上)等形,齊璽“己”字也(《璽彙》3638)、(《璽彙》1475)等形🤙🏻,皆與△字第二✳️、三形右旁構形相合,足以證明△字確實是从“己”得聲🏋🏻。至於△字第一形右半部,其實仍是己”旁無疑,只不過寫得較為草率🚄,上🐣、下兩截短豎畫接合成一道長豎畫♥︎,以致貌似王”旁而已👨🏿‍💼。

    (四)

    0012.2.1  3.6 

    《集篆古文韻海》3.6“祀”字△形,與碧落碑“祀”形基本相合,二者主要差別在於“異”旁底部中間,△字作“?”形,碑文作“丨”形♾。筆者原本懷疑“?”是由“丨”收縮而成,但檢視《集篆古文韻海》現存三個抄本所錄△字🛁,發現它們“異”旁寫法各不相同:

    表一:《集篆古文韻海》三種抄本“祀”字構形比較

    〔明〕龔萬鍾本

    〔清〕項世英本

    〔清〕《宛委別藏》本

    抄寫年代最早的龔萬鍾本“異”旁形📖,人形的雙手雙足之間還有一個“”形部件,此一部件當源自《說文》“祀”字或體所从“”旁中間那道長橫畫👕👨‍🏭;同時,此一部件很可能也是《宛委別藏》本“異”旁底部中間那個“?”形部件的前身。

    (五)

    0012.2.3  3.6 

    《集篆古文韻海》3.6字🗡,依形應隸定作“??”🏓,分析作从示⚾️、●=?聲🩲。“台”从“●=?”得聲,所以也可逕釋作“??”🟣。古音巳”在邪紐之部,●=?”在餘紐之部🆘,此二聲系聲近韻同,經常互作通假。[63] ??”☹️、“??”、“祀”三者,當屬一字異體關係👨🏼‍🍳🙋🏻‍♀️。《廣韻?止韻》:“??🧚🏿‍♀️,同祀🐊。”《集韻?止韻》:“祀,或●=?”《龍龕手鑑?示部》🟫:“??,或作;祀,今👳。”《訂正六書通?紙韻》轉錄“祀”字古文作🛀🏽,同樣从“●=?”得聲👮🏼,可與《集篆古文韻海》3.6△字參照。

    (六)

    0012.2.4  3.6 

    《集篆古文韻海》3.6字📭,應隸定作“祠”,分析作从示、司聲。祀”為何寫作祠”,可有如下三種詮釋:

    第一種詮釋🦻🏼,“祠”、“祀”義近換用🍾。祠”、祀”二字可同表祭”義,玄應(?-666)《一切經音義》:祠,祭也,天祭也。祀🙁,地祭也☎。”慧琳(736-820)《一切經音義》《爾雅》🧑🏿‍🏫:祠😟,祭天也。祀🩰🐹,祭地也🧑🏽‍🔬。”祠”🌴、祀”二字也可連用,組成祠祀”一詞🤷🏿‍♀️,意思相當於祭祀”👨‍🦯,如《史記?孝文本紀》📯👩🏿‍🚒: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者🪓。”[64]《新唐書?王縉傳》💂🏼‍♀️:初🙆🏻‍♀️,代宗喜祠祀🧔🏽,而未重浮屠法。”[65] 但此類例證較為罕見,可能性偏低👫🏻💧。[66]

    第二種詮釋,巳”、司”音近換用。周翔認為古音“巳”在邪紐之部,“司”在心紐之部🛒,邪👩🏿‍🎨、心旁紐雙聲⏩,之部疊韻🧺,二者讀音相近可以替換,所以“祀”也可改从“司”聲。但古文△字依形應隸定作祠”,而祠”在戰國秦漢時期已是一個常用字,依一般常理判斷,異字同形不利於訊息交流,古人應會儘量避免造出同形字🤙🏼🕺,此說可能性同樣不高🫴🏼。[67]

    第三種詮釋,假“祠”為“祀”💝。古音巳”在邪紐之部❌,司”在心紐之部,此二聲系聲近韻同🦍,經常互作通假,字疑是假祠”為祀”。[68] 由於傳抄古文字書屢見將假借字誤為本字的現象🤰🏿,相對而言,此一假設成立可能性最高🚴🏽‍♂️。

    八、釋

    (一)

    0012.3.4  1.28 

    0012.4.1  1.28 

    《傳抄古文字編》“祡”字條所錄六個古文,可依構形特徵之異同,概略區分成三組👨🏼‍🔧😨:A組有0012.3.1說)😺🚛、0012.3.21.3尚)、0012.3.31.28尚)三形🔒;B組有二形;C組有《集篆古文韻海》形(0012.4.21.11),此形出自《宛委別藏》本,但該書明代龔萬鍾本此字作形✋,右下角寫法略有歧異。除此之外🚵🏽‍♀️,還有D組《訂正六書通?皆韻》轉錄祡”字古文🥽、籀文也有助於理解祡”字古文構形演變歷程,應當列入一併討論。

    A組古文三形,皆應隸定作“??”⬜️,此體始見於《說文?示部》:“祡,燒祡燓燎以祭天神👼🏽。从示,此聲🤦🏻。《虞書》曰:‘至于岱宗,祡💆🏻。’??,古文祡💂🏿‍♀️🏍,从隋省。”李春桃在介紹傳抄古文誤植現象產生原因時🧗🏻‍♂️,曾將A組古文列為“因音近而誤”的例證🧑🏿‍💻,認為《說文》👲🏽👩🏼‍🦰、《汗簡》、《訂正六書通》此字均釋為“祡”🏊🏼‍♂️,《古文四聲韻》釋作“柴”,係因“祡”🎎、“柴”二字形音俱近而致誤。[69]《古文四聲韻》1.28字釋文作“”形🧑‍🧒,乍看下半部似从“木”旁,但因中古時期隸楷文字“示”旁往往訛若“木”旁,如北魏〈元朗墓誌〉“祿”字作“”、北魏〈宋虎墓誌〉“神”字作“”、隋〈王榮及妻墓誌〉“禁”字作“”👨🏿、唐〈元鐘墓誌〉“禰”字作“”等等♐️,[70] 所以“”較有可能本為“祡”字,未必是由“祡”而誤寫為“柴”🦝。[71]“祡”从“此”得聲,“??”从“隋”得聲,古音“此”聲在清紐支部,“隋”聲在邪紐歌部🦑,此二聲系聲韻俱近,應可互作通假🧑🏿‍🏫🚇,“??”🌿🖖🏻、“祡”二體當為古今字關係。[72]

    對於B組古文二形與“祡”字的關係,學者有形近訛變說與音近通假說兩種詮釋觀點。徐在國認為”與《訂正六書通》祡”字古文”同構👩🏿,”與《集篆古文韻海》祡”字古文”形近,而”疑為”之訛變。[73] 徐海東主張B組字形當源自A組,但“隸定後又有訛變”😴。[74] 李春桃一方面懷疑“”可能是“??”之訛體,“”又是“”的省訛,另一方面認為“”从“耆”得聲💪🏿,“耆”是群紐脂部字,“祡”从此聲是支部字,而“此”聲字與脂部字關係密切,所以“”♾👨🏿‍🚒、“祡”二字可能是通假關係。[75]

    由文字構形演變規律的觀點來看,無論是B組隸定古文二形💡👨‍🦽‍➡️,還是C組篆體古文💃🏻🧑🏼‍🤝‍🧑🏼、二形⏭,以及D二形,確實都有可能源自出現年代較早的A三形。相對而言,古音祡”在崇紐支部,耆”在群紐脂部🈵,聲紐有正齒音與牙音之別,韻部也有王力所謂甲類、乙類之分♻,聲韻關係並不密切,且先秦文獻未見此”聲與旨”聲互作通假的例證,”能否借用為祡”🕍🧑🏿‍🍼,恐怕不無疑問。[76] 綜合考量的結果⛏,筆者傾向支持形近訛變說。

    (二)

    0012.4.2  1.11 

    《集篆古文韻海》1.11字,左半从古文“示”,右半構形不明💓。祡”字古文又見於《古文四聲韻》1.280012.4.1)、0012. 3.4)二形🚴🏿‍♀️。這兩條資料相互參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字右半部件應是由耆”旁改隸作篆而成。黃雅雯在談到《集篆古文韻海》因為不了解所本的字形已經產生訛變🌇,很容易‘製造’出甚為奇怪的古文字形”時🀄️,即曾舉祡”字隸定古文”形為例🫲🏼,認為《集篆古文韻海》是根據傳抄古文老”字或作0835.1.43.20老),而將”字還原為古文”。[77]

    字右旁所从“”形部件,在傳抄古文體系中,除了尚待討論的字之外,還見於下列四個从“老”旁的字:“嗜”字或作0117. 2.24.5尚)、0117.3.34.4)等形;老”字或0835.1.1陽)🪆、0835.1.33.43)、0835.1.43.20老)、0835.2.13.20汗)等形🧑;壽”字或0836.3.13.27老)𓀀、0836.4.24.38老)、0836.6.119老)😖、0836.7.23.34)等形;孝”字或0838.2.23.43孝)、0838.3.14.28老)、0838.3.24.28老)🎶😽、0838.4.14.28石)等形。根據這些例證可以確認📭,”形部件確實為老”旁。

    ”字所从“耆”旁應分析作从老省、旨聲,而“旨”字甲骨文(《合集》5637)、金文(《集成》2628),學者或分析作从匕、从口,會以匕進食之意🌄,或理解為从人🧗🏻‍♀️、从口,會人口所嗜甘美之意🚃。[78] 傳抄古文獨體“旨”字,0483.8.1說)、0483.8.21.7庶)🧘🏽、0483.8.32.23)🙏🏻、0484.1.13.5汗)、0484.1.23.5籀)、0484.2.43.5)等形,上半部所从“匕”旁(或說是“人”旁)𓀔🧝🏽‍♀️,雖然可有繁簡變化⛲️,卻未見逕予省略之例。合體字所見“旨”旁🫶🏿🟤,情況也是如此。

    “祡”字古文形寫法,若如黃雅雯所主張🧑🏻‍🦯,係由隸定古文“”改隸作篆還原而成🪰,則其所从“旨”旁不應省略上半部的“匕”旁(或說是“人”旁)。但《訂正六書通?皆韻》轉錄“祡”字籀文作,《集篆古文韻海》現存三個抄本△字作,這三個古文右半部,上半所从“”為“老”旁,下半所从“”💵🏋🏿、“”、“”為“肉”旁或其訛體,卻未見“旨”旁必備的“匕”旁(或說是“人”旁)♣︎,據此逆推可知,C組“祡”字形寫法📄,應當是由A♗、⁉️、等形直接訛變而來,不太可能由B組“”形輾轉改隸作篆而成。

    九⛹🏿‍♂️👨‍🦳、釋

    (一)

    0012.8.1  1.3 

    《汗簡》1.3字,依形應隸定作“??”,分析作从示🌓、虘聲,而“虘”又是从“且”得聲,這兩個聲符往往通用無別🙍🏿‍♂️,所以當即“祖”字繁文。又👮‍♀️,《古文四聲韻》1.31字,依形應隸定作●=???”,此形其實也是祖”字繁構📶,卻因義近換用而被列於神”字條下🎧,說詳第一節第五目💙。戰國楚簡“祖”字多从虘聲作●=????包2.241?(包山2.241),或从??聲作●=????天卜?(天星觀?卜)🆖,前者與《汗簡》1.3字相合,後者與《古文四聲韻》1.31字相合,可以參照。

    (二)

    0013.1.2  3.11 

    0013.1.3  3.11 

    《集篆古文韻海》3.11“祖”字,收錄三個古文👨🏻‍🏫💂🏽‍♀️。第一形明顯為且”字🧑🏻‍🦳,先秦文獻習慣借且”為祖”,如郭店簡《唐虞之道》簡5親事且(祖)廟”,仲師父鼎銘文用亯(享)用考(孝)于皇且(祖)帝(嫡)考”(《集成》2743),皆可參照。

    傳抄古文“且”旁常訛寫作“目”形,如“助”字或作1387.3.14.11),“祖”字或作0012.7.3隸)☔️。宋代著錄的銅器銘文摹文中讀為祖”的且”字也常訛寫作目”形,例如《宣和博古圖》14.15祖乙爵且”字即作形,同書14.18祖己爵且”字又進一步隸化作形,[79] 這種類型的且”字📵,若再持續往解散篆體方向發展,即有可能衍生出🥃、寫法🕸。

    “白”字甲骨文作(《合集》3396),金文作(《集成》2837大盂鼎),而《集篆古文韻海》5.26“白”字作0773.7.3),同書5.25假借為“伯”的“白”字作0773.7.3)。傳抄古文白”字二形的演變趨向,與且”字二形演變趨向大致相當,彼此可以相互參照。

    “且”字二形👨‍💼🧆,僅見於宋人編纂的銅器銘文著錄書🤽‍♀️,而未見於出土金文實例👨‍💻,由此可以推知,《集篆古文韻海》有些字形應當採錄自宋人編纂的銅器銘文著錄書。

    十、釋?

     

    0013.4.1  4.7(原書殘) 

    “?”字古文“”形,出自《集篆古文韻海》4.7✭,該書現傳龔萬鍾本🧙🏽‍♂️、項世英本與《宛委別藏》本三種抄本,此字皆作“”形,左半為“肉”旁👨🏻‍🏭,右半已亡佚。丁治民校補《集篆古文韻海》曾指出:”字篆體有奪落🌎,《集韻》?”、肶”為異體♿,《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八百八十?”字作”形,該書注云:見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宛委本當據此補正。[80] 此說係以《集韻?至韻》“?或作肶”為主要證據,再佐以《永樂大典》所錄《集篆古文韻海》佚文字形⛺️,理據充足👩🏼‍🦰⛺️,很有說服力。據此🚵‍♂️,古文”字當可確定為肶”字殘文,《說文?示部》👨‍🔧💢:?💭🧘‍♀️,以豚祠司命。漢律曰:‘祠?司命’🏌🏽‍♂️。”“?”📕🎸、“肶”應是一字異體的關係,前者从“示”表示“祠”義,後者从“肉”表示“豚”義,造字觀點雖然有別👰🏽‍♀️🕸,但二者記錄同一個詞😰,此類意符互作現象可稱之為“義異別構”。[81]

    關於《集篆古文韻海》古文的來源及其價值,郭子直曾有一段精闢的陳述:

    今天看來這書的貢獻,在於補出了《集韻》裡的許多重文的古文寫法💂🏽‍♂️。《集韻》所錄的重文🧑🏻‍🦱,現在公認在古文形體上很有價值,可惜只是隸古定,本書就把一些字的古文寫出。《集韻》編者所能見到的古文資料,杜從古當時也能見到,雖然此書未能記明出處,卻未必就是杜氏杜撰的🐘。[82]

    將“?”、“肶”二字視為或體關係,大概始見於《集韻》一書,而這組古文形體則保存於同時代的《集篆古文韻海》中🧎‍♂️。這組例證反映,《集篆古文韻海》古文與《集韻》或體的關係特別密切,此二書所據古文字形大多同出一源,只是前者抄錄篆體古文👩‍👧,而後者收錄隸定古文♌️,甚至前者很可能是根據後者改隸作篆而成🦒。

    十一🤷🏻‍♀️🧜🏼‍♂️、結論

    傳統小學家對於傳抄古文大多抱持懷疑態度,所幸最近三🐌、四十年來,隨著古文字資料大量出土,不少罕見的傳抄古文構形🪈,已陸續在出土古文字中找到對應字形,證實它們大多來源有據,並非後人向壁虛造。例如郭店簡《忠信之道》簡6“申”字作●=?申?郭.忠.6?形🙎🏽‍♀️,即與碧落碑“神”字形所从“申”旁寫法相合🧼🏃‍♀️。又春秋戰國金文“祀”字或作❤️‍🔥、等形,所从“巳”旁上端圈形部件中間贅加一個“?”形部件,此一繁構寫法即與《古文四聲韻》3.7“祀”字形相合。

    考察本論文研究範圍所見傳抄古文,其構形演變趨向可概略歸納為四種類型🙋🏻‍♂️:(一)筆畫隸變👩‍🚒。例如《集篆古文韻海》4.7字作形,其右半所从聲符應是旁訛體隸化的結果;又如《古文四聲韻》1.28字作👩🏽‍💻、二形,經由《訂正六書通》二形的聯繫可知,此四形疑皆由《說文》古文的變體寫法隸定而成😑;又如《集篆古文韻海》3.11字作二形,已可證實應是採錄自宋人編纂的銅器銘文著錄書。(二)形近類化👩‍🦼。例如《古文四聲韻》4.14形🧱,所从旁訛如形;又如《古文四聲韻》4.16形🌕,所从旁訛如形;又如《集篆古文韻海》4.16形,所从旁訛如形。(三)贅加部件。例如傳抄古文字或作🖐🏽、等形👨🏼‍🍼,右半所从”、“疑為贅加部件。(四)更換聲符。例如字本从聲,而《古文四聲韻》1.31字作形,《集韻?真韻》、《類篇?示部》作●=??旬旦?形🧣,皆改从字繁構得聲🦘;又如“祀”字本从“巳”聲,而《集篆古文韻海》3.6改从“●=?”聲作又如“祡”字本从“此”聲,而《說文》古文改从“隋”聲作🎎;又如“祖”字本从“且”聲,而《汗簡》1.3改从“虘”聲作形,《古文四聲韻》1.31改从“??”聲作形🧔🏻‍♀️。

    傳抄古文構形演變的結果,有時會造成異字同形現象。例如字古文0011.4.11.3庶)、0011.4.44.14老)🏸👔、0011.5.14.16老)等形👌🏻,依形皆應隸定作?”👰🏻‍♀️,而晚近辭書?”字讀如視”,訓作肉生也”🧑🏼‍🚒,音、義均與祭”字古文迥別🔸,二者只是偶然同形而已。“祭”字古文0011.6.14.16,其構形酷似《說文》“視”字古文●=?目示?說文古文?🐨,但前者為省略“又”旁的會意字,後者卻是从目、示聲的形聲字,二者結構類型迥異,不可混為一談又如《古文四聲韻》3.7“祀”字作形,所从“己”聲寫法已與隸楷“王”旁無別🤽🏿;又如《汗簡》1.3“神”字作形,依形當隸定作“??”👩🏼‍💻,而《集韻?霰韻》“??”字訓作“好衣也”,《史記?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漢代東海地名“??”字讀作“荀”,這三個“??”字音義互異🕢,應當只是單純的通假關係,彼此異字而同形🤸🏼‍♂️。

    有些篆體古文的構形,既未見於出土古文字,也未見於先秦典籍及《說文》,卻可在宋代辭書中找到相對應的隸定古文。例如《集韻?東韻》:??,或作??”⚉,而《集篆古文韻海》1.2??”字即作形,與《集韻》??”字同構👨🏿‍🦲;《集韻?御韻》🟤🕺🏻:詛,或作謯”🙅🏻‍♂️🗿,而《集篆古文韻海》4.11詛”字即作形🧑🏽‍🦰,與《集韻》謯”字同構🦫;又如《集韻?至韻》?,或作肶”🏇🏿,而《集篆古文韻海》4.7?”字殘文作”形🙆🏿‍♀️,此形當據《永樂大典》?”字寫法補足作”,與《集韻》?”字或體肶”同構。這些篆體傳抄古文,皆始見於以《集韻》為代表的宋代辭書,並非真正的戰國古文🤳🏼,而是漢代或更晚一些時候才出現的新構形🈳,它們當與宋代辭書所錄隸定古文同出一源,甚至很有可能是宋人根據當代辭書所錄隸定古文改隸作篆”而成🕶。

    文字通假本是戰國古文常見現象👩🏻‍⚕️,但時隔一千多年之後的宋代學者,已無法清楚分辨戰國文獻中的本字與通假字🤎,因而在編纂傳抄古文字書時,往往會將通假字誤收於本字條下🧑🏿‍🔬。例如《古文四聲韻》4.15祇”字作形✋🏽,過去學者曾有釋為●=?”、帀”、示”三種不同說法,今比對《集篆古文韻海》1.13材”字古文形💊,得以確認此字當改釋為才”,在傳抄古文中疑被借用為祇”或材”;又如《集篆古文韻海》1.11齋”字作形,應隸定作●=??齊”,在此則是假●=??齊”為齋”;又如《集篆古文韻海》1.15堙”字或作形👨🏻‍🦯‍➡️,應隸定作闉”💻,在此則是假闉”為垔(堙)”;又如《集篆古文韻海》4.20祭”作形,應隸定作??”,在此則是假??”為祭”;又如《集篆古文韻海》3.6祀”字作形,應隸定作祠”,在此則是假祠”為祀”。

    宋人編纂的傳抄古文字書💔,除了誤以通假字為本字之外🚓🏋🏽‍♂️,還曾出現誤以同義字為本字的現象。例如《集篆古文韻海》1.13“神”字作形,過去學者對此均感大惑不解🤹‍♂️,如今比對《訂正六書通?真韻》“神”字或作🚣🏻‍♂️,以及《集篆古文韻海》“示”、“申”🫚、“?”諸旁的寫法,可以確認此字應隸定作“”,分析作从示、?聲🏌🏻‍♀️,實即“祕”、“秘”二字之異體🪚,而“神”、“祕”二字語意相通👨🏿‍⚕️,《集篆古文韻海》殆因此故🪿,而將“祕”字誤列於“神”字條下👏🏼;又如《古文四聲韻》1.31“神”字作形🗻,應隸定作“●=???”,為“祖”字繁構,而“神”、“祖”二字詞義密切相關💆🏿‍♀️,《古文四聲韻》殆因此而將“祖”字誤列於“神”字條下。

    傳抄古文字書釋文錯誤現象,不僅普遍存在宋代辭書中,在今人編纂的集大成工具書《傳抄古文字編》中,蓋因工作量過於沉重,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小錯誤。例如《集篆古文韻海》1.15形,《傳抄古文字編》將之列於“禋”字條下🏋🏼‍♀️,但《集篆古文韻海》現存龔萬鍾、項世英、《宛委別藏》三種抄本此字釋文皆作“堙”🧙🏿,今由文字構形來看,此字並非从“示”旁,不太可能為“禋”字,且其構形與《說文》古文“垔”字●=?垔?說文古文?形完全契合,足以證明此為“垔”字無疑🔏,而“堙”即“垔”字繁構🐫,是以《集篆古文韻海》遂釋為“堙”🤣。

    經由上文討論可知,傳抄古文訛變激烈,以致形體奇詭難識,但詳加考證之後,其構形理據大多可以合理說解👫🏼,進而再現傳抄古文的學術價值🧑🏽‍🚀。有些傳抄古文資料,有助於解決特定文字的構形解析問題。例如《說文》🛩、《玉篇》二書都將神”、?”視為二字,分別歸入示”、鬼”二部中🛀🏼,《玉篇》更將?”字訓為山神也”⚄,而《山海經?中山經》?武羅司之”郭璞注◾️:?即神字”,則是將神”🚣🏿‍♂️、?”視為一字之異體。今由傳抄古文系統來看🏃‍➡️,示”、鬼”二旁經常互作🦗😩,據此推論,?”👷🏼‍♂️、神”二者較有可能為一字之異體👨‍👨‍👦‍👦。又如《說文?土部》將“坤”字分析作从土、从申,而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从土👩🏼‍🔧、申聲👨🏽‍💼。今由傳抄古文“神”字或作“?”🏇🏿,以及華嶽碑假“?”為“坤”的情況來看👩🏽‍💼,“坤”字宜分析作从土👕🤙🏼、申聲,唯有“坤”🩹、“?”二字同从“申”聲,“?”字方可假借為“坤”,正因如此🍋‍🟩💛,宋人才會將“?”字誤認作“坤”字異體。

    有些傳抄古文資料,則是對於正確認識漢字發展史頗有助益。例如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所立的碧落碑🖐🏿🎏,碑文有兩個神”字分別寫作形🧗🏻,同一個文本而有多種不同時空背景的字體混雜並用,此一現象反映此時人們早已習慣使用隸書😵,對於籀文7️⃣、古文、小篆等字體日漸生疏🏂🏼,無法清楚分辨每個單字各種書體所屬的時空背景💆🏽,而將它們壓縮全都看作同一個時間層面的古文字。又碧落碑“祀”字作形,所从“異”旁下半截有一道中豎畫向下直貫到底,此一寫法既未見於殷商西周時期的甲🔧、金文,也與《說文》或體有別,卻能與郭店簡《語叢三》“異”●=?異?郭.語3.3?(簡3)、●=?異?郭.語3.53?(簡53)二形對應,而《語叢三》又是學界公認“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這條珍貴的線索⛽️,可為“漢代人所謂的古文的主體是齊系文字”之說增添新證據,對於正確認識三體石經、碧落碑古文所屬的時空背景也很有幫助🧌。

     

    本文已發表於《清華中文學報》第二十一期🏃🏻‍♀️‍➡️,“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20196月,第550頁。

     

    引用書目

    一🏄🏼‍♀️、傳統文獻

    [漢]毛亨撰,[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周易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晉〕郭璞注⛔️,[清]畢沅校👰🏿‍♀️,《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梁〕顧野王,《玉篇零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___↗️,《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唐〕玄應,《一切經音義》,臺北🏌🏿‍♂️:大通書局,1970年。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收入延藏法師主編,《佛學工具集成》👩🏻🦹🏽,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

    〔宋〕丁度等,《宋刻集韻》,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王黼,《宣和博古圖》🏃,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宋〕司馬光等編⛓️‍💥,《類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善本,明嘉靖二年(1523)龔萬鍾抄本。

    ___,《集篆古文韻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清嘉慶元年(1796)項世英抄本,冊5🥜𓀀。

    ___,《集篆古文韻海》,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委宛別藏》抄本。

    〔宋〕郭忠恕、〔宋〕夏竦輯,李零🧜🏼‍♀️、劉新光整理,《汗簡  古文四聲韻》,《古代字書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陳彭年等,《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2004年。

    [宋]歐陽修、〔宋〕宋祁↖️,《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遼〕釋行均🧼,《龍龕手鑑》,《四庫叢刊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影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刻本,經部冊11🦧。

    〔明〕張自烈🏞、〔明〕廖文英補,《正字通》,《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康熙二十四年(1625)清畏堂刊本影印,冊234-235👨🏿‍🦱。

    〔明〕梅膺祚,《字彙》,《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刻本影印,冊232-233

    〔明〕閔齊伋輯🐾,〔清〕畢弘述篆訂,《訂正六書通》🕺🏿,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1年。

    〔清〕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鄭珍🍮,《汗簡箋正》👨‍🦽,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清光緒十五年(1889)廣雅書局刻本。

     

    二、出土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2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___🚼,《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羅福頤,《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三、近人論著

    丁治民,《集篆古文韻海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王丹,《〈汗簡〉〈古文四聲韻〉新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王建魁,《〈碧落碑〉綜論》🤞🌡,臨汾🔎:山西師範大學中國書畫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吳辛丑🦛,《簡帛典籍異文研究》𓀛,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宗焜🤵‍♀️✵,〈從李陽冰改篆論《五星廿八宿神形圖》的時代〉,收入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5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7年,頁415-439🧝🏽‍♀️。

    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______👩🏻‍⚕️,《傳抄古文綜合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______,〈《汗簡》♕、《古文四聲韻》所收古文誤置現象校勘(選錄)〉,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 1449,檢索日期:20181113日👨‍🦯。

    李綉玲💅🏻,《〈古文四聲韻〉古文探賾》🤵🏼‍♀️,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

    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收入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0️⃣,2007年🐸,頁391-433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

    孟玲英,《唐代篆書發展史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______🧝🏻‍♀️,〈《上博七?鄭子家喪》文本問題檢討〉👩🏼‍🎤,收入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3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2年,頁329-356🔍。

    林聖峯👨‍🎓🙌🏼,《傳抄古文構形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周亞🛌🏽⚜️,〈郾王職壺銘文初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第8期,2000年,頁144-150🦹🏽。

    周翔,〈傳抄古文考釋札記〉🕹,《語文月刊》20133期,頁41-42

    唐蘭,〈懷鉛隨錄?書碧落碑後〉🤚🏿,《考古學社社刊》第5期🍫,1936年🧒,148-156🧑🏻‍🍼😥。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______🤹🏿,《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徐在國、黃德寬,《古老子文字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海東,《〈古文四聲韻》疏證(一二三卷)》𓀅🧙🏿,重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論文,2013年🥱。

    徐富昌👷🏿‍♂️,《簡帛典籍異文側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啟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國一姝🛎,《〈古文四聲韻〉異體字處理訛誤的考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2年。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郭子直,〈記元刻古文《老子》碑兼評《集篆古文韻海》〉,收入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頁349-360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1️⃣:人民出版社👂🏼,1954年👼🏼。

    陳煒湛👳🏽‍♂️,〈碧落碑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2期,頁27-33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黃雅雯🔏,《〈集篆古文韻海〉文字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

    楊慧貞🥈,《〈汗簡〉異部重文的再校訂》,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2年。

    臧克和主編,《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顧萬發♕,〈鄭州祭城鎮古城考古發現及相關問題初步研究〉,《華夏考古》2015年第3期💇🏿‍♂️,頁72-83🧗🏻。



    *   此文為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傳抄古文字編》釋字校註”研究成果之一🚴🏼‍♂️🦓,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005-036-MY3

    **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2]   陳煒湛🩴,〈碧落碑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2期,頁2831-32。謹按:此碑一字多形現象較為複雜🧜🏼,實際單字總數不易確認✒️。

    [3]   碧落碑文重複出現三次以上(含)者💠,有“天”🧒🏽、“哀”、“逮”🦒、“道”、“古”🌻、“言”、“訓”、“自”🧙🏽、“美”、“於(烏)”、“玄”🧜🏽、“乎”🚴🏽‍♂️🖼、盛”🕵️、若”、之”👶🏼、因”、有”⛓️‍💥、容”📟🚲、儀”、真”🧙🏿‍♂️、山”、巖”♜、而”、惟”💆‍♂️、忽”、雲(云)”🧑‍🎨、無”🍺👸🏽、風”、已”等二十九組例證👩🏽。

    [4]   唐蘭👷🏿‍♂️,〈懷鉛隨錄?書碧落碑後〉💆🏿🤖,《考古學社社刊》5期(1936年),頁148-156👱🏿。

    [5]   啟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頁36-38

    [6]   孟玲英,《唐代篆書發展史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頁6-717-21🤷‍♀️。

    [7]   王建魁,《〈碧落碑〉綜論》(臨汾:山西師範大學中國書畫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頁17-26🦻🏼。

    [8]   “五星及廿八宿神形圖”畫卷及其篆字題記,過去學者多主張出自唐代開元時期畫家梁令瓚(👮‍♂️?-💻👨‍💻?)之手,惟經李宗焜研究結果🕋,此畫卷題記的篆字形體明顯受到李陽冰篆書之影響,而李陽冰約生於開元(713-741)初年👨‍👨‍👧,卒於貞元(785-805)初年,所以此畫卷不應早於開元時期🧘🏿‍♂️,疑為唐代大曆之後的摹本,甚至有可能是宋初的摹本。詳李宗焜,〈從李陽冰改篆論《五星廿八宿神形圖》的時代〉,收入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5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7年),頁416-423431-432

    [9]   李綉玲,《〈古文四聲韻〉古文探賾》(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頁78📽。

    [10]  鄭珍,《汗簡箋正》(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清光緒十五年[1889]廣雅書局刻本),頁48。下文引用《汗簡箋正》俱出自此書🧑🏼‍🎓。

    [11]  古文字“增添同形的構形繁化現象,詳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頁90-91

    [12]  裘錫圭此說🙏🏿,轉引自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17

    [13]  拙文某位匿名審查先生表示:“‘旬’與‘申’從來未見通假例證🤐,二字的聲母與開合都不同,右旁是否一定是‘旬’?有無可能是‘申’的訛變🥡?可以再考慮。”

    [14]  《一切經音義》引《字書》:“袨📁,衣服美鮮者也。《文選?蜀都賦》🎥:“袨服靚裝李善630- 689注引劉逵(?-?)曰⚔️:“袨服🎱,謂盛服也。”均可為證💎。見〔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收入延藏法師主編,《佛學工具集成》(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冊3🤚,卷24,頁538⚓️;[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𓀘,1974年)♤,卷4📘,頁94

    [15]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卷21🧏🏻‍♂️,頁1113📵。

    [16]  鄭珍,《汗簡箋正》,頁344;楊慧貞🪝,《〈汗簡〉異部重文的再校訂》(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2年),頁69💏;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頁354

    [17]  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324

    [18]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頁17

    [19]  《古文四聲韻》2.13“祥”字作形👹👼🏻,右下角所从“”形部件🧷,周翔疑為“示”旁之訛🔷。周翔,〈傳抄古文考釋札記〉,《語文月刊》20133期💅🏽,頁41-42

    [20]  〔晉〕郭璞注,[清]畢沅校,《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卷5,頁550

    [21]  馬叙倫之說⏲,轉引自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卷8🍡,頁190。周寶宏之說☺️,詳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頁805“?”字條👨‍🎨👮。

    [22]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卷13下👩‍🦽,頁13159🚠。

    [23]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頁907

    [24]  國一姝🌟🦹🏿‍♀️,《〈古文四聲韻〉異體字處理訛誤的考析》(北京𓀙: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2年),頁10👨🏻‍🦳、20

    [25]  王丹🐐,《〈汗簡〉〈古文四聲韻〉新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頁70🐻🧸。

    [26]  李綉玲,《〈古文四聲韻〉古文探賾》,頁78-79👩‍🦳、303-304

    [27]  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頁66🛐。

    [28]  天星觀簡字形轉引自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頁25

    [29]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卷9,頁417

    [30]  [漢]毛亨撰👷🏻‍♀️,[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卷13,頁456;卷17,頁607👨🏽‍🎓。

    [31]  吳辛丑🍰,《簡帛典籍異文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51-82🏃🏻‍♂️‍➡️;徐富昌,《簡帛典籍異文側探》(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頁92-98

    [32]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頁19;王丹,《〈汗簡〉〈古文四聲韻〉新證》,頁159🎅🏿;李春桃🐇,〈《汗簡》、《古文四聲韻》所收古文誤置現象校勘(選錄)〉⛄️,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49☎️🪨,檢索日期👩🏼‍🏫👂🏿:20181113;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頁393

    [33]  王丹認為祺”🤙🏻、福”二字均有福”義👨🏻‍🍳,如王丹🚴🏽‍♀️🧔🏽‍♀️,《〈汗簡〉〈古文四聲韻〉新證》,頁70

    [34]  傳抄古文約有三十幾組義近換用”例證。詳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頁393-399

    [35]  此所謂改隸作篆”,係指後人根據戰國古文寫法𓀕,而將辭書所載隸定古文改寫還原成篆體古文。

    [36]  臧克和主編👶🏿,《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年)💈,頁1001-10031008😧。

    [37]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807【必通敝】。

    [38]  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收入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7年)🐫,頁391-433

    [39]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周易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卷7,頁149🤷🏿‍♀️。

    [40]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增補六臣註文選》,卷2,頁58🚵🏿‍♂️。

    [41]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增補六臣註文選》👩🏿‍⚖️,卷11,頁214👩🏿‍🌾。

    [42]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卷69,頁2241

    [43]  黃錫全🤹🏽‍♂️,《汗簡注釋》,頁511🍽。

    [44]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頁17

    [45]  王丹🫷🏻,《〈汗簡〉〈古文四聲韻〉新證》,頁14🔆。

    [46]  林聖峯🕉👊🏿,《傳抄古文構形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頁 109-110231-232

    [47]  禪🍦、從二紐讀音相近,如全(從紐元部)”聲常與叀(禪紐元部)”聲通假、戔(從紐元部)”聲常與善(禪紐元部)”聲通假🥁🔒、?(從紐侵部)”从甚(禪紐侵部)”得聲,皆可佐證。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頁698【全通叀】🛜、頁700【戔通善】🧑🏽‍🍳。

    [48]  金文必”字加注八”為聲符,說詳郭沫若✥,〈金文餘醳之餘?釋弋〉,《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頁228

    [49]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506𓀍;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頁57-58

    [50]  戰國古文自體類化現象🧝🏼,詳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頁157-158🏋️。

    [51]  鄭珍🧑🏽‍🎨☹️,《汗簡箋正》👐🏼,頁52🤵🏻‍♂️🕵🏽‍♀️。

    [52]  徐在國🔟、黃德寬,《古老子文字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9🧑‍🎤。

    [53]  林聖峯,《傳抄古文構形研究》,頁165

    [54]  林聖峯🤦🏽,《傳抄古文構形研究》🏌️‍♀️🐚,頁165

    [55]  顧萬發,〈鄭州祭城鎮古城考古發現及相關問題初步研究〉🥻,《華夏考古》2015年第3期,頁72-83

    [56]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頁14【異通巳】🧔🏼。

    [57]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頁323🐥。

    [58]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頁251🥙🧑🏽‍🦰。謹按:郭店簡異”字🪚,於《語叢二》&55.EF35;(簡52),於《語叢三》●=?異?郭.語3.3?(簡3)👩🏻‍🦼‍➡️、●=?異?郭.語3.53?(簡53),後二者可能是由前者筆畫延伸訛變而成☝🏿。

    [59]  周亞,〈郾王職壺銘文初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第8期(2000年),頁147🧑🏿‍🚀。

    [60]  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頁14🤸🏻。

    [61]  林清源,〈《上博七?鄭子家喪》文本問題檢討〉😶,收入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3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2年),頁329-356

    [62]  周翔,〈傳抄古文考釋札記〉,頁42🦋🕵🏻‍♂️。

    [63]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頁32【巳通●=?】👨🏿‍🔬。

    [64]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卷10🕚,頁434🥶。

    [65]  [宋]歐陽修🦾、[宋]宋祁🧑🏼‍🤝‍🧑🏼,《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卷145,頁4716

    [66]  傳抄古文義近換用現象🙆,詳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頁393-399

    [67]  周翔,〈傳抄古文考釋札記〉🧑🏻‍🌾,頁42💼。

    [68]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頁30【司通巳】。

    [69]  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頁89🚨、540

    [70]  臧克和主編,《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頁100210081013

    [71]  《尚書?虞書》:至于岱宗,祡”🛗,祡”今本作柴”,大概也是受隸楷文字示”旁常訛若木”旁影響的結果。[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卷3,頁38

    [72]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頁576【隓通此】🫰🏽。

    [73]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頁18🧜‍♀️。

    [74]  徐海東,《〈古文四聲韻》疏證(一二三卷)》(重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論文,2013年)🤳🏿,頁192

    [75]  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頁126

    [76]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頁511-512此字聲系”🧑🏻‍🦲、頁782-783旨字聲系”🤟🏻🏌🏽‍♀️。

    [77]  黃雅雯🧝🏻‍♂️,《〈集篆古文韻海〉文字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頁241🧑‍🦼‍➡️。

    [78]  季旭昇,《說文新證》💱,頁397

    [79]  [宋]王黼🥗,《宣和博古圖》(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卷14,頁15👮🏻。

    [80]  丁治民🏄🏼‍♀️,《集篆古文韻海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頁170

    [81]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頁131-133🧑🏼‍🏭。

    [82]  郭子直,〈記元刻古文《老子》碑兼評《集篆古文韻海》〉,收入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𓀜,2001年)🙋🏼,頁356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0年09月30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0年10月8日

    点击下载附件📒: 2134林清源:傳抄古文“示”部疏證二十六則.docx

    下载次数👭🏻:47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436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